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泥工小喬

    感謝能回答您的問題。

    農民進城確實是一種趨勢。第一:尤其是年輕的人,有孩子要上學,村裡的學校都倒閉了,再說教育質量和城裡沒法比,沒辦法只能進城。

    第二:村裡的醫療條件也差,身體有個不適也是個問題。

    各方面原因吧,所以農村人都向往城市。

  • 2 # 蒲阿強

    這幾年原本房價不高的縣城,價格也開始紛紛上漲,有的居然跟城市相差無幾,有的人說造成這一原因是太多的農民進城買房,造成了價格上漲,雖然這是一種原因所在,但也並非是村民進城買房直接造成的,這其中有很多種的原因形成了縣城房價上漲,也有人說現在農民賺錢了,開始紛紛進城買房,而農民卻認為去縣城買房,是迫不得已,而且很多時候還是被逼無奈的選擇,為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買房還有被逼著買的嗎?

    確實也存在著村民去縣城購買房屋,不是剛需,而是其他的原因才選擇了去縣城買房,縣城的單元房跟農村的自建房相比,還是處於劣勢的,自建房面積大,採光率高,而且還都是根據自己的需要修建房屋,居住的格式都是自己所需要的,而且宅基地是永久使用,居住年限跟單元房相比優勢很明顯,宅基地好處這麼多,而且去縣城買房不是剛需?為什麼村民對於縣城買房熱情不減呢?

    都是彩禮惹的禍:現在的農村結婚難,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彩禮的一路高漲,以及附加條件的增多,讓結婚變得更加艱難,而且現在有的農村結婚,已經不在是提出自建房的要求,而是必須去縣城買套房,這樣的要求讓普通的農村家庭很難接受,縣城的房價高漲,而且很多的時候,對於房屋的要求是必須購買現房,這更加催生了房價的上漲,只要是現房價格都很高,而且還很好賣,哪些當作婚房使用的農村家庭,只有購買了現房,女方才同意結婚,這樣的要求確實是被逼無奈。

    子女的教育:現在的農村學校,基本上是空空蕩蕩,學生很少的現狀,是很多農村學校的真實現狀,農村的孩子去縣城讀書,縣城的孩子去市裡讀書,市裡的孩子去省城,這樣的教育現狀,在很多地區都成為常態,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誰也不想輸在起跑線上,農村孩子去縣城讀書早已經成為常態,為了孩子讀書方便,不得已去縣城買房的不在少數,平時自己在縣城找個零活,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孩子上學,農村的老家,除了星期天、放假之外,平時是很少回去一趟,因為子女上學去縣城買房的也佔用相當大的比例。

    農村宅基地很難在申請到:農村的宅基地,現在是越來越難申請,有的農村已經很多年沒有在劃撥過新的宅基地,加上土地管理的加強,農村的建房很多情況下,都是在原有的宅基地上翻建,有的農村家庭由於分家或者其他原有,也有的在外工作,農村的老家已經沒有了自己的宅基地,不得已才選擇在縣城買房,這樣的情況也不在少數,隨著宅基地的難以申請,去縣城買房也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加上現在建築材料價格飛漲,農村自建房也要花費比過去更多的錢才能建成,這也催生了很多村民去縣城買房。 本文僅供參考

  • 3 # 青山優果

    農民進城是普遍現象,但現在國家推行鄉村振興計劃,鼓勵農民青年回鄉創業,振興鄉村經濟,未來的農村還是需要農民的,因為農業的穩定發展是國家發展壯大的定心丸!

  • 4 # A廣州印刷—小高

    第一 由於時代的快速發展和物價的增長。致使金錢縮水。很多原本可以自給自足的農民,在各方面壓力下( 比如,房子 車子,和結婚時高額的彩禮)選擇進城外出就業打工。

    第二 由於時代變了,網路也發達了,交通也便利了。很多農村人有了更好的謀生就業門路,放棄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種地生活,

    加上物價的暴漲。在農村種幾畝地或者十幾畝地看不到希望,可能種一輩子地,最後連個媳婦都娶不起,致使很多農民外出創業。

    個人認為,主要原因還是落後的農村跟不上時代的快速發展,致使農民選擇進城發展,

  • 5 # 內心堅守

    城鎮的吸引力在於有就業機會、有較好的醫療、教育條件和相對完善的社保體系。如果農村解決了上述問題,農民未必都願意進城。

  • 6 # 肖治龍

    隨著社會財富的增長,農民進城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然 趨勢,主要包括教育資源,醫療資源的高度集中,促使農民尋找更高質量的生活。

  • 7 # 李河南1

    個人觀點:1城裡不一定有農村好,像這次疫情農村優勢凸顯。2進城幹嘛?沒有收入還不如在農村呢?3現在進城都是為了孩子,基本上都是為了上學,要麼是孩子結婚而進城。

  • 8 # 漁人草舍

    非常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

    我國2019年糧食總產量超過6億噸,直接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人口約為3億,人均產值約為2噸。美國3億人口,卻只有300萬農民,糧食產量便能達到5億噸,人均產值約為167噸,這表明美國農民數量雖然很少,但美國農民的生產效率極高。如果按照美國的生產效率,目前的糧食總產量只需要360萬人就可完成。

    由於歷史與政策原因,大量實際上已經脫離農村的人依舊保留著農村的宅基地、自留地與耕地,造成近10億人沒有徹底脫離農村土地(常住農村人口約6億),即便依然留在農村的許多人也不再依靠土地生活,直接從事農業勞動的三億人由於人均產值過低,種地已經毫無利潤可言。

    日本的人均耕地面積雖然只有0.4畝,可是日本的農業從業人口只有300萬人,農民人均擁有的耕地面積反而大大高於我國,人均達到30畝,所以日本農民反而比城市居民富裕。我國農民太多,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阻力。事實也能夠證明,農民越少農業越發達,效率也會很高;農民市民化是國家現代化程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農村人口居住分散,尤其是西部和東北地區,大多數以“組”和“屯”為單位居住,一個居住點往往只有幾十戶,所以,從成本方面考慮,根本無法為之提供完善的商業、餐飲、教育、醫療、郵政、通訊等公共服務,也無法實施生活廢棄物和汙染物的處理。只有人口集中到10萬以上,這些才有實現的基礎。如果國家為一個居住點的幾十戶農民提供硬體設施,人均公共支出將會比城市高出幾十倍。另外,營業員、教師、醫生、駕駛員、工人等職位,也是當地人不能完全勝任的。所以,除非人口聚集到一定程度,也就是城鎮化達到一定程度,否則農村人口的生活條件永遠達不到城市市民的水平。

    如果農村人已經在城市找到收入大大高於農村的穩定工作,他完全可以把農村的自留地、承包地交給留在農村的人,並用宅基地換取城市的保障房。一方面,進城的農民能夠過上比在農村更好的日子,另一方面,留在農村的人口因為人均土地面積的增加,從事農業也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

    城鎮化對農業的促進是很明顯的,也會是持久的,這是基於農村人口過多已經導致農業根本沒有合理利潤的事實,農業不能賺錢就不可能持續發展。如今農村人口還能夠生活下去,是因為他們沒有單純地以農業為生。這一點從全國農業GDP僅僅只有幾萬億元就可以推算出,近10億農村人口人均年收入不會超過幾百元。城鎮化減少農村人口必然導致人均農業收入的增加,農業有了效益才會發展。即使每畝地能賺500元,但是全國農村人口人均二畝地,人均收入才1000元,怎麼過日子呢?反之,即使每畝只賺50元,如果人均1000畝,就能夠收入5萬元,又有誰會不願意種地呢?

    那時種地的人已經不再是農民而是農業工人,他們甚至全國流動,比如專業的收割隊伍,每年9月開始從黑龍江開始收割,然後是吉林、遼寧、河北、華東、華南,一直到海南。農民不再需要自己養收割機了,可以在全國招標,僱傭專業收割隊,不但收割質量好,效率高,成本還低。所以,城鎮化將使落後的小農生產方式逐步走向工業化生產方式——專業分工、社會化協作。即所謂“農民管理,工人種地”的模式,這樣,農業只會發展不會萎縮。

    城鎮化不是把農村建成城市,而是把分散的農村居住點搬進城市。城市不僅土地利用效率高,市政、商業、醫療、教育、服務設施使用的人也多,因而人均公共支出較少。城鎮化應該是能夠節省大量耕地的,為什麼實際上沒有達到這樣的效果?因為過去不準農民透過土地流轉獲得收益,進城的農民又不在乎種糧收入,所以土地拋荒現象嚴重。現在已經放開土地流轉,但是嚴禁土地轉性,無論土地流轉到個人還是企業,最後還是隻能種地,這就從根本上保證了耕地不會減少。而以往的政策是,宅基地不被納入交易範圍,城市建設用地卻在不斷擴大,因此耕地越來越少。

    現在的城市居民在上世紀90年代的房改房政策以後都有了自己的住房,為了改善居住條件,買房就應該市場化。農民也應該像早期城市居民那樣獲得免費的保障房或者廉租房,只要農民交出自己的宅基地、自留地、承包地,就應該給農民免費的住房。如果農民覺得保障房或廉租房檔次低想住高檔房,就要靠個人努力了。

    如果允許農民成為市民,大量湧入城市的人口會極大地拉動內需,更多出口企業將把產品投放到國內市場上。這種內需的擴大,必將催生大量新的就業崗位,比如市政、通訊、工業、服務業、商業、交通、商儲、文體娛樂等。這種需求不會一夜之間形成,很可能是20年甚至50年才能完成,這就是說,在幾十年內都不必擔心需求的萎縮。所以,城鎮化反而可以促進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

    留在農村的農民收入也會大幅度提高,對經濟的拉動更屬於優質內需。農民原來是自給自足的群體,成為居民後會轉變為消費群體。過去,城市的3億居民對農產品的需求才1.5萬億元,人均才1500元。農民市民化以後,城市居民增加到12億,最終會導致對商品化農產品的需求增加到6萬億元。而這時農村人口只剩1億人了,農民人均收入就可以超過6萬元,其富裕程度不亞於城市居民。這對於緩和目前製造業下滑拖累整個國民經濟的局面也是很有意義的。

  • 9 # 美甜

    未必,現在的人是村裡住夠了去城裡,過幾十年城裡住夠了也可能回村裡。也有很多人住城裡是因為人多氣氛好,找工作容易方便。

  • 10 # 農民樹鮮生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個數據:我國總人口中18~29年輕人佔總人口的比例為18%,以此推算,這個年齡段的農業人口約為一億六千萬。再根據我國人口普查資料,我國流動人口的評論年齡為29歲,而新增流動人口的評論年齡為26.7歲。因為我國流動人口的主題是農民工,據此判斷,我國農民工的主題也是新生代農民工。所以從我國國情來看,大量農民工進入城市不僅是個趨勢,同時也有很多意義。

    其次國家每年大力投資到農村的文化,基礎建設等領域,農村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小的變化比如靠近路邊農舍院牆抹上了塗料,大的變化村村通自來水,天然氣,有了鋪裝道路,那為什麼農民還要進城呢?因為我國農村有五六十萬個村莊,要把每一個村莊改造的像城市一樣,至少要投資30萬億左右,這個國家投資不起農民也投資不起,而且即便投資進去也極不經濟。近五年內城市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仍然大大超過農村,其中公共投入也是如此。這意味著農村經濟發展還是跑不過城市,所以讓佔總人口半數以上的農民待在農村享受現代化成果是一句空話。只有靠農村人口大量轉移,剩下少許村莊和少數專業農戶,農民富裕水平達到城市平均水平之上,才能談的上農民和城市居民一樣享受現代化成果。所以綜上所述兩點我們說農民進城是一個趨勢,也是必然。我們也相信黨會給我們農民進城做好後方保障。

  • 11 # 農民羊羊vlog

    我感覺農民進城是一種趨勢,在前20-30年前,農民進城是趨勢,現在不一定了,下面我用影片方式說一下。

  • 12 # 非常小刀

    我不認為是一種趨勢,我覺得是一種意識形態。中國有句古話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農村人進城熱,只不過是一種意識形態,主管的認為城市優於農村,這是不對的。是金子總會發光,如果你有能力,不管你在城市還是農村,都會有成就。反之亦然。很多所謂的農村進城只不過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罷了。相反,現在很多大佬已經開始規劃投資農村了。

  • 13 # 70後珍姐

    很高興回答你的回題:近幾年時代的發展,一些農民手裡也賺了不少錢,種上經濟作物,包了很多地,有的農民出去務工,手裡也賺了錢,在城裡買了房,這樣一些農民形成進城風,有的是為了孩的教育問題,給孩子找個更好的學校。有更好的前途。有的為了兒子結婚問題。現在男女比例失調,造成男孩多,女孩少的問題,很多男孩到了結婚年齡找不到女孩子結婚。家裡父母愁壞了,找媒人給兒子介紹物件,見親戚朋友也會說,有女孩了給我兒子介紹一個,問題是村裡根本就沒有幾個女孩子,太少了,有幾個女孩子吧,考上了大學,也不在農村找男朋友,有的在外面談朋友。造成農村男孩結婚找物件成了問題。

    有沒有考上大學的吧,提出了條件,在城裡得買房子,不買房子就不行,買了房子,還要買車。現在彩禮要得太多,幾十萬的彩禮。有的農民確實拿不出來,靠一輩子種地也沒有多少錢,農民真是太難了。有的貸款給兒子買房,為了給兒子娶媳婦,以後還要還幾十年的房貸。沒辦法為了孩子。苦了我們6O後,7O後這一代人。

    有的人在農村幾十年,隔舍不了對農村的依戀,在農村能呼吸大自然的空氣,吃上無公害蔬菜,在自家房前屋後種上自己喜歡吃的蔬菜,不用去買菜。在城市不買就沒有菜吃,動動都要拿錢買。造成了年輕人住在城裡,父母還在家種地,不願去城裡。在城裡鄰里之間都是陌生人,不方便交流。我覺得還是在農村好,鄰里之間很熟悉,交流著方便。這幾年農村發展也挺好的,遍地都是樓房,就這女孩子都不願意在家,都喜歡在城裡買房。隨著這幾年房子漲價,房價越漲房子賣的越快。為了孩子沒辦法,得給兒子買房。這就形成了農民進城買房熱。

  • 14 # 光頭老孫

    1 我現在感覺農民進城是必然的,現在很的村裡幾乎都在附近的縣市打工,收入也好樂觀

    2 為什麼現在的農民都進城打工了呢?一方面是由於新農村建設地都佔了,後期有補償的一個地方一個政策。

    3還有一個事就是在家種地的人少了,年輕人一般都進城打工什麼的,地不可以不種,但是忙活一年除了種子,農藥,肥料,你算一下一年下來能掙多少錢。

    4 現在的年輕人基本都在城市裡賣了樓房現在村只有50後70後的多,其實在農村也挺好的

  • 15 # 忙罷戲樓聽鐘聲

    農民進城,是我國城鎮化程序的一個表現,也說明我國城鄉發展是有差異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發展很快,基礎設施,科教文衛,生活品質,精神面貌等方面大大的優於鄉村。因此,進城成了農民畢生的追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我們的國家發展,城鄉差異逐漸縮小,農村基礎設施完善,科教文衛的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特色化,農民進城趨勢會降溫,甚至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外出農民工歸鄉創業,城市居民回鄉養老!

  • 16 # 山居竹海

    可以說現在的農村吧,上了年紀的人肯定是願意在鄉下待著的,不願意去城裡待著的,只有年輕人願意在城裡待著!因為上了年紀的農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離不開那一分地離不開鄉下的老房子,那種菜的菜園!只有年輕人,不會對農村的那些地那些山有留戀的。

  • 17 # 羅哥養鳥記

    由於科技的發展,城市裡的生活水平總體比較高,導致了農村的生活水平跟不上城市的生活節奏,於是許多農民工為了求生存便紛紛進城找工作,一方面在城市的收入比在農村高很多,另一方面在城市工作也可以享受城市裡的良好的公共基礎設施。

    就那我身邊的人來說,我們村差不多200多戶人家,在老家縣城、別的縣城以及市級以上城市買房的,不下70家,剩下沒有進城買房的,要麼是女孩戶家庭,要麼是暫時買不起房。老家男孩戶家庭會說:不買咋整?孩子大了要結婚!是的,現在農村婚嫁,很多女孩戶家庭都會要求男孩戶家庭進城買房。

    大部分進城都是為了好的發展。事物的發展規律是向上的,總是趨向好的。城市的基礎設施和物質都有優勢,而且中國父母都有讀書才有出路的觀念,而城市的教育資源也好很多,很多父母也有為子女去城市打工的。而且在城市打工不管再怎麼樣得到的報酬也遠比在農村勞作的要多,這是絕大多數農民工進城打工的主要原因,因為城市相對農村來說更具潛力,城市的經濟因素促使農民工遷移進城。而且中國現在正是城市化的中期,發展快,城市的建設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農民工進城務工也是必然趨勢。很多村剩下的大都是老人孩子,而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不願幹農活,嚮往城市,又受民工潮的影響,沒辦法只能進城討生活了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可以看到農村人進城打工這個已經是幾十年前就開始了,而且即使到了現在農村人進城的趨勢還是在繼續,國家的目標是要達到70%以上的城鎮化,所以以現在的城鎮化來說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那麼農村人大量進城還會繼續存在下去。

  • 18 # 二貨文

    現在不都進城了麼,我們這裡的農村基本都只剩下70幾的老年人,只要能勞動的都進城了。

    1.因為在農村辛辛苦苦一年到頭做點莊稼也就剩萬把塊錢,但是在城裡上班,可以掙更多;

    2.農村人少,城裡更熱鬧,更乾淨,交通更發達,購物更便捷,醫療條件更好;

    3.很多有孩子的為了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都會往城裡擠,農村的教育跟不上城裡的教育;

    4.現在結婚女方都要求在城裡買房,所以進城的更多。

  • 19 # 農村婦女包子大王

    怎麼說那,農村畢竟發展自己的能力有現的,去到大城市發展自己的空間大,選擇的也多,而且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

  • 20 # 農村媳婦生活劇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文要求,2020年前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等非城市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年均轉移戶籍人口達到1300萬人以上,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45%,並規定大中城市均不得以購買房屋、投資納稅等事由為落戶條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人以下的城市不得采取積分落戶方式,大城市落戶條件中對參加城鎮社會保險的年限要求不得超過5年,中等城市不得超過3年。農民進城是一項重大的社會工程,牽一髮而動全身。

    農民越少農業越發達;農民市民化是國家現代化程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農村人口居住分散,尤其是西部和東北地區,大多數以“組”和“屯”為單位居住,一個居住點往往只有幾十戶,所以,從成本方面考慮,根本無法為之提供完善的商業、餐飲、教育、醫療、郵政、通訊等公共服務,也無法實施生活廢棄物和汙染物的處理。只有人口集中到10萬以上,這些才有實現的基礎。如果國家為一個居住點的幾十戶農民提供硬體設施,人均公共支出將會比城市高出幾十倍。另外,營業員、教師、醫生、駕駛員、工人等職位,也是當地人不能完全勝任的。所以,除非人口聚集到一定程度,也就是城鎮化達到一定程度,否則農村人口的生活條件永遠達不到城市市民的水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社會上有一些人們不願意去做領導呢?你想做領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