回覆列表
  • 1 # 一葉楓流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英美日都在建造大批戰列艦。戰爭結束後依然沒有停止。

    美國哈定總統和國務卿休斯提出召開海軍裁軍會議。在決定停止造艦的同時,對在建的幾搜戰列艦予以保留。這樣美英日就保留了七艘新戰列艦。日本兩艘長門級,英國兩艘納爾遜級,美國三艘科羅拉多級。

    海軍條約失效後,美國建造南達科他級和北卡羅萊納級。所以納爾遜級和北卡羅來納級不是同一時代的戰列艦。

    兩艦的火炮口徑相同,排水量是北卡羅來納級多一萬噸。速度也是北卡羅來納級慢。納爾遜級23節,北卡羅來納級28節。

    從火力、防護、速度等效能角度看,納爾遜不及北卡羅來納級。

  • 2 # 雄鷹展翅長空

    納爾遜級戰列艦是英國在1920年代建造的一型戰列艦,1927年11月28日,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納爾遜”號和“羅德尼”號分別在紐卡斯爾的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船廠和伯肯黑德的開末爾·萊爾德船廠開工年9月10日,“納爾遜”號完工,同年11月10日,“羅德尼”號完工。納爾遜級戰列艦排水量為36000噸,主炮為三座3聯裝406毫米(16英寸)主炮,還有12門152毫米口徑(6英寸)副炮,6座單管Mk.VIH型120毫米高平兩用炮,分別安裝在艦橋、煙囪兩側和艦艉,這些火炮仰角達90度,採用整裝彈藥,射速達每分鐘8到12發,這6門大口徑高炮實際上是納爾遜級中遠端防空火力的中堅,另外艦上還裝有8門單管40毫米M.kVlll型乒乓飽,作為防空機關炮,用於中近程防空。另外,水線下還安裝了兩具620毫米魚雷發射管。動力裝備為安裝兩臺總功率45000馬力的蒸汽輪機,但因艦體過重而航速只有23節,水面機動性較差。甲板裝甲厚度為160毫米,炮彈彈藥庫裝甲厚度為360毫米,艦舷防護艙壁厚有203-305毫米,艦艉裝甲厚度是102-254毫米,炮塔正面裝甲厚406毫米,側面280到238毫米。艦上的電子裝置一直在與時俱進:1939年加裝279/281型對空搜尋警戒雷達,1940年到1941年在主炮射擊指揮儀上加裝284型主炮火控雷達。

    美國的“北卡羅萊納級”戰列艦是1937-1941年期間美國建造的第一種快速戰列艦。該級艦標準排水量35000噸,滿載排水量44800噸,主炮為3座三聯裝45倍口徑406毫米主炮,艦橋前部2座,後部1座。主炮可發射重型穿甲彈。副炮為10座雙聯裝38倍口徑127毫米高平兩用炮。高炮最初採用28毫米和12.7毫米機槍,但在建成後隨即換成厄立特20毫米機炮及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裝甲防護:舷側主裝甲帶水線處最大厚度305毫米,近耐壓艙壁的一層隔艙也是空艙。在彈藥艙上方的耐壓艙壁是由厚達93.76毫米的裝甲鋼板製成。甲板裝甲處的舯部中線處為179毫米,舯部舷邊處為196毫米。下裝甲甲板從“匣式結構”向後延伸,防護著通向艙機艙的通道,舵機的正上方由152毫米裝甲列板防護著。裝甲區的兩端都由277.5毫米的裝甲橫艙壁防護,另有同樣厚度的重灌甲保護著舵機艙。炮塔裝甲防護:主炮有著良好的裝甲防護,炮塔的面板為406毫米厚,側面為247.5毫米厚,後部為295毫米厚,頂部為175毫米厚。127毫米和彈藥艙均由48.75毫米的特製鋼板防護。指揮塔裝甲防護:其四周裝甲厚度為367.5毫米至406毫米,頂部裝甲厚度為175毫米,底部裝甲厚度為97.5毫米。艦底防護:採用深達175.26毫米的三層艦底結構,三層艦底又廣泛地進行分離。整個戰艦用了14350噸鋼材用於防護。動力裝置為8臺蒸汽鍋爐,它們分別安裝在4個艙室中;4軸;4臺複式減速齒輪傳動渦輪機,輸出功率為121000軸馬力,最大航速為28節(1941年)。續航力通常為16230海里(15節航速)。

    由於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由於問世比英國的納爾遜級晚了十多年,在總體技術上領先於納爾遜級戰列艦。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作為美國快速戰列艦的開端,應用了大量的先進技術與美國海軍的實踐結晶,是後期戰列艦中最有技術含量的戰列艦之一,從後世的眼光來看,這一級戰列艦是絕對有實力被稱為一流的戰列艦。

  • 3 # 北宅女王

    說的太多不一定能看明白,那咱就用資料來說話,簡單通俗更易懂……

    英國納爾遜級戰列艦

    英國納爾遜級戰列艦三檢視,其外形設計堪稱另類,但這也是英國為了《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訂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協退步

    納爾遜級戰列艦是20世紀20年代英國建造的一型條約戰列艦。 其在英國戰列艦發展歷史上堪稱另類。其沒有采用英國以往戰列艦常用的艏樓船型,而是改用新的平甲板船型,並根據日德蘭海戰的經驗教訓著重提升艦船的裝甲防護水平。

    1921年11月,海軍裁軍會議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終確定英美日意法海軍主力戰艦(戰列艦,戰列巡洋艦)噸位比例為“5:5:3:1.75:1.75”,條約規定各國在10年內不得新造主力戰艦。但是在討論應該廢棄那些軍艦的問題上,日本代表橫插一槓,藉口日本小學生為裝有410毫米主炮的“陸奧”號戰列艦的建造捐款,一旦廢棄無法向國民交代為由,拒絕廢棄“陸奧”號戰列艦。最後妥協的結果是,條約型戰列艦主炮最大口徑增加到16英寸,日本可以保留陸奧號戰列艦,而美國則完成未完工的三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中的兩艘(共建造四艘,“馬里蘭”號BB-46,已經在裁軍會議前完成,“華盛頓”號BB-47則根據海軍條約在下水後作為靶艦擊沉),英國則能夠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建造一級安裝16英寸主炮的戰列艦,而不受條約中10年內不得建造戰列艦的規定的約束。根據這一協議,英國建造的第一級條約型戰列艦納爾遜級誕生了 。

    1922年11月28日,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納爾遜”號和“羅德尼”號分別在紐卡斯爾的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船廠和伯肯黑德的開末爾·萊爾德船廠開工,兩艦分別於1925年9月3日和11月7日下水,並分別以18~19世紀英國海軍上將霍雷肖·納爾遜(特拉法爾加海戰一戰成名)和英國海軍上將喬治·布里奇斯·羅德尼命名。1927年9月10日,“納爾遜”號完工,同年11月10日,“羅德尼”號完工。由於技術的進步和造艦思想的改變,這兩艘戰列艦展現了與以往戰列艦不同的風貌。

    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於1927年完工服役,與日本的兩艘長門級戰列艦、美國的三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等7艘擁有最大口徑火炮的戰列艦,被各國海軍界人士稱為“big seven”。

    “納爾遜”級戰列艦主要效能資料

    艦體尺寸:艦長216.6米、艦寬32.3米、吃水9.1米。

    排水量:標準排水量36000噸,滿載排水量43140噸。

    動力裝置:8臺蒸汽過熱器的海軍部型3鼓水管燃油鍋爐;2臺蒸汽輪機

    動力輸出:最大動力輸出45000馬力

    最大航速:23節

    續航力:15000海里/12節

    裝甲防護:主炮彈藥庫部位的裝甲為360㎜,而艦娓機艙和副炮彈藥庫主裝甲帶也有330㎜,炮座和炮塔的重點防護炮座裝甲最厚處達380㎜。

    主要火力:三座三聯裝MarkI型406毫米45倍徑主炮;

    副炮為六座兩聯裝MarkXXII型152毫米炮。

    納爾遜級戰列艦最醒目的標誌就是其三座三聯裝主炮全部採用前置設計,其目的就是為了在有限的噸位下,獲得更好的裝甲防護,但同時這樣的設計也造成了三號主炮無法正常使用,極大限制了其火力輸出……

    防空火力:六座單聯裝MarkVIII型120毫米高平兩用炮,四座雙聯裝100毫米高平兩用炮,六座八聯裝41毫米“砰砰”機關炮,61門20毫米“厄利孔”機關炮。

    魚雷:兩具620毫米魚雷發射管

    艦員:1314人

    總體評價

    納爾遜級戰列艦一反過去英國戰列艦不太重視防護效能的弱點,第一次將艦船防護放在了設計要求的首位,甚至為了防護不惜極大地犧牲航速。但是這一設計事後證明並不算成功,23節的航速儘管在當時現役戰列艦中尚說過得去,但是考慮到根據條約,10年間沒有一艘戰列艦開建的情況,納爾遜級的機動性可以說已經落後於時代了。到了二戰期間,納爾遜級已經顯得力不從心,加上其火炮效能不盡人意,這兩艘艦齡不過12年的戰列艦給人一種“雞肋”的感覺,作為比較新的現代化的條約型戰列艦,只能與那些老無畏艦參加一些護航和對岸轟擊的作戰行動,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但納爾遜級畢竟是條約型戰列艦的開山之作,也是現代化戰列艦的先驅,代表了戰列艦新時代的開始,儘管效能不佳,但是納爾遜級代表了更為先進的設計思想,它在世界戰列艦史上的地位仍然是不容低估的 。

    美國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

    美國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首艦北卡羅來納號

    一戰結束後,財大氣粗的美國海軍計劃在1919-1921年建造10艘戰列艦及戰列巡洋艦主力作戰艦,但隨著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訂,給了雄心壯志的美國海軍當頭一棒。於是在1922年2月8日美國海軍極不情願的取消了7艘在建戰列艦,結果只有3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建成服役(海軍假日期間的big seven)。1930年代中期,美國海軍發現其在亞洲和歐洲的潛在敵國日本和德國正在積極擴充海軍力量積極備戰,根據英、美、法三國簽訂的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該條約允許美國海軍建造兩艘新型條約戰列艦,於是在1937年美國海軍開始建造2艘北卡羅來納級快速戰列艦,分別為:北卡羅來納號、華盛頓號。

    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作為美國快速戰列艦的開山之作,雖然受制於《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部分限制,但其仍然用實力展現出自己強悍的戰鬥力,二號艦華盛頓號曾在二戰太平洋戰場瓜島海戰中一舉擊沉日本霧島號戰列艦,一時聲名大噪……

    北卡羅來納”號於1936年6月3日由美國國會批准建造,1937年10月27日在紐約海軍船廠開始建造,1941年4月9日建成服役。華盛頓號戰列艦屬於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是北卡羅來納級的二號艦。於1938年6月14日在費城海軍港開工建造,1941年5月15日開始服役。但是因為受巴拿馬運河寬度與吃水的限制,2艘艦的標準排水量為35000噸,最大艦寬32.92米,滿載吃水定為11.58米,以便能使用更多的泊地和海軍船廠。美國海軍在設計方案中,對武備、防護和推進裝置重點進行了研究。在條約期間積累的大量技術成果成功運用到北卡羅來納級的設計中。

    “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主要效能引數

    尺寸:艦長222米,最大艦寬33米,平均吃水9.6米,最大吃水10.5米。

    排水量:標準排水量 36600噸,滿載排水量46700噸。

    動力系統:8臺鍋爐,4臺複式減速齒輪傳動蒸汽輪機。

    主機功率:最大動力輸出121000馬力

    最大航速:28節

    續航力:16450海里/15節,5560海里/25節。

    主要火力:三座三聯裝406毫米/45倍徑主炮,

    副炮為十座雙聯裝127毫米高平兩用炮(每舷五座)。

    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裝備三座三聯裝406㎜主炮,其主炮數量和口徑雖與英國納爾遜級戰列艦一樣,但是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的主炮設計更加優異,能夠有更完美的火力輸出……

    防空火力:原先裝備28毫米機關炮16門;1942年改裝為40毫米“博福斯”高炮30門和20毫米“厄利孔”高炮40門。

    裝甲防護:炮塔正面406毫米,炮塔側面247.5毫米,炮塔頂部97.5毫米,司令塔正面406毫米,裝甲總重14350噸。

    艦員配備:設計編制1885人

    總體評價

    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作為美國快速戰列艦 的開端,應用了大量的先進技術與美國海軍的實踐結晶,是各國條約級戰列艦中最有技術含量的戰列艦之一。

    該級戰列艦2艘艦,都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海上作戰,並取得不俗戰績,展示了強大的火力打擊效能,是美國海軍的優秀戰列艦之一

    總結

    以上我們根據火力、裝甲防護、機動性等判斷美國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遠遠強於英國納爾遜級戰列艦的。但是因為英國納爾遜級戰列艦服役時間早於美國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將近14年,在這段時間內各海軍強國的艦艇設計建造技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所以在另一種程度上,受制於時代的發展英國納爾遜級戰列艦和美國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又近乎沒有可比性……

  • 4 # 五嶽掩赤城

    北卡羅萊納級更強,納爾遜級的“撒尿炮”和“黃油彈”太吃虧了

    作為《華盛頓海軍條約》(海軍假日條約)背景下,特許英國建造的超限艦,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於1922年開始建造,1927年服役。而美國的北卡羅萊納級戰列艦,則是《倫敦海軍條約》背景下,1936年開始建造,1941年服役。在建成時間上,北卡羅萊納級要比納爾遜級晚14年,擁有非常明顯的後發優勢。

    納爾遜級戰列艦雖然是作為超限艦,允許裝備16英寸(406毫米)主炮,然而其排水量依然要遵守不能超3.5萬噸限制。為了能在許可噸位下,儘可能提升戰鬥力,納爾遜級戰列艦採用全部主炮前置的佈局,三座三聯裝MK-1型45倍口徑406毫米主炮全部集中在前甲板,從而減少主裝甲帶長度以節約重量。但是這種方式會導致重心前移,不利於整艦配重,動力艙受限制和適航性差等限制,再加上納爾遜級總動力為4.5萬馬力,最高航速23節,這使得其實戰表現機會寥寥。

    納爾遜級戰列艦標準排水量3.36萬噸,經多次升級後1944年排水量達到3.6萬噸

    但是這種節省重點防護面積,所帶來的防禦集中效應,使得納爾遜級戰列艦的防禦能力是超時代水平。主裝甲帶和是72°傾斜佈置的14英寸(356毫米)厚度, 動力艙和副炮彈藥庫裝甲都達到13英寸(330毫米)、炮塔正面16英寸(406毫米)、司令塔兩側正面12英寸(305毫米),兩側14英寸(356毫米)。可以說這防禦水平放在所有條約戰列艦裡面,恐怕只有美國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和義大利的維內託級戰列艦可以與之比較,已經超過法國的黎塞留級、德國的俾斯麥級和英國自己後續的喬治五世級戰列艦水平。

    但是納爾遜級防禦方面還有兩個問題,一是水平防禦上,其水平裝甲是6英寸(152毫米),然而在後部動力段被削減到3.5英寸(95毫米),考慮到設計建造時所處年代對於大角度灌頂攻擊防護意識不足,這值得理解。二是水下防禦的防魚雷隔艙實戰表現非常差,二戰時一次中水雷和一次中義大利的航空魚雷,理論上450公斤的水下爆炸防禦水平都形同虛設。

    相比較下北卡羅萊納級設計時,是完全按照遵守《華盛頓海軍條約》所規定的,新戰列艦主炮口徑不超過14英寸356毫米進行的,是防禦設計水平也是按照對抗14英寸主炮的標準來設計。同時由於美國戰列艦航速太低,像科羅拉多級戰列艦最高航速僅21節,遠無法追上日本長門級戰列艦的26.5節(日本最初隱瞞長門的實際航速,稱其航速只有23節)。所以北卡羅萊納級將更多噸位和空間留給動力上,其主機功率達到12.1萬馬力,最高航速達到28節,以追殺日本的長門級戰列艦。

    北卡羅萊納號現在依然作為博物館得到妥善儲存,其標準排水量3.66萬噸

    在防禦方面北卡羅萊納級戰列艦主裝甲帶是75°傾斜佈置12英寸(305毫米)裝甲,顯然比起納爾遜級差一大截,水平裝甲厚度為5英寸(127毫米)。不過北卡羅萊納級戰列艦在裝甲盒內部設定了水平方向兩道,垂直方向三道由STS鋼材構成的隔艙,從而構成防崩落/彈片設計。在主裝甲無法阻擋穿甲彈侵入情況下,儘可能控制其在隔艙內爆炸,減少對第三甲板下方核心致命區的傷害。

    北卡羅萊納早期設計方案,採用3座4聯裝主炮佈局

    北卡羅萊納級戰列艦的主要優勢是在火力上,雖然北卡設計之初是按照三座四聯裝14英寸(356毫米)的主炮佈置來設計的,但由於《倫敦海軍條約》中將新造戰列艦主炮限制放寬到16英寸,美國很快修改設計,改用三座三聯裝MK-6型45倍口徑16英寸(406毫米)主炮。更重要的是,美國在1939年,為其16英寸主炮研發了新型MK8型超重彈,這種炮彈重量高達2700磅(1225公斤)威力巨大,特別是遠距離炮擊時,動能存能相當可觀。在遠距離炮擊時容易觸發的大角度灌頂攻擊水平甲板時,更是可以說除了大和級戰列艦外,誰都扛不住。

    現存北卡彈藥庫內的MK8超重彈

    1942年的卡薩布蘭卡之戰,美軍馬薩諸塞號戰列艦MK-6艦炮發射的一枚MK8穿甲彈,以40°角命中讓·巴爾號戰列艦的後水平甲板,依次擊穿5毫米的最上甲板、22毫米的上甲板、150毫米的水平裝甲板、40毫米的彈藥庫穹甲和7毫米的彈藥庫天花板,進入副炮彈藥庫並爆炸,所幸未完工的讓巴爾號戰列艦為裝載副炮彈藥而避免殉爆。顯然納爾遜號的水平裝甲是不可能對抗MK8超重彈攻擊的,更別說其輪機艙水平裝甲只有95毫米。

    黎塞留級讓巴爾號戰列艦被MK8炮彈侵入路徑

    相比較下,納爾遜級戰列主炮同為45倍口徑16英寸406毫米巨炮,但是他的實際水平相當坑爹。先是這種MK1型16英寸艦炮,原本是英國為G3戰列巡洋艦研製的,在G3取消後進行廢物利用,本身並沒有完全透過測試,為適應納爾遜級較小的排水量,又進行修改,從而導致納爾遜主炮的命中精度一直備受詬病。

    其次MK1型艦炮設計時是採用高速輕彈的設計思路,選擇使用2048磅(928公斤)的輕彈,在遠距離存速下降情況下,穿甲效果相當差。其遠距離穿甲效果,甚至還不如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的MK1型15英寸(381毫米)主炮配綠彈。實際上英國後來也意識到這一問題,但是納爾遜級的406毫米主炮優先順序太低,二戰時期英國戰列艦主炮口徑有14英寸(356毫米)、15英寸(381毫米)和16英寸三種。一戰時期留下的一票“傳家寶”們都是用15英寸主炮,新建造的喬治五世國王級是用14英寸主炮,而用16英寸的就納爾遜級一款兩艘,原計劃使用16英寸的獅級戰列艦被取消。所以英國自然優先研發14英寸和15英寸主炮的新型穿甲彈,再加上前面提到的納爾遜級戰列艦航速低、適航性差,出動能力差的缺點,最終成為被放棄的一個,至始至終沒有升級過炮彈。後果是羅德尼號戰列艦參與圍毆俾斯麥號戰列艦過程中,16英寸主炮表現始終難以令人信服,甚至有發炮彈未能擊穿俾斯麥號僅76毫米的艦艏裝甲(儘管是角度問題跳彈了)。

    最終,假設納爾遜級戰列艦於北卡羅萊納級戰列艦發生交火的話,首先北卡羅萊納級擁有高達5節的速度優勢,而雙方在二戰時期都經過雷達方面改裝,納爾遜級的273型對海搜尋雷達和北卡的MK8雷達水平都是二戰最高水平,即使是在漆黑的夜晚都可以在三四十公里外發現對方,這樣一來北卡羅萊納級可以輕易選擇戰或者逃模式。而如果北卡羅萊納級選擇與納爾遜級交戰的話,也可以輕易的卡住距離,選擇以最利於其發揮的遠距離炮戰方式,大角度灌頂攻擊情況下,MK8超重彈可以輕易的貫穿納爾遜的水平裝甲。而納爾遜的翻盤機會,只能指望對方操作失誤,將交戰距離拉近到15公里內,這樣一來北卡羅萊納級戰列艦發射炮彈,大角度命中的機率要小很多,而平直彈道模式下,即使是MK8超重彈也很難啃破納爾遜的主裝甲。相反高速輕彈在近距離不僅威力大,而且炮彈飛行時間短,火控和命中率上要高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三災不是凱多團最強,凌空六子僅次於凱多,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