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主持人小雨
-
2 # 環評紅樓
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只有天之道與人之道和諧了,也就是說人類只有遵循天道執行的規律才能平安健康,國家才會繁榮昌盛,社會才能祥和清明。
這裡所說的“天”,是指自然界執行的規律。古人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有陰陽之分、五行之別。所謂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這是物質的五種狀態,並且這五種狀態的順序是處於相互生成的因素來排列的,與我們口語化的“金木水火土”不同。
陰陽五行與四季、四個方位,以及《易經》八卦分別相對應。東方代表著春天,春天意味著大地復甦萬物生髮,這是“木”的特點,所以東方屬木,是震卦的卦象。以此類推,南方是夏天,五行上屬火。八卦中是離卦,是光明,所以我們說“指南針”,而不說“指北針”,就是因為南方有火有光明;西方是秋天,有肅殺的特點,五行上屬金,八卦中是兌卦。我們常說的“秋後問斬”就是這個意思;北方是冬天,五行上屬水,八卦上是坎卦。五行中的“土”在大地中央。
陰陽五行與人體臟器也有對應,《黃帝內經》裡記載的很清楚。五臟屬陰,六腑屬陽。肝臟屬木,心臟屬火,脾臟屬土,腎臟屬水,肺臟屬金。
我們人體有十二條經絡,分別是少陰、太陰、厥陰這三陰,少陽、太陽、陽明這三陽,起點分別手和足,一共十二條。
五行也有陰陽,分別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來表示,這就是十天干。其中,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
除了十天干,還有十二地支,分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與人的十二屬相相對應。十二地支也分五行,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酉屬金,亥子屬水,辰未戌醜屬土。
每天用十二地支來表示十二時辰,還與人體各器官相對應。比如說凌晨一點到三點,對應著肝臟。如果晚上這個時間段經常醒來的話,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肝臟就需要調養了。
就說這麼多吧,從以上分析來看,天道與人道的關係是多麼密切,只有相生相成,才會功德圓滿。
-
3 # 欣欣葉
大家週末愉快!下午好!
中華優秀傳統道德的精髓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精髓也就是核心中的核心。我思來想去覺得中華優秀傳統道德的精髓是道德。
從字面上去理解道德,我們口中所說的這個人道德高尚,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想這樣理解也沒有錯,有點侷限了。不妨把再放大一些,那就是道和德。
道是指宇宙間的規律。這個規律看不見,聽不見,摸不著,可是它統領萬物,充斥在自然與社會之間,即道法自然。道也是人類社會中所遵循的生活準則。
道生化萬物即是德。厚德載物,道雖生化萬物,卻不以德自居,不佔用,不圖報,不干涉,這也是德,德如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
德也可以是社會倫理道德,也可以是仁義禮智信,也可以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誠實守信等等。德是本性,德行。道之在我之謂德。德惟道是從。
-
4 # 叫我Duang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不能簡單用幾個字或幾段話概括,包含的東西很廣闊.
不嚴謹不完整的來說,中國文化包括了中華民族使用的語言,文字,傳統道德思想,習俗,信仰,服飾,教育制度,建築藝術品,醫學,醫術,社會組織形式,這些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人們總覺得中國傳統文化在流失,但其實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嵌入了中國文化,有很多是你沒有察覺但是每天都伴隨著你的.大學時候學中國文化課程,記得當時看到說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幾千年裡識字率都是很低的,只有少數富貴人家的人才有機會讀書認字,中華文化沒有因此斷絕,現在的人普遍認為那時候中國文化傳統更加純正.文字書籍是文化的載體,有了文字,文化可以迅速積累發展,不過文化真正傳承的方式是生活,家庭,習慣.
有很多人說中國文化核心是"和",我覺得和,也只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側面,不能代表全部.
新中國成立後,改革開放後,人們的生活方式大大的豐富並改變,但是中國文化並沒有褪去,只是被豐富了,當我們身邊都是和我們相同的人,我們覺得我們自己的屬性淡化了,但當你處在一個不同環境中,你的特點,和別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中國文化賦予你的.
中國文化相容幷包,幾千年來不斷地吸取各種新的內容,不斷髮展,在民族國家興起之前,漢字文化圈,中華文化圈也變得越來越大.
我們從強勢文化,在近代跌落到弱勢文化地位,開始懷疑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優劣,產生了對外來文化盲目推崇或對外來文化的忌憚,我覺得都是有些偏頗的.
好的東西,融入我們的生活,慢慢被大多數人接受,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替代掉原有的生活方式,不好的東西,流行一段時間,成為歷史,本來就是文化發展更迭自然現象,過去有,現在有,並沒有什麼.自信的文化,會對外來的東西都持非常開放的態度.
個人觀點,和,中庸,在中國文化中確實有很重的地位,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總結的重要智慧.
中國文化的核心不是一成不變的,柏楊說中國文化是醬缸文化,大學時我讀書,也覺得中國文化如此,秦漢之時,中國文化中更多推崇的是捨身取義,感覺記載的更多人為了信念隨時都會現身,非常有血性,那時候有二桃殺三士的故事,門客因為錯怪平原君可以拔劍自刎,士為知己者死,讀史記,覺得好多人都可以為了信念輕鬆地抹脖子,歷史慢慢發展,怎麼這個文化越來越推崇明哲保身,越來越推崇中庸之道,儒家慢慢和佛家,道家融合到一起了,越來越沒有血性了,士大夫隨便就拔刀抹脖子的事情越來越少了,都開始變成老狐狸了.
現在我覺得,可能文化也同人一樣吧,我們年少時,可以無所顧忌,每天想著稱王稱霸,希望生活可以快意恩仇,不爽了找人打一架,動不動就要和人拼命,慢慢的年長,終於開始懂得一點生活,開始知道生活不僅有快意恩仇,更多的是材米油鹽,好死不如賴活著,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那些動不動就玉石俱焚的故事,可以存在於電影裡,書本上,卻不適合生活,關了電視,還要考慮怎麼和大家搞好關係,怎麼把這個月的信用卡房貸都還清老婆孩子要花的錢掙夠.
中國文化也在不斷髮展過程中慢慢的變"老成"了,全世界的文化都是早熟的,都在文字發明"不久",在幾千年前就達到了最鼎盛時期,中國文化也不例外,在之後就開始不斷地修修補補,小打小鬧,大家不再那麼喜歡大風大浪了,還是要好好過日子.
我覺得看文化,不能以靜態的眼光來看吧,即使對於文化,也沒有什麼是一定一直都不會變的,瞭解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文化內涵如此豐富,以至於你只在其中選擇一部分你喜歡的去了解,去探索,都可以得到無窮樂趣,有很多東西也很難歸類到一個核心之下,就像我們的生活,只有小說電影裡才可能有單線的生活,而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有無數可能性,沒有完全預定好的線路的,我們要做的,把我們有限的精力,多一點投入我們關注的事情上,僅此而已.
中國文化的發展也同我們生活一天天成長一樣,有無數不確定性,不斷向外延伸出很多枝蔓,也不斷從外汲取新的東西.中國文化,是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的人們的生活方式的總集
-
5 # 佛緣文殊
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總是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願意與大家和諧共處,樂於助人,自己與命運抗爭,即使有困難也不會輕易去麻煩別人,但骨子裡卻充滿著倔強的血液,不服輸,不低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
6 # 古利特梅西
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我覺得最核心的是讓我們認識到幾點。第1點是研究人。第2點是理解社會的階層。第3點是理解如何生存在現實社會的階層當中。第4點讓我們充分理解社會的規則。
-
7 # 開口兩把火
我喜歡任老爺子說的灰度思想。不是白也不是黑。套用相對論來說萬事沒有絕對。
從文化來說,華夏的優秀傳統美德得益於易經的傳播,絕地無絕人,絕人無絕心。任何情況都能忍,所堅持的就是一個主動: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地。
所以國人的傳統美德我認為是做一個我想做的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
8 # 星火詩集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精髓,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幷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
(一)整體至上,“克己奉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國傳統倫理結構中,為國利民,“興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經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現,是最大的“義”。堅持這個原則,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為,一切服從這一準則,乃是“仁人志士”的體現。從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們一直倡導這種人生的境界。孔子曰:“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論語·雍也》),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孟子·滕文公上》)。范仲淹主張“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杜甫詠歎“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的秋風所破歌》);林則徐銘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觀點、主張,都堅持從國家利益和整體利益至上的原則出發在個人對他人、對社會、對群體的關係上,“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考慮個人利益時應不違背道德原則,不得傷害社會和他人利益。所謂“義然後取”、“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論語·雍也》)。
(二)仁愛兼利的人際和諧原則
在中國傳統倫理中,特別重視和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心,提倡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心,愛護和幫助,力圖構建和諧親善的溫和氣氛。孔子以“仁”作為自己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他將“仁”同“愛人”相聯絡,把“愛人”作為“仁”的根本要求。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仁”,“博施濟眾者,可謂仁矣”(《論語·述而》)。主張人與人相和,就從自己的慾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考慮,增強理解,彼此相互體貼,照顧,給對方以便利,特別是對有困難者以幫助和救濟。墨子從人與人的樸素尊重的功利原則,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的倫理原則。他認為,人與人的矛盾、糾紛,都是由於“虧人而自利”的利己思想引起的,即“不相愛”,困此人應當“愛人若愛其身”,而愛人和被人愛是相互聯絡的。“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墨子·兼愛中》)。這種人際相愛不僅表現在心理上的同情與關心,更表現在實際生活中的互利互惠,使人得到實際利益。“兼和愛”而“交相利”,默家衝破了儒家“愛有等差”的等級觀念,而倡行兼愛到利的普遍性。力爭使之“廣施周遍”、“廣達四海”。
(三)“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
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的流變,化育而成中國人的人格精神,表現為相互聯絡而又相對而生的兩方面:一曰“自強不息”,二曰“厚德載物”。在《易經·易大傳》中,最早提出“剛健”學說,“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象傳》)“剛健”表現為人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剛強不屈的性格,奮發圖強的鬥爭精神,“剛健自強”的思想,歷來被歷代思想家所崇尚,成為人們激勵鬥志、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載物”則是中華傳統倫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懷,也是實現剛健自強的現實途徑。《易經·象傳》中指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主張君子應象大地那樣以博大的胸懷、孕育、承載與容納萬物,從而使自己成為博大精深的聖人。這一優秀的品質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以喜悅的情懷容e68a84e799bee5baa631333339653734納別人,善待別人,善待人生,凡事多從好處看,在生活中 發現美,發現對人類,對自己有益的東西,與人相處,多發現共同點,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其二就是以謙遜的態度,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長處,取長補短,而克服自己的缺陷與不足,這種廉和態度促使人不斷充實自己,從而使自己日益壯大起來。
(四)修身自律,躬行實踐的道德修養原則
注重加強個人道德品質的修養,是中華傳統道德中獨具特色的倫理文化,在這個方面可資借鑑繼承的精神遺產也最為豐富。
在中國古代各思想流派中都有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而儒家一派在這方面的思想資料最為系統,儒家學派為人們構畫著“三綱八目”的修養系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三綱”,明確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根本目的,“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各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禮記·大學》)這裡的“修身八目”詳細地規劃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八個階段,而且他們認為,道德修養是社會上所有的人們共同的立身之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儒家學派既概括了道德修養的完整體系,肯定道德修養的極端重要性。同時還為指導人們的道德修養,提出了許多具體可行的道德修養方法。
-
9 # 奎先達坂西
中華優秀傳統道德的精髓當然是“厚德載物”。
作為中國人首先要熱愛祖國,不是說在嘴上,而且落實在行動上,以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為重,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勇於奉獻,祖國需要,挺身而出。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推崇"仁愛"原則,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與世界共存和諧發展。謙敬禮讓,恪守誠信,敬老愛幼等等,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新時代,更應發揚光大,一代代傳承下去
-
10 # 奕霖之家
中華優秀傳統思想以儒家思想的仁愛和寬恕為核心,從道德和人性出發,以點及面,講求先要正己心,而後修身、持家、治國、平天下。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
-
11 # 潑猴遊戲解說
中華優秀傳統道德精髓,簡單概括就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節義。
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此為倫理原則,用以處理與諧和作為個體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組建社會。
溫、良、恭、儉、讓:處事的當、才能卓著、遵紀守禮、表裡如一、學識豐富於國有利。
忠、孝、節、義:指的是人應信守、踐行的四種高尚品格。
品德之於品性,側重的是德性,更多的是對人的為人處世原則的概定;品性之於品格,側重的是性情,更多的是對人的自我性情秉持的概定;品格之於品德,側重的是風格、人格,更多的是對人的持家理政風格、人格的概定。
中華文明這幾千年以來,這些準則從來沒有變過。
-
12 # 明天就換
我認為中國傳統道理的心是“恕”,也就是孔子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謂“己所不欲,勿施與人”。
從表面上看來,似乎是說,己所欲便要施與人。但我認為,這句話的真諦在於——要想被別人理解,就得先理解別人。也就是說,一般人總習慣於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以為自己日需要與好惡,別人也會有同感。待人處事若以此為出發點,一旦得不到良好的迴應,便武斷地認為是對方不知好歹,而吝於再付出。
從家庭教育來說,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體格健壯,自己就不該好吃懶動;希望孩子知書達理,自己就不該野蠻粗鄙;希望孩子優秀,自己就應該努力。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什麼樣的父母,照出來的就是什麼樣的孩子。人們總在說:道理聽了千千萬,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為何?光聽道理沒用,光講道理也沒用。什麼才有用?行動。只有實實在在去做,才會開花結果。
如果我們學會在生活中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那麼整體國民的道德高度將會是一個可喜的局面。然而在現實中許多人都不不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信條,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只顧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無論是在處理人際關係,生活如此,職場上也是如此。
-
13 # 使用者4536766091666
敬畏大自然,人與自然共命運,同呼吸。與人為善。自強不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太多了不甚列舉。
-
14 # 夏日清風與冬日暖陽
中國文化,傳統道德推崇的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
情義,是中國人,所推崇備至的!
忠孝禮儀,仁愛親誠。是中國文化的精髓。
忘恩負義,恩將仇報,是中國人最痛恨和唾棄的!
古話說“惡狗的窩裡,好心鋪不得草”,“凍僵的毒蛇,好心暖不得懷裡”。
這是最樸實、實用的一句話
《善良農夫與毒蛇的故事》,古今中外層出不窮!從不斷絕!
善良的農夫,常有!
兇惡的毒蛇,也常有!
善良的農夫與凍僵的兇惡毒蛇,之間的故事,經常發生!
聯想到,我資助、幫助過的一箇中學同學孫永泉,此人我早就熟識,做人自私自利、刻薄無禮,嬌生慣養、反目暴戾,沒有真心朋友,沒有要好同學。
過去,幾乎全班男女同學都與之不相往來。
後來,他家違規使用煤氣罐做焊接鐵匠鋪氣焊,發生爆炸,他瞎了眼斷了腿,他爸重傷。
他爸,在醫院聽到孫永泉連續多天的咒罵惡罵,無奈之下,也自殺身亡。
孫永泉殘廢之後,無人探望過問。他天天用淫穢下流的語言辱罵他兩個姐姐,時常打罵欺凌那個過去常年嬌慣他的孤苦寡居的媽。
我被他人和他的家人多次請求,才摒棄前嫌去慰問資助他。出於同情心,幾十年來,我幫扶資助他,不求他感恩戴德,只希望他不要恩將仇報、反目惡相。
不曾想,他在多事的同學建立的許多的網路群裡,突然滿口淫髒地罵起了恩人,毫無徵兆,毫無原因。
我也曾憤怒,怒不可遏,想暴打惡人,打碎他的臭嘴。
幾次尋找他,期間,我在尋找惡人的等候時間,忍住了。痛打一個殘廢的惡鬼,惡氣是出了,是痛快了,但是,可能會殃及一個好人的正常生活。
又一次忍耐了。
我想,如果有再一次,我不會再一次寬宏大量、不計前嫌,不會再一次原諒他,不會再一次去寬容大度地救助、幫助他了!
願惡鬼早下地獄!願世間人遠離惡鬼!
人世間,確實有很多狼心狗肺的惡人,有許多恩將仇報的小人。
遭遇蛇蠍之人和東山豺狼,是天人共怒的。
這樣的遭遇不可避免,但也著實讓人義憤填膺!
古話說“惡狗的窩裡,好心鋪不得草”,“凍僵的毒蛇,好心暖不得懷裡”。反咬一口,“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恩將仇報,以怨報德,狼心狗肺,翻臉反口的人,很多,很常見。
凍僵的兇殘毒蛇,不可同情!更不可憐憫!只有讓毒蛇猛獸的惡人自生自滅、自取滅亡、虎狼相殺、懲處剿滅!,
-
15 # 航發國際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核心,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當前,我們堅定文化自信,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透過深入研究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
-
16 # 瀟138331522
傳統道德,不是簡單的翻故紙堆和背百家姓和弟子規。個人認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道德需要與時俱進和科學構建。
一是中華傳統道德一般承載體是跟隨皇權而漸進儒家、道家思維體系而來。有堅守的社會綱常和層級界定,這是中華農耕文明和血緣文化發展的必然之路。但是,現代社會,隨著工商文化和哲科文明隨著全球一體化,相互滲透、同化和影響甚為深刻。所以端著歷史冊子去找傳統文化,是刻舟求劍,是迴避社會發展的懦弱和不負責。
二是依據上述,從學生時代開始,國家應該重塑文化體系,在傳承來的文化選項中篩選出具有強大的、標誌性的、唯一性的中華文化進行整理梳理,再進入課堂和社會,使之更有中華標誌性和體系性。舉個栗子,中華文化圈的文化自信,體現為語言上,幾十年來的英語必考地位應該改變了,因為我們抬著臉仰人鼻息以翻譯、學習和獲取西方文化的時代漸行漸遠了,只留存少部分孩子學習英語,作為愛好和國家人才需要即可。
三是中華文化繞不過儒家、道家文化和佛家信仰,以及幾千年來這三種信仰帶來的民眾社會表達與影響。從國家意識形態角度,宣揚和傳播儒家的積極入世和倫理規矩,宣揚和傳播道家進而把以人為本切換為以自然為本,天人合一,知敬畏,懂天道法則。宣揚和傳播佛家的悲憫和輪迴,由小愛到大愛到博愛,在撫平由各種矛盾帶來的心理失衡的同時,逐漸剝離儒家的"奴媚成分",道家的"消極遁世"和佛家的"過分內求",然後重新架構起新的道德和信仰體系,讓中華文明新陳代謝、輕裝上陣。
-
17 # 我見過宇宙
我認為中華傳統道德的精髓,對內來說是厚積薄發的力量,對外來說是文化自信心。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是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幷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各大學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道德傳統。
對內來說——厚積薄發的力量強調整體至上,強調為國家,為民族整體主義精神,強調大局意識。都堅持從國家利益和整體利益出發,考慮個人利益時不違背道德原則,不傷害社會和他人利益。推崇仁愛原則,特別重視和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心,提倡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心,愛護和幫助,力圖構建和諧親善的溫和氣氛。這種人際相愛不僅表現在心理上的同情與關心,更表現在實際生活中的互利互惠,使人得到實際利益。“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追求精神境界,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注重內在的修煉,才能達到外在的自由。內外兼修。強調修身自律,注重加強個人道德品質的修養,是中華傳統道德中獨具特色的倫理文化。總的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形成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支撐著中華民族歷經五千餘年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傲然屹立。
對外來說——文化自信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為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築牢堅實根基。
雖然中國經濟一路高歌猛進,但當今國際局勢繁雜,國家面對的外部環境和競爭也同樣的激烈。我們更應該以我為主,因為我們足夠的自信。我們有幾千年的文化沉澱,腳踏實地修煉內功。只有在自身足夠強大的時候,我們的路才能走的穩,走得快。
在當代,在歷史發展的大變革、大思潮、大激盪中,中華優秀的傳統道德精髓必定是我們民族復興的基石。讓我們牢記,併發揚廣大。
回覆列表
孔子曾說: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弟子規》說“話說多,不如少”。其實當下很多問題往往是太愛表達,太愛表顯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