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文文情感故事

    不能說他沒有責任,也不能全部都是他造成的。還有地方個個官員,不做為,欺壓百姓,很多都沒飯吃,不管怎麼說,慈禧是少不了責任。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1889年歸政於光緒,退隱頤和園;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

    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十月二十二日(陽曆11月15日)未時(下午2時左右),在儀鸞殿去世,葬於菩陀峪定東陵。

    慈禧

    1894年,醇親王借慈禧六十壽辰擬“在頤和園受賀,仿康熙、乾隆年間成例,自大內至園,路所經,設綵棚經壇,舉行慶典”。挪海軍經費,繕修頤和園,佈置點景,廣收貢獻。

    是年,適逢日本發動中日甲午戰爭。光緒主戰,慈禧亦主戰,“不準有示弱語”。但是,當有人提出停止頤和園工程,停辦景點,移作軍費的時候,慈禧卻大發雷霆,說出了“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之語。後來,清軍在北韓戰場上接連失利,北洋水師在黃海之戰中又遭受嚴重挫折。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六旬慶典,慈禧希望外國出面干涉,儘快結束戰爭。她支援李鴻章避戰求和的方針,以各種藉口,打擊以光緒為首的主戰派。

    由於形勢日益緊張,面對朝野上下的重重壓力,她無法再一意孤行,大擺排場,不得不改變原來的計劃,縮減了生日慶典的規模。在金州、大連相繼陷落,旅順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慈禧在紫禁城內的寧壽宮度過了她的60歲生日。

    慈禧

    個人的人格方面,慈禧從宮廷鬥爭中奪得政權的手法殘忍。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避暑山莊後,甫成為皇太后的葉赫那拉氏,聯合恭親王奕等皇室近支,發動政變從以皇室遠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為首,實際以能臣肅順為核心的顧命八大臣集團手中奪得政權,並將其中三位(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後為建立及維繫其獨裁權力,慈禧皇太后對於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以及繼位皇帝光緒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相當高壓嚴峻。

    慈禧

    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慈禧當政的結果亦受到不少負面評價,包括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併成功阻止法軍登陸臺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肇因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戰敗,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的執政及決策,於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

    慈禧

    慈禧雖然政治上非常幹練,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維繫滿清的對中國的統治。以上列舉的數次喪權辱國的戰爭結果,並非一定如此,其中鎮南關大捷後的乙酉清法戰爭以及中日甲午戰爭都是繼續戰爭比接受議和的恥辱條件要更加有利,但繼續戰爭的結果雖然會擊敗當時國內一片混亂的法國,或在甲午時拖垮當時國力即將窮盡的日本,使中華民族有個更好的結果,卻很可能會讓滿清中央政府因為持久戰亂而失去權威垮臺。

    慈禧

    慈禧作為最高權力責任者,拒絕取消維持了300人之短見議和與接受恥辱,這在體現其政治之幹練的同時,也多次惡化了近代中國的前途。庚子事變後中國面臨辛丑和約的鉅額賠款時,其奢靡之風仍未見明顯收斂,使晚清已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更加惡化,民生凋敝。

  • 2 # 雜家說古今

    像慈禧太后這樣在清末裡統領著整個清王朝的女人,連想刺殺她的人都得排隊,別說討厭她的人。因此有人就說,慈禧一個人就使得清朝滅亡,其實這是很不負責任的話。儘管慈禧太后為人有許多的缺點,做壞事也做得多,但是清朝的滅亡絕對不是她一個人的責任。

    在清朝的末年,清朝的統治危機已經越來越嚴重了。這時候,清朝與英國、法國等許多西方國家都有了武力直接上的較量,但由於抵抗不住武器先進的西方的攻擊,基本每次都是失敗而歸,最後還要屈辱地簽訂條約。這時候百姓的日子也相當苦,清政府打不過列強,列強就把到過的地方洗劫一場,老百姓們除了財產得不到安全保障,甚至生命也會被奪去。

    而與此同時,老百姓們還受到清朝官兵更嚴重的剝削,於是就有了許多農民起義。慈禧是個聰明的人,他任用了李鴻章的等漢族大臣。漢族大臣們不辜負慈禧的期望,創辦了許多個軍事或者民用工業。曾國藩等人平定了農民起義,阻止了內亂進一步發展。而清朝培養的艦隊可以說在亞洲是稱得上厲害的,這時候的清國可以說是相對安穩的。

    清末新政,可以說這是慈禧做得最好的舉措之一。因為,許多大臣都是聽慈禧的,要是說慈禧支援改革,清朝的改革就是可以說正式啟動了。清末新政持續將近十年的時間,改革的幾乎涉及國家的方方面面,儘管官員存在辦事拖拉,無心改革等情況,但對於國家走向近代化起到了想當大的積極作用。可以說,要不是慈禧太后死得早,清末新政也許就可以持續下去,也許就不會有後來革命這些事了。從一定意義上說,要是慈禧還在,說不定清朝就不會亡國了。

    而當時的光緒帝等人的百日維新可以說是個鬧劇。畢竟一天下達的文書命令非常多,還沒有好好去實行過,就又有新的文書下達。而光緒帝為了建立自己的威望,不顧李鴻章等人的反對,執意要與日本打仗。這次戰爭直接將清國最強勁的軍隊直接摧毀,而以失敗者收官的清朝賠償了日本白銀2億兩,導致國家財政嚴重虧空,加大了對人民的剝削,可以說加速了清朝的滅亡。要說責任的話,光緒帝等人也有一些責任吧。

    還有當時在日本成立的同盟會其實對清末新政起到了壞的影響。同盟會的那些人雖然標榜自己民主,要使國家走向近代化,不過他們採取的只是暴力革命的做法,當時他們的舉措之一就是殺害清朝的改革派大臣們。清朝改革派的大臣們之中有一些頭腦很聰明的人,他們也很為清朝國家命運著想,所以他們提出的方案有些其實是非常合理的,要是他們能去實行一下,說不定清朝就有可能完成真正的轉型。

    不過,同盟會的人似乎是覺得要是他們改革成功,就沒有他們革命派的事了,於是就專門派人來暗殺這些有思想又能幹的大臣。這也使得清朝的改革越來越不合理,最終導致改革激起人民的不滿,人民越來越不信任這個國家。

    除了慈禧個人的原因外,這個封建的清朝,一大批官員由於權力過大而沒有受到監督,容易導致腐敗,激起人民的怨恨。而且清王朝積累的弊病是很多年就積累起來的,要消除這些弊病非常困難,再加上清朝的閉關鎖國已經將自己封鎖在一個小地方,沒有去了解世界,等到西方他們進步得比清朝快了,清朝卻絲毫沒有感覺。這些原因也與清朝滅亡有想當大的關係。

    清朝末年國家的破敗,要是說慈禧一點都沒有責任,那也犯了錯誤。畢竟我們知道她最先開始做的是儘量去抵抗,或者不接觸,這是她最消極的舉動,可以說這是慈禧造成的壞的影響。但是,讓我們重新思考一下,我們從古代起就很喜歡將一件事的錯怪在一個人身上,特別是在一個女人身上,如楊貴妃導致唐朝的衰落等等,但都沒有好好反省這其中真實的原因,這是不對的。

    所以,清朝的滅亡跟慈禧是有一定關係的,但不是因為她而滅亡的。清朝的滅亡的原因,不是那麼簡單的個人導致,它是複雜的,綜合性的

  • 3 # 精彩小頻道

    滿清的衰敗實質上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衰敗體現

    第一點原因:封建社會體質在康熙後期開始衰敗和混亂

    康熙早期年間不管是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有非常大的突破,但是在晚期時間,各種各樣的隱患就漸漸顯露出來了。官場上一片混亂,貪汙腐敗就成為了家常便飯,廉潔奉公的臣子卻是屈指可數。同時,國家也變得越來越窮,經濟迅速下滑。

    第二點原因:統治階層無作為,只貪圖享樂

    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名義上是為了視察,實際上是為了找江南的美女尋歡作樂。

    第三點原因:官員貪汙腐敗

    乾隆皇帝卻是極度的鋪張浪費,使得當時的大清朝開始走向了毀滅性的衰敗,官員開始腐敗,到了當時的乾隆退位新上位的皇帝又沒辦控制貪官,只是殺了一個當時的鉅貪和珅,但是在當時的情況殺一個和珅根本不能治理清朝的貪腐,反而使得清朝的貪官更加的變本加厲,到了道光皇帝清朝已經衰敗到了相當大的程度,國庫也開始漸漸的虧空

    第四點原因:閉關守舊,不與時俱進

    西方的國家開始注重工業振興國家,而道光皇帝卻沒有去實行工業興國,才和西方的差距越來越大,直到1840年當時的清朝戰敗與英國,簽訂了有辱國家的不平等條約,然而在簽訂後道光皇帝並沒有積極的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振興國家,使得清朝漸漸的脫離了歷史的發張的隊伍漸漸的開始落後

  • 4 # 春風擺柳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優勝劣汰是自然規律。當時,在西方工業革命如火如荼,民主制度相繼建立形勢下,中國的封建王朝必然衰敗,誰也挽救不了最後的滅亡。慈禧太后由於她垂簾聽政,專橫跋扈,為享受揮霍國財,求偏安賠銀割地,把國運寄託在“議和”。從而,清政府腐敗無能,國民人心渙散,軍隊戰力松怠,成為列強的口中肉腹中食,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孫中山舊民主主義的勝利。

  • 5 # 攜君看盡長安花

    滿清後期百姓水深火熱,是慈禧造成的嗎?

    很有幸和大家討論這個話題,雖然慈禧垂簾聽政下政治腐敗、經濟凋零,百姓顛沛流離、三餐不濟身處水深火熱之中,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並不都是慈禧造成的。究其原因一是長期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清朝順治年間為了穩固政權,於1656年頒佈了禁海令,禁止了外來貿易,這是清王朝防範的一種政策。康熙年間國力日益強盛取消了海禁。到了乾隆年間雖然表面看著繁華似錦,其實大清國運已經江河日下,歐洲國家技術突飛猛進,乾隆沒有積極地學習西方先進農業和軍事技術,反而斷絕對外貿易來往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錯失了發展良機;二是生產力落後、政治腐敗,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清朝落後的生產力無法使社會財富增長,吏治敗壞、軍事廢弛,國家原地踏步,與歐洲、美國等國家差距越來越大,到了嘉慶年間就開始被西方列強騷擾,道光年間鴉片戰爭爆發,西方列強與中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掠奪了中國大量的財富,加重了百姓的苦難,咸豐、同治和光緒年間清王朝更是苟延殘喘、民生凋敝。

    大清王朝的衰敗和百姓的困苦不能記在某一個人身上,慈禧也領導過兩次改革一是洋務運動,二是清末新政,但她在政治幹練的同時,也多次惡化了近代中國的前途。應該說清王朝是真正的衰敗是從盛世那一刻開始的。“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值得我等後輩銘記!

  • 6 # 史爭朝夕

    滿清後期人口的激增,糧食的產量卻沒有上升,本來一個人的口糧卻要三個人分。清朝的人均佔有糧食因為人口的增加成為各個朝代的最低。

    乾隆晚年,白蓮教起義,道光年間,鴉片戰爭,咸豐元年,太平天國起義。

    嘉慶、道光、咸豐三位皇帝剛即位時期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勵精圖治,努力了一陣子發現自己並不能改變什麼。而同治是堪於宋徽宗相比的風流天子喜歡微服出宮尋花問柳,甚至同治暴斃是死於花柳病。而光緒連從慈禧手上把權力搶過來的權利都沒有,更別指望他能解決人口問題了。

    事實上,清朝的人口問題沒辦法解決,只能依靠於增加糧食產量,可清朝皇帝沒人能解決。官吏的剝削,貴族的壓迫,在清朝後幾位帝王時期都有,不但在慈禧時期。

  • 7 # 付二代他爹

    清朝末期的政府是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的掘墓人,外國資本主義來犯,清朝政府認不清現實,統治腐敗,搜刮人民,使當時百姓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熱的地步 ,滿清後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也不是某個人造成的,而是一個階層,一種制度造成的,滿清跟不上時代變革的步伐,只能捱打被淘汰。當今盛世,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無不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嘔心瀝血,辛勤勞動所得!

  • 8 # 望鴻

    這個問題應該說從各個方面來說,無論從當時清朝政府國內情況還是從當時的國外情況,不僅僅是慈禧一人造成的,她只不過是大趨勢下的加速推動者。

    先說一下清朝統治時間,1616年,女真人(建州部)努爾哈赤在東北重建金國,史稱“後金”, 1636年,清朝的第二位君主皇太級改女真族為滿族,改國號為“清”,登基稱帝。1644年,清朝的第三位君主福臨登基,年號順治。入關,攻入北京城,隨後統一了全國,之後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咸豐等皇帝。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在武昌起義。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佈中華民國成立。雖然歷史按照1911年末來認定清朝滅亡的,1912年4月1日宣統皇帝浦儀退位,我認為這才算清朝政府真正滅亡。

    清朝的滅亡不僅僅是朝代更迭的歷史歸宿,也可以歸因為閉關鎖國。1723年(雍正元年),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許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並限制貿易,被視為鎖國的開始。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下令除廣州一地外,停止廈門、寧波等港口的對外貿易,即“一口通商”政策。

    再看一下此時的國外情況,西方的復興歸因於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的時間在公元13世紀到16世紀之間,並且在16世紀達到頂峰,此時清朝政府正在閉關鎖國,科學技術無法得到交流,這也是之後清政府在武器方面打不過西方的原因。西方國家為了開啟中國市場,進行了一系列戰爭,並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1842年(道光2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賠款2100萬兩白銀,1860年(咸豐10年)中英、中法、中俄分別簽訂《北京條約》,加上之前的《天津條約》賠款共計2100萬兩白銀。1861年8月咸豐帝駕崩,同年11月發生辛酉政變,慈禧才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可以說這時的清政府已經是個爛攤子了。太平天國運動從1843年開始到1864年結束內部本身也加劇了清政府的衰亡。1895年的中日《馬關條約》以及1901年與西方列強簽訂的《辛丑條約》不斷加速著清政府的滅亡。

    雖然在1898年6月光緒帝推動戊戌變法,同年9月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變法失敗,很多人認為如果不是變法失敗,清政府不會亡,試想一下歷史上的急促的變法有哪一個是成功的,而且從1861年開始已經開始了洋務運動,後來的兵工產品因為慈禧建園子剋扣軍餉導致作戰中失利,這是慈禧作為清政府滅亡的加速器,而不能說是全歸因她。

    從道光年間的《南京條約》賠款到《辛丑條約》賠款,這些都加在了當時的百姓身上,各種稅收名目不斷,而且還有慈禧修建頤和園的錢,以及清朝官員的大撈特撈,貪汙腐敗也是百姓苦不堪言的原因。

    所以清朝後期百姓生活水深火熱,慈禧造成的原因只是一部分,憑他一己之力改變不了多少。

  • 9 # 小空話歷史

    1.首先是清政府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了清朝沒有學習到西方先進的技術和文化,康乾盛世只是看著繁榮,實際上跟當時的西方國家比較一下差遠了。

    2.重農抑商,清政府一直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這導致了清朝商品經濟的發展落後,只靠著農業怎麼跟西方經濟相提並論呢

    3.朝政腐敗,當時的清政府已經腐敗到骨子裡了,統治者階層各種享受,搜刮民脂民膏,加重了百姓們的負擔

    4.不平等條約的簽署,清朝後期各種不平等條約的簽署,各種賠償,割地更是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清政府無力償還白銀,只能加重賦稅從老百姓身上剝削。

    5.慈禧的奢華揮霍,據說當時慈禧每頓飯就有60多個菜,60大壽的時候更是挪用了北洋海軍的軍款來給自己過大壽。

    總結:跟慈禧是有一定的關係的,畢竟當時的慈禧也是各種揮霍,但是實際上還是跟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閉關鎖國有很大的關係,一個國家落後就要捱打,捱打就會給百姓們帶來沉重的負擔。

  • 10 # 帝國中興

    滿清後期百姓水深火熱,民不聊生,造成這樣的結果並不是慈禧自己直接造成的,清朝後期慈禧作為一個實際掌握國家政治權利的人,毫無疑問她是有責任的,但把所有的責任推給她一個人顯然是不公平的。晚清後期百姓水深火熱,民不聊生和清朝統治者的治國理念是有絕對的關係的!

    清朝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是一個落後野蠻民族對一個先進文明民族的武力侵佔,清朝入主中原之後對自己是不是能夠長久的統治遠比自己多的多的漢人有很大的質疑,因此他們不斷打壓漢人勢力,除了強迫漢人改變自己的衣冠裝束以外還禁止漢人進入東北地區進行開墾,使得東北富庶的自然資源得不到開發,支援不了國家的發展,這一現狀一直持續到清朝滅亡!

    明朝時期西方先進的科學軍事知識已經在國內有了一定的流通規模,明朝的很多人能夠接受比自己先進的文化,引進吸收消化並發現出自己的特色。但是到了清朝以後這種局面完全改變,清朝早期對於西方的科技知識成了統治者才能接觸的專利,康熙曾經說過,西方的器物嚴禁漢人和蒙古人接觸。到了乾隆時期對於外國的器物不但禁止民間接觸統治者自己也把它們視為奇技淫巧,不屑一顧。清朝這一系列奇葩的操作給國家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損壞!

    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外國完全實現近代工業革命的時候,清朝統治者還依舊沉侵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難以自拔,直到外國的堅船利炮打開了清朝的國門,之後清政府擔負鉅額的戰爭賠款,這些錢只能從國民身上搜刮,加上外國工業產品的大規模湧入,徹底擊碎了清朝傳統的手工業體系,無數家庭破產,國內的人民起義,戰爭不斷,外國資本家的盤剝,國內官員的貪汙等等,才造成了晚清時期百姓的民不聊生,這是清朝統治弊端的日積月累形成的,並不是慈禧一個人造成的!

  • 11 # 小龍女5505

    滿清後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既有慈禧太后專權禍國的原因,更有滿清後期己朝政腐敗、吏治廢馳、國力己衰、貪官汙吏剝削壓迫人民、徭役加重、君王軟弱無能,多種原因導致了滿清後期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天下怨恨、百姓苦不堪言、失盡民心又逢外敵入侵、中華民族遭受奇恥大辱。因此後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不是慈禧太后一人之罪,是從乾隆執政後期就己開始行成。

  • 12 # 柳樟筆劍

    嚴格意義上說,封建社會百姓大部分時間都在水深火熱之中,只是苦慣了,就麻木了。所謂盛世,就像魯迅說的,不過是當穩了奴隸的時代,看看英華人馬戛爾尼描述的乾隆盛世百姓,不過是馴化了的群羊而已,集體無意識地活著。後期慈禧當政半個世紀,正逢國外入侵,百姓生活更加苦難,慈禧當然有巨大責任,但是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說是她造成的,有點高看那老太太了。

    那到底是什麼造成的呢?外因很多,但內因其實是我們傳統的“唯上”文化基因造成的,法家就不用提了,一切圍繞皇帝的大權轉悠,那點法,都像一條條繩索,主要就是拴老百姓用的。儒家好像溫文爾雅,其實孔子本來是貴族,儒家學說的出發點就是維護貴族統治的,從精神層面確保對民眾對上層的歸順,老實聽話就罷了,想造反?猙面獠牙立馬就露出來了,兇狠一點不輸法家。

    在這樣的社會結構與社會心理下,底層百姓能不出於水深火熱中嗎?慈禧只不過是數百獅虎中的一隻而已,她的責任,也來自於封建糟粕文化的濫觴。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種子和土壤不改,種出來的東西都不一樣嗎?

  • 13 # 羊排

    清朝,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一個王朝,清朝後期一直都是由一個叫慈禧的老太太在掌控朝政,清末後期百姓水深火熱苦不堪言,承受著內外的壓榨,這一切都是慈禧這個老太太造成的嗎?

    其實並不是,清末即使沒有慈禧,是其他的帝王,結果也是一樣的,王朝更迭是發展的必然,慈禧的存在只是加速這個程序的時間而已,而清末的百姓的苦楚主要來自以下五點。

    一、土地等生存資源壟斷。

    清朝自雍正開始,人口的不斷增加人均土地資源變少,生存矛盾加劇,雍正用強有力的鐵腕手段推行改土歸流,這個土地政策僅僅是緩解了當時的矛盾,矛盾本身依舊存在,大量的百姓失去土地,土地漸漸被官宦地主階級所壟斷,這個時期百姓發現即使不去種地,打長工、經商、生活需求品製作等等也可以生存下去,生活享受類商品變成了剛性需求,中國工業萌芽開始發展起來。

    二、當朝執政不作為。

    自乾隆開始,隨著國力強盛,自以為是的天朝上國姿態活在夢幻中,而西方正在轟轟烈烈適應發展進行著變革,閉關鎖國逐漸拉開了東西方的差距,國內的矛盾激化,後面的嘉慶、道光、咸豐、同治,面對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起義、暴亂等等社會矛盾激化的產物,沒能做出緩解矛盾的措施,任由惡化下去,讓慈禧一步步掌控大清的命脈,慈禧那種江山不是我的,江山興亡不是我的責任,我只管享受,使清後期矛盾更近一步惡變。

    三、戰爭賠款成衰落的催化劑。

    西方列強用鴉片攻開了清朝的國門,國內百姓紛紛種植鴉片獲利,更多的人沉浸在鴉片帶來的感官刺激,一次次戰爭賠款讓清朝更深更狠的壓榨著百姓,矛盾不可調和。

    四、機械生產摧毀粗狂手工作坊。

    更高效率,更精細化的機械生產擊潰了清末那部分不靠土地生存的手工業者,他們失去了生存的唯一仰仗。

    五、變革為時晚矣。

    土地種植了鴉片,機械化摧毀手工業者,光緒帝有感祖宗基業要毀於自己手裡的時候,為自強變法,這個時候的變法成了鬧劇,大清病入膏肓,再無藥石可以醫治了。

    總結:上面的每一條都加速的清朝晚期的矛盾激化,當百姓面對重重壓榨只能死路一條的時候奮力抗清,而慈禧成了歷史背黑鍋的最佳人選。

  • 14 # 煙雨踏秋殤

    慈禧太后統治了清朝晚期長達近半個世紀。在這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中國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的衝擊,經歷了西洋、東洋列強的輪番侵凌,讓中國落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不過,就算是這樣,清朝卻並沒有因此滅亡。而在慈禧去世三年後,清朝一下就分崩離析滅亡了。那麼,慈禧的去世,對清朝的滅亡,影響究竟有多大呢?

    我認為,慈禧的去世,對清朝的滅亡,影響並不大。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慈禧去世的時候把光緒也一併帶走了。

    光緒皇帝死在慈禧前一天。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光緒皇帝是被慈禧給毒死的。如果慈禧不毒死光緒,或許慈禧去世後,年富力強的光緒,還會有一番作為。不過,慈禧已經把光緒給毒死了,結果清朝皇室後繼無人,只能把只有兩歲的宣統扶上來。但是這樣一個小孩子,怎麼能管理好一個千瘡百孔的老大帝國呢?

    不過,就算慈禧去世後,光緒還活著,可能那時候他的存在也已經於事無補了。在1898年,光緒搞“戊戌變法”的時候,如果這場變法沒有遇到意外,或許在中國可能成功,中國從此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但是,這場變法被慈禧給扼殺了。“戊戌變法”的失敗,立憲派被殺及叛變,光緒皇帝的軟弱,讓華人對依靠清政府搞君主立憲失望至極。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只有透過革命,推翻清政府,才是當時的唯一選擇。

    所以說,光緒是不是還活著,真的已經沒有作用了。

    第二,慈禧就算活著她也掌控不到局勢了。

    慈禧在晚清絕對是一個厲害的角色,一個非常強勢的人物,完全掌控著整個朝廷,也掌控著整個國家。但是,在慈禧扼殺了“戊戌變法”之後,情況就發生了改變,全華人民對慈禧的反感,對清政府的反感,已經空前高漲起來。這種反感也包括朝廷的官員,尤其是漢人官員們。

    最能夠說明問題的是,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慈禧一道道聖旨詔令各地總督、各省巡撫進京勤王。但是,無論是李鴻章、張之洞,還是袁世凱等人,都拒不奉詔。慈禧沒有辦法,只好灰溜溜地逃到西安。最後,還是李鴻章回到京城,和洋人談判,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親醜條約》,八國聯軍撤退,慈禧才得以從西安回到北京。

    由此可見,慈禧就算活著,他也控制不了局面,更何況她死了。

    第三,慈禧最後的決定造成清朝的速亡。

    慈禧最後的決定就是在把光緒毒死後,挑宣統當皇帝。

    慈禧之所以挑宣統當皇帝,和她挑同治、光緒這樣的小孩當皇帝,手段是一樣的,就是她可以藉此繼續掌控朝政。

    但是要知道,慈禧當時已經是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她之所以把光緒毒死,很顯然就是知道她會死。既然知道她會死,那就應該選一個年富力強的人出來主持政局,或許讓大清帝國還有一絲希望。

    可是她竟然非常不明智地選一個小孩兒來當皇帝,這不是自取滅亡嗎?之所以還這樣,肯定是慈禧認為她還有救,可能還會活下去,還可以掌控大清局勢。

    總之,無論慈禧是否活著,清朝都會逃脫不了滅亡的悲劇。

  • 15 # 一頓飯的味道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大清王朝後期之所以覆滅,百姓生活一直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完全是因為慈禧惹的禍。

    畢竟慈禧一手把持朝政,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的金錢揮霍,的確做了很多讓人不齒的事。

    可是,憑她一個女人,真的能夠敗光一個朝廷嗎?

    其實清朝的覆滅並不是慈禧一個人的錯。而是從道光帝還在的時候,大清就開始衰敗了。最終源頭在乾隆。

    在乾隆皇帝統治時期,起步還是有一定的資本的。在國泰民安的狀況下,統治者自然而然就少了憂患意識,對國事也沒那麼上心了。

    而乾隆最大的愛好就是下江南,為此花費了不少的金錢。當和坤登上歷史舞臺的時候,就開始註定了清朝的衰敗之路,雖然嘉慶處置了和坤,但是他也繼承了他父親的“優良傳統”,國力開始衰敗。

    後來的慈禧其實只能算是推波助瀾罷了。可見大清是幾代當政者毀了基業,也是遲早的事!

  • 16 # NatureVoice雨人

    清朝末期實在是歷史上一個令人感到恥辱而悲痛的時期,一系列的不平等的,喪權辱國的條約都是在這一時期簽訂下來的,讓人實在是提不起對清朝的喜愛。不過很多人都會認為,很多事情都是因為清政府的實權不在光緒皇帝手裡,而是握在慈禧太后手裡造成的,那麼事實當真是如此嗎?倘若慈禧把大權交給了光緒,又會發生些什麼呢?

    很遺憾的告訴大家,就是慈禧太后真的將大權交給了光緒。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清朝亡的更快。二是君主立憲制會成功。毫無疑問前者清朝亡國更快的可能性更大。

    1.為什麼會這樣說呢,接下來宋安之用親政時期光緒帝的作為來入手分析。

    現在幾乎所有的學者都認為在戊戌政變之前的光緒帝雖然親政,但其權力有限,依舊是一個傀儡罷了,真正的大權還在慈禧手中。這種說法的確正確,但頗有一些以偏概全。如果光緒帝真的沒有一定的權力,慈禧太后何必要大費周折的發動政變來奪回權力呢?

    所以說親政的光緒帝還是擁有一定的權力。

    怎麼說光緒帝的權力呢,以奏摺處理來看,在戊戌政變以前,光緒帝對於重要的奏摺及其所做的決定,須在當天將奏摺原件呈送慈禧太后處報告,算是一種事後報告制度。也就是說光緒帝對於當時的政務擁有處理權,但慈禧太后有監督權。

    2.再說說光緒帝親政以後戊戌變法的作為。

    其實戊戌變法美好表面的背後並非是那麼美好,甚至有一些可笑。因為戊戌變法的內容多是華而不實,雖然很多新政長遠來看是對的,但很明顯不符合當時的國情。

    比如說在哪個西方列強殖民化,土地越來越重要的時代。維新派中康有為面對變法經費不足的問題,竟然想把西藏賣與英國。譚嗣同的想法也是想盡賣新疆於俄羅斯,盡賣西藏於英國。簡直是可笑至極。

    3.所謂的廣開言路只是吸引了一群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不切實際的書生來進言新政罷了。

    還有戶部候補主事閔荷生就在條陳中提出了一個很奇葩的建議:即在清朝龍興之地東三省鐵路沿線種樹。他認為:“東三省乃京師之根本,俄人經營鐵路,心不可問”,由此密令東三省諸大員,以“清界限保護鐵路為名”,在沿線的官地上種植易於生長的樹木,“一旦有事,可藉以為火攻”。這招火攻鐵路也的確太幼稚可笑了。

    而這種不切實際的新政,使地方實力派官員對於變法新政也是陽奉陰違,這樣就形成了朝廷上年輕的皇帝與一群年輕的書生熱火朝天的議論國事,出臺了很多新政下發到地方,而地方實力派多是陽奉陰違的詭異局面。不幸中的萬幸是隨之而來的戊戌政變使這場鬧劇收場,也使沒有完成的戊戌變法在大眾心中留下一個比較美好的印象。

    透過戊戌變法中光緒帝的作為來看,這位年輕皇帝似乎並沒有太多的施政經驗,也並非康熙雍正那種天生的治國強人,所以如果慈禧太后真的將實權交給光緒帝的話,光緒帝所謂大刀闊斧改革下,垂垂老矣的清朝經不起幾番折騰更有可能早幾年亡國的。所以說慈禧太后將實權交給光緒帝還真不是一件好事,別想的那麼好。

  • 17 # 歷史今朝看

    滿清後期百姓水深火熱,到底是誰造成的,是慈禧嗎?

    慈禧從1861年開始有過兩次垂簾聽政,期間不管是哪一任皇帝在位,她都是作為比皇帝還要厲害的人物存在。她是在1884年正式西宮獨裁。

    滿清後期大家都知道,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就是清朝走向滅亡的時期,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1840年-1912年,中國被迫和西方列強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西方列強以武力在中國獲得利益,以兇狠手段欺壓中國百姓。

    隨著西方列強的資本主義制度在中國的深入傳播,中國封建統治者賴以統治的農村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同時,西方列強利用中國土地上的資源開設工廠,利用廉價的中國勞工壓榨貧苦百姓,收刮不義之財。另外華人開展的洋務運動也隨之興起,中國出現了最早期的資本主義。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哪裡就有戰爭,這時封建統治下的各個階級都發起了反抗,特別是農民階級發起的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沉重打擊了封建王朝的統治,也打擊了西方列強在中國的統治,儘管農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但是給中國帶來的影響確實無法磨滅的,給華人民帶來的不僅是尊嚴上的反抗,更是體現了中國幾千年來封建王朝統治下的百姓心中積壓的痛苦,這一刻,他們想要自由。隨著西方列強資本主義文化思想在中國的深入影響,部分有思想的年輕人主張向西方學習,推翻封建統治,建立新的民主國家。

    這時候的清政府正面臨內憂外患,想要繼續保住自己的封建統治,看起來非常困難了,特別是西方列強帶來的戰爭,清政府沒有能力抵擋,只能後退一步又一步,打不贏就割地賠款求和。就這樣,引來了八國聯軍進軍紫禁城,火燒圓明園,給中國帶來的傷害是無法形容的,直至今日。

    清政府也進行了一些改革,希望清政府能夠強大起來,抵抗西方侵略者,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清政府的最終目的還是維護自己的封建統治,不讓自己的王朝分崩離析,落入他人之手,但是中國的有識之士看清了這一點,他們支援革命,就這樣,清王朝的統治徹底崩盤。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次年宣統帝被迫退位,自此,清王朝1644年入關,268年的統治就這樣結束了。

    我認為中國滿清後期百姓水深火熱,慈禧有逃脫不了的干係,她主張的“新政”,對經濟,軍事,教育,官制等方面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所改變,但是她的實際目的還是想要維持自己的統治,包括後面作出支援立憲的姿態,可是事實呢,她卻主張學習德國和日本的君主立憲制,維護皇帝的“君上大權”,還是以維護自身統治為目的。

    不管慈禧對中國有沒有什麼貢獻,但是處在那個熱兵器興起的時期,中國仍然處在冷兵器時期,打不過西方列強,就只能捱打,捱打的時候慈禧卻是用中國百姓來當擋箭牌,割地,賠款,如果她能夠正視和西方國家的差距,早日認清事實,作出真正的改革,或許清朝不會那麼落後,也就不會成為西方列強眼中任人宰割的一塊肉。

    今日,我們作為中國百姓,應該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 18 # 雲中月8463

    慈禧有能力改變,或者說她可以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她一個人有沒有足夠的閱歷學識可以看到正道?有沒有魄力知人善用?有沒有遠見卓識這才是關鍵!現代社會的競爭太激烈,絕對不是一人能夠改變的,必須杜絕一人獨斷專行其他人隨聲複合的單打獨鬥,要靠合理先進的制度形成智慧合力,才能走上世界大舞臺!

  • 19 # 大加菲壯壯

    清朝明顯衰落始於道光,慈禧積極任用漢人,大膽改革,敢於同列強宣戰,廢除纏足,廢除科舉制度,是個了不起的政治家。任何事情都有盛極而衰的規律,不能賴在她身上。

  • 20 # 山外山FJH

    光緒年間,是清朝統治的晚期,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滿清後期的老百姓生活很艱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這與慈禧有一定的關係。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慈禧,慈禧即孝欽顯皇后,同治帝的生母。1875年同治帝駕崩,慈禧選擇其侄兒愛新覺羅·載湉繼承大統,年號光緒。所以慈禧是光緒的姨母,兩人是姨甥關係。

    慈禧作為晚清重要的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垂簾聽政多年,扶植自己眾多的黨羽。在扶植自己這個外甥當上皇帝的時候,慈禧對載湉還是疼愛有加的。但是後來一涉及到權力問題,兩人的關係便變得劍拔弩張,矛盾不可調和。由於兩人晦暗不明的關係,所以光緒的死因至今還存在爭議。光緒雖是傀儡皇帝,但是他在位期間也想幹一番大實事。比如說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光緒皇帝極力主張對日作戰,反對妥協。後來光緒帝又推行了“戊戌變法”。可惜的是都以失敗告終。原因是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殺了戊戌六君子,再度聽政。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

    滿清後期還是有變化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經濟上,小農經濟依然佔據主導地位,資本主義萌芽緩慢,但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小農經濟逐漸瓦解,中國逐漸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並相繼建立一一批近代工業(包括洋務派創辦的企業和民族企業)。

    政治上,清政府依然實行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逐漸出現了資產階級維新派倡導的維新變法和革命派。

    外交政策上,閉關鎖國的政策被打破。逐漸從天朝上國的思想中轉變過來,由原來的對外稱“夷”改為稱“洋”,建立了各國事務總理衙門專管對外事宜等。

    總的來說晚清後期,百姓是窮苦不堪,受到清王朝和在中國境內的帝國主義侵略者的雙重壓迫。從生活來說,受戰亂影響,顛沛流離,四處逃難,餓死的人不計其數。而人們的思想愚昧,麻木,守舊有很大的關係。

    慈禧的一生,經歷了從1840年至1900年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5次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她還是一個5歲的孩子。第二次鴉片戰爭,她已是咸豐皇帝的懿貴妃。以後的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侵,她則是清王朝的最高決策者,從慈禧的帝國主義的主戰與求和,可以看出慈禧國內百姓生活的變化。

    慈禧的一生中領導過兩次改革,第一次是洋務運動,第二次是清末新政,前者是物質層面上的變革,後者是體制層面上的變革。

    慈禧作為晚清最高權力責任者,多次惡化了近代中國的前途。庚子事變後中國面臨辛丑和約的鉅額賠款時,其奢靡之風仍未見明顯收斂,使晚清已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更加惡化,民生凋敝,水深火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喜歡美國地獄咫尺的音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