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晨曦

    朱元璋雖是明朝開國皇帝,但是他同時心眼小,十分多疑。在朱元璋身邊,早年也有許多優秀人才,但是在他的猜忌心下都被害死。如果說有遺憾的話,最大的遺憾應該就是毒死了劉伯溫!

    歷史上,劉伯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通,是一個傳奇謀士。劉伯溫曾在元朝政權內擔任官職,但當他看到元代統治者仇視漢人的種種措施之後最終憤而棄官還鄉。朱元璋起兵以後,多次邀請劉伯溫輔佐於他。劉伯溫終於再次投身到反元戰爭的前線。後來朱元璋拜他為軍師,有了劉伯溫的輔佐,朱元璋很快掃平元末群雄,一統天下。可以說,沒有劉伯溫,就沒有創立明朝的朱元璋。

    天下太平以後,朱元璋的心態也開始慢慢發生變化。據《明史》記載,朱元璋對手握大權的丞相李善長心懷不滿,有意收拾他,因為李善長與劉伯溫關係不睦,便讓劉伯溫出面來懲治李善長。劉伯溫卻向朱元璋進言,稱李善長是開國元勳,懲治李善長對朝廷十分不利。這件事情發生以後,深知伴君如伴虎的劉伯溫沒多久就找了個理由告老還鄉了。

    但多疑的朱元璋並不放心,他將劉伯溫的兒子留在京城當官,暗地裡將其作為人質。可想而知,劉伯溫最終還是沒有能夠逃脫政治鬥爭的牢籠。早在建國之初,朱元璋曾就丞相人選詢問過劉伯溫,劉伯溫認為胡惟庸不是合適的丞相人選。胡惟庸得知此事後便一直對劉伯溫懷恨在心,後來當上了丞相,就一直找機會報復劉伯溫。這其實也反面驗證了劉伯溫眼光的準確性異於常人。

    胡惟庸後來以劉伯溫私自設立巡檢司為難百姓群眾為由,彈劾他。多疑的朱元璋下令剝奪了劉伯溫的官祿。劉伯溫前往南京當面向皇帝請罪,但朱元璋對此事全然不過問,劉伯溫憂鬱成疾。此時,胡惟庸攜帶藥來探望他,劉伯溫吃了胡惟庸的藥後,症狀加重,一病不起...

    劉伯溫託人上奏朱元璋,但朱元璋依舊不聞不問。又過了三個月,劉伯溫病情惡化。這 時候,朱元璋才派人前去問候,之後下令讓他返回老家。回到老家不久,劉伯溫便去世了。即使劉伯溫已經如此低調,但朱元璋還是如此懷疑他。功勞如此之大的開國功臣在他心裡最後竟然成了威脅,還活生生的害死了他。其實我們不難分析朱元璋這個人,他的皇帝之位是搶來的,自然無法坐得心安理得,更害怕別人奪走。對和自己出生入死的忠臣各種打壓甚至置於死地,實在令人悲哀!

    但是惡有惡報,劉伯溫死後,朱元璋並不好過,沒了劉伯溫的輔佐,很多事情朱元璋處理不好。後來更有甚者直接評價朱元璋:若不是毒死了劉伯溫,明朝起碼能在存活兩百年!

  • 2 # 碼字先鋒

    作為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大人物,朱元璋可以說當之無愧。但是即便如此,他還是有很多人生不如意的事情,比如太子壯年去世,再比如他一生最大的遺憾——遷都中原未果。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但是對於想繼承中華文化大統的他來說,迴歸傳統中華文明的統治核心——西安才是他心中的頭等大事。

    太子去世 遷都失敗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巡視關中,為遷都西安作準備。太子朱標詳細考察了西安和洛陽,比較兩地的地形,回來後向朱元璋獻陝西地圖。

    朱標自秦中視察返京後不久患病,在生病期間還向太祖上書關於籌建都城的事。然而,世事難料,太子朱標還是在第二年就病逝了。

    太子朱標壯年而逝,白髮人送黑髮人,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擊,再也沒有精力和心情考慮遷都的事情。他在當年年底親自撰寫的一篇《祀灶文》中,表達了萬般無奈的心情:“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就緒。惟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只得聽天。惟願鑑朕此心,福其子孫。”一副聽天由命的可憐相,聽起來真是異常淒涼。這讓人感慨,即使如同朱元璋一般手段狠毒、作風強硬的帝王,也有其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一代帝王 憂勞而逝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南京故宮),下遺詔: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葬於紫金山明孝陵。洪武三十一年六月甲辰,上諡曰“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永樂元年(1403)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諡“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1538)十一月朔,改諡“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國都一事,便成了朱元璋一生最大的遺憾,至死都沒有妥善解決。

  • 3 # 博物圖志

    劉伯溫是病死的。跟朱元璋半毛關係都沒有。 既然題主問了。那就按地攤歷史文學的角度回答下。

    素來以嚴謹著稱的民間地攤歷史,或是村裡老人嘴裡的歷史。都比正史和考古受大家喜歡。既然都是地攤歷史了。那就是隨便說了。

    劉伯溫怎麼死的。民間三種爭論。朱元璋給毒死的。朱元璋讓胡惟庸給毒死的。劉伯溫病死的。

    劉伯溫入夥比較晚。按資歷來說他比較靠後。又是讀書人性情比較孤傲,孤傲之人必被人孤立。晚上的劉伯溫想入相。朱元璋又把丞相制度給取消了。劉伯溫難掩失落。想學習張良功臣生退,但朱元璋能力出眾,凡是親力親為。又猜忌他人過重實在放心不下劉伯溫。為了一勞永逸乾脆殺了。倒也說的過去。 問題是得出師有名。怎麼殺。以何理由啥才是朱元璋思考的問題。

    再說劉伯溫大傢伙說他巨牛。但是據不可信的正史記載。 朱元璋壓根就不重用他。要說誰殺死了劉伯溫。那就是他的命運。 大明王朝創立時他沒有大顯身手的機會。建國以後還有沒有。 劉伯溫原本是前朝士子。想為官的。更想做宰相。朱元璋最煩貪戀權勢的人。 劉伯溫正中朱元璋下懷。

    按嚴謹地攤歷史文學書記。應該對此事下一個蓋棺定論。那我來下吧。 按著地攤歷史的特點,首先這事要驚悚。其次要迷幻。 好,我的定義來了。 有一日朱元璋喝酒了,叫來劉伯溫親手給殺了! 好了千古迷案就此解開。

    要說朱元璋有什麼遺憾的就是沒長生不老!

  • 4 # 西門不帶刀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三大憾事:

    1.結髮的妻子不能白首偕老。

    2.精心培養的儲君英年早逝。

    3.隔代傳位卻最終主少國疑。

    這裡面涉及到了三個重要人物:

    皇后馬秀英,皇太子朱標,皇太孫朱允文。

    分開說:

    1.一個男人得積幾輩子的陰德,才能娶一個像馬皇后一樣賢惠的女子作為妻子。

    應該說朱元璋的第1桶金就是馬皇后給予的。當她選擇嫁給朱元璋的時候,朱元璋還只是一個大頭兵。

    朱元璋建國之後,馬皇后並不居功自傲,雖說不參政,但依然有相當重要的話語權。朱元璋起家的那一幫淮西勳貴,那一幫驕兵悍將都只聽馬皇后的。

    馬皇后不但是皇后,更是這一幫人的嫂子。有她在,朱元璋的戾氣就會被收斂。

    馬皇后當得上一個賢字。

    馬皇后去世後,打開了朱元璋心中被封印的殘忍的第1道的枷鎖。

    2.從朱標當太子到朱標病逝,當白髮人送黑髮人,朱元璋心中僅有的善良蕩然無存。

    朱元璋還是王的時候,朱標便被立為世子。朱元璋做了皇帝,他又做了太子。30年朱元璋與朱標的君臣,父子關係從來都是融洽的。

    朱元璋不怕朱標奪權,甚至還儘量放權給他,去培養他的這個接班人。

    他對朱標傾注了全部的心血,不但因為朱標是他的嫡長子,更是因為朱標的善良,胸懷寬廣。如果朱標沒有病逝的話,他本應是大明朝第二任極有作為的帝王。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當白髮人送黑髮人,當朱元璋面臨著老來無後的時候,他只能用最殘忍的手段去給那沒有長大的朱允炆掃清一切登基的障礙。

    3.作為朱標的長子,朱允文被朱元璋隔代傳位。可朱元璋卻沒有太多的時間來去重新培養一位新的接班人。

    應該說朱允文是優秀的,如果沒有他那些更為優秀的叔叔們,那些王爺們,包括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他極有可能繼承朱元璋的遺志,如果朱元璋能再活得更久一點,如果朱允文能長得更大一點。

    中國歷史可能會少一個永樂大帝,但是可能更會杜絕明朝300年的兄終弟及。

    他的羽翼的還未豐滿,是他的爺爺,朱元璋卻龍御歸天。留下了一個主少國疑的攤子。

    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估計生前會殺更多的人。

    4.都說帝王是最無情的,而太祖朱元璋恰恰是最專情的。這三大憾事他無人訴說。只能深深埋在他那被傷的千瘡百孔的心中。5.劉伯溫的死跟朱元璋有關係嗎?

    有人說劉伯溫因為犯了朱元璋的忌,他太聰明,所以被朱元璋逼死。

    可是史料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是朱元璋逼死的劉伯溫。但我們可以用後世嘉靖皇帝的幾句話,還說明一個臣子在帝王心中是怎樣的一個存在:

    所謂忠臣奸臣,只是長江黃河之分。

    長江水清能灌溉兩岸數省之田地,

    黃河水濁也能灌溉兩岸數省田地,

    黃河氾濫了要治理,長江氾濫了也要治理。

    大臣沒有所謂忠奸之分,賢時便用,不賢便黜。

    如此而已。

    所以世上可能真的沒有兩全法。

  • 5 # 墨石坊

    一、

    劉伯溫的死跟朱元璋應該有關,但還不能說是被朱元璋逼死的。

    當時劉伯溫感染風寒,朱元璋便派了胡惟庸帶御醫前去看望,待劉伯溫吃了御醫開的藥方後,病情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嚴重了,最後終於病重不治。

    劉伯溫這個明朝的開國元勳死後,朱元璋居然沒有對其有任何的加賜,對其的子嗣也無一封賞。從這一點上看,御醫給劉伯溫開的藥,很可能有朱元璋的授意。

    二、

    1.擔憂皇太孫朱允炆無法承其位

    顯然,明太祖朱元璋是深知這一點的,所以,他才在生前,盡全力地清除皇太孫未來執政的阻礙。從這裡應該也能看出,明太祖朱元璋對於朱允文是比較溺愛。

    2.遷都未果

    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就有遷都西安的想法,只不過明朝初年連年征戰,實在顧不過來遷都這件事。好不容易明太祖晚年的時候,國力漸漸恢復,外族也被打怕了,不敢進犯,這才重拾起遷都這件事來。

    於是他叫太子朱標去西安親自考察,待朱標從西安趕回來的時候,居然因病去世。朱元璋悲慟不已,便也放下此事。

  • 6 # 肥肥大狗熊

    劉伯溫不是被朱元璋殺死的,洪武八年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不久後病逝。劉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洪武三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伯溫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 7 # 小小飛賊

    劉伯溫不是朱元璋逼死的,朱元璋最大的遺憾就是他的大兒子朱標。

    朱元璋沒有必要逼死劉伯溫。劉伯溫辦事能力強,人又聰明,只是有點書呆子氣,最重要的是沒有野心。朱元璋逼死或者賜死的大部分是有野心或者肆意妄為之人。劉伯溫這個監察院的棟樑,做的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監察各級官員經常要得罪人,一般人根本不能勝任這項工作。別人有淮西黨、江西黨等,劉伯溫沒有黨派,如果不是朱元璋一直護著,劉伯溫在朝廷是很難生存的。

    因此朱元璋沒有必要逼死劉伯溫,因為劉伯溫得罪的人已經很多了。劉伯溫的死是由於結仇太多,被人陰了。

    朱標作為太子,也就是未來朱元璋的接班人,朱元璋費盡全力培養,最後卻不幸病逝。朱元璋為人十分果斷,做出的決定一般不會後悔,但是個人認為朱標是一個例外。朱元璋對於朱標寄予厚望,希望朱標可以像自己一樣果斷,但朱標為人憨厚,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大,不可能同朱元璋一樣。最後朱標的病逝很大原因是朱元璋給的壓力太大,結果只能把皇位傳給建文帝。如果分析朱元璋前期和後期對民的政策就可以發展,朱元璋變了,是因為朱標變的,只有他後悔才會改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政策。所以我認為朱元璋最大的遺憾是對於朱標太過於急於求成。

  • 8 # 九月讀歷史

    劉伯溫是朱元璋逼死的嗎,朱元璋一生有什麼遺憾,我是愛歷史的王同學,我來回答

    劉伯溫並不是朱元璋逼死的,而是生病病死的,同時,朱元璋一生的遺憾應該就是定都這件事

    (朱元璋)

    劉伯溫之死

    劉伯溫,即劉基,他原本是元朝的進士,在元朝做官。後來被朱元璋禮聘而至,在朱元璋的大軍中充當謀臣。在平定陳友諒,張士誠等大事中屢出計謀,可以說朱元璋能成功登基,除了常遇春、徐達、藍田這些大將之外,劉伯溫功不可沒。朱元璋常說劉伯溫是“吾之子房”,以此表示對劉伯溫的肯定與讚賞。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朱元璋登基後,他只被封了一個“誠意伯”,連侯都沒封。但據說這是劉伯溫自己要求的,這便可以看出劉伯溫的聰明之處,不居功,因此在朱元璋大肆殺害功臣之時,他的後代才得以倖免。洪武八年正月,劉伯溫感染風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去探望,但吃完藥後身體更加不適。二月,劉伯溫抱病去覲見朱元璋,朱元璋只是安慰他幾句,讓他好好養病。劉伯溫感到很是心寒。三月,他已經不能行走了,朱元璋派人護送他回家,不久後,在家中而亡,享年65歲。因此,劉伯溫並不是朱元璋逼死的,而是生病病死的。

    定都之憾

    洪武元年,朱元璋在應天府(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據說在應天府以及皇宮建好之時,朱元璋帶領群臣將士來到紫金山上,看著宏壯的都城,這都是自己打下的天下。當時的南京城周長九十六里,十三個城門,宮殿雄偉壯闊,這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上有的規模。朱元璋很是興奮的問身邊的人,自己這個都城建的如何,群臣都是誇讚不已。只有他年僅十四歲的兒子朱棣卻說“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擊中紫金城”。朱元璋一看,確實如此,南京城所在地勢平緩,制高點都在城外,如果有人帶著火炮佔領制高點,真是炮炮擊中紫金城,他看後,不僅冒出一身冷汗。在此之後,這件事一直是他心中的遺憾,這可能也與他後面大肆擊殺功臣有一定的聯絡。如果他們造反,南京城一定抵擋不住。因此這件事應該是朱元璋最大的遺憾。但他沒想到的是,別人沒有造反,造反的正是當日說炮炮擊中紫金城的朱棣。確實,最終朱棣攻打南京城,用的就是火炮。

    (朱棣)

    【結語】

    所以劉伯溫並不是朱元璋逼死的,而是生病病死,而朱元璋最大的遺憾應該就是定都南京城。

  • 9 # 跟著腳走

    你好!我來回答題主的問題:劉伯溫是得病死的,和老朱基本沒關係。

    朱元璋一生的遺憾,我認為是朱標早死和遷都未定。

    劉伯溫之死

    洪武五年,胡惟庸為了陷害劉伯溫,狀告他想霸佔有王氣的地方,來建造家族墓地。朱元璋聽後,下旨訓斥劉伯溫,並令他在南京居留。

    洪武八年正月下旬,朱元璋在得知劉伯溫患病臥床在家時,便派遣胡惟庸帶御醫去給劉伯溫探病。劉伯溫在服食御醫所開的藥之後,就感覺不適。

    三月下旬,劉基病情加重,朱元璋下旨由劉璉一路陪伴劉伯溫,返鄉養病。回家後,劉基拒絕繼續服藥。最後於農歷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歲。

    由上所述,劉伯溫是從洪武八年正月下旬開始患病,到洪武八年四月十六病死。從發病到死,前後不到3個月。我認為這是得了重疾而死,和朱元璋的關係應該不大。

    朱元璋的遺憾

    第一個:朱標早死

    朱元璋對朱標極其愛護,洪武元年明朝建立之初,朱標就被立為太子。同時對於太子的教育,更是親自為他挑選李善長、徐達、常遇春、劉基等這些開國功臣作為老師。

    為了培養太子處理政務的經驗,從朱標二十二歲開始,朱元璋就逐漸將一些奏摺交給太子先行處理,他在稽核。並親自教導他處理奏摺上的不足。

    由此可見,朱元璋對朱標的喜愛。

    然而朱標卻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二十五日,因病早逝。此為朱元璋第一遺憾。

    第二個:遷都西安

    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為南京(應天府),然而因為當時在建造皇宮的時候,是填了燕尾湖來建造的,所以時間不久整個皇宮的地基就開始沉,最後形成了“前昂後窪”的地勢(在古代建都城對風水要求都特別嚴,皇宮地基下沉形成了“前昂後窪”的地勢,對風水有很大的破壞)。

    再者,考慮到中國曆代王朝都在北方建都,在南方建都的都是偏安一隅的小朝廷。所以朱元璋在位期間就一直想遷都。透過對鳳陽、開封、洛陽、北京、西安這五座城市的考察,朱元璋最後決定在洛陽、開封、西安這三座城市中選一座。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去考察這三座城市,由朱標選出最終的城市,朱標考察了一圈後回到南京,將自己選定的城市西安,呈報給了朱元璋。

    然而在洪武二十五年,朱標病逝,隨後遷都計劃被迫中止。此為朱元璋第二遺憾。

  • 10 # 學益精舍

    朱元璋打下集慶後,改名應天府,採納了朱升的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建立了根據地,勢力向南發展,很快佔領了安徽南部,接著向東南方向發展,就到了浙東和浙西地區,而當時的浙西有張士誠佔領,朱元璋只好向浙東發展,雖然浙東沒有浙西那麼富庶,但在當時也是富庶之地、人才輩出,朱元璋也深知浙東地區的重要性,如果浙東地區的人才能夠為己所用,對日後的發展會有好處,而這些人才中,最有名的就是劉基,也就是老百姓熟知的劉伯溫。

    傳說劉伯溫年輕時在青田山裡讀書,發現一個山洞,出於好奇,就走進去看看,發現裡面有一塊石牌,上面寫著六個字,“卯金刀,持石敲”卯金刀,持石敲,劉伯溫一想:卯金刀合起來不就是劉字嗎,不是讓我敲嗎,於是就照做,敲碎了石牌,出現一個小洞,從裡面取出一個石匣,得到了一部天書,從此開啟了逆襲之路。

    而歷史上真實的劉伯溫,文采出眾,性格剛直,不畏權貴,史書上評價劉基“博通經史,於書無所不窺,尤精象緯之學”。但是當時元朝社會問題嚴重,劉基又為人正直,經常說一些不該說的話,因此得罪了權貴,乾脆辭官還鄉。等到天下大亂,劉基用自己的軍事才能組織鄉民自保,保住了自己家鄉的一片安寧。常言道“是金子總會發光”,朱元璋也知道劉伯溫的學識,就派才子孫炎請劉伯溫出山,劉伯溫敬佩孫炎,於是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十分高興,建造禮賢館安排劉基、宋濂等人,任命劉基為自己的軍師。

    朱元璋對於劉基的依賴,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軍事、政務

    軍事上 典型案例就是龍江之戰,陳友諒師出無名聯合張士誠夾擊朱元璋,但是張士誠並沒有同意。陳友諒的戰船高大,取名“塞斷江、混江龍、撞倒山”,戰船高度與城牆持平,船上計程車兵直接可以進去城樓,太平城失守。緊接著陳友諒直奔應天府,劉伯溫獻計主戰,最後在龍江灣設伏,讓康茂才誘敵深入,結果陳友諒大敗。自此陳友諒和朱元璋之間的對峙,出現了轉折點;

    政務上 在攻打元大都時,朱元璋到開封考察建都事宜,而對於後方的政務全權交給劉基處理,而不是當時的宰相李善長。

    對於朱元璋和劉基的關係,眾說紛紜,說不好的原因,其中則以朱元璋對於劉基的封功為依據,朱元璋對於功臣共分封了6公、28侯、2伯,共計36人,其中封公的李善長、徐達、常遇春(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中,5個武將,1個文臣。28個侯全是武將,2個伯文臣其中汪廣洋、劉伯溫(誠意伯),朱升要了一塊免死牌,可以世代相傳,但是最後免死牌沒起到作用。對於劉基的功勞,朱元璋給的封賞待遇確實不高,但是從更多的史料記載朱元璋和劉基關係還是很好的。

    蜜月期總會結束 就在朱元璋全權讓劉基處理應天府政務時,劉基和李善長等人結下矛盾,李善長也時時刻刻和劉基作對,最後這也讓朱元璋和劉基之間產生了嫌隙。有一次天下大旱,朱元璋讓劉伯溫求雨,劉基則說了要做完三件事才能下雨,一是安置陣亡將士遺孀;二是給因建設國家工程死去的工匠撫卹;三是給從張士誠那邊投降過來的將士應有的待遇,而這三個錯誤全是朱元璋乾的,但是等到朱元璋做了這三件事,還是沒有下雨,朱元璋大怒,劉基因此被趕回老家。回到老家的劉伯溫,意識到朱元璋不再信任自己,就不與地方官有來往,怕引朱元璋懷疑。而胡惟庸趁機陷害劉伯溫,說劉伯溫看風水相中了一塊寶地,有帝王之氣,劉伯溫趕緊趕回京城,找朱元璋承認錯誤,不再回家。胡惟庸因此當上丞相,劉伯溫擔心胡惟庸不適合當丞相,長期抑鬱因此得病,朱元璋准許劉伯溫回鄉養病,胡惟庸去看劉伯溫,然後送劉伯溫回老家,到家後劉伯溫就去世了。因此個人認為劉伯溫的死與朱元璋沒有太大關係。

  • 11 # 指尖熱點

    逼死劉伯溫的是朱元璋,毒殺劉伯溫,這是後來胡惟庸的一大罪狀,但下毒是否為朱元璋的授意,已成懸疑。不過這出自朱元璋的授意可能性極大。首先,劉基死於洪武八年四月,胡惟庸進中書省是洪武六年七月,那時胡入相時間不長,地位並不穩固,還處在“考察期”,又有汪廣洋牽制,未必能夠膽大妄為到這個程度。胡惟庸雖然嫉恨劉伯溫,但並無深仇大恨,彈刻劉基的奏章也強詞奪理,沒有能令人信服依據,如果沒有來自皇帝方面的一些默許,本身就有誣告嫌疑,很可能反過來惹火上身。更何況劉伯溫已歸隱,不可能對其地位權勢構成威脅,做下毒這種風險很大而毫無回報的事,對身居丞相高位,且以精明幹練著稱的胡惟庸而言,應該還不至於笨到這個程度。

    朱元璋功是有的,今天就說說他有什麼過失

    一、 急功近利,處置過火

    他在遺詔中說:“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恨不得把子孫的活兒全乾完了,借胡惟庸案廢除中書省,不再設丞相(目的在於減少相權對皇權的威脅)。可他想不到的是,他的子孫可沒他那麼敬業,既然老子都給幹完了,那他們索性什麼也不做,一切以老子的為準;興八股取士,禁錮思想,培養順從官員。官員思想守舊,固步自封,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設廠衛特務機關,公開收集情報。楚方玉在遺作中說“大臣們上朝每天均與家人告別,好像上朝後不一定能再回家”。用東廠威脅百官,不準後宮干政,留給子孫的只能是信任那些不懂歷史,不懂軍事,不懂知識的宦官,明朝後世宦官專政也為歷代之最;酷刑厲法,在處置郭桓案、藍玉案、空印案、胡惟庸案等懲處過度,手段殘忍,以連坐式的誅九族最為常見,吳晗《朱元璋傳》說“空印案與郭桓案一共殺了七、八萬人,而胡惟庸、藍玉兩獄,株連死者且四萬”。

    二、 殺害功臣,危機無將

    徐達被朱元璋列為第一功臣,因受到猜忌雖已告老還鄉還得到背疽(最忌吃蒸鵝),朱元璋就賜蒸鵝給他吃,沒幾天就死了,功臣馮勝、傅友德、廖永忠、朱亮祖等也失寵被殺,連退休在家已77歲的李善長一家70多口也一齊被殺,功臣被殺,朱元璋更多考慮的是功高蓋主,威脅年幼的朱允炆,可最後當朱棣大軍打過來的時候,朱允炆身邊無一猛將可用。

    三,我感覺朱元璋的最大的過失就是傳位,怎麼說這個那,歷史上哪位帝王傳位,都是父傳子,朱元璋恰恰是隔代傳位,哪有傳位自己的孫子的,再說朱元璋的兒子不少,有能力的也大有人在,這樣的傳位是他所有兒子中都不願意接受的,違背歷史常理,所以接下來燕王朱棣以“奉天靖難”陸續的和他的侄子朱允文打了好幾年仗,對明朝開國建立的基業都是致命的打擊,所以說朱元璋最大的敗筆就是傳位!

    總的來說,朱元璋是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推翻元朝統治、統一全國、建立全新政治體系對明清政治產生的深遠的影響,同時大力鼓勵農業生產,興修水利,推廣棉花和桑棗果木的種植;嚴懲貪官汙吏等功不可沒;但其過失也是顯而易見的,這些都與他的人生經歷和性格特點有關。但這都不影響他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

  • 12 # 歷史長河的一條魚

    朱元璋,25歲參加紅巾軍起義,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令,率兵北伐,攻佔大都,推翻元朝統治,成為明朝開國皇帝。隨後,定西南,平西北,掃遼東,最終統一全國。在政治上,朱元璋實行中央集權,大興特務統治,整肅貪腐,勤政廉政;在軍事上,廢除大都督府,集皇權軍權於一身,北伐殘元;在經濟上,與民休息,興修水利,移民軍屯;在文化上,重視教育,重興科舉,興文字獄。作為中國最傑出的君主之一,朱元璋建樹頗多,為明朝300年大業打下根基,促成明朝前期的社會繁榮穩定。

    劉伯溫,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輔佐朱元璋,建立明朝天下,精通天文、地理、兵法,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即位後,設立軍衛法,肅正綱紀。劉伯溫被賜歸後,受丞相胡惟庸誣陷,罹病而終。

    現在,對於劉伯溫的死,史學研究大多指向是朱元璋所為。

    第一,朱元璋害死劉伯溫有絕對動機。朱元璋認為,朱元璋自己率領文臣武將九死一生打下大明王朝,大明王朝理所當然屬於朱家,不容外人染指。所以,朱元璋千方百計剷除異己,大肆殺害開國功臣。而劉伯溫文能之乎者也,武可定國安邦,智慧超凡,卓著功勳,運籌帷幄,自然成了朱元璋剷除的物件。

    第二,劉伯溫卓爾不凡,能力超群,威望過高。朱元璋生性多疑,擔心公高蓋主,養虎為患,為限制劉伯溫發展勢力,自然要打壓排擠劉伯溫。所以,尋找時機對劉伯溫革職、賜歸。

    第三,劉伯溫為人剛正,不循私情,敢於諫言,奏請國事,與宰相胡惟庸成為政敵。因為個性原因,劉伯溫被朱元璋認為心生反骨,加之胡惟庸設計陷害,所以指使胡惟庸毒死劉伯溫。

    那麼,作為明代的開國皇帝,縱橫馳騁,九五至尊,天下昌明,朱元璋一生留下什麼遺憾嗎?

    有,肯定是有的。

    第一件事,未能遷都。天下大定,百廢待興。因為國力的原因,朱元璋暫且把南京定為首都。經過20多年的文治武功,大明王朝朗朗乾坤,繁榮穩定,朱元璋規劃遷都西安。怎知世事難料,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心若死灰,遷都一事至死未成。

    第二件事,沒有攻打日本。朱元璋登基之時,四海稱臣,萬邦來貢。但是,倭寇犯邊挑釁,更有派往日本的使者被殺。朱元璋龍顏大怒,準備效仿忽必烈攻打日本。但是,朱元璋最終還是展現了一個優秀政治家的政治智慧,決定不打日本。

    如果歷史可以假設,朱元璋剿殺日本,何來以後我泱泱中華蒙受倭奴奇恥大辱?如果朱元璋天靈有知,這一定是他的千古憾事吧!

  • 13 # Microphone吳

    朱元璋雖是明朝開國皇帝,但是他同時心眼小,十分多疑。在朱元璋身邊,早年也有許多優秀人才,但是在他的猜忌心下都被害死。其中,他最大的敗筆,應該就是毒死了劉伯溫!

    歷史上,劉伯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通,是一個傳奇謀士。劉伯溫曾在元朝政權內擔任官職,但當他看到元代統治者仇視漢人的種種措施之後最終憤而棄官還鄉。朱元璋起兵以後,多次邀請劉伯溫輔佐於他。劉伯溫終於再次投身到反元戰爭的前線。後來朱元璋拜他為軍師,有了劉伯溫的輔佐,朱元璋很快掃平元末群雄,一統天下。可以說,沒有劉伯溫,就沒有創立明朝的朱元璋。

    劉伯溫石像

    天下太平以後,朱元璋的心態也開始慢慢發生變化。據《明史》記載,朱元璋對手握大權的丞相李善長心懷不滿,有意收拾他,因為李善長與劉伯溫關係不睦,便讓劉伯溫出面來懲治李善長。劉伯溫卻向朱元璋進言,稱李善長是開國元勳,懲治李善長對朝廷十分不利。這件事情發生以後,深知伴君如伴虎的劉伯溫沒多久就找了個理由告老還鄉了。

    但多疑的朱元璋並不放心,他將劉伯溫的兒子留在京城當官,暗地裡將其作為人質。可想而知,劉伯溫最終還是沒有能夠逃脫政治鬥爭的牢籠。早在建國之初,朱元璋曾就丞相人選詢問過劉伯溫,劉伯溫認為胡惟庸不是合適的丞相人選。胡惟庸得知此事後便一直對劉伯溫懷恨在心,後來當上了丞相,就一直找機會報復劉伯溫。這其實也反面驗證了劉伯溫眼光的準確性異於常人。

    影視劇中的胡惟庸

    胡惟庸後來以劉伯溫私自設立巡檢司為難百姓群眾為由,彈劾他。多疑的朱元璋下令剝奪了劉伯溫的官祿。劉伯溫前往南京當面向皇帝請罪,但朱元璋對此事全然不過問,劉伯溫憂鬱成疾。此時,胡惟庸攜帶藥來探望他,劉伯溫吃了胡惟庸的藥後,症狀加重,一病不起....

    劉伯溫託人上奏朱元璋,但朱元璋依舊不聞不問。又過了三個月,劉伯溫病情惡化。這時候,朱元璋才派人前去問候,之後下令讓他返回老家。回到老家不久,劉伯溫便去世了。

    即使劉伯溫已經如此低調,但朱元璋還是如此懷疑他。功勞如此之大的開國功臣在他心裡最後竟然成了威脅,還活生生的害死了他。其實我們不難分析朱元璋這個人,他的皇帝之位是搶來的,自然無法坐得心安理得,更害怕別人奪走。對和自己出生入死的忠臣各種打壓甚至置於死地,實在令人悲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分享吃的給別人卻沒得到別人的分享而委屈,我該怎樣教育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