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麗斯旅行

    旅行的目的有很多,其中包括了獵奇獵趣和增長見識。古墓旅行的熱門,一方面來自古墓探險、古墓尋寶題材的小說、影視劇IP的流行。另一方面,古墓出土的文物、或者帶來的奇聞異事,讓人瞭解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前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藝術等諸多方面的水平。世界第八大奇蹟就是著名的秦始皇陵,吸引世界遊客,還有諸多著名陵墓,如長沙馬王堆漢墓、海昏侯墓葬等,讓人大開眼界。

  • 2 # 川川Cyno

    我覺得更多的是歷史原因吧!其實,你說陵墓有什麼風景可看,沒有,但是它屬於真實的歷史,它背後或神秘、或傳奇的故事,對人們有著強烈的吸引力。

    比如,秦兵馬俑,甚至尚未開發的秦始皇陵,每年都能吸引上千萬的遊客。兩千多年前的秦軍,那踏平六國、歷史上第一次統一中國的秦始皇,都對後人們有著太強的吸引力。

    還有,喀什的香妃墓,電視劇裡狗血的劇情,在現實裡是一段傳奇的歷史,遙想當年那個渾身散發著沙棗花香的“香姑娘”伊帕爾汗,在那個只有車馬的年代,是如何從喀什跨過幾千公里茫茫沙漠、戈壁、草原、雪山入宮成為一名后妃的。

    這都是比電視劇裡更傳奇的故事,撩撥著人們的心絃,去追尋、探究。

  • 3 # 熙評

    我就特別喜歡去陵墓,陵墓一般裡頭有很多陪葬品。見證中國歷史文化的很多東西,比如兵馬俑,司母戊鼎,金縷玉衣等,都是從陵墓裡發掘。同時陵墓也具有很高的建築價值,能夠看出古代人對於工具和建築技術的使用。就中國而言,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殷墟。是第一個發現文字記載的地方,象徵著中國的文明。

    殷墟,原稱“北蒙”[1],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盤庚十四年,商朝第19位君主盤庚遷都於北蒙(今河南安陽),改“北蒙”名為“殷”[2]。盤庚十五年,開始營建殷都。[1]自盤庚遷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國,經歷了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國王273年的統治[3],殷一直是中國商代後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4]

    20世紀初,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1928年殷墟正式開始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地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殷墟先後出土有字甲骨約15萬片。甲骨文中所記載的資料將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也產生了一門新的學科——甲骨學。

    殷墟是中國至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併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由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甲骨窖穴等構成。[5]

    1961年3月,國務院將殷墟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殷墟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5]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6]2018年10月13日,殷墟科學發掘90週年紀念大會暨殷墟發展與考古論壇舉辦。[7]2018年10月11日,入選“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

    殷墟總體佈局嚴整,以小屯村殷墟宮殿宗廟遺址為中心,沿洹河兩岸呈環型分佈。現存遺蹟主要包括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殷墟王陵遺址、洹北商城、後岡遺址以及聚落遺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鑄銅遺址、手工作坊等。甲骨文

    甲骨文是漢字的前身、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體系之一,不僅證明古老的漢字是獨立起源的,還提供了中國古代獨立的文字造字法則,對3000年以來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殷墟甲骨文的發現,不僅把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而且由於甲骨文內容豐富,涉及殷商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對全面復原殷商社會史具有重要意義,被稱為中國古代乃至人類最早的“檔案庫”。對甲骨的研究,也產生了一門新的學科——甲骨學。[24]

    殷墟出土的甲骨片

    青銅器

    殷墟出土的青銅器,包括禮器、樂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藝術品等,禮器有鼎、斛、簋、觚、爵等,樂器有鐃、鈴、鉦等,兵器有戈、矛、鉞、刀、鏃等,工具有錛、鑿、斧、鋸、鏟等,生活用具有銅鏡、杖首、漏、勺、箸、器座、角形器等,裝飾藝術品有人面具、人頭面具、銅牛、銅虎、銅鈴等。形制豐富多樣,紋飾繁縟神秘,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審美觀念,達到中國青銅時代發展的巔峰,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安陽殷墟出土的青銅器

    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金文),特別是篇幅比較長的銘文,是當時人們現實生活的反映,保留了當時的真實的面貌,因而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殷墟出土的青銅器有四五千件。據統計,20世紀30年代出土的青銅器中,有禮器170多件,兵器1340多件,還有工具以及其他雜器。1950年~1986年間,發掘所得禮器650多件,兵器1400多件,還有一些工具、藝術品和雜器。1986年以後,仍有不少青銅器被發現。青銅器主要出土於大中型墓葬,其中出土最多的就是儲存完好的第五號墓——婦好墓,竟有468件之多,而且種類齊全。

    青銅器中鑄造技術工藝最為精美的是禮器。而殷墟出土的禮器,不僅種類多,而且形制多樣,呈現圓、扁、方等形狀,其中以圓形器為主。最大最重的當屬武官村大墓出土的後母戊大方鼎,高133釐米、長110釐米、寬78釐米、重875千克,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全世界最大的古代青銅器,也是青銅文明的巔峰之作。此外,侯家莊西北崗M1004號墓出土的牛鼎和鹿鼎、婦好墓出土的兩件司母辛方鼎等,也是重型禮器。

    建築特色

    以宮殿宗廟建築和王陵大墓為代表的商代建築,造型莊重肅穆、質樸典雅,反映出中國古代建築特有的均衡感、秩序感和審美意趣,集中體現了殷商時期的宮殿建設格局、建築藝術、建築方法、建築技術,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宮殿建築的先進水平。殷墟的洹北商城,具有高大的城牆、威嚴的宮殿、特別是嚴格的“中軸線”佈局,成為數千年來中國曆代城市的特徵。

    史學價值

    殷墟的發掘,幾乎完全改變了傳統史觀中夏商周三代歷史的面貌,真實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為商周考古確立了可靠的年代學基礎,對於上溯早商文化和夏文化起到了基點作用;填補了以鄭州二里崗為代表的中商文化和以殷墟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間的空白,從而完善了商代的編年框架。

    安陽殷墟

    以青銅器、玉器為代表的殷墟文物表明,殷墟時期的手工業空前發達,不僅門類齊全,而且工藝水平極高。一些主要的手工業生產部門,如青銅冶鑄、制玉、製陶、制骨、制車、紡織等都已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這一時期的白陶、原始瓷等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殷墟出土的商代馬車,大量使用青銅構件,獨轅雙套雙輪,結構精緻複雜,體現出高超的機械、青銅鑄造等複合技術。

    殷墟王陵的埋葬制度、分佈格局、隨葬方式、祭祀禮儀等,集中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會組織、階級狀況、等級制度、親屬關係,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王陵建設的最高水平,併為以後中國曆代王朝所效仿,逐漸形成中國獨具特色的陵寢制度。同時,以人祭、人殉、車馬殉葬、獸祭等為代表的殷墟喪葬習俗,突出表現了殷墟時期以等級制度為核心的禮制,體現了當時的喪葬習俗。

  • 4 # 小方小方我是小方

    主要還是歷史原因,隨著近些年盜墓筆記、鬼吹燈的盜墓題材小說翻拍成影視作品,更是讓年輕人對各類陵寢有了越來越濃重的興趣。說起哪些值得參觀,目前全國陵寢大致粗分為兩類地宮開放和地宮未開放,下面分別推薦:

    1.參加地宮的陵寢,強烈推薦明十三陵的定陵,從現在來看作為中國第一個主動發掘的皇帝陵寢,極具歷史價值,其地下宮殿輝煌震撼,地面建築更是影響了後期陵墓的發展。

    2.參觀地面建築的陵寢,強烈推薦明孝陵。作為明朝第一座皇陵,不僅影響了明朝陵寢的風格,更是對清朝的陵寢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明樓以城牆為主體更是震撼

  • 5 # 遇見嚮往拉薩

    2013年,我去北京旅遊,大多數去北京旅遊的有幾大景點是必須去的,故宮,長城等景點,而明十三陵定陵也在其中。剛到北京第二天就去了定陵,這是我第一次親眼見到古人的智慧,這是從影視作品,小說書籍所帶來的感覺截然不同的。剛進入地宮入口,就被一陣涼風吹來就不自覺緊了緊衣服,地宮的溫度跟地上差別很大,還好當時遊客很多,要是我一個人進去,說實話我是不敢的。進入地宮後就是明萬曆皇帝和陪葬的一排紅色棺槨,頭頂上不知道是青石板還是大理石鋪起的地宮穹頂不得不佩服在當時那個年代的工匠技術。過了地宮就是用漢白玉做的萬曆底寶座和孝端後寶座,地上還有很多遊客扔的祈福錢,我也扔了,地上全部都是錢,哈哈果然是寶座。在然後就是百噸重的墓室入口青石大門,出了入口就是走回旋式向上豎井,就參觀的這幾個墓室我想應該定陵不止這幾個墓室,應該很多沒有開發給遊客參觀,裡面所有的文物都被移到外面的展覽廳對外展覽,我們出來後就去看了裡面所發掘的一部分文物。這些文物很多都是巧奪天工和珠光寶氣,以現在的技術都不一定會造的出來,這一次參觀定陵比我從影視劇和小說作品來的更加震撼和大開眼界,所以對於陵墓古墓只有親眼所見才能更加體會古代歷史文化也增加當地的旅遊收入,這就是我個人對於著名陵墓成為旅遊景點的淺顯認知。

  • 6 # 老路的退休生活

    很多年以來,帝王名人的陵墓一直是人們旅遊中很重要的景點。像埃及胡夫金字塔,中國秦始皇陵和印度泰姬陵等,更是讓世界各國旅遊者趨之若鶩。究其原因,我想有這麼幾個:

    殉葬陪葬制度

    在古代,殉葬制度雖然時廢時啟,但在很長內沒有徹底消失。其中,有的是死者的妻妾、侍僕被隨同埋葬,也有用俑、財物、器具等隨葬,他們死後會把生前享用的一切,

    ‘包括美妻豔妾都送到墳墓中去。隨著考古發掘的發現,古代帝王和將相、皇親貴族死後的隨葬品非常奢華,甚至到了令人咋舌的地度。像中國的曾乙侯墓,馬王堆漢墓,滿城漢墓等,在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貴隨葬品。特別是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發現發掘,以後在陵墓的實物展出時,引起極大轟動,也吸引了大量的遊客。

    陵墓的建築文化

    從古至今,陵墓建築是人類建築史上非常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古人基於人死而靈魂不滅的觀念,普遍重視喪葬,無論任何階層對陵

    墓皆精心構築。因此,陵墓建築是中國古建築中最宏偉、最龐大的建築群之一。不僅是中國,像埃及胡夫金字塔,印度泰姬陵都是舉世公認的古代建築史上豐碑式的作品,造就這些建築都世界聞名的旅遊勝地。

    陵墓的風水文化

    中國古代風水理論認為,陵墓的風水會影響後人的命運。而一國之君陵墓的風水則會影響整個國家的命運。歷代皇家陵寢都十分重視選擇陵穴以圖皇權永固。以清東陵為例,

    它是中國現存的規模宏大、環境優美、風水最佳、儲存完整的皇家陵墓群。清東陵的地理環境是山環水抱必有氣,符合興建多座帝陵的條件多且堂局開闊,這裡龍、砂、穴、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達到“天人合一”,是理想的風水寶地。事實上這一帶山勢蜿蜒不斷,氣勢磅礴。放眼下望,重巒疊翠,紫靄飄渺,風吹樹海,滾滾碧濤。群山環抱之處,又是一馬平川,兩水環山,堂局雍容坦蕩,驕陽沃野,金光萬道。也就是遊客眼中的養眼風光之處。

    探索歷史的迷團

    座座陵墓,都是歷史的見證,雖然不會說話,但歷史實實在在在它們身上刻上了深深的印記。墓葬是人類文明的產物之一,其目的不僅在於安放死者,更是死者生前身份、

    地位、種族、生活習慣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形式。而它表現的內容,由於時間推移,已經顯得模糊不清。加上野史的記述,民間的傳說,愈發濃郁的神秘色彩,激發著人們的好奇心理,最簡單直接的表現,就是親自去陵墓看一看。

    對已故偉人的崇拜

    現存陵墓的主人不乏一代天驕,曠世偉人,所以,很多人去參觀陵墓是帶了非常崇敬的心態,對他們來說,拜碣是對偉人精神的崇

    拜,思想的追隨,行為的認可和功績的肯定。因此去陵墓不僅是簡單的旅遊行為,更是一個心靈的洗禮。因此,在今後的一段時間內,陵墓旅遊還將是人們外出旅遊的重要內容之一。

  • 7 # 衛東來凱凱

    華人有一個壞的風俗——就是死後喜歡厚葬——花錢越多,規模越大,越是——光宗耀祖!皇帝花國家的錢是這樣,富人剝削窮人有了錢也是這樣,窮人餓著肚子,已經兜不開褲子了,死了也想這樣!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壞現象,一點意義都沒有,特別是窮人——愁吃愁喝,捉襟見肘了也想大操大辦,人死了還要戳一屁股孔(就是外債),何苦呢?由此導致:帝王將相的陵墓修得特別豪華,選擇山清水秀的地方,佔地幾百上千畝,耗資無數,建築得富麗堂皇,一個死皇帝,比活人住的地方都好幾千倍——作孽啊!那麼為什麼人們還喜歡去看看呢?還是封建殘餘作怪,再加上所謂“風水先生”的炒作:皇帝的墓地風水好,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北玄武……坐山高聳,人丁興旺,明堂開闊,前途無量……玉帶水,玉帶路能升官發財……水聚天心財源廣進……所以皇帝能過上好日子……所以,一般人就想:我去看看皇帝的墓地到底啥樣,咱也想法找一片像樣的墓地,也發財,當官,子孫興旺,順便也看看風景……第二種人:老封建就不一樣了,他去看看的目的有二心:他去看看,就到處炫耀:我到過某某皇帝的墓地,我細心研究了他的風水,我悟出了看風水的道道——我是個精通風水的大師,能給你家找一個好的塋地——墓地,你家就能你子孫滿堂,當官發財,平平安安,順順當當,過上好日子……等等等,然後向你索要勞務費——出勤一天要500元,600元,1000元或更多——實際是迷信詐騙,可老百姓樂意呀——想以後過上好日子吧!第三種人:也有的人,不信迷信,就是旅遊,遊山玩水,消磨人生,或陶冶情操而已!就說這些!謝謝大家!

  • 8 # 歐洲一丁

    非常榮幸可以回答您的問題 “著名陵墓成為旅遊景點”我作為一名陝西的旅遊從業者,從小聽爺爺說過———江南的才子,山東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陝西一共72位帝王陵墓,咱們來聊聊吧。

    1一般古人講究,侍死如事侍生。所以帝王陵墓一定寶藏豐富。根據史料記載,一定會給您勾勒一個文武寶藏的夢境。再加上近年盜墓題材的熱銷。真正的陵墓一定比較讓人嚮往。

    2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本“百科全書”每一座陵墓就是一曲“絕代史歌”他背後的,愛恨情仇,潮起潮落。可以聽到多少的故事和訴說。

    3隨著旁邊的陪葬坑發掘,一些珍貴的壁畫 。司馬道上的時刻。以及現在開發的體驗節目“白手套”“小小考古隊”等親自體驗也非常有特色。

  • 9 # 逗町小廈

    謝邀,陵墓作為人類歷史的產物,其建築形式即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水平和風格,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當時的生活環境、宗教信仰和生活需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尤其是帝王陵寢,宏偉的建築,豐富的陪葬文物和優美的環境,更是具有強大的旅遊吸引力。

    目前全中國有11處著名陵墓,包括西夏王陵、成吉思汗真陵、明孝陵地宮、雍正泰陵、隋煬帝陵、唐代昭陵、曹操陵墓、乾陵地宮、三國疑冢、秦始皇陵、武則天墓。在此,我認為隋煬帝陵及秦始皇陵值得去參觀,具體如下:

    1、隋煬帝陵,還原歷史真相。在已發掘的一座墓中,出土了銅製的銜環輔首,以及金鑲玉腰帶,而表明墓主人身份的鐵證則是墓誌,銘文清楚寫著“隋故煬帝墓誌”等字樣,表明墓主為隋煬帝楊廣,此次發掘的隋煬帝墓遠遠達不到帝陵所應有的規模和氣勢,更不符合楊廣好大喜功的個性,這主要與他的死因有關。公元618年,隋煬帝巡幸揚州期間,禁衛軍發動兵變,推舉忠臣宇文化及為首領,並縊死了楊廣。墓誌銘文記載墓主去世時間為“大業十四年”,及公元618年,與史實相符。唐代以後隋煬帝陵漸漸荒蕪,不為人知。清嘉慶年間,大學士阮元經考證認為,經槐二村的一處大土敦為隋煬帝陵,於是出資修復。上世紀80年代以後,該處經過多次整修,成為揚州著名的旅遊景點。但此次考古發現,還原了歷史真相,確定了隋煬帝陵墓的真正所在。

    2、秦始皇陵,堪稱內涵最豐富的帝陵。公元前246年,秦始皇開始在今天的陝西省臨潼區驪山腳下建造一座堪稱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在以後2000多年時間裡,圍繞著這座神奇的陵墓也引發了越來越多的謎團和猜想。但秦始皇陵墓什麼時候開啟,是否開開,目前尚沒有時間表,因為發掘後,從技術上來說,不能保證能保護好這些文物。特別是壁畫、陶器、紙質、絲質等文物的保護現在還是難題,另外,開啟秦始皇陵也與我們國家“保護為主”的考古發掘政策不符,有關專家稱,如今幾乎沒一個國家主動開掘帝陵。“儘量不主動發掘”的理念在20世紀中後期已成為國際共識。

  • 10 # 手寫的從前故事

    上學那會嚮往北京天安門。有幸去旅遊參觀了故宮,看到了升國旗。也去遊覽了北京十三陵(明長陵/明定陵)。

    明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和兩位皇后的合葬陵墓,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中部為平原,外圍群山俊林。

    去年又去西安參觀了秦始皇兵馬傭。

    兵馬傭佈陣讓人震撼,佩服古人的聰明智慧。放眼眺望遠處的環山猶如一條飛躍的巨龍活靈活現。

    著名陵墓建築看似各有特色,最主要的相同之處就是選址:周圍群山環抱,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婉如一幅人間仙境:。

    從古人的選址”風水寶地”就是現在旅遊勝地,到後來考古學家的勘測開放,讓後人知曉學習先人的智慧,探索奧妙,體現保護地理環境的重要性。

    優美地理環境才是著名陵墓成為旅遊景點主要原因之一。

    鍾祥明顯陵一一位於湖北省鍾祥市城東效的松林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睿獻皇帝和母親章聖皇太后的合葬墓,也是中國數幹年曆史長河中最具有特色的一座帝王陵。

    作為一座明代帝陵,顯陵與北京十三陵相比,有許多共同之處。但是它也有其獨特的風采,特別是它以王墓改為帝陵,前後修建40多年,氣勢宏偉,工藝精湛,佈局巧妙,構思獨具匠心。

    親臨其境觀看明顯陵,以其獨特的外部環境風貌,內部結構精妙的佈局和建築群宏大的規模,以及豐富的地下寶藏,都具富有歷史價值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 11 # 看這大千世界

    中國現存的古代陵墓千千萬萬,除了那些廣為人知的王侯將相墓葬,也有著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百姓墳塋。也許,在決定下一次去參觀哪一座古墓之前,瞭解一下華夏先人創造出了怎樣的墓葬文化,有哪些別樣的彼岸景觀,會有助於我們更好的去遊覽和認識古墓。

    全文僅有一張高能圖片,請在Sunny燦爛時閱讀。

    在我們這片土地上,死亡發生過上百億次。在戰火、災荒、疾病中離去的每一個逝者,都需要喪葬得以安息。

    一些遠古的墓葬倖存至今,成為豐厚的遺產。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當中,古墓葬的數目便有139458 處,與中國古遺址數目相比約為其72%。

    黃土之下,古人創造出了不亞於人居文明的另一重世界,一個宏大的彼岸世界即將展現在我們眼前。

  • 12 # 玉皇大帝900

    著名陵墓如中山陵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1931年建成,佔地兩千畝,依山而築,前臨平川,後擁青嶂,氣勢磅礴,平面呈自由鐘形。中山陵被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併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附近有音樂臺、行健亭、光化亭、流徽榭、藏經樓等還有著名的景點:靈谷寺,明孝陵等,全是5A級旅遊景區,我覺得這樣景區值得一遊,增加華人對歷史瞭解。

  • 13 # 核桃房車漫遊記

    知名陵墓是歷代名人的身後之地,能留下墓冢的,無非都是天子及帝王將相,或是歷朝歷代在各個領域有些非凡影響力的人物!隨著國家對人文景觀的發掘保護,越來越多的歷史迷案被一一破解,這也就是國家考古及博物館蓬勃發展的源泉,而隨著華人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精神生活的逐步追求也在日益增強,央視國家寶藏的熱播印證了這一點。史書及傳說加在一起構成了華夏乃至世界千百年來流動的長河,每當一個地方發現了一座古墓,隨著考古的程序,一個個史載的或是民間傳說便有可能被印證或是破解!出土的文物便會就地保護並建立博物館,例如秦兵馬俑,漢景帝陽陵,甚至是埃及的金字塔,不都是古人利用智慧和汗水留下的寶貴財富嗎!當這些被國家和文物保護機構有效開發並對公眾開放,人們對歷史的仰望和求知慾便會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地湧入各個著名陵墓景點!老人孩子看看國寶養養眼,深入瞭解的愛好者到實地聆聽志願者或講解員的詳細解析,都是各大帝王陵墓一到節假日人山人海的源動力!如果說可以推薦旅遊線路給大家的話,那麼來華北東北可以來河北保定易縣清西陵,北京昌平明十三陵,河北遵化清東陵,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瀋陽清昭陵,福陵及撫順永陵!西北關中地區集中的秦,漢,唐等朝代的陵墓就更多了,可以十天連成一條線不間斷的自駕參觀,一些未開發的唐漢陵基本保持了山體或封土的原貌,只是帶了一些歷史的滄桑!不過希望大家去的時候要文明參觀,不要破壞歷史遺蹟!讓這些英雄冢更久的流傳後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問,廣大樂手們,當一個完全不懂音樂,也不怎麼喜歡音樂的人跟你說讓你來一個的時候,該怎麼回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