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天魚頭

    光緒皇帝的百日維新雖然沒有成功但也在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但他和日本天皇一樣都是傀儡皇帝,為什麼明治天皇成功了呢?

    中國帝王和日本帝王不同的是,中國帝王隨著朝代更替不斷,皇帝的姓氏也不斷變換,而日本天皇的家族一直沒換。中國的皇帝自稱天子,和日本的天皇是太陽神之子。兩個皇帝都強調了君權神受,但中國似乎稍弱一點。

    日本雖然也經歷了權臣執政,但天皇仍未換家族。而中國一旦權臣執政,一般換來的是取而代之。所以中國開國皇帝不斷的強調自己的正統性。例如,劉邦斬白蛇,出生是天生異象,所以就把替天行道把秦朝滅了。唐朝李氏宣稱自己為老子李耳後代,為自己的合法性做鋪墊。康熙皇帝進關後拜孔廟,維護統治。

    這也導致了日本天皇更有權威性,百姓支援。而清朝後期皇帝就是一個傀儡,慈禧的工具罷了。

    中國皇帝沒有日本皇帝的含金量大著也是其中的原因。

    其次,明治維新是日本自下而上的改革,當時日本推行君主立憲制,天皇放權,基本就成了精神領袖。是日本下層人民自行推翻的幕府。而中國卻大大相反,是皇帝自行的改革,也沒有推動百姓的積極性,這也是改革失敗的原因之一。

    清朝當時是慈禧當政,而慈禧是保守派,恪守組制,也更不願意觸犯權貴利益。因為慈禧的是權貴階級的領導人。而光緒帝是文人的領導人,他不怕觸犯權貴,但文人一點權力都沒有,他的改革完全是一個空想。

    後來他們意識的慈禧是改革的一大阻力,便用袁世凱來消滅慈禧,可袁世凱臨時倒戈,導致改革派失敗,皇帝被囚贏臺,譚嗣同等人被殺。

    贏臺

    權力是改革弊舊的第一步,這也是改革失敗的原因之一

    結語:改革就是創新,但創新需要能力。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光緒皇帝輸在了沒有發動人民,他還沒意識到人民的強大。百日維新是中國封建王朝的第一次資本主義革命,雖然沒有成功,但對後世影響頗大。

  • 2 # 藤籌勁草論教育

    史書記載光緒皇帝是衝靈之主,並非無能之輩,上臺也是雄心壯志,而且也曾想勵精圖治、力挽狂瀾,但是由於自己性格懦弱,政治手法不強,這才有後來夭折的戊戌變法。

    當時清朝祖訓規定:皇帝大婚就要臨朝親政,當時光緒帝19歲才結婚,皇后就是後來的隆裕,慈禧的侄女,婚後可想而知他們的感情怎樣。而且這時慈禧老佛爺確實也在光緒婚後短暫的給了他掌權的機會,慈禧老佛爺按規定搬出了紫禁城,住進了頤和園。

    因此,光緒帝就打算重要廣東舉子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變法,因為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對於華人刺激太大,尤其是被以上不如我們的日本打敗,心理上急需要自強甚至報仇。因此康梁二人在“公車上書”後就一直遊走宣傳變法,而且這二人是當時知識分子的領袖,影響力很大,最關鍵也符合光緒帝急於表現自己,強大國家的心理願望,所以戊戌變法開始。

    為何只是百日維新,不是“明治維新”?原因就在於不符合以慈禧老佛爺為首的頑固派和實際掌權派的利益。因為但凡改革肯定會損害既得利益者的權益,變法前慈禧就說:只有大清江山不改,辮子不剪,怎麼改都可以,因為慈禧也想強大。但是當時的變法沒有實際調查,匆忙上馬,沒有民意基礎。光緒帝很用心,可地方除了湖南巡撫陳寶禎支援變法,其他封疆大吏都是觀望,在等老佛爺的意思,因為他們非常清楚誰是實際掌權人,小皇帝根本不能推動國家任何大事。其次,變法措施傷害了老佛爺的利益,因為變法措施中:裁汰冗員,冗員是誰,就是那些八旗貴胄,你把這些人都要淘汰,那就要重用漢人,那大清江山還有嗎?

    總之,當時變法由於變得過激過快,急於求成,上沒有科學頂層設計,下沒有接地氣,沒有真正得到掌權人支援,更沒有地方支援,所以才有後來光緒帝被囚瀛臺,康梁出逃日本,六君子被斬菜市口。百日維新真不是明治維新。

  • 3 # 溫子哩

    細數歷史上的“革命”,成功者寥寥,因為新勢力取代舊勢力的過程中,會遇到強大的舊勢力阻擾,頑固勢力發展多年,牢固不已,想要撼動難上加難。

    革命資本

    執政勢力想要做出成績,需要高度的集中權力才能穩坐高位,但坐上高位的人從來不是代表著個人的利益,而是代表著一大群人的利益。

    所以你的資本有兩條:得到集權統治者的支援;得到既得利益群體(有能力)的支援。

    嬴渠梁之於商鞅,就是改革遇明君,一個極度集中權力者的支援,是你扳倒舊勢力的資本;農民軍之於李自成,就是得到一個龐大勢力的擁護,是你揭竿而起最大的資本。

    作為近現代第一次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資本主義也僅僅是萌芽狀態的清朝,是無法組織起強大的力量,與封建勢力抗衡的。

    雖得到最高統治者,皇帝的號召,但實際上,這個皇帝是被架空的皇帝,權力還是集中在西太后手中。

    顯然,戊戌變法,丟掉了所有的“資本”

    極端的“右傾“主義

    自古變法無有不犧牲者,不想流血的變革,無疑是痴人說夢。以康,梁為首的維新派,一位的妥協,讓步,企圖不推翻舊封建制度,不觸動帝國主義的條件下,用和平的手段,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顯然是不現實的。

    而日本在明治天皇,自上而下的改革中,全盤西化,積極主動的學習西方文化,民眾基礎牢牢打好。

    變法理論說服力不夠

    在那個實行兩千年封建統治的中華大地上,傳統觀念根深蒂固,沒有普及的變法理論,沒有新的土壤,雖大清朝殘破不堪,但一劑猛藥非但救不了命,甚至會產生更大的反彈。

    ”託古改制“從思想層面上看,無疑加速了戊戌變法的”破產“,用孔子反對孔子的主張,沒什麼信服力,反而讓頑固派對此產開了瘋狂的筆伐口誅。

    相對於極度維護封建統治的清朝,日本提出了”和魂洋才“,他們強調的是制度創新、體制轉軌,這是更深刻的,更全面的改革。

  • 4 # 雜談小部落

    個人認為光緒帝主要是沒有真正掌權,以及保守派的阻撓。

    兩宮太后垂簾聽政

    光緒帝四歲即位,主少國疑,大臣未附,兩宮太后姑允王大臣所請,依《太后垂簾章程》十一條,垂簾聽政。

    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駕崩,慈禧太后獨自垂簾聽政。

    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翌年簽定《中法新約》。

    光緒帝一生受慈禧太后的控制,自小由翁同龢做他的老師,但慈禧太后規定翁同龢只能教孝經,更被李連英監視。朝廷大權在成年(1890年,20歲)後,人事任命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短暫親政

    光緒十四年(1888年),光緒帝已十八歲(虛歲),而在達到他這個年齡之前,包括同治帝在內的幼年繼位的清帝均已完成大婚並親政。六月己亥,慈禧太后頒佈懿旨,明年正月舉行皇帝大婚典禮。婚禮完成,光緒帝即應親裁大政。壬寅,再頒懿旨,明年二月初三日歸政。慈禧太后選擇自己的侄女亦是光緒帝的表姐葉赫那拉氏為其皇后。

    光緒十五年正月丁卯,御史屠仁守請求慈禧太后在歸政後繼續批閱奏摺,被斥“乖謬”。癸酉,清廷如期舉行大婚典禮。此次大婚相比同治帝大婚,花費較少。二月戊寅,慈禧太后頌懿旨斥責吳大澂要求尊崇光緒帝的生父醇親王奕的請求,並出示醇親王在光緒元年的奏摺,表明醇親王的忠心。己卯,慈禧太后正式歸政,宣告十九歲的光緒帝親政。慈禧太后勉允禮親王領班軍機大臣世鐸等王大臣所請,於皇帝親政後再訓政數年。中外同辭,再三瀝懇,慈禧不得不依據《訓政細則》開始訓政,不需垂簾亦無須議政王引見大臣,其餘細則與《垂簾章程》略同,實際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此後,光緒帝逐漸建立了以翁同龢、汪鳴鑾、孫家鼐、文廷式、志銳等為骨幹的帝黨,影響光緒親政後的作為。

    戊戌變法

    自甲午戰敗後,光緒帝銳意變法革新,“不做亡國之君”,1898年頒佈《明定國是詔》,表明變革決心。在慈禧的默許下,於1898年起用康有為、梁啟超等推行新政,並以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等四軍卿架空原有的軍機大臣,但受到保守派的反對。光緒在軍事上,陸軍改練洋操,為掌握軍事召袁世凱來京,下旨進行一系列整頓。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8、9月間,由於變法操之過急,坊間盛傳慈禧太后有以借“天津閱兵”廢弒光緒帝的陰謀。光緒帝懼怕變法失敗,聽信康有為的意見,打算不經過慈禧太后同意,親自提拔候補侍郎袁世凱,以新式陸軍發兵,殺慈禧提拔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榮祿,圍頤和園(慈禧所居)。慈禧得知訊息,立刻從頤和園返回紫禁城,發動政變幽禁光緒帝,戊戌變法宣佈失敗,軍機處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四軍卿以及楊深秀、康廣仁等六維新派人士被捕處死,康有為、梁啟超流亡日本,光緒帝被慈禧幽禁在三面環水的南海瀛臺,對外則宣佈光緒帝生病,由慈禧訓政。從戊戌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帝下“明定國是詔”起,到政變發生的八月六日為止(西曆6月11日至9月21日),整個變法維新曆時不過103天,故稱百日維新。

  • 5 # 史徒生

    作為一個以中國為模板發展起來的國家,日本從飛鳥時代的“大化改新”開始就全面唐化,直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日本幕府當政者仍然像清政府一樣施行閉關鎖國政策,並幾乎與中國在同一時間被帝國主義打開了國門。

    但此後中日這對“難兄難弟”卻走出了完全不一樣的發展道路,一個透過明治維新全面崛起,另一個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一步沉淪。

    同樣作為帝國的統治者,同樣面對中外形勢的急劇變化,為什麼光緒帝沒有像明治天皇一樣讓大清也來一次“明治維新”呢?

    明面上的原因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比如光緒帝沒有實權而明治天皇有實權,再比如當時的大清以慈禧為代表的頑固派力量過於強大嚴重阻礙了大清的維新,但如果從社會、階級和民族方面進行深層次分析的話?我們會發現其他一些更為重要的原因。

    一、“明治維新”的成功源自日本政權的二元結構。

    分析光緒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明治天皇。作為神道教認可的天照大神的後裔,天皇自古就是日本人心中的合法統治者,但自鎌倉幕府時代(公元1192年)開始,日本天皇的權力被架空,政權落入幕府的“徵夷大將軍”之手,不過由於神道教影響根深蒂固,其宣揚的天皇神性、天皇崇拜思想使得幕府時代的歷代掌權者仍然將天皇奉為國家名義上的皇帝,這一點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類似。

    於是日本從鎌倉幕府到德川幕府,近七百年時間裡形成了幕府和天皇的二元政權結構。在這種二元結構中,天皇為了重新奪回實權,必然站到幕府及其代表的整個地主階級的對立面,並試圖尋找一支自己可以依靠的新的階級力量。

    在前任天皇屢次倒幕運動失敗之後,最終明治天皇藉助新興資產階級力量推翻了末代德川幕府。此後,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明治天皇發動了一場打破舊秩序的維新改革,使日本徹底擺脫了落後的封建制度走向富強之路。

    日本的這種二元政權結構,使得其資產階級力量可以依附天皇朝廷,獲得了生存發展的空間和土壤,也確保了日本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這種成功又進一步促成了明治維新的成功。

    其實明治天皇掌權以前的幕府時代,日本和大清一樣都屬於封建社會,但幸運的是,當時德川幕府末期的掌權者德川慶喜,不像慈禧,他在與倒幕派的幾場小敗之後便主動放棄了日本的統治權,讓日本得以從一個封建主義國家以“無血開城”的方式演變為資本主義國家,為明治天皇的資產階級改革掃清了道路,所以德川慶喜在日本歷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不亞於明治天皇。

    二、光緒帝的階級和民族屬性,導致他缺乏全面改革的內生動力

    透過上文分析可見,利用資產階級力量重新奪回政權的明治天皇,他代表的是資產階級利益,其推動的“明治維新”也必將是一場純粹的資產階級革命。這也是日本近代改革能夠衝破舊秩序、全盤西化的根本原因。

    而同一時期的大清朝,則不存在類似日本天皇制的二元政權結構,光緒帝與慈禧的權力之爭也只是侷限於清政府內部的爭奪。

    更為致命的是,光緒作為清政府的皇帝,即使他與慈禧的分歧如何之大,但有一點兩人是相同的,他們都致力於維護清王朝的統治、維護地主階級利益。

    在以上提及的社會、政治環境下,大清朝的資產階級失去了可以依靠的力量,自然也得不到充分發展。如此一來,想要藉助資產階級的力量進行一場成功的社會革命或者是改革自然是痴心妄想。

    此外,光緒帝面對的局面比明治天皇要複雜的多,因為光緒帝不僅要解決階級矛盾的問題,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統治者,他還需要解決民族矛盾問題。

    改革不是少數幾個執政者下幾道詔書、擬幾個制度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它是整個國家社會的運作流程、生產方式變化和每個國民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的轉變,需要全民的深度參與。

    拿日本的明治維新來說,明治天皇透過大興教育,不僅提高了國民的整體知識水平,更為重要的是喚醒了國民的國家和民族意識。

    而光緒帝有沒有這種魄力?我不敢說完全沒有,但起碼他的意願沒有明治天皇那麼強烈。

    少數民族統治者的身份,讓其在推動改革時還要顧及民族矛盾的問題,他需要在政權穩定和漢人力量發展兩者之間尋求平衡,這也是歷代清朝皇帝需要做的,也是光緒較之明治天皇存在的先天不足。

    一方面要“剃髮易服”,另一方面還要全面改革,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讓明治天皇來中國主持這場改革也照樣不行。

    正是基於上文提到的兩點,即光緒帝先天的階級屬性(地主階級)和民族屬性(少數民族),讓其無法像明治天皇一樣,在中國開展一場徹底的、純粹的資產階級革命。

  • 6 # 小歷史課堂

    題主好

    光緒帝為什麼不能像日本那樣實行明治維新,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實權,明治天皇手透過倒幕運動已經奪回了實權,日本國內為變法維新已經做好了輿論準備完全就是至上而下的改革, 而光緒帝只不過是慈禧太后統治的清朝的傀儡,根本無法調動全國的人力,物力來實行改革。

    二,國內民眾的需求不同,日本透過黑船時間已經明白了落後就要捱打的現實情況,而清朝就算和各個國家簽訂不平等條約,但是心裡還是認為“你們這些蠻夷要的土地,都是老子賞給你們的,老子依舊是天朝上國:”,明治天皇其實順應了民意來就行革新。清朝統治下的老百姓已經進入到愚昧無知的地步了,完全都不懂,只要能吃飽飯就行。

    三,統治階級的利益不同,光緒帝改革其實完全的違背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統治派的利益,因為光緒帝效仿日本改革其實是想建立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慈禧太后怎麼肯能把實權交給外人,在慈禧太后看來凡是想覬覦權力的都是反賊啊,明治天皇卻不用擔心,因為他已經明白國家如果再不改變就真的只有捱打了,而且當時大臣們也全都支援進行革新。

    四,兩位皇帝性格不同,光緒帝雖然統治者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但是也只是傀儡,面對慈禧的專權也只能默默忍受,完全不敢反抗,光緒帝也沒有經歷過戰爭或政治鬥爭的磨練,性格十分軟弱。明治天皇可是親自帶領發動了倒幕運動,這在日本可是一件大事啊,因為幕府將軍們已經通知了日本700多年了,完全就是太上皇,推翻幕府的統治真的是需要勇氣的,明治天皇本身的性格也是比較果斷,剛強的。

  • 7 # 史爭朝夕

    日本明治維新之時,正是中國的同治時期。日本勵精圖治之時,同治皇帝為了重修頤和園和大臣鬧的不可開交。甚至說出:“如此位讓爾何如?”意思皇位給你當,怎麼樣?同治皇帝還有一個毛病,就是愛微服出宮尋花問柳,甚至自己死於花柳病。

    同治皇帝死後,慈禧把親妹妹的兒子接進宮,便是光緒皇帝。慈禧吸取同治教育失敗的教訓,光緒不到十歲便讓他批閱奏摺,處理政務更是隨時把光緒帶在身邊。慈禧心裡,對光緒期許也是很高的。慈禧為了進一步控制光緒皇帝,為光緒皇帝娶了自己侄女也就是隆裕皇后,而光緒從來沒有給過隆裕皇后一個好臉色,雖然有隆裕頤指氣使的原因,但是光緒作為皇帝作為政治家的表現都是不成熟的。

    “戊戌變法”的失敗和光緒皇帝自己有著莫大關係,光緒皇帝變法之初,慈禧是給了光緒很大的支援,事實上,如果慈禧不支援,光緒第一步都邁不出來。

    日本的明治維新之所以能成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日本自古就喜歡改進。日本尊重強者,也喜歡學習強者,日本學習唐制,日本學習西方國家,阻力要比清廷小很多。

    中華大地自古以來便是世界中心,甚至在晚清中國的GDP還是居世界第一,當時世界有12億人,清廷有人口四億,居世界的三分之一。而且從秦朝開始大多數時間都是領先世界的。儒學文化更是根深蒂固,所以很多人還對自己的文化抱有希望。在如此的情況下,老練的政治家都知道需要小步走,先易後難。而光緒上來就大刀闊斧,裁撤冗官,豈不知大家都是迫於慈禧的權威。甚至光緒皇帝有點自絕於宗室,天下畢竟是愛新覺羅的天下,可他變法沒有主動問過任何宗室,變法之前連問問當時還沒死的恭親王都沒有,如果精通洋務的六叔給光緒出出主意,結果肯定要比歷史書上的結果好。那怕光緒不徵求意見,變法也應該拉攏幾個旗人裡面的支持者。光說奪旗人飯碗,一點思想工作沒有。

    光緒皇帝聽從康有為建議聘請當時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就是造成甲午中日戰爭的罪魁禍首伊藤博文。光緒皇帝從來沒有想到過,伊藤博文來華後,置李鴻章於何地?置淮系官僚何地?置甲午戰爭死去的官兵何地?天下士子的輿論他能否扛得下,天下百姓會不會笑掉大牙。這些光緒沒考慮過,但慈禧會考慮到。慈禧明白如果馬上發生一場戰爭靠康有為是不行的,靠伊藤博文也靠不住的,還是得靠淮軍,得靠李鴻章。甚至,真的邀請伊藤博文來到北京,於是 ,慈禧喊停了變法。

    光緒觸怒慈禧迫使喊停變法的原因還有可能是因為康有為曾經提出“中日合邦”就是中日合為一個國家,而伊藤博文來北京就是為了商議此事。中日合邦便是日本侵略中國提出的大東亞共榮圈的雛形。

    康有為等人拉攏袁世凱,希望袁世凱站在光緒皇帝這邊,又提現光緒的水平,對形勢判斷不足,只是喊停變法,並沒有說要廢光緒,光緒偏要撕破臉皮,袁世凱權衡利弊站在慈禧這邊,慈禧知道皇帝要兵便勃然大怒,最終光緒被囚禁瀛臺。

  • 8 # 齊天大猴

    這個問題我想用一個例子來回答。

    我們權且把光緒時代的大清和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比作是兩做座門對門的大戶人家。

    這兩家裡都有一群兒子。

    大清家裡雖然是光緒當家,可是主事人卻是他的媽媽兼姨姨姑姑慈禧。一家子子孝孫賢,都圍繞著老太太轉,所有的一切都是以老太太高興為主。強勢的老太太必然就造就了唯唯諾諾的子孫,而且老太太很固執,認為自家的產業是最好的從不與外面的世界打交道。只知道自己發老祖宗的威風。

    但是外面街坊的生活水平已經遠超自己了,老太太還沒有半丁點醒悟,當家的光緒心裡急可是沒辦法,就和兒子中一些明白人想著改變。但是無論怎麼改,老太太的權威沒有變,一個改不好,就被老太太帶領的一群守舊兒子們給消滅了。於是,面對外面的欺壓,只能把房產中的一部分割讓。但是老太太的地位卻穩如泰山。這樣的家庭後來只能讓僕人們推翻他。

    對門的日本新天皇當家後,面對不停有外界勢力破壞自己的領地,欺壓自己的家族時,家庭成員分為兩派,一派是以當家人天皇為首的改革派,想透過學習使自己也變強,從而免於被欺壓的劣勢。一派則是保守派,想著混吃等死。最終天皇透過家庭鬥爭,統一了一家人的思想,全家一起努力改變了現狀。

    日本推倒自己家破爛的院牆翻修成高樓大廈,成為一條街最發達的家族時。看到大清家的兒子們正指揮農民工加固破爛的泥牆。於是就..........

  • 9 # 磐龍觀史

    在中日兩國近代史上,當日本的明治天皇以“民族之神”的光輝形象,蜚聲東瀛並被日本人不斷神話之時;清朝的光緒皇帝卻以“瀛臺之囚”的屈辱身份,獨嘗生命最後的悲涼時光。在同樣歷史的十字路口,同樣身為一國之君,為何他們的歷史命運卻會如此大相徑庭?反思這段歷史和歷史中的人物命運,會給人以良多的啟示。光緒與明治,兩人都接受了嚴格的宮廷教育,都博學勤思,志存高遠。光緒雖然比明治晚生十九年,但光緒勤奮好學,孜孜不倦,與明治相比,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清代的十位帝王中,光緒的勤學不怠可直追其先祖康熙,他們對中學、西學都有廣泛的興趣和深入的研究。光緒自幼便養成了勤學的良好習慣,他的師傅翁同龢,在記載光緒學習狀況的日記中經常寫道:“讀極佳,一切皆順利。”“讀甚佳,膳前竟無片刻之停。”“讀甚發奮,功課雖未照常,亦復八九矣。”每逢宮中節日慶典,慈禧偏愛看戲,而光緒卻對此不感興趣,經常一人躲到書房讀書寫字。他說:“隨從人皆願聽戲,餘不願也。”連慈禧也這樣說:“(皇帝)實在好學,坐、立、臥皆誦書及詩。”

    在日本,擁護明治天皇登基的維新派,也特別重視加強對明治進行思想文化的教育。他們先後任命平田鐵胤、加滕弘之、西村茂樹等名流學者為明治“侍講”,向他講授中國傳統經典《大學》、《詩經》、《資治通鑑》、《貞觀政要》等,輝煌博大的中國文化對明治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他對中國傳統的繪畫和書法也醉心不己,他善使中國毛筆;在他的居所,長期懸掛著中國水墨畫-松、竹、蘭“歲寒三友圖”。眾所周知,日本自隋唐以來,就向中國的先進文化學習。無論日本如何發達,其文化都滲透著中國文化的烙印和影響;都難以超越中國璀璨發達的文明和悠久的歷史。連“明治”這個年號也取自中國《易經》中:“聖人南面聽天下,嚮明而治”之意。因此,明治天皇在飽受儒學薰陶的光緒皇帝面前,充其量只能算是個“小學生”而已。可歷史卻是如此的殘酷無情:明治維新演奏了一曲氣勢恢宏的驚天交響樂,使日本的國家變革獲得了巨大成功,從而一躍成為近代列強,雄心勃勃地“與萬國對峙”;而光緒變法僅歷一百零三天就慘遭失敗,使“百日維新”譜成了一曲企盼“圖強”的國脈悲歌,繪出了一幅大清帝國的死亡拼圖。是什麼原因使身為“學生”輩的明治,遠遠超越了“先生”輩的光緒,而帶領日本遠遠跑到了中國前面去的呢?!正如一位學者所說,日本人是把“外來的東西當飯吃”,積極消化,強壯了自身;而華人卻把“外來的東西當衣穿”,雖然抵禦了一時的寒冷,卻無法從根本上改變體質。為了使自上而下的改革有效貫徹,日本掀起了爭學歐美,開啟民智的熱潮。文明開化首先是啟蒙思想的傳播和思想觀念的變革。維新派專門為明治開設了講解國際知識以及介紹當時先進的德國和法國的文化課程,講授德國法學和法國政治典章,介紹歐美資產階級的治國經驗,並且把如《法國政典》等啟蒙思想名著作為明治必不可少的閱讀教材。深受西方啟蒙思想影響的明治,不但頒佈了廢除武士們佩帶雙刀以顯示身份的《斷髮脫刀令》,果敢地廢除了日本人剃眉染齒的千年舊俗,還把西式禮服確定為官員的正式禮服,明治率先垂範,從衣食住行入手,建立起近代日本的文明體系。而光緒對西方科技和思想也並非沒有了解,他幼年時就喜愛西洋玩具,像西洋鐘錶,火輪車,留聲機等都會令他愛不釋手。一位外國玩具商喜出望外,沒想到他最大的一位買主竟是中國的皇帝。在西洋玩具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光緒從喜愛西洋玩具發展到對西方的堅船利炮和其他先進科技都產生了興趣。因此,他對洋務運動懷有天然的好感,並給予積極的支援,他甚至還發布過一道聖諭,公開支援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等到康有為接連向光緒呈上《俄彼得變政記》、《日本變政考》、《列國變通興盛記》,並向他介紹了俄、日等國變法圖強的成功經驗後,光緒無異於被注射了雞血,打了興奮劑一樣,決心力挽狂瀾,積極向西方學習,尋求治國圖強之道。在變法的高潮中,為了使具有新學識、新思想的通達人才進入中樞機構,參與謀劃新政,光緒頂著巨大的壓力,令各省督撫推薦優秀人才,然後加以考核任用。其中,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被任用為“軍機四卿”,一時引人關注。然而,不同的制度觀念和文化背景,造就了光緒與明治不同的知識結構、性格特點及治國眼光。日本的仁人志士提倡“東洋道德,西洋藝術”。正如明治初年的啟蒙思想家福澤渝吉評價改革派武士:“這些人歷來對中國的文學道義鑽研不深,從儒學的深奧角度來看,這些人不能不說都是些不學無術之輩。而正是這些不學無術之輩完成了維新大業……他們以一片武士道精神而重報國之大義,凡事一聽是國家的利益,他們就會自動去做。”由是,“東洋道德”的含義被縮小了,而“西洋藝術”的範圍被擴大了,目標都聚集到維新變法的國家利益上來了。這一點,遠非清朝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可比擬。因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在清朝專制體制己難以為繼的情況下提出來的,其目的就是以“中學”為幌子,以便維持清王朝的封建專制地位。所謂中、西學之爭,其實爭的是清王朝統治集團背後的現實利益,而不是真正學術上的真理,富國強兵的策略。公元1862年,日本倒幕維新(倒幕即推翻封建專制的幕府)志士高衫晉作旅居上海兩個多月的所見所聞,使他大為感嘆華人:“口雖唱聖人之言,身己為夷狄所奴役。”近代化是普適於世界各國的唯一道路,無所謂東方或西方的專利。儘管各國各有特色,但這條道路必然包括近代科學、近代工業以及與之相配套的政治社會體制。沒有這個體制,就不能保證科學的不斷進步,國家的持續強盛,人民的平等幸福。不可否認,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光緒和明治的認識水平或許還達不到時下的識認程度。但客觀事實卻是:清朝的滿洲貴族和士大夫既得利益集團就像大海中的無數礁石甚至風暴,當光緒駕駛著大清這艘維新巨船在礁石和風暴中蹣跚穿行時,由於觸碰了部族政權以及既得利益集團的切身利益,航船就在驟風暴雨中觸礁沉沒了。而脫胎換骨的日本政府這艘航船,卻能安然地航行在遼闊的大海上,只要明治下定決心改變航向,它就可以改變航程,而不會像光緒一樣遭遇如此之多的礁石與風暴。

  • 10 # 莫名其妙XP

    答主認為關鍵性的問題出在中國的中央集權體制太過強大。

    1853年7月,馬修.C.佩裡司令官率領四艘戰艦組成的艦隊進入了江戶灣(今天的東京灣),要求從日本身上獲得鴉片戰爭中英國從中國獲得的相似的貿易讓步。日本無力抗拒,並分別於1854年和1858年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和《日美通商條約》。

    這就是“黑船來襲”事件,在黑船事件的刺激下,日本幕府將軍的封建統治被推翻,開啟了明治維新這一基本制度變革的過程。

    之所以黑船事件成為推翻幕府和明治維新的導火索,是因為當時的德川幕府並不具備足夠的對全國的控制力度。

    為什麼德川幕府沒有能夠建立對全國的深入控制呢?

    這就涉及了日本獨特的地理環境。

    日本國土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3000多個小島組成,其國土呈現碎片化的特點。地理交通上的不利,導致日本地方容易形成自治權力較高的勢力,比如戰國各大名。

    而構成日本國土主要部分的四大島約75%屬山地丘陵地帶,小規模的山間盆地及平原散佈全國,其中最大的平原地區為江戶(東京)所在的關東平原,其次為名古屋所在的濃尾平原以及大阪和京都所在的近畿平原。

    由於平原間的山地和海峽阻隔,加上缺乏糧食產量和人口上的絕對優勢,導致任何地方勢力都很難在全國建立起有效的中央集權政體。

    戰國時代的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都一度統一整個日本列島,但這種統一更像是被各個大名共推為盟主,跟中國古代那種消滅一個割據政權後便建立直轄的郡縣制來控制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比如德川幕府對較為偏遠的藩國就難以實施深入的控制。

    明治維新中,推翻幕府的領頭勢力正是來自遠離江戶的薩摩藩(位於九州島南端)以及和薩摩藩秘密聯合的土佐藩(位於四國島)。

    而中國,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書同文,車同軌,建立郡縣制度起,中央集權制度就在中國深深紮根。究其原因,因為中國的地理特點與日本完全相反。

    中國古代最為富賦的地方一般集中在關中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流域。這三個區域不論糧食產量和人口都佔據絕對優勢,且彼此之間沒有難以逾越的地理隔絕。這就造成這三個區域很容易歸入同一個政權的統治下。

    一旦有政權佔據這三個區域,就很容易對諸如巴蜀,嶺南這樣的偏遠地區形成綜合實力上的碾壓,從而依仗這樣的優勢建立起較為深入的控制。

    在這樣的條件下,經過二千多年的發展,到了清代,中國的中央集權體制已經非常成熟,輕易不可撼動。這直接導致了光緒帝的改革缺少地方上的支援。

    在中央到地方的整個統治體系都被以慈禧為代表的保守派控制的情況下,光緒帝的改革自然功虧一簣。

  • 11 # 歷史是杯酒

    光緒帝為什麼沒能搞像日本“明治維新”一樣的變法?因為光緒帝沒有權力啊!大權都在老佛爺那呢~

    光緒帝得皇位之原因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皇帝病危,兩宮皇太后召見諸親王,慈禧淚流滿面的對大家說:“皇帝快不行了,可是皇儲的人選到現在還沒定。你們看誰比較合適?”在大家七嘴八舌議論之後,慈禧太后發話了:“醇親王的長子載湉今年4歲了,我打算讓他繼承皇位。”諸王聽後大吃一驚,因為自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後的皇位繼承都是父死子繼,雖然同治帝沒有兒子,按道理來說皇帝也應該在他的下一輩中選出,但是載湉卻是同治帝的堂弟。不過到了這個時候,諸王也不敢違抗慈禧的旨意,只能這樣定了下來。當天,同治就駕崩了,很快載湉就被接到了宮裡,接著兩宮太后的懿旨便公告中外:載湉繼承皇位,改年號為光緒。是為光緒帝。

    慈禧為什麼打破規矩立光緒為皇帝呢?因為光緒的母親是慈禧的親妹妹,更重要的是光緒帝才4歲,什麼都不懂,慈禧正好可以繼續獨掌大權。而如果她為同治過繼一個兒子並把他立為皇帝的話,她就變成了“太皇太后”,地位雖然尊貴,但垂簾聽政的權力就不是她的了,而是未來的皇太后,也就是同治的皇后來掌握了。所以慈禧一定要把“孃家的親戚”立為皇帝。

    光緒帝沒有權力

    據《光緒帝外傳》載,光緒做了皇帝后,4歲的他便被接入宮中,由慈禧太后撫養。畢竟是4歲的孩子,他對慈禧充滿了畏懼之感,每次去見慈禧都像老鼠見了貓一樣,如果被慈禧訓斥,往往會兩腿戰慄。

    轉眼,光緒帝已經1到了結婚的年齡。按清朝的慣例,幼帝一經大婚,便要親政(獨立執掌朝政)。慈禧當然不想將權力還給光緒,於是她搞了個“訓政”的把戲。光緒十二年(1886)六月,西太后釋出懿旨,公開發布懿旨,宣稱明年舉行親政典禮,讓光緒帝親政。對於慈禧的這一操作,其親信當然是心領神會,趕忙上了一個奏摺,請求她再訓政幾年。慈禧順水推舟,裝作無可奈何,說皇帝年幼,只好再訓政幾年。然後又制定了《訓政細則》,規定一切大事都要秉承西太后的旨意,方可實行。這樣就以法定的形式鞏固了慈禧的統治地位,而光緒的親政也成了一句空話。光緒十三年,慈禧為光緒舉行了親政儀式,而慈禧的“垂簾聽政”也改稱“訓政”,實際權力仍由其掌握。光緒十四年,慈禧釋出懿旨,宣傳第二年為光緒帝舉行大婚,並讓他親理朝政。而慈禧對光緒大婚尤其是皇后的選擇更是牢牢把握,她希望光緒能選自己的侄女為皇后,以便透過皇后來加強對光緒的控制。為了做的不太露骨,她又選了四位人選,並告訴光緒帝可以隨便選。當光緒帝要把象徵選中皇后的如意遞給一位不是她侄女的女子時,慈禧立馬在其身後大叫“皇帝”,光緒帝猛的醒悟,只得把如意交給了慈禧的侄女。光緒帝連選擇自己妃子的權利都沒有,可見他的處境如何。

    事實也是如此,雖然大婚後,慈禧為光緒舉行了正式的“親政”典禮,但他並沒有成為這個王朝的主宰者。慈禧把持朝政太久,朝中已形成了自己的勢力,一些大臣依附於慈禧,根本也沒把光緒當一回事。而且,清王朝的一切大事都由慈禧和其親信掌握,光緒仍然是原來那個“傀儡”皇帝。

    “戊戌變法”中的光緒與慈禧

    甲午戰敗,《馬關條約》,舉國震驚,許多讀書人要求變法圖強。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帝頒佈“明定國是”詔書,宣佈變法,推行新政。而在詔書頒佈的第四天,慈禧太后為了控制變法勢頭,便先發制人,給變法潑了一盆冷水,她逼迫光緒帝釋出懿旨,宣佈:將翁同龢革職,逐出京城;凡授任二品以上官員都需要向西太后謝恩;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這樣,在這次變法中,慈禧便牢牢控制了官吏的任免權,加強了頑固派的力量,削弱了光緒帝的權力和他的力量。

    變法過程中,光緒帝可以說是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由於頑固派的反對,緊張緩慢,成效不大。而隨著變法向縱深發展,光緒帝和頑固派的矛盾也日益尖銳,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他的變法運動也激怒了一直待機而動的慈禧太后。光緒二十四您八月初六,慈禧帶人直奔光緒帝的寢宮,命人搜查寢宮,將全部奏章拿走,並大聲怒斥光緒帝。隨後,又以光緒帝的名義頒佈諭旨,重新讓慈禧太后訓政。然後又釋出旨意,捉拿維新黨人。維新變法運動失敗。隨後光緒帝就被囚禁到了瀛臺,伴隨著的只有三件事:讀書、睡覺、吃飯,最終病死在那裡。

    所以說,光緒帝只是一個傀儡皇帝,並沒有實權,他所推行的改革困難重重,阻力太大,最終只得落得的失敗的結局。

  • 12 # 秋香姐的9527

    試過,沒成功!戊戌變法就是光緒主導的自上而下的變法,第一步準備軟禁慈禧,但是袁世凱告密,導致戊戌六君子被殺,變法失敗,光緒皇帝也徹底淪為階下囚,慈禧臨死之前給他一碗毒湯,把他也帶走了。所以說,光緒皇帝連自己的生死都掌握在別人手上,又怎能像明治天皇一樣去變革呢!日本幾千年皇權世襲,天皇在國民心中有絕對的權威,19世紀末期的日本也是風雨飄搖,日本上層統治者意識到不變革的話,就有亡國的危險,自上而下發起的救亡圖存運動,全面向西方看齊,學習歐美先進的科學技術,努力提升本國的軍備實力,天皇一日三餐都縮減到每頓只吃一顆飯糰,上行下效,全華人民齊心協力,經過幾年的穩步發展,逐漸出現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國家實力得到極大的提升,走到了亞洲的前列,始稱明治維新。這之後,便開始走向了侵略擴張的道路。

  • 13 # 孤魂視界

    光緒帝心計太少沒從長計議,用人不當,不夠強悍太軟弱,打小被慈禧壓迫著成長起來的前怕狼後怕虎的陰影太重。一句話,實力不夠發起政變等於雞蛋碰石頭。相反,小日本是面面俱到,水到渠成,成功那是自然的。

  • 14 # 蜀北一

    19世紀中後期,西方列強憑藉堅船利炮打開了清王朝和日本的國門,面對列強侵略壓迫,中日兩國都掀起了變法,改革圖強的浪潮。

    明治維新,戊戌變法就這樣走向歷史前臺,然而,二者的命運卻是不同的,明治維新取得了成功,而戊戌變法卻以失敗而告終。

    那麼這背後,原因究竟為何呢?

    事實上,光緒帝跟明治天皇的思想都是十分開明的,二人的改革決心也是堅定的,但光緒帝所面對的改革環境,卻跟明治天皇大有不同!

    光緒帝從一開始就是慈禧太后選擇的傀儡,從4歲繼位後,一直是由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並無實權!明治天皇15歲繼位,16歲時在“王政復古”中從幕府手中奪取實權。

    1871年,明治天皇19歲,開始親政。當年11月,也就是1971年11月,明治天皇就派遣大型使節團前往歐洲十二國進行考察,此次考察為期兩年,截至1873年結束,全面學習歐洲的經濟,文化,科技等經驗。其實,從1871年明治天皇親政後,就已經開始著手進行改革,而派遣大型使節團遠赴歐洲,也是他改革措施的關鍵一步。

    由此可見,整個明治維新,其實是由掌握實權的日本天皇主導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是日本統治者主動適應世界發展潮流,主動擁抱世界改變自己的決策。

    很明顯,改良派成功了一半,因為他們得到了光緒帝的支援。然而,當時大清的實權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緒帝也因為支援變法革新而被慈禧謀害,英年早逝。因此,毫無實權的光緒帝,雖然是躊躇滿志想要有一番作為,然而,當時清王朝內部封建殘餘勢力十分強大,而資產階級改良派力量還很弱小,因此,戊戌變法註定失敗。

    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一個是由統治者主導推動,一個是由民間力量推動,結局可想而知。

  • 15 # 漁先生讀史

    大家好!我是漁公子,我來回答。

    光緒帝為什麼沒能像“明治天皇”一樣“明治維新”?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兩場變法改革運動,以光緒帝為領導的戊戌變法和明治天皇為領導的明治維新運動,從兩場運動所處的環境來看,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都是因為國家面臨著西方列強的全面侵略,社會面臨著殖民地化或半殖民地化嚴重危機時,所發生的政治運動。

    中國當時面對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主權逐步喪失、大量的賠款、割地和全國被幾個列強瓜分為若干個勢力範圍,中國面臨亡國的危險。而日本,在1853年以後的被迫開關,是《日美親善條約》、《安政五國條約》、《日美友好通商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使黃金大量外流,日本的經濟日趨惡化,民族工業受到了沉重打擊。

    因此,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分別是在這種環境之中爆發的,它們都肩負著救亡的歷史任務,那麼為什麼戊戌變法沒能像明治維新那樣取得成功呢?

    首先,戊戍變法和明治維新雖然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質的運動,但是它們各自擁有的力量,和作為對立面的力量,卻有很大的不同。戊戌變法的思想旗手是康有為,他是這場變法的精神教主,而在政治上的權威是光緒皇帝,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應該說,在思想理論的準備和宣傳上,都作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為這個運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但是,無論是公車上書也罷,建立學社也罷,以及後來的行走軍機,都只是在發表言論、提供方案的範圍內行動。而光緒皇帝,只是名義上的九五之尊,維新志士們全是手無寸鐵的書生,他們手中沒有刀,沒有任何的武裝力量可以捍衛他們的變法運動。

    因此維新派沒有軍政實權,僅僅依靠一個朝不保夕的傀儡皇帝。所以,當到了決戰關頭,變革與反變革力量短兵相向時,他們找不到任何可以反擊的力量。只能在倉皇之中將袁世凱當作救星,就在袁世凱將他們出賣後,他們瞬間就作鳥獸散,可以說是不堪一擊。

    反觀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夕,以長州蕃為首的革新派即以“開港倒幕”、“強蕃割據”為口號,展開反封建的倒幕運動。長州、薩摩、土佐、肥前諸蕃,不僅有船中八策、王政復古、辭官納地的方案、綱領,還有事實上的王政造成的以天皇為核心的政治權威,它恰恰是改革的領導者和推行者。

  • 16 # 史不知味

    光緒的百日維新為什麼不能像明治維新一樣成功?

    原因就在於雖然百日維新和明治維新都是自上而下的變革,但是光緒的“上”和明治的“上”卻有天壤之別。

    這個所謂的“上”,就是擁有一定話語權的上層人物,不論是光緒還是明治,他們只有獲得了這些人的支援,才能夠維新成功。

    可是很不幸運的是,光緒並沒有獲得這些人的支援,反而處處受到了這些人的橫加阻撓。

    百日維新之中,光緒的“上”除了他本人之外,實際上最核心的人就是他的老師翁同龢了,如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根本不能稱之為“上”。

    康有為在獲得光緒的信任和重用之前,還是一個秀才考了十幾年,好不容易才中了舉的小人物。

    梁啟超雖有神童之名,但是在投身變革之前,他也同樣沒有中進士,也是一個說不上話的小人物。

    光緒之所以重用康、梁,或許是因為聽信他們的話,但也實在是因為這時候的他根本無人可用!

    光緒雖然是一國之君,可卻實實在在沒有實權可言,基本上就是一個空架子,朝廷官員沒幾個聽他的話。

    為什麼光緒明明是一國之君,朝廷官員卻不願意支援他呢?

    不論是光緒本人,還是翁同龢、康梁這些人,他們維新的根本目的也不是變法,而是透過變法來奪取權力。

    這麼做,就必然會有風險。

    可是這些朝廷官員想要得到的東西,慈禧已經給他們了,他們根本就沒必要再陪光緒冒險去對付慈禧。

    失敗了,他們全家老小性命堪憂。

    成功了,光緒能給他們的好處也未必會多於慈禧。

    所以,除了像翁同龢這樣因為帝師身份而遭到打壓的人願意支援光緒帝之外,並不會有幾個人會支援。

    這樣一來,光緒所持有的“上”就只是一個沒有權力、沒有力量的虛無的“上”,根本主導不了變革。

    雖說明治維新之前,明治也是一個“虛君”,但不管怎麼說,他的地位至少沒有光緒那麼的尷尬。

    明治可以很輕易地成為精神領袖,但是光緒卻不行,為什麼?就因為在他上面還有一個慈禧存在。

    朝廷上幾乎所有的人都將慈禧作為精神領袖,都將慈禧視為第一人,光緒在他們眼中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

    之所以說光緒可有可無,是因為當時的情況,慈禧真要鐵了心讓人來頂替光緒的位置的話,朝廷內部不會有太大的反對聲。

    可明治就不一樣,即便他沒有實權,但他始終都是名義上的第一人,在他退位之前,這一點不會改變。

    雖然明治維新的目的也包括了獲取權力,但是支援明治的人卻和支援光緒的人完全不同,支援明治的人多數是資本刺激下產生的新興貴族。

    這些新興貴族正是明治所持有的“上”,是真正能夠發揮作用的“上”,所以明治維新才是真正的自上而下。

    更有趣的是,光緒皇帝不僅沒能夠得到上層的支援,甚至連底層社會的理解都得不到,百姓還要朝他們扔臭雞蛋爛白菜。

    為什麼?因為康梁從一開始就看不起這些人,一心只想著怎麼說服光緒帝,根本就沒心思去管底層百姓支不支援理不理解。

    這實際上是千年來的文化所導致的一個現象,康梁當時終究還沒有擺脫這個思想禁錮,甚至一生都沒有。

    康沒心思管底層百姓理不理解也就算了,他還異常的狂妄自大,張之洞原本對他們的變革有些興趣,可硬生生被他攔在了門外。

    他當時就是覺得,你老張以前高高在上瞧不上我,我現在得了皇帝重用,我還瞧不上你呢!典型的得志就猖狂。

    所以,百日維新就完完全全地被禁錮在了光緒帝和康梁等幾個人組成的小圈裡,根本出不了圈。

    這樣幾乎得不到所有人理解和支援的百日維新,想不失敗都挺難,光緒帝也是吃了年輕沒見識的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鷓鴣哨的外甥女都二十幾歲了,為什麼陳玉樓還是沒有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