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香港奕奕媽

    沒帶過。我是北方長大的,八十年代上學夏天最喜歡帶的是用玻璃瓶裝一瓶水,裡面加上色素和糖精,感覺就是最美味的飲料,其實那味道苦苦的,到現在記憶猶新。

  • 2 # 每日私享MAY

    老新浦民主路上最熱鬧的地方,就是洋橋巷到海昌巷這一段,舊時說新浦街指的就是民主路,老百姓叫它大街。叫街大概是因為店多吧?新浦的各大商號、小商店幾乎都在民主路上,熱鬧的都挨在洋橋巷到海昌巷這一段,象三和興、生慶公、萬康祥、大華百貨、味芳樓等等。那時的天后宮是市人委,也就是市政府。新浦福神廟,就在大華百貨商店對面的巷子裡,新浦就這一段子人氣旺,是那時的市中心。

    王聾子的水泡花生,是老大街的一道風景線,是那時新浦街的名小吃,深受沿街人們的喜愛。每天王聾子準時出現在民主路上,宏亮的嗓門:“水泡花生!”叫喊著,饞的你流口水。街上人說,王聾子的一聲(升),趕上人家好幾鬥。王聾子腿不好,挎著籃子一搖一晃,裝滿炒貨的籃子,吱吱作響。他的到來,引著我們一幫小孩跟在他後邊。籃子裡除了有水泡花生,還有油炸蠶豆瓣,16開的舊書本一撕兩開,整齊的放在籃子裡邊。見有人買花生,他會放下籃子,蹲在地上熟練的稱好,還會再饒上幾顆。用紙捲成三角筒,將秤裡的花生倒上遞給客人。從洋橋巷到海昌巷,王聾子一籃子的炒貨基本就剩不多了。

    王聾子70多了,很喜歡逗小孩子現,有時趁我們不注意,冷不丁的在身後大喊一聲:“嗨!”接著就又吆喝起來:“水泡花生!”特別是看見小大姐,在後面喊的就更響了,看到女孩子嚇了一跳,他會得意地一搖一晃的,挎著吱吱作響的籃子,沿著民主路向東走去。引著我們一幫小孩子跟在身後,學著:“水泡花生!”高興時他也會給個一兩個花生米嚐嚐,時間長了就會討厭我們,會突然對準我們的耳邊大喊一聲:“嗨!”。

    王聾子是個半聾,要不人家說買一毛錢的,他怎不給兩毛錢的?我們小孩子說買花生,他又裝聽不見,知道我們是哄他的。王聾子叫王成堂,沒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大名,滿大街人都叫他王聾子。他老家是海州石湫鎮酒店村東王莊的,現在是錦屏鎮了。王聾子原本不聾,一天在國民大戲園(建國路小學處)門前,賣花生、蠶豆瓣,剛吆喝“蠶豆花囉”,迎面的國軍小隊長,衝他就是幾耳光。又叫當兵的,抓回營房痛打關了起來,後經地方人士、商界老闆說情,才放了出來。原來那軍官陪老婆看戲,女人花名“蠶豆花”,引起他忌恨,打那以後,王成堂成了王聾子。王聾子再也不敢吆喝蠶豆花了,改叫“油炸蠶豆瓣”。

    小時候孩子們都窮,買不起水泡花生,有個三分兩分的捨不得花,還想攢著看個小畫書哩。有時實在饞了,幾個小孩子湊個五分錢,想買點要趁他高興,這時他不會稱,用秤尖鋤了點花生,倒入我們的紙包裡。幾隻一天都沒洗的小手,三下五除二,剩下個把就拿在手上,仔細品慢慢嘗。那水泡花生,剝開殼紅皮一搓便碎,白白的花生仁,看著就大吊胃口,吃到嘴裡酥脆鹹香令人陶醉,至今想起來仍還口中生津。

    文革中,80多歲的王聾子走了,小聾子接了班,還是挎著籃子沿街叫買。祖傳的手藝祖傳的經營方式。大嗓門一驚一乍的,“水泡花生!”,人越多他喊的越響,只不過沒有他爹那底氣。小聾子也是生怕你聽不到,勒著吞子喊,以為別人跟他爺倆一樣,都是聾子。過了四五年,小聾子也走了,民主路上再沒有了水泡花生的叫賣聲。時下各式炒貨滿街都是,奶油的、五香的、油炸的,就是吃著仍然會想著那王聾子的水泡花生。

  • 3 # 醉寂寞36

    八十年代上學時誰帶過水泡花生米?

    報告我帶過

    那時候家裡窮啊!沒什麼吃的,每到秋收地裡的花生熟了,其實不等著完全熟透了的時候,就開始吃了,生地熟的都吃,八十年代的農村生活還不是能夠滿足孩子們的要求,基本生活保障是有了,但是零食大禮包那是不可能的,說實話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零食,只要有能吃的就往嘴裡送,不要說花生了,就連地裡的玉米杆都能拔起來就吃,那叫一個窮啊!沒辦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抑鬱症走出房間2個星期情緒平穩是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