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晨曦
-
2 # 碼字先鋒
崇禎九年(天聰十年,1636)四月,皇太極在盛京(今瀋陽)正式登基即位,建國號大清,定年號為崇德,仍以盛京為國都。
皇太極建元立國,充分顯示出他將與大明朝爭奪天下的決心。自此以後,他展開了一系列攻勢,與明朝進行決戰。
崇禎九年六月底,勇敢善戰的阿濟格率領10萬八旗兵,自喜峰口攻入長城,於延慶集結。然後,阿濟格率部深入京畿,攻城略地。
七月初八,清兵攻下昌平,再攻西山受挫後,轉而南下良鄉。十六日,攻下寶坻,二十二日,又下定興,然而攻入房山。
面對危急形勢,崇禎帝及其大臣們幾乎是沒有招架之力。清兵犯邊的訊息傳來時,崇禎帝首先任命太監分守各關隘。至於為什麼不用大臣而用太監拒敵的原因,崇禎帝的解釋是太監動作利索,赴任速度要比大臣快得多!隨著戰局的發展,崇禎帝除了急命各地邊兵火速入衛外,似乎拿不出什麼辦法來。
阿濟格一路勢如破竹,連破房山、安肅(今河北徐水),攻大城。至八月,攻入文安、永清,分攻諸縣,先後進攻漷縣、遂安、雄縣,然後攻香河,進河西務,還涿州,克順義。再繞到京城東北,至懷柔、大安,西陷西和,分兵屯密雲、平谷,再返回雄縣,向北侵擾。直至九月初一日,才從冷口出塞。有意思的是,他在出塞前還在塞上樹了一塊柏木,上面寫道:“各官免送!”
此次清兵入關,連陷12城,大小50餘戰,京畿損失慘重。除少數將領外,明朝各處戰將幾乎沒有組織起像樣的反擊。仗打成了這種樣子,也實在沒有什麼好敘功論賞的,但崇禎帝卻仍要獎賞,不過受賞的主要是太監,依次是:太監曹化淳因進馬賜彩幣;太監曹化淳、張國元因守衛京師有功蔭指揮僉事,各世襲;太監高起潛弟蔭錦衣衛中所百戶世襲,等等。仗打到這種份上,不知還有何功可敘?!
倒是兵部尚書張鳳翼、宣大總督梁廷棟,深感罪孽深重,先後服毒自殺。而依此兩位的人品和原先的表現,應不至於會有此舉的。不過,他們幸好及時自殺,否則也難逃重罰,因為不久後,崇禎帝又改變了主意,追論其罪,張鳳翼被免職,梁廷棟被處大辟,因其已死,免於實施。張、梁兩位,對此似乎已有先見之明!
兵部尚書、宣大總督自然不能久缺,崇禎帝便破例把在家守制的楊嗣昌調來任兵部尚書,又任命剛從湖廣前線趕來勤王的盧象升為宣大總督,負責守邊。
這一人事變動,對邊防並無多大積極作用。新任兵部尚書的楊嗣昌,始終認為朝廷的主要威脅是來自於農民軍,而不是皇太極。他上任後的工作重心,也一直是放在鎮壓農民軍一事上。而出任宣大總督的盧象升,雖在鎮壓農民軍上做出了成績,但對於邊事,則毫無經驗。據說盧象升的這一調動,本是首輔溫體仁對他的算計,因為兩人之間頗有積怨。後來的事實也表明,盧象升在任職期間,確實受到了溫體仁的壓制。即使在溫體仁下臺後,盧象升也沒有得到楊嗣昌等人的有力支援,反而處處受制。
更嚴重的是,崇禎帝等人對皇太極的勃勃雄心一無所知。對清兵的入侵,崇禎帝仍認為只是一般侵擾,沒有意識到這已是到了兩朝爭天下的關鍵時刻。因此,朝廷尚存僥倖之心,在戰略和行動上自然不會得力、有效。如此次清兵入侵後,崇禎帝也覺得邊關需要加強,否則還要吃虧。但他為此做出的決定,則令人哭笑不得:他竟下令兵部向武清侯李誠銘等借款,以用來練兵買馬,制器修邊,到日後加上利息再歸還。
就在崇禎帝舉債借貸之時,皇太極卻又瞄準了北韓。
早在即位之初,皇太極就出兵北韓,以剪除來自東方左翼的後顧之憂,破壞毛文龍從海上進襲遼南的陸上基地。這次出兵雖沒有達到消滅毛文龍的目的,但卻嚴重打擊了北韓,逼迫其締結了城下之盟,雙方約為兄弟之國,北韓對後金春秋輸歲幣,互市中江。
北韓雖與後金訂約,但並非真心結盟,相反卻力圖保持和明朝的友好關係,維護明朝的利益。崇禎四年(天聰五年,1631),北韓國王李倧拒絕後金要求徵調兵船的命令,不肯助後金搶佔原由毛文龍佔據的海島。李對後金使者明確表示:“明國猶吾父也,助人攻吾父之國可乎?”同時,北韓還減少每年向後金交納的歲幣,收容後金逃人,並議罷遣使、互市等。崇禎五年(天聰六年,1632),北韓又拒絕嚮明朝叛將孔有德等提供軍糧。此後,雙方關係一直十分緊張。
平心而論,當時的北韓對明王朝是相當忠誠。而正是這種忠誠,使得皇太極下決心征服北韓,解決後顧之憂。遺憾的是,明朝當時已自顧不暇,無法給北韓這個屬國提供任何保護,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北韓罹難。
崇禎九年(崇德元年,1636)十一月,皇太極決定親征北韓。十二月初,皇太極率領和碩禮親王代善、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和碩豫親王多鐸、多羅貝勒嶽託、多羅貝勒豪格、多羅安平貝勒杜度,共大軍10萬,從瀋陽出發,進攻北韓。初九日,皇太極渡江進入北韓。嶽託部於十三日到達了平壤,多鐸部則於十四日進逼王京漢城,北韓國王李倧逃離國都,避入南漢山城,憑險死守待援。雙方僵持不下。
崇禎十年(崇德二年,1637)正月,多爾袞出騎兵襲擊江華島(漢城東北漢江入海處),俘獲北韓國王及重臣的家屬二百餘名,並以此脅迫北韓國王李倧。
李被迫於正月三十日出城投降,獻出明朝所頒給的敕印,向清臣服。皇太極也釋放了被俘家屬,只留下了李的長子和次子作為人質。
二月初二日,皇太極班師回國。又命碩託和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進攻當時仍由明朝控制的皮島(今北韓椴島),後又派阿濟格前去助戰。四月十二日,阿濟格奏報攻克皮島,殺守島總兵沈世奎,消滅守島駐兵1萬7千餘人。
至此,一直制約清政權發展的東部威脅,已被徹底解除。
至崇禎十一年(崇德三年,1638)八月,皇太極再次決定奔襲明朝,發動了清朝入主中原前最大的一次入關奔襲戰。
八月二十三日,皇太極命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以豪格、阿巴泰副之,統率八旗左翼軍;以嶽託為揚武大將軍,以杜度副之,率八旗右翼軍,分兩路攻明。八月二十七日,嶽託自率右路軍自瀋陽出發;九月初四日,多爾袞率左路軍從瀋陽出發,浩浩蕩蕩,殺向大明。
為配合多爾袞和嶽託,,皇太極親率大軍於十月初十日離開瀋陽,向山海關進發,以牽制住遼西的明將祖大壽等入援關內。皇太極率部先後騷擾義州、錦州,一直至中後所,遍擾遼河以西地區,牢牢地牽制住了遼西的明軍。
多爾袞、嶽託率部分別從牆子嶺、青山口等關隘攻入長城。正在密雲為監視太監鄧希詔祝壽的總兵吳國俊急忙率兵至牆子嶺與清兵激戰,潰敗退至密雲。薊遼總督吳阿衡率兵救援,兵敗而死。太監鄧希詔不戰而逃。兩路清軍會合後,乘勝挺進,越過遷安、豐潤,至通州以西地區,繞過北京,南下涿州,然後分兵8路,在京師南部地區往來掃蕩。
面對清軍的凌厲攻勢,崇禎帝急令各地兵馬勤王,並賜盧象升尚方寶劍,總督天下援兵。
十月初二日,京師戒嚴。
十月初四日,崇禎帝在武英殿召見文武大臣及盧象升,商議禦敵之計。盧象升向崇禎帝明確提出主戰的基本方針。盧象升列舉了消極防守的諸般困難,認為與其處處被動防守,還不如主動出擊。崇禎帝認為言之有理,便命他與兵部尚書楊嗣昌、總督中官高起潛商議具體之策。當時楊嗣昌、高起潛並不同意盧象升的看法,於是雙方意見不一,不歡而散。盧象升返回昌平前線。
當時盧象升正遭父喪,本應卸職丁憂,但崇禎帝令他奪情留任,所以他是穿著麻衣草履做督師的,心中不免會有些悲壯。
初五日,盧象升以3萬兵馬扼守昌平。當時,清兵正在南下,勢不可阻。盧象升偏不信邪,想迎其鋒芒,與其碰一碰。他下令手下諸將,挑選精兵銳卒,約定於十五日夜裡分4路襲擊清軍營地,並下死令:“刀必見血,人必帶傷,馬必喘汗,違者斬!”這在當時確實是個大膽的計劃,大概也只有盧象升才會有這樣的膽子。
總督中官高起潛得知後,很不以為然。他說:“只聽說過雪夜下蔡州,未曾聽說月夜突襲。”意思是你盧象升搞夜襲,也不應該把日子挑在月半。於是,高起潛便以騎師應該少而精為藉口,不肯出兵助戰。
盧象升哪裡能受得了這種氣,便要求分兵。楊嗣昌便以宣府、大同兵歸盧象升,以關寧諸路兵歸高起潛。如此一來,盧象升手中只剩下不足2萬兵馬。不過,決意要戰的盧象升,仍如期在鞏華城誓師。他慷慨激昂,說到激動處,淚如雨下。
楊嗣昌見盧象升真要拼命,心中不安起來,便令盧象升赴通州與高起潛會合,盧象升根本不聽,認為這是有意阻撓他出師。楊嗣昌不得已,便急衝衝趕到盧象升軍中,勸說盧象升不得輕舉妄動。盧象升哪裡能聽得進去,反而痛斥他道:
“你們決意要與清軍議和,難道不想想城下之盟是春秋大恥嗎?況且我身負重任,京城中口舌如鋒,如果一開和議,肯定是袁崇煥第二。即使不懼殺身之禍,那麼像我這樣身服重孝之人,現在不去奮身報國,移孝作忠,則是忠孝兩失,我還有什麼臉面立於人世呢?!”
楊嗣昌被說得無言以對,過了很久才說道:
“你是用尚方劍架在我脖子上嗎?”
盧象升接道:
“尚方劍須先架在我的脖子上!如果自己不能殲敵,尚方劍哪會輕易架到別人脖子上。不戰而言撫,我決不同意!”
當時楊嗣昌等人主張與清兵議和。在他們看來,清軍勢不可擋,打起來大概不是其對手。另外,當時陝西的局勢雖趨穩定,但河南、湖廣仍在激戰,朝廷也實在無力兩面開戰。如果讓盧象升一味浪戰,弄不好會把京師丟掉。不過,楊嗣昌也知道,議和畢竟不光彩,危險也很大,袁崇煥就是一例,況且崇禎帝現在也決意要戰,所以經盧象升這麼一說,也就不便再爭下去了。
盧象升如期發動了進攻,可惜沒有得手。也就在同一天,高起潛部的劉伯祿也在盧溝橋被清兵擊敗。形勢陡然緊張起來。十九日,崇禎帝下令諸大臣分守京師各門,併火速檄召陝西前線的軍隊入援,於是,總督洪承疇、巡撫孫傳庭等率15萬大軍匆匆北上救援。
十一月初,清兵掠良鄉、高陽、涿州等地,然後分兵出擊,勢如破竹。
初八日,崇禎帝再次召集文武大臣等商議戰局。工科都給事中範淑泰說:
“現在敵已臨城,朝廷卻無定議,不知是戰?還是款?”
崇禎帝反問誰人言款?範淑泰答道:
“外面都是如此之說。而且凡有警報,秘而不傳,俱諱其事。”
崇禎帝則辯解說,這是因為事涉機密。
不過,範淑泰講的確是實情。當時形勢如此危急,朝廷竟態度不明,或戰或和,連許多大臣都弄不清。崇禎帝還以事關機密為由,不向臣民公佈實情。如此做法,豈能讓天下臣民同仇敵愾,奮勇殺敵。
範淑泰還針對崇禎帝抱怨糧餉匱乏而發表看法。他說:
“戎事在於行法,今法不行而憂餉,即天雨金,地雨粟,何濟?”
他這句話大概說得過重了,逼得崇禎帝說出了真話:
“朝廷何嘗不欲行法!”
此言足見崇禎帝的無可奈何。連位居九尊的皇帝也講出了這種話,由此也不難知道當時的朝政了。君臣們討論了半天,仍是拿不定主意。倒是大學士劉宇亮,一時熱血沸騰,站出來自請視師,著實讓崇禎帝高興了一陣。不過,劉宇亮過後又有些後悔自己的一時衝動,便自己把視師改為閱視,令崇禎帝很不高興。
清兵繼續攻掠。十一月初九日,清軍圍攻高陽城。原大學士、遼東督師、少師孫承宗就住在高陽城中。當時76歲的孫承宗,親率家人上城抗敵,視死如歸。初十日,高陽城破,孫承宗被俘。清兵不忍加刃於他,而讓他自盡。孫承宗望北叩頭,投環而死。全家子侄男婦百餘口,及家中傭人,除一個6歲的孫子及其母親2人倖免於難外,全部罹難。在其感召之下,城中數千人,在城陷之時,僅有數十人逃亡。
孫承宗之死,令朝野震驚。崇禎帝令有司優恤。不過,令人奇怪的是,對孫氏的優恤直至第二年才進行,據說是首輔薛國觀、兵部尚書楊嗣昌在暗中壓制。
攻克高陽後,清兵連下衡水、武邑、棗強、雞澤、文安、霸州、阜城、平鄉、南和、沙河、元氏、贊皇、臨城、高邑、獻縣等地,而明朝卻始終無法進行有效反擊。督師盧象升處處受制。崇禎帝在薛國觀、楊嗣昌的影響下,打算以孫傳庭替而代之,並拿掉了盧象升的兵部尚書銜,令其戴罪立功,又令大學士劉宇亮督察各鎮援兵。
當時清軍兵分3路,分頭進擊。盧象升在崇禎帝的壓力之下,分兵救援真定,自己則率兵赴保定,尋敵決戰。當時盧象升只有殘卒數千,缺糧少餉,已無多少戰鬥力。
十二月十一日,盧象升進師至順德府的鉅鹿縣賈莊,與清兵發生遭遇戰。盧象升居中,楊國柱居右,虎大威居左,列陣迎戰。至次日,清兵合圍,騎兵數萬圍之3匝。盧象升率部奮勇衝殺,自辰時激戰至未時,炮盡矢窮。最後,盧象升在親手擊殺數十人後,身中4矢3刃,仆地而亡。其親兵楊陸凱伏在盧象升身上,保護其遺體,身中24箭而亡。此役,盧象升所部幾乎是全軍覆沒,僅有楊國柱、虎大威等少許人得以脫身。
盧象升在鉅鹿激戰時,高起潛正率兵自駐地廣平府雞澤縣北上,僅距盧象升50裡之遙。當盧象升戰敗的訊息傳來,高起潛急忙避退,沒想到中了清軍埋伏,大敗而逃。當時大學士劉宇亮駐紮在定州(今河北定縣),盧象升敗報傳來時,他竟嚇得癱在地上,不能站立,後來匆匆趕到保定孫傳庭的兵營中,以求自保。
高起潛竟把盧象升的死訊隱匿不報。楊嗣昌得到死訊後,先是想誣陷盧象升遇敵退卻不戰的罪名,沒有成功,繼而又疑盧象升是否真的戰死,派人驗視。後來,兵部主事楊廷麟派人在戰場上找到了身穿孝服、遍體鱗傷的盧象升遺體。順德知府於穎,據實上報朝廷,這才弄清了真相。
由於楊嗣昌的阻撓,盧象升的遺體過了兩個多月才得以收殮。其應該享有的優恤,也是過了好久才給予。天下的人都為他鳴不平,認為是楊嗣昌在暗中搗鬼。這也是難免的,因為很多人都把盧象升之死歸罪於楊嗣昌。如計六奇就認為,盧象升的戰死,原因有六:一是與楊嗣昌不和,二是與高起潛不協,三是以弱當強,四是以寡擊眾,五是無餉,六是無援。後面5條都是因楊嗣昌奸謀所致。所以計六奇說:
“雖然,殺象升之身於一時者,嗣昌也;成象升之名於千載者,亦嗣昌也。”
不過,也虧得有一位像盧象升這樣的忠臣,才讓後世的宜興人心裡好受些,否則天下還以為明末的宜興人都像周延儒一樣。宜興自古以來人傑地靈,出了不少人物,卻以文人為多,少有帶兵征戰、搏殺疆場的慷慨之士。盧象升實在是周處以後、千年以來的第一人。不過,做忠臣的代價也實在是大。盧象升戰死時才39歲,正是壯年。他的弟弟盧象觀等,數年後又在宜興起兵抗清,最後兵敗被殺。盧氏一門,從此以後一蹶不振。
盧象升之死,令天下大震。大明朝自與後金開戰以來,雖多次損兵折將,但尚未有督師戰死的先例。而另一主帥總督高起潛也是兵潰而逃。這真是前所未有的慘敗。
-
3 # 遠行之微塵
盧象升並不像袁崇煥那麼出名,但也是一名名將。
盧象升,字建鬥,號九臺,明末抗清大臣,生於公元1600年,卒於公元1639年,是明常州宜興人。盧象升小的時候就潛心研讀經史,又喜好騎射,因此兩者都用心學習,盧象升可以說文武雙全。
崇禎九年,清軍攻入喜峰口,盧象升帶領軍隊進駐京畿,旋改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到達任職處後,巡閱邊關要地,修臺築墩,嚴明軍紀,操練兵馬;又興軍屯,復鼓鑄,整頓吏治,增強抗擊清軍的作戰能力,使清軍數年不敢進犯。十年,任兵部左侍郎銜,為各鎮援兵總督。此後,無論是鎮壓起義軍還是抗擊清軍,盧象升的功績都不容忽視。後來,崇禎主張與滿清議和,而他主張抵抗滿清,在陳明抗清大義時得罪了宦官高起潛、兵部尚書楊嗣昌等主和派,被架空權利,雖名為督天下兵,實轄兵員尚不及兩萬。
楊嗣昌等人多方牽制,以致地方竟不給盧象升增派軍餉,各地軍隊首領,也紛紛找藉口脫離他的麾下。這個時候的盧象升,實際手中已經沒有什麼權利了,只有兩員大將可聽其調遣。崇禎帝不久又聽信讒言將其去職,以侍郎視事,手下僅有疲卒五千,乏食空腹,哀呼莫應。後在河北鉅鹿身陷數萬清兵之圍,臨危不懼,激戰三日,壯烈戰死。
-
4 # 王大牛樂談
要說盧象升最後是怎麼死的,直接原因是力竭而亡,但其死的真正原因則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盧象升仕途之路。公元1622年,
22歲的盧象升中天啟二年進士,後授戶部主事、歷員外郎,遷大名知府、大名道。崇禎二年募兵保衛京師,鎮壓農民起義。因為軍功,累遷右參政兼副使,崇禎四年又升按察使。七年憑藉軍功遷任僉都御史,撫治鄖陽。在鄖陽任職時,盧象升備兵設屯,扼要設防,治軍嚴刻,撫循有方,用兵以凌厲兇狠見長,在鎮壓農民起義軍上屢獲戰績。次年升任巡撫,總理直隸、河南、山東、四川、湖廣五省軍務。崇禎九年,清軍攻入喜峰口,盧象升帶領軍隊進駐京畿,旋改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到達任職處後,巡閱邊關要地,修臺築墩,嚴明軍紀,操練兵馬;又興軍屯,復鼓鑄,整頓吏治,增強抗擊清軍的作戰能力,使清軍數年不敢進犯。十年,任兵部左侍郎銜,為各鎮援兵總督。此後,無論是鎮壓起義軍還是抗擊清軍,盧象升的功績都不容忽視。
努爾哈赤起兵後,咱們的崇禎皇帝屬於主和派帶頭人,試圖和滿清議和,而盧象生既有文人的傲骨,又有武將的血性,誓要抗擊侵略者。嵩水橋一役,滿清是長途奔襲作戰,盧象升是內線作戰,打好了就是以逸待勞,可以全殲滿八旗。結果盧象升頂著“總督天下兵”的稱號,手上真正歸他節制的兵力卻只有兩萬人。盧象升的兩萬天雄軍,在鉅鹿的嵩水橋與八萬清軍接戰。當時,周圍的明軍無一增援。盧象升在親手擊殺數十人後,身中4矢3刀,仆地而亡。
就政治鬥爭而言,盧象升的死是以下三方造成的。
1.崇禎帝聽信讒言,任由楊嗣昌等人架空大將手下權利。
2.楊嗣昌是主和派,誣陷、打擊盧象升,最後使得盧象升空擔了總督軍的名頭,卻沒有相應的權利。
3.閹黨高起潛為了手中權利,與人禍害誣陷盧象升,且在嵩水橋一役中近而不救,導致盧象升終因寡不敵眾力竭而死。
不管是治世還是領軍,盧象升都很有才華,是真正的文武雙全。他盡忠君主,心繫天下,誓死抗擊外族,是一代英豪,受人尊敬的民族英雄。體恤下屬,關懷百姓,沒有將自己擺在高處,而是親軍親民。據說他領兵打仗,與士兵同吃同住,不搞特殊對待。領軍所過之處,也儘量不打擾百姓。這一點,從他死後座下兵士皆在盔甲下披麻戴孝,三郡百姓痛哭不止都可以看出。《明史》稱讚他:“危亂之世,未嘗乏才,顧往往不盡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驅之必死。若是者,人實為之,要之亦天意也。盧象升在莊烈帝(崇禎)時,豈非不世之才,乃困抑之以至死,何耶!至忠義激發,危不顧身,若劉之綸、邱民仰之徒,又相與俱盡,則天意可知矣。”
-
5 # 九井散人
1638年12月,盧象升進軍鉅鹿,被清軍主力包圍,其身邊多名將領皆逃,向近在咫尺的高起潛等人求援,其竟然不予理會,盧象升無奈領親兵苦戰,重創敵人後,壯烈殉國。
1629年10月,清兵入侵大明,盧象升招募兵馬萬餘人進京協防,次年其整頓大名、廣平、順德三府的兵備,號稱“天雄軍”。
“天雄軍”可以說是明末第一強軍,因為其士兵都是家人,老鄉,朋友,故非常團結,加上盧象升治軍嚴謹,與士卒同甘共苦,所以這支部隊成為明王朝為數不多的強軍了。
1637年5月,盧象升本在丁憂期間,但邊疆烽火連天。大明內部又不穩,首輔楊嗣昌、宦官高起潛認為國家無力兩線作戰,需與後金議和;但盧象升堅決主戰,朝廷讓其領三鎮總兵,可因為楊嗣昌此人心胸狹窄,高起潛又是監軍導致盧象升處處受制。在被清軍主力圍困時,求援監軍宦官高起潛遭拒,手下將領又潛逃,最後力戰清軍壯烈殉國!
-
6 # 家是最小國
盧象升(1600~1638) 字建鬥,號九臺,又字鬥瞻、介瞻。漢族,明常州宜興人喜習騎射。明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後任大名知府。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軍入關,兵逼京師(今北京),他募兵萬人入衛。次年,進右參政,受命整治大名(今屬河北)、廣平(今河北永年)、順德(今河北邢臺)三府兵備,所部號稱“天雄軍”。六年起,參與鎮壓高迎祥、李自成等部農民起義軍,直至九年九月出任總督宣大、山西軍務,練兵御清。十一年冬,清軍三路大舉南攻,盧象升主張堅決抵禦,率諸將分道出擊,與清軍戰於慶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因握有兵權的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楊嗣昌一意主和,事事掣肘,使盧象升屢戰失利。但他誓死決戰,激勵將士奮殺。嵩水橋一役,滿清是長途奔襲作戰,盧象升是內線作戰,打好了就是以逸待勞,可以全殲滿八旗。結果盧象升頂著“總督天下兵”的稱號,手上真正歸他節制的兵力卻只有兩萬人。盧象升的兩萬天雄軍,在鉅鹿的嵩水橋與八萬清軍接戰。當時,周圍的明軍無一增援。盧象升在親手擊殺數十人後,身中4矢3刀,仆地而亡。
盧象升不僅是大明督師中第一個與後金作戰陣亡者,而且還是崇禎手上最後的一張好牌也給打沒了。老百姓著急啊!大明朝已經無將可用了!
盧象升死後,三郡之民聞之,痛哭失聲,聲震天地。迫害過盧象升的楊嗣昌還怕他沒死,以後會報復自己,派了三個巡邏兵去檢視。其中一人叫俞振龍的巡邏兵回去告訴楊嗣昌,說盧象升真的死了。而楊嗣昌卻跟崇禎說盧象升沒死,把怯懦畏戰的罪名加到盧象升的頭上。以至於過了八十天才將盧象升的屍體收殮入棺。盧象升的妻子王氏向朝廷請求撫卹,之後盧象升的弟弟盧象晉、盧象觀又向朝廷請求撫卹,都不或批准。一直到楊嗣昌剿張獻忠失敗自殺後,崇禎才給盧象升追加太子少師、兵部尚書,賜祭葬。
-
7 # 江湖小曉生
盧象升雖然是文官出身,但是對兵法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所以崇禎中後期,對盧象升非常倚重,伴隨著盧象升的功勞越來越大,自然眼紅之人也是越來越多。
當時明朝面臨著三方面的巨大壓力,首先便是滿清雄踞關外,虎視天下,其次則是李自成的大順軍在中原和陝西之間不斷徘徊,最後是張獻忠的大西軍,把明朝軍隊耍得團團轉。
為此盧象升一邊要對付境內的流寇,一邊要對付關外的清軍,實在是忙得不可開交。即使是當時的總督洪承疇,對盧象升都是敬佩有加。
可是有人不服氣,比如說兵部尚書楊嗣昌,他認為自己也有剿匪的才能,並且認為不能將天下軍權都交給盧象升一個人。
為此盧象升雖然頂著一個總督天下兵馬的頭銜,可是能調動的兵馬只有不到兩萬人。剩下的人馬都被楊嗣昌弄去搞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大計劃去了。
01楊嗣昌、高起潛主張與清廷議和,拖累了盧象升。盧象升為了阻擋清軍南下,做了很多工作。崇禎皇帝也很欣賞他,多次授予他尚方寶劍,讓他自行決斷前線所有事務,天下兵馬都歸盧象升一人調遣。
可問題是天下兵馬真的都給了盧象升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楊嗣昌和高起潛等人,一直都是主和派。
他們認為當時明朝攘外必先安內,所以要先消滅了流寇李自成、張獻忠,才能再去跟滿清叫板。這一思路本身也沒什麼問題,可是既然崇禎也贊成這種做法,就不要讓盧象升去總領什麼天下兵馬,以此對抗滿清。崇禎皇帝一方面支援楊嗣昌和高起潛的建議,主抓平定流寇事宜。一方面有不斷給盧象升增加軍餉,等於是在鼓勵盧象升和清軍交戰。這一兩面派的作風,使得盧象升錯誤地以為,崇禎皇帝是堅決支援與清軍作戰的,那些議和的聲音只是楊嗣昌等人單獨的想法,跟皇帝沒什麼關係。結果等到盧象升信心滿滿地要跟清軍打一仗的時候,忽然才發現,自己能調動的兵馬少的可憐。當時盧象升手下可以指揮宣府、大同、陝西三位總兵的人馬,總兵力不到兩萬。
召宣、大、山西三總兵楊國柱、王樸、虎大威入衛,三賜象升尚方劍,督天下援兵。象升麻衣草履,誓師及郊,馳疏報曰:“臣非軍旅才。愚心任事,誼不避難。但自臣父奄逝,長途慘傷,潰亂五官,非復昔時;兼以草土之身踞三軍上,豈惟觀瞻不聳,尤虞金鼓不靈。”---《明史》
而至關重要的山海關、寧遠等地的人馬,卻都歸了議和派的高起潛來統領。高起潛擁有核心位置的統兵權,這就註定了盧象升必敗無疑。
象升將中軍,大威帥左,國柱帥右遂戰。夜半,觱篥聲四起。旦日,騎數萬環之三匝。象升麾兵疾戰,呼聲動天,自辰迄未,炮盡矢窮。奮身鬥,後騎皆進,手擊殺數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僕。掌牧楊陸凱懼眾之殘其屍而伏其上,揹負二十四矢以死。僕顧顯者殉,一軍盡覆。大威、國柱潰圍乃得脫。---《明史》
高起潛表面上按照吩咐前來支援盧象升,可是他手裡的人馬比盧象升的還要多,壓根就不願聽從盧象升的調遣。
為此盧象升只能統領不到兩萬人向清軍發起進攻。這個時候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前線還沒開打,後援就著火了。
首先是巡撫張其平不發軍餉,簡直不把這位總督天下兵馬的大元帥盧象升放在眼裡,沒有軍餉,手底下計程車兵能賣力嗎?其次大同總兵王樸帶著自己的人馬,提前離開了盧象升的指揮。他似乎是得到了什麼訊息,不願意和盧象升一起戰死似的。這樣盧象升手下三鎮人馬就足足少了一鎮。再者盧象升遭到清軍包圍後,派遣楊廷麟前往高起潛處求救,可是高起潛得知以後完全沒有救助盧象升的意思,很顯然,他就是要看著盧象升戰死。盧象升的人馬到了蒿水橋,卻遇上了清軍主力。在求援無果的情況下,盧象升只能親自帶領大軍與清軍決戰,結果清軍動用精銳騎兵,明軍大敗,盧象升本人也中了四箭三刀,當場戰死。
高起潛的部隊近在眼前,卻眼睜睜看著盧象升的部隊全部戰死,絲毫沒有救援的意思。最終清軍向高起潛這邊衝了過來,高起潛壓根不敢抵擋,打都不打便潰不成軍。
03楊嗣昌故意刁難,盧象升戰死80天后才得以下葬。很顯然,這場戰爭明軍是慘敗,那麼慘敗就必須要找一個替罪羊來定罪。為此楊嗣昌連忙吩咐手下人去前線查探,看看盧象升是不是真的死了。
如果盧象升沒有死,那麼楊嗣昌就可以將這個罪名安插在盧象升身上,告他怯懦畏戰,結果造成明軍如此慘痛的失敗。
可是楊廷麟此前已經找到了盧象升的遺體,周圍一片痛哭之聲,響徹雲霄。明朝的百姓知道,他們的大英雄走了,沒有人再能保護他們了。
起潛聞敗,倉皇遁,不言象升死狀。嗣昌疑之,有詔驗視。廷麟得其屍戰場,麻衣白網巾。一卒遙見,即號泣曰:“此吾盧公也。”三郡之民聞之,哭失聲。順德知府於潁上狀,嗣昌故靳之,八十日而後殮。明年,象升妻王請恤。又明年,其弟象晉、象觀又請,不許。久之,嗣昌敗,廷臣多為言者,乃贈太子少師、兵部尚書,賜祭葬,世蔭錦衣千戶。---《明史》
楊嗣昌得知以後,心裡極度失落,總不能將罪名安插在自己的黨羽高起潛身上吧?為此楊嗣昌為了發洩心中的憤懣,故意拖延盧象升下葬的時間,足足80天以後,盧象升這才得以入殮。
即使盧象升死了以後,朝廷都沒有給盧象升正名,一直等到楊嗣昌剿滅張獻忠失敗從而自殺以後,崇禎這才恍然大悟,追封盧象升為太子少師、兵部尚書等。
總結:誰害死了盧象升?我覺得是崇禎。楊嗣昌和高起潛固然是非常可惡的,兩個人都主張和清廷議和,而且在盧象升抗清的過程中,他們倆是盡心盡力地阻撓。
不怕對手太強大,就怕隊友是個坑。楊嗣昌想要兵權來對付李自成和張獻忠,這也就罷了,好歹不是為了私心。可是高起潛這算怎麼回事?他眼睜睜看著盧象升戰死,卻偏偏不願意救援。
後來宦官高起潛還主動投降了清廷,可見這種人實在是靠不住。那麼誰要為盧象升的死負責呢?我覺得崇禎必須要負責。
他既然支援議和,為什麼要做兩面派?一邊不斷給錢盧象升,讓盧象升積極準備與清軍決戰。一邊讓高起潛作為監軍,阻撓盧象升與清軍決戰。
此外崇禎還讓楊嗣昌調走了大量兵馬來對抗李自成和張獻忠,他這麼做無非就是要落下一個好名聲,表示他這個皇帝是既想到了對抗清軍又想到了制服流寇。可事實上真的辦得到嗎?
參考資料:
《明史》
《清史稿》
-
8 # 每天學一個知識點
說起明末大將,怎麼也不能少了當時的天下兵馬總督盧象昇,他生於公元1600年,明代常州宜興人,22歲就中了天啟二年進士,盧象昇因治軍嚴刻,撫循有方,無論是鎮壓起義軍還是抗擊清軍,功績都不容忽視。
後來,崇禎主張與滿清議和,而他主張抵抗滿清,在陳明抗清大義時得罪了宦官高起潛,兵部尚書楊嗣昌等主和派,被架空權利,以致地方竟然不給他增派軍餉,各地將領也不聽他號令,收下只有士卒5千人,且缺乏糧草,後在河北鉅鹿身陷數萬清兵包圍,他臨危不懼,激戰三日,壯烈戰死。深陷圍困時,高起潛的軍隊距他不足五十里,盧象昇派手下去求救,但高起潛對此卻置之不理,盧象昇知事不免,軍中大哭,並勉勵將士與清軍決一死戰!一代將星就此隕落!
盧象昇死後,萬軍齊哀,三郡百姓批孝送行,痛哭不止!死時38歲,沒有兒子。
-
9 # 小島知風
盧象升是崇禎時期的大將,他和崇禎早期的另一大將袁崇煥一樣,也是書生帶兵,並非行伍出身。
盧象升用兵算是比較有一手,是崇禎時期難得的大將,早年盧象升在鎮壓李自成起義軍和張獻忠起義軍時期還是非常厲害。
高迎祥和李自成以及張獻忠多次被盧象升擊敗,盧象升也因為善於用兵,在崇禎十一年被崇禎委以重任,出任兵部尚書。
盧象升卓越的軍事才能曾經讓崇禎帝一度認為他是大明王朝的最後救命稻草。在冤殺袁崇煥以後,大明的北方邊境一直處於被清軍侵擾不斷的狀態,薊遼督師被頻繁更換,也說明了袁崇煥以後大明再無人能敵清軍。
因此在當時的明朝中央內部出現了主和派與主戰派,以大學士楊嗣昌和監軍宦官高起潛等人為首主張與清軍議和,和盧象升則是主戰派,主張與清軍死磕到底。
因此盧象升與楊嗣昌、高起潛等主和派矛盾很大。隨即皇太極命睿親王多爾袞率兩路大軍分從密雲邊牆子嶺和青山關攻入北京,多爾袞和貝勒嶽託分率兩軍在通州會和,嶽託親擒殺了明朝時任薊遼督師吳阿衡。
又一次入侵北京的大戰一觸即發,這時候崇禎帝慌了,他一面想議和,一面又想寄希望於盧象升擊潰清軍,於是他委任盧象升為總督天下進京勤王援軍,但是崇禎帝又有議和的想法,所以監軍宦官高起潛並不服從盧象升指揮調動,而大學士楊嗣昌也拖著了盧象升的後腿,因此盧象升雖然名為總督天下兵馬,實際他手裡基本沒有太多軍隊聽他的調動。
後來盧象升率軍進駐鉅鹿抵禦多爾袞,而高起潛則統率精銳部隊關寧鐵騎進駐雞澤,兩地相隔不過五十餘里,本可遙相呼應,但是高起潛因為政見恩怨對盧象升的軍事行動坐視不理。
後來盧象升被清軍主力包圍,多次派人向高起潛求援,高起潛都始終不發一兵救援,最終盧象升知道必定戰死沙場,他與所部軍隊做出了與清軍決一死戰的決心,清軍主力順勢對盧象升部展開決戰,盧象升戰死沙場,全軍覆沒,盧象升死後,高起潛不戰而潰,率領關寧鐵騎撤退了。
盧象升死後家屬都得不到朝廷撫卹,因為大學士楊嗣昌和太監高起潛阻攔了對盧象升的撫卹,還把怯懦畏戰的罪名扣在了盧象升身上,結果繼袁崇煥之後的又一代名將為崇禎朝冤死了,後來楊嗣昌在征討張獻忠失敗自殺後,盧象升的身後事才得到撫卹。
最為讓人不值的是盧象升盡忠戰死之後崇禎帝都沒有給他加諡號,南明時期才追諡為忠烈。反而是盧象升的死敵清朝對他尊重有加,康熙帝比較敬佩明末這些死節的忠臣,為包括盧象升在內的很多當年清軍的主力對手追諡了符合身份的諡號,康熙帝追諡盧象升為忠肅,並且在盧象升的故鄉現今江蘇宜興修建了忠肅祠祭奠盧象升。
可見忠勇之人連對手也是非常欽佩,就像當年張自忠將軍在戰場上陣亡後,日本軍人非常敬佩張自忠將軍的忠勇,想把張自忠將軍的遺體運回日本,供入靖國神社之中一樣,忠義英勇的軍人不管在什麼時代都會受到對手的尊重。
-
10 # 月夜luck
故國有明:回覆 紫氣東來 :《崇禎遺錄》:盧象升於保定府,為刺客所殺。《楊嗣昌集》盧象升於保定府遇刺所害。《烈皇小識》以及其他遺民的記載都是被刺客謀殺。多讀書去吧孩子這位大哥說是被刺殺的,還讓我多讀書。《明史·盧象昇傳》清兵南下,三路出師······象晟提殘卒,宿三宮野外。十二月十一日,進師至賈莊。起潛擁關、寧兵在雞澤,距賈莊五十里,象晟遣廷麟往乞援,不應。師至蒿水橋,遇清兵。象晟將中軍,大威帥左,國柱帥右,遂戰。旦日,騎數萬環之三匝。象晟麾兵疾戰,呼聲動天,自辰迄未,炮盡矢窮。奮身鬥,後騎皆進,手擊殺數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僕。楊陸凱懼眾之殘其屍□伏其上,揹負二十四矢□死。一軍盡覆。
-
11 # 雙生花93
崇禎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1639年1月14日),盧象升領兵進駐鉅鹿的賈莊。太監高起潛統帥關寧鐵騎數萬在雞澤,距離賈莊不到五十里,盧象升派遣楊廷麟去要求援助,高起潛理都不理。十二月十二日(1月15日),盧象升領兵至蒿水橋,被清軍主力包圍。盧象升命虎大威護左翼,楊國柱護右翼,自領親兵於中軍架炮設弩,與清軍決戰,自辰時直戰至未時,炮盡矢窮,盧象升下令以短兵奮戰,清軍以精騎夾攻,士卒多死,虎大威欲攜其潰圍,盧象升按劍大呼“將軍死綏,有進無卻!”,率親兵躍馬衝陣,身中四矢三刃,壯烈殉國。[ [5高起潛隨即不戰而潰。
戰後,楊廷麟及部下在戰場上尋獲盧象升遺體,甲下尚著麻衣白網(服父喪)。三郡之民聞之,痛哭失聲,聲震天地。盧象升死後,楊嗣昌怕他沒死,以後會報復他,派了三個巡邏兵去檢視。其中一人叫俞振龍,告訴楊嗣昌,盧象升真的死了。在楊嗣昌而言,希望手下人說盧象升沒死,他就可以把怯懦畏戰之類的罪名加到盧象升的頭上了。
順德知府上奏盧象升的死狀,楊嗣昌故意刁難,過了八十天盧象升的屍體才得以收殮。第二年,盧象升的妻子王氏請恤,第三年,盧象升的弟弟象晉、象觀又請,都不允許。直到楊嗣昌剿張獻忠失敗自殺後,朝廷才贈盧象升太子少師、兵部尚書,賜祭葬,南明福王時,追諡忠烈,建祠奉祀。
-
12 # 文博山東
盧象升,字建鬥,號九臺,明末抗清大臣,生於公元1600年,卒於公元1639年,是明常州宜興人。象升雖然不是出自世代書香門第之家,也不是名門望族,但他的家庭也還是可以算作文人之家的。他的祖父是知縣,父親也是秀才,都是讀書人,這對盧象升的教育很有幫助。象昇小的時候就潛心研讀經史,又喜好騎射,因此兩者都用心學習,盧象升可以說文武雙全。
公元1622年,盧象升中天啟二年進士,後授戶部主事、歷員外郎,遷大名知府、大名道。崇禎二年募兵保衛京師,鎮壓農民起義。因為軍功,累遷右參政兼副使,崇禎四年又升按察使。七年憑藉軍功遷任僉都御史,撫治鄖陽。次年升任巡撫,總理直隸、河南、山東、四川、湖廣五省軍務。崇禎十年,任兵部左侍郎銜,為各鎮援兵總督。
後來,崇禎主張與滿清議和,而他主張抵抗滿清,在陳明抗清大義時得罪了宦官高起潛、兵部尚書楊嗣昌等主和派。被架空權利,雖名為督天下兵,實轄兵員尚不及兩萬。楊嗣昌等人,多方牽制,以致地方竟不給盧象升增派軍餉,各地軍隊首領,也紛紛找藉口脫離他的麾下。這個時候的盧象升,實際手中已經沒有什麼權利了,只有兩員大將可聽其調遣。崇禎帝不久又聽信讒言將其去職,以侍郎視事,手下僅有疲卒五千,乏食空腹,哀呼莫應。後在河北鉅鹿身陷數萬清兵之圍,臨危不懼,激戰三日,壯烈戰死。盧象升的死是三方造成的,崇禎帝的偏聽偏信,任由楊嗣昌等人架空大將手下權利。楊嗣昌主張議和,就處處針對構陷盧象升,最後使得盧象升空擔了總督軍的名頭,卻沒有相應的權利,以致深陷困境之中,竟調不動其他人手下的兵力,落得戰死的下場。閹黨高起潛更為可惡,為了手中權利,與人禍害誣陷盧象升不說,還見死不救,致使一代大將以及手下英勇男兒皆一一戰死沙場。
盧象升不管是治世還是領軍都很有才華,是真正的文武雙全。他盡忠君主,心繫天下,誓死抗擊外族,是一代英豪,受人尊敬的民族英雄。體恤下屬,關懷百姓,沒有將自己擺在高處,而是親軍親民。
盧象升英年早逝,死時才38歲。
-
13 # 鄜延路節度使李
以對皇上個人的忠誠,他把臣下分為三等:最好的是拜音圖,他在俘獲當時,就選擇最好的留給皇上;其次是吳賴等;最差的是葉克舒等,心裡沒有皇上,只顧自己,把途中從士兵所得的財物中勒索一點點,不分好壞,獻給皇上,敷衍塞責。皇太極說他不在物之厚薄,而在觀察將土們的忠心。
這是實話,可以反映出對明朝的掠奪戰爭,是清朝統治者從物質上和精神上都極力追求的目標。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明朝被掠奪一次,就是一次巨大的消耗。明朝的損失有被掠奪走的數以萬計的人口、財物,也有帶不走的被破壞的人民生命和財產,特別是明朝越來越失掉人心。繼京畿襲擾之後兩年,清軍深入河北、山東的一次掠奪更是對明朝具有消耗戰特點的戰爭。
崇禎十一年四月,鎮守山海關的太監高起潛派了一個算命瞎子,名叫周元忠,由六個人陪著,到瀋陽與清議和。皇太極遠征內蒙古未還,留守諸王、貝勒遣內弘文院大學士希福接待了這位大明使者。五月初,周元忠返抵寧遠,報告了瀋陽之行,帶了清朝一封信,內容就是敦促明朝採取有效措施實現和平。其實,他們清楚地知道,明朝是不會輕易做出和平的重大決定的,即使答應了清朝當時提出的條件,恐怕也未必換到持久的和平。
種種跡象表明,崇禎本來心裡是傾向與清朝議和的,但是他不便明說,卻是憂心忡忡,難以開口談和。朝廷的大臣分為主和和主戰兩派,兵部尚書楊嗣昌主和,他也不敢明說,想從崇禎那裡得到支援,就利用皇帝讀書剛剛結束之機,引《孟子》的話說:“善戰者服上刑。”崇被明白他的意思,說:“那是講的列國之間的戰爭,今天是一個屬國要和我們打,即使不能消滅它,也不應出此下策,以後不要再這樣講了。”楊嗣昌雖連連承認有罪,不久卻又借月食火星等天象大談議和之事。]崇禎態度還是不甚明朗。
總督宣大盧象升、侍讀學士黃道周都主戰,認為“建州必不可款”後來崇禎親自召見廷臣及盧象升於平臺,問盧象升方略,他回答說:“陛下命臣督師,臣知有戰而已。”崇禎立刻變色,果了很久,很不高興地說:朝廷原來也未說撫,主撫的是外臣嘛!”盧象升滔滔不絕地談了三個“可慮”:1.清兵逼陵寢以震人心;2.趨神京以撼根本;3.分出畿南,剽掠豪郡,扼我糧道。崇禎命他和楊嗣昌共同商議對策,兩個主和與主戰的代表人物竟大吵大鬧一番。
盧象升指責楊嗣昌主撫,楊嗣昌為自己辯解說:“從未言撫。”盧象升和盤托出:“周元忠赴彼講款,數數往來,其事始於薊鎮督監(指高起潛),受成於公,通國共聞,誰可諱也?”ー時周元忠成了議論中心。皇太極看透了明朝的底細,以不可遏止的主動精神於崇德三年(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8月第四次徵明。
他抓住了明朝不能議和這件事聲稱“征伐非朕所樂,朕常欲和而明不從,是以興師。”這次入關征明,皇太極選擇了年輕有為的兄弟子侄為統帥。他以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長子多羅貝勒豪格、七兄多羅饒餘貝勒阿巴泰為副,統左翼兵;以侄兒多羅貝勒嶽託為揚武大將軍、侄兒多羅安平貝勒杜度為副,統右翼兵。共分左、右翼兩路進兵。得以從容直搗中原,皇大極親統大軍從義州渡大淩河,在這一行染制,直至十一月才班師。從而保證了第四次遠征的長驅深入。
八月二十七日,嶽託率右翼軍先行,九月ニ十二日,這支大軍在北邊牆子嶺,毀壞長城,破明邊牆四路前進。牆子嶺地處燕山瞬下,地形險要,堅不易克,山高路窄,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明軍毫無準備之機,一支先鋒部隊出其不意由高峰無邊牆之處衝入,其餘分別從五里外或十五里處高山及平坦處透過。他們走了三天三夜,雖然又累又乏,卻沒有遇到一兵一卒來襲擊。
牆子嶺路的守將是明朝的總兵吳國俊。此時,他正與吳阿衡等給監視內監鄧希詔慶賀生日,只順飲酒做壽,根本沒有戒備。聞警,倉促而回,調御失措,敗走密雲。總督遼兵部右侍郎吳阿衡酒醉未醒就率馬步兵六千應援,見清軍已入邊,又親率數百人退入牆子嶺堡內,將兵分為三個隊,依嶺立賽,為清軍所敗,吳阿衡當場斃命。
九月四日,多爾袞統左翼軍離沈出征。九月二十八日,自董家口東二十里,青山關西二里許,乘明軍不備,毀邊牆而入。青山關口亦設在燕山腳下,山峻牆堅,有明軍二百防守。時聞清右翼兵攻打牆子嶺的訊息,已於九月二十五日往援,故清左翼軍至,百姓棄城而逃,莫敢攖鋒。遼東副總兵丁志祥、竇濬等來援,“力不能御”遂使清軍在京郊通州會師,然後從北部繞過北京至涿州,分兵八路向西進發。
清軍一路順太行山,一路沿運河,中間六路佈於太行山與黃河之間由北向南,縱兵並進。北京以西至山西邊界,千里之內多為曠野平川,滿蒙騎兵揚鞭馳突,沿途所過,六府城鎮皆被攻掠。十月,明京師戒嚴。崇禎調集各處兵馬勤王:徵遼前鋒總兵祖大壽入援,留寧撫方一藻、關撫朱國棟、薊撫陳祖苞分守。
命總督宣大盧象升率總兵楊國柱、虎大威進易州出其左,移青、登、菜、天津之兵出其右,檄總兵劉澤清以山東兵遏其前,高起潛為應援。盧象升,字建鬥,宜興人,天啟二年進士,在明末戰事頻繁、明軍不振的情況下,他以膽略著稱。為挽救明王朝瀕臨滅亡的危險境遇,他鎮壓過農民起義軍。
崇禎九年以前,由於多次參加鎮壓農民起義軍,逐步得到朝廷重用。清兵深入內地以後,他被任命為宣、大、山西總督,轉入抗清戰場,立刻成為主戰派的代表。他反對任何形式的談判議和。父親剛剛去世,他身穿麻衣草履,奉詔督師,有“北門鎖鑰”之稱。
崇禎召見他,他也並在大庭廣眾面前發表了他憂國憂民的想法,爾後又具體提出了“各鎮兵馬,畫疆策應”的作戰方案:北騎由保蔚州犯金馬,則雲扼於前,宣襲其後;北騎由應朔渾源犯紫白,則晉扼於前,雲襲其後;北騎由忻代太原犯龍固,則晉兵會寧武鎮兵由間道扼於前,而云仍襲其後,至龍固、紫白、金馬等口,亦如居庸形勢,扼險於內,以俟外援;北騎大勢盡趨乎晉,則督標禁旅,併力合擊,務使北騎進不能深入內地,退不能回犯宣疆。
但由於兵部尚書楊嗣昌主和作梗,盧象升的所有計劃都難以兌現,只好在自己的駐地昌平,以三萬兵扼其衝。盧象升針對清軍“鋒甚銳,不可遏”的態勢,決定於十月十五日,挑選精銳,乘月明星稀,分四路突襲清軍營地。他與士兵相約:“刃必見血,人必帶傷,馬必喘汗,違者斬!”但總督高起潛聽說後,則以只知有“雪夜下蔡州”之典故,而未聽說有“月夜”雲來譏諷盧象升之舉,並從中阻撓,致使這次夜襲失利。
見此情況,盧象升被迫要求分兵統轄。楊嗣昌定議,以宣府、大同、山西兵屬盧象升,關寧諸路屬高起潛。盧象升名督天下兵馬,兵力實不及兩萬。由此,楊嗣昌與盧象升矛盾愈深。盧象升當面揭露楊嗣昌暗中搞議和活動,貽誤戰機,說:“公等堅意和議,獨不思城下之盟春秋恥之乎?長安口舌如鋒,袁崇煥之禍能避免嗎?”
高起潛的部下劉伯祿敗於盧溝橋後,崇禎遂命諸大臣分守都門,又檄延、寧、甘、固圍剿農民起義軍之兵北援。孫傳庭派遣降將白廣恩等領萬人,總督洪承疇率總兵左光先、賀人龍等合兵十五萬,俱出潼關。十一月初,清軍攻定州。初九日圍高陽城(河北高陽縣)時,正值原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孫承宗辭官在家養老。
面對清兵的強大攻勢,孫承宗不顧七十六歲的高齡,率全家與全城人守城。三天後,因城牆低,不堅固,又無外援,城被攻破。孫承宗被俘,拒不降清,被清兵勒死,則其子孫十九人也都力戰而死。
為堵住清兵的攻勢,崇禎想以孫傳庭替代盧象升,大學士薛國觀、楊嗣昌面奏:“臨敵易帥,恐緩師期。”[結果命大學士劉宇亮督察各鎮援兵,奪盧象升的尚書銜,以侍郎督師。盧象升銳志合兵,主張伺其隙夾擊之。崇禎不同意,只得分兵援真定。盧象升從涿州進據保定,命令諸將分道出擊,大戰慶都(河北望都縣),斬殺清兵百餘人。
總兵楊國柱、虎大威又戰,死傷相當。十ー月,盧象升率部進至鉅鹿南賈莊。當時,因楊嗣昌所扼制,盧象升分兵給陳新甲後,僅有殘卒五千,兵單餉乏,軍隊以飲水充飢。無奈,盧象升派兵部贊畫主事楊廷麟到相距僅五十里的雞澤,向擁關、寧重兵的高起潛請求援兵和糧餉。高起潛置之不理。
盧象升早晨出帳,對將士說:“吾與爾輩並受國恩,患不得死,勿患不得生。”[眾將士無不失聲號泣。於是,盧象升下令拔寨進兵。行至蒿水橋,與清兵相遇,總兵王樸先逃。盧象升將中軍,虎大威率左翼,楊國柱率右翼,與清兵展開激戰。半夜以後,清騎兵至,連圍三重。盧象升奮刀迎戰,呼聲動天,經過六個小時的交鋒,炮盡矢窮。
虎大威挽其馬,想突圍出去,盧象升厲聲說:“我不死在疆場,要死在西市嗎!”獨身搏戰。在清軍圍攻中,他身中四箭、三刃,仍以手格殺數十人,後因馬蹶遇害,年僅三十九歲。這一場激戰,盧象升所部全部陣亡。虎大威、楊國柱突圍逃脫。日楊嗣昌出於黨爭的目的,對盧象升壯烈殉國隱而不報,反而欲羅織罪名,誣稱他逗留不進、怯而不戰的罪狀。
對於敢說盧象升壯烈犧牲的人必殘酯迫害。直至順德知府於穎從定州城外得到盧象升的遺體,真相才大自於天下。高起潛聞敗,倉皇率軍逃跑,本應西逃,卻向東誤逃了二十里,中了清軍的埋伏,大敗逃竄。明援師雖集,俱觀望縱敵,致使清兵連陷昌平、家紙、平谷、清河、良鄉、玉田、薊、霸、景、趙。攻陷玉田時,知縣楊初芳降清,請生桑開基不屈而死。 面對皇太極發動的第四次掠奪戰爭,明朝內部矛盾重重,黨派紛爭愈演愈烈。掌握大權的兵部尚書楊嗣昌一直認為,當時不論財力還是兵力都不足以與清抗衡,堅持對清採取守勢,千方百計謀求與清妥協。
宣大總督盧象升扮演了一個強烈的反對派角色,堅決拒絕對清和談,動搖了他們的講和提議。而楊嗣昌在後來的軍事行動中,則以減少對盧象升的兵カ相報復,導致盧象升及其將士全部陣亡。
回覆列表
盧象升,字建鬥,號九臺,明末抗清大臣,生於公元1600年,卒於公元1639年,是明常州宜興人。盧象升雖然不是出自世代書香門第之家,也不是名門望族,但他的家庭也還是可以算作文人之家的。他的祖父是知縣,父親也是秀才,都是讀書人,這對盧象升的教育很有幫助。象昇小的時候就潛心研讀經史,又喜好騎射,因此兩者都用心學習,盧象升可以說文武雙全。
公元1622年,22歲的盧象升中天啟二年進士,後授戶部主事、歷員外郎,遷大名知府、大名道。崇禎二年募兵保衛京師,鎮壓農民起義。因為軍功,累遷右參政兼副使,崇禎四年又升按察使。七年憑藉軍功遷任僉都御史,撫治鄖陽。在鄖陽任職時,盧象升備兵設屯,扼要設防,治軍嚴刻,撫循有方,用兵以凌厲兇狠見長,在鎮壓農民起義軍上屢獲戰績。次年升任巡撫,總理直隸、河南、山東、四川、湖廣五省軍務。崇禎九年,清軍攻入喜峰口,盧象升帶領軍隊進駐京畿,旋改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到達任職處後,巡閱邊關要地,修臺築墩,嚴明軍紀,操練兵馬;又興軍屯,復鼓鑄,整頓吏治,增強抗擊清軍的作戰能力,使清軍數年不敢進犯。十年,任兵部左侍郎銜,為各鎮援兵總督。此後,無論是鎮壓起義軍還是抗擊清軍,盧象升的功績都不容忽視。
後來,崇禎主張與滿清議和,而他主張抵抗滿清,在陳明抗清大義時得罪了宦官高起潛、兵部尚書楊嗣昌等主和派。被架空權利,雖名為督天下兵,實轄兵員尚不及兩萬。楊嗣昌等人,多方牽制,以致地方竟不給盧象升增派軍餉,各地軍隊首領,也紛紛找藉口脫離他的麾下。這個時候的盧象升,實際手中已經沒有什麼權利了,只有兩員大將可聽其調遣。崇禎帝不久又聽信讒言將其去職,以侍郎視事,手下僅有疲卒五千,乏食空腹,哀呼莫應。後在河北鉅鹿身陷數萬清兵之圍,臨危不懼,激戰三日,壯烈戰死。深陷困圍時,高起潛的軍隊距離他不足五十公里,盧象升派手下將領楊廷麟前去求救,但是高起潛對此卻置之不理,盧象升知事不免,軍中大哭,誓與清軍決一死戰。可以說,盧象升的死是三方造成的,崇禎帝的偏聽偏信,任由楊嗣昌等人架空大將手下權利。楊嗣昌主張議和,就處處針對構陷盧象升,最後使得盧象升空擔了總督軍的名頭,卻沒有相應的權利,以致深陷困境之中,竟調不動其他人手下的兵力,落得戰死的下場。閹黨高起潛更為可惡,為了手中權利,與人禍害誣陷盧象升不說,還見死不救,致使一代大將以及手下英勇男兒皆一一戰死沙場。
盧象升死後,萬軍齊哀,三郡百姓批孝送行,痛哭不止。一代英豪就如此死於官場政治鬥爭中,死時方才38歲,實在可惜可嘆。 盧象升英年早逝,死時才38歲。縱觀史實,只有他妻子和他弟弟的記載,而沒有他兒子的記載。如此,應該是盧象升常年在外打仗,不常歸家,加之年紀輕輕就去世了,以至於沒有留下血脈後代。 不管是治世還是領軍,盧象升都很有才華,是真正的文武雙全。他盡忠君主,心繫天下,誓死抗擊外族,是一代英豪,受人尊敬的民族英雄。體恤下屬,關懷百姓,沒有將自己擺在高處,而是親軍親民。據說他領兵打仗,與士兵同吃同住,不搞特殊對待。領軍所過之處,也儘量不打擾百姓。這一點,從他死後座下兵士皆在盔甲下披麻戴孝,三郡百姓痛哭不止都可以看出。《明史》稱讚他:“危亂之世,未嘗乏才,顧往往不盡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驅之必死。若是者,人實為之,要之亦天意也。盧象升在莊烈帝(崇禎)時,豈非不世之才,乃困抑之以至死,何耶!至忠義激發,危不顧身,若劉之綸、邱民仰之徒,又相與俱盡,則天意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