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緬甸翠源珠寶

    在這個問題中,首先需要明白,儒家思想,儒教,最初的儒家,漢代以後的儒家,宋的儒學和明清的儒學,實際上已經不是一種東西了。孔子創儒家,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休,戰亂不止。民眾的生存,苦不堪言。而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都在這亂世中苦苦掙扎。昨日王侯,明日就斷頭滅族。世間乃是苦海,人人都陷於其中不得脫離。長達數百年的戰亂動盪,讓那些大智者們,都在思考為何會導致如此局面,如何才能結束這紛爭地獄般的世道。老子的小國寡民,絕欲清心。法家的嚴刑酷法,上下一心。兵家的征戰強大,以力破局。縱橫家的合縱連橫,彼此相依。墨家的兼愛非攻,仁心救世。都是在當時局面下,這些智者們,為了解決問題,而提出的思路和解決方法。孔子面臨這個困局,他希望用禮,來規範秩序,上下有序,人各有位置,並滿足位置,自然就不會有戰亂爭鬥。所以儒學的根基,是復禮。可在亂世之中,禮毫無意義。約束人心者,只在刀兵,而非道德禮儀。所以用法家的秦,最終結束了大爭之世。而漢以黃老治國,休養生息,一直到了武帝。武帝時,因一直的對外戰爭,內部又有諸王之亂。原本的治國核心,黃老之道很不適合武帝的需求。他需要更能安穩國內,也更能讓帝國提供更多的財力,來進行大規模的戰爭的新的治國思路方針。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主張。董仲舒已經將儒學原本的根基,復禮淡化,而是強化了其上下有序,天人感應這方面。強化了君權的天授,臣子的服從。對於當時的漢武帝而言,這是很適合的一個大方針。而事實上,儒學確實對凝聚君權,穩定社會有非常優秀的表現。在農業社會中,確實沒有比他更適合大一統王朝統治需要的了。而在之後,隋唐開始的科舉。卻將儒學儒家,由學問,理念,由治理的學問,變成了官員選拔的最主要途徑。簡單來說,在科舉出現後,儒學壟斷了社會階層流動。自此後,讀書就成了中國社會中,超越一切的最重要核心體系。而儒學,則是讀書的內容主體。自此後,儒學就開始向儒教發展了。到了宋代,經歷唐末五代的動亂,武人被大力打壓,科舉進一步發達。朱熹開始將儒學的三綱五常,進一步強化,理學成為了儒學的基本核心。在之後,明將科舉限定成了八股取士。王陽明在理學基礎上,融合了佛家思想,提出了心學。更是將其宗教化到了巔峰。儒學是一個從開始,就以不存在的目標為核心的學問。孔子希望復原的周禮,聖王,從來是不存在的。但是最初的儒學,就以教育為自己的核心發展。而且是一個根據社會狀況,提出解決方案的講究實物的學問。而尊卑有別,天人感應,又確實適合農業大帝國的穩定需求。科舉強化了儒學教育考試的優秀,儒學到了儒教之後,其核心就一個。如何成為官員,但是如何治理,儒學卻逐漸拋棄了其務實的一面。孔子的君子六藝到後來沒人理會,只剩下萬般皆下品,只有讀書高的定義。同時儒學是一個很有內部戰鬥力的體系,在農業大社會基礎下,壟斷了內部話語權和人員階層流動的儒學,對於任何競爭者,都會近乎斬盡殺絕。從輿論到實際操作,將任何威脅儒學體系的競爭者滅殺。唐初還是出將入相為人傑,到了中唐,科舉的興盛,就已經出現目不識丁的認知。而到了宋代,東華門外唱名,已經成為民眾上進的唯一目標。至於明清的八股,簡直可笑的荒唐。所以儒學後世越興盛,儒教被捧得地位越高,其對社會的穩定作用越大,其僵化程度,既得利益者的把控力也就越大,其對外來力量的抗拒就越弱。到了工業革命的近代,泱泱大國變得完全沒抵抗力,儒學說是第一罪魁禍首也沒錯。

  • 2 # 透過思考來獲得知識

    古代,一個朝代要誕生,不是憑一個人的強暴就可以。必須是一個集體的強大。

    人們看多了三國演義,隋唐英雄傳之類的書籍,養成了把個人能力無限放大的習慣。總認為關羽,趙雲等人可以一人,或幾人憑勇武就能定乾坤。事實上,任何朝代的建立,都不是個人的成功,而是一個集體,一個集團的成功。

    每一個集體最基本的組成,就是來自於大眾,最平凡的每一個士兵。只有獲得了廣大士兵最勇敢支援的集體,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

    得民心者得天上,這始終是一個朝代最初建立的基礎。

  • 3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4 # 亦文人文

    夫子何為者,孔子的工具化思想

    孔子“禮”的思想,實際是被統治階級最為喜聞樂見的美好願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實在是階級固化和維護統治的金句。包括孔子主張恢復周禮,也即是君臣父子,官員百姓,各自都有自己的禮儀規範,各守其本分。這些思想,和它們應用後產生的化學反應,連劉邦那種往儒生帽子裡撒尿的老流氓都歡喜無限,是工具無疑了。

    遺世而獨立,孔子與統治階級的分歧

    孔子之所以長期不為統治階級所用,關鍵在於他“仁政”的思想不適合攻戰殺伐,血流盈野的社會大環境,直到政局穩定,才拿上臺面。可是中國封建社會歷朝歷代,基本上都是“外儒內法”的管理格局,各代律令,無不森嚴周密。如此,孔子的“仁政”,裝點門面可矣,但是深入到管理核心,他老人家骨子裡,可是反對以法治國的: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還有一點是統治階級對孔子又愛又恨的,大凡歷朝歷代,幾乎都是馬上得天下,又因為暴政失天下,如黃炎培所說: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而孔子在溫良恭儉讓的背後,其實是提倡朝代更替的,他一方面讚美三代時的禪讓,另一方面,有條件地歌頌暴力革命,《易經》寫道:

    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而類似湯武這種革命的發起者,一定不是統治階級,竟也在孔夫子這裡找到了理論依據;繼承孔子思想的孟子,甚至進一步提出了“民貴君輕”的主張,鼓勵人民起來推翻“獨夫”,因此差一點被朱元璋逐出孔廟。凡此種種,當然不能算是統治工具,恰恰相反,正是統治的反面

    截竹為竿手,被惡意曲解的孔子

    既然儒教被定於一尊,那麼對於某些不太利於統治的思想言論,就應當加以處理,有的弱化,有的辯偽,還有的曲解之。這裡簡單舉一例。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歷來是作為統治者維護統治的工具,也是後者批評最烈的一點。那麼孔子的原意中,這個綱,真的是真理、天條、不可違背的金科玉律之意嗎?

    查字典,在“綱常名教”這個詞裡,綱的意思是:

    統治者認為維持正常秩序的必不可少的行為規範。

    由這個釋義,“君為臣綱”的意思是君的行為是臣的行為的規範,後兩項同,此不多說。那麼規範一定是好的嗎?如果君不正,為什麼要怪臣不忠?所以孔子的本意其實是雙向約束:君要有個君的樣子,臣要有個臣的樣子,而不是後世曲解的單向義務

    正如本文開頭所說,如果孔子僅僅是階級統治的工具,那孔子就太簡單了,中華文化也太可憐了。任何理論,在不同的時代,都會有迎合那個時代的特定解釋,無他,孔子已經作古,我們還要繼續前行。如果從這個角度,包括孔子思想在內的一切理論,是我們所有人的工具。

  • 5 # Sunny0221

    古代,一個朝代要誕生,不是憑一個人的強暴就可以。必須是一個集體的強大。人們看多了三國演義,隋唐英雄傳之類的書籍,養成了把個人能力無限放大的習慣。總認為關羽,趙榮等人可以一人,或幾人憑勇武就能定乾坤。事實上,任何朝代的建立,都不是個人的成功,而是一個集體,一個集團的成功。而每一個集體最基本的組成,就是來自於大眾,最平凡的每一個士兵。只有獲得了廣大士兵最根本支援的集體,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得民心者得天上,這始終是一個朝代最初建立的基礎。

  • 6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孔子的思想體系不是為古代統治階級服務的,而是為今天科學社會發展需要服務的應用數學、科學思想。應用數學、科學思想怎麼能說是為古代統治階級服務的!就像三乘以二等於六代表的民主思想沒有為古代統治階級服務的一樣。

    因為孔子的思想是總結、傳承原始科學社會的偉大的大同思想,不是他自己的思想,而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我在青年時也是“批孔"的,三十年來探索真理,才探索到孔子繼承的原始科學社會的“絕世"的“絕學”: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她是應用數學、龍,是用數理邏輯說理的。

    例如《周易》《論語》都是用數理邏輯編排說理的。

    比如:“道"的意思是交換、票決道路的民主原則。過去卻解釋為不清楚的法則。

    人們痛恨、批判的儒學“孔學”是,千百年來封建社會統治者為其反動統治曲解的儒學“孔學”,至今還有人用此曲解的理論為封建主義辯解。因此,很有必要解釋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論語》等,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千古冤案徹底評反、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

    詳見《破譯<論語>背後的龍學密碼》。

  • 7 # 蒲葦詩姐

    問題的根源還是階級的不平等。說到底是古代統治階級並不遵從孔子的思想體系,卻要求平民百姓去遵從這一體系。孔子他老人家倒不是有意去服務統治階級的。為什麼呢?咱舉個具體的例子。

    比如,孔子思想在治國方面有一句是這麼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說,治國的根本在“人倫綱常”,要想治理好國家,做君主就要有君主的樣子,做臣子就要有臣子的樣子,做父親就要像個父親,做兒子就要像個兒子。

    這話沒有服務統治階級吧?但是統治者們都聽了嗎?如果都聽了,就沒有玄武門之變了吧。如果都聽了,也沒有平民起義了吧?

    但是當統治者成為統治者之後呢?他們就要大力宣揚這一思想了,警告臣子,做個臣子的樣子,不要有忤逆之心,警告兒子,做個兒子的樣子,老子說了才算。

    所以統治者們,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必須依靠一種意識形態,用看似正當的方式教化民眾,便於自己管理,營造一個和平安定的社會氛圍。就算不是孔子的思想體系,也會是其他思想體系,甚至是宗教。

    而這些思想體系或者宗教的流傳與發揚光大,其實反而依託於政權的扶持和推廣。究竟哪一種思想或者宗教能夠流傳萬世,受大眾信仰,就看統治階級用哪個順手了。

  • 8 # 長風浩蕩

    我也不知道呢。

    我是不知道,我是不知道“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國為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父為子綱,父不慈,子奔他鄉。子為父望,子不正,大義滅親。夫為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妻為夫助,妻不賢,夫則休之。”是怎麼“為統治階級服務”的。

    另外,“統治階級”是必須不能服務的?“統治階級”所有相關全都是錯誤的、邪惡的、罪惡的?那麼,為“現代統治階級”服務,該怎麼算?

    “統治”,就是罪惡麼?

    對了,諸葛亮、岳飛可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呢,所有的“青天”,也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呢,還有,所有的安善良民也是在“為統治階級服務”呢,那麼,所以呢?那麼怎麼就是正確的?反抗統治階級?汪精衛也反抗統治階級,古往今來所有的漢奸叛徒都在反抗統治階級呢,那麼,所以呢?

    其實,關鍵問題就是,“統治”,是罪惡麼?

  • 9 # 愛芳書法

    儒家原本沒打算為誰服務,只是把道理說出來,但是被人利用了。思想是公器,一旦拿出來放在這,怎麼用就由統治階級說了算。

    儒家思想立足點是統治階級,強調君君臣臣,有利於統治.封建統治階級為什麼把儒家學說定為正統思想,是因為儒家思想是為封建社會服務的。儒家的倫理綱常學術符合統治者需要,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符合一般人的需求。

    儒家宣傳的天人感應思想,符合大一統國家的專治集權制度,順應了時代潮流,雖然最初儒家只是作為統治者的一塊招牌,因為自漢至隋唐這樣一個漫長的時間裡面統治者都是打著儒家的旗號做著法家和道家的事情。

  • 10 # 一葉扁舟88

    古代讀書人讀孔孟學說,學而優則仕!學習儒家經典的最終目的仍舊是做官,成為統治階級。此時的孔子思想也就為統治階級服務了。孔子是如今世界十大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影響了全世界。除了為古代的統治階級服務,也還有助於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世界和而不同,求同存異都能從孔子思想體系中找出來的。

  • 11 # 中國文化初學者

    [問題分析]:

    說孔子的思想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其實是對孔子思想的一種誤解和錯覺,當然這種存在這樣誤解也在所難免,畢竟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一直是被歷朝歷代統治階級拿到檯面上來主推的主流思想,也主導著2000多年封建社會的主流價值導向。

    特別是科舉制度推行以後,歷朝統治者往往會以儒家思想的四書五經作為題目,以選拔官吏,也就是說不學四書五經,不懂孔孟之道是不可以入朝為官的,而在古代社會,老百姓能夠識文斷字的機會並不多,也幾乎沒有機會接觸到諸子百家思想,整個思想的認知往往是由統治階級所提倡和宣傳的思想理念為主導。

    所以表面上看,確實會讓人產生以孔子為開端的儒家思想體系是為古代統治階級服務的,這樣的錯覺,可實際呢,這是對孔子思想很大的誤解。為什麼人們會對孔子的思想產生誤解?孔子思想孔子的思想體系的本質核心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人們對孔子思想產生誤解的源頭,但實際上孔子的思想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式登上歷史舞臺開始,就已經變得非常不純粹。1、漢武帝當初能夠支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根本原因是因為董仲舒,君權神授理論的提出,為當朝解決了一個很大的難題,就是君王專制的權威性和合法性。

    漢朝以前,君主都是貴族初生,而出身“平民”劉邦最終能夠擁有天下,打破了先秦時代的貴族階級的固定性,但同時也給人們樹立了一個榜樣,就是人人皆可以靠武力得天下,這對皇權的權威性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實際上在漢初施行的黃老無為的思想,無為而治的政策已經讓當朝的王室感受到了地方勢力的威脅,這個時候,為鞏固政權的統一和專制的穩固,君主的權威需就迫切需要一個理由來進行維護,以鞏固君王的專制和統一。

    漢武帝廣納人才,於是,董仲舒對儒家思想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和突破性的變化,在孔子思想原有的仁愛仁政的基礎上,加入陰陽學說的天命觀,提出了君權神授的觀點,把他將漢朝推翻秦朝歸於“天命”, 而皇帝是上天選定的在人間的最高統治者,所以自此以後歷朝的皇帝都自詡為天子,代表天管理人間,具有絕對的權威和不可違抗性。

    2、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是陽奉陰違。

    儘管董仲舒提出君權神授的同時,也強調了儒家原本的禮制,就是對君主本身言行的限制和約束,不可恣意妄為,但在君權代表了最高權威的主導下,儒家本有的思想只能是被架空的一個殼子,表面上說的是儒家,可是儒家思想就如同一個籮筐,什麼都往裡面裝。

    事實也證明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同時,並沒有真正實施孔子所倡導的仁政,獨尊儒術是表面,而實際上治國理政還是內用秦朝的法家。

    《史記·酷吏列傳》記載,漢武帝時期的酷吏就有郅都、寧成、周陽由、趙禹、張湯、義縱、王溫舒、尹齊、楊僕、鹹宣、杜周共計11人。3、儒學作為官學的確立,使人們開始把孔子的思想體系誤認為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開始。

    儘管雖然漢武帝表面是推行的孔子思想已經不再純粹,但獨尊儒術的政策也極大的促進了儒家思想的延續,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官學教材都是儒家學派著作,特別是唐朝科舉制度推行以後,四書是讀書人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獨尊儒術以後,官吏主要出自儒生,於是儒家逐步發展,成為此後二千多年封建社會正統官學。

    而在古代社會,能夠讀書透過科舉入官這也是平民百姓唯一的改變命運的機會,在人們心中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儒家思想也由此帶給了人們是專門為古代統治階級服務的錯覺和誤解。

    4、董仲舒改革後的儒家思想已經不再是純粹的孔子的思想,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式登上歷史舞臺開始,孔子的思想體現就已經開始走偏和被有意無意的曲解。

    自董仲舒對儒家思想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進入統治階級的儒家已經不再是孔子的那個純粹的儒家思想了。

    最基本的比如孔子對應鬼神倡導的是敬鬼神而遠之,而他將鬼神與人事聯絡在一起,提出了天人感應的觀點,君權神授理論讓儒家走向了歷史舞臺的同時,儒家思想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就已經變得不純粹。

    2000多年來,由於歷朝統治階級的需要,不斷的有意無意的對孔子思想進行篡改和曲解,孔子的思想早被改得面目全非,而封建社會,老百姓連識文斷字的機會都沒有,更沒有能力去分辨什麼才是真在的孔子思想,所以就很容易把孔子思想誤解為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

    二、孔子積極入世,學而優則仕的理念也讓容易讓人們產生孔子思想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錯覺。

    孔子提倡學而優則仕,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就很容易讓人產生錯覺,讀書就是為了做官,而實際孔子主張積極入世,學而優則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能有更大的機會和平臺實現生命的價值,以天下為己任,居高位則造福一方百姓。

    孔子的思想源於周朝的禮制,孔子自己說述而不作,提倡效法以前的聖人,實行仁政,而讓君主效法聖人,這對君主自身的德行德性都是極高的要求和約束,所以春秋戰國時代,孔子並不得志,周遊列國十幾年,並沒有君主採納他的學說思想, 由此可知,孔子思想的本質並不是為了服務統治階級。

    三、孔子思想的本質: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孔子思想源於周朝的禮樂,其本質是教我們如何做人的,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也就是孔子眼中的君子。孔子提出有教無類,開創了私學的先河,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理論,把神權轉向了人權,孔子的思想體系一直是以“人”為本,相對於神權,人道才是最重要的。

    孔子重視人倫,孔子認為人之所以稱之為人,是因為人有著與禽獸根本的區別就是人有仁愛、倫理、道德。而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最初指的範圍就跟是自己有血緣關係的親人。“仁者愛人”,首先應該愛自己的親人。

    《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諡法》曰:“貴賢、親親曰仁”。

    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的,成為謙謙君子的核心是修身。

    孔子說君子有“仁、智、勇”三達德,“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無懼。”

    君子以立德為要,而立德以修身為本,從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都是在告訴我們如何修身養性,由己及人,因為人懂得自我反思和修身,這是人與禽獸的最大區別。

    結語:孔子思想體系的創立之初就是基於“人本位”的思想,所謂的“人之需”為儒,儒家的“儒”本身就是孔子思想體系的目的和本質體現。人作為一個社會人,必然會離不開基本的人倫關係,而人具有與禽獸根本區別在於,人人皆有的、出於天然本能的基於血緣親情的仁愛道德,仔細體會我們就會發現,維護和為自己的親人爭取利益是我們的每個人的本能,

    孔子基本這樣的理念,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每個人從自己開始,做好自己,修身養性進而,仁愛自己的家人,然後再把仁的範圍可以進一步的擴大,從而實現四海皆兄弟,天下一家親,人與人之間都如一家人一樣相互關愛的理想社會。所以孔子的思想體系是基於人本位的關於人本身的學問,這是人人所需,故稱之為“儒”,而不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

  • 12 # 記錄怪咖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我們知道漢武帝時期,有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意見,施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政策。這個事件之後,儒家學說成為歷代朝廷的正統思想,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

    但是,你知道嗎?漢武帝的思想政策“獨尊儒術”裡的儒術,它與傳承於孔子的儒家學說,是不一樣的。

    我們知道儒家學說,它的發源地,是孔子的故鄉魯地。秦朝的時候,秦始皇打壓儒家學說,這個階段的儒學傳播,陷入一段休眠期。一直到西漢時期,儒學才逐漸開始興盛。

    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故事。伏生是秦始皇招募的70位博士之一,他在焚書坑儒期間,為了保護儒學,偷偷地將《尚書》藏匿在牆壁之中,一直到西漢時期,才取出來,並且傳授給他人。漢文帝知道伏生的事情後,命令晁錯前去學習《尚書》,傳承儒家學說。

    到了西漢的時候,儒學的發展,根據傳播地域的不同,演變出兩個分支。一個是在魯地傳播的魯學,一個是在齊地傳播的齊學。魯學是真正意義上,傳承於孔子的儒學。齊學則受到齊地的影響較大,在很多的內容上,都跟孔子的儒學,有所不同。

    董仲舒是齊學的代表人物,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裡,指的就是儒學的分支之一齊學。

    因此,儒學分支之一的齊學,才是西漢朝廷的正統思想,而不是傳統意義上,傳承於孔子的儒家學說。

    儒學分支之一的齊學,為何能夠成為西漢朝廷的正統思想?

    這就要說到齊學和魯學,各自不同的特點了。

    齊學崇尚權變、帶有巫術迷信色彩的特點,相較於魯學的因循守舊,齊學更迎合漢武帝的喜好,受到漢武帝的推崇。

    所以,在公元前的124年,漢武帝下詔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傳授儒學。這項規定,正式確立儒學中的齊學,為官學教育中唯一可以講授的內容。也標誌著儒學中的齊學,成為西漢朝廷的正統思想。

    儒學為古代統治階級所喜歡,是因為他把儒學變成了,普通人想要做官從政的唯一通道。從而實現統治者們,招攬治理國家人才的目的。

    廢話不多說,關注走一波。

  • 13 # 莪就不懂了

    先給大家惡補些知識:

    1、天人感應,來自傳統華夏的宗教信仰,所以古人很早就建立各類神祠、天壇來禱告,秦國的《呂氏春秋》對此有詳細記載,董只是在傳承華夏已有的宗教信仰文化,就是現在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罷了;2、參考《世說新語》,儒家在歷史河流裡並非一直是社會主流,魏晉、五代、元都有過斷代,後世重拾扶正,是鑑於前代分裂與社會道德墮落,而重拾的結果就有後面唐宋明的空前社會大繁榮;3、建議都先讀下《鹽鐵論》,一部自西漢至今洞察政權與儒家關係史的經典,讀完後再寫“抨擊”儒家論文;4、《海國圖志》的魏源是資深大儒,不知道這麼首開西洋風的人怎麼就“保守”了;5、日本是非常成功的儒家現代化國家,有賴於篤實儒者澀澤榮一與西鄉隆盛,在政治、經濟與思想文化的現代化改革;6、所謂四大古國:埃及、伊朗、印度與中國,也就中國遙遙領跑,即便在中英戰爭後也依舊如此,想抨擊舊中國為何沒能自發如歐洲一樣進入資本主義,應該聯絡以上諸國曆史深度思考,再“抨擊”讓儒家“原罪”不遲;7、還有把中國沒能自發誕生出理工西學,也歸罪於儒家,但試問中國自身的文化體系及計算工具裡,哪個可能誕生出《幾何原理》與簡易羅馬運算子號?8、至於抨擊科舉制,若沒科舉制的中國將與歐洲一樣長達千年都只是幾個貴族大姓內部交易的私產,人民都是農奴。而華人自發的平等觀念恰恰就是來自儒家給予,在五經裡有常被提及,特權階層時代只是“大同世界”目標的偶然過度期罷了。這比法國大革命才深入人心的平等概念早1000年;9、其實中英戰爭後舊中國仍向列強輸出文化,其中之一就是“科舉制”,列強在學習大清科舉制後才有公務員考試製度,以前掌握國家權力都是貴族院世襲,哪有中國歷史上那樣出了那麼多平民宰相現象;10、最後,別把自己無力改變當代弊病的弱者頹聲,怪罪到歷史的儒家身上。儒家一向鄙視“無病呻吟”,鼓勵“自強不息”以解決當下問題。所以孔夫子整理《易》,就是讓華人及儒文化圈的人在歷史長河裡有不斷革新的勇氣。

    至於所提:思想為統治階級服務……

    基督歐洲有“君權神授”與馬基雅維利主義(這個不解釋了),伊斯蘭有蘇丹,佛教有葛廈,印度教有種性……

    統治階級想要思想成為其攫取合法權在道德上的工具,而偏向性解釋思想的原意,這你能阻止哦?這又迴歸到前面第10條提到問題。

    儒家一向致力於現世問題解決,而不是埋怨與詛咒。

    所以,你也會用實際行動去關愛身邊的人嗎?

    另,《禮記 儒行》“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仕諸侯”的超然統治階級外,而自保人格獨立性的警訓。

    這條也滋饗大家,與先儒一樣要有獨立人格與精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身邊的剩女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