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美好的YITIANG
-
2 # 一米陽光aa
佳麗帶女兒去臺灣,她女兒不適應臺灣的生活,埋怨佳麗自私,為了自己,強逼分開她與外婆。佳麗與女兒的矛盾日益激烈,母女關係距離漸遠,佳麗悔不該當初,開始懷念楊九紅,悔恨不該懷恨九紅,自己共女兒今天的母女關係就是楊九紅共自己昨天的鏡子
-
3 # 堯哥娛樂秀
用因果輪迴來形容楊九紅和佳麗的關係可能比較貼近吧。楊九紅之所以和佳麗關係不好,完全是受到二奶奶的影響,從小與九紅分開,認為自己的娘不乾淨,刻意迴避,但是礙於白景琦的面子,不好與二奶奶直接發生衝突,於是便將這份怨念放在下一代身上,從小把外孫女拉扯大,疏遠佳麗,直到祖孫二人真正的分開,九紅與佳麗也沒有花開彼此的心結,雖然二人都曾猶豫過,但是多年的怨念都沒有讓她們突破那層障礙。
-
4 # 真相666真意
白佳麗有個女兒叫何琪,楊九紅奪走了何琪的撫養權,這孩子從小被灌輸,媽媽是壞人的思想。就如同當年二奶奶教導的一樣,本以為白佳麗體味過後能夠認下楊九紅。可是直到白佳麗學成歸來,還是始終不和她相認,還一個勁的和楊九紅較勁。這時候的楊九紅看不到希望,變成了徹底的絕望。
那一刻她突然覺得自己累了,自己真的爭不動了,她撮合白佳麗和何琪和好,把何琪交到白佳麗手上後,楊九紅心灰意冷地去世了。白佳莉一直不肯承認楊九紅,到楊九紅死也沒喊一聲娘。我是很不喜白佳麗這個人設的。
-
5 # 嗨逛吃逛吃
《大宅門》中的佳麗,她不是不認楊九紅這個娘,而她是不敢認,也不能認。
劇情中,佳麗出場不多,但可以看出來,她與母親楊九紅一個脾氣,一個性格,她們都很倔強、固執。
說起來,如果是女人,都能理解佳麗。她既是女兒又是母親,她不可能不愛自己的母親。
可是,她是白家大小姐,對於有個窯姐出生的娘,就是她身上的汙點,出生就讓她感到莫大的恥辱。
由此,楊九紅的存在,就成了她心裡的陰影,以及割捨不掉的痛點。
你想想,佳麗為啥躲開楊九紅?為啥她看見楊久紅就像“刺蝟”一樣?其實母女連心,愛的越深,牽掛彼此,最後相互傷害越大。
回覆列表
我小的時候,父親在外奔波,母親照料一家老小。每當遇到一些窩心事的時候,母親就總會撫著我們姊妹的腦袋自言自語:等俺孩兒們長大就好了!
孩子們是花朵,是希望。在父母眼裡,只要孩子們爭氣,再大的委屈那都不是事。
楊九紅對於她唯一的女兒白佳莉,也有這樣的期望。當從濟南到達北京,被二奶奶堵在大宅門之外的時候,楊九紅是有些不痛快,但一看襁褓中的女兒,就覺得生活還是有希望的,比自己在濟南當窯姐強多了。
白景琦奉母之命,搶走了楊九紅的孩子,楊九紅心碎了,對丈夫可以說失望之極。可是痛定思痛,女兒畢竟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即便讓二奶奶撫養,將來也還得認自己這個媽吧?於是,楊九紅忍了。
白二奶奶去世,不準楊九紅戴孝,楊九紅心如死灰,恨透了整個大宅門,整個人都黑化了。可想起女兒白佳莉,一顆心就又活泛起來-----畢竟二奶奶沒了,阻礙他們母女最大的那塊石頭沒了。
然而二奶奶陰魂不散,對白佳莉的洗腦,非常成功,以至於在他故去之後,還能繼續梗在楊九紅母女之間,令白佳莉視母親如寇仇,一次又一次地傷害楊九紅。
楊九紅縱有千般不是,對於白佳莉,是一直在付出。二奶奶為了維護大宅門的清規戒律,可以將他拒之門外,但作為女兒的白佳莉也這樣對待母親,就有些說不下去了。
直到最後,白佳莉要與大宅門訣別的時候,白佳莉忽然覺得要對母親楊九紅說什麼了,可是臨了臨了還是什麼也沒有說,頭也不回便走了,留下大宅門裡最大的一個遺憾,無法彌補。
這一切是怪楊九紅,還是怪白佳莉,抑或是二奶奶的責任?
楊九紅的出身不好,並不是她自己選擇的,兒時被迫為之,她無法改變。二奶奶教育孩子本來是很有經驗的,看看她教育出來的白景琦,白景怡,白玉芬就知道,她把白佳莉視為掌上明珠,教育卻非常失敗,連最基本的做人都沒有教會白佳莉。
可追根揭底,造成悲劇的根源,還是白佳莉自己。我們與其說白佳莉不認母親,不如說高傲的白佳莉,其實一直都不敢正視自己。白佳莉一直厭棄自己,覺得自己是白景琦在窯子裡犯的一個錯誤,無法擺脫,因此而苦惱不堪。每次看到楊九紅,白佳莉就會自覺腦補一遍自己出生的過程,所以她害怕看到楊九紅,害怕面對那個真實的自己。
這一直是個怯懦的孩子,白佳莉內心裡,還不如白景琦那個不成器的兒子白敬業強大。
原指望養兒方知父母恩,她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能夠體諒楊九紅的苦楚,可是她生了孩子之後,卻變本加厲地折磨楊九紅,導致楊九紅一氣之下,奪走了外甥女自己養著。楊九紅的做法很極端,目的也簡單明確,就是希望白佳莉體會自己當初孩子被奪的痛苦,希望白佳莉能夠諒解自己,可換來的卻是更大的失望。
時間本可以淡化一切,如果外面的世界一直都是民國,那麼白佳莉還是有可能有一天幡然悔悟,認了母親的。可是造化弄人,她必須在自己沒有考慮清楚之前,提前做一了斷,猶豫再三,還是做錯了。
楊九紅最後,沒有二奶奶那般冷酷,她把外甥女還給了女兒。她的碎碎念,也就沒有二奶奶那般強烈,但可以想見,如果她不認母親,她和女兒將來的關係也不會太和睦。
再過二十年,等白佳莉也到了楊九紅那個年紀,她一定會後悔的,她也會站在窗前,看著女兒遠去,聽著女兒對自己的數落:你當初就是這樣不認我姥姥的。在後悔和自責中,白佳莉過完她最後的人生,即使女兒肯原諒她了,她自己也很難原諒自己。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早點知道活著為了什麼,知道善待自己的身邊人,才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