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兒子三年級,玩心大,不愛學習,最氣人的是愛打妹妹,今天因為打妹妹我打了兒子,公公當時發火了,氣的我和他吵了幾句。兒子被他慣的不行,讓他管時他卻又想著出去玩和打牌,兒子不聽話時他又叫著讓我打他,說沒見過這樣不聽話的小孩。對於兒子的問題真不知道該怎麼辦?管有人攔,不管問題越來越大?
10
回覆列表
  • 1 # 素秋慈

    看到問題,要提醒這位家長注意了:

    生了老二,老大的愛被分了去,你安撫他了嗎?

    如果你的兒子對妹妹有很強烈的敵意,首先作為家長得狠狠反省自己,是否有了老二,便把自己的關注點都放在小小孩身上,對老大不再給予關注?

    家長的偏愛,導致了老大心裡的不理解和對抗,他玩心大、不愛學習,不過就是想用搗蛋的方式,吸引大人的注意。試想想,如果他乖乖的聽話,不惹任何事,當媽媽的會給他多少注意力呢?

    據我觀察,大部分的父母在生了二孩之後,都會自然而然更關注老二,因為他更小,更需要照顧,當然會更多看護,也因為他還沒到搗亂的時候,父母自然更偏愛一些。

    然而,老大隻是到了另一個階段,這個階段他們懂得一些事,但他們還沒長大,以前一個人享用的父母之愛,現在要分很多出去,也沒人給他說明白,他會很不甘心、很失落,加上父母的責備和數落,和老二的倍加呵護一對比,得出的結論就是:父母不愛我了。

    能夠平衡好兩個孩子的關係,就會讓哥哥愛妹妹,一家人其樂融融。平衡不好,兄妹也許會落下永恆的隔閡,即便長大了,也無法兄友弟恭,和諧相處。

    在我們小時候,有我之後,媽媽給了哥哥更多疼愛和寬容,她讓我哥帶著我,讓哥哥懂得疼愛妹妹。我哥哥不光不會打我,還各種護著我。鄰居的同齡兄妹,只有我哥和我是這樣的,其他很多哥哥和妹妹搶東西、打妹妹,恨不得沒有妹妹。直到現在,我們兄妹的關係依然是親如一家,互幫互助,這就是父母給的良好教育和引導帶來的好處。

    心疼孩子,就不會隨意打罵

    肯定有不打孩子的父母啊,因為我和哥哥就是沒被打過的孩子,卻是別人家家羨慕的孩子。不過,見過很多家庭,也看過蠻多孩子,我發現父母和父母不同,孩子和孩子也不一樣,打不打這件事,不能光用是非論斷,得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首先,太過寵愛的孩子,不打就長不大。

    在《自卑與超越》一書當中,作者最為擔心的孩子,便是從小太受寵愛、自我中心的孩子,這類孩子不光很難融入群體,不願意承擔責任,更難實現與他人合作。

    除了在大人羽翼下不會出現問題,這種型別的孩子進入學堂、社會以及成立家庭,都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很簡單,在他們的意識裡,世界以他們為中心。可事實呢?世界不會圍著任何一個人轉的,你得去適應社會。然而,他們沒有學會適應。

    過於受寵的孩子,就像大人養壞的寵物,有時候任性過了頭,在大人眼裡就不再可愛,捱打是必然的。可這捱打對孩子來說不見得是壞事,唯一讓他們懂得世界不美好、可能會受挫折、被收拾的教育,也許就是這皮肉之苦了。有了這點苦,他們或許可以成熟一些,懂得一些道理和原則,不至於誤入歧途。

    如果家裡有人很寵孩子,有人很嚴厲,那麼,大人之間要先就孩子的教育溝通好,儘量做到統一意見,這樣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教育。

    其次,打孩子可以,要點到為止

    我同意教育當中使用一些體罰,卻不意味著我覺得大人可以拿著巴掌任性胡來,要明白,我們對孩子的每一種行為,都不是為了洩憤,而是為了達到教育的目的。既然是為了教育,那就應該適可而止。

    孩子本身是怕疼的,很多孩子卻被打得忘記了疼痛,變得異常皮實。這樣的孩子內心其實很蒼涼,每當看到這樣的孩子,都覺得心疼。父母的懲處,其實只需要讓孩子感覺到疼,然後告訴他錯在哪裡,正確的應該怎樣,就可以達到教育的目標了。

    可好多父母一味抱怨,說了一大堆都是在埋怨孩子,孩子被打得生疼,卻並不知道錯在哪裡,更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對,於是,在原來犯錯的地方,還會繼續犯錯。究其根源,這錯不該是大人犯下的嗎?

    比如,小時候我犯錯的時候,我媽會很嚴厲地問我前因後果,然後告訴我錯了,並告訴我應該怎麼做,這樣的教育方式效率很高,同樣的錯不至於犯第二次。

    總之,我個人很不贊同打孩子,畢竟我的父母不打人,所以我的手也下不去。但我相信,不是所有父母都能遇到非常知事的小孩,也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能高效教育的父母,情急之下給孩子點教訓是必要的,但打的背後應該是心疼,打的目的是為了教育,當父母最忌諱任性,你為什麼而打,孩子會有深刻體會,也會有記憶的。

    請謹慎。

    >>

  • 2 # 大河教育

    作為一個教育行業觀察者,我身邊有很多類似的例子,在此發表一些自己的觀點。

    但是同樣是打孩子,效果卻可以完全不一樣。

    有的孩子被打過之後,會記住自己的錯誤,明白事理,以後不再犯。有的孩子被打過之後,不僅不能糾正錯誤,反而脾氣越來越暴躁,越來越叛逆。這跟父母教育的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在打孩子的時候,單純使用暴力而不講道理,或者自己打而旁邊有人袒護都不會取得好的效果。

    打孩子肯定不是目的,打是為了讓孩子記住錯誤,所以打的方式和時機非常重要。

    教育孩子的時候最好是一個人,身邊不要有別人摻和,尤其是老人。可以提前跟老人溝通好,教育孩子的時候讓老人暫時離開。教育孩子時一定要使他認識清楚自己的錯誤之處,並且是從心底認同而不是由於害怕捱打而假裝妥協,所以這個過程可能很漫長很難,也要在當時解決不可以留作日後。

    打過孩子之後,一定要跟孩子做好溝通,態度要和緩但是堅決,不能因為心疼孩子而轉變態度,你態度的堅決會讓孩子重視這件事,讓他不得不思考自己在此事件中的錯誤之處,從而達到預期的效果。

  • 3 # 煙臺大蘋果

    有從來沒打過孩子的父母!

    我們必須做不打孩子的父母。

    家庭教育必須從小開始,否則,孩子大了再管,必然要費力且效果不理想,從而就會出現打孩子的現象。要知道,再小的孩子第一次磕倒了,也會瞅著大人,如果大人去扶她(他),他們以後磕倒了,最低限度也是等大人去扶、去抱,甚至會哭著催大人去扶、去報。如果第一次摔倒大人不理他(她),只是暗暗地觀察他(她),保護她(他),你就會發現,孩子他們自己一定會沒什麼事,跌跌撞撞的自己爬起來,以後再磕倒時,就不會哭著讓大人去扶、去抱。從類似的小事著手,從細節入手,從大處著眼——培養教育孩子為目的,那麼,從小讓孩子自理、自立,明是非,懂規矩,進行必要的規矩教育,讓孩子從小知道大人說行的就可以做,說不行的一定不能做,不但大是大非之處不將就,就是雞毛蒜皮的事情、不該慣的小細節也不讓步、不將就,才能讓孩子從小逐步知道有規矩、守規矩,才能教育好孩子而不用打孩子。這對家長是個特別大的考驗:要有耐心,要細心,要堅持,要鼓勵,要父母全家觀念一致,行為一致。特別是理念要準確,要統一,絕不可以父母理念、觀點不同,忌諱一個管,而另一個慣,這勢必造成孩子選擇混亂——選擇聽自己想聽的、想做的,而不是做對的、聽對的(小孩不容易辨別),就會引發打孩子的行為。

    另外,家長的不好情緒和心情,不要帶給孩子,更不要發洩給孩子。

    當然,有時候對個別孩子進行小懲罰也是必要的。

  • 4 # 使用者5917072581

    俗話說的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足以證明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一生存在著很重要的影響。孩子畢竟是孩子,總會有犯錯的時候,學不會察言觀色,只認為自己對的東西。那孩子在犯錯的時候該不該打孩子呢?個人認為要看問題的大小,偶爾的拍打手心還是可以的,但是避免重要部位,在教育完孩子之後要和孩子說清楚“今天為什麼要打你”“哪裡做的不對了”希望下次會改正,而不是打完之後就把孩子晾在一旁,那這樣會讓孩子更加沒有安全感和失去自信心,也有可能會越來越叛逆。

  • 5 # 平凡之聲

    我覺得最好的家庭教育是耳濡目染,是言傳身教。比如你不讓孩子玩手機,首先自己就要做到。如果你訓斥孩子不要玩手機,轉身自己就打起遊戲、刷起抖音。那你在孩子面前如何樹立威信呢?沒有威信孩子怎麼會信服你呢?

    大家都知道,梁啟超的家庭教育傳奇,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我們來看看他給孩子們的信件:“至於將來能否大成,大成到什麼程度,當然還是以天才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它作甚?著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滿,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儘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裡是哪裡,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 ——1927年2月6日

    他給孩子們的信,經常用“大寶貝”、“小寶貝”等等這些暱稱,讓孩子們感受到他濃濃的愛意。並且,只要有時間,他會親自給孩子們上課,引導他們讀書做人,身體力行。孩子們的成就,離不開梁啟超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因為孩子大多數的時間在家裡度過,他很多的習慣是在家裡養成的。所以抱怨孩子不成才的時候,想一想,我們該怎麼辦?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在哪裡?在孩子,在老師,還是在父母?很多人談教育,但是很多人的家庭教育是失敗的。因為,有的人不重視家庭教育,在孩子面前沒有樹立一個可以學習的良好榜樣!

  • 6 # 神獸不上學

    我先承認我打過孩子,是因為我自己的情緒沒有管控好,是因為孩子淘氣,我沒耐心對待他,從而發洩自己的不良情緒。

    看到你的補充問題,發現你家孩子玩心大,不愛學習,打妹妹……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你需要去深究。

    他打妹妹應該是他覺得妹妹分去了你們的愛。關於二胎的問題,這需要一家人齊心協力給老大一個定心丸吃。其中最忌諱的就是妹妹小你是哥哥,你要讓著妹妹。千萬不能對老大說這樣的話,越這樣說,越會引起老大對老二的憎恨。

    比如家裡有好吃的,一定要兩個小朋友平均分。千萬不能因為老二小給老二多分,要求老大讓老二。“不患寡而患不均”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關於你公公對孩子態度不一的問題,讓你老公去跟他好好的溝通。一家人先明確下來,怎麼樣對孩子才是真正的愛。才是真正的對孩子好。我想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他肯定不會想要自己的大孫子壞在自己手裡。他也會對自己的行為更加的控制。

    本身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問題,所以根本就不能去依託老人。由於父親和母親的天生角色不同,生理條件,心理條件都不相同。註定了教育孩子的事情是需要媽媽多去操心。所以你一定要讓自己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變得更智慧。

    有精力有時間的情況下,你自己一定要多學習。想要更好的教育孩子,你可以學一學心理學和教育學。我也是因為孩子的問題才開始學習心理學。真的對我的工作生活都有非常大的幫助。希望這個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看你走路,陪娃進步

  • 7 # 汐顏1988

    我想來回答下這個問題。

    我是一個四歲孩子的媽媽,其實大家都知道打罵孩子是不好的教育方式,但是人都是情感動物,有的時候情緒上來了確實很難控制。

    記得大約半年前有一段時間孩子有些叛逆,著實讓人氣憤(其實我家寶寶真的算是特別乖的,每一個孩子總會有些時間段會比較叛逆),所以那段時間有時候忍不住了會動手打她一下,直到有一次我拍了她的胳膊一下,她特別委屈氣憤的帶著哭腔跟我說“媽媽,你不要再打我了”。我一下子愣住了,我在想這段時間我在孩子的眼中該是個什麼形象啊!從那天后我再也沒對孩子動過一次手,而且我從很早就發現跟她講道理特別管用,比打罵有用的多,所以不要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給孩子和你平等交流的機會。

    所以,各位寶媽寶爸,不要再說棍棒之下出孝子,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會以同樣的方式回報你。請善待孩子,善待自己。

  • 8 # 艾蒿創客

    我們家的家庭結構比較像。我來說說我的經歷,再來根據您的問題提出一點建議。

    家人溫和,22年沒有捱過打,我長大也是一個溫和的女子

    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

    青少年時期,孩子會逐漸形成獨立的人格。這個時期的孩子會有更多社交焦慮,表現在叛逆,無助等方面,這是因為他們對於人和社會的認知還不成熟,會對師生交流,同伴交流,家庭關係造成一定影響。

    如果孩子在童年或者青少年期間有受虐待經歷,他的海馬迴體積會較少,難以對社會形成完整的認知。

    家人對我最大的恩惠就是不打罵,不溺愛,不忽視。

    我們家以前做點小生意(後來落寞了),那個時候喜歡一個日記本,我還在讀小學買不起,又不敢跟家裡人說,就偷偷拿了10塊錢。結果自然是被發現了。我爸沒有文化,他只是一邊忙手裡的活一邊跟我說,我不打你,你是要學文化的人,要有學文化的樣子,我沒有本事,你今天做了這樣的事情,你自己反思,想好了來跟我說。我媽也沒有表現出著急或者失望,她跟我說,你今天拿家裡的錢,爸爸媽媽不會去告你,打你,但是以後你是要獨立生活的人,你要做好準備。你寫個保證書,貼在你自己的門上,時時刻刻看著,你是怎麼保證的,又是怎麼做的。於是我寫了一晚上保證書,修修改改,有很多不會寫的字。這張保證書一直貼到我上大學,紙已經泛黃,落了很多灰塵。

    後來我需要什麼東西都會跟家裡人說,如果價格合理又有用,就會買,如果不是,我就做家務來掙。

    這個事情對我的影響還是很大的,我從此沒有拿過別人一針一線,就連學校發的獎助學金都專門存在一張卡里捐出去了。

    說到不忽視,孩子的行為又大部分都是為了得到大人(尤其是母親)的重視。小時候哭鬧,你以為是餓了,可能只是想要你抱抱,長大了打妹妹,你以為是不服管教,可能只是想分一點你對妹妹的關心,以後如果做了什麼事情,不是因為他本性不好,可能只是想證明自己。

    我的溫和有家人的影子。爸爸媽媽的沉默冷靜,外公的愛好花草,舅舅釣魚的閒情逸致,伯伯修房子的任勞任怨,爺爺奶奶做農事有收穫的滿足感,這些都是。

    你的問題,我們可以一起解決。三年級

    三年級的孩子正處於兒童時期向少兒時期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表現出一些獨立的能力和行為,以及不穩定的情緒和較差的自控力,也不會像兒童時期那麼聽從父母和老師的權威。這個時期也是培養學習習慣和人格意志的最佳時期。

    這個時期,孩子的學習任務還不多,學習難度還不大,對於家庭的依戀還很深,您可以多陪伴孩子,一起學習,他做作業你看書,他做完你就檢查,正確的給予鼓勵,錯誤的給予引導。這樣不僅能夠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而且能夠加深和孩子的感情。

    我小時候,我媽喜歡看故事會,我做作業她看雜誌,做完她就檢查。然後跟她一起看雜誌,看得多,懂得多,認識的字多,腦子裡的人情世故多,我的作文從小到大都是班級前茅。

    玩心大,不愛學習

    我們有句土話“孩子千翻不捱打”,意思是,小孩子愛玩,以後才不捱打。玩是孩子的本性,家長需要陪伴孩子玩耍並且給予正確的指導。

    如果您的孩子愛玩手機,那麼第一個需要做的就是,請您放下手機。為什麼呢,孩子小時候是不是常常哭鬧,您是不是一看見孩子哭鬧就拿手機打發?還是說,您的工作性質就是比較離不開手機的。第二,引導孩子正確使用手機,撥打緊急電話,使用百度搜索來獲取學習資料,使用程式設計貓等軟體來開發小遊戲,都是可以的。

    如果您的孩子有其他的興趣愛好,請您不要用學習這個理由去阻止。三歲的孩子正是培養興趣能力,養成習慣的時期。只要孩子的玩耍是正經的,請給予您的陪伴和引導,在不耽誤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孩子平衡玩耍和學習之間的關係。

    我愛玩水。舅舅家在大渡河邊,我們夏天釣魚,冬天搬螃蟹,放學就在小溪邊找河蚌。

    夏天太陽大,水流急,河邊是最危險也是最涼快的地方。我和舅舅和妹妹約定了下午五點去玩一會兒,但是我著急,就一直纏著舅舅想去,他說,約定是不能改變的,如果改變了,人就沒有信用了,以後就不會被人相信了,你看妹妹,也在等呢。於是我們就一起等。

    冬天版螃蟹的時候,我們會拿一個桶,桶裡不僅有螃蟹,也會有一些垃圾,有的是上游流下來的,有的是附近居民扔的。舅舅說,這條河是我們的母親,要保護她,雖然我們的力量很小。

    有時候在小溪邊玩耍,我的同學會來,如果同學的家人不知情,我就會跟同學一起回家,避免在溪邊發生意外。因為大人跟我說過,要對自己和別人的生命負責。我們小孩子做事情一定要先知曉大人。

    您看,一個舅舅就能在童年的玩耍中給我這麼多引導和樂趣。您也可以的!

    愛打妹妹

    您是一個二胎家庭。大寶對於二寶的態度需要家長及時引導。當大寶打妹妹的時候,您可以說“妹妹還小,你為什麼要打妹妹呢?是因為妹妹做錯事情了嘛?如果是,你可以告訴爸爸媽媽,如果不是,是不是大寶覺得妹妹分走了媽媽的愛了呢?”

    其實,關於大寶和二寶的關係,在大寶得知將有二寶的時候,就該建立。告訴孩子,他們是平等地獲得家庭的愛的,告訴大寶,哥哥姐姐是守護者,是爸爸媽媽的小幫手,需要照顧弟弟妹妹,弟弟妹妹是哥哥姐姐的小太陽,要和哥哥姐姐一起成長,而當大寶對二寶好的時候,要及時鼓勵表揚,讚許他們之間的關係和關愛行為。

    公公慣孩子公公愛玩愛打牌,管有人攔

    這一點折射出來的是您的家庭教養方式不統一,家庭氛圍缺少對孩子人格教育的關注。您公公的行為我真的難以理解。建議您和丈夫確定一下孩子家庭教育的主導問題。如果孩子在家庭中受到兩種(以上)教養方式,對於他以後出社會去工作會有很大的影響。典型的表現就是做事兩面三刀,以後他面對工作決策,一邊附和一邊抱怨,面對子女教育,一會兒晴天一會兒陰天。

    專制型的教養方式和孩子的不安全依戀成正相關。這種方式會使孩子對父母疏離,恐懼,膽小,經常道歉而不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忽視型的教養方式和孩子的迴避型依戀成正相關。你越忽視孩子,不在乎孩子的行為,孩子就會越來越少地表現出引起你關注的行為,也就是說,孩子會迴避你。

    民主型的教養方式與孩子的安全型的依戀成正相關,並與迴避型依戀成負相關。越民主,越溝通,越平等,孩子的安全感越強,越能夠在家人面前表現自己,表達自己。

    被忽視孩子,其成就動機和自我價值感都較低。也即是說,父母不管孩子也不管,得了100分不會收到表揚,得了0分也不會捱罵,這樣會導致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上沒有積極性。

    如果父母的教養方式不一致,容易使孩子造成說謊的不良行為。  

    打還是不打

    這個問題,我想在您看完我的回答之後已經心裡有數了。

    畢竟您比我更瞭解您的孩子。

  • 9 # Lily197711521

    我父母就從來沒有打過我,小時候我還特別慶幸,看著同學的家長因為學習等等事情生氣打罵,我很高興沒有人打罵我。長大後,我發現我不是幸運,我好像空氣一樣存在,孤獨是我早已習慣的狀態。父母打罵是父母在關注,是父母在焦慮,是父母的愛的另一種表現,當你打罵後開始後悔,開始自責,請告訴自己,你是愛孩子,你的愛沒有錯,只是愛的方式錯了。請一定保留愛的部分,加入尊重的部分,尊重孩子,尊重他的一切。記住人生很長,慢慢生活,不要急躁和焦慮。

  • 10 # 芬芳滿甸

    有沒有從來沒打過孩子的父母,你怎麼看家庭教育問題?

    每個孩子的性格脾氣不一樣,需要採取的方式也不一樣,因人而異。

    我奶奶一生有7個孩子,我父親排行老末,奶奶41歲生的我父親,前面六個孩子各種原因夭折,於是父親成了她手心裡的寶,從不打罵,順其發展。

    小時候奶奶見我母親打我們四兄妹時,總是攔住母親說,孩子不是打出來的,她的孩子(我父親)那麼優秀從來沒打過。

    我父親年輕時學習成績拔尖,個子不高,但是籃球打的很好,工作後一直是先進工作者。

    但在我們眼裡他回家很懶,什麼也不幹,都是我奶奶和母親給他把飯端到他跟前,他回家第一件事情讓我們兄妹給他擦腳踏車,擦不乾淨還要訓我們一頓。但奶奶依然覺得父親很優秀。

    我父親沒被打過,但他打我們四兄妹,尤其我哥哥因為留長髮被夫妻扇過耳光,弟弟和調皮打架被父親打過。

    在北美,嚴重的打罵孩子都屬於違法。你一怒之下扇了孩子一巴掌,被別人知道了或者孩子報警後,你就有可能在第二天失去了對孩子的監護權,孩子會被送到福利院收養,而你也可能會因虐童罪而被送進監獄。這是他們的法律。

    我認為打孩子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有效地溝通,適當地懲罰都是可取的方法。

    1.當孩子犯錯誤時,先心平氣和溝通,有些道理孩子理解不透,需要家長循序引導。這個方法適合無知犯錯的孩子。

    2.有的孩子無理取鬧,溝通不成,讓Ta獨處一段時間,面壁思過。或者限定時間改正,並且家長不能心軟,說到做到。

    3.家長要觀點統一,不能模稜兩可,不給孩子可乘之機。原則問題,不能含糊其辭。

    4.要求孩子做到的,大人要先做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潛移默化特別重要。

    要讓孩子說話算數首先得自己說話算數,於是不管他如何哭鬧扯著他就走,即便他亂踢亂蹬哭成淚人也不理會。

    教育孩子需要獎勵與懲罰手段並行,懲罰也是教育過程中讓孩子認識錯誤必須的一種手段。

  • 11 # 睿狼特訓

    宅在家裡許久,爸爸媽媽和孩子的相處時間變長了,可與此同時,親子矛盾也同步增多了。

    有不少家長朋友表示,孩子實在太調皮了,怎麼說都沒用,有時候真是忍不住想動手。

    暴力教育我們都知道不對,但被孩子氣到抓狂時,家長又該如何辦呢?

    這兩天看了一下鍾南山院士在《大家》中的一段採訪,他在節目中分享了自己童年裡的一件事情:

    鍾院士小時候頑皮,用餐費偷偷買零食。被父母發現之後,他以為大難臨頭,但身為醫學專家的父親,沒有打罵鍾南山,而是問他:“南山,這樣做是不是很不誠實?”

    鍾南山感覺羞愧難當,自那之後,他明白了一件事:無論什麼時候,都要說實話,做實事。並用其一生去實踐“說實話、做實事”的人生信條。

    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意識到,家庭教育的本質是人格滲透。

    孩子犯錯後,大人第一反應往往很重要。

    如果大人不能容忍孩子出錯,對孩子錯誤總是責備與批評,長此以往,孩子會對懲罰形成條件反射,內心充滿無助和恐懼。

    女孩暖暖,從小到大做錯事都不敢讓父母知道,怕被媽媽罵。

    小時候吃飯,不小心把飯碗摔碎了,媽媽看到,揚起手就給她一記板栗:

    “碗都拿不住,你說你有什麼用!”

    平時東西沒整理好、作業漏做了一題、衣服蹭到了油漆......不管多小的錯誤,都會被媽媽罵很久。

    這種環境長大的她,謹小慎微,不自信,也很沒有安全感。

    有次放假她和同學爬山,途中膝蓋磕破了好大一塊,血流不止,她第一反應就是讓同學保密,不能讓她媽媽知道。

    回到家,偷偷溜回房間換條幹淨的長褲,遮住傷口,傷口發炎了,還咬著牙裝作沒事人一樣。

    即使多年後,已經上大學的她打電話回家總是報喜不報憂,不管在外受到多大的委屈,一想到媽媽可能會生氣罵她,她寧願默默忍受。

    害怕批評、害怕指責、害怕不被接納,幾乎成為所有被苛責對待的孩子的共同心聲。

    他們常常孤獨和無助,遇到困難不敢告訴父母,更別提尋求父母的幫助和支援。

    易怒的父母是無法給孩子愛與安全感的。久而久之,孩子會逐漸疏遠父母和周圍的人。

    那些被毆打和責罵的孩子會乖巧的聽話,容易產生自卑情結、懦弱心理和不自信,進入社會,也容易受到欺辱。

    當家長以暴力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的時候,就是在給孩子傳遞一種處事理念——遇事用拳頭或情緒解決。

    這樣的教育,除了破壞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給孩子造成一種畸形的處世觀外,還會導致親子關係破裂甚至將孩子逼上絕路。

    曉冬家裡養了一隻貓,餵它次數最多的是爸爸,但是被貓抓傷次數最多的也是他。

    因為他總想用違背動物特點的方式馴養它,命令它窩在一個剛剛能盛下它身子的小盒子裡不許動彈。

    他試圖用暴力馴服它,結果,每一次受到暴力對待的貓,總會發出報復的嗚嗚聲,在一切有可能的機會里尋找攻擊機會。

    受到爸爸的影響,曉東也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小小年紀的他動不動就打架。

    老師家訪後,知道了他暴力背後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爸爸就是一個慣用暴力的人。

    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早早學會了使用暴力。

    原生家庭中的暴力,真的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相信有不少媽媽有過下面這種苦惱:

    “我是一個5歲孩子的媽媽,自認性格溫柔,一直沒有和孩子置氣過。但就在前幾天,他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隔三差五就被節目情節吸引停下吃飯的動作,提醒很多次都不聽,忍無可忍的我就把電視關了。孩子看到電視關了,脾氣也上來了,把飯碗旁的骨頭全都掃到地上。

    看到這一下我被激怒了,拿起筷子重重地打了他的臉。現在的我很後悔,那天的一筷子一定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傷害了吧。“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難免被孩子激怒。很多父母,在對孩子發完脾氣後會感到非常內疚,擔心自己的憤怒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於是後悔不已。

    其實,父母也有權表達自己的憤怒,而不是壓抑情緒,任何情緒都不可能被壓制,它總會找到一個出口。

    只是,對孩子表達憤怒,釋放情緒是有技巧的——不負責任地亂髮洩情緒,不僅不能管教好孩子,反而會傷害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成為一個情緒化的人。

    7歲的糖糖特別逆反,不讓做什麼就偏去做。

    她家住公寓樓五層,沒有電梯,走樓梯上下。她特別喜歡這樣下樓:一條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腳不用力地向下溜。

    媽媽不允許孩子這樣做,說樓梯扶手平時沒人擦,那樣會把衣服弄髒磨壞。

    但再一次下樓時,孩子又那樣,屢說屢犯,家長終於失去耐心,大發脾氣。孩子當著家長的面不敢那樣做了,卻找各種機會偷偷地那樣下樓,衣服袖子下面經常是髒髒的。

    這位媽媽用了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回家找兩塊抹布,媽媽和孩子一人一塊,自上而下把樓梯扶手擦乾淨,既做了公益,又滿足了孩子手腳並用下樓的樂趣。

    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並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和建設的過程。

    教養孩子本來就很不容易,每個家庭都有其獨特的教養方式,都存在著不足與侷限,所以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學習、改進本身教養方式中存在的不當之處,才能更好地培養孩子健康Sunny成長。

  • 12 # 薄期

    咱們來一點一點的來看您的這個問題:

    有沒有沒打過孩子的父母

    毫無疑問,這樣的父母肯定是有的!

    但是有一點我們要清楚的是:

    打孩子不是教育的根本!

    對於孩子,你在平時的交流、引導、教育上付出的少了,那慢慢的孩子總是惹大人生氣,家長打孩子就會很順理成章了!

    而平時做了努力的家長,自然也就不用大動肝火了!

    天生都愛玩,特別是男孩!

    而且愛玩是錯嗎?顯然不是!

    但是,我們有很多家長都將玩與學習放到了對立面上!這是家長的錯!

    只要是能分配好、做好時間的安排,完全可以做到玩也盡興,學也能成!

    如果不能,那就尋找個平衡嘍!!

    兩輩人教孩子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兩輩人!

    對於孩子的問題上也肯定是兩種態度!

    作為爸爸媽媽一定要有一種捨我其誰的態度去教育孩子!

    一不能靠學校之類!學校是集體教育,不可能給孩子多少個性關懷,家長之位不可替代!

    二是不能靠父母!爺爺奶奶更多的照顧,不是教育!讓爺爺奶奶疼孩子沒的說,但大多數教育孩子就有問題了!

    所以,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做父母的要首當其衝,更要大包大攬,任何問題都與父母有關,最後承受最大的也是做父母的!

    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也是父母教育,父母可以去溝通,但決不能妥協與放手!

  • 13 # 中年少女豬吉拉

    首先,打孩子的教育方法肯定是不對的。但父母有時候在紛繁蕪雜的生活壓力之下產生打孩子的衝動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家寶貝四歲,至今從沒有打過,但氣急敗壞的時候衝她嚷嚷怒吼倒是有過那麼四五次,完全理解被氣到爆炸時控制不住打孩子的心情。

    其次,打是已經打了,但打完孩子家長也覺得好像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具體問題是因為哥哥打了妹妹引起的,那家長在情緒平靜下來之後,應該詢問孩子具體的事情經過,給孩子分析其中的原因,孩子對的要肯定,父母錯的要道歉。

    第三,真的是孩子錯的情況下,父母又該怎麼辦呢?其實孩子在做錯事的時候他自己心裡是有愧疚的,這個時候父母用和風細雨式的引導反而更容易讓孩子發現真正的問題,打罵只是強硬的打壓,孩子心裡不服輸的情況下只會更激烈的反抗家長的各種懲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朋友創業失敗,每天向我傾訴,物件嫌他欠債,我該怎麼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