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文情感故事
-
2 # 雜家說古今
如果您是一位考古學者,當你探尋一個個未知古墓時,走近那些古墓的骸骨時,你所看到的是什麼呢?是一具安詳的屍體,抑或是扭曲的枯骨?是不是所有人死後都會躺在棺槨中被靜靜地埋葬?墓葬只有葬之於地下一種方式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重現那些奇特的墓葬文化。
在墓葬文化中,有兩種特別的現象:二次葬和割體葬。
二次葬是指由於某種原因,人死後經過第一次安葬後將屍體取出,再進行第二次安葬。二次葬的原因主要有兩個——遷葬和特殊的葬俗。我們所熟知的契丹族的樹葬便是二次葬中的一種,將屍體懸掛在樹上,三年後收而葬之。
由於掘墳殮骨,一般情況下二次葬的屍體不像一次葬那樣保持著人生前的形態,而是骨骼雜亂地堆放在一起。人骨尚且如此,則更遑論隨葬品,因此,在二次葬的墓葬中很難發現珍貴的隨葬品,而那些富有“經驗”的盜墓者也不會去“光顧”二次葬的墓葬。
割體葬是一種在今天看來殘忍而且難以令人接受的葬俗。在史前墓葬中,經常發現一些人骨部分缺失的現象。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如墓葬填土、隨葬陶罐中常常能發現人的手指、腳趾,甚至肢骨。這種特殊的葬儀被稱作“割體葬”。
關於割體葬產生的原因,學術界看法不一,有些學者認為割體葬的墓主人應該是祭祀的犧牲,其身體被割掉的部分即為祭祀之用。民族學家們透過對民族學材料的對比研究,認為割體葬中發現的部分身體骨骼並不屬於墓主人,而是來自墓主人的親人。在下葬死者時,其親人為表示哀悼,將身體的一部分如手指割下來隨葬,以此表達自己的哀思之情。
古代先人們擁有難以想象的智慧,創造了難以想象的文明,也有著難以想象的葬俗。當考古工作者開啟塵封千年的墓葬時,我們驚詫於這些奇異的葬俗,目睹這奇怪的一幕幕時,又會是怎樣一種感受。
-
3 # 螞蟻傳統文化
封土,既俗稱的墳頭《禮記•;檀弓》上說:“土之高者曰墳,葬而無墳謂之墓。”在墓穴的上面培土壘墳、種樹,大約是從周代的春秋前後開始的,據《史記》、《漢書》、《水經注》等文獻記載,東周以前的墓葬是沒有封土的。
古人自從迷信靈魂以後,凡事都要先向祖先祈禱,在廟堂禱告總不如直接到墓前禱告好,為了更方便的辨認出祖先墓穴的位置,他們就在墓穴的上面壘墳或種樹為標誌。《禮記》上有一段孔子尋找父母之墓的故事,說明了壘墳和種樹的作用。孔子是春秋時人,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死了。孔子成人後,想去祭祀父親時,卻找不到墓地,後來經過許多老人的回憶,費盡工夫才找到了。孔子是一個很“重禮”的人,他認為子孫祭祀祖宗是必要的禮節。為了經常方便的前來祭祀、悼念祖先,於是他就在父親的墓上培土壘墳作為標誌。孔子說:“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於是封之,崇四尺。”在墓穴的上面壘墳可能在孔子以前就有了,但引用這段故事作為封土的起源,還是比較合理的。
在墓穴的表面壘墳種樹,開始是為了辯識墓穴的位置,方便祭祀,但後來就變成了顯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標誌。《周禮》記載:“以爵為封丘之度,與其樹數。”就是說,按照官位的等級來定墳頭的大小高度和種植樹木的種類、數量。《白虎通•;崩薨》明白地說明了封土的高度和植樹的種類:“天子墳高三仞(周代一仞為八尺;西漢為七尺;東漢為五尺六寸),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一種落葉喬木,又叫燈籠樹);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揚柳。”雖然如此,敢於奢侈逾制者也大有人在,如東漢明帝時,桑民樅陽侯
因墳冢“過制”就被處以“髡削”(剃光頭)之刑。
隨著墓葬封土的普及與發展,封土堆逐漸變的高大起來,形狀好似山丘,因此墓葬的名稱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以前,各類墓葬統稱為“墓”,到了戰國時出現了“陵”、“冢”、“墳”
“丘”等多種名稱。“陵”的原意是高大的土山,這時用作了帝王墓葬的專用詞,“冢”和“丘”也都指高起如山的土堆,《方言》說:“冢,秦晉之間謂之墳。”《週記•;冢宰》說:“山頂曰冢。”用“丘”來作墓葬名稱的有如春秋時吳國國君闔閭的虎丘,戰國時趙武靈王的靈丘,楚昭王的昭丘。歷史上最早將墳墓稱“陵”的是戰國時七雄之一的趙國國君趙紲(公元前349—326年)。《史記•;趙世家》記載:“肅侯(趙紲)十五年(公元前339年)起壽陵。”
帝王陵的封土:帝王陵的封土,主要有三種形式:
(1)壘土為陵。是早期帝王陵墓封土的一種,叫做方上,就是在帝王的墓穴之上用層夯築,使它成為一個上小下大的方錐體,就像倒扣著的一個鬥,因為它的上部是方形平頂,沒有尖部,所以叫“方上”,也稱“覆鬥”。如陝西臨潼的秦始皇陵,就是迄今為止封土最大的一座壘土陵墓,它高115米,南北長350米,東西寬345米,頂部東西長24米,南北長10米,看上去象一座小山,它的形式就是方上。漢代帝王陵墓的封土也都是方上形式,現在在陝西西安附近還可以看到許多這樣的方上帝王墳頭。漢代封土的等級不僅表現在封土的高低大小上,同時還表現在封土的形狀上。皇帝的陵墓封土為正方形或長方形覆鬥式。高階貴族和大官僚的封土多呈正方形。封土以方形為貴。
(2)以山為陵。它是利用山的丘峰作為陵墓的墳頭。秦始皇陵是用了38年的時間建造的,動用勞動力最多時達70萬人,當時,秦華人口有2千萬人,勞動力只有400萬,這就是說,有六分之一的勞動力每年要從事建陵工作。象秦始皇陵這樣大的封土(秦始皇陵的封土體積達11241375立方米),用工之多(僅土方工程就用了170130000多萬個工日),工程之大,不是一般的帝王所能辦到的,而且高土壘築也不安全,容易被盜掘,於是就出現了以山為陵的形式,如唐代帝王陵從一開始就採用了這種形式,安葬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就選擇了長安西北禮泉縣海拔1188米的九嵕山為墳,鑿山建造。據說這一葬法是長孫皇后提出的,她在臨終前對李世民說:“為了節儉,要薄葬,請因山而葬,勿需起墳”。這實際上是李世民自己的主張,借長孫皇后之名提出的,她在為長孫皇后撰寫的碑文上說:“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及為己有,今因九稷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賊盜息心,存沒無累”。說是如此,實際上李世民並非薄葬,而是非常的厚葬。以山為陵,不過是利用人工難以造成的山嶽雄偉的氣勢,以體現帝王氣魄宏大,而且還可以達到防止盜掘的目的。以唐代帝王以山為陵的方式來看,唐代帝王陵墓的雄偉氣勢,連秦始皇碩大的封土也難相比。至於防止盜掘,唐太宗的昭陵卻沒有能逃過,唐亡時被軍閥溫韜所掘。而高宗武后合葬的乾陵至今沒有開掘過,這與山石堅固、巨石鉛水封固是有很大關係的。其實,這種以山為陵的方式,也不是從唐代開始的,在漢代就已經有了,如陝西西安白鹿原上西漢文帝劉恆的霸陵、河北保定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等,就是開山鑿洞建成的,這樣的例子很多,只不過沒有唐代帝王的雄偉宏大罷了。
(3)寶成•;寶頂。自秦漢時期帝王陵盛行的方上形封土,一直延續到宋代。但是經過唐代的以山為陵後,帝王們對方上和以山為陵的形式有所觸動,因為方上形土丘的尖稜很容易被雨刷風蝕,成為圓鈍,山形也很難如方形。因此在唐末五代時期不少的帝王陵封土出現了園形(即饅頭形)。如南京五代時南唐李升、李景兩個帝王的欽陵和順陵,四川成都前蜀王王建的永陵,都採用了園形封土。王建墓為了保護封土的流失,在封土的腳
下還砌築了條石基礎,這種形式在以後的一般墓葬墳頭上也被廣泛採用。
北宋時的帝王陵墓雖然又恢復了秦漢舊制的方上墳頭(宋時稱陵臺),但是規模已經小的
多了,並且發展為重層方上的形式,如山東曲阜宋代建築的少昊陵全部是用石板砌成的方上形式,與埃及的金字塔如同一轍,可謂巧合。到了元代,卻又回到了遠古時期墓而不墳的古制上去了,地面上沒有任何封土標誌,直到現在,元代帝王陵墓只知記載在起輦谷,確切位置至今沒有找到。
從明清時期起,帝王陵的封土完全改變了方上之制,兩個朝代30多個皇帝和上百個后妃的封土都採用了寶城、寶頂的形式,這種建築形式是在墓穴上面砌築一個高大的磚城,然後在磚城內填土,使土高出城牆形成一個圓頂,在城牆上面設定垛口和女牆,宛如一座小城,這種城牆就叫作“寶城”,高出城牆的圓頂叫作“寶頂”。寶城的形式有圓形和長圓形兩種,明朝帝王陵一般為圓形,清朝帝王陵多采用長圓形。在寶城的前面還有一個向前突出的方形城臺,臺上建一個方形明樓,叫做“方城明樓”,樓內豎立著死者的諡號碑,方城明樓是和寶城、寶頂一起聯體建築的。這種寶城、寶頂和方城明樓構成的墳頭,在建築構造上比以前的方上覆雜多了,它不僅突出了陵墓的莊嚴氣氛,也增加了建築的藝術性,明清時期的陵墓封土算是達到了高峰。
-
4 # 博物圖志
古代墓葬是怎麼安葬的?談到這個話題。我不得不說一下我的一篇新文章。關於殷商遺址,商代人的陪葬方式也是一種安葬的方式。
民國1928年在史學家傅斯年的主持下殷墟遺址正式考古挖掘,這裡埋葬著三千年前商朝的國都“朝歌”它是目前世界上現存最大的考古遺址之一,至今為止這裡的考古工作還在繼續,持續100多年的考古挖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皿,而與此同時伴隨著物器的出土出現了大量的人殉和和人牲。
根據考古學家統計在商晚期公元前1046年到1250年的兩百年間,僅排列密佈在西北岡王陵區的2500座殉葬祭祀坑中,超過13000人被殉葬或是被祭祀,人數之多令人震驚,王室墓葬中的死人骨頭數目驚人,常常一次儀式就是 50 人起跳,直逼平民的總和,而且最高紀錄達到 339 人,一次!
這麼多犧牲者,又可大致分為 2 種:人殉與人牲,兩者死前死後的待遇大不相同。人殉的死者,在墓葬中擺放較為體面,也有陪葬品,生前地位較高是墓主人喜歡之人家族成員或僕役;人牲的死者跟牲畜一樣,不但沒有陪葬品,還常常一大群人被亂埋在一起,推測其生前地位,或許真與動物區別不大。多是奴隸與戰俘。
商代的文獻-卜辭推論,人牲來自出徵虜獲的戰俘,也就是說,他們是不屬於商王國;絕大部分人牲屬於 15 到 35 歲的男性。 然而這種說法時至今日在考古學上,仍缺乏可靠的直接證據。假如他們真是外人,人牲又是哪種外人?根據甲骨文卜辭,人牲至少來自 13 種敵對族群,例如大、亙、而、印,其中又以羌人數量最多,卜辭紀錄過至少 7426 人。
這裡重點說一下羌人,羌人又稱作 “羌”、“氐羌”、“羌戎”、“西羌”是非常古老的部族,居住在如今的西藏,青海,甘肅,陝西河西走廊一帶,而商代的面積東至濱海,北至遼寧,西至陝西,南至湖北,這樣的大概地理位置,同時也就意味著除了這些地方其地方都是外地,或是“外國”
-
5 # 井夫子
北宋古墓發現過仙橋,寓意夫妻來生再續緣,再度揭開了人們對於墓葬考古的熱情。
此次發現是在搶救古墓的過程之中,發現一座東漢墓葬和一座北宋夫妻合葬墓。其中夫妻合葬墓的兩個墓室之間有一扇小窗,俗稱“過仙橋”,表達了古人希望來世再續姻緣的美好期待。
而這個發現,不禁又讓人想起來曾經宋代墓葬中現道教鎮墓券,一度引起的研究熱潮。
事實上,東漢和北宋,恰好貫穿了中國鎮墓文化的一個時期。
中國的鎮墓文化自古有鎮墓獸、鎮墓符、鎮墓俑、鎮墓文等形式,其中鎮墓文 ,就是東漢中後期出現的隨葬文字材料 , 而且它具有鮮明的道教文化烙印。
方才所談鎮墓券就是其中一種。又稱作華蓋宮文鎮墓券。所謂券,實際上就是買地券,從歷史的角度上看 , 所謂的“買地券”開始確實是實用之地券, 屬於土地買賣的文書; 後來才演化為“幽契”或“冥契”, 變成是向鬼神買地、供亡人執掌的契約形式。
而隨券的鎮墓碑 上,自然便有道教真文,分別為東方真文、南方真文、北方真文、中央真文 , 故尚缺西方真文。所謂“中央真文”, 即《靈寶黃帝鍊度五仙安靈鎮神一炁天文》。
而這中央真文,是可以從《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中看到譯文: “黃中理炁 , 總統元真。鎮星吐輝 , 流煉神宮。”
其句首“黃中理炁”, 源出《周易》: “君子黃中通理 , 正位居體 , 美在其中 , 而暢於四肢 , 發於事業 , 美之至也。”《周易參同契》也曰: “黃中漸通理 , 潤澤達肌膚。”
我們由此可以得知 , 這十六個雲篆 , 是內涵了修煉的奧妙 , 一方面可以使死者在陰間
得到超度 , 另一方面使生者在人間有禳災避難之用。無論對於活著的生者 , 還是已經在冥界的鬼魂 , 似乎都能透過這十六個雲篆的魔力 , 敘寫超度亡魂、長生不老的故事。
那麼說起理氣,實際上這次考古還有二十八宿鎮墓券的出土,也證明了墓主的信仰,大體為宋代道教中的理氣派。
理氣派是道教的重要一支,始於閩中,流傳於福建、浙江一帶。主要內容是五星八卦,羅盤是這一派的規矩,羅盤層次最多可達二十四層。如果說一句額外話,電影電視中“鬼吹燈”裡面所提的“摸金校尉”使用的羅盤,大約也該是屬於“理氣派”。
實際上,中央真文的發展 , 是道教經典在實踐的運用中的產物。中央真文是鍊度真文的一個組成部分 , 一般的鍊度真文分為五方 , 東南西北中。
而且中央真文的使用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安放的位置要放到中央 , 法師還要叩齒十二通 , 嚥氣十二過 , 禹步 , 頌咒 , 等等一套完整的安鎮儀式。
我們都知道道教的基本宗旨是為了修煉成仙 , 但這並不意味著道人與社會生活毫無關係。事實上 , 道教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世俗性 , 五方真文充分體現了這一基本特點。
道教是一個重生的宗教 , 在其傳統的思想信仰中 , 包含著道教徒對於道教諸神的無限崇拜 , 也包含著道教徒對於熱愛生命的無限追求。在具有終極關懷的各種宗教中 , 惟有道教 , 重視今生 , 以生為樂 , 以生為貴。
道教認為人可以透過修煉 , 使精神和形體相守不離, 實現整個生命的長生不死和得道成仙。這就是道教不同於其它宗教的神學思想。那麼人死後還能繼續修煉麼 ? 這個問題亦擺到了人們的面前。
中央真文在某種程度上克服了人們對死的一種恐懼。生死問題 , 是人類面對的一個永恆的根本性的難題。與其說鎮墓真文是對死者的一種開度 , 不如說更大程度上是對生者的撫慰。
當然鎮墓文 ,這個東漢中後期出現的隨葬文字材料 , 它本身㛑具有鮮明的道教文化烙印。而每一次考古發現,也都會展現道教鎮墓文的特色及其文化內涵。
回覆列表
平民一般按照活人宅院設計的,有主室、後室、兩間耳室。墓主的棺槨就停在主室正中央。貴族則龐大的多,地宮的墓室分為前中後三部分,門口吊著千斤閘,從閘門進去,首先是一間“明殿”(冥殿),按墓主生前家中堂屋的佈置,有各種傢俱擺設,這些器物稱為“明器”(冥器)。再往裡,中間的墓室,稱為“寢殿”,是擺放棺槨的地方。其後是“配殿”,是專門用來放陪葬品的地方。壁畫在唐宋年間,王侯墓中多數都有壁畫,用來記述墓主生平的。
古代墓葬
秦漢時期,上行下效,多是覆鬥式的墓葬,覆鬥就是說封土堆的形狀,像是把量米的鬥翻過來蓋在上面,四邊見稜見線,最頂端是個小小的正方形平臺,有些像埃及的金字塔,只不過中國的多了一個邊,卻與在南美髮現的“失落的文明”瑪雅文明中的金字塔驚人地相似。這中間的聯絡,就沒人能推測出來了。
秦漢時期
魏晉時期巨大厚實的山石砌成拱形,縫隙用麻魚膠粘合,這樣的石墓在西夜遺蹟附近十分常見。十九世紀早期,歐洲的一位探險家曾經這樣形容:“沙漠中隨處可見的石墓,有大有小,數不勝數,有一多半埋在黃沙下面,露出外邊的黑色尖頂,如同縮小版的埃及金字塔,在石墓林立的沙漠中穿行,那情景讓人歎為觀止。”
魏晉時期
唐代開山為陵,工程龐大,氣勢雄渾,這也和當時大唐盛世的國力有關,唐代的王陵到處都透著那麼一股捨我其誰天下第一帝國的風采。
從南宋到明末清初這一段時期,兵禍接連不斷,中國古代史上最大的幾次自然災害也都出現在這一時期,國力虛弱,王公貴族的陵墓規模就不如以前那麼奢華了。再後來到了清代,康乾時期,國家的經濟與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恢復,陵墓的建築風格為之一變,更注重地面的建築,與祭奠的宗廟園林相結合。吸取了前朝的防盜經驗,清代地宮墓室的結構都異常堅固,最難以下手。
唐代開山為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