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打完耳光扔石頭

    您好,首先說明一點就是,相聲和京劇戲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相聲一種民間說唱曲藝。它以說、學、逗、唱為形式,突出其特點。相聲多用笑話、滑稽地問答、說唱等引起觀眾發笑。多用於諷刺,現也用來歌頌新人新事。演員人數多為單口、二人、群口相聲。而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為形式,突出其特點,在文學、表演、音樂、舞臺美術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套規範化的藝術表現程式。角色也分為生、旦、淨、醜、雜、武、流等行當,所以這兩門藝術有著本質的區別。

    其次來回答題主所說的爆紅,自認為兩者爆紅的相似點,

    第一是群眾基礎,德雲社在近幾年依靠一批年輕的當紅相聲演員比如(郭麒麟、張雲雷、孟鶴堂德等),吸引了眾多80 90後的粉絲,而京劇也是出現了眾多京劇大家,深入人心,贏得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第二是順應潮流,過去的相聲具有一定的形式感,比如一些固定的包袱和段子再加上貫口,快板等形式,雖然帶給人歡樂,但還是覺得有一定的距離感。德雲社大量使用流行歌曲,充分發揮唱的形式,有時候像演唱會。其次增加了與觀眾的互動,有時候觀眾的一句回覆會造成更大的笑點,所以應用一些即興表演和觀眾互動,觀眾可以參與到講述當中,減少了觀眾與演員的距離感。其次大量的德雲社段子,相聲歌曲在網上爆紅,吸引了很多對相聲不瞭解人的興趣。京劇也是順應潮流,不再像崑曲那樣曲高和寡,而是使用一些通俗的易於理解,貼近生活唱詞,更貼近日常生活。藝術家不再僅僅給王侯將相表演,票價更加親民,其次根據社會現象積極進行改革,比如新文化運動時期,梅蘭芳改編的文明戲等等。

    第三是演員實力,上面兩點都是建立在有實力的情況下,雖然德雲社加入了一些流行元素,但是每一位演員都是專業的,都是經過多年練習才可以登臺的,比如岳雲鵬雖然經常唱五環之歌,但是一大段貫口也是信手拈來,讓人刮目相看。京劇自然不用說,每一位都是開宗開派的藝術大家,觀眾被戲曲吸引過來,最終還是著迷於演員優美的唱腔,手勢,靈動的武打形體等等。

    第四是整體大環境,德雲社的爆紅和網路的發展運營離不開關係,人們可以隨時在手機觀看德雲社的相聲,包括網紅段子小影片,相聲綜藝科普等等,這些都讓相聲可以快速傳播普及。民國時期劇院的快速發展,戲院的大力宣傳,專業的戲曲經理對演員進行包裝。其次當時暫時穩定的社會使人們有多餘的時間和錢財去戲院消遣。

  • 2 # Z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德雲社能在文藝繁榮當下竄紅,和中華民國戲曲京劇表演風靡類似。憶往:戲曲相聲是在地攤或小劇場表演,屬市井文化。解放後地攤藝人進入演出團體歸屬國家,提倡文藝為廣大工農兵服務。表演風格,藝術作品由俗變雅。改革後郭德鋼抓住機遇,建立德雲社,由於是私企這就決定了發展方向,由雅變俗以盈利為目的。

  • 3 # 換種心態生活6

    你能想得到的京劇名家,有一半以上都和富連成有關,比如譚富英、馬連良,這是名字裡直接就能看得出來,再加上最初的喜字科(最初富連成也是叫喜連成),比如侯喜瑞;盛字科,比如葉盛蘭、裘盛戎;世字科,比如袁世海;元字科,比如譚元壽……即使是梅蘭芳和周信芳兩位大師,他們也和富連成有不少關係。

    富連成社從1904年辦到1948年,而且是在戰亂期間,延續了44年。對比下來要問一句,為什麼同一時期,相聲沒有出名的民間社團呢?

    那麼,後來為什麼民間不辦了呢?因為沒錢了,再後來京劇被國家收編了啊。

    戲劇曲藝形式,包括再往前的詩詞歌賦,其實注意看的話,都會有一個江湖-協會-廟堂這樣的過程。詩三百里也有風雅頌,風是民間傳唱,雅是周人宴會,頌是朝會祭祀,老祖宗都是這麼過來的。

    江湖是藝術產生的根基,協會是傳播發展的渠道,廟堂是藝術深化的途徑。

    老郭拯救了相聲圈,的確不是虛言,但是他從沒有說要拯救京劇的大話吧?就算他創辦了麒麟劇社,也只是說弘揚京劇文化,因為他很清楚,京劇的發展並不是沒他不行。

  • 4 # 鄉音戲曲

    大家都知道,相聲大師侯寶林的相聲段子裡,演繹京劇的片段很多,大多也都是被視為教科書般的經典保留了下來。也就是因為這樣,給現代的很多知名的相聲藝人帶來了一個誤區,他們認為需要把京劇大量的帶入到相聲段子當中,才可以成為經典。一些相聲藝人沒有走心去思考的是,一個時代成就一個時代的經典,一味的仿古,效果可能不一定會很好。而作為現代相聲代表的郭德綱,就深通此道,在他的眼裡,一直把相聲和戲曲分得很清。在郭德綱的相聲段子裡,也經常聽到一些京劇和其它地方戲曲,或是一些民間的小曲,比如探清水河,照花臺等等。但是郭德綱的處理方法與先輩們就截然不同,他絕對不是以戲曲為底,硬性的去修改成相聲段子。而都是以相聲段子為底,穿插一些戲曲或小調。

  • 5 # 碧血飛虹

    並不類似,因為這是兩個時代下不同角度催生的產物,民國時期的京劇藝術是經歷了它原始萌芽的“民間藝術”經歷了宮廷化的淬鍊和昇華再回歸到市民文化的本質原味。是一個質的脫胎。而德雲社的相聲的爆紅則是在當今市場經濟環境下文化多元化催生的一個商業現象

  • 6 # 葉緣曉露2

    最初接觸相聲,是小時候7歲時看中央電視臺的《曲苑雜壇》。當時特別喜歡侯寶林先生和馬季先生的作品,後面讀中學了,才知道侯寶林先生是相聲界具有開創性的一代宗師,他善於模仿各種方言、市聲、戲劇表演。我當時年齡雖然小,但是也愛模仿侯寶林先生的經典片段。

    後面喜歡德雲社,是因為岳雲鵬和孫越。岳雲鵬師從郭德綱先生,他的風格風趣幽默,詼諧搞笑……也知道郭德剛先生當初創立德雲社的艱辛與不易,還有很多無良知的人對郭老師的傷害……我對那些人深惡痛絕!

    現在德雲社在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了,我們中國的曲藝文化有了傳承。真的很開心!

    我會一直喜歡相聲文化,一直支援德雲社。

  • 7 # 戲曲喵

    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稱,它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

    曲藝發展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古代,中國民間的說故事、講笑話,宮廷中俳優(專為供奉宮廷演出的民間藝術能手)的彈唱歌舞、滑稽表演,都含有曲藝的藝術因素。

    到了唐代,講說市人小說和向俗眾宣講佛經故事的俗講的出現,大麴和民間曲調的流行,使說話伎藝、歌唱伎藝興盛起來,自此,曲藝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開始形成。

    到了宋代,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繁榮,市民階層壯大,說唱表演有了專門的場所,也有了職業藝人,說話伎藝,鼓子詞、諸宮調、唱賺等演唱形式極其昌盛,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耐得翁的《都城紀勝》都對此作了詳細記載。

    明清兩代及至民國初年,伴隨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城市數量猛增,大大促進了說唱藝術的發展,即一方面是城市周邊地帶賦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說唱紛紛流向城市,它們在演出實踐中日臻成熟,如道情、蓮花落、鳳陽花鼓、霸王鞭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麵粉早上發了晚上做適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