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繁花落盡
-
2 # 趣中國v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值得用心靈觀賞體會的電影。
強烈轉折的劇情
如果是第一次觀看《肖申克的救贖》,一定在影片的前半段會覺得這是一部單純的描寫監獄生活的敘事類電影。
影片的主人公安迪,從被捕入獄,就一直承受著人生的起伏。從被人虐待,到受人尊敬,從監獄之星又再次成為監獄棄子。單純的劇情上來看,整部電影的劇情雖然精彩,但是談不上曲折,也談不上多麼經典。
直到監獄長撕掉那張海報為止。
這一刻,我們所有的疑問都被解開了,我們對於安迪之前的全部所作所為都豁然開朗,原來整部電影都是在為這一刻做著鋪墊。
這一刻,安迪將近20年的努力終於得到了解釋,而之前的一切我們關於安迪的猜想都完全消失——原本以為想要自殺的安迪,給了我們一個大大的“驚喜”。
隱藏在這平淡劇情中的驚天大逆轉,成為了這部電影最大的看點。
發人深省的主旨
而除了這部電影那驚天的逆轉,人們更為推崇的則是這部電影所傳達出的那種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人在逆境中掙扎求生的精神。
一個人在絕望的時候,在生活完全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時候應該怎麼辦?
是自暴自棄,還是自甘墮落?
抑或是堅持自己心中的希望?
《肖申克的救贖》告訴了我們答案。
主人公安迪在蒙冤入獄後,經歷了種種的磨難,其中的任何一項對於普通人來說都是無法承受的,而且還是持續了數年之久。
然而安迪卻在自己心中牢牢地紮下了希望的種子,正是秉承著希望,安迪才能在這個黑暗的監獄中掙扎著活下去。
同時,安迪也不忘向自己的好友傳達者希望的種子,把他們從體制化的牢籠中,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解救出來。
最終,在我們都以為安迪放棄自己的“希望”的時候,他給了我們一個大大的“驚喜”,靠著自己對希望的堅持,安迪用了將近20年挖通了一條通往自由的隧道,而之後的安迪也重新回到了自己嚮往已久的幸福的生活中去。
與以往的歐美大製作影片不同的是,《肖申克的救贖》讓人們所銘記的不是絢麗的特效,也不是宏大的場面,而是他與我們現實生活是如此的貼近。是的,很少人有蝙蝠俠那用之不盡的財富,但是人人卻有生活中的各種挫折。沒有人有超人那強壯的體魄,但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無法克服的困難。
《肖申克的救贖》正是向我們傳授如何在我們無法克服這些困難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繼續生活下去。從這點來說,這部電影已經超越了其他所有電影,他真正成為了一部指導觀眾如何在逆境中生存下去的教科書。
而這正是《肖申克的救贖》的流傳至今最經典的地方——他不止是一部電影,更是一位心靈的導師。
-
3 # 魚樂扒卦菌
布魯克斯在肖申克監獄是一MISTRA書管理員,他於1905年被關進肖申克監獄,到被假釋時已經在監獄待了整整50年,他也由一個青年變成了80歲的老人。
在關押在肖申克監獄的50年中,布魯克斯早已經習慣了監獄的生活,習慣了一成不變的重複,習慣了做任何事都向獄警請示彙報,當他聽到自己可以重獲自由的訊息時,感到的不是高興,而是不滿和恐懼。布魯克斯不想離開監獄,以至於噹噹獄友海伍德來向他祝賀道別時,他竟把刀架到海伍德的脖子上,如果我們不站在布魯克斯的視角來體驗他的情緒,我們很難理解他的這種行為。
雖然百般不願意,布魯克斯最終還是被要求離開肖申克監獄。50年,這個世界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當布魯克斯站在大街上,看著行人一個個神色匆匆,看著他兒時只見過一次的汽車如今已滿街都是,看著商店裡的商品琳琅滿目,世界的巨大變化給他帶來的恐懼是難以想象的。50年的監獄生活還讓他失去了一切社會關係,親情、友情、愛情,所有與外界的情感聯絡都化作泡影。已經80多歲的布魯克斯甚至還需為生計發愁,他被安排在一個雜貨店裡工作,專門為買東西的顧客包裝物品,相比於圖書管理員,這並非是一個已經80多歲的老人所能承擔的工作,他不僅失去了往日獄友的尊敬,還被雜貨店經理所輕視。完全陌生的世界和毫無安全感的生活使得布魯克斯痛不欲生,他徹夜難眠,為了擺脫這種困境,布魯克斯甚至想到弄把槍去搶劫雜貨店,以使自己重新被送進監獄。但善良的布魯克斯最終放棄了這個念頭,同樣被放棄的還有他自己的生命,布魯克斯最終選擇在自己的公寓裡懸樑自盡,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是什麼奪走了布魯克斯對生的希望,讓他選擇了自殺?我們可以為布魯克斯的死找出一系列的原因,但是癥結的根源還是在於一個被體制化的人突然脫離了體制。儘管布魯克斯有了人身自由,但其實他早已離不開肖申克監獄,正如當瑞德得知布魯克斯的死訊之後所說的,“他屬於這裡,他應該死在這裡。”
“體制”意味著約束,而約束則意味著失去了“自由”,換句話說,“體制”最大的特徵是逼迫我們做一些自己並不想做的事情。我們做出自己並不想做出的行為,這種違反態度的行為被稱之為反態度行為。
當我們被要求做出反態度行為時,我們的內心是牴觸的,我們只有“做”或“不做”兩個選擇,這個時候我們會怎麼辦?由於體制的存在,我們只能選擇做,就像肖申克監獄的囚犯一樣,於是我們在自願或者不自願的情況下做出了反態度行為。
認知失調理論告訴我們,一旦我們做出反態度行為,我們的內心會產生失調(即感覺到不舒服、不開心),由於已經做出的行為無法改變,我們只能透過改變我們的態度來使我們接受自己的行為,在不知不覺中,我們便慢慢接受了體制期待我們接受的態度,成為了一個順民。
人性的弱點不僅僅在於此——我們還會漸漸習慣那些我們自己並不喜歡的行為,這便是習慣化。
這本是我們適應環境的一種生理機制,卻也成了環境對我們形成束縛的“桎梏”。這種桎梏是無影無形的,它會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對環境的依賴,即使這種環境我們過度並不開心
-
4 # Simon大叔
瑞德給體制化的定義是:“監獄是個奇怪的地方,起先你恨他,然後習慣他,更久之後.....你離不開他”。
布魯克(老布)他坐了50年的牢,成了井底之蛙,他念過書.....在監獄中有地位,出獄就成了廢人,雙手犯關節炎的囚徒,想向圖書館借書都會被拒。
50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人都一生最多也就只有2個50年,老布人生的一大半時間都在監獄裡面度過。世界變化這麼快,當他出獄的時候,世界已經完全變樣了,再也不是他記憶中的那個世界。已經不再年輕的老布能做的事情少之又少,在監獄裡面他可以當圖書館的管理員,到了外面只能在超市裡面當包裝員。
老布在出獄之後坐公交車的時候,雙手緊握前面座位的扶手,過馬路的滿街全都是小汽車,而他小時候只看過一輛汽車。夜晚的時候無法入眠,總是做著從高處墜落的噩夢,每天在擔驚受怕中過活。
瑞德出獄之後,連上廁所都一定要打報告,他報告了40年,沒報告 一滴也擠不出
老布這樣的被體制化的人,他已經老了,社會對他的接受程度也僅剩那麼一點點。他也想改變,可是由於年齡,時間、精力的關係,都不在給他改變的機會了。
瑞德在監獄中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到了外面也只能幹包裝工,落差感是一定有的,想要大展拳腳,沒人,沒錢,也沒有一技之長。
形成體制化的那座“監獄” 其實就是一種習慣了的特定的環境。
每種環境都有他特定的制度,我們不能改變制度,可是我們可以選擇環境。車本來都是靠右行駛,你今天高興了要靠左行駛,那是肯定不行的,會發生車禍。你上班一直都是坐111路公交車,你可以試試換個選擇坐222路公交車,或者選擇騎共享單車。
沒有人規定老年人一定要坐在公園裡曬太陽,他們可以選擇跳廣場舞,可以選擇寫書法,可以選擇去合唱團唱歌。
也沒有人規定年輕的你一定要去工地上班,也沒有人規定你一定要做現在的工作。你有選擇其他的工作的權利,也許在更換換跑道之後會遇見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是那就是挑戰的魅力。
我們在不犯嚴重錯誤的情況下,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是可以選擇的。關鍵是你有沒有那個心去選擇,有沒有一個目標壓力逼著你去選擇。假如你有了小孩,你現在每個月只能賺2000元,孩子吃奶粉要1500,這個時候你就會想盡辦法去賺4000元每月。要麼你就多打一份工做兼職,要麼你就要該行選擇一個能賺每月賺4000的工作。也許一開始會有些困難,但是你只要努力就行了,因為別人每個月正在賺4000。
體制化沒有錯,體制化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對體制化認輸了。
-
5 # 邏輯日記
這些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肖生克的救贖》
在電影中,在監獄生活了50年的布魯斯,出獄的時候,因受不了外界的生活,最後選擇離開了世界。他為什麼自殺?就是因為習慣了監獄的生活環境,適應不了外界的環境。打個比方,從小父母,老師,長輩告訴你要好好讀書,而你恰巧不喜歡讀書,選擇過早的步入社會。當你不習慣了一個體制系統的時候,你的大腦會選擇另一個體系中。所以體系化從古至今是和我們生活相關的。而安迪用近20年的時間越獄,沒有被這所監獄體制化,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
觀看過電影大家會發現,安迪是因為不喜歡“監獄”這個體質,從而沒有被體制化,他看到了自己的未來,為之付出行動。
這個世界有兩種人,一種是自由的人,一種是體制化的人。對於自由的人來說,石牆是關不住他的,他走到哪都是焦點、核心,被人需要。而體制化的人,哪怕是環遊世界,也還像蝸牛一樣,隨身帶著監獄。
(一)心流是自由的提現。安迪,一個聰明絕頂的銀行家。關鍵一點是,他從進監獄的那一刻起,便謀劃著想要出逃,從未丟掉自由的心。結果,他花了近20年終於挖通逃生的隧道。瑞德說:“人在監獄,一定要找一件事做,否則會瘋掉。”安迪在監獄裡,有很多小目標。在明面上,他透過幫助獄警們避稅的方式,獲得各種便利的機會,以此幫助獄友們獲得短暫的自由。比如喝冰鎮啤酒,聽音樂廣播,修建監獄圖書館。心流,可以看做是自由的一種表現,但他需要載體。換句話講,沒有努力的人,一輩子都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二)大學是另一種形式的監獄。瑞德說,“很多人像布魯克一樣,被體制化了。對於監獄,他們一開始不適應,痛恨它;然後,習慣它;最後,離不開它。”這跟大學多像啊!據人民日報報道,2019年有1035萬考生參加高考,創近10年考生人數新高。其實,高考對於不少迷茫的學生來說,只是從8人間的牢房,換到4人間的而已。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大一的時候,對大學特別失望,開始上課睡覺玩手機;到了大二,已經習慣上課睡覺玩手機,開始逃課,徹夜打遊戲;最後,大學畢業的時候,“捨不得”校園,覺得學校太美好了,對大學無限眷戀。其實這就是“體制化”的表現!不止大學如此,職場中體系化的人比比皆是。
(三)如何不被“體制化”。如果一份工作沒有讓自己的生命昇華,那麼它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想要自己不被崗位體制化,就要在工作中,找到能夠精益求精的細節。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是其中出色的代表。在年輕的時候,他因為公司環境差,又無法離職的情況下,只得拼命工作。稻盛和夫大學學的並不是陶瓷,但工作時,所做的實驗,全是陶瓷相關的。他作為一個門外漢,開始向公司訂閱最新的英文陶瓷期刊,終日睡在實驗室。有了這樣的努力,稻盛和夫才在陶瓷的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這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工作的價值,不是別人賦予的,而是自己賦予的!
-
6 # 馮宇辰
這部電影貫穿全片的就有一個“希望和自由”,有一句話說的很好“監獄這個地方,就是你剛開始恨他,後來慢慢習慣他,到最後離不開他”。
裡邊的老布就是一個明顯的證明,在監獄裡關了50年的雙手有關節炎的老人,因為有點文化在監獄裡可以享受到那麼一點點的比別人高的待遇,可是他一出去,什麼都沒有了,連撐塑膠袋都會被罵的人怎麼可能在外面待的好,所以老布的結局是註定的,那一幕是我整個影片哭的最慘的地方,不僅是因為老人對我有一種想要同情的感覺,更是因為老布的“體制化”,當老布得到了假釋這個本應該高興的事情的時候他卻不願意離開,甚至想要傷害獄友想要留在監獄,當時我的腦子裡,突然就湧出無限悲哀,甚至腦子裡在絕望的喊著“怎麼會變成這樣呢?”
影片給我們的感覺是,逃離這個監獄,可是當你真正進去之後你會發現,監獄限制的不僅僅是你的時間你的自由,還有你的心,當你的心被限制了,當你的心麻木了,那麼這個監獄就算是真正的毀了你的一生。
而很顯然,監獄裡凡是關的超過大概十年以上的人都有個體制化的觀念,他們被關的時間太長了,長到已經忘記了自由是什麼感覺,但是安迪來了,不管是修屋頂時的啤酒,還是放音樂,都是安迪在監獄裡對自由的嚮往,哪怕只有一秒,哪怕在這之後會受到嚴厲懲罰,但是在那一刻,他是自由的,至少是他所感受到的自由,至少可以提醒他,自由是什麼感覺。
安迪從未放棄過自由,從來到監獄裡的第一天起,20年從來沒斷過,所以才造就了20年挖洞逃獄的決心。
事實上他的選擇是正確的,甚至銀行(我也不知道叫什麼)裡女職工一個尊敬的微笑都可以讓你感受到自由,開著敞篷車跑和海邊修船跟韋德擁抱的畫面對比監獄,一個天堂一個地獄。
-
7 # 熱心市民MrS
心若是牢籠,處處為牢籠,自由不在外面,而在於內心。
那些牆很有意思,一開始你痛恨它們,慢慢的,你習慣了生活其中,最終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存在,這就是institutionalization(體制化)
我們看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能夠從中看到些什麼?有人說是嚮往內心的自由,有人說是自我救贖,也有人說是目標明確,堅定執行,也有人說是不被框架束縛,不被體制化。這些都有,都是這個電影為我們講述的。那麼,我感受最深的是什麼,是人生,不被體制化的人生。
沒有犯罪的安迪被冤枉入獄,那種暗無天日的日子真的會磨滅人的稜角,摧毀你的意志,尤其安迪是被冤枉的,知道真相後卻無法翻案,這種絕望真的讓人心疼。那麼安迪是怎麼做的呢,他進入監獄這個新環境,沒有像小孩一樣隨意的發洩自己的情緒,這樣很容易像那個胖子一樣被人打死。他在觀察,觀察這裡面的生存環境,觀察他可以利用的東西。當他發現牢房的漏洞的時候,買了一把小錘子。堅持了20年,挖了一條通往外界的洞。當他觀察到典獄長他們交高額的稅的時候,利用自己的能力幫他們省稅,讓自己能獲得一些自由。他想要一間圖書室,就拼命寫信給州長,雷打不動每週一封信,六年後,成功了,讓他依然能夠得到外界的訊息,心不被困在這高高的牆裡。當他知道自己是冤枉的,而監獄長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可能為他翻案,他決定結束這一切,沿著地道,成功逃出肖申克監獄,這個洞,是他鑿了二十年的洞。所以安迪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是要逃出去的,這個目標,從來都沒有變過,他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目標在努力。因為有一個堅定的目標,所以他的努力都成功了。
再看另一個,老布,他已經被肖申克體制化了,第一次讓他離開的時候,他害怕離開,所以他想再犯罪,用刀架在朋友的脖子上,他不想殺他,只是想留下。第二次他離開了,但是外面的一切,他害怕 ,恐懼,一輛汽車從身邊走過。他都嚇得瑟瑟發抖。他無法生存,最後的結局,上吊自殺。所謂的體制化,就是我閃身邊的任何一個環境,即使你開始討厭,但久而久之,你會成為環境的一部分成。這就是我們被同化了,被體制化了。我們的人生中,這樣的場景比比皆是,當你脫離你所熟悉的環境時,你會無所適從,最後要麼再回去,要麼再見。
觀影,其實就是在觀自己,讓我們穿越心中的那堵高牆,做安迪。拒絕做老布,行動起來,會發現,人生會不一樣。有信念,能看到遠方,不棄希望,真誠地面對生活,克服一切。才能活出自己最好的樣子。
-
8 # 風雲剪刀手
答;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被體制化的,只是被體制化的嚴重程度不一樣而已,被體質化的方式不一樣而已,這種體制化是很常見的,而人是需要被體制化的,不然你會感覺到很累,而且找不到自己的目標。
最簡單直接的比喻;就比如我們晚上睡覺白天工作,也是一種體制化,突然讓你晚上工作,白天睡覺,那這樣你肯定會感到不適應。
在比喻;咱們在工作上面就好比你做一份工作,做了三四十年,然後突然要讓你換一個崗位,或者是換一份工作,你也會感覺到恐懼,這也是一種體制化。
電影裡面的布魯克斯,但是監獄圖書館裡面的一位管理員,他在店監獄裡面呆了50年,當他收到可以出獄的信以後,他反而感到失望,因為已經習慣了監獄裡面的管理員的生活,他害怕出去以後的那種位置,迷茫的生活,最後出獄後反而自殺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的,一旦一件事情長時間去做,很長時間的去習慣以後就是一種體制化,突然去改變,也會感到害怕。
-
9 # 薩沙
其實很簡單,這是人類的天性。
以日本人為例,他們男人一般是終身在一個企業工作。
到了退休以後,一些男人還會不自覺的去公司看看。有時候一覺睡醒,還會本能的想著馬上要去公司上班了,其實已經退休多年了。
這就是一種體制化的慣性。
但這個企業和監獄還是不同的,因為企業是自由的。
企業雖然有些制度,但並不干涉人身自由,員工石油很大的個人自由,所以這種體制化不嚴重。
士兵也是如此。
參軍多年的人,習慣了部隊的一整套制度和流程,回到後方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
監獄本質和軍隊差不多。
在監獄中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做工,幾點放風,最後幾點睡覺,所有都是井井有條的。
監獄犯人連小便都要彙報。
久而久之,就像瑞德和老布一樣,被囚禁30年甚至50年,監獄就成為他的人生。
以老布為例,在監獄中至少吃穿不愁,不用擔心如何謀生。工作上,因為老布上了年齡,又受過大學教育,在監獄負責管理一個小小的圖書館,所以也不算辛苦。
實際上,像他們這種有些技能,有關押幾十年的犯人,基本都會有輕鬆的崗位,比如安迪只是做做賬。
更重要的是,他們在監獄中都有一定地位。
瑞德是監獄裡的重要人物,被認為“要什麼都可以搞到”。
老布則是監獄的圖書館負責人。
這是他們人生的一些意義,雖然別人看起來微不足道。
然而,出了監獄,他們都是社會最底層的人物,甚至不如街上的小混混和妓女,至少後者可以輕鬆謀生。
久而久之,瑞德和老布就習慣了這個生活,甚至依賴它,一旦失去它就不知所措。
大家看過一些離婚案吧,一些職業太太被丈夫拋棄以後就選擇自殺,其實她們年輕、漂亮,也有能力。
之所以自殺 ,主要是職業太太們從生理和心理上依賴丈夫,願意過這種生活。
但安迪不同。
安迪即便被囚禁了幾十年,他也不放棄對自由的爭取。
這就是本書要說明的東西。
-
10 # 軫念信箱
在電影中,體制化(institutionalized),“體制”是某種規則、習慣、意識和氛圍的環境,體制化的根源是意識形態,想要避免體制化,就要敢於懷疑,積極論證,保持批判性思維。避免自己被體制化,必須勇敢、思想、看和聽牆外的資訊,創造強化獨立的人格,擴大自己的自由。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對此有闡述。一個在監獄裡呆了幾十年的犯人說,體制化就像這個監獄一樣。剛來的時候,你特別不習慣,覺得四處都不舒服,到處都在壓抑你。可是,時間長了以後,你已經非常習慣這一切了。
反倒是離開了它,到活得非常彆扭了。 作為對體制化的一個現實的註解,這個老人在離開了他生活了幾十年的監獄後,在外面根本無法適應,再也找不到在體制之內生活的感覺。於是,他就自殺了。來上廁所都必須報告,經得許可後方可釋放,如不按此規則執行,他就解不出來了,那樣他會很痛苦的。
20世紀40年代末,小有成就的青年銀行家安迪因涉嫌殺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而鋃鐺入獄。在這座名為肖申克的監獄內,希望似乎虛無縹緲,終身監禁的懲罰無疑註定了安迪接下來灰暗絕望的人生。未過多久,安迪嘗試接近囚犯中頗有聲望的瑞德,請求對方幫自己搞來小錘子。
以此為契機,二人逐漸熟稔,安迪也彷彿在魚龍混雜、罪惡橫生、黑白混淆的牢獄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求生之道。他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幫助監獄管理層逃稅、洗黑錢,同時憑藉與瑞德的交往在犯人中間也漸漸受到禮遇。
表面看來,他已如瑞德那樣對那堵高牆從憎恨轉變為處之泰然,但是對自由的渴望仍促使他朝著心中的希望和目標前進。而關於其罪行的真相,似乎更使這一切朝前推進了一步…
-
11 # 沙粒兒666
《肖申克的救贖》裡有句話感動千萬人:希望是個好東西,或許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東西。安迪堅持這樣的信念,所以用那把小斧子挖了20年終於把那條通往自由的道路挖通,但他並沒有急於出逃,他在等待,他還在希望,希望法律能給他一個最終公正的結果。但安迪所等來的是典獄長無情的貪婪和謀殺。同時安迪也是執著的。他每星期寫一封信堅持幾年之久終於為肖申克監獄建立起一個圖書館。他還幫助湯米學習,從最基本的字母學起,最終被一所學習所錄取。安迪嚮往自由,這種自由,是發自內心的自由,所以他不顧典獄長的恐嚇,為監獄所有的人,包括那些囚犯,播放那首義大利歌曲。那首歌曲就如同自由的Sunny散在了每一個“被拘禁”人的心裡,飄蕩在肖申克監獄的上空。人們為這種聲音所陶醉,儘管他們並不知道這首歌的意義。但它代表了每一個嚮往自由的心,飛越肖申克監獄,奔向遠方。安迪還為朋友賺得一箱冰涼的啤酒,哪怕冒著生命的危險。他的行為,救贖了每一個在他身邊的人,因為他的到來,朋友們有了歡樂,有了對自由,信念的嚮往。因為他的越獄,朋友們有了他無盡的開心的話題。 在監獄冤屈20之久,安迪沒有抱怨,依然如我的過話。此外他覺得對不起她的妻子,儘管他並沒有謀殺她,但安迪一直覺得是他間接害死了他的妻子,所以他內疚,不能原諒自己,當20年的監獄生涯到來時,他覺得自己該償還的都已經償還了,在最後時刻,安迪還惦念著他的好友瑞德,告訴了瑞德他關於未來生活的構想。“那是一個沒有記憶的地方。”這樣一個地方,對於每一個曾經痛苦過的人都是非常向往的。當瑞德出獄後,找到他的好友安迪,兩人會心一笑,該是何種愉悅的心情。
-
12 # 眨眼之間電影剪輯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之所以被奉為經典,不是因為這部電影的藝術質量有多高,而是因為大量觀眾對安迪傳奇經歷的追捧,對他不安於現狀並取得成功的羨慕和激勵。
因為不止老布和瑞德是體制化的人,絕大多數觀眾都是體制化的人,是羨慕安迪的路人、普通人,只靠電影滿足幻想,意淫一下,是溫水煮的青蛙。人人心中曾有夢想,但有人沒膽量,有人被現實擊垮,也有人忘記了夢想。體制化的人是老布等罪犯,也是大多數觀眾。
第一,老布是在監獄關了五十年的圖書館管理員,也是我們每一個人按部就班忘記夢想的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虛度年華。老布靠養鳥打發孤獨,我們靠電影寄託情懷。就算有一天給了你自由的空間,給了你機會,也無能為力了。
第二,瑞德有夢想,但只是欣賞別人的路人。路人,太多的觀眾都是路人,豔羨他人,常規思考,只配做第三視角的旁觀者和遞上鮮花的讚揚者。
所以,體制化不僅存在監獄裡,它存在現實的各個角落。有人突破體制,有人安於體制,有人忘記體制,他們都會被安迪的行為感動,有人會因此突破,更多的人只會感動而繼續安於現狀……
-
13 # 剪輯手老張
將一個過程規律化、過程化、系統化。
比如說學習,就是體制化的一個表現,我們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是不容易改變的。
在公司裡,把公司的業務進行體制化,從尋找潛在客戶、拉攏客戶、洽談合同、履行合約直到最後,有一個體制化的過程無疑是必要的。
體制化會使效率更高,程式更為合理,人只能改變體制,而不能在體制裡反抗體制(就是規則定下了,你就需要遵守)。
對於一個人來說,加入一個體制化的公司,或處於一個體制化的環境下,會受到這個環境的作用而限制個人的思考,沒有辯證能力,整個人就沒有了精氣神的感覺。
《肖申克的救贖》中,監獄就是一個體制化極其嚴重的地方,而且是強制你進入這個環境,並強迫你適應這個環境。這對一個人的思想是一種殘酷的打擊與折磨(肖申克在電影中的所作所為就是為了保護自己不被體制化,因為他還想出去呢),會給人造成難以恢復的改變。
電影中的體制化和現實中的體制化是一樣的。
-
14 # 影隨一生剪輯
有幸回答問題
初遭禁錮的人,好比一隻蓋在瓶子裡,看似前途光明卻找不到出路的小蟲子,剛開始,它會不安分,試圖衝出這囹圄。它衝撞跳躍,只是跳得越高摔得越重;撞得越猛,傷得越痛。
後來,為了避免摔傷,撞痛,它不再跳那麼高,也不再撞那麼重。再後來,它不跳也不撞,卻仍舊不甘心地四處亂爬,試圖尋找出口,但堅硬的瓶壁告訴它,除了撞得一頭是包,一切都是徒勞。最後,它連爬的慾望也沒有,除了偶爾懶洋洋地活動一下四肢,可以一整天都待著一動不動。
而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便為“體制化”這個詞作出精闢的闡述。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所傳遞的主題是恆久不變的真摯友情、百折不撓的靈魂鑄煉和生生不息的命運之火,該片以其精良的製作、演員過硬的演技、最重要的是其傳達的主題,曾獲七項奧斯卡獎項提名,即使是在影片上映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依舊受到不同影迷的喜愛。
雖然整個影片的旋律都趨於壓抑,沒有男女的感情戲、動人的音樂、唯美的畫面場景和曲折離奇的情節,但是它偶爾透露出的對於自由渴望、自我靈魂救贖的光芒,就足以使其綻放出持久的光芒。
影片中的一個人物——老布,便是在這樣一個殘酷監獄裡被體制化了的悲劇人物。 老布是位個子矮小,面容慈祥的老者,他負責監獄裡的圖書館,常與一隻小鳥作伴,吃飯的時候也是小心翼翼的替他餵食。
然而這樣的他在肖恩克監獄服刑50年之後,即使獲得釋放的機會,卻寧願以身試法也不願離開。早已被監獄體制化的老布,在面對監獄外面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新世界時,處處無法適應,夜夜從夢魘中驚醒,最終以上吊自殺的方式,結束他悲劇的一生。
冤獄使他們沒能象正常人那樣享受美麗的人生,監獄的“體制化”生活給他們的內心留下了無法擺脫的陰影,以至於他們無法適應新的環境,所以善良的老布最後只有透過自殺來獲得解脫。
而與老布有著不同表現的便是影片中的主人公安迪,在面對肖恩克監獄的重重壓抑人的制度時,他並沒有改變他自己,他適應著這裡的環境,但卻不依賴它,也不徹底的習慣它,安迪始終懷著逃出這裡的決心,嚮往外面自由的他,是不會被這監獄的重重圍牆而困住。
就如影片中對他的描述一樣“有些鳥註定是不會被關在籠子裡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影片的最後安迪才可以開著他的敞篷車,自由的在墨西哥海灣享受著自由的新鮮空氣。
其實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體制化的現象也應該是無處不在了,包括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再到自己走上社會,總會有各種各樣的約定俗成的制度在壓抑著你,使你走的每一步,做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按照他們的要求。即使是有新的制度,也要去舊的體制中尋找約束。
並不是反對所有體制化的事物,只是認為不應該使自己的思維也在不知不覺中被體制化了,我們總是要跳出現如今的範圍去思考問題,才能有更好的突破,才會有更好的進步。多與“體制”外的世界進行溝通,與外界廣泛接觸,才能熟悉 “體制”外的環境和規則,增強適應能力。對未來心存憧憬,做好生涯規劃。
那麼該如何避免自己被體制化?
人生要保有希望,永遠不棄
連理想和希望都沒有的人,只是一臺造糞機器,不管他是富可敵國的富商,還是貧無立錐的貧民。
要有足夠的勇氣
對著生死考驗的時刻,安迪毫無懼色。時刻一: 面對凶神惡煞的獄警海利時; 面對獄警的工具——博格斯們的侮辱時; 時刻二: 一面是門外,典獄長和獄警的槍聲和嚴厲警告,另一面是高牆裡不知所措無助的犯人,安迪從容地為犯人們播放了 《費加羅的婚禮》 曲。
當久違的歌聲響起的那一刻,所有的囚犯都被震撼了: 這音樂恍如隔世的聲音,帶著自由氣息,在囚犯心底裡泛起了轉眼而逝的對美好事物嚮往的漣漪。安迪想透過音樂給獄友片刻的清醒,讓壓抑的心靈有片刻的釋放。
在森嚴的體制下,這種釋放對大多數獄友來說將是帶來更沉重的壓抑,就如揭開傷口帶著膿的血痂。也就因為這樣,他贏得了做人的尊嚴和他人的尊重。
要有堅持行動的毅力
堅持六年如一日,每週寫信給州政府為獄友爭取學習的權利,為犯人們爭取書籍和基金。
白天散步,不動聲色地把石子不留痕跡地均勻運到操場;晚上用一把可以藏在典獄長不屑一顧的《聖經》書裡的小石錘,用近 20 年時間鑿出一個逃向自由的隧道。
要有行動的智慧
理想仍然是天上的明月,遙不可及。對於安迪最後的周密越獄計劃,你會從心底發出欽佩之情。
在安迪的影響下,20 年前安迪入獄時的肖申克監獄和 20 年後的肖申克監獄是迥然不同的,同樣是就餐的一個鏡頭,同樣的人,臉上的表情迥然不同,之前是缺失人格的監獄囚犯,20 年之後,他們發現他們原來也是 “人”。
20 年來,安迪守在監獄,他救贖的不僅是自己對妻子的愧疚的心靈,他也盡一切努力拯救了囚犯們的靈魂。
-
15 # 守中堂主人
回答一下: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把體制化(institutionalized)這個東西描寫到了極致。即使在監獄這樣這麼令人不舒服的環境下,也能讓人最終適應和找到舒適點。這個事實其實除了揭示了體制化的力量,其實也揭示了人性的特點。
首先,人的進化最後成為的是群居動物。群居實際上就是體制化。監獄是一個小環境的體制化。出了監獄,社會制度、國家何嘗不是更大環境下的體制化。我們不應只看到監獄、公司這樣的體制,還要看到更大的體制在籠罩。只要有人群的規則,就有體制。其實,那些獄警何嘗也不是在體制中呢。所以,片中那些人只是一個小的縮影和代表。其實,人適應體制,是進化的本能。
另外,趨利避害也是人的本能。無論什麼體制,能給人以當前環境下利益最大化,他就會適應、順從這個體制。所以,適應體制的都是體制的獲益者。而反對體制的,往往是體制的受害者。
拿按照這麼說,體制並不差?這就是影片展示的另一層意思。那就是,體制雖然一時會給人以安全感和利益。但體制永遠是有範圍的。這些安全感和利益,就會限制人的思想範圍,讓人無法想到體制外的天地。因而禁錮了思想,讓人無法獲得更大的利益,或無法適應另外的體制。片中瑞德和老布等就是這樣的。
所以影片最大的意義,不是要人追求自由。不是不讓人適應體制。而是提醒人們,在適應體制的同時,不要忘記體制是有界限的,體制外還有更大的體制或另外的體制,也許你現在在當前體制裡獲得的舒適和利益是小的,別的體制或更大的體制也許能讓你獲得更好的東西。因此,不妨時不時抬頭看看,視野更廣闊一些,追求更高遠一些。
所以一定要明白體制是雙刃劍,既要善於適應體制,也要善於衝出體制。社會革命、管理創新等都是這樣。
#肖申克的救贖# #電影# #電影# #影評# #最佳電影#
-
16 # 好劇星推薦
那些牆很有意思,一開始你痛恨它們,慢慢的,你習慣了生活其中,最終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們而存在,這就是體制化。
電影中被肖申克體制化的芸芸眾生,典型如老布在監獄裡面度過了50年之後即將要被釋放時,他選擇把刀架在了夥伴脖子上,這樣,他就能繼續呆在他熟悉的地方了。老布已經被監獄完完全全體制化了,他依賴於這個監獄,出了監獄,他適應不了這個社會,夜晚夢境中往下墜的噩夢讓他驚醒,不知自己身在何處。他已經被社會拋棄了他,只能選擇自殺,以體面有尊嚴的方式離開這個他不認識的世界。其實,瑞德不知道,他自己也被體制化了。不像老布,瑞德對自由保有渴望,但是在一次次保釋被拒之後,不知不覺中他已經選擇了放棄掙扎。"你蓋章吧,別浪費我的時間。告訴你一句,我他媽的不在乎!"可以說,如果不是他對安迪許下了諾言,他就算不會和老布一樣選擇自殺,也會在陌生的社會里找不到方向。因為,這30年,瑞德也慢慢被監獄的生活框住了,導致他不報告就連一滴尿都擠不出來。
在肖申克被體制化的他們,又何嘗不像被生活體制化的我們,生活在所謂的“應該”之中。我們所做的絕大部分不是在追求自我,而是在適應體制化的生活。年幼的我們被教育著取得優異的成績以進入好的學校,為美好的將來寒窗苦讀,為滿意的工作而辛勤的奔波,緊接著結婚、生子。努力奮鬥僅僅是怕落後與別人,落後於社會,生怕跑在了後面,從未有人說過人生是什麼樣子的,但好像都默契的認為人生應該是什麼樣子的。追求詩與遠方的你是不懂人生的人,擁有自由夢想的你是幼稚的人。對你的告誡永遠是“成功是少數的,失敗才是多數的”,你也是平庸的,於是,我們便像溫水煮青蛙般,重複著一天一天熟悉的日子。這何嘗不是一種被體制化呢?
安迪在給瑞德的信中說:"希望是件美好的事,也許是人間至美,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他為獄友們爭取了啤酒,擴建圖書館,幫助別人考取學歷,一直持續不斷挖地道。從安迪身上,或許我們可以得到掙脫體制化的勇氣和戰略。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老布,或者是瑞德,生活在體制之內。或許我們相信自由,或許不相信,但事實是,自由就像是藍色的太平洋,一直存在,我們可以去追求,也值得我們去追求。希望我們都能夠成功掙脫體制,像安迪那樣,在夢幻的太平洋岸邊,一頁扁舟,一家旅店。
-
17 # 圖文酒倌
在電影中,體制化(institutionalized),“體制”是某種規則、習慣、意識和氛圍的環境,體制化的根源是意識形態,想要避免體制化,就要敢於懷疑,積極論證,保持批判性思維。避免自己被體制化,必須勇敢、思想、看和聽牆外的資訊,創造強化獨立的人格,擴大自己的自由。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對此有闡述。一個在監獄裡呆了幾十年的犯人說,體制化就像這個監獄一樣。剛來的時候,你特別不習慣,覺得四處都不舒服,到處都在壓抑你。可是,時間長了以後,你已經非常習慣這一切了。
反倒是離開了它,到活得非常彆扭了。 作為對體制化的一個現實的註解,這個老人在離開了他生活了幾十年的監獄後,在外面根本無法適應,再也找不到在體制之內生活的感覺。於是,他就自殺了。來上廁所都必須報告,經得許可後方可釋放,如不按此規則執行,他就解不出來了,那樣他會很痛苦的。
所謂肖申克的救贖,救贖的根本就不是安迪,他不需要救贖,他從頭到尾都沒有懷疑過自己,不跑他可以在裡邊混的風生水起,跑的話他也也根本不需要幫助,他連跑路的錢和養老的地方都安排好了,他就是大能者,肖申克本來就限制不住他。
相反老布出獄後的結局已經昭示了瑞德的結局,瑞德早就能保釋可是他已經被監獄同化了,不敢走出去,走出去就是老布的下場。
瑞德就是reader,他在讀什麼?讀書。誰是書?安迪就是書,他自己說過。同時瑞德一直作為一個旁觀者,旁白在電影中出現,他在觀察安迪,他顯然就是在讀安迪這本書的那個人,而且他讀懂了,能理解安迪。
書的意相在電影中反覆出現,反覆強調,是這個電影中最重要的意向了。最核心,最關鍵的就一本書,聖經。安迪是什麼書?不是別的,就是THE book,安迪就是聖經。這裡就可以把基督教三位一體的觀念往這裡套了,安迪在贖罪,為不是自己犯下的罪贖行,最後獻出了自己的兒子,又重生。或者換句話說,上帝在這裡又一次犧牲掉了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自己,替人贖罪。這一段的暗示實在太過明顯了。
最後安迪和瑞德在那見的?那地方根本就是天堂,安迪第一次向瑞德描述那個地方的時候,描述的就是天堂的意像,連記憶都可以消散的天堂。最後兩個人見面的時候,影片特意營造出來的那種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沙灘和那種優雅平和的氣質,也幾乎可以說就是天堂和上帝的具相化。
所以你看,其實這部電影講的是人的救贖,瑞德就是那個人!!
回覆列表
懺悔,不是為了受到懲罰才懺悔,體制化的人生需要希望來點燃,一個心懷希望的人永遠會用紳士和正義來捍衛自己的生活,同時給生活以希望,不是因為受到傷害與不滿而選擇臣服,正如救贖,錯誤的人生需要救贖,給生活帶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