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國遇上水滸
-
2 # 三天魚頭
三國的諸葛亮是蜀漢政權的奠基人,蜀漢和諸葛亮也相互成就,如果把諸葛亮換成司馬徽,也許效果會更好,但司馬徽去世的早,208年就去世了。先來分析一下吧。
1、司馬徽的名氣 司馬徽,字德操,是當時遠近聞名的文士。東漢名士龐德公送號“水鏡先生”,在東漢末年有很高的威望。諸葛亮還是司馬徽推薦給劉備的。
因為劉備自詡漢室後人,如果得司馬徽相助,大大提高了劉備的正統地位,因為司馬徽的名士身份在東漢很吃香的。別的名士會因為司馬徽而加入劉備麾下為劉備效力,以藉此和司馬徽交流。和名聲交流也能大大提高自己的地位,例如龐統。
水鏡先生遺址
龐統和司馬徽的關係就走的很近,司馬徽也對別人讚許龐統,使龐統的名聲與諸葛亮相媲美。
在東漢分好多士族,河北崔琰,湖北龐德公。都是一方名流。
在政治鬥爭中,不需要這些名流出多大的力氣,只要他們站臺就夠了。曹操就是這樣,收集天下名士,利用名士進行虹吸,好多人都是因為名士的名聲而效命曹操的。
如果司馬徽跟隨劉備,就會造成蜀漢人才聚堆,人才也皆於司馬徽為首,蜀漢也不會產生集團分裂。蜀漢的集團分裂也是造成蜀國後期滅亡的一重要原因。
2、司馬徽的壽命 司馬徽去世是208年,這年是赤壁之戰。當時蜀漢還沒有奠基呢?還在荊州盤縮呢,所以他無法維持蜀漢,但如果當時諸葛亮因為司馬徽的名氣,而投奔劉備,而結果又回到了原來的起點了。不同的是蜀漢又有更多的人才了。
還有一種可能蜀漢人才濟濟,另一個人頂替了司馬徽的位置。但劉備進漢中是誰都阻止不了的,蜀漢的基業是益州,不管誰執政都一樣,只要不投降,蜀漢利用地勢依然可以生龍活虎的。
但蜀漢不可能因為一個人而不堪一擊,也不會因為一個人而無比強大。蜀漢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因為蜀漢自古便是割據王朝,不可能出現大一統的。
,這時候就該有人抬槓了,劉邦不是因為在漢中起家的嗎?劉邦只是漢中王,劉邦也不是因為蜀漢發家的,是沛縣。還有當時劉邦的對手是項羽,而劉備是曹操。
所以最後得出結論,蜀漢一樣滅亡,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
3 # 能近取譬
會敗得一塌塗地。諸葛亮相比司馬懿戰略眼光更獨到。隆中對中諸葛亮已經為兵微將寡的劉備規劃好了發展計劃。連劉備自己都有種如夢初醒的感覺。這是其他謀士做不到的,諸葛亮是個全才,不僅有謀略,還精通天文曆法,機械技巧,法制建設等方方面面。司馬懿只在行軍打仗和政治謀略上有些建樹。在用人上諸葛亮雖然錯用馬謖,但是總體還是可圈可點,遺書上選定的接班人輔佐後主又做了二十多年皇帝,眾人也願意為他效力。選人用人方面,司馬懿沒表現出有多少成績。總之諸葛亮表現出的許多優點,司馬懿沒表現出來,可能大家就覺得他天然具備了,其實這是不嚴謹的,所以說諸葛亮才能遠勝司馬懿。
-
4 # 一夢潤心
劉備心機很深,厚黑學用得出神入化,而且隱藏很深,看人也很準。諸葛亮善長戰略,但對官場上的而爾虞我詐並不是專長,三顧茅廬出山一是為了功成名就,還有就是看中了劉備"善良"與對漢室的"忠誠"。對於政治而言不感興趣。軍師就是要會攻城掠地,把軍事戰略玩到極致,這一點諸葛亮樂此不彼。蜀國建立時,諸葛亮就發現劉備真正面目暴露出來了,達到目的了,就不再把百姓的疾苦和訴求放在眼裡,同時君臣之別也看得比較重了,一人獨權,驕傲自大,對諸葛亮也算過河拆橋,對諸葛亮的謹慎也毫不重視,以致於火燒八百里連營大敗而歸。這也說明諸葛亮只善長於打仗,不善長搞好上下級關係,左右不了上級的想法,就相當於現今一個公司的總工,缺少不了這個崗位,但想進入領導層決策層或者再往上走是不可能的,加上沒有野心,只忠誠於自己的理想。
反觀司馬懿,戰略意識沒諸葛亮強,但是玩政治都是一把好手,況且野心極大。在落寞的時候忍辱負重,臥薪嚐膽。蜇付但又時時刻刻了解和掌握朝堂動向,一旦可以復工了也不會囂張跋扈,打仗防衛以保守為主,想不出攻城撥寨的策略,但也不會輕易上當。你攻我守,就不出戰。任何時候都看得長遠,把自身利益看得比國家利益重。也深喑"吃飽了就打廚子"道理,一直都在為自己家族未來考慮。後來“三槽臥馬"的說法也最終變成了現實。
如果劉備用的是司馬懿,很大可能在他有生之年都當不了皇帝,因為司馬懿沒有太強的戰略意識和戰爭藝術,不會那麼快三分天下。也許等曹操滅了孫權,劉備最多到處寄宿,劉表、劉璋、甚至張魯,直到跟著曹操做個太守,一輩子碌碌無為。就算建立了蜀國,到了劉禪時代,按照他的為人,也不會那麼多次舉全國之力討伐。但在國內政壇,絕對是個高手,也說不定纂位。
-
5 # 快樂與君享
我認為即使劉備把諸葛亮換成了司馬懿,也無法改變最終的結局,除非他能改變他自己,為什麼呢?
我表述一下我的觀點:劉備這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善於感情用事,這也是他最致命的缺點,這一點在劉備建立蜀國基業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關羽之死
關羽的死可以說跟劉備有很大關係,大家都知道,荊州的戰略地位非常的重要,但是,劉備讓關羽去鎮守荊州,而高傲自大的關羽是不希望和東吳聯合的。關羽不僅拒絕了聯吳,更拒絕與孫權聯姻。最終,關羽敗走麥城,丟了性命……
關羽死後,劉備情緒失控,非要為其報仇,無論是趙雲還是諸葛亮都勸不動。
趙雲和諸葛亮都為劉備分析了當前最大的對手是曹操而不是東吳的孫權,而劉備卻背道而馳。
最後東吳“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大敗於東吳,並丟了自己的性命,這為蜀國的滅亡買下了伏筆。
劉備的感情用事,而忽略了自身所處的形勢,把一手好牌活生生打成了爛牌。
因為根本的原因在劉備自身,所以諸葛亮是否換成司馬懿,我感覺結果都一樣。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如果大家認同,就給個贊吧。
-
6 # 故鄉的雲9681
劉備如果把諸葛亮換成司馬徽也不會改變最終的結局。為什麼呢?個人認為原因有如下幾點:
1.個人再厲害也很難改變別人性格中的缺陷。性格決定命運,性格中的缺陷這並不是某一個人單方面能改變的,水鏡先生司馬徽之才不亞於孔明,甚至遠在孔明之上。他也許也能像諸葛亮一樣佐輔劉備三分天下,甚至地盤還要大。但是他再厲害能看透一切,但很難改變一切。比如他改變不了關羽驕傲自大的性格,派關羽鎮守荊州會有很大風險。假如不派關羽派張飛鎮守,他也很難改變張飛性情暴躁飲酒誤事的性格,所以派張飛也會有風險。總之,他不能保證改變所有人都像他一樣厲害,而性格中的缺陷很難改變。
2.個人再厲害也很難改變先天的不足和缺陷。比如劉備集團就有很多先天的缺陷和不足。劉備和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名為君臣,實為兄弟。既然是兄弟,就難免為兄弟情所架。比如劉備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就體現了這一點,他完全不顧國家安危,只顧一己之私仇,最終慘敗。司馬徽再厲害也不可能改變這種結構,除非能叫劉備割袍斷義,顯然劉備也做不到,劉備要是真能做到,那劉備也就不是劉備了。
3.個人再厲害也改變不了蜀漢的接班人扶不上牆。司馬徽再厲害也不能保證劉備生出的後人能像曹操的後人精明能幹,有雄才大略。而結果劉備生出的後人阿斗就是一窩囊廢,爛泥扶不上牆,身後無主又將何為?做臣子的又改變得了什麼?不要說換司馬徽,換誰都沒用。
總之,還有很多事情並不是一個人能左右,在這裡我們不能一一列舉。劉備即使把諸葛亮換成水鏡先生,可能取得的成果會更大點,但最終很難改變蜀漢這種結局。朋友們,你們覺得呢?
-
7 # 今生情
三國時期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帝王將相,才子將人比比皆是。三國演義中描繪的既有文臣武將,也有英雄豪傑;既有當世名士,也有山野隱士,可以說是群星璀璨。這正像開篇說的那樣: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司馬徽
這其中不得不說的就是其中的一位大隱士,有著水鏡先生之稱的司馬徽。司馬徽,字德操,是東漢末年潁川陽翟名士,精通各家學說要義的學問,為人純潔高尚,不慕名利,超凡脫俗,有知人之明,受到世人的敬重。縱觀全篇,對司馬徽的描寫卻只有寥寥數筆,如此有大才的人為什麼沒有出仕,讓這一身才華白白淹沒沒有彰顯出來,究其原因我們不得而知。
曹操南征,劉琮戰敗投降,司馬徽也在曹操的手下,可是曹操剛想要重用司馬徽,不久司馬徽就因為生病死了。直到如今水鏡先生的墓還巍然屹立在河南禹州褚河鄉餘王村潘莊的東側。
司馬徽在明代時,還有被人稱為“好好先生”一說。那是因為司馬徽從來都不說別人的短處,和別人講話的時候,也不會問別人的喜歡或者討厭的東西,只會講好話。村子裡曾經有人向他打招呼問好,他說:“好。”可是有一次,有一個人吧自己兒子的死訊告訴司馬徽了,是麻灰不假思索就說:“很好。”司馬徽的妻子知道這件事後就責備司馬徽說:“大家都是認為你的品德高尚,所以把什麼都告訴你,和你打招呼。你怎麼聽到別人說他兒子死了,還對他說好呢!”不想司馬徽回答說:“你說的話也好。”這就是好好先生的由來了。
司馬徽和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是徐州琅琊陽都人。三國蜀漢的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被封為武鄉侯,死後還劉禪被追諡為忠武侯,現在的人常常用武侯、諸葛武侯尊來稱諸葛亮。在東晉的時候,因為諸葛亮傑出的軍事才能更是特別,追封他為武興王。被司馬徽稱之為臥龍。
諸葛亮
有散文名篇《出師表》流傳於世。曾發明木牛流馬解決了糧草運送難的問題,更是改造了連弩,可以一弩發出十根箭矢,稱為諸葛連弩。諸葛亮的一生為了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裡忠臣和智者的代表。在隆重是受劉備三顧茅廬之故,為劉備出謀劃策,提出隆中對成為蜀漢的基本國策。赤壁之戰聯合孫吳大破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之後受劉備白帝城託孤,南征北戰,最終病逝於五丈原。
龐統聽說司馬徽有大才,知道他住在潁川,就去去拜訪他。當時正遇上司馬徽在採桑葉,便對司馬徽說:“有志氣有大作為的男子待人接物,應付世情,地位應該是非常顯赫的。怎麼會壓抑自己的才能去做婦女做的事情啊!”司馬德操回答他說:“你只知道走小路很快,卻不知道走小路可能會迷路。”還說了許多隱士和清廉之士的例子,還用了呂不韋和齊景公做反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龐統對司馬徽的學識淵博表示歎服。之後兩人交談了很久,司馬徽很驚訝龐統竟然也有如此學識,對龐統很是讚賞,誇獎他是比南州所有的名士都高明,是南州名士之首,這樣龐統的才慢慢被人們所熟知。由此可見司馬徽的識人之名鑑別人才能力的厲害所在。
司馬徽和司馬懿是什麼關係
司馬徽和司馬懿都同一姓氏,且兩個人的出生地距離不過150公里。那麼司馬徽和司馬懿是什麼關係呢?接下來為大家詳細介紹司馬徽和司馬懿是什麼關係。
他們雖然姓司馬,但是沒有任何關係,並且不同輩。有人說他們是叔侄的關係,但是這並沒有考究。他們都是河內人,並且家庭住址只相差120公里,但是古代交通不便利,這個距離還是非常遠的。即使祖上有那麼點關係,他們之間聯絡不多。
司馬徽是個隱士,並且有奇能,但他的才華始終沒有施展,這可能與水鏡先生清雅的性格有關。司馬徽的識人之能當世無雙,他透過與龐統的交談,認為龐是南州名士之首。果不其然,經過與司馬徽的交談後,龐統漸漸被人知道。龐的鳳雛也出自司馬徽之口。司馬徽名聲很大,他精通經學,與宋忠齊名。他知道劉表心胸狹窄,就不在劉表面前談時勢,劉表走之前說了句司馬徽很普通就走了。司馬徽後來被曹操重用,熟料沒過多久他就死了,他死時是208年。
司馬懿在208年才被曹操召入府中當文學掾,而那年司馬徽剛死。兩個人並沒有在曹操府中打過照面。但是司馬徽卻給司馬懿冠之“冢虎”,說明他們兩個人還是有來往的,就算不是,起碼也是知道彼此的。兩人的關係真的是越說越微妙,司馬徽謎一樣的隱士,但他們在戰亂的年代都活出自己的風采。
司馬徽再薦名士
書中第三十五回中寫道劉備落難後,再司馬徽的莊園附近被牧童帶著去拜見了司馬徽。劉備向司馬徽問天下大事,司馬徽便向劉備推薦了龐統和諸葛亮。並稱贊他們說:臥龍、鳳雛這兩個人,只要有一個能被招攬便可以安定天下。劉備想請司馬徽出山相助,司馬徽說子是山野閒人一個,沒有什麼大作用,便婉言謝絕劉備的邀請,這是司馬徽第一次向劉備推薦名士。
徐庶本是劉備的謀士,卻被曹操用徐庶的母親要挾著離開劉備,在他離開之際向劉備推薦了在隆中的諸葛亮,把諸葛亮比作周朝的姜子牙和漢朝的張良,還說自己的才能不足他萬分之一,是天下第一人。
在劉備準備禮物去隆中拜見諸葛亮時,司馬徽又來了,本意是來見徐庶的,劉備說徐庶被曹操要挾著離開了,不過離開了又向我推薦了大才諸葛亮,司馬徽笑著說:“這徐元直自己要走了,那就走好了。幹嘛還要把諸葛亮說出來讓他耗費自己的心思和精力。”
劉備不明白司馬徽為什麼這麼說,司馬徽向他解釋說諸葛亮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他的才能是無法估量的啊。在一旁的關羽說:“我聽說管仲、樂毅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名人,功績前所未有,大過了一切。諸葛亮和他們相比是不是太過了。”司馬徽拋開了管仲樂毅不說,更把諸葛亮與姜子牙和張良做比較,劉備一行人都很震驚。這就是後來膾炙人口的三顧茅廬的故事的由來了。
-
8 # 地勢坤9
司馬徵是三國裡的飽學文人,名滿天下,深受孔明、徐庶、鳳雛以及很多名士尊敬,並以師事之,而且預見能力很強(如預見孔明雖有大才卻生不逢時),同時,孔明、鳳雛都經過他的推薦。諸葛亮大家都很清楚,《隆中對》分析天下大勢精準到位,並制定的隆中對策逐步實現,助劉備從無四處飄零而三分天下,若非關羽毀敗後一系列多骨諾米牌效應,隆中路線最後一步“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實現也不是沒有可能。但司馬徵和諸葛亮還是有很大區別,若互換之,則劉備是否可以“三分天下”就很難說了。
一、司馬徵具有教師、伯樂的能力,卻不一定成就高過學生或被舉薦的“千里馬”。
司馬徵與孔明亦師亦友,年長於孔明很多,二人既如此相熟,也就可以判定一是離得近與孔明父輩或許相熟而及之,二是孔明成長過程中也多有請教司馬徵,同時,在孔明成長過程中,透過交往,司馬徵慧眼識才,非常欣賞孔明,也知道他的才能,於是可以直接推薦給劉備。可以看出,司馬徵具有教師、伯樂的育人識人才能,但我們知道,很多老師也許教書一輩子卻仍在原崗位,而學生後來成就卻很大;同樣,舉薦的領導後來卻沒有被舉薦人做的管高、成就大。而且,司馬徵一介文人年齡較大、閒散慣了,在長久的戰亂奔波中不願過度勞累,也受不了拘束,而孔明20多歲,年輕上進,正是建功立業的勃發之時,思維體力以及尊規重道等方面都勝過司馬徵。因此,司馬徵是伯樂,有識才之能,是好教師,有教導能力,但成就就不一定有孔明大了。
二、司馬徵具有學者專家風範,而孔明既有學者專家風範,併兼具政治能力、治國平天下及軍事才能。
司馬徵和孔明都是學富五車的高才,二人在理論方面都有很高學問,但實踐方面司馬徵因閒雲野鶴慣了,喜歡講學、論學,而對於邏輯思維能力,識人很強,卻對於天下大勢分析等可能不及孔明,而且,司馬徵鑽研學問深,主要是詩詞歌賦、人情世故、識人認人方面,孔明卻涉獵文史、數學、地理、軍事、政治等多方面,分析研判能力也很強,正如司馬徵所言:徐庶、崔州平、石廣元、孔明等在討論時,其他人學問雖然深,但境界、深度廣度等方面還是遠不及孔明,“惟孔明獨觀大略”——司馬徵也很佩服。後來證明,《隆中對》策預判分析及方針路線讓人佩服、治國、軍事、發明等等都很高,令世人難以企及,自然,司馬徵也是很佩服孔明的。
可見,司馬徵應該屬於伯樂式的人,成就不一定超過千里馬,而且,同是大文人,司馬徵僅限於“文”,而孔明各方面知識兼具且實踐能力強,當時又年輕上進。基於此,劉備若把諸葛亮換成司馬徵,或許不會取得三分天下的不錯成就了。
2020.4.13子時即草於西安
回覆列表
歷史不可重演,演義可以新寫。
諸葛亮何許人也呢?『夸克百科』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司馬徽又何許人也呢?『夸克百科』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河南禹州)人,以有知人之明著稱於世,是中國東漢末年著名隱士,號“水鏡先生”,後人稱他為“好好先生”。其才華始終未得施展,一生湮沒不彰。
根據『夸克百科』可見,諸葛亮和司馬徽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諸葛亮是一個幹才,是位有政治抱負的人,是匹好的千里馬,而司馬徽不過“以有知人之明著稱於世”,算得上是一位不錯的伯樂,但完全沒有懸壺濟世或博取至偉功名的抱負,凡事“好”字不離口,縱有經天緯地之才又有什麼用呢?
如果《三國演義》裡劉備把諸葛亮換成司馬徽,與三國的真實歷史就相去甚遠了,而且以司馬徽的消極思想去輔佐劉備,恐怕甭說《三國演義》,《二國演義》都難,如此寫出來的演義作品更不能叫《三國演義》了。
一言以蔽之,如果《三國演義》裡劉備把諸葛亮換成司馬徽,大師羅貫中老先生恐怕也寫不出名著《三國演義》,只能是個其他的什麼演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