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文文情感故事

    諡號沒有什麼高低之分,只有褒貶之分。具體是怎樣也不一一累述。主要是對人物平生中肯的評價罷了,《明會典》記載最早出現了諡號固定的排序。

    以“文”字為第一字的諡號,等級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貞”,正、貞之後,依次與“文”搭配的字為成、忠、獻、端、定、簡、懿、肅、毅、憲、莊、敬、裕、節、義、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潔、敏、達、通、介、安、烈、和、僖、榮、愍、思。

    與此同例,與“武”字搭配組成二字諡號的用字依次為寧、毅、敏、惠、襄、順、肅、靖、信、康、壯、恆、愍、烈、勇、僖。還有一種文武通用的諡法。

    與“忠”字搭配組成二字諡號的用字,依次為文、武、定、烈、簡、肅、毅、敬、憲、節、貞、靖、襄、敏、安、僖、穆、介、威、端、壯、宣、裕、果、勇、愍、剛、惠、愨、懷、清。

    另,宋朝文正的諡號也是最高的,范仲淹-范文正公。

    忠獻

    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古代在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往往不是隻言片語就能敘述清楚,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總的來說,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諡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明的稱號,始於西周。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

    古代亞洲帝王及其後妃、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後,內務府根據其生前事蹟與品德,而給予他一箇中肯的稱號。此外,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一些鄰近國家亦有使用,但不是每個東亞古代國家都使用諡號。

    根據對西周青銅銘文的研究,約周穆王時期,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諡的做法已比較普遍。

    諸侯、臣僚

    武官的諡號“武”字為第一字,等級最高的是“武忠”,其次是“武勇”,依次與“武”搭配的字是穆、剛、德、烈、恭、壯等等,文是這樣的 正、忠、恭、成、端、恪、襄、順。武就不太清楚了文武臣得通諡者以”忠武”最美,其次為”忠獻”,”忠肅”,”忠敏”官諡物件的主體是文武百官。這是封建帝王的一種重要統治藝術,其目的是為了籠絡人心,駕馭臣下,顯示“皇恩浩蕩”,以鞏固其統治地位。當然某些諡號在客觀上也有褒善懲惡的作用。

    武官的諡號

    分類

    有褒揚性的美諡、憐惜性的平諡、貶義性的惡諡三種。

    1.美諡,如:莊、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

    2.平諡:如:懷、悼、哀、閔、思、殤,有點同情的意味。

    3.惡諡,如: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注:由於惡諡是對死者的批評,這在古代是比較反感的事情。所以北宋做出規定:不立惡諡,只作美諡、平諡。

    字數

    諡號的字數,從一個字開始,發展到後來用好多個字,簡直成了褒義詞堆砌。在一個字或者幾個字的情形下,人們一般用諡號稱呼皇帝,比如隋煬帝。

    但是從武則天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即自己定諡的先例。其實質由客觀地評判變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數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發展。唐代對歿世皇帝簡稱諡號。明朝皇帝諡號十六字。清朝皇帝諡號達二十二字。字數這麼多,當然就無法當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場合用。

  • 2 # 湖南機制竹炭

    諡號是一個人死後,後人對其蓋棺定論,概括性的評價。

    從周朝開始天子,諸侯,大臣都可以有諡號,其中大臣的諡號分為文官諡號,武官諡號以及通譯諡號。所謂通諡即出將入相之大才華之人,譬如諸葛亮,郭子儀等。通諡的諡號以忠字開頭,分別為,忠武,忠獻,忠肅,忠敏,其中忠武評價最好最高,其他分別按序次之,所以忠獻是對將相之才的第二高度的評價和褒獎。

  • 3 # 隨心隨意性情中人

    首先諡號是一個人死後,後人給的評價,而且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一生功過是非做一個概括性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

    諡號從周朝開始的,天子以外,諸侯、大臣也都有諡號。

    大臣們的諡號有三類:文官,武將和通用諡號。

    1、文官的諡號

    文官的諡號以“文”開頭,諡號只有一個“文”字的最高,然後便是以文開頭的兩個字。

    比如:文正、文忠、文恭、文成、文端、文恪、文襄、文順等等。

    但兩字的諡號也有高下之分,以明朝為例:

    文——正(“文正”是第一諡),貞(唐只有“貞”無“正”,宋為避仁宗趙禎聖諱,始改為“正”字。元以後又恢復“貞”字,次第僅次於“正”),成,忠,端,定,簡,懿,肅,毅,憲,莊,敬,裕,節,義,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潔,敏,達,通,介,安,烈,和,僖,榮,愍,思。

    而且從明代開始,文臣諡號均為兩個字,因此“文正”這個諡號便是對文臣的最高評價。

    在宋朝,王安石的諡號為“文”,這個諡號在整個歷史上的文臣中都很少見,褒貶也有爭議。

    王安石

    范仲淹——范文正公,諡號為“文正”。

    范文正公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文正——是文人做官後夢寐以求想得到一個諡號。而在歷史上能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人,大多都是當時文人敬仰的物件。

    在明朝,李東陽——李文正公,諡號“文正”,是大明諡號最高的文官。

    大名鼎鼎的張居正,諡號也僅是“文忠”。

    2、武官的諡號

    武官諡號以“武”開頭,單諡"武"一個字為最高,其次便是以武開頭的二字諡號。

    在宋朝,武官的諡號等級最高的是“武忠”,其次是“武勇”,然後與“武”搭配的字分別是穆、剛、德、烈、恭、壯等。

    在明朝,武將的諡號有變化,與“武”字搭配組成二字諡號的用字依次為寧、毅、敏、惠、襄、順、肅、靖。

    徐達——徐武寧王,諡號“武寧”,是明朝諡號最高的武官。

    3、通諡

    所謂通諡,便是那些可以出將入相,文武兼備之人的諡號。

    通諡,以“忠”字開頭,以"忠武"最好,其次為忠獻、忠肅、忠敏

    諸葛亮——忠武侯,應該是諡號“忠武”中知名度最大的一個了。

    綜上所述,文政和忠武是古代文臣武將諡號的最高等級。而忠獻排在第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跑步後睡覺為什麼小腿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