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啊文

    中式糕點從來就沒不精緻過。

    據《能治齋漫錄》記載“俗例以早餐小食為點心”,中式點心誕生,唐人就已經追求糕點的美麗了。唐人的這種審美理念,在吐魯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食物可見一斑,墓葬裡的點心有梅花式、菊花式、四稜式、四瓣花紋式、八瓣花紋式等,這些花紋樣式即使放在今天也不過時。

    而且,中式點心在唐朝剛開始時是貴族特供,以和果子為例,宮廷中常做來配茶喝,可是真正的“萬千寵愛於一身”,這種地位的傢伙,顏值沒有任何低的可能性。

    到了兩宋時期,蘇氏糕點已經成為了一個傳統的幫式。同時操作工藝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出現了酥皮摺迭,生物發酵,漿皮鬆酥等手法,手法的進步給了做各式各樣糕點造型的有力支撐,直接結果是歷代的墨客對姑蘇的精緻糕點都讚不絕口。

    隨著時代發展,華人充分發揮了其美學天賦和創造能力,對糕點的製作過程從口味上和造型上都精益求精。於是到了明清時期中式甜點不管從造型還是種類上都達到了頂峰。這一點從《紅樓夢》中食不厭精的食物做法中就可窺一斑。

    《紅樓夢》第十八回,元春賜寶玉瓊酥金膾等物,在沈太侔《東華瑣錄》中有記載,“市肆亦有市牛乳者,有凝如膏,所謂酪也。或飾之以瓜子之屬,謂之八寶,紅白紫綠,斑斕可觀”想一想,把酥酪做成顏色各異,飾之以物,這個動作本身就是在追求食物的觀賞職能。看著描述,都能想象到其形之美了。

    絕對的顏值實力派。

    還有之前大熱的以清朝為背景的《延禧攻略》中也出現了相當多的美食鏡頭。入鏡的糕點都顏值賽高。

    直到現在,中式糕點仍然是精緻的,只是很多朋友對中式糕點的印象停留在比較基礎的一些餅類糕點造型上。

  • 2 # 粵西彭澎

    一、中式點心和西式糕點的特點

    1、中式點心:中式點心選料精細,花樣繁多,講究餡心,注重口味,成形技法多樣,造型美觀。

    2、西式糕點:西式糕點用料講究,無論是什麼點心品種,其面坯、餡心、裝飾、點綴、等用料都有各自選料標準,各種原料之間都有適當的比例,而且大多數原料要求稱量準確。

    二、中式點心和西式糕點的區別

    (二)材料不同

    1、中式點心:中式點心以各種糧食、畜禽、魚、蝦、蛋、乳、蔬菜、果品等為原料,再配以多種調味品,經過加工而製成的。

    2、西式糕點:西式糕點以面、糖、油脂、雞蛋和乳品為原料,輔以乾鮮果品和調味料,經過調製成型、裝飾等工藝過程而製成。

    (三)分類不同

    1、中式點心:中式點心可分為麥類麵粉製品,如包子、饅頭、餃子、油條、麵包等;米類及米粉製品,如八寶飯、湯圓、年糕、鬆糕等;豆類及豆粉製品,如綠豆糕、豌豆黃等;雜糧和澱粉類製品,如小窩頭、黃米炸糕、等;其他原料製品類,如荔芋角、薯茸餅、南瓜餅等。

    2、西式糕點:西式糕點可分為蛋糕類、混酥類、清酥類、麵包類、泡芙類、餅乾類、冷凍甜食類、巧克力類等。

  • 3 # 塑膠朋友的日常

    之前和一個做法式甜品店的朋友聊過,現在的法式甜品就是為了迎合現在年輕人的口味,創新出的西式甜品。而在我看來中式甜品和法式甜品最直接的區別就在於,我們中式的甜品擁有更為厚重的文化底蘊。

    幾千年的傳承,從小看著電視劇裡古時宮中御膳房端出的一道道精心製作的糕點,進貢給宮中妃子。像我們熟知的青團,便是傳統的中式甜點,青團之稱大約始於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每逢清明幾乎都要蒸青團,古時候人們做青團主要用作祭祀,雖然青團流傳千百年,但現在它作為祭祀品的功能以日益淡化,而是成了一道時令性很強的小吃。

    還有每年的端午節都吃的粽子,粽子又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粽子也是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粽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這也是最早的甜品了。

    還有像綠豆糕,綠豆糕也是傳統特色糕點之一,屬消暑小食。基本上二十四節氣都有對應的糕點,可見文化底蘊之深。製作方法來講,中式甜品都以米,糯米,面,酥油,豆類製作而成,花式傳統,多加以餡料搭配,口感鹹香,或甜蜜。

    法式甜品近些年會迎合青年人口味,多以造型精美,製作工藝精細,而著稱,口味以乳製品為主,適合年輕人的分享品嚐,更新速度快等優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可以預約的電蒸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