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2 # 南山易人易學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克己復禮謂之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都不願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勉強別人去做。

    自己是自私的人,就不要抱怨別人不大方。

    自己是一個大方的人,就不要覺得別人小氣。

  • 3 # 道藝學堂

    子曰: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此乃全人類道德底線!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則家齊國治天下平!

    殺盜淫妄之人違背了這一道德底線!

    坑蒙拐騙者違背了這一道德底線!

    發動戰爭者違背了這一道德底線!

    ……

    世間一切的惡人都違背了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的道德底線!

    人在做事的時候都要想一想,別人這樣對待我的話我是否願意接受?如果不能容忍,就不要這樣對待別人!

    當然,這不僅僅限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對天地萬物都要遵循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的道德底線!

    比如殺害動物吃肉的行為,已嚴重違背了道德底線!

    人類文明是人本主義,一切眾生都是供人享用的,這是毫無慈悲的自私傲慢和殘忍!

    祈願宇宙和諧,世界和平,人心向善,慈悲為懷!

    南無阿彌陀佛

  • 4 # 巴依Wang

    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也很難有統一的標準答案。如今的中華傳統文化已是“儒釋道+百家”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浩如煙海,沒有那個典籍或是幾句經典,可以作為代表。在這裡粗鄙的我想與諸君分享兩點看法:1.從“具體人”的角度看,我個人認為“慎獨”這個概念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這個概念出自儒家經典“中庸”的“君子慎獨,修己以安人”。2.從宏觀文化上看,我推崇“天下和合,和而不同”。具體不做解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理解。

  • 5 # 真相很簡單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當社會熱衷於塑造聖人的時候,這個社會肯定是病了。

    因為人人都認可並遵守某種秩序、規則,不需要聖人出來號召、宣講,用聖人來教育人。要聖人幹嘛?大家只要遵章守規即可。

    反過來,當社會秩序規則有問題,這個時候,聖人就出現了。越強化聖人,背後的不神聖就越豐富。

    這就好像我們說俠客一樣,如果沒有路見不平之事,俠客毫無價值。而如果俠客天下橫行,或者天下人幻想俠客,那麼,這個社會矛盾肯定有激化的地方。

    現在電視經常有託舉哥之類的見義勇為故事,而這些故事中的見義勇為者也都很平淡地接受訪問,說:應該的。

    這種平淡天真,說明我們在這樣的事情上,價值觀清晰,秩序井然,不需要還要聖人出來。

    反過來,老人跌倒了不敢扶,有人敢扶,就成不平凡的事情了,春晚上還要專門演節目,問觀眾:你們說扶不扶呀?電視劇裡也經常有這樣的類似情節,救人被訛,然後,主人公一下子就從普通人上升到聖人的高度了。

    這種聖人的出現,就標誌著社會病了。

    聖人有多高,他對面的大盜就會有多猖獗。

    所以,看一個國家,一定是普通老百姓的幸福指數最重要,普通老百姓的價值觀也最說明社會的文明程度。

  • 6 # 聞魯生

    《漢書》有曰:“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何則?蓋傳統文化凋敝日漸,非如此,斷前程,何其悲愴乃爾!

  • 7 # 可園影視音畫

    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最具哲理。理由如下。

    一,它道出了學與思辯證統一的關係。學習是人生大事,學習不加思考那麼就會迷惑,學是第一性的,但思考對學習認識有反作用,且這種作用是十分巨大與必要的,同樣的,單單思考而不開卷也將無所收益。

    二,學的首要性表現在:人的一生的知識除了直接實踐獲得認知與進一步完善,但人的壽命有限,不可能事事躬親,學習就是一種捷徑,學的雖是別人的間接經驗,這種經驗也是別人的直接經驗。這種道理很明顯。以諸葛亮的事證明則可,試想一下,孔明料事如神,但若不是他從年輕時就博學到天文地理、風俗人情、政治軍事、心理兵法等等知識,那麼他能有那麼大的智慧嗎?

    三,知曉學之首要並博學強記了,並非萬事大吉了。正如孟子所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句話很關鍵,道理本也不言而喻。因為,書中知識雖也是別人的直接經驗,正確與否須過實踐檢驗。著書者因自己所處的時代、個人的知識素養等等影響,決定每種理論學識都存在不完美性,知識與理論是在不斷修整和補充中進一步才能逐步完善的,運動與變化的辯證唯物觀也決定知識是不斷更新的。

    四,以上道理幾乎人皆通曉。可是,在歷史上在現實生活中,就是有很多人對學與思犯渾了。當代史的中國革命,毛澤東提出以農村包圍城市的理論,在井岡山搞得風生水起,但後來留蘇的部分人反毛,奪了毛澤東的權,博古與蘇專家不顧中國革命實際情況瞎指揮,最後丟了根據地,在湘江也差點埋葬了工農紅軍主力。遵義會議毛澤東把事實與道理再擺出,馬克思列寧主義也必須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才能走向勝利。歷史證明,這是正確的轉折性勝利。

    五,學與思的現實意義。我自己多次對學生說,時代呼喚善與獨立思考。資訊爆炸的時代,這樣那樣的理論或學說,不要怕。要善於把各種學科普遍聯絡起來。我們反對以前的知識無用論,也反對不加思考的死讀書。 很多初三的學生,都寫不出一篇好的議論文,我讓他們嘗試聯絡各科知識,在這些知識中可以找出一些共同點,來論證你要論述的問題。自己為自己提出問題並嘗試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如:明末清初資本萌芽,為何日本明治維新後有質的飛躍,而我們卻鵝行鴨步?這可聯想到魯迅的“拿來主義"分折封建史的長久及封建閉關自守思想的根源,拿來後來的中國慘受小日本欺凌的教訓,得出改革開放的必要性等道理。

    六,不僅學生要如此學與思結合,成年人也一樣道理,學習是終生的事。網上為何流言謠言不止,越傳越離奇?為何昨天被大受點讚的人或事,到了今天又驟然轉了風向群而攻之?這樣的現實,恆河沙數!這難道不是人云也雲,對資訊不經自己頭腦過濾而導致這樣的嗎?

    所以說,孔子的這句話是至理名言,值得每個人好好反思。

  • 8 # 凡夫書旨

    中華文化確實是博大精深,國學文化中那句最有哲理?實沒有。因為法門無二,心隨境波。無著生嫌,賢聖無為。大道無常,真理無言。所以,真沒有。

    你我生為凡夫,大法在世間,中華文化還是有哲理名言。但不在最,在各人著念。若權謀者,“踐行者盛,空敘者萎”。君子們,“難得糊塗”。修行者,“信解受持”。賢聖者,“無為而異”。學子們,“天天向上”。商賈們,“應勢而謀、因勢而動,順勢而為”。兵者,“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等等。我,社會一凡夫俗子,要說推薦一句哲理名言吧,比較喜歡,“難得糊塗”。

    難得糊塗,不是真糊塗,也不是裝糊塗,更不是是糊塗。從道講,是可道,非常道。從佛說,是名糊塗,非實糊塗。儒學講,君子和而不流。等等皆在詮釋“難得糊塗”。糊塗是修行,是心境,是大成。對我而言,得糊塗,得一幸福,足矣。

  • 9 # 江上俠chenxiliang

    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具哲理的是四個字“道法自然”。這句道法自然出自春秋時老子的《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用現代話來解釋:法,遵循,順從;道,規律;自然,人、天、地萬物的本來面目,不同於現代人所說的大自然。道法自然總的意思是:人要遵循大地,大地要遵循宇宙,宇宙要遵循規律,規律要遵循萬事萬物本來的樣子。道法自然這句話囊括了天地人所有事物的發展,萬謂博大精神,無與倫比。老子思想的核心是無為。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作為時要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不能胡作非為。如果人類違反道,就會受到天地懲罰。誠如恩格斯所說(忘記原話,僅指大意),胡亂開墾山林,導致了山洪暴發。又如,當前世界新冠疫情暴發,一個重要原因是部分貪婪者濫殺濫食野生動物,造成病毒變異,人傳人。從中國海關過去和現在查獲的大量走私穿山甲鱗片、大象象牙來看,國際上捕殺野生動物問題嚴重。

  • 10 # 李建說

    “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解讀:

    聽了就要去幹

    冉有問,聽到了就去行動嗎?孔子說,聽到了就去行動。

    冉求這個人性格懦弱,畏畏縮縮,做事本來就慢,喜歡想,社會上大部分人都有這個毛病,思考的很多,行動很少。

    於是冉求問孔子,是不是聽到了就行動,這種人呢,可能還想得到一個回覆,多想想,要是孔子回覆他,多想想,他就會一直想,一直少於行動。

    孔子根據冉求的具體性格特徵,給他的答覆是,立刻行動。

    其實一個人的行動力是不是強,自己清楚,一個人是不是優柔寡斷,自己想想,也清楚。如果您是一個行動很少,天天老是想,喜歡聽課,喜歡看看別人是不是有新觀點,喜歡問東問西但是沒有什麼具體結果成就的人。說明您就是一個優柔寡斷,沒什麼行動力的人。這種人,就要立刻行動。

  • 11 # 中庸3263618753384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中庸之道是國學精髓。

    所謂“中庸”,並非是圓滑世故,沒有立場,明哲保身。是指凡事皆要有度,不走極端,過猶不及。把握好度,就能把握人生,把握好度,就能化敵為友,聚力各方,做好任何事——家事、國事、天下事,概莫能外。

    知難行更難,深明中庸之道,又能身體力行者,鳳毛麟角,誠可謂智者!

  • 12 # 謀略秘籍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孔子說:"道並不排斥人,如果有人施行道,卻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施行道了。"

    道離我們不遠啊,就像已經聽到馬車輪子"咕嚕咕嚕"的響聲,難道馬車離我們還遠嗎?如果聖人講的都是很高、很遠、很玄的東西,常人就根本無法理解,那麼聖人的悲心何在?

    "道"是什麼?如果一個人修養自身,卻與家人漸行漸遠,那麼,他肯定走偏了。"道"是為我們所用的,無處不在,就是我們的良知。一個人學道不在於他學習了多少知識,更不在於他有沒有錢,而最關鍵的是,他有沒有一顆感恩的心。這樣,他就容易自高、自大,看不到自身的毛病,而看不到未來的路。

    平時的工作和生活場所就是我們覺悟的地方。家人和公司領導、同事還有朋友們,就是來給我們做反映的,你一生氣、動怒、悲傷、難過,都是不合道的。這個時候就要自己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把責任退給家人、同事,說是他們讓你生氣難過的,當你把責任推給別人的時候,就少了修養身心,磨練自己的機會。

    一個人無論你有多大的學問,無論你長相多麼莊嚴,無論你擁有多少財富,只要你還沒有去掉私慾,去掉名利之心,都應該以一顆謙卑的心、感恩的心來處事、待人、接物,因為,我們不是獨自存活於世,而是天、地、人,世間萬物才成就了我們。

    "道不遠人",我們總是對別人要求那麼高,為什麼不能從自身上面找毛病?人的成長是伴隨著他的痛苦,折磨,坎坷和委屈長大的。誰能那麼一帆風順,什麼都不付出,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呢?只有坎坷和困苦才能讓一個人發現自己的錯誤之處、才能願意面對現實,真正找到自己的不足,然後改正,在磨練中真正成長起來!

  • 13 # 崑崙139100429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有諸多方面,其哲學思想從二千多年前初現古老、樸素且較抽象的哲理後,人民在生產奮鬥的實踐、社會變革鬥爭的實踐中始終是最根本的基礎和動力。直到近現代中共和新中國的締造者一一毛澤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結合中華傳統文化,在偉大實踐中奇蹟般的充分依靠、調動、煥發了人民的力量、人民創造,並集其中外哲學之大成,形成在中華博大的文化史中的最鮮明的人民思想。此不僅是中華文化中最耀眼而且也是世界文化和歷史上富有哲理性的最耀眼的一句話!

  • 14 # 炫木丹火

    國學文化中有哲理的經典句子很多,其中老子《道德經》裡的思想最為深邃,也最能啟發人的思想。

    《道德經》第63章中有句話:“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這句話的意思是:想做難事必須從容易處著手,想幹大事必須從小事入手。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的事情開始,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小的事情做起。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從小到大,由簡到繁的進化過程。從起始階段開始,進入到發展階段,然後是鼎盛階段,最終走向衰落階段。事物的衰落過程也是由小到大,逐漸消亡。這是自然界萬事萬物發展的自然規律,也是《道德經》中所說的“天道”。

    人的一切活動必須符合天道的自然規律,否則會處處碰壁。比如,想做成功一件事情,設立一個目標,先把眼光放到遠處,大致看到目標未來的結果。再從眼前的近處開始著手,一步步地走向目標的終點。這是符合自然的規律,做事就容易成功。

    如果不從眼前開始,直接從目標的結果處入手,或者做超出目前能力範圍的事,能力與目標不相匹配,做事將困難重重,無法建立信心,而且消磨意志,再美好的目標也難以實現。

    《道德經》第64章中還有一句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從簡單的事做起,從小事做起,這才合於“道”。

    作為管理者,想要工作有成效,則不能忽視細節,不能忽視基礎工作。細節因其小,容易被人忽視,也因其細,常常使人感到繁瑣,而不屑一顧。

    細節決定成敗。管理者對於容易忽視的小問題,應有足夠的重視。比如,工作中接待重要客戶,無意間的一個失禮動作會失去合作的機會。這是因小失大,現實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還有些非常容易解決的問題,如果掉以輕心、麻痺大意,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甚至會釀成大禍。比如,飛機上一顆螺絲釘的鬆動,可能會造成空難。

    管理者要識大體、棄細務,但不代表不注重細節。防微杜漸,未雨綢繆,從細小處著手,把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工作才能更加順利,更加完善。

  • 15 # 青木與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此句出自《周易》,其意可大致理解為天(自然)的執行剛勁強健,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剛毅、自強、奮鬥不息;大地氣勢磅礴、和順,君子應像大地一樣發揚美德,容載萬物。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重要理論基礎,是古代中國思想、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

    本句分別從對內和對外兩個角度闡述了君子處世的精神準則,對個人修身和中華文化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時,此句中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還是清華大學的校訓。1914年梁啟超在清華大學給當時的清華學子作了《論君子》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引用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話語來激勵清華學子,希望清華學子都能繼承中華傳統美德。此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慢慢發展成為了清華的校訓。

  • 16 # 雷子的文學分享

    孔子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出自《孔子家語·六本》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

    出自《孔子家語·六本》的第二段:  孔子曰:“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湯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君無爭臣,父無爭子,兄無爭弟,士無爭友,無其過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國無危亡之兆,家無悖亂之惡,父子兄弟無失,而交友無絕也.”

    釋文:孔子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商湯和周武王因為能聽取進諫的直言而使國家昌盛,夏桀和商紂因為只聽隨聲附和的話而國破身亡。國君沒有直言敢諫的大臣,父親沒有直言敢諫的兒子,兄長沒有直言敢勸的弟弟,士人沒有直言敢勸的朋友,要想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國君有失誤,臣子來補救;父親有失誤,兒子來補救;哥哥有失誤,弟弟來補救;自己有失誤,朋友來補救。’這樣,國家就沒有滅亡的危險,家庭就沒有悖逆的壞事,父子兄弟之間不會失和,朋友也不會斷絕來往。”

    釋義:良藥多數是帶苦味的,但卻有利於治病;而教人從善的語言多數是不太動聽的,但有利於人們改正缺點。

    司馬遷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出自《史記·留侯世家》沛公劉邦十萬義軍攻破嶢關,在藍田大敗秦朝關中守軍,領先天下義軍,順利進入咸陽。進入秦朝的咸陽宮後,沛公劉邦被宮中的美色珍玩吸引,忘乎所以,準備留在秦宮裡玩個盡興不出來了。他的連襟兄弟樊噲勸他他也聽不進去。這個時候,張良入宮直諫,很嚴厲地數落了劉邦一頓,說明了他這樣做的錯誤,並且說了這麼一句:"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請沛公聽樊噲言。"沛公這才依依不捨離了秦宮,宣佈軍隊開出城市,到咸陽郊外的霸上乖乖駐紮,不許擾民。

    第一種的意思是:好藥雖然很苦,讓人難以吞嚥,但卻能讓病痊癒,忠誠的話雖然有點讓人聽了不舒服,但卻能幫助人們的一言一行。常用來形容應該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和批評。

    第二種的意思是:好藥大多是苦的,但卻有利於治病;而教人從善的語言多數是不太動聽的,但有利於人們改正自身的缺點。這句話在教育人們要勇於接受批評。 因為一個人有了過錯並不可怕,只要能夠及時改正就無大礙,可怕的是諱疾忌醫,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從而由小錯到大錯,由大錯到不可救藥,苦口的藥雖然很難讓人吞嚥,但卻有利於自己痊癒,逆耳的話雖然有點傷人,但卻能幫助我們的一言一行,使我們更快進步,起到激勵作用。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已經把因為和所以包含在詩句裡了,從明面上已經解釋的很清楚了,我就不再做過多的解釋了,此句詩一直勉勵本人砥礪前行,受益匪淺,不同的時間地點每次揣摩都有不同的意境。因為人無完人,人人都有不足,而且,容易故步自封,自以為是,別人的勸告總是沒有那麼順耳,所以,要求聽者擺正心態,要虛懷若谷,要能夠容納,要集思廣益,兼聽則明,聽得進去,必定受益匪淺。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 17 # 千江月JC

    “與逆境共處,吃苦如吃補。”這句話不但最有哲理,且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吃得天下第一等苦,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成功不會從天而降,人生最不幸處是偶一失言而禍不及;偶一失謀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獲小利;後乃視為故常,而恬不為意。則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苦是樂的源頭,樂是苦的歸結。“不是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有志向的人,對於苦和樂都能夠不動心,苦則苦矣,但為了志向下苦功夫,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以苦為樂,苦中求樂,其樂無窮。從長遠來看挫折和失敗才是人生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曾國潘當年平定太平天國,屢戰屢敗,有一次甚至要自殺,最終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取得了勝利,他的格言是“寧拙勿巧”、從不投機取巧。苦瓜連根苦,甜瓜並蒂甜,王陽明說:“啞子吃苦瓜,與你說不得。你要知此苦,還須你自吃。”

    去看過著名油畫大師凡高故居的人都知道,那裡只有張裂開的木床和破皮鞋。凡高一生貧困潦倒,沒有聚妻,但也許正是生活之的窘境,成就了他藝術上的造詣,使他成為大師,使他的作品成為經典。我們對待人生也應該這樣,一切的苦,一切的障礙都是來成就我們的,超越它,承擔它,轉化它,這才是有智慧的態度。當我們接納它,把苦看作是人生的必然歷程時,苦便不再苦,耐住性子,才能苦盡甘來。

  • 18 # 吳丹豐

    我認為周易的簡易、變易、不易最有道理!簡易是做事簡單易行,變易講做事應時而變,不易是講做事要堅持不變,永遠守一,按此道理可成道!

  • 19 # 山堅海闊

    無為最為深奧,要說為什麼?這可就不是完全能夠說明白的。道家在與效法天地無為而治,萬物生機勃勃。天地真的無為嗎?萬物生機勃勃不知為什麼選擇了人類統御萬物?天地無私嗎?

  • 20 # 丹青水墨軒

    仁、義、禮、智、信。這是中華文華的精華,是儒家思想的內含,也是我們做人的根本。所謂“仁者愛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是對“仁義禮智信”的詮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藝術學校最需要做哪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