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corpion孤獨
-
2 # 歷史的第三者
首頁定諡號為仁的依據是:蓄義豐功曰仁;慈民愛物曰仁;克己復禮曰仁;貴賢親親曰仁;殺身成仁曰仁;能以國讓曰仁;利澤萬世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施於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寬信敏惠曰仁;愛仁立物曰仁;體元立極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浹曰仁;慈心為質曰仁;惠愛溥洽曰仁。
諡號的來源:
皇帝起“諡號”的傳統起於周代,諡號代表著皇帝死後人們對其一生功過的總體評價。最早時候,只有“美諡”和“平諡”,就是要麼誇前一任皇帝,要麼即使不誇也不能批評皇帝。到了周厲王被推翻以後,由於這個“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周厲王實行暴政,搞得確實太不像話,所以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對皇帝的“惡諡”,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差評”。
諡法在秦朝時也曾一度中斷。這是因為,秦王贏政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後,認為加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不可取。於是下令廢除了諡法,自稱“始皇帝”。後世子孫世代相傳,即二世、三世皇帝。後來到了漢朝,廟號、諡號才恢復過來。
諡號的分類:
諡號,有美諡,平諡,惡諡,宋朝之後規定不作惡諡。明清時期,諡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
美諡,有如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等;
平諡,有懷、悼、愍、哀、隱、幽、衝、夷、懼、息、攜、恤、願、儆等帶有同情色彩;
惡諡,有誇、躁、伐、荒、煬、戾、刺、虛等
諡號的標準:
皇帝有經天緯地之才,或者起碼勤奮好學,那麼可以給個“文”字(如漢文帝劉恆、魏文帝曹丕等)
皇帝有著開疆拓土或者平定禍亂的巨大功業,那麼則可以諡號為“武”(如戰國時趙武靈王、漢武帝劉徹、魏武帝曹操等);
在“平諡”中,如果一個皇帝的諡號是“懷”,那大概是說他性格仁慈,但是沒什麼能力,搞不好後來還短命早死;如果是“愍”,則是說這皇帝在位時國家遭難,
漢代還有一批被稱為“質”、“衝”、“少”的皇帝,基本上只是在說這個皇帝死得早,沒有更多的評價,所以基本都可以算作“平諡”。
一般暴慢無親被稱作“厲”,比如我們一開始說的那個周厲王。其他比較常見惡諡還有“煬”(隋煬帝)、“哀”(魯哀公)、“幽”(周幽王)、“靈”(衛靈公)等等。
褒義如
太祖、高祖開國立業;
太宗、聖祖發揚光大;
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譽;
仁宗、聖宗、孝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
世祖是中興之主;等
貶義如
寧宗懦弱;高宗由盛轉衰;玄宗、真宗、理宗、道宗好玄虛‘’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則應用於較為悲情的亡國之君等。
-
3 # 歷史該質疑
仁,對於帝王來說是極高的評價。儒家學說中都提出君主施行“仁政”。“仁”在古代是儒家認為的道德規範的最高原則,儒家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係。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並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普通人能被稱為仁已經很不容易,而在家天下的中國古代幾乎不可能。
宋仁宗的“仁”其實是他的廟號,諡號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歷史上有名的仁宗有兩位:明仁宗朱高熾和宋仁宗趙禎。其他廟號為仁的皇帝就不一一列舉了。
趙禎(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在位42年。就在他駕崩之後,很多普通老百姓為之痛哭流涕,在皇宮外面為他送別。不管是老弱婦孺,還是翩翩書生,還是衣裳襤褸的乞丐,無不為之披麻戴孝,燒紙錢,送別他。史料記載,整個開封城的被燒紙錢的煙霧所籠罩,可見宋仁宗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我們就來看看他做的哪些事所為人津津樂道。
仁宗年間,四川有個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屢試不中,為洩胸中鬱悶,獻詩給成都太守,主張“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認為這是明目張膽地煽動造反,把他綁送京城。按照歷朝歷代律條,即使不按“大逆”嚴懲,起碼也得按“妖言惑眾”治罪,不料宋仁宗卻說:“這是老秀才急於要做官,寫一首詩洩洩憤,怎能治罪呢?不如給他個官”。不但沒治他的罪,反而授其為“司戶參軍”。一個徒有文化弱勢秀才,發發牢騷能翻什麼天?一般來說皇帝都會嚴懲不貸,只有宋仁宗這樣成為千古傳誦的佳話。
一日仁宗在御花園散步,走了一段時間,身邊的人發現仁宗頻頻回頭探望,卻又什麼也不說,不知道什麼意思。等回到宮裡,他急匆匆地對宮女說:“好渴,快幫我端水來喝。”宮女奇怪地問:“陛下為何不在外面喝水,而忍渴這麼久呢?”仁宗邊喝邊回答說:“我回頭找了多次,沒見掌管茶水的當值侍吏,又不便詢問,因為我要一問,侍吏必然受到責罰,故忍渴而歸。”
還有一次,仁宗用餐,他正吃著飯,突然咬到一粒沙子,牙齒一陣巨痛,他趕緊吐了出來,還不忘對陪侍的宮女說:“千萬不要聲張我曾吃到沙子,這可是死罪啊!”
不要說皇帝,就是普通人能做到這一點,都幾乎不可能。
宋仁宗對大臣也很寬容,仁宗十分寵幸張美人。張美人想光大自己的家族,就多次吹“枕邊風”,希望仁宗提拔自己的伯父出任宣徽使。當仁宗提出建議時,誰料,諫官包拯當即表示反對,使仁宗的提議未獲透過,而且包拯說話時,由於情緒激動,唾沫星子還濺了仁宗一臉,弄的他很沒面子。但他卻也沒有怪罪包拯。
-
4 # 三天魚頭
中國正統歷史上宋仁宗、明仁宗朱高熾、清仁宗嘉慶皇帝,這都是大一統王朝的皇帝。
首先宋仁宗開創了“仁宗盛治”,明仁宗開啟了"仁宣之治“,懲治貪官和珅。
宋仁宗
剛剛有位大佬告訴了我,仁宗的仁不是諡號號是廟號,受教了。我就姑且按仁字來評價吧,和我後面的內容關係不大。只是我的看法
他們三個都是對國家貢獻的,但諡號是由當時的大臣評出來的,也有時代的侷限性。首先確定”仁”是褒義詞,但幾乎每個帝王的諡號都是褒義詞。除了末代帝王,是由下一個王朝評價的。所以在朝代中間的皇帝諡號都是好的。
既然題主問規矩了,其實規矩就是,只要不是亡國之君、末代皇帝。都是好的諡號。
諡號裡最好的就是文、武。貶義詞的就是歷、靈、煬、哀、思都是不好的諡號。但他們全都出現在末代皇帝的身上。
漢靈帝(東漢末年)、周厲王(西周末年)、隋煬帝(隋末)這幾個都是比較出名的,別的末代皇帝基本都是哀。
所以這種標準是無法判別的,誰能說皇帝的壞話呢?誰又敢呢?
總之,這種東西沒有標準的,所以的批評和表揚都摻雜著感情。諡號是人評的,後朝評前朝多帶有政治色彩的。
-
5 # 長安回望品春秋
首先宋仁宗的“仁”是廟號,不是“諡號”。宋仁宗諡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中國歷史上的仁宗都是廟號,僅有一位“仁皇帝”,清聖祖康熙帝,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廟號”其實就是皇帝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畢竟不能直呼皇帝的名諱。我們常見的廟號有太祖、高祖、世祖、聖祖、太宗、高宗、顯宗、肅宗等等。
“諡號”起源於中國西周王朝,是對一個生前有一定地位的人(包括帝王、后妃、將相等),死後給予的能夠概括其一生功過的稱呼。諡號有評價高的,叫“美諡”,有評價低的,叫“惡諡”,也有評價中等的,叫“平諡”。
1、美諡,如:莊、武、文、仁、宣、襄、明、睿、康、景、懿。歷史上大多數皇帝的諡號都是“美諡”,如:漢高帝劉邦,漢武帝劉徹,唐文帝李世民,晉文帝司馬昭,晉宣帝司馬懿等;
2、平諡,如:懷、悼、哀、閔、思、殤,有點同情的意味。如“晉懷帝司馬熾,漢哀帝劉欣”
3、惡諡,如: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如“周厲王姬胡,隋煬帝楊廣”。
關於諡號“仁”,古解《逸周書·諡法解》:
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於牧之野,終將葬,乃制諡。遂敘諡法。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仁”:
蓄義豐功曰仁;慈民愛物曰仁;克己復禮曰仁;貴賢親親曰仁;殺身成仁曰仁;能以國讓曰仁;利澤萬世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施於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寬信敏惠曰仁;愛仁立物曰仁;體元立極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浹曰仁;慈心為質曰仁;惠愛溥洽曰仁。
-
6 # 記錄歷史人生
首先要澄清的是,“文宗”“太祖”之類的是廟號,而不是諡號。一開始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廟號的,只有特別功高的才有廟號。遠至商周就不用說了,漢朝有廟號的就不多,只有八個,例如劉邦(太祖,高祖是司馬遷叫響的),太宗(文帝),世宗(武帝),中宗(宣帝),劉秀(世祖)。直到後來,上廟號的標準放得很寬,幾乎所有皇帝都會有廟號了。相對於廟號的“誇大化”,諡號更加誇張地“冗長化”。還說漢朝吧,漢朝除了兩個開國皇帝外,其他皇帝一般的諡號也就兩個字,第一個字規定是“孝”,比如漢武帝的諡號全稱是“孝武皇帝”。在不是誰都有廟號的漢朝,皇帝的諡號其實只有一個字在變化,所以我們多管他們叫漢X帝。而到了後來,如你所說,諡號越來越長,還多是美諡。諡號越來越長,也不好記,偏偏寫錯了還會惹出大麻煩,而相對短的廟號已經人人都有。所以統稱X宗,就成了最方便最正確的方法了。因為自唐高宗以後諡法敗壞,不僅隱君之過,哪怕是守成之君也能立廟,唐朝晚期像德宗懿宗昭宗這樣的昏君都拿了廟號,更別說諡號還變成美諡又長,一般有十八個字。仁本不在諡表裡,宋仁宗死後,群臣商定廟號,實在找不出宋仁宗幹過什麼政績,仁宗朝還是北宋財政軍事危機嚴重的一代,只好以其待下寬厚找了個仁字給他……不然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363383437,他絕對會諡文。你可以簡單理解為大臣實在找不到有什麼能給他的諡號,不給又不行,所以硬著頭皮,自創出了仁這個諡號給宋仁宗
-
7 # 世界全史羅銳
中國古代,皇帝眾多,稱呼也各不相同。不過,能夠被稱為“仁宗”的可沒幾個。想要當上仁宗,那就必須要做個好皇帝,還要行仁義,做善舉。
一個皇帝只是做了一些不痛不癢或未犯什麼大過錯的話,基本上都能算的上是個好皇帝了。但是隻有這些還遠遠不夠,還夠不上被稱為仁宗的資格。
孔子曾經說這樣: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缺一不可,可見,古代的帝王們想要當上仁宗,那可要下一番功夫了。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稱為仁宗的是“宋仁宗”趙禎,他是宋朝第4位皇帝,宋真宗的兒子。這是一位切切實實將仁義、將愛人放在第一位的皇帝。
在其後的歷朝歷代中,也相繼冒出了幾位仁宗,但是相比之於宋仁宗,這幾個帝王就有點注水豬肉的嫌疑了。
如在宋仁宗之後,又有了元仁宗、遼仁宗、夏仁宗、明仁宗、清仁宗這幾個。不過,既然這幾個既然能掛上仁宗的頭銜,說明還是有著一定的功績的。
宋仁宗趙禎,在位41年。他上臺初期,宋朝冗員過多,機構繁雜,政府開支過大,兵員過多,開支非常巨大,對百姓和國家都造成了巨大的負擔。
因此,宋仁宗在位時期,一直都立足裁撤官吏,精簡兵員,任用能吏,減少開支,降低百姓的負擔。在他的治理下,宋朝政治昌明,百姓富足,社會穩定和諧,整個國家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後人將他治理時期的社會稱為“仁宗聖治”,遠邁漢唐,就連貞觀之治和康乾盛世都不能比。他的名聲遠播四海,遍及天涯。他去世時,“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整個京師都主動罷市,慟哭很多天,就連乞丐和小孩子都十分悲痛。
當時一位官員去邊遠地區上任,發現山溝溝裡的農夫農婦們都主動燒紙,位宋仁宗哀悼。他的死訊傳到遼國,遼國皇帝一把抓住使者的手,痛哭流涕,一邊哭一邊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就連遼道宗都說,已經有40多年不曾打仗 了,刀劍都不認識了,這都是宋仁宗的功勞呀。
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個都是宋朝人,但是誰又知道,這宋朝的6大家,全部出自宋仁宗時期呢。除了他們,宋仁宗一朝還出了包青天包拯、心憂天下的范仲淹,而宋朝最為著名的武將狄青也是宋仁宗一手提拔。
宋仁宗這個皇帝,連呵斥人都不願意,更不要說罵人、打人、殺人了。
據史書記載,宋仁宗有天晚上批閱奏章,有點餓,卻又忍了,第二天皇后問他為啥,他說,我要喝一碗羊湯,那麼廚房就要殺羊,後代人如果也這樣做,那就成了壞榜樣,因為一口羊湯,造成這種結果,我不願意,我寧願餓著,忍一下。
有一次,宋仁宗帶人在花園裡閒逛,他多次扭頭向後看,眾人都不理解。回到房間後,他讓媳婦馬上給他倒水,說自己渴死了,媳婦不理解就問他,你咋不早說呀!宋仁宗說,我看了很多遍,他們沒有帶水壺,如果我說自己渴了,他們又沒水,那豈不是他們的錯,那就要受罰了,我不忍心呀。
宋仁宗還不好女色,能夠剋制自己,有些大臣給他送幾個美女,他也很喜歡,但是有臣下勸諫,說不應該這樣,把這些女子送到宮外去吧。仁宗雖然不情願,但還是給了這些女子一些錢,把他們送到宮外了。大臣又說,皇上你如果喜歡,可以將他們留在宮裡幾天也行呀,宋仁宗說,我雖然是皇帝,但也有普通人的感情,時間長了,我怕和他們產生感情,離不開他們了。
包拯在爭辯時,經常把吐沫星子噴宋仁宗一臉,但是宋仁宗也只是用袖子擦擦臉,然後繼續聽。在後來金兵南侵時,把宋朝皇帝的陵寢都破壞了,唯獨留下了宋仁宗的陵寢。
在宋仁宗的治理下,宋朝國泰民安,文臣武吏薈萃,科學文化發達,達到王朝鼎盛。
我們看了宋仁宗的行為,然後再看看其他那幾位仁宗,真的時有云泥之別呀,他們配稱為仁宗嗎?宋仁宗堪稱千古以來唯一一個有資格稱為堯舜禹般的皇帝。
附上“仁字諡號”:
蓄義豐功曰仁;慈民愛物曰仁;克己復禮曰仁;貴賢親親曰仁;殺身成仁曰仁;能以國讓曰仁;利澤萬世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施於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寬信敏惠曰仁;愛仁立物曰仁;體元立極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浹曰仁;慈心為質曰仁;惠愛溥洽曰仁。
回覆列表
歷史上諡號“仁”的皇帝有兩位:宋仁宗趙禎、明仁宗朱高熾。
1,宋仁宗趙禎:宋仁宗(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中國北宋第四代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於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1018年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1023年即帝位,時年13歲。1063年駕崩於汴梁皇宮,享年53歲。在位四十一年。在位時候宋朝面臨官僚膨脹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而對外戰爭卻又屢戰屢敗,雖然西夏已向宋稱臣,但邊患危機始終未除。後來雖一度推行“慶曆新政”,但未克全功。其陵墓為永昭陵。諡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2,明仁宗朱高熾: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長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他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由於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愛。但身形較胖,導致身體較弱。在位期間發展生產、與民休息,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於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暴死,在位僅十月,終年47歲。廟號仁宗,諡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葬於十三陵獻陵。
兩位皇帝都是各自朝代的第四位君主,宋朝第四位君主宋仁宗趙禎、明朝第四位君主明仁宗朱高熾,後世給他們的評價都很高。宋仁宗趙禎開創了“仁宗盛治”,這在當時的很多宋朝人看來甚至要遠過於“貞觀之治”。明仁宗朱高熾和他兒子朱瞻基兩人在位至政也被歷史上稱為“仁宣之治”,朱高熾在位雖然只有短短的四月但“仁宣之治”能把他列進去已經足以看出他的政治才能,“仁宣之治”是明朝的國力繁盛巔峰時刻,是永樂時期把明朝推向了巔峰,推向了“仁宣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