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優媽咪育兒
-
2 # 有米atingbaby
事實上,我們常希望孩子功課好、人緣好,頭腦壯壯身體好。但靜下心來想,自己在孩子這般年紀時的模樣,說不定會發現自己比孩子還難搞、還麻煩,甚至也有一些難以突破的瓶頸。
但是,很多小孩其實很喜歡聽父母年少的故事,小孩子喜歡聽故事,就像喜歡吃糖果零食一樣,對他有著特殊的吸引力,他們可以百聽不厭。而且,故事是一種口語化的語言,它不但能夠豐富孩子的知識,擴充套件孩子視野,還能從中學到人生的哲理和價值,激發他的想象力,注意力求知慾是很有作用的。
當你試著在孩子面前誠實地說出童年的你,儘管有時會發現自己很難面對或不想承認,試著去觀察“孩子回到媽媽的童年,會想改變媽媽什麼?”而“現實中的媽媽,又想改變孩子什麼”。 總之,父母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人,講自己小時候的趣事會對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孩子也會很專注地聽,這樣孩子能從故事中瞭解父母,不知不覺地就會把父母當成自己學習的榜樣,這種言傳身教的作用要比講大道理效果好。
-
3 # 我叫糖兒姐
我完全認同您的觀點!
感觸比較深的有兩點:
一,我是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一直和媽媽生活,童年成長中缺失了父親的陪伴,媽媽由於一個人帶我還要上班,也沒太多時間陪伴我,導致成長期甚至現在的性格有點孤僻,太過文靜。
現在我的寶寶4個多月,我已經重返崗位工作了,每天回到家裡,第一件事就是拉著我老公一起陪寶寶早教。我們會輪流給寶寶上課,我唱歌給寶寶聽,他就會給寶寶鍛鍊抬頭,翻身等大動作。雖然一天上班已經很辛苦了,但是一想到如果寶寶在成長過程中缺失了父母的陪伴玩耍,會對她的性格造成一定的影響,我就會忘記一天的辛勞,滿懷激情的和寶寶共度傍晚的時光,因為我不想寶寶和我一樣。
我經常會想一個問題: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關鍵的,相信我們每個身為父母的都知道,但是身為父母的我們真的能夠很好陪伴孩子嗎?有的家長會認為:陪伴確實很重要,但錢才是給孩子提供好生活的保障。這句話固然沒錯,如果說錢能夠給孩子提供經濟基礎,那麼父母優質的陪伴則能夠給孩子提供快樂的成長環境。出於這一點的考慮,我和老公都認同每天下班一定要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哪怕十分鐘,但是也要做到每天和寶寶交流說說話。
二,由於母親一個人帶我,所以她對我的一切要求都很嚴格,我記得初中的時候,當時就流行把頭髮拉直,小女孩愛美,所以也動了心思,我已經走到理髮店坐下了,被媽媽知道後硬是把我從理髮店拖了回去,這件事其實對我的影響一直很大,以至於我到現在都覺得愛美是件錯誤的事情,不敢去理髮店,覺得很自卑。雖然我一點都不怪我媽媽,畢竟我能理解她的心情,她是擔心身在單親家庭的我會學壞。
現在我自己有了女兒,我就暗暗下定決心,等她到了愛美的時候,我一定不會阻止她,相反我會和她一起分析怎麼樣會更美,從小培養她欣賞美的眼光,樹立她的自信心。畢竟女孩子自己愛美才能學會欣賞美,才能有自信的過好自己的一生。
-
4 # 雞蛋花生老闆凳
正相反啊 這隻能說明你還在回憶中過日子
跟不上時代節奏了
你會被孩子一句話頂翻的
老經驗無法面對新問題
-
5 # 好運小謝
你好,樓主的問題問的好,身為一個新手媽媽雖然寶寶還小但在教育方面還是能有輕重之分,本人是95後的寶媽!如果以後教育孩子我會以自己童年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為他著想的!因為我家是重男輕女的,小時候並沒有太多好回憶但都印象深刻,做為新手媽媽,以後對待孩子我會同等對待,會以自己經歷過的以前不好的一些教育以改善的方式去教孩子,讓孩子們童年無忌!每天都開心快樂,願與我們這些家長在成長道路上共進退!這就是我的想法和未來的做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
6 # 伊佳育兒
我認同“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憶及自己的童年感受,效果會更好”這句話!
隨著去年的一部電視劇《都挺好》,把“原生家庭”這個詞推向了高潮。劇中演員姚晨扮演的蘇明玉,童年遭到了媽媽不公正的對待,爸爸蘇大強由於怕老婆不敢插手對她的教育和愛。在這種既缺父愛也缺母愛的家庭中成長起來,長大極力擺脫家庭,但最後卻還是活在了蘇明玉最討厭的媽媽的影子下! 其中有一集,蘇大強被保姆欺騙感情後要跳水自殺,被警察帶到派出所,賴在裡面不走,各種作,最後蘇明玉發火訓了他,結果蘇大強把她當成了已經去世的老婆,暈倒被送醫院! 蘇明玉哭了,因為她覺得自己變成了她最討厭的母親,甚至比母親還要厲害,“我竟然把我爸罵進了醫院”!透過上面看,一個人要想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真的是不容易!而童年的一些點點滴滴更是被深深的刻在靈魂深處!
當我們成立了新生家庭後,對原生家庭裡面好的東西、正能量的精神要傳承,那些陳舊的影響我們成長的,致使童年不快樂的就要擯棄!
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讓孩子健康成長?1、身教勝言傳
爸爸媽媽以身作則比絮絮叨叨講道理髮命令重要,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爸爸媽媽就要先做這樣的榜樣!
同樣的爸爸媽媽,拿本書看書,還是拿著手機玩手機,對孩子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一方面要求孩子這樣那樣,而自己卻在孩子面前做著不讓孩子做的事情!如果我們童年有這樣的爸爸媽媽,肯定是不快樂的,同樣,孩子也會不喜歡!
2、陪伴比禮物更重要
不管誰的童年,最快樂的莫過於爸爸媽媽的陪伴!小的時候,最喜歡老爸老媽帶著我一起出去玩,有時候他們會說,賺錢給你買好吃的好玩的,可真的有這些東西的時候,卻不是那麼的歡心!
陪伴不是無時無刻在一起,而是在一起的時候高質量的陪伴,爸爸媽媽能蹲下來聽孩子說,放下來能陪孩子玩,睡前講一本故事書,陪到孩子的心裡!
3、充足的父愛
一個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爸爸的角色非常重要,他可以給孩子帶來勇氣、堅定,爸爸是一個家庭中的精神支柱,也是孩子心中的安全島!
現在很多孩子都缺少父愛,經濟壓力等各種因素,造成現在爸爸們忙於工作事業,疏於家庭孩子的教育。孩子的童年有爸爸媽媽一起的陪伴才會更完美!
教育孩子時,謹防三個“太過”!1、太過嚴厲
對孩子太過嚴厲,會讓他的童年在壓抑中度過,成長的那根弦繃的就太緊,哪一天孩子就會受不了!
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快樂的、輕鬆愉悅的,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間段!父母給予足夠的溫暖呵護,才能讓他長大成為一個有愛的人!
“虎媽狼爸”當然也是為了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但現在時代在變化,棍棒下不再能打出好少年,相反會讓孩子心理承受負擔加重,會選擇逃避逃離反抗!
每年總會有因為怕爸爸媽媽打,離家出走的少年,更有甚者的孩子會選擇極端方式自裁,一個個悲劇讓家庭教育陷入反思。
我們小的時候也不喜歡爸爸媽媽嚴厲,同樣的道理,孩子也不會喜歡嚴厲的我們,所以我們童年的不美好不能再傳遞給孩子!
2、太過寵愛
太過寵愛就變成了溺愛。有的爸爸媽媽想讓自己的孩子在童年得到自己未曾有過的美好,可一不留神容易過度放縱孩子,無節制的滿足孩子的要求!並且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捨不得孩子做家務,過度的殷勤,把孩子養成巨嬰,不懂得感恩,沒有責任擔當。
一旦哪一天孩子得不到滿足,就會由愛生恨,在機場因為沒有得到媽媽錢殺害媽媽的留學生,海歸回來一直啃老的,不讓玩遊戲打媽媽的小孩,太多這樣的例子了!
太過寵愛無疑也是在“殺”子,父母不能替孩子擋一輩子的“八十一難”,該捨得用他就用,不能讓父母童年缺失的愛,過度放大給孩子太多的溺愛!
3、太過小心
現在很多爸爸媽媽對孩子格外小心,怕髒、怕傷,孩子摸不得、碰不得、試不得,不像以前我們小的時候,這裡爬那裡鑽。
爸爸媽媽的過度小心,讓孩子變得膽小,從嬰兒時期就缺少對物體自我的觸控感,從而沒了探索的精神,童年被包裝在一個“無菌盒子”裡。孩子失去了活潑的天性!
總之,作為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把自己童年的快樂傳遞給自己的孩子,把不好的丟棄,加上新時代正確的育兒觀,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
7 # 紫雲育兒教育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童年成長起來的,而當我們為人父母時,我們卻往往從成人視角去要求孩子,忘了在孩子那個年齡時的心態。
所以我們子啊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能相應的回憶起自己在同樣的年齡階段是怎麼想法,怎麼行為,那多少就能理解現在孩子做出的一些舉動。
比如小時候我們都很好奇,喜歡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比如,走路的時候,小孩不喜歡規規矩矩的走在路上,而是喜歡走馬路牙子,草叢,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這不是孩子調皮,就是一種不願走尋常路的探索心理,所以當我們的孩子不好好走路的時候,不要責怪他不聽話,想想我們小時候不也是這樣嗎,這是孩子的天性,是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和熱情。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主觀以自己想法去判斷孩子,這樣會扼殺孩子的生命力,孩子天生就有很強生命發展力,我們要保持一顆童心,去理解孩子。
所以時常回憶一下我們童年時的經歷,有助於我們理解自己的孩子。
-
8 # 青松家庭育兒
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能夠憶及自己的童年,那麼將能更容易的理解孩子。有句話說:父母有什麼不能理解孩子的呢?每個父母都是從童年過來的。的確,常理推算孩子是最容易理解的,但是很多父母卻忘卻了自己的童年感受。
家長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必然是受自己的童年影響的,不管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家長從自己童年接受的教育中提煉教育方式,會產生兩種不同的結果:
1.遵從自己童年接受的教育。
2.彌補自身童年的教育行為。
遵從自身童年接受的教育這一點離不開我們常說的“原生家庭”迴圈,家長會在潛意識遵從自己童年接受的教育來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有很多時候我們家長會不知不覺變成了自己的媽媽的模樣就是這個意思。
在《都挺好》中的蘇明玉一直想要擺脫重男輕女的母親留下的陰影,拼盡全力想要逃離,但後來卻被自己的父親指責:“你現在和你媽一個樣。”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離的,如影隨形。
彌補自身童年的教育行為如果家長的童年不太完整,或者童年時期的某一件事情沒有處理好,再次出現相同或類似的情節時,家長就會下意識迴避,或者出現強烈的意願扭轉。
比如說如果家長的童年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當家長教育孩子時就會出現錯位彌補自身的遺憾或創傷,極容易對孩子產生溺愛情緒,當然也可能對待孩子冷漠,就像父母當年對待自己一樣。
如何終結迴圈的噩夢,給孩子一個完整的童年1.家長需要轉變自身的認識,孩子的童年並不是你的童年,你可以理解孩子,但不能把孩子想象成自己。
2.正視孩子的需求。許多強迫孩子吃飯的家長,童年一般都有飢餓的經歷,他們總會覺得孩子餓,其實是家長把孩子想象成了童年的自己讓孩子“替自己吃”。
3.認真傾聽孩子的需求,學會共情。
結束語成長的過程並不容易,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受過傷害,雖然留下的傷痕未曾察覺,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又會不時被喚醒。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光要憶及自己的童年,更要警惕童年陷阱,讓孩子不要再經歷自己曾經的傷害。
-
9 # 成長教育微學習
我覺得憶及童年感受,是可取的。
但是凡事都有雙面性,在憶及過程中,注意方法、語言、內容的合理利用,就會利大於弊。
弊端:
有些事情容易起到暗示作用,尤其是孩子對父母的話,暗示作用的力量更是巨大。
利端:
孩子會在父母回憶的過程知道尊重個人感受;
父母也會在憶及過程中,對原生家庭、內在小孩有個重新梳理的過程,這樣很有利於自我成長,要知道父母的自我成長對推動孩子成長師很有利的。很多親自問題,往往不是父母不知道正確的方法,而是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癥結,才會帶到育子過程中來;
孩子瞭解了更多,會提高他的判斷能力,尤其是情緒處理方面的能力,可能會提高孩子的共情能力;
注意憶及方法:
1不偏激,要客觀,讓孩子接納很多事情的客觀存在;
2不極端暗示,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珍惜,容易過度灌輸給孩子匱乏感;
3講述完跟孩子來一個擁抱。
回覆列表
深有同感,記得我小的時候就喜歡我媽媽講她小時候的故事,那時候我家裡有一個老式的相框,裡面裝滿了我媽媽年輕時的照片,她就指著裡邊她的小夥伴給我講她小時候的故事。
每每媽媽講她和幾個小夥伴去山上捉蠍子,她在最前面,當掀開石板下遇到一條大蛇時,她很淡定的扣上石板,繼續向前走……我就被她逗的哈哈大笑,誰的童年不是這麼的搞怪,媽媽也是在調皮搗蛋的年齡走過來的。
我現在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有時候給兒子講我小的時候因為做什麼事被我的媽媽訓斥,我兒子就在一旁認真的聽,特別入戲,有時候還安慰安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