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砳磊齋主人

    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俗稱“說書”,河南傳統地方曲種之一。

    河洛大鼓是一種以說、唱為藝術表演手段,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歌唱社會生活的傳統音樂。其演唱藝術形式有十一種詞牌,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曲目有《劉公案》、《雙打擂》、《大紅袍》、《大八義》、《小八義》等。

    河洛大鼓發源於我的老家河南偃師李村,現洛陽市伊濱區李村,興於鞏義,流行於洛陽、孟津、登封等地。2006年5月20日,河洛大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案編號Ⅴ-12。

    小時候的娛樂之一就是晚上蹲在電池燈下,聽藝人講書。藝人會連續講幾個晚上,直到把一部書講完,然後換場子再講。記憶中的第一代說書人是李村的張天倍吧,挺有名氣,最喜歡的《劉墉下南京》《大八義》《小八義》等。

  • 2 # 愛說話的老王

    京津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還是不少的。比如天津的泥人張。這是絕對地道的純手工非物質。

    北京有一種叫做沙燕的風箏這種雖然不像濰坊風箏。但是有著京城傳統味道。

    還有北京的麵人,天津武清的窗花。

  • 3 # 夢中有澤

    雲夢皮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傳承人是秦禮剛大師。

    雲夢皮影的特點是輕裝簡從。就是隻需要一個人舞動皮影,這是全國唯一隻需要一個人舞的皮影,有“一人舞動百萬兵”之稱。

    雲夢皮影用料從紙到塑膠片,透雕鏤空,花紋精細,色彩鮮亮。

    在劇本上從年頭到年尾天天演出,五年不重戲。隨文化部出訪七個國家演出。

    1995年被湖北省評委湖北皮影藝術之鄉。2019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雲夢縣文化館獲得“雲夢皮影”保護單位資格。

    雲夢還有一個三節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節龍燈造型奇特,一條紅色白鬚老龍,身長12 節,左右相伴的 有兩條三節小龍,一條黃色長紅須,一條黑色長烏須。這兩條小龍由龍頭、 龍身、龍尾3 節組成,長6 米左右。三節小龍的頭為鵝頸頭,頭頂扎一隻蟾 蜍。龍嘴含珠,身披繡花衣,龍尾紮成燕子尾狀。

    三節小龍舞由三個人表演,在鞭炮聲中,三節小龍翻滾盤旋,眾多的男鼓 手左手持鼓,右手持槌圍在龍的四周,隨著龍舞的起伏且鼓且舞。

    每年正月十二,人們紛紛走出家門舞龍跳鼓。這裡的龍、鼓舞新 穎活潑,粗獷豪放。

    在雲夢還有關於伍子胥的足跡傳說,也是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在傳揚。

  • 4 # 蒲葦詩姐

    珠算。小時候上學還要求學習,覺得特別好玩兒,現在已經不會了。

    2013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透過決議,把中國珠算專案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珠算流傳至今,已有1800多年曆史。這一名稱最早出現於漢朝的《數術記遺》,現代珠算術可以追溯到元朝的《算學啟蒙》。

    本來珠算用的算盤也是平日裡很常用的工具了,可惜現在科技發展太快,人人手機都帶計算器了,也不需要再用算盤了。

    不過前幾年特別流行了一陣,讓孩子們學“珠心算”,借用珠算的計算方式訓練孩子們心算能力。還有好多電視節目展示這些“神童”的才藝。那陣子我一度以為“珠心算”是有些人為了賺錢故意神話的能力,後來才知道自己淺薄了。

    國際上也是有珠心算比賽的,而且中國代表隊還多次在世界級比賽上奪冠。在江蘇省南通市還坐落著一座中國珠算博物館。

    珠心算可以開發大腦,提高注意力、專注力。雖然算盤在我們的生活中逐漸淡去,但它的文化內涵仍然生生不息。

  • 5 # 巨偉匯

    由於一直對文化藝術執著追求,再加之單位工作需要,所以,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不陌生。

    我們單位全稱是中國文化研究會,相關百科有詳盡解讀,屬於文旅部主管單位,是國家一級學術團體。而我正好又負責非物質文化委員會,以至於接觸了很多非遺領域的有關專案、機構和非遺傳承人。

    目前,在中國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相關機構和傳承人,也大多屬於文化旅遊部門協調管理。

    我們身邊接觸的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其中有書法、陶藝、瓷藝、糖藝、唐卡工藝、釀酒工藝、民族服飾製作工藝、民族歌謠唱法及很多行業製作方法等等。

    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人和事,我們接觸了很多,也有義務去推廣傳播,讓其不斷的被繼承和延續下去,這不僅是為國家做貢獻,同時,也是為相關個人和機構提供便捷服務,為其更好發展搭建平臺!

    由於本人從小就愛好寫字,所以,對同樣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書法情有獨衷!更是經常研究和練習晉唐以來的名家碑帖法書,將來能夠有幸成為書法家,也將是我畢生追求!

  • 6 # 百美坭興小韋

    我是廣西人,現在從事廣西欽州坭興陶製作,2008年6月7日欽州坭興陶燒製技藝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它非文化遺產還有煙墩大鼓、欽南採茶戲、欽北跳嶺頭、欽南跳嶺頭、靈山跳嶺頭、劉永福傳說、馮子材傳說、浦北鷯劇、小江瓷器手工製作技藝和靈山豐塘炮期習俗等

  • 7 # 輝哥7651

    非物質文化遺產瞭解到的有一些,像是東北二人轉、東北大鼓、樺樹皮畫、剪紙、皮影戲、秋林大列巴製作工藝、哈爾濱紅腸製作技藝……

    都是我們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印象最深的就屬東北二人轉了,小時候沒有電視沒有錄音機,也沒有流行音樂,所以在我印象中聽到最好聽的就是二人轉。

    記得放暑假的時候,農村親戚趕著馬車來城裡,我就跟著馬車到鄉下玩。鄉間的路高低不平,一路的顛簸,並沒有影響我們的心情,我們在車上說著笑著,路上還碰到一隊唱二人轉的車隊,印象中那個女的長得特別好看,穿得也可好看了,聽說是到我們去的屯子去演戲,我們更開心了。晚上我們吃完飯迫不及待的等到那裡,好像是帶著小凳子,也不是很明白他們唱的是什麼,就是聲音特別好聽,清脆的聲音能傳的很遠,有說有笑有唱的,舞著手帕能甩出去很遠還能收回來,聽的可入迷了,看的也入迷,那天看到很晚才回去。

    那一晚上的那場戲給我留的印象太深了,感覺是我看到聽到最好的戲。後來知道了,那時聽的叫二人轉,還是我們黑龍江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8 # 換個角度tosee

    作為湖南人, 最經典的就是湖南花鼓戲。其中 , 最經典名著之一 《劉海砍樵》,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它述說的是:孝子劉海與狐狸精胡秀英的愛情故事 。

    中國傳統節日,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 ——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 一種方式 。

    二胡, 一種傳統的傳遞音律的樂器 。

    珠算,一種古老的神奇的計算方式、 有獨特的數理口訣 。計算工具是算盤。

    打陀螺, 一種有趣的遊戲,也可以說是玩具 。抽打的方式也很獨特、有趣。

    趕集 ,一種歷史悠久的集市文化 。

    蓑衣,一種舊時防雨的用具,多用棕毛製成,現已絕跡。 •最令人難忘的應該是舊時農村文化——露天電影 。它,無形中激勵了一代人;也充實了一代人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它,在時代最需要的時候恰到好處的產生了;它是一種無可替代的力量,無窮的力量,巨大的力量!!!也是它,在歷史闊步前行的步伐中,起到了無可比擬、無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圖片來自:網路

  • 9 # 帥爸靚媽

    在我們潮汕地區有潮劇、潮州音樂等傳統戲劇、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剪紙、版畫、抽紗、刺繡、木雕等幾十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而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種是“嵌瓷”。

    嵌瓷是以潮汕風格為主的民間建築裝飾工藝,多用於祠堂、廟宇、民居等大型建築物的屋頂或瓦片裝飾。

    國家級非遺專案大寮嵌瓷省級傳承人許少雄年幼時便跟隨爺爺學習嵌瓷技藝。經過他的一雙妙手,破碎的茶碗可以華麗“轉身”,變成精美的陶瓷拼貼工藝品。

    傳承千年的非遺,可能是一種技藝、一種聲音、一種習俗,但都寄託對生活的美好向往。

  • 10 # 小甲說書

    說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幾乎所有的少數名族都有,今天在這裡我主要介紹我們廣西融水苗族的非遺文化——蘆笙坡會。

    我先簡單介紹一下我們苗族,苗族先民源於4千多年前從黃河流域到長江中游以南被史籍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後來先民們經過不斷遷徙,到現在大約八成的苗人聚居在中國南方省份。上個世紀澳洲民族學家格迪斯在他的著述中這樣感嘆:“世界上有兩個苦難深重而又頑強不屈的民族,他們就是中國的苗族人和分佈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本世紀苗族作家南往耶寫道:“苗族是一個不斷被驅趕甚至被消滅的民族,但他們一直沒有對生命和祖先的放棄,自五千年前開始,爬山涉水,經歷千難萬苦,從中原逃到雲貴高原和世界各地,朝著太陽落坡的地方尋找故鄉,用血淚養育古歌和神話,沒有怨恨,把懸崖峭壁當做家園,梯田依山而建,信仰萬物,崇拜自然,祀奉祖先,感謝仇人。”

    言歸正傳,今天我要介紹的苗族非遺文化“蘆笙坡會”就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安太鄉境內。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三,鄉里各寨子的“達配”(女孩)們穿著盛裝百鳥衣,披金戴銀,精心打扮,“達亨”(男孩)們穿著傳統苗衣,拿著插有鳥翎綁有蒿草的蘆笙,敲起鑼鼓和達配們一起去一個叫十三坡的地方。十三坡是一個地名,名字來源已不可考,那裡是一片平坦的小盆地,平地上錯落樹立著十幾根蘆笙柱,每根蘆笙柱都由水桶粗的杉木經過木匠精心雕琢而成,柱子上雕龍畫鳳色彩斑斕栩栩如生。時過正午,由各寨老帶頭祭拜過各寨的蘆笙柱後,達亨們拿著蘆笙圍著柱子吹起蘆笙曲,達配們圍著柱子跳起踩堂舞……

    那一天,十三坡聚集著全鄉幾萬苗族人,那是我們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也是最期待的日子。

  • 11 # 一鳥

    閩劇,對此地方戲曲印象最深。其主要是音樂、語言、表演、唱腔、曲牌名、曲調、樂隊、樂器等,還有化妝造型、服飾、

    鞋帽,等等,上述等與其它劇種有別,極具地方特色。

    閩劇,福建五大劇種之一,歷史悠久。起源於明未文明發展之初,建邑於洪塘石倉園之境,設學於儒林班“逗腔”之始,開啟於“金山寺”第一儒林之後,置立於“三合響”融會之時,成熟於民國之期,輝煌於改革開放春天。

    閩劇作為第一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的地方劇種,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福建省福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脈之一,已經成為福建福州地區的一個鮮明的文化符號。

    現先說說閩劇音樂:

    閩劇音樂是綜合了過去福州方言地區的地方戲曲(儒林、平講、江湖)三個源流聲腔,以及當地民歌、民謠、小調等為基礎,同時借鑑了外來劇種和聲腔的變化手法,經過歷代閩劇前輩長期創作、實踐衍變發展而成。

    閩劇唱腔有“逗腔、江湖、洋(揚)歌、小調、囉囉、板歌”六大類多種聲腔等融會而成,統稱“榕腔”。其中逗腔、江湖、洋(揚)歌為主體,曲牌190多首,其音樂旋律與福州方言的音韻、聲調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閩劇音樂(器樂),主要指傳統閩劇的演奏或伴奏音樂中“琴串、譁牌、介頭”等三個部分等組成。閩劇器樂是閩劇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具有地方特色。

    一、唱腔曲牌:

    逗腔 出自“儒林班”,即“儒家班”,由明萬曆年間福州西郊洪塘鄉的曹學佺將省外的聲腔音樂溶入福州俗曲俚歌創制而成的聲腔唱調,是閩劇唱腔的主體。有15種板調。

    唱腔具有抒情性、敘述性、抒發性或詠歎等。旋律優美,歌唱性甚強,又可表現激昂強烈的戲劇性場面等。音樂結構形方整、嚴謹,有板腔體、曲牌體和板腔、曲牌的綜合體三種。旋律婉轉,纏綿悲惻,風格高雅,唱拖腔較多,以“呀、哎、依”等音為襯,如[寬板]等。句尾常有後臺幫腔,俗稱“掏嶺”。多以嗩吶、逗管、笛吹奏或由角色自唱。其中的“寬板”、“急板”原有後臺人聲幫和(稱為“馱聲”),後來有的改為自行拖腔(稱為“自馱聲”),或用小嗩吶、逗管吹奏幫腔部分,作為過門,還有“滴水”、“滂水”等調,是吸收吹腔、梆子腔演化而來。

    逗腔曲牌正體有13題,稱為“十三腔”。包括“急板”和“寬板”部分。曲牌有近40首,以[急板]、[倒板] 、[寬板吟]、[淚透]、[自掏嶺]、[板下闖]……等等,13首為正體,另有變體20多首。伴奏樂器以逗管、曲笛、主胡為主,拉弦、彈撥樂器為輔。

    江湖 出自“江湖”戲,是在本地區民間歌謠和“評話”(說唱藝術)腔的基礎上,揉合外來聲腔(如徽腔、弋陽腔等)發展而成為極具有深厚的傳統的唱腔曲牌。

    旋律簡樸,粗獷奔放,高亢激烈,強變性較大。在上下句落音不變的前提下,可按唱詞的語言聲調自由行腔。節奏自由,說唱性強。傳統曲牌約十幾首,常用的有[江湖調]、[陰調]、[江湖疊]、[梆子疊]等等。伴奏樂器主要用絃樂。唯[陰調]一曲的幫腔和過門用大嗩吶。“江湖”高亢粗獷,緊拉慢唱時,或其一人歌唱,眾人幫和,字多腔少,以及用數板、疊板,一腔一字,少有婉轉輕快的音調,最能體現激情。現有曲牌正體五首,變體七首。配器以拉絃樂器為主,彈撥吹奏樂器為輔。

    洋歌 據傳來自青陽腔,有滾唱、滾白痕跡,過去曾稱為“陽歌”,亦有後臺人聲幫和,現幫腔部分已改用樂器伴奏。有傳統曲牌30多首,分四種類型。由引子、主曲、尾聲三部分組成的有[雙蝴蝶]、[孝順歌]、[金湘]、[清言詞]、[花鼓相罵]等;由引子、主曲兩部分組成的有[水底魚]、[賞花]等;只有主曲部分的有[山坡羊]、[紗窗外]、[看相]、[花鼓]等等;唱唸相間型別的有[浪淘沙]、[鰲頭金桂]、[駐雲飛]等。四類曲牌的旋律互相牽連、滲透,可連串成套,成為閩劇的骨架。旋律簡潔流暢,平白如話,敘述盤答、通俗風趣,長於敘事,亦可抒情。唱腔字多腔少,行腔簡淨。曲牌後末句用吶仔代替幫腔,俗稱“吶仔尾”。小過門也用“鑼仔齧”,旋律流暢如話。適宜敘述,盤答(對唱),亦可描景抒情。

    伴奏樂器以京胡、月琴、三絃為主。配器以彈撥樂器為主,拉弦吹奏樂器為輔。

    小調 系本地和外地傳入的俗曲俚歌。被吸收入閩劇唱腔的各地民歌小調約60首,旋律簡潔流暢,融入閩劇後,加上了特有的裝飾性潤腔,顯得活躍清新,優美動聽。曲調有[一枝花]、[四大景]、[茉莉花]、[牡丹亭]、[更打]、[銀柳絲]、[盤關]等等。多用在歡樂、抒情、沉思、哀怨等場面。伴奏樂器以特色樂器與管絃絲竹演奏,自成閩劇風格。

    囉囉 為外來劇種腔調之統稱,吸收進閩劇後,其曲體、板式等基本不變。旋律因方言原因而逐漸閩劇化,成為閩劇唱腔的一個組成部分。音樂輕巧明快,表現力豐富。現有曲牌約50首,常用有20首左右,有崑曲的[點絳]、[崑腔引](又稱[清江引]),吹腔的[滴水]、[千里駒],彈腔的[撥子]、[江南平],徽調的[萬花開放],雜腔小調的[二關]、[平和]等。

    板歌 俗稱“行板”、“數板”等。是本地民間童謠、民謠,加上配合閩劇介頭衍化而成的有板無調唱腔。節奏明朗簡捷、多變,形式活潑,語言豐富,表演風趣。多為醜行腳色演唱。如[三十六叫]、[滴滴金]、[剔銀燈]、[幹板]等等。傳統板歌約10多首。

    閩劇是多聲腔劇種,採取曲牌連綴體和板式變化體兩種系統的唱腔音樂,因此,可以一個曲牌唱完了轉另外一個曲牌。

    二、器樂音樂:

    琴串 是用管絃樂器演奏的樂曲。它融會了外來劇種(徽、昆、京)等兄弟劇種藝術精華,同時也吸收了福州十番、禪曲、佛曲,鼓樂、吹打等地方特色音樂。傳統曲牌有[一枝花]、[菊花串]等十多支;外來的琴串如[大八板]、[柳青娘]、[雙貴子]、[小開門]等,還有改編和創作的琴串,如[翠裙腰]、[北雲鰲]、[尺串]等。音樂短小精緻,優美委婉。可根據劇情的變化靈活運用,主要用來渲染舞臺氣氛為主。

    譁牌用譁(大嗩吶)吹奏的曲牌,又稱為譁牌;用笛子吹奏的曲牌,稱小吹,(也叫小科場)。傳統曲牌有80等多首。常用的有軍樂[朝元歌]、[開堂],喜樂[科場]、[柳搖金],宴樂[玉芙蓉]、[賞宮花],哀樂[火石榴]、[哭皇天]。其他有圍獵[石榴花]、神仙[水仙子]、鬼怪[拿妖]等。

    介頭 即鑼鼓經,閩劇打擊樂的節奏形態。閩劇介頭,分為文戲和武戲介頭。

    文戲介頭:以福州地區民間音樂(十番、鑼鼓、吹曲、道、佛教)等器樂的打擊樂融會“儒林、江湖、平講”班所用介頭髮展而成。

    武戲介頭:多是吸收外來的徽、昆、京等劇種的武場介頭。被閩劇吸收以後,融進地方、劇種自己的鑼鼓經。

    現閩劇舞臺常用形式有四類:場面介頭(在場、幕前後用);唱腔介頭(在唱腔的始末起引導與結束作用);科白介頭(配合動作、道白用);譁牌介頭(插在譁牌之中)。四類中以唱腔介頭、科白(唸白)最具閩劇特色。主要有[脫殼]、[四不像]、[清鼓介]、[雙蝴蝶]、[火炮]等,俗稱“五大介”。現有介頭120多支(首)。

  • 12 # a秦風

    咸陽渭城區文化底蘊深厚,有“咸陽牛拉鼓”、“張記餛飩”、“秦漢戰鼓”、“李氏太極拳”、“五陵原黑陶”、“乞丐醬驢肉”等幾十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有一樣對我印象最為深刻,那就是被譽為農耕文化“活化石”的木輪大車製作技藝 。

    在咸陽渭城區北杜鎮,有一位年近70歲的老師傅傅平,是“禮義成”木藝坊的第五代傳人,這個老作坊已有百餘年曆史。傅平說,2014年他憑著兒時記憶和祖傳口訣,帶著徒弟開鋸造車,打出一輛古色古香的木輪大車。隨後,他又將製作技藝寫成《木輪大車製作技藝》,2015年12月被列入陝西省第五批非遺產保護名錄。

    來自農村的我從小就與木輪車、架子車等農用車非常熟悉,因為小時候家裡的主要載物運輸工具就是這兩種車,也是每戶農村人的必備。所以,見到木輪大車就覺得格外親切。車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的發明與使用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活動範圍及負載能力,從戰車向運載大車的轉化,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貿易、交通的發展。傳說黃帝發明了車。夏商周主要是獨輈、雙輪、橫長方輿廂的車型,東周出現了雙轅牛車,秦漢以後,雙轅、雙輪、縱長方輿廂的車型逐漸流行,終於成為中國古典木製大車的代表形制。

    “禮義成”是咸陽渭城區北杜古鎮傅氏木匠作坊的商號。自1897年始創,迄今已經118年。雖然說歷經五代傳人,而且都是口訣傳承,但在傅平師傅嘴裡仍然譜系清楚、體系完整,木輪大車是其代表技藝。

    木輪大車也叫硬軲轆大車,整車全部為卯榫連結,工藝要求相當細緻嚴謹。傅平說:一輛大車涉及大小木件240塊,鐵件1193件,製作一輛車至少要花150個工作日。木工製作階段不能使用鐵釘,只有兩個特殊部位要求使用皮膠或木楔,其他部位均用“硬卯”。因此,民間也常以“車木匠的卯硬三分”來讚揚車木匠的高超技藝。製作過程具體為:構件與選料、製作與安裝、加固與裝飾、整體組裝以及其他配件5大步驟。車輛主選材料為本地的青槐,其製作又分為:車輪製作、車軸製作、車廂製作。加固與裝飾分為車輪加固、車廂加固和鐵藝裝飾。

    木輪大車的選料非常嚴格,關中地區常用槐木,各構件的效能要求兼用榆木、樑子木和棗木,而這些材料的乾燥程度也能決定一架車能否製作成功。“隔年的輻條,當年的輞,車頭還在樹上長。”這是造車口訣中對木料乾溼程度的要求。意思是車輻條要用最乾的木料,越幹越好,因為車輻條是榫卯結構,木料幹了後會收縮,如果溼度太大無法收縮。車頭的木料要潮溼,隨著木料漸幹收縮,榫卯相應縮小,會保證車輪越來越牢固。

    硬質木輪大車現在幾乎沒人會做了。當然也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它已失去了實用價值。但作為農耕文明的象徵和先祖的高超智慧結晶,無疑有著非凡的文化傳承意義!

  • 13 # 伊片冰心在玉湖

    我身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魏氏磚雕,位於寧夏固原市隆德縣鳳嶺鄉於河村,第五代傳人和我是大學同學,現在企業經營的風生水起,是隆德縣的龍頭企業,在縣域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帶頭作用。

    魏氏磚雕藝術被形象地稱為“盛開在青磚上的花朵”,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 2014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

    魏氏磚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一塊普通的磚頭,被村裡能手雕琢成一件完美的藝術品,可謂是小山村裡的大藝術。新時代的風潮掠過西海固,保留傳統文化血脈的手藝被擦亮,散發出異樣色彩。魏氏磚雕的繼承、發展,改變了寧夏固原市於河村的命運,也改變著更多人的命運。

    走近了解猶如進入磚雕藝術博物館!雕刻著鴿子、獅子、鶴、梅、蘭、竹、菊的瓦當作品,印有“吉、祥”“耕、讀”“如、意”等字樣的磚花,以及“紋龍脊獸”“五鬃脊獸”“獅子滾繡球”“雙龍紋”“龍鳳脊”“二龍戲珠”“張口獸”等作品,大的、小的,長的、短的,薄的、厚的,已經燒成的、還未燒製的,混著泥土的芬芳,讓人不由陶醉其中,感嘆雙手的力量!

    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專項資金支援,投資建設的“固原磚雕(六盤魏氏磚雕)傳承保護基地”,於2017年8落成,基地以搶救、保護、展示、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磚雕為理念,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基地是集陳列展示、研究保護、研學體驗、設計開發、生產加工為一體的綜合性基地,為推動磚雕技藝更好的傳承、保護和發展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也為魏氏磚雕走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透過接待各地考察及觀光遊客、接收夏令營學員、接待研學旅行學生軟雕製作培訓、舉辦暑假公益興趣班、面向社會招收學員參與磚雕技能培訓等,促進文化與旅遊融合步伐。

    為家鄉有這樣的文化而驕傲。

    #泛文化寫作營#

    #世界讀書日#

  • 14 # 信豐文旅

    江西贛州信豐縣,自古以“饒谷多粟、人信物豐”著稱,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十分的豐富,有著多項國家級、省級、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現在會的人越來越少了,希望這些非遺都能得到傳承。

    國家級非遺專案:古陂蓆獅、犁獅

    省級非遺專案:瑞獅引龍、手端木偶戲、大阿子孫龍、大堂花鼓戲。

  • 15 # 使用者何生華

    我身邊非遺多得很,那些苗家寨子,苗族古歌、情歌、飛歌,哪一個都是我們推薦的非遺產品,多少被有關部門申報過,又有好多正在申報啊!我是從黔東南來的,覺得有很多苗侗族的東西都值得我們申報,包括民族節日,都可以申報。黔東南在貴州可謂是風情獨道,整個黔東南都可以申報非遺,這是不容置疑的,只要好生整合,黔東南申報非遺是有可能成功的。

  • 16 # 老嚴拍案論古

    我們的生活從來就沒有離開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生活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那些不能以實物方式來體現的,都是非物質文化,多數是以技術、風俗、習慣等方式呈現。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傳統婚禮那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代婚禮很多是西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過添加了部分本土內容;各種節日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分為傳統的和外來的兩種,古代中國過年有一套比較複雜的儀式,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你會製造一隻狗,這種技術子孫下去,也就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著人的方方面面,至於哪個影響更大,可能每個人都不一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生大圓臉顯胖,有什麼方法看起來顯瘦?身高175cm體重7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