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茉莉看世界

    不會,咸豐感覺自己時日不多的時候,就曾給慈安一道密令,讓她有權處死慈溪,由此可以看出咸豐皇帝對慈禧的忌憚。

  • 2 # 難得青史名姓

    咸豐肯定會處死慈禧,但是不是因為敗家,而是干政

    同光47年,慈禧專權干政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但問題是,她真的敗家嗎?

    世人最喜歡從一個名人一生中掐頭去尾選兩件事,然後就此對其扣上一個帽子,任誰都是臉譜化的命運。

    晚清尤甚。

    就晚清而言:

    袁世凱:出賣維新+逆命稱帝=獨夫民賊康有為:公車上書+維新領袖=改良先驅光緒帝:尊而無權+支援改良=幽暗賢君

    從而,對於慈禧來說:

    專權干政,覆滅維新,甲午撞上生日,一百零八道菜,再加上一句確實無恥的“量中華之物力”,就被坐實了大獨裁者、賣國賊、敗家娘們兒的罵名。

    無數人曾表達過對光緒帝的無線期待,假如光緒帝能夠掌權,然後大刀闊斧,學習西方,必定有一番大作為,也不至於被欺負的這麼慘。

    光緒帝何嘗是一個標準的傀儡?

    戊戌時,慈禧太后已經住進了頤和園,當時的一百零三天的改革,幾乎全是光緒帝一手操辦,他甚至可以罷免六部尚書一類官員。但是,他幹了什麼?

    103天,下達了七十多份國是旨意,相當於一天一個紅標頭檔案,下面的人誰能知道怎麼辦?雖說守舊派極力牴觸新政,但哪國哪朝,新政也都不是一帆風順。

    還有維新派,嚴重與群眾脫節,上面熱熱鬧鬧,下面不知所以,以至於最後六君子綁縛法場,北京的百姓還只當他們是反賊。他們是過於紙面的理想主義者,聯絡袁世凱,圍園殺後,這個無論當時還是現在看來都極為幼稚的行為,標誌著,維新派是蹩腳的政治家。

    最後慈禧自然收回了權力,囚禁了光緒帝。

    說了這麼多,我並不是為慈禧洗地,她劣跡斑斑,無可辯駁。只是希望大家能更辯證地看待歷史人物,“慈禧敗了大清”,拜託,太抬舉她了吧。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她作為帝國的統治者、實際受益者,雙商正常的人,沒理由就霍霍大清,這不是有病?

    實際上對於變法,慈禧一直都是支援的,不然維新也上不了臺。庚子之後,她也親自主持過“清末新政”,最終也於事無補。

    大清之敗,敗於閉關鎖國,將責任歸結但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是對歷史的不負責。

  • 3 # 史爭朝夕

    平心而論,慈禧在退居頤和園之前做了很多事。給光緒的局面也並不算差。至少要比咸豐時期的局面好很多。慈禧雖然貪圖享受,手段還是有的。有她在曾國藩不敢反、李鴻章不敢反、慈禧死後袁世凱才逼清廷遜位。

    慈禧重用曾國藩滅了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重用李鴻章滅了捻軍。慈禧還重用左宗棠,從英俄手上,搶回了新疆。慈禧不顧反對,堅決提拔老將馮子材,在陸地上打敗了法國陸軍,成功阻擋法軍進入中國西南門戶,透過《中法和約》,清朝還搶回了臺灣。洋務運動,也初見成效,外國列強也暫時停止了對中國的瘋狂侵略。

    同治、光緒這兩代帝王確實也並不是雄才大略的帝王。

    同治

    同治幼年即位,懂事之後為了重修頤和園和大臣們鬧得很僵,最後只修了頤和園的一部分,到最後恭親王甚至有數十位當時朝廷重臣一同上奏摺,而同治竟然說出:“我停工何如?爾等尚有何嘵舌?甚至說出:“如此位讓爾何如?”其實,在清朝皇帝是有工資,所謂“內務府”就是皇帝的私囊,同治不顧國家情況,以皇帝的權威頤指氣使修建頤和園,其水平可見一般。

    而很多證據證明同治帝是經常微服出宮尋花問柳的,而歷史上有記載的常常出宮尋花問柳的皇帝,也就是造成“靖康之恥”宋徽宗趙佶、明武宗朱厚照,朱厚照更是成為清朝典型,在教清朝皇子讀書時,皇子不好好學,皇帝經常會說:你想學朱厚照嗎?而同治和朝廷的重臣在為頤和園鬧矛盾之時,日本正在明治維新。

    光緒

    慈禧扶持光緒即位,更吸取同治的教育失敗。十分重視光緒的教育,不到十歲便讓光緒學著批閱奏摺,處理政事更是隨時把光緒帶在身邊。而事實證明,光緒的教育也是失敗的。

    自古凡是雄才大略的皇帝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少年老成、能屈能伸。甚至光緒比崇禎這個亡國之君都有點遜色。天啟病重之後,魏忠賢是有權利決定下一個皇帝是誰的,而崇禎討好魏忠賢順利即位,最後扳倒魏忠賢,順利掌權。光緒的皇位是因為光緒的媽媽是慈禧的親妹妹,皇位落到他頭上的,只是因為這層關係。

    慈禧為了控制好光緒,給他娶了隆裕皇后,可光緒沒有給過隆裕皇后一個好臉色,隆裕皇后自然會把這些告訴慈禧,慈禧心裡會想光緒在我面前的恭順是裝出來的。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不會犯這樣得錯誤的。

    在甲午中日戰爭前夕光緒已經基本親政,光緒輕信朝廷上主戰之言,幾道聖旨隔過李鴻章命令北洋水師尋找日軍水師決戰,導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全然不顧北洋水師的實力已經全面落後日軍水師的實際情況。另外光緒著急催北洋水師決戰,除了聽信朝中大臣“日本蕞爾小國 ,不能敵天朝水師”之類的話,還有一點,便是光緒皇帝希望用一場勝仗來證明自己。甚至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朝廷中的“帝黨”十分高興,李鴻章由慈禧提拔自然是“後黨”,所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後黨的實力被削弱了。光緒天天就和這種見識的人在一起共事,光緒水平想必也高明不到哪裡。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之後,光緒一下子沒了之前的自信。慌忙派人赴日求和,僅僅海戰失敗,光緒的應對也間接導致陸戰失敗。李鴻章曾經提出建議:希望大清和日本打持久戰。日本國土面積小,沒有足夠的資源支撐,無法迅速佔領中國,因此希望速戰速決,中國需要以廣大的土地換取戰爭的時間,不計一城一池之失,以大局為重,拖住日本,方能反敗為勝。而此時光緒確只求合議速成。其實日本全國的負荷已經到了極限,那怕光緒稍微堅持一下,《馬關條約》便沒有現在苛刻。

    不知道光緒是因為翁同龢的原因,還是因為李鴻章是慈禧提拔的人,光緒對李鴻章實在不太感冒。甲午戰爭徹底失敗之後,百日維新,也就是導致慈禧徹底對光緒失去信心的便是邀請伊藤博文來中國出任外相。而且,伊藤博文真的來北京面見光緒了。伊藤博文算是李鴻章死敵,如果真的邀請伊藤博文來中國出任外相,置李鴻章於何地?置淮系官員何地?置淮軍士兵何地?天下士子會不會因此對清廷失去信心,天下百姓會不會因此嘲笑清廷,竟然需要用甲午戰爭的罪魁禍首為相!這些,光緒都沒有考慮到。

    光緒是有心拯救清廷,但他沒有手段,也沒有識人之明,空有一腔熱血是不夠的。

    嘉慶、道光、咸豐三位君主,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一開始都勵精圖治,到後來發現改變不了什麼。這是體制出現了問題,咸豐知道了慈禧的所作所為,也不會把她怎麼樣,畢竟,權柄還握在愛新覺羅家手中。

  • 4 # 有得觀史

    一個人的能力有限,面對重大抉擇往往拿不定主意,看看咸豐最後的安排就知道他有多麼糾結。

    咸豐最怕的是恭親王奕昕,奕昕是他的親弟弟,人稱鬼子六,能力比他強得多,參與朝政很有可能奪他兒子的皇位。所以臨終交代,不讓奕昕到承德奔喪。

    第二擔心的就是慈禧,慈禧是載醇的生母,曾經幫助他批閱奏章,對政治表現出極濃厚的興趣,而且很有手腕。咸豐擔心慈禧外戚干政,奪他兒子的皇權。所以曾經動過殺慈禧的念頭。

    第三個擔心的是肅順,肅順能力強,但他皇家血脈遠些,奪他兒子皇權的可能小些,但咸豐也不完全相信肅順,於是安排顧命八大臣相互制衡。這還不放心,又讓慈安最後把關。

    慈安不熱衷政治,他不擔心慈安奪權,可他擔心慈安不是政治油條顧命八大臣的對手,最終把慈禧也拉上了。他弄了兩個圖章,一枚給了慈禧,一枚給了慈安,並規定八大臣的施政命令,要蓋上兩個圖章才生效。

    十分周密的安排,看似無懈可擊,實際不堪一擊,從中可以看出咸豐實在是太糾結了。

    咸豐死後,他周密的安排瞬間被擊潰,他第一擔心的弟弟和第二擔心的慈禧並沒有奪走他兒子的皇權,他兒子同治自己不爭氣,那沒辦法。只要不奪他兒子的皇位,實際上他沒有太高要求。本來他自己皇帝當得也不怎麼地。

    咸豐死後,慈禧執政,效果不比咸豐自己執政差,所以他對慈禧也沒什好怨恨的,慈禧把祖宗家業敗沒了,放到他身上也好不到哪兒去。所以他沒有理由殺慈禧。

    咸豐如果能看到他死後的情況,他唯一的兒子死後,皇位沒法繼續傳下去,早知當初或許他會後悔,不如把皇位讓給弟弟奕昕,也許對大清江山會好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沒有感覺生活很難而哭泣過,遇到了什麼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