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海識途

    記得讀小學的時候,老師會讓同學們蒐集關於讀書的名言名句,然後張貼到教室、課桌的各個位置,以此來提醒大家要多讀書,尤其要多讀一些文學和經典名著,來補充自己。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讀書。我一天不讀書,就不能夠生活」「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泉源!」

    我已經忘記上面這些名言警句是誰說的啦,但是我清楚的明白「要讀書」!

    而現在處於高科技網際網路時代的我們,已經忘記了小時候老師的教誨,我們忙於工作不再讀書;我們忙於刷手機,不再讀書;我們忙於聊天,不再讀書。但是我們是真沒必要讀書了嗎?

    我認為是有必要的,下面我列舉幾個原因

    首先,讀書讀的是文學經典,而不是教科書。

    文學經典能夠修身養性,讓我們在浮躁的社會中,能安靜的坐下來去思考。反之,如果每天我們拿著手機刷來刷去,習慣性的動作,一旦形成,我們的大腦也會變得越來越迂腐。

    文學作品不同於影片畫面,文學作品中的文字首先我們要轉化到頭腦中,之後形成自己的觀點,在文學小說中我們思考生活的意義。而我們每天刷的影片,僅僅是為了搞笑和獵奇,刷完之後,我們也就很快忘記了,膚淺的流於表面。

    其次,在文學經典中,我們可以體悟到另一種人生。

    人們常說,讀史使人明智,是因為在歷史中故事、歷史人物,對現世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同時在讀文字小說中,我們能夠體驗一種不同的人生經歷,從而擴充自己的閱歷。

    在網際網路上各種碎片化的資訊充斥在手機上,我們會看到自媒體利用影片、音配、短文的形式來解讀一部文學作品,他們號稱是五分鐘讀一本書,這樣讀書的方式不是真正的讀書,真正的讀書是要自己瞭解文學中的人物,而後形成自己的觀點和思考。

  • 2 # 平淡人生2245

    在科技網際網路時代,閱讀文學和經典名著,還是很有必要的。

    科學,注重的是邏輯思維,培養人的計算、推理和抽象思維能力,而文學,提升人的語言和形象思維能力,尤其是人的想象力,兩者相輔相成,構成一個完美的整體。

    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當代,人工智慧、VR、大資料等先進技術層出不窮,導致無人駕駛、共享出行、虛擬購物、智慧家電等統統成為現實,甚至可以做到萬物互聯:人和物互聯、物和物互聯,人和物構成一個有機的系統。但是,我們不能忘記,人是情感的動物,我們有著自己的七情六慾,對事物有自己的判斷和價值觀。大多數時候,最難理解最難控制的不是機器和技術,而是人的意志和精神。現代社會快餐似的文化作品,那些在隻言片語中獲取到的粗淺知識,無法潛移默化地給予人發人深省、震聾發聵的力量。經典之所以稱為經典,是因為它經受了歷史的考驗,或給予人奮發的動力,或給人帶來非凡的體驗,或傳遞人明辨真偽的慧眼,或從精神上帶來心靈的洗刷和昇華。

    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一切問題根源,在於閱讀、思考、踐行不足。技術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也無法替我們做出選擇或決定,我們唯有不斷提升自我,才能逐步克服科技時代帶來的精神層面的隱患。

  • 3 # 樂脆君35號

    在科技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更應該多讀讀文學和經典名著。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 已經使很多人類的工作交給了機械和網際網路來完成,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這樣的趨勢會越來越明顯。那麼未來人類做什麼呢?或許未來我們做的更多的事情要落在設計和創意,也就是創造上面。創造從來都不是空中樓閣,必然要有一個基礎。那麼這個基礎又從何而來呢?

    我們閱讀文學和經典名著,正是要從中吸取營養,打牢基礎,從中受到啟發。優秀的文學和經典,能夠經歷時間流傳至今,必然是在某方面有難以超越的因素。可能是情節的設計,可能是語言的運用,可能是對人性的刻畫,可能是對社會的思考,可能是對科學探索的精神,這些都能夠給我們提供知識,促進思考,催化創意。在經典之上前進了一小步,就有可能翻天覆地。

  • 4 # 靜丶淨丶境

    讀,因為書籍不僅能陶冶人的性情,增長人的見識,還能在外容形上給人以美的感受。所以讀書不會過時,特別是在網路時代,我們更需要讀書!!!

    特別是還在讀書的學生。高中小學生只讀教輔書。到了大學就“放飛自我”。網際網路時代接受資訊的過程。每天瀏覽的資訊大多都是娛樂為主,沒多大的實際意義。遇到什麼問題直接百度,很大程度上都無思考過程,直接獲取答案。特別明顯的就是一些“網紅”除了美麗的皮囊,沒有一點內在的涵養氣質。某些網紅不是火了之後,想進入影視圈,結果一上節目就成了麻瓜。這不就是讀書少的明顯表現。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積財千萬,無過讀書”、“書中自有黃金屋,書百中自有顏如玉”的古訓,就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勸勉,就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度有神”的感悟,從“腹知有詩書氣自華”的經驗之中,處處彰顯出“讀書”的無窮魅力……

    讀書,讀好書,很有必要多讀書。這是上千年曆史驗證出來的結果。

    網際網路,不受空間限制來進行資訊交換,提供的是便利,也多了不少誘惑,欺詐。反而更應該多讀書,來豐富自己繞過這些陷阱。

  • 5 # 去尋找去遇見

    首先,我認為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文學與經典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誠然,在時代不斷的發展中,文學與經典都不曾面臨著如今其所處的不利情況。究其原因,大致有一下幾個方面。

    其一,文學與經典它本身所獨有的知識與影響致使它不可能像一些大眾讀物一般流傳甚廣;它的物件一般是具有一定知識儲備並且願意讀的人。而這一類人的比例不會太多。這是其一。

    其二,正如題主題目中的一樣,我們處於科技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每天所能接收到的資訊是鋪天蓋地向我們撲來。這會分散我們過多的注意力。況且,當下時代的潮流相比於文學與經典顯然更符合絕大部分人的愛好。

    然而,這絕對不是我們不去讀經典的理由!經典是經過了時間的考驗的。它所包含著的東西是不會隨時代的發展而消失,相反,時代會給經典注入新的理念與內涵。

    經典與科技是什麼關係呢?經典是科技的探路人 。過去經典中的多少幻想已於幾天變成了現實。如阿西莫夫的機器人。科技為經典注入新的表現形式!現代文學中的科技內容也有很多。

    經典與科技始於足下,終於未來。經典讓我們靈魂馳騁,科技讓我們追尋靈魂。

  • 6 # 重返現場

    簡單的概述,文學的本質是什麼? 這個問題是個很大的命題,文學是精神的東西,所以他的本質是人類用文字見之於客觀的東西,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也是人類最重要的文明象徵。

    一、作為生活的守護

    文學有反映生活的功能,但更有批評、干預和引領生活的作用。因為從根本上說,生活並不總是一個合理的展開過程,有時它還可能催生罪惡,引人墮落。作為存在,它或許是合理的,但合乎人性嗎?合乎美嗎?文學要追究這些。

    我們都知道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但這只是就文學與其他藝術的區別而言的。如果就文學的實際存在方式而言,這樣的定義顯然太過單薄,尤其缺少對由作者-作品-讀者構成的整個文學活動的系統把握。而一旦基於這樣的系統把握來看文學,我們就會發現,與其說它是語言藝術,不如說是一種精神性的生存活動更準確些。

    這種生存活動有什麼特點呢?簡言之,它有不依附於物質,而滿足人精神的自由的特質,可以讓人超越現實的拘限,達到對世界本質和人生真諦的根本性覺解。當然,它必須以現實生活為基礎,但目的卻始終指向這種自由體驗和根本性覺解。

    自從人擺脫原始自然的生存方式,進入到現實的生存方式以後,人的感性、知性在把握世界時常受物的轄制和物慾的矇蔽,因此他很難建成完整的視境,他從根本上說是不自由的。可作為一個時刻意識到自身存在的自覺主體,他又總期待著在精神層面上實現自己。文學的上述特質正提供給了人實現這種期待的可能,使他在創造或接受時,可以經歷一種純粹的精神生活,可以在內心深處對這世界發表一己獨立的見解,體會到自由超越的樂趣。此所以席勒說:人受自然法則和社會法則的壓迫,不是自由的主體,只有在審美活動中才是。遺憾的是,今人對文學的這種意義與價值少有體認,即使在從事文學活動時也同樣。這是我們要重提這個話題的原因。

    今天的中國正在走向現代化。現代化從本質上說是一個世俗化的過程,一個以物質來衡量和平準一切的過程,在人的身心未有充分準備就倉促上路的初始階段,這種世俗特徵尤其明顯。在西方,上世紀60年代已進入後工業社會,中國直到90年代才開始向世俗化轉型,由於這種轉型倉促而急劇,挾帶著太多短視的功利,造成了如馬克斯·韋伯所說的一系列形式合理而實質不合理的弊端。在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等合理訴求的掩蓋下,人受制於物的現象悄然滋生,善惡不分、見利忘義的“道德迷失”,重當下輕未來、跟著感覺走的“存在迷失”,還有目標喪失、深度感缺乏的“形而上迷失”有所抬頭。人眼睜睜地看著慾望在生活中橫行,在精神領域跑馬,變得日漸緊張和焦慮,有時又感到空虛、脆弱或浮躁,有身心不得迴旋的疲累與窘迫。

    這個時候,文學的作用出現了,文學的意義和價值被照亮了。人為物所累,但物不能拯救靈魂;人為不自由所苦,但現實不可能讓人徹底擺脫這種不自由。這個時候什麼能?文學能。大家深想一下,現在為什麼還會對文學感興趣,會自己掏錢買小說,或試著寫小說,不正是為了求得這種精神的拯救與擺脫嗎?不正是感到在文學中,自己可以釋放浪漫,獲得心的平靜和自由嗎?

    文學既可以表現生活的種種偽美與假善,一切的複雜世相,並適度地予以容忍,還其世俗的合理性,從而讓讀者感到它有切近人生的真實與可信,更重要的是,它還批評它們,讓人看到其如何的不合理,從而至少在那個時刻,把自己交給了神聖的真理與正義,進而培植起理想,涵養出道德,撫平心底的創痛,獲得前行的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學是站在生活的反面的,透過批評,它使社會保持了健全的理想,同時也因與生活的反差,成就了自己的價值。馬爾庫塞說:“只有當形象活生生地駁斥既定秩序時,藝術才能說出自己的語言。”能這樣說出自己的語言,文學也就站住了。

    必須強調,說文學是生活的反面,不是說文學不能讚美生活,或者無視生活的發展和潮流的變化,而是說它在任何時候都對生活保持著一份警惕和冷峻,尤其拒絕與世俗同流,更不向愚昧和醜惡低頭。大家都知道卡夫卡,卡夫卡曾說自己寫作的目的,是為了緩解與現實的緊張關係,怎麼會有這種“緊張關係”?就是因為他的文學始終是作為現實的“阻力”而存在的,或者說現實和他的文學互為“阻力”,現實對他的擠迫和他對現實執拗的反彈,最終使他的文學沒有成為“個人化抒寫”的範本,而成了一個時代的記錄。再往前說,19世紀,當資本主義還處在上升階段,人們對它的諸多弊端尚未有認識,但浪漫主義文學已然開始反抗其所代表的“現代文明”,看到了它的另一面。這就是文學的批評本性,文學從反面成了一個時代的守護。

    自然,文學之於當代的意義與價值可能還有其他,但我要說的主要是這一點。文學有反映生活的功能,但更有批評、干預和引領生活的作用。並且,就是反映,也是批評、干預和引領的反映。因為從根本上說,生活並不總是一個合理的展開過程,有時它還可能催生罪惡,引人墮落。作為存在,它或許是合理的,但合乎人性嗎?合乎美嗎?文學要追究這些。

    二、值得警惕的精神流失

    現在有些作家之需要文學,已與其先輩不太一樣了。他們抱著世俗化的人生態度投入寫作,有時不僅忽視文學的本質,極端者還忘記文學的責任,或結盟市場,向世俗投降;或消極寫作,作精神撤防。

    但今天,面對市場經濟的熱潮,這種文學精神有所流失。這就要說到作家了。本來,基於文學的本質,作家應該是生活的冷峻的觀察者和批評者,正如尼采所說:“沒有一個藝術家是容忍現實的”。透過這種不容忍,他維護了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張大了人性的良善與純美。但實際情形是,現在有些作家之需要文學,已與其先輩不太一樣了。他們抱著世俗化的人生態度投入寫作,有時不僅忽視文學的本質,極端者還忘記文學的責任,或結盟市場,向世俗投降;或消極寫作,作精神撤防。如此忙著交際、講座、編電視劇。結果物質是豐富了,名聲也大到上了文學榜或財富榜,才思卻日漸枯竭,在一個不禁止寫什麼的開放時代,反而寫不出什麼了。

    由此,一些創作上的荒敗現象開始出現。譬如有一種“痞子寫作”,過度地張揚所謂“平民意識”,試圖以個人化的偏見推倒權威,削平高峰。有時刻意放低道德姿態,做一切懷疑的懷疑者,一切嘲諷的嘲諷者。由於抱著“起完哄就走”的心態,玩世不恭過了頭,終究缺乏對生活莊敬的承擔和對人性深刻的追問。還有一種“頹廢寫作”,以半文不白的語言,傳不知身在何處的人生,滿紙暮氣,格調低迷,人物尤其奇奇怪怪,不但缺乏人性的寬度和亮度,還少有與時代的相關性,給人的印象是沉迷而非清醒,是逃避而非面對,以至對人生苦難的體驗,最後被轉換成了對一種神秘力量的盲從。再有一種“私人寫作”,作者明言寫作第一應該取悅的就是自己,為此不惜簡化和貶低人的心靈困境,將女性對命運的抗爭,變成一場個人意義甚至生理意義上的戰爭。這讓人想起弗洛伊德說過的話,“女人對男性的抗議,包括了希望成為男性的含義”,這種抗爭不能不說是比較膚淺和乏味的。

    至於等而下之的“面板寫作”走得就更遠了。其作者大都行事出位,極度自戀。文學在某種意義上不過是其追逐峰線慾望的個人寫照,並且僅此而已,無關其他。所以她們會公開宣告自己寫作只在乎個人快樂和市場反映,並專寫酒吧、舞會和吸毒,乃至“用肉體檢閱男人,用面板去思考”,讓筆下人物不說“我愛你”,只說“我要你”。結果身體是解放了,靈魂卻被玷汙了。那種銘心刻骨的相思,執手相看淚眼的哀怨,一回頭都是嘆息如克里斯多夫和安多納德的感情,以及這種感情之與一個時代的深刻關係,都找不到了。無怪乎人們要問,當夏綠蒂主動投懷送抱,少年維特還會有什麼煩惱?對照同樣寫情的杜拉斯,稱自己的寫作不是為了敘述個人的生平,而有對時間、生命和人性的思考,其間相距何其之遠。至若昆德拉所說的“只有當你割斷了與你生活相聯絡的臍帶並開始探尋生活時,小說才有充分的發展”,這樣的境界就更難夢見了。

    原創不行,改編呢?大家一定見識過太多“大話”、“戲說”式的胡編亂造,那簡直是對原作的糟蹋。有論者指出,其荒唐處一如寫荊軻與嬴政爭小秘,關公佔貂禪的便宜。然而不幸而言中,我們真還看到了阿慶嫂與胡司令有染的新版《沙家浜》,看到了阿Q談三角戀愛的電視劇,還有將吳媽改扮成性感女郎的話劇。究其動機,能說是張揚文學本身的意義?不過在迎合市場而已。

    此外,還有一些寫作見諸網上與報章,內容單薄,充斥著對描眉畫唇持素茹葷等日常瑣事的描述,外帶著扯一些進餐館如何被人說吃得太少,試時裝又如何被人說吃得太多的個人遭遇,然後言不及義地發一通議論,將有限的感受兌上水做無節制的發揚。如此以“小品心態”,寫“小資文學”,最是無聊。有時,愛情故事全在真空中發生,什麼加一個期限,一萬年。這話有意思嗎?文學固然無須承擔太多的道德內容,但過於失重,終究不可取。

    至於有一些現象看似藐乎小矣,但也頗能說明文學精神的棄守。如有的作家不向生活用功,一味討巧跟風,一見《看上去很美》火了,立馬將自己的作品改成《看上去很醜》。有的則給小說按上曖昧的題名,什麼《拯救乳房》、《有了快感你就喊》,事後雖多方辯解,但基於這種熱俗標題的煽情作用很可以預見,作者屈身市場的痕跡終難抹盡。有的題名非出作家之手,如春樹的作品原先不叫《北京娃娃》,是出版社著眼於市場策劃改定的。但你可以抵制呀。你不抵制,就不能怪人家懷疑這是出於你情我願的合謀了。

    三、批評的責任與力量

    如何使文學凸現其永恆的意義與價值,進而克服種種弊端,有健康的發展,批評家承擔有不可推卻的責任。當一個批評家的立場出現了問題,他所作的任何分析包括技術分析都是值得懷疑的。

    創作所反映出的文學精神的流失,與批評的缺席有很大關係。今天,面對文學乃至文化深陷於商品生產的結構性塑造,如何使文學凸現其永恆的意義與價值,進而克服種種弊端,有健康的發展,批評家承擔有不可推卻的責任。

    但說實話,現在文學批評的生態不是太好,有些批評缺乏見識,更有一些批評還缺乏真誠。它們的出場除從反面印證真正的批評太過艱難外,少有別的價值。本來,批評應該如夏普蘭所說,是一種“向作家提出有益告誡的藝術”,那種見場就捧,見人就誇,到處說過年才說的好話,乃至彼此哄抬,“互相撫摩”,大有違批評的本義,也與文學的本質與精神格格不入。基於對文學的意義與價值的維護,我們要說,當一個批評家的立場出現了問題,他所作的任何分析包括技術分析都是值得懷疑的。

    當然,也有批評家不忘守土有責,透過對作品的深入解剖,向人揭示了文學本應有的道德視境和審美力量。像《白鹿原》、《檀香刑》和《懷念狼》等小說有較高藝術水準,出版後反響也很好,但仍受到他們的“求全責備”。如此有好說好,有壞說壞,一針見血,不留餘地,體現了批評對文學精神的張大和維護。現在,這種批評被人稱為“完美批評”,有人肯定,但也有人認為它駭人聽聞,予以否定。這種真誠而尖銳的批評會引發爭論——請注意不是對其某個具體結論的見仁見智——本身就說明在張大文學的意義與價值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有的作家迴避問題,說“每年能出1000多部小說,而且作家真的層出不窮,老作家也在寫,如王蒙老師就寫了《青狐》,對一個70多歲的人來說,能夠寫出這樣的小說我們是不應該挑剔什麼的。中年作家更是了。年輕人中郭敬明的小說賣得非常好,我覺得我們既不能挑剔70多歲的老人,也不能挑剔20歲的孩子,所以我認為小說非常繁榮”。讓人看了直犯糊塗。暫不說一年1000部是否多了點,難道僅因為作品數量多,賣得好,就代表文學繁榮了,就意味著無須追問其是否具有足夠的精神含量,進而對社會和人性的改造是否盡到責任了?還有,70歲已不容易,20歲應多鼓勵,什麼時候文學批評需要為年齡而放棄對真善美的考較了?我敢說,這樣的鄉愿不僅王蒙難以苟同,連郭同學也不會認同。至於說當代文壇老中青三代作家都很好,不管作家本人服不服氣,這還真不是作家能說了算的事。要讓批評家說,讓讀者說,讓歷史說。

    有的作家對此不以為然,以至遭到批評時,聲言自己從不在乎批評家說什麼。其情緒背後,隱然有“你也來兩下試試”的意思。說起來,這種情緒由來已久,在中國,早有曹植說過“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於淑姿”這樣的話,在外國,英國詩人拜倫在《唐璜》中借魔鬼之口,也嘲笑過理論家是食乾草長大的動物,愛爾蘭劇作家貝漢更刻薄地說批評家猶如後宮裡的太監,知道怎麼寫作卻沒有寫作能力。但無可否認,真正有思想有洞察力的批評家,就是能站在文學之上審視文學,進而站在人類的知識體系之上審視這知識,並暢明真理,悲憫人生。他之於作家,是監督是守護,是良師是益友。缺乏對批評的尊重和沒有批評一樣,都不利於文學意義的凸現和文學價值的確立。

    前一陣作家們討論“中國當代文學缺什麼”。有的說缺“鈣”(指文學失血無骨),有的說缺想像力,有的說什麼都不缺。這時有批評家指出,當代文學的缺乏是“複合性”和“整體性”的。它缺乏對偉大的嚮往,對崇高的敬畏,對神聖的虔誠。缺乏批判的勇氣和質疑的精神,人道的情懷和信仰的熱忱。還缺乏高貴的氣質和自由的夢想,包括令人信服的真,令人感動的善,令人欣悅的美,以及為誰寫的明白,為何寫的清醒,如何寫的自覺。這就是批評家的高屋建瓴。為了文學的發展計,我們應該呼喚這樣的批評。因為它與創作一樣,能進入到我們的世界,成為文學的當代意義與價值的體現。

    四、走進神聖而理想的文學世界文學如果在一個時代被放逐,在蒙難,一定會反激出人們對其存在意義與價值的更大的熱情。這就是文學的魅力。所以,我們對文學有不變的熱愛,對中國當代的文學更是深具信心。

    回到開頭。我們說人是自覺自由的主體,他要求從根本處把握,從哲學上超越,從而揭示生活的不合理,求取人性的完滿。文學幫助我們達成了這樣的目的,並提供給我們反思他人和自身的緯度,因此說文學即文學本身是遠遠不夠的,它是這個時代正在到來的靈魂,有著比我們的想象還要神聖的意義與價值。

    這樣的文學過去召喚過我們,今天依然召喚我們。或許,由於消費主義盛行,所到之處消解了許多崇高和理想,但有這種現象也好,它從反面呈現了文學神聖的一面。回顧歷史,可以看到,文學如果在一個時代被放逐,在蒙難,一定會反激出人們對其存在意義與價值的更大的熱情。這就是文學的魅力。所以,我們對文學有不變的熱愛,對中國當代的文學更是深具信心。

    當然,我們也因此懷有深切的希望。希望作家不要自外於生活,持那種“我什麼都看得清楚,但什麼也不想加入”的態度,而放棄真誠的投入,並且不要因技術實驗而忘了精神的探索。在一種真誠的燃燒中走出小我太重要了。文學可以成就者至大,僅用以自娛自慰,那是對文學的褻瀆。當然,也不能過分沉溺於生活,以與時尚共沉浮來求取世俗的成功。有作家說:作家應該沒有“家”,他的靈魂總在路上。此話說得極是!

    歸根結底,文學對我們的社會發展尤其重要!

    沒有文明就沒有科技的發展!

  • 7 # 草上雲層

    我相信在任何時代都有人做如此的問題。

    因為總會有人認為在他們的時代,閱讀經典是沒有必要的事。然而事實證明,並非如此。

    需要明白的是,文學經典能帶給我們什麼,是消費時間還是精神底蘊。認識到這一點你就不會提出這個問題了。

  • 8 # 蓼茸蒿筍試春盤

    目前來看,網際網路時代在此方面帶來的最大問題,不是大家都不再願意讀經典名著了,而是慢慢不懂得判斷什麼能稱得上名著了。

  • 9 # 響鼓不用重錘

    科技網際網路時代,與我們閱讀文學以及經典名著,並不衝突。

    也許閣下想問的是,網際網路時代,媒體多元化,很多文學名著,都以影片、音訊的形式展現在媒體上,有聲有畫,是否有必要閱讀文字。

    本人感覺,音訊影片所展示的內容與文學名著本身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比如說西遊記被改編成好多版本,最經典的一部莫過於86版,然而無論哪一版都與原著相差甚遠。而且很多文字內容是影片所表達不了的。

    所以科技網際網路時代的我們,讀文學和經典名著還是有必要的。

  • 10 # 落魄的測試與廚師

    在這裡,我引用一句話來描述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在他的小說《雙城記》中的這句話,來描述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

    時代的變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改變了我們的很多思想。“

    莫言說:“我看文學作品大都是在青少年時期,到現在脫口而出的都是那時讀到的東西”。可見,閱讀經典名著對於一個人產生的影響,那些東西會深入到骨髓裡,影響這個人的一生。

    很多時代性的東西不見得能保留下來,比如“大哥大”,“BB機”等等這些在那時候也是時代性的東西。

    但是讀文學和經典名著是給你自身的文化修養和表達能力都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的。

    有時候你跟別人聊天,你會發覺他經常出口成章,這就是他自身讀的書多的累積,同時也改變著一個人的氣質和做事方式。

    經典猶如“精神母乳”可直探人性本源,滋養心靈

    我們今天閱讀經典,閱讀先秦諸子,不過是為了幫助我們自己思考人生,獲得智慧

    讀什麼呢?讀人,讀人生,讀人生智慧

  • 11 # Kili11

    我認為有必要,尤其是在這個網文充斥的時代。

    讀文學經典不止是提高文學素養,更是給自己的心靈積蓄能量。

    文學名著之所以是名著,不僅僅是因為寫作技巧,不僅僅是因為風格創新,更是因為它本身所蘊含的精神力量。

    我從大概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讀國內外的名著,起初只是因為父母都去工作,經常把我反鎖在屋子裡無事可做,只好讀書,後來則是慢慢沉浸於文學世界,不能自拔。如今我26歲了,我可以說在人生很多時候,無論是在情感受挫還是初入社會時候心靈受挫,文學都給了我反思和前進的力量。

    在這個娛樂過度和大家都喜歡刷短影片,聽及時訊息的時代,你有多久沒有靜靜的坐在沙發捧著一本書從清晨一口氣讀到黃昏了?

    而我無數次震撼於那些文學大家的作品給我的思想上的震撼。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告訴我,極致的理想主義者從來不在乎世俗眼裡的成功與名利,他只在乎在自己熱愛的東西上還可不可以再投入一些;

    雨果的【悲慘世界】告訴我,一個人只有在真正寬恕了自己的時候才可以從容的面對死去;

    霍桑的【紅字】告訴我,流言和詆譭可以毀滅一個人的生活,但毀滅不了一個人的精神世界;

    巴金的【隨想錄】告訴我,人只有自省和思考自己的過去,才可能真正的瞭解自己;

    魯迅的【藥】告訴我,不要麻木的對那些用自己的鮮血鋪就的革命道路的烈士視而不見,只守著自己的那短視的天地,要對他們心懷敬意和感恩;

    這些文學著作給我的思考和感悟,是那些只要求大腦皮層“爽”一下的玄幻穿越網文替代不了的,而這些替代不了的東西,才是我們應該給青少年灌輸和培育的精神食糧。

    因為,

    少年強,則國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親戚過來借錢?為什麼很多人寧願送,都不願意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