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1 # 百味芳園

    喪文化,指一些90、0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因為生活、學習、事業、情感等的不順,在網路上、生活中表達或表現出自己的沮喪,以形成的一種文化趨勢。"喪文化"是指流行於青年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它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以"廢柴"、"葛優躺”等為代表的"喪文化"的產生和流行,是青年亞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一個縮影,它反映出當前青年的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在一種程度上是新時期青年社會心態和社會心理的一個表徵。

  • 2 # vvvv峰

    喪文化,指一些90、00後新一代的年輕人,揹負著巨大的經濟、工作、生活、學習、事業、情感等的巨大壓力,單身狗、房價高、工作難找……在現實生活中的不順,在網路上和生活中用語言、文字或圖畫,去宣洩自己的沮喪。以等為代表的喪文化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負面情緒和色彩,反映出當前青年的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與其“迎難而上”,不如逃避現實。發洩完了之後,其實我們還是對生活充滿希望的,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畢竟,“喪”過之後,仍要面對明天的太陽。

  • 3 # 閒雲草堂

    最近一段時間來,“喪文化”在都市年輕人當中不脛而走。近日,在北京三里屯舉行的為期三天的“喪文化街頭派對”吸引了上萬人參與,再次將這一青年亞文化帶入了人們的視野。

    去年,突然在網路上爆紅的“葛優躺”劇照,是這場“文化運動”的始作俑者。照片上,滿臉胡茬、頭髮蓬亂的葛優雙目無神,懶散地癱在沙發上。畫面中“我只想靜靜地躺一躺”的消極無力感,迅速喚起了當下年輕人的共鳴。“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感覺身體被掏空”等吐槽神句大量出現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上。日本作家太宰治的名言“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動畫片《馬男波傑克》等等,都成為了這場“喪文化”的流行標籤。

    “喪文化”的流行表徵,充滿著年輕人的自嘲與頹廢。“廢柴”“loser(失敗者)”“窮到吃土”“藍瘦,香菇”“憂傷到頹廢”,都是年輕人喜歡用來形容自己的詞。“今天一天過得不錯吧?夢想是不是更遠了?”“我這張臉只要遮住兩個地方就完美了!一處是右半邊臉,另一處是左半邊臉。”“年輕人嘛,現在沒錢算什麼,以後沒錢的日子還多著呢。” “上帝為你關上了一扇門,然後就去洗洗睡了。”……相對於一些溫暖美好的心靈雞湯,這些犀利尖刻的搞笑段子,倒是更容易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對於“喪文化”形成的社會背景,河海大學公管院社會學教授張傑分析說,近幾年中國社會“狂飆突進”式飛速發展,高房價引發了自我評價和階層主觀評價偏低,職業競爭的激烈性和高流動性引發了生活單調和人際關係的疏離,這些都會引發青年群體的孤獨感、無力感、不確定感,於是一個個“小寫的自我”慢慢生成。

    這種“喪”之風氣,與二次元漫畫、遊戲、青春偶像劇一起,接管了不少90後年輕人的娛樂方式。“班上同學中,學霸反而老是感嘆自己看不進書,瘦子總是說自己太胖了要減肥,剛買了名牌包包的同學抱怨自己窮到吃土。”南京大二學生劉宇告訴記者,“可能大家都覺得這樣比較酷吧,直接炫富、曬幸福,太土了!”

    與這些為搞笑而“喪”不同,從某種意義上講,“喪”還體現了部分年輕人在進入社會之後小心翼翼的摸索。他們開始以誠實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高峰與低谷,學著將自己的心態除錯到更加合適的頻道。27歲的南京姑娘王穎從事網際網路文案策劃工作,她的口頭禪是:“你以為今天就很糟嗎?不要著急,因為明天會更糟。”記者疑問:“這是不是太過悲觀了?”她冷靜地解釋說,步入工作崗位之後,自己發現,每個人在生活中每天都會面臨各種困難,“如果抱著過分樂觀的態度,碰到挫折時,可能就會難以逾越。而換一種方式,降低了人生的期待值之後,反而更容易從平常生活中獲得滿足。”

    “喪文化”,被有些人批評是危害年輕人身心健康的精神鴉片。“喪”到極致,龜縮在扁平的“二次元”空間裡,只剩下原子化的自我,對外界漠視、對人情冷漠,落入頹廢虛無的精神荒漠,對於人生失去目標和希望,這當然是不可取的。對於這一類的“喪”,我們自然要呼籲年輕人遠離侵蝕。但是,我們也應注意到,部分喊“喪”的年輕人,其實依然在賣力工作、生活,喊“喪”不過是他們負面情緒的宣洩而已。對於這樣的宣洩,我們不妨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越流行,也就越有市場。去年下半年以來,基於“喪文化”的“喪營銷”勢頭火熱,先是日本UCC咖啡將負能量語錄印製在產品外包裝上,標榜“每天來點負能量”,今年4月網易新聞和“餓了麼”聯手推出一家只營業4天的快閃店“喪茶”,充滿負能量的文案如“你的人生就是個烏龍瑪奇朵”受到年輕人的追捧,此外還有“愛無能酒館”、“沒希望酸奶”,“喪”正變為炙手可熱的商業噱頭。

    河海大學公管院社會學教授張傑更願意從社會的時代演化中去觀察“喪文化”現象。他說,從“喪文化”的流行中,我們能看到年輕人慢慢願意展現自己無力、脆弱、失敗的一面,這確實是一種進步,說明年輕人開始慢慢擺脫了過去老一輩人“好面子”的集體心理,內心自我的一面開始彰顯。但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喪文化’,我們不能停留在對生活某些負面感受過度渲染的層面,要引導年輕人從中挖掘出個體的生命價值,發掘出更加真實而有意義的人生。”

    其實,在任何時代,我們都需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需要有朝氣有理想的年輕人。當前,各種文化現象此起彼伏,希望年輕人在這一波“喪文化”的熱鬧與調侃中,不要“娛樂至死”,一味沉浸在網路的吐槽、宣洩之中;更不要被蔓延的“負能量”所左右,消解了積極上進的人生追求。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努力奮鬥,不氣餒,不言敗,永遠是最美好的人生態度。

  • 4 # 厚朴智心

    我眼中的“喪文化”是:

    之前,華人普遍崇拜革命先烈、錢學森、陳景潤們,之後,華人偶像就變成了天王天后、小鮮肉們。

    大眾文化的改變,包括娛樂內容,滿足了億萬普通民眾淺層次的文化需求,讓人們獲得感官上的享受,同時也讓人沉迷其中,喪失意志。

    琢磨“喪文化”的事,我想起每次地鐵上下班,

    多半時候,這邊睡眼蒙登的年輕小夥兒在翻“虎撲籃球”,那邊妝容精緻的美女戴著耳機在玩消消樂,或看更新的《延禧攻略》,另外一些有點社會敏感度的,在瀏覽新聞APP或公號。只要車廂不劇烈晃動,他們的視線很少離開手機。

    這樣的場景無處不在,甚至你我自己,也經常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它的組成部分。

    僅是成年人如此,就已讓人憂心。

    更讓人擔憂的是,孩子們的世界也在被侵蝕,網路~尤其遊戲的低齡化情況嚴重。

    一位全國政協委員前兩年在兩會上提案,建議推動網遊分級。她說,2017年中國手機遊戲使用者達到5.83億人,但防沉迷等保障機制一直沒跟上。

    而且,遊戲玩家的門檻越來越低,大量中小學生把網遊當成最主要的興趣愛好。以“王者榮耀”為例,它的玩家中11到20歲青少年的比例竟高達54%。

    在外面吃飯那麼短暫的時間都要問下WIFI密碼的時代。

    請問流量是啥?

    是你我的時間,碎片化的時間呀。

    這是一個內容無限的時代,有限的只是我們的時間。這話,再深刻不過了。

    無處不在的娛樂,在網路時代被進一步放大。那麼多綜藝節目和網劇更新等著去看,還有什麼時間45度角仰望星空,又有多少時間放空自己,安心讀本書呢?

    在《娛樂至死》中,尼爾·波茲曼描述了兩種“同樣令人毛骨悚然的預言。

    一種是奧威爾在《1984》中提出的,人們將遭受某種外來壓迫,被剝奪接觸資訊的權力,想讀書都讀不到。

    另一種則截然相反。在《美麗新世界》中,赫胥黎擔心的是,人們被淹沒在資訊和無聊瑣事的汪洋大海中,他們不願讀書,甘願享受充斥著感官刺激和慾望的庸俗文化。

    大家可以觀察當下市場景像對號入座。

    “喪文化”的威力,絲毫不遜於人類聞之色變的“核武”!

    是華人,真該謹醒了!為了自己,為了咱們的子孫後代,真該醒了!

    作為孩子的母親,我經常會為孩子生活在這樣的“喪文化”時代而擔憂,在這樣的“大染缸”裡我們如何能把孩子引向正確的生活軌道,真不是回農村的問題!發現大多農村孩子玩遊戲玩得更“嗨”!

  • 5 # 東湖天星風水

    喪文化的本質是一種孝道文化,並非封建迷信,各地風水習慣不一,羊有跪乳之恩,烏鴉有反捕之德,更何況做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更應該重視此文化,此文起源甚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遠古時代,祖宗父母生養我們,我們不可忘記祖宗之恩德。但是喪文化應從簡,不應該披上迷信的外衣,卻也要遵循古禮為上,不可隨便發明創造。喪文化是孝道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之一,即陰孝,祭奠祖宗,透過這種形式可以時刻警醒活著的後人《我來自哪裡?將來將要去何方?》,更能起到身教的良好效應,讓孝道文化川流不息,同時也是一種警醒,告知後人,人生有限,珍惜當下,珍惜生命,好好孝敬父母即陽孝,陽孝要從重,而陰孝卻要從簡,此符合天地大道,一陰一陽之為道也——孝道是也!

  • 6 # 國學學子

    喪文化,指一些90、0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因為生活、學習、事業、情感等的不順,在網路上、生活中表達或表現出自己的沮喪,以形成的一種文化趨勢。

    "喪文化"是指流行於青年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它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以"廢柴"、"葛優躺”等為代表的"喪文化"的產生和流行,是青年亞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一個縮影,它反映出當前青年的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在一種程度上是新時期青年社會心態和社會心理的一個表徵。

  • 7 # 湖北貢茶

    喪文化就是說一些90、0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因為生活、學習、事業、情感等的不順,在網路上、生活中表達或表現出自己的沮喪,以形成的一種文化趨勢,"喪文化"是指流行於青年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它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以"廢柴"、"葛優躺”等為代表的"喪文化"的產生和流行,是青年亞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一個縮影,它反映出當前青年的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在一種程度上是新時期青年社會心態和社會心理的一個表徵,其實在現代社會就是一個網際網路工具宣洩情緒的一種方式。

  • 8 # 鏟盡崎嶇大道平

    “喪文化”大致是指今天的一些年輕人熱衷頹廢和絕望,並著力表現那種麻木不仁、冷漠無情、行屍走肉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

      年輕人在成長階段容易產生迷茫和彷徨,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要麼會使未來的人生道路走偏,要麼會使得頹廢、腐朽的狀態延續過長時間,從而荒廢了青春。當然,現在有不少在網路上表演“喪文化”的年輕人,其實不過是發洩鬱悶、舒緩壓力,就好比某些人一邊高呼自己“累成狗”,一邊還是懷揣著遠大夢想而努力奮鬥。所以,所謂“喪文化”有時候的確只是年輕人階段性的玩鬧。

      然而,我們也不應該忽視“喪文化”背後的深層原因。

      首先,有些“喪文化”是外來的,它的確有真實的社會背景和存在。例如來自日本的“宅文化”,由於日本社會比較富裕以及發展長期不景氣,不少年輕人“宅”在蝸居里“啃老”,只通過網路等現代資訊手段與社會發生關聯。他們一方面在無望的人生中長期頹廢,另一方面也使得網路上充斥了“喪文化”的Wraith。

      其次,作為一種地域政治和社會競爭方式,向競爭對手的下一代大肆傳播頹廢冷漠的“喪文化”,消磨年輕人的鬥志,使得競爭對手在未來某個時候整體上喪失朝氣蓬勃的發展動力,也可以看成是“軟實力”較量的手段。

      第三,個人主義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個人主義的人生觀很容易變成極端的個人至上,導致一個人在社會中孤立無援,彷彿到處都是敵人和陷阱。當社會看不到希望時,個人至上就容易變成自暴自棄、甘於墮落的頹廢人生。事實上,即便一切價值觀都沒有了落腳之處,只要還有家庭和親情,人們就容易找到方向,找到自己的責任所在。而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則往往輕視家庭、蔑視親情,常常使現代人失去了最後的依託,在孤獨的沉淪中難以自拔。

      因此,我們一方面不必因為年輕人玩鬧性地張揚“喪文化”而驚恐萬分,另一方面也應該對“喪文化”現象得以滋長蔓延的態勢保持警惕。值得慶幸的是,當今中國充滿勃勃生機,中國的年輕人依然有值得期待的美好未來。那麼,面對“喪文化”在網路上的傳播,我們更應該做好有效的引導,用習主席的話說就是:讓每個華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 9 # 不平事

    我60幾歲了,在我們這輩人的眼中“喪文化"應該是老人去世寫個悼詞,貼副輓聯,燒錢化紙等祭祀文化傳承方面的瑣事……

    老眼光認不清新脫俗,而今的“喪文化”是指一些人,對個別人受日本等西方資本主義的“喪文化”引誘,對今自身所處不能以積極的心態去加倍努力,或是講些不求上進的話語,多少有點自暴自棄意味,也就是說多少有些消極成份……這是不可取的,也是該摒棄的!

    人生在世,要以毛澤東思想來武裝自己,要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這為人民服務,我的理解是不一定全都要到領導崗位才能做到的,360行,行行出狀元,你把能做該做的本職工作做好、做精準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了!

    試想,地球上有70多億人口,就一個聯合國秘書長,要是70多億個秘書長,那還是地球嗎?!

    再說了,不論什麼事,都要有人乾的,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的,有“喪文化"思想的人是事實存在的,但願“喪文化"能成為你奮鬥的助推器,讓你想想大家,想想小家,看看同學,同事,同齡人,別人怎麼如此風光,如此鮮亮,難不成是另一Sunny普照……

    “喪文化"只是象電腦中病毒一樣,內行人總能很快搞定,也沒什麼大驚小怪。

    牛脾氣也好,怪脾氣也罷,發發牢騷而已,該乾的事情還是要積極爭取幹好,日子要一天天地過,明天的太陽依舊那麼明媚!

  • 10 # 狼煙一九三一

    喪是多音字,一個叫sang平聲(一)。一個是sang去聲(、)。這兩個字兩個涵意!一個是平聲的喪!是代表與處理死人有關的事情。中華民族是最古老的民族!有幾千年的文化歷史!歷來重視死者!對於死既敬畏!又尊重!人死以後記念他的功績,親人表示悲痛,於是就舉行儀式,後來統治階級發展為喪儀,漫漫的形成一個模式,隨著上層統治者和士大夫的介入,便形成有中國傳統的的喪文化!這種文化是儒家學說中孝道的一個分支!上古時代,人們對喪儀要求並不高,講究生前孝養,死後薄殮!孔子時期雖講孝道,在民間還未走向極端。孔子也主張厚養薄殮!但到戰國時期,社會走向厚殮!這種風氣,首先從奴隸主開始,有的竟然施行人殉的殘無人道的辦法,發展到秦始皇時走向極端,他動用七十萬人為他造了一個千年不壞的秦皇陵!後世皇帝一直就延續了下來!在葬禮上人們都繼承了一種哀悼的儀式,以寄託對逝者的惦懷!過去的喪儀煩碩而迂腐,慢慢的不適應了時代的發展!比如過去要守孝三年,並且吃住在先人的墳墓傍,三年內不準辦喜事!喪儀上!要唱戲,哭喪!親朋好友在祭悼,而且喪葬是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處理好了,人的威望自然就高了。處理不好會被人卑視的!在喪文化上,有喪聯,喪服,喪禮等等!有專門的總理!由總理安排會計,司櫥,釆購,等等分工!嚴然一個臨時組織系統,門類齊全,各司其職,忙而不亂,這就是一個管理系統!

    這種喪文化是博大精深,裡面也是精彩紛逞!如古代有祭文,祭碑,祭聯,遺囑,在棺木上繪畫等等!這些都需要一定文化素質!

    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文化也在發生變化!向簡化,莊重,程式化模式發展!當今的一條龍式服務組織,就是這種文化繼承!

    另一種喪是指丟失,失去!情緒低落,失意!如:喪膽!喪魂落魄!喪氣!喪身!喪生!喪失!喪心病狂等等!這種情緒是近年來人們失去價值觀,失去信仰,失去信心,失去辨別能力的一種社會疾病!這種消極的情緒反映到社會上便是一種喪文化現象!就是對社會的一種消極反映,如果再加重,便是心理疾病的抑鬱症,再向前發展便是精神分裂症!之所以有這種消極現象,完全是教育失誤造成的!一個人沒有了價值觀便沒有了靈魂!沒有了靈魂社會人面對社會的壓力便無所適從,要麼消極厭世,要麼走向極端,反映到社會層面正如網友說的各種怪異現象,甚至有的走向生命的盡頭還不悔悟!這是一種極有害的文化現象,如果我們不從教育上早早糾正過來,後果不堪設想!今天看到一個典型案例,一箇中學生,去年考了個二夲他感到失落,今年考了個三本,因家中經濟條件差就沒有讓他上!讓他打工,他還想上學,但拗不過父母,便上工了,後來他感到失落,二十歲的他選擇了結束自己生命!這個案例雖與喪文化沒有直接關聯,但青年人失去正確的價值觀,失去信仰,失去理想,迫於社會壓力,自己又不能直面和正確釋放,而且社會中瀰漫的喪文化,一旦與孩子們失落的心情結合在一起,註定會出事!

    因此前一種喪文化,是中華文明傳統的一部分,我們要吸其精華,汰其糟粕,發揚光大!

    後一種喪文化則完全是消極的文化現象,要抵制和取締,給青少年灌徹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青少年有辨別能力,用正確的方法論去看待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合格的接班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單身女生用情侶頭像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