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迷一史

    首先說鄭和下西洋的路線,鄭和一共下西洋了七次,每次去的地方都在增加。有占城、爪哇、真臘等等,據史料記載,一共有36個之多。最後一次,是一直走到了阿拉伯的麥家。

    其次,說一下為什麼,不知道您問的是鄭和為什麼下西洋,還是問的鄭和為什麼要走這個路線。我就都簡單的說一下。

    至於鄭和為什麼要下西洋,有一些史書說,是因為明永樂朱棣為了尋找失蹤的朱允炆,但是一直沒有史料考究。也有的說是朱棣為了顯擺大明王朝的富裕,讓鄭和到處去發放救濟物品。但是,這些都無所謂,鄭和下西洋的真正意義,是促進了世界文化和經濟的融合與發展,這一點,是最為重要的。

    再說鄭和為什麼選擇這個路線,就沒什麼講究了,或許是他的第六感告訴他,這樣走能看到更多的人吧。

  • 2 # 胖哥按摩

    您好,我是愛讀書喜歡歷史的胖哥。鄭和是明朝的三寶太監。中國歷史上有名的Nautilus。鄭和是明成祖朱棣的鐵粉,從年輕就開始跟著朱棣,後來在靖難之役中立了功,升為內官監太監。從1405年(永樂三年)至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鄭和六次作為正使太監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後,鄭和任南京守備太監,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在途中於1433年(宣德八年)卒於古裡國。至於他航海路徑我們接下來分享。

    鄭和下西洋

    第一次:1405年7月11日(六月十五日)朱棣命正使鄭和率船隊出使西洋。鄭和船隊從蘇州劉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門楊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區),期間張輔討平安南。此後,鄭和向爪哇方向航行。船隊到達爪哇時,正值時西爪哇與東爪哇內戰,西爪哇滅東爪哇。鄭和船隊的部族登陸進行貿易,被誤認為東王的軍隊,有170人被殺害。鄭和保持冷靜,沒有貿然興兵報復,此事得以和平解決。接下來鄭和船隊到過蘇門答臘、滿刺加、錫蘭、古裡等國家。在航行的終點古裡,鄭和賜其王國王誥命銀印,並起建碑亭,樹立石碑,碑文稱古裡國“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鹹若,熙嗥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

    第二次:1407年(永樂五年),鄭和在回國後不久就第二次下西洋了。此次主要訪問了占城、爪哇、暹羅(今泰國)、滿剌加、南巫裡、加異勒(今印度南端)、錫蘭、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欽一帶)、古裡等國。於1409年(永樂七年)回國。

    第三次:1409年10月(永樂七年九月),鄭和第三次率船隊從太倉劉家港啟航,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1411年7月6日(永樂九年六月十六日),鄭和船隊回國。這次路線是從太倉劉家港啟航,敕使占城,賓童龍,真臘,暹羅,假裡馬丁,交闌山,爪哇,重迦羅,吉里悶地,古裡,滿剌加,彭亨,東西竺,龍牙迦邈,淡洋,蘇門答剌,花面,龍涎嶼,翠蘭嶼,阿魯,錫蘭,小葛蘭,柯枝,榜葛剌,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蘇祿等國。

    第四次:1413年(永樂十一年),鄭和率船隊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等。此次航行中,鄭和船隊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到達東非麻林迪。鄭和至其國後,宣讀詔敕,對國王等進行封賜。也是在這次航行中,鄭和率明軍及蘇門答臘當地武裝擊敗並生擒了陰謀篡位並率部截殺鄭和船隊的蘇幹剌。1415年8月12日(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鄭和船隊回國。這次路線是滿剌加,爪哇,占城,蘇門答剌,柯枝,古裡,南渤裡,彭亨,吉蘭丹,加異勒,勿魯謨斯,比剌,溜山,孫剌等國。

    第五次:1416年12月28日(永樂十四年十二月十日),古裡等國使者回國,鄭和第五次受命率船隊出發,送還使者並訪問諸國,諸國中最遠的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位於東非。據《鄭和行香碑》,鄭和曾於1417年5月31日(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在靈山聖墓行香。船隊於同年秋後自長樂港啟程。鄭和率船隊回國。

    第六次:1421年3月3日(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鄭和受命送還忽魯謨斯等十六國使者。這次航行中,鄭和船隊正式到達祖法兒。1422年9月2日(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日),鄭和率船隊回到中國,暹羅、蘇門答刺、哈丹等國派使者隨船隊入貢。

    第七次:1430年6月29日(宣德五年六月九日),鄭和受命第七次下西洋。1431年1月19日(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鄭和船隊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前往福建長樂。1433年(宣德八年),鄭和在返航過程中於印度西海岸古裡(今印度卡利卡特)去世。這一次鄭和到了阿拉伯的麥加。因為鄭和是回族,麥加對於他來說是聖地。

    鄭和的下西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出使過的國家或地區,共有36個: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裡、滿剌加、勃泥、蘇門答刺、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裡、蘇祿、加異勒、阿丹、南巫裡、甘巴里、錫蘭山、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溜山、孫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兒、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兒、沙裡灣尼(今印度半島南端)、不刺哇(今索馬利亞境內)。與西洋國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在南洋以武力震懾那些小國。讓它們瞭解到大明朝的強大,不敢有非分之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月份坐飛機安全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