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風搖雲帆

    首選,做一個人格健全的母親。身心健康,積極向上,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正確的判斷。

    其次,愛孩子,把握好度。切記不要把“溺愛”當作“關愛”。“愛”不是替代!

    最後,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母親的附屬品!給孩子自己成長的空間,不做羈絆他高飛的風箏線。

  • 2 # 一葉落盡秋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教育中重要的一環,甚至可以說家庭教育是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根源。而孩子天生與母親親近,母親的教育將會影響他的一生。

    而母性絕大部分都是溫柔的,在教育孩子時尺度難免會鬆一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嬌慣孩子,那媽媽應該如何把握教育孩子的尺度呢?

    首先要給孩子明確的要求,讓孩子明確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什麼應該做,什麼不能做,然後按此實行,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而朝令夕改,那樣孩子就會抓住你的軟肋,以後就再難立住規矩。但是要注意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段制定符合其年齡的要求,不要超綱。

    其次,鼓勵和適當的懲罰並用。我們對孩子要多表揚、多鼓勵,但也不要一味的表揚,要做到賞罰分別,讓孩子懂得做錯了事是要付出相應的代價的,這樣孩子才能記住教訓。

    最後,在教育孩子時夫妻要站在統一戰線。很多家庭爸爸在管教孩子時比較嚴厲,媽媽看到孩子的可憐樣,就會心生憐憫,與爸爸的想法不一致,甚至在孩子面前產生言語衝突,這是最忌諱的。會讓孩子以為自己無論做錯什麼都會有保護傘,變得為所欲為。

    媽媽愛孩子沒有錯,只是在教育孩子時要適度,既不要傷害孩子,又不要過度寵愛孩子,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 3 # 淅爸育兒記

    慈母沒有錯,錯在沒有底線當成“慈”。

    在我們的文化中,對母親的描述是慈祥的、溫暖的,溫柔的,這並沒有什麼過錯,家作為遮風擋雨的存在,自然需要母親在這份慈祥、溫暖、溫柔。

    母親教育孩子的度,應該怎麼把握?

    包容情緒,拒絕行為--有底線的慈

    孩子犯錯的時候,他自己必然也是難受的,我們需要的是包容他這份情緒,但對於他的錯誤行為,我們是需要指正他們的。

    有個例子:女兒早戀懷孕了。

    母親A怒罵自己的女兒,甚至罵她“賤貨”,罵肚子裡的孩子是“雜種”---作為母親,她是出於對女兒的關懷,怒其不爭,恨其不愛惜自己,但她卻忘記了,其實女兒仍然是個孩子,她深刻知道自己是錯誤的,自己也很自責,很難受,此時更需要一個人來安慰她,支援她去面對這個錯誤。

    母親B寵溺自己的女兒,她甚至支援女兒繼續懷孕,只要女兒開心就好--作為母親,她包容了孩子的情緒,但是卻沒有告訴孩子這個行為可能帶來什麼樣的後果,肩負怎麼樣的責任。

    母親C抱著女兒“媽媽知道你現在很害怕,媽媽也知道你知錯了、後悔了,不怕,媽媽在。”,隨後,母親和女兒分析了她接下來會面對什麼,再次把是否生下孩子的選擇權給了女兒。

    所以,你會成為怎麼樣的母親?不要急於回答,先設想一下,如果你是那個早戀懷孕了的女兒,你希望自己有個怎麼樣的母親。

  • 4 # 空媽是個處女座

    你好,我是空媽。

    關於“慈母多敗兒”這個傳統預警,其實我們現在很多家長都把理解的點,落偏了。

    慈母多敗兒在普通家長的理解中,大部分都是覺得“太慈”了對孩子不好,所以我們要“嚴”一點。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的理解,西方有個教育學家叫做“簡尼爾森”,她提出一個非常科學的育兒理解就是,家長在對待孩子的事情上要做到——溫柔但是有邊界。

    這其實跟我們傳統觀念裡的“慈母多敗兒”,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我們闡述的慈母多敗兒,是警示所有家長們——如果我們在管教孩子的事情上,沒有確定好邊界,一味地滿足孩子,那麼他們將來就不會成長為一個優秀的孩子。

    所以不管是母親還是父親,我們在管教孩子的時候,需要確立好的就是邊界、底線的堅持,但給到孩子的愛,真的不需要刻意隱藏,或者在孩子面前偽裝,這種做法是沒有必要的。

    我是空媽——育兒是個繁瑣長遠的事情,願我們共同努力讓孩子和父母一起變得越來越好。

  • 5 # 育兒心靈

    慈母的愛是偉大的,“慈”的含義很多,但是要把握好一個度,不要一味放縱的溺愛,無原則的滿足。

    一對夫婦中年得子,對兒子百般疼愛,什麼都依著她,要什麼就買什麼,平時不愛和人交往,學習成績一般,高中畢業之後,沒有考上大學,母親就將他送入一所私立學校,兒子讀書期間,母親每隔兩個星期都要去學校看望他,生怕有什麼不適宜。

    大學畢業後,母親也不鼓勵孩子去找工作,總想著給他找一個輕輕鬆鬆的工作,不想讓他受苦受累,孩子就在家心安理得的什麼也不幹待了兩年。後來,母親給孩子找了一個工作,兒子上班不到一個月就回來了,說不適應,而這一回來,就在家裡待了4年,每天都是玩遊戲,不愛說話,脾氣暴躁,母親十分擔心,但還是由著他。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可以說兒子走到今天都是教育無方,使孩子變得自閉、暴躁、寡情、無能,幾乎等於廢人,更談不上是什麼男子漢了,這是孩子的悲劇,也是父母的悲哀。

    教育孩子,最忌諱的就是溺愛,在一個溺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別指望將來有出息。家長不要放縱孩子,對他的要求全部給予滿足,而要捨得讓孩子吃一些苦頭,讓他自己去慢慢適應社會,而不是讓社會去適應他。

    “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這句話說的不無道理,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命運,母親對於孩子的成長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做過的事,被人誤會,還要解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