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文彬531

    管那多幹嘛?各活各的,要自己沒有主宰,總受不良風氣影響,最終吃虧的是你,因為現在有很多人慣寵逆自己的孩子,也故意誘惑別人把孩子慣寵逆壞?這樣的人一定要遠離,難道啥叫好賴還不會分辨嗎?就是因為跟風,才導致現在許多壞風氣的盛行,一定要警惕!到任何時候都是槍打出頭鳥!

  • 2 # 桐寶幼兒詩詞故事

    當下確實孩子玩手機遊戲越來越受不住管束了。家長沒有正確引導,所以越來越管不住。壞的風氣一般都很容易傳染,如何隔絕?

    古有孟母三遷,可見教育對環境的苛刻。到對於就學的孩子來說,常常換學校也不是辦法。唯一方法就是從自身孩子身上想辦法了,給她罩上免疫護罩。

    首先了解她自身對於手機遊戲的渴望程度,然後去分析那些遊戲的好與壞。讓她明白壞處在哪裡。她自己就會排斥這個東西了。如果一直勒令不準碰,反而加大了她的好奇心。

    讓她守得住寂寞。為什麼這麼說,孩子們都玩,就她不玩,難免受排擠。鼓勵她抗住冷眼,嘲諷,明確自己是對的。時間久了,就會形成保護層,抗壓能力也會提升。

    試一試?

  • 3 # 小熳子

    我兒子也是不玩遊戲。每年過年回家,看見同齡孩子都在玩遊戲,大家都顧不上理他。他也曾經懇求我給他玩一下下,我跟他說:有人玩遊戲可以賺錢;有人玩遊戲可以開發智力;有人玩遊戲會頹廢。你覺得你玩遊戲後果會是哪一種?如果你不確定,最好離遊戲遠點。由於沒人和他玩,就去和他伯父們喝茶。他伯父們和他爸爸在一起聊天都是聊些時事政治,和歷史趣聞。他每天晚上跟大人坐在一起烤火,喝茶。經常喝到很晚不願回去睡覺。他說聽故事太精彩了。有失必有得!缺少了小夥伴,但是找到另外一個地方更適合自己,並學到知識。何嘗不是件好事!

  • 4 # 豆腐圓妞媽

    現在孩子玩網路遊戲確實成風。特別是疫情期間,留守兒童尤其嚴重。沒有父母的監管,表面上看是說上網課,實際上都是在玩手機手機。村上隔壁家的孩子,父母都下廣東打工。家裡沒有大人,每天廢寢忘食的在玩遊戲。但聚集在一起玩的朋友,大都是情況類似。

    我家孩子今年8歲,上小學二年級。對手機沒有太大興趣。小時候帶的阿姨,是個勤勞,喜歡學習的人。每天做家務帶上孩子,每天看書帶上孩子。所以孩子很勤快,動手能力強。會自己做飯,煮菜,下麵條。因為會的東西很多,經常同學分享,自己所會的家務,也喜歡幫同學整理東西,在同學中很受歡迎。

    讓孩子喜歡看書。不要覺得只有在遊戲中,才能找到樂趣。書中有很多故事。可以經常用故事來表演。也喜歡給同學分享故事。背誦古詩,還可以經常舉行古詩朗誦比賽。書中也有動畫片,所以在跟同學交流時,也有話題,有共同語言,並沒有受到排斥。

    孩子偶爾也玩遊戲。但我們都會給孩子商討時間。到了時間會自己關手機,偶爾忘記,提醒以後,也會立刻關掉手機。因為我們跟她說了,只有遵守規則約定,才能得到更多。因為很有原則,她周邊有很多的朋友。

    我們也有玩手機遊戲的福利,但是有時候孩子去運動,去看書了,就忘記了有這個福利,沒有主動要求玩手機。

    所以說,孩子不玩遊戲,也不會遭到排斥。只是玩遊戲會有玩遊戲的朋友,喜歡學習,就有熱愛學習的朋友。物以群分,人以類聚。

  • 5 # 小魚兒71924

    其實這個大機率就是說教育環境的問題,古有孟母三遷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教育環境的重要性。當你自己孩子家教好,但孩子周圍的朋友不行,勢必會影響到孩子,讓你和孩子的努力付諸東流。這也體現了了一個現狀,就是諸多家庭為了孩子舉家搬遷到縣城,城市,大城市,以求得更好的教育。也正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大家都要前往一個好的環境裡。

    這裡不知道你所說的情況到了什麼程度,無法給你更好的建議,只能從環境上給你以上建議。

  • 6 # 釋萬嬪

    也許你沒有改變別人孩子玩遊戲的權利和能力,但是帶自己遠離遊戲孩子總可以,可以帶動孩子一起去參與更有意義的事情,會有孩子感興趣的事情等著你們,只是生命中缺少更多的“發現”而已

  • 7 # 青zi15

    1.與孩子交流。肯定並表揚孩子的正確作法。告訴孩子,自律的孩子有許多,只是自己還沒接觸到而己,越往正確的路前行,自然會遇上更優秀的人群。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自己現在所處的圈子,玩遊戲成風,不利今後良性發展。受他們排斥更好,直接華麗轉身,不淌這濁流,不受其汙染。怕孩子失落?不會!引導孩子往其它興趣愛好上分散注意力,比如聽音樂、博覽群書、打球、繪畫等。孩子渴望與人交朋友?沒關係。去球場打球,去圖書館看書,去外面寫生繪畫……都可以結交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2.不建議你搬遷。雖說古有《孟母三遷》讓我們學習,但得結合自身情況。不是每個人都有雄厚的經濟支撐,想換房就換房。折騰不說,你能保證所換的環境不是一樣有濁流?不是玩遊戲,或許是攀比成風呢?不斷的更換環境,也會讓孩子感覺不安,總以為是自己出了啥問題。所以說搬遷不是上策。

  • 8 # 心太軟的木頭

    首先遊戲對人的誘惑力太強,尤其是小孩,可以說沒有幾個小孩能抵住,而且還有很大的成癮性,一旦陷入,很難走的出來。其次,小孩正處於發育階段,長時間玩遊戲對眼睛和身體都不利。所以控制小孩玩遊戲很有必要。但遊戲也不是洪水猛獸,如果小孩教育的好,有自控能力,適當玩玩遊戲也不是什麼壞事。人是群居動物,是要跟人相處的,如果一個人與周邊的人太格格不入,就會顯得很另類,對一個小孩來講,對心裡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不是很多小孩能承受的住的。還有一點,一個人如果有想玩的念頭但卻被生生的壓制住,如果這個念頭得不到滿足的話,極有可能會偷偷玩,或者到了大學你管不住的時候,他會比誰都玩的瘋狂,這就像肚子餓了不給吃的,只會更刺激他對食物的渴望,一旦得到,吃起來有多瘋狂你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事實上這樣的案例根本不罕見。所以,解決這個問題,要麼離開這個環境,找一個好的地方,沒有誘惑自然就不會起這個念頭,但在這個時代,這個可能性很小。我個人覺得可以採取一定的方式結合自己小孩的個性適當的給小孩玩玩,滿足他的好奇心和慾望,最好是陪著一起玩,這樣即可以減弱他內心的慾望,也可以讓他能跟同學相處融洽,還能促進親子關係。當然,這事不容易,但世上培養孩子有誰是容易的?

  • 9 # 小愛322

    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我也遇到這樣的育兒困惑。我也是從小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和運動的愛好,希望孩子能遠離電子遊戲。

    目前孩子基本能控制自己不去玩遊戲,但確實孩子也是經常跟我說別人都可以玩遊戲,為什麼我不可以;我也能感受到孩子和那些玩遊戲的同學玩不到一塊去;孩子同學的生日聚會都變成了玩電子遊戲的派對。

    但我始終堅持我的育兒理念,慎玩電子遊戲。等孩子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後,可以自主安排適當接觸一些。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安排的:

    給孩子營造不玩遊戲的環境,尤其是不玩遊戲的家庭環境。

    我發現很多孩子玩遊戲是受到其他人的影響,因為如果孩子從未接觸過電子遊戲,也就不存在想玩電子遊戲的問題了。但現在大環境是很多孩子玩,所以和其他孩子出去玩、參加同學生日派對都是對孩子誘惑最大的時候。這時候我一般會慎重選擇孩子的玩伴,一般都是和那些不玩遊戲的孩子出去玩,大家都不玩,孩子也不覺得什麼。

    另一方面,我們家長也不要玩電子遊戲,做好榜樣。不能我們家長玩遊戲,卻要求孩子不要玩,家長要以身作則,孩子才會不玩遊戲的。

    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家長有時間多陪陪孩子,讓孩子不想玩遊戲。

    你也提到自己培養孩子的很多興趣愛好,這非常好,畢竟孩子精力有限,他的精力放在其他事情上了,也就不會想玩遊戲了。

    家長如果有條件,也可以經常陪孩子玩耍,比如下棋、打球等。孩子也不會沉迷遊戲了。

    幫孩子樹立正確的擇友觀。

    你說你家孩子因為不玩遊戲,遭到其他孩子排斥了。這時候你應該引導孩子,這些人和他玩不到一塊就不和他們玩就好了。孩子身邊肯定有和他一樣不玩遊戲的孩子,多讓自家孩子和他們去玩就好了。物以群分,人以類聚,也很正常,我們沒必要強求自己和每個人都能玩到一塊。

    適當的給孩子一些玩遊戲的時間。

    我覺得現在電子遊戲氾濫,如果一昧控制孩子不去玩,孩子可能也會產生逆反心理。我們可以適當允許孩子玩一會,比如每個星期在週末玩半小時,滿足孩子對遊戲的好奇心,這樣也可以讓孩子和其他玩遊戲的玩伴有話可聊了。另一方面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培養自己對遊戲的自控能力。

  • 10 # 鄉村二華子

    確實現在小孩玩遊戲成瘋,尤其是在這個特出的長假裡。我就有一點不是很明白,教育孩子遭到別人的排斥是什麼意思。

    其實教育孩子確實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能說針對所有的孩子吧。其實我們做家長的應該給孩子培養一個好習慣。

    我先說下我的孩子吧,我兒子今年11歲了,他平時基本上沒大玩過遊戲。不是他不想玩,而是我不讓他玩,還給他買了很多書。他平時沒有什麼電子產品在身邊,所以他也沒有機會玩電子遊戲。但是他平時很多時候還是會去喝小朋友一起去做一些小遊戲的。

    前段時間發生的一見事情著實讓我感到有些高興,他回去借其他小朋友的書了。從前幾年我就讓他養成了一個看書的好習慣。

    我感覺當孩子養成自己一個良好的習慣之後,他就沒有多的時間去 玩遊戲了。

  • 11 # 優思理科王

    但孩子的成長不只是會面臨這一大難題,不玩遊戲和同學們聊不到一起而被孤立,對孩子來說影響也是很大的。從小到大,我們都有過被孤立的經歷,無論原因是什麼,毫無疑問的一點是,如果孤立持續,孩子可能會因此變得自卑、孤僻、甚至抑鬱。

    剛開始很多家長都置之不理,想著過一段時間對孩子的孤立就會自動結束,這絕對不是最好的做法。作為父母尤其是和孩子關係最為密切的媽媽,我們首先應該想辦法防止孩子被孤立,一旦發現孩子被孤立,也應該觀察後儘快著手干預。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集體的認可、需要被同齡人接納、需要和小夥伴一起長大。這也是家長要對孤立及時干預的原因,我們要及時的:

    第一、認真傾聽孩子訴說,接納孩子的感受

    孩子被孤立,在集體中感到不開心,正常的親子關係中,孩子一定會向父母傾訴的,家長不要上來就給孩子貼標籤:還不是因為你內向、還不是因為你不合群……別的小朋友才不跟你玩。而是要認同和接納孩子傷心的感受,這也是我之前說過的“共情”的體現。同時我們要堅定的讓孩子體會到,爸爸媽媽一定會幫助你走出困境。

    第二、找到原因,自我調整

    接納孩子的感受,幫助孩子平靜下來之後,就要和孩子一起分析被孤立的原因,並且和孩子一起商量解決方案:

    因為孩子懂事,平時很少玩遊戲而被其他同學孤立,媽媽首先要多鼓勵孩子,孩子的做法是正確的,要讓孩子明白學習的重要性,以及樹立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讓孩子不為被孤立這事而想太多,覺得自己不對。

    第三、給孩子一些合理的建議和幫助

    當孩子訴說完,發洩完情緒之後,幫助孩子客觀看待這個問題。

    有沒有哪些辦法可以吸引同學的注意力,讓他們接納你?

    2.給同學們送小禮品或小糖果等(不需要太破費的)

    第四、陪孩子多參加一些校外活動,不僅增進父母和孩子的感情,而且還能鍛鍊孩子的能力,甚至孩子會收穫其他朋友,一舉多得……

    第五、尋求老師幫助

    對於很多孩子來說,老師的話比家長的話更有效。我們可以和老師溝通,請老師在集體中讓小朋友認識到自己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幫助孩子獲得其他小朋友的認可。

    很多孩子樂於聽老師的話,有目的的引導也會起到積極效果。

    希望對您有一點幫助

  • 12 # 新資優教育

    看到這個問題,想必是一位中學教師媽媽與小學兒子之間的鬥智鬥勇,而且你自認為自己有家教,但周圍環境都是回遷戶麻將館,那些小孩子玩遊戲成風,自己的獨生子小孩遭到排斥,而一些不怕事多的都當你是“孟母”,鼓勵你換房搬遷,引起你的共鳴,你又一番感謝式的自答,看到出你對孩子的用心良苦。

    接下來我的看法觀點,可能讓你或一些回答者不爽,你們可以就此略過不要再往下看,我僅當挑戰悟空問答稽核系統,看我的“奇談怪論”是被系統收錄推薦?還是被雪藏關黑屋了。如果能被系統推薦到首頁第一位,不管我的回答是否被你們認可,但最終我回答得的現金紅包還是要靠悟空發的!

    在正式回答這個問題前,請允許我對提問者幾個靈魂拷問:

    第一. 成家立業、購房生子,這都是人生僅有的幾件大事,你現在鄙視的眼光難道在買房決定前就沒看到這是拆遷區?肯定能想到有原地的回遷戶啊,或者你只利己性的看到有湖有風景這個硬體環境好。你先把自己“優雅”地孤立起來,就不要擔心他人排斥了。

    第二. 孩子的爸爸去哪了?從提問到感謝回覆性自答,都沒一個字提到“男當家”!可能是我想多了,但父教的缺位就會導致孩子的“缺鈣”,尤其對於小學階段的男孩,母親的養育作用在淡化,更需要父親的規則和監督。而對孩子真正的家教,一定是父母的合力養成。

    第三. 假設你們明天換到所謂的高尚富人區,小玩伴都是“王子公主”,而且他們都不玩遊戲的,你想象一下你兒子能適應嗎?他會不會有其他更高更多的慾望呢?找客觀原因治標不治本,孩子的想法大人也控制不了,近朱近墨,在乎孩子自近,還需孩子自己適應和自制、剛強與自立。

    所以,由此問題引出一個重要原則:在家庭關係中,不宜把親子關係放在第一位,而應該是夫妻關係第一,親子關係第二,只有和諧穩定的夫妻關係才能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早年曾有一份關於中國小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行為報告指出,在網路成癮的眾多原因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教缺失,九成以上網癮男性青少年都是缺少父愛。

    這也與男孩的成長規律相關,因為男孩在5歲以後就會對父親產生依賴和崇拜,父親代表了權威、規則和精神動力,但一旦此時的父親忙於工作,疏於與兒子思想溝通,或母親不放手,父親被邊緣化,那麼對孩子來說,父親的榜樣就塌了,權威性就沒有了,加上母親的圈養和放任,沒有父親幫助兒子走向真實的外部世界,孩子轉而可能就會走進虛幻的外部世界——網路世界,自制力缺乏的孩子就很容易迷戀上癮。

    而自制力,即自我控制的能力,在心理學上還有一個同義詞,即“延遲滿足”,即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暫時剋制自己的慾望,放棄眼前的誘惑的一種人格特質,延遲滿足已是人生當中的一項重要能力。而多項研究表明:父教缺失的男孩不大可能會延遲滿足。

    兒童的文化是模仿文化,小孩的學習是觀察學習。再好的母親也不能替代父親,父親的作用發揮得如何也往往取決於母親的態度。

    所以,當務之急不是哀怨自伶,更不是遷就孩子或換房子,而是要坦然面對,學會放手,把主力軍的作用和孩子一同交給爸爸。好老爸,愛妻造,儘量維護父親的形象,引導孩子尊重父親。因為父親才是孩子自制力之源、規則之榜樣、運動興趣之好教練。

    必須宣告:當下家庭中,母親是家庭教育中“最可愛的人”,我對天下如我一樣的父親也充滿信心,相信他們也深深愛著自己的孩子,夫妻聯盟合力就一定能養育好孩子,就一定能幫助孩子擺脫手遊網癮。

  • 13 # 小巷深處幽

    講一個身邊朋友的事例:她是我們當地一所中學的老師。這所中學20多年前在當地一直排名數一數二。但是最近幾年一直被詬病教學質量下滑太嚴重。她說其實老師們一直都沒怎麼變,都是盡心盡力地教學生。但是生源和20多年前沒法比。好一點的孩子都送到私立了。原來一個班能考20多個重點高中,現在能考5個就不錯了。

    古有“孟母三遷”,今有高價學區房,都向我們揭示了環境的重要性。在我看來,現在中國的基礎教育建設的已經很完善了。尤其是各個公立小學的老師水平會有差距,但是差距不會太大。決定教學質量很大一部分是由家長決定的。家長重視,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學習成績就會好。但是如果家長持散養態度,單靠孩子自身,這麼小的年紀是很難意識到學習重要性的。

    環境是很難改變的,要麼適應環境,要麼改變自己。如果不能換一個更好的社群環境,那就只能下大力氣去改變自己了。我有這麼幾個建議:

    一是讓孩子認識到被排斥是很正常的。“這個世界上每時每刻,都會有人向你一樣,被周圍的群體所排斥,被排斥並不代表你很差,只是你跟他們‘不一樣’。喜歡閱讀,不喜歡遊戲是一件正確,但不被身邊朋友接受的事情,但並不代表這件事是錯的。我們應該做正確的事,而不是做大家都在做的事。”

    二是為孩子找到“他的環境”。現在市面上大大小小的讀書會有很多,孩子喜歡閱讀,父母可以為孩子選取一到兩個他喜歡的讀書會。在這種環境中,孩子會找到很多跟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學習、共同進步,這種被接納的感覺會很好。

    三是建立一個好的家庭氛圍。家長回家努力做到不看手機,不看電視,閱讀,學習,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孩子。讓孩子認識到學習到來的成就感、愉悅感遠遠大於遊戲帶來的一時快感。

    改變自己,挑戰環境,這件事一定很難,但值得我們去努力。

  • 14 # 育鄰人

    學習成長是利智型“馬拉松”,需要同伴兒、更需要有擔當領頭成長的主見和勇氣。

    人類社會是群居性的,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特定的群體之內,從家庭、社群到國家。成長就是透過模仿習得融入集體生活的技能,成為能夠與同伴兒實現和諧分工、合作的人。

    成長活動具有群體性

    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魯賓斯坦認為:“沒有任何一種個人的東西是與外界無關,僅僅從內部單純地發展起來的,也沒有任何一種東西是沒有各種內部條件,僅僅從外界就投入發展過程的。”個人的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都參與個人的發展,但個人的發展不是兩者的機械相加,而是互為中介的相互作用過程。總之,個體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共同融合成就了個體的特殊性。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生活中,我們根據膚色將人類分為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等大類,之後在根據不同人群的生活習慣將具有類似生活習性的人們歸為同一民族,比如中國14億同胞就被進一步細分為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藏族、壯族等56個民族。任何個人自出生之日起就承繼了某個群體的特性,從基因遺傳、生活習性都被自然貼上了某一群體性的“標籤”。

    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都具有群體性。很久以前,達爾文就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弱小的動物【包括人類】絕對不能單獨存活。就人類單個個體而言,不具備單獨生活的強大能力,人類的軀體相對於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是弱小的。在不與同伴協作互助、不借助工具的情況下,人類只能對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無力的反抗。因此,人類社會的主體就是盡最大可能與同伴分工、合作,將各自的優勢能力都盡皆施展出來,讓個人能力勞動效能最大化,比如原始社會以部落或氏族的方式群居,今天的人們以家庭為最基本的單元參與社會生產分工合作。

    認知世界

    成長的“馬拉松”需要同伴兒

    人生成長旅程是每個人都必須結伴而行的“馬拉松”,成長旅程中的每個人都需要來自同伴兒的陪伴和鼓勵並與他們競爭成長“相對優越感”。我們觀察所有的“馬拉松”賽事就會發現一個特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無論個人的能力如何他們都會形成進階小“團隊”,從領頭的兩三人直至最落後的,他們都有一個願望那就是爭取相對某人的前進優勢,領頭的自不必說都想著能夠爭奪冠軍,而隊尾的則向著自己不做最後一名的目標努力。

    學習成長是真正的智力“馬拉松”,從出生開始一直到終老時刻,無時不刻都在奮力前行。有人說:“預測一個人的能力,就看與他關係最親密六個人的平均值即可。”成長活動的本質就是追求相對更好,也就是有一個參照的最好,生活中我們能夠知道做醫學整容的多來自莆田、鞋都溫州、小商品中心義烏、陶瓷中心佛山......人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因此,想要引導孩子學習成長好,就需要幫助他們找到學習成長的同伴兒,這也是學校教學的最大價值所在,為孩子們創造了“人多力量大”的學習成長環境。

    成長就是為獲取更好的社會資源,個人成長活動始終都離不開兩個中心,一是從社會中獲取成長資源,二是以自我能力回饋社會換取社會地位認同。人是社會性的,每個人都生長、存活在特定的環境之中,每個人的成長行為都必須符合群體意志,以獲得社會群體認同為中心目標,只有能夠獲得社會而認同的人才能更好的從社會之中獲取成長養分。個人所獲得的的成長資源與其擁有社會認同的高低是成正比的,個人獲得的社會成長資源越多越能夠提升自己的社會認同高度;同樣,一個人獲得的社會認同度越高越容易獲得社會成長資源,這也就是強者擁有更優勢社會資源的“頭部聚集效應”。

    一起學習更有趣

    環境是成長、成才的基礎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是生命成長過程中的基礎,每個人都必定生存在相對特定的環境之中。環境對人生成長起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用,我們能夠看到歷史上的很多名人多有“扎堆”現象,從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百家爭鳴”,隋唐初期的“關隴貴族集團”,文學史上的時代性代表作唐詩、宋詞、元曲,商業史上的晉商、徽商,到今天全國不同地區的商業帶、城市群,無一例外都具有“群聚效應”。無論是人才湧現、文化導向,還是政治、商業行為都特崇拜“人多力量大”,也就是時代與環境弄人。《孟母三遷》告訴我們為孩子選擇好的成長環境是教導孩子成長成才最好的方式和方法,每個孩子的成長活動都與他所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

    人生的成長行為是可塑的,這是孩子學習成長的基礎,也是一切教學活動的根本。孩子就如同一顆種子,充滿了生長力量與無限的成長可能,父母的愛育將孩子帶到人世間,為孩子開啟了成長之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動的起點、基點和終點。家庭是社會中最小的組成單元,是社會協作的根基,每個人都成長於一個特定的家庭之中。家庭教育指特定家庭中,父母及其成年家長對未成年孩子、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影響成長所進行的教育互助活動。其目標在於為人生的成長自理能力、生活行為習慣打基礎,是為孩子接受學校系統性教育打基礎的活動。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家庭是個體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後第一個接受教育的場所,人生在家庭中開啟學習成長的第一課;家長【父母或監護人】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老師】。所以,家長對兒童所施的教育具有早期性,幾乎從夫妻雙方決定共同養育一個孩子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人生的成長來自於對所見外界事物的模仿、吸納、再創造,孩子學習成長的基礎就是模仿、模仿他們所能接觸到的行為習慣。教學活動的本質就是一個人用自身的言行引導另一些人成長、進步的活動,孩子的學習成長几乎全來自於對家長、老師、同伴的行為模仿。原始社會沒有文字,人們的成長活動只能透過言傳身教,因此男孩跟著父親學習捕獵、女孩跟著母親學習採摘並且照顧家庭;農業社會有了進一步的社會勞動分工,但絕大部分還是“子承父業”,農民的兒子學習播種、漁民的兒子練習打魚、貴族的孩子模仿著父母的樣子治理國家......工業革命之後,社會勞動生產力的進一步提升,對於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使得社會開始重視對勞動力的培養,義務教育得以在全世界普及。每個孩子都擁有了學習、掌握人類文明的平等權益,是個體身份躍遷變得更便捷。但是,每個人的成長依舊未能逃脫環境的制約,比如亞洲孩子與歐洲孩子的成長環境完全不同、中國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成長環境差距也不是一點點......家庭是孩子成長環境的最終奠定者,是每個孩子成長正真的起跑線。

    人都有爭強好勝的成長心理,每個人都期待在社會生活中追求與同伴之間的成長“相對優越感”。因此,學習同飲食一樣會出現“人多飯菜香”的現象,人們都會追所謂的學習熱點,比如每過幾年就會出現一些熱門科目,而某些原本的熱門科目會變成冷門科目。學校教育就為孩子們搭建了目前為止最佳的成長環境,學校教育不僅打破了各宗派教學的知識邊界,讓人們能夠在同一個系統性的場所之內學習到語言文字、數學、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等幾乎所有人類已知的智慧知識。而且,還為同齡學習成長中的孩子們建立了相對公平的“攀比”性學習環境,讓大夥兒能在學習成長路上“一較高下”,實現相互促進共同成長。

    環境是孩子成長、成才的基礎,但無論什麼樣的環境都需要有人引領,需要有人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學習活動如同人類走出原始森林,需要同伴兒、更需要有一個具備領頭成長主見和勇氣的開拓者,需要有人做第一。

  • 15 # 殷盛人生

    首先祝賀問者! 當其他孩子沉迷於遊戲時,你成功地阻止了你的孩子變成遊戲迷。

    然而,你的孩子受到了其他孩子的排斥,這也是一個大問題。人的本性是社會性的。被與自己自幼兒園起的朋友們排斥是一種很難過的經歷。更有甚者,兒童時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與同齡人長期不相適可能影響孩子人格的健康發展。

    雖然你和你的孩子不應該屈服於你孩子的同輩壓力而放手讓孩子也迷進去,但要找到一個解決辦法並不容易。你考慮過搬家而發現很難。 其實即使你可以搬家,你也不能保證在搬家後就不再碰上類似的情況。孩子游戲成癮是當今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即使你可以效仿《孟母三遷》的偉大故事,現在的社會也已經大不相同了,交通和通訊發達使各處的孩子的表現更為相似,尤其是在遊戲方面。玩遊戲成風的現象可謂無處不在。

    如果不搬家,你可能會發現很難繼續阻止你的孩子加入玩遊戲的大軍。他顯然很想和他們玩,他責怪你不讓他這麼做,不給他買手機,還對你發瀉怨恨。

    這些讓我們想起了洪水這個自然災害。遊戲的泛濫就像洪水淹沒了孩子們的世界,潮水洶湧。你試圖在自家門口阻止它,但你的孩子卻有強烈的想出去的慾望,因為他的朋友們實際上都在水中玩得很開心,興奮地乘風破浪,你的孩子不想被拋在身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求助於古老的智慧:“大禹治水, 堵不如疏”。雖然你的目的不是為了治癒社會上的“遊戲氾濫”之洪水,但你可以借鑑於這個智慧,一方面防止玩遊戲之潮“淹沒”你的孩子,另一方面防止你的孩子的憤怒“淹沒”你,再一方面預防潛在的人格問題“淹沒”你孩子未來的心理健康。

    那麼這裡 “疏而不堵”的“疏”是什麼呢?我想可能有兩個方向的“疏”。一個方向是“疏”你的孩子不能和他的朋友一起玩遊戲的憤怒,另一個方向是“疏”他朋友覺得你的孩子“不和群”的排斥。

    對於前者,我想說一句你可能不同意的話,但我希望你能重新考慮:玩遊戲並不全是壞事。好的遊戲可以訓練孩子的思考、反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由於它是大多數孩子課外活動的主要部分,所以它是當今孩子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你的孩子可能不宜完全置身於外,不接“地氣”。玩遊戲的壞處其實不在玩本身,而在於潛在的過度、上癮。因此,如果你能和你的孩子制定出一些規則,確保他主要關注的仍然是課程學習和其他有益的活動,那你可以讓你的孩子適當用一點時間加入其他孩子的玩遊戲行列。如果一開始他們拒絕他,讓他以一種虛心學習的態度先接近一個或一些較友善的孩子。很有可能他們會逐漸歡迎他回到他們的友誼中來。當然,這裡的關鍵是適度。你必須讓你的孩子知道,要享受這一特權,他必須學會自律, 遵守時間、不玩一些有害的遊戲等限制。因此,如果做得好,這不僅可以消除孩子的憤怒,還可以提供一個很好的機會,幫助孩子培養自律。

    至於“疏”的另一個方向,即緩解其他的朋友對你的孩子的排斥,上述“疏”的第一個方向應可以幫助部分解決這個問題。更進一步地,你也不要排斥這些迷於玩遊戲的孩子,試著邀請他們回到你孩子的生活中,但引導他們的社交走向你認為健康的童年生活。比如,邀請孩子的朋友們回家一起學習,利用你當老師的優勢,充當小組學習的指導或顧問。這些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可能會樂於從中受益,特別是因為玩遊戲可能已對他們的學習產生了負面影響, 他們內心會有想補上的願望;另外你還可以邀請他們和你孩子一起參加其它有利於孩子身心發展的有趣活動等。

    不管怎麼說,關鍵是,不要把遊戲本身,和那些沉迷遊戲孩子們,看成是洪水猛獸而讓你的孩子遠離他們。遊戲只是遊戲,適當可以有益;那些孩子也只是小孩子,有你做老師的經驗,我相信你可以把你的孩子與他的朋友的關係引導走向更健康的友誼。

    祝你成功!

  • 16 # 書之研

    周圍的孩子,玩遊戲成風,你的孩子受家教,遭到別人排斥怎麼辦?

    按題主的意思是你家孩子應該是不玩遊戲的,所以才遭到了周圍玩遊戲孩子的排斥。

    俗話說:“人以群分,物以類聚”。

    這無論是在成人圈,還是在孩子的圈子都是成立的。

    喜歡玩遊戲的孩子在一起玩,排斥不玩遊戲的孩子,這很正常,也是必然規律。

    所以,題主沒必要憂慮,不玩就不玩。

    你可以帶孩子去找別的小朋友玩,或者自己和孩子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畫畫、讀書,或者和孩子一起去踏青遊玩,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 17 # 賣茶葉的小陳

    做好自己,不用管別人怎麼想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不必太在意別人怎麼說。但是也別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壓力太大孩子也不一定會學得好,

    適可而止。

  • 18 # 無名快樂6666666

    管別人幹嘛,今天的堅持給孩子的是終身受益!孩子也會因為您今天的堅持感謝您,而且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玩遊戲,找跟他有共同愛好的,比如籃球

  • 19 # 飛蟥

    講一講我的經驗吧,自從有了孩子,我們家就不許玩手機了。家裡裝修在條件不行時,在客廳安了一個書櫃。沒事看看書,不論是什麼書,哪怕是小說。氛圍很重要。孩子上小學時,我基本不管學的怎麼樣。和老師說,可以不找我就行。老師都是驚訝的不行。但是英語找個班,一直在補。但是從不花多錢。基本一堂課在三十左右。但是老師必須好。可以是大班。也是一星期一堂課。後來條件允許,家裡又設立書房。沒事自己在裡看書,練字。大部分時間都是孩子在裡面學習。總結經驗,就是學習習慣,必須養成。學習韌勁必須養成。初中時,必須在比較好的初中,孩子的叛逆期來了,我是基本不反對和誰玩,還鼓勵與那些淘的孩子,做朋友。但是我反對抽菸喝酒,等等不良習慣。最重要的是,要帥,要酷。要有個性。要有朋友。我的教育思想就是,不要表面的抽菸喝酒耍酷,要骨子裡酷。所以在初中,我家孩子,是在學校裡的三教九流裡,都是有朋友。都是非常鐵的朋友。另外就是尊師重教。做家長的,,我們也是骨子裡的尊重老師。另外告訴孩子,老師也是人。普通人家。也有喜怒哀樂。要理解老師。在初中,孩子從學習墊底,到學校大排榜的前面。只用了一年多,基本保持到畢業。在老師和那些朋友的幫助下。我是非常感謝老師的,也感謝那些小朋友們。即使我沒有見過面。高中基本都是學習。環境相對單一。孩子的朋友,變得非常少,一直到大學的現在。就是幾個了。人生有不同的階段,遇到不同的人。當家長的,沒必要過分干預。五百年的緣分,才換來今生今世的擦肩而過。為什麼不好好的交往。敬畏的尊重呢。我只希望,將來孩子走入社會,能夠踏實,能夠虔誠,能夠靜氣。有挑戰的勇氣。敢想敢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自己按門鈴自己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