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fkbs-lt
-
2 # Sunny0221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意思是李白乘船將要離開這裡了。忽聞岸上踏歌聲。意思是忽然聽到岸上傳來踏著拍子的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意思是眼前的桃花潭水雖然有幾千尺的深度,不及汪倫送我情。意思是卻比不上我的朋友汪倫為我送行的情誼。李白的這首詩說明李白對汪倫的深情厚誼。朋友是琴,彈奏一生美妙的音樂,朋友是茶,品味一生的清香,朋友是筆,寫出一生一世的快樂,朋友是歌,唱出一輩子的溫馨。
-
3 # 以畫隨出
李白汪倫感情深,
來客不送非禮人!
李白乘舟將要走,
發現汪倫以歌行!
李白為了表心意,
飲詩一首曾汪倫!
-
4 # 龍向輝
不及汪倫送我情;彷彿又回到那古老的歲月,說的是李白的好友來送別他啟程、難捨難分的友誼情,讀著讀讓人流淚、現在還有這樣好的友情嗎?
-
5 # 米樂讀書
李白的《贈汪倫》是一首留別詩,這種題材詩的好壞,不在於文字有多麼的考究,詞藻有多麼的華麗,而是在於詩中所蘊含的真摯情感。
《贈汪倫》這首詩是如何寫成的?在李白一生交友無數,在他眾多摯友當中,汪倫算是名不見經傳的一個,若非有一首《贈汪倫》流傳於世,恐怕都不知道李白還有過這樣一段友誼。為什麼李白會給汪倫寫詩?因為汪倫抓住了李白的喜好,讓李白喝的好玩得好,同時還感受到了汪倫的真誠,被感動到了。
李白喜歡酒,喜歡旅行遊覽名山大川、名勝古蹟,眼下聽說有十里桃花、有香醇美酒,在落英繽紛之中把酒言歡,對酒當歌,簡直再完美不過,於是李白欣然而往。結果李白到了涇縣才發現根本不像汪倫在心中描述那樣,所謂的十里桃花只是一個水潭的名字以桃花命名,而萬家酒店則是酒家主人姓萬,並非真有一萬家酒店。
按理說李白被忽悠了應該很生氣,拂袖而去才是。可這汪倫卻憑他的人格魅力把李白留住了。這個汪倫乃涇川豪士,為人熱情好客,倜儻不羈,跟李白脾性相和,李白一與之相見便心生好感。況且李白也是性情灑脫之輩,他聽了汪倫對十里桃花和萬家酒店的解釋之後,非但沒有生氣,反倒感覺很有意思。李白在涇縣停留了幾天後,才告別離去,並寫下《贈汪倫》這首詩以作贈別。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關於《贈汪倫》詩意的解析李白和汪倫這兩個人的名字,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後世,本來都不會有人將其相提並論。但是,在李白漫遊天下的一生中,遇見最多的還是像汪倫這樣的普通人。
李白在權貴面前是高傲的,哪怕是面對皇帝,他也敢不給面子,脫略無禮“自稱臣是酒中仙”。可是在對待朋友上,無論是杜甫這樣的摯友還是汪倫這樣的萍水相逢,他的感情都是真摯的,這也是他在被汪倫忽悠之後,依然留下來的原因。
當李白辭別汪倫準備離去的時候,這一場離別不過是他生命中無數場離別中最為普通的一場。可是當他與汪倫執手告別,轉身離去,乘船將行之際,岸上卻忽然傳來汪倫送別的歌聲。
從原句“忽聞岸上踏歌聲”來分析,李白是完全沒有想到汪倫會以用古人送行方式,唱歌來為他送行。那一刻,李白的心情是非常激動的。望著漸漸遠去的汪倫,歌聲依然在耳邊縈繞,內心的感動衝口而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有感而發。
結語李白和汪倫的這一場相遇,不及聞一多評價李白和杜甫的相遇“青天裡太陽和月亮碰了頭”那樣耀眼,這一場離別也沒有“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讓人心潮澎湃。但是,正是這樣一種樸實無華的情感表達,直到今天還在感動著我們。
-
6 # 三千繁華落忘川
《贈汪倫》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於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遊歷桃花潭時寫給好友汪倫的一首詩。全詩清新自然,運用了誇張和對比的寫作手法,僅四句二十八字,卻是李白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是一首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踏歌是唐代民間流行的一種手拉手,兩足踏地為節拍的歌舞行式,可以邊走邊唱。全詩譯文為:李白乘舟將要離別遠行,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桃花潭水既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詩的前兩句敘事,描寫送別的場景。李白在船上向人們告別,“將欲行”表明船待發之時。第二句沒有直接寫送行者,運用曲筆,只聽見“踏歌聲”,用來描寫送行的人,踏著歌聲而來,邊走邊唱,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用“忽聞”,沒有用遙聞。
詩的後兩句抒情。第三句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進一步說明乘船的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桃花潭的特點,也為詩的最後一句埋下了伏筆。桃花潭深幽的泉水更觸動了詩人的離別之情。深深的潭水與深深的友情聯糸在一起,引出最後一句,“不及汪倫送我情”。運用對比及誇張的寫作手法,“不及”兩字,強調送別的不捨深情,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且情真。
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以抒情為主,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詩風雄氣豪放,想象力豐富,語言流轉自然,善於從民間文藝和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獨特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盛唐詩歌藝術的顛峰。
這首《贈汪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全詩清新自然,想象力豐富,令人回味無窮,乃千古名作。
-
7 # 半庭秋
《贈汪倫》這首詩有沒有特別好我不知道,但這首詩 特別的忽悠且有趣。
話說這個汪倫曾是一名縣令,任職於安徽的徑縣,同時他還是李白的超級大粉絲。他在徑縣當縣令的時候聽說他的偶像李白到了安徽南陵叔父家做客,於是汪倫就寫了一封信給李白,信是這麼寫得:“先生好遊乎?此處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處有萬家酒店。”
意思是:先生好旅遊不?我這裡有十里桃花。先生愛喝酒不?我這裡有萬家酒家。
這 無酒不歡的李白一看,呀?有酒?就去了。誰知李白到那一看?我去?這哪有什麼十里桃花?哪有什麼萬家酒家?
汪倫笑著安慰李白說:“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並無十里桃花。萬家者,開酒店的主人姓萬,並非有萬家酒店。”
意思是:這裡有一個池潭名叫桃花潭 有十里那麼長,所以 叫十里桃花,有一個姓萬的老闆在這開了一家酒館,所以叫萬家酒家。
李白一聽,哭笑不得,即來之則安之。話說兩頭 這汪倫也確實好好地招待了這個大偶像,時值春季,百花齊放,百鳥爭鳴,潭水深碧,翠巒倒映,汪倫就天天帶著這個李白逛啊逛,日日美酒相待喝啊喝,走得時候還不忘送一堆的綾羅綢緞,美酒佳餚,真得是談得上:盛意拳拳,好吃好喝好盛情一番。
走的時候 還專門設宴請了歌姬為李白踏歌行舞,也算是很對得起 李白老兄了。
李白也確實讓熱情的汪倫感動到了,於是臨走前題了這首《贈汪倫》的詩給了這個小粉絲。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大意是:我李白要走了,忽然聽到岸上有人唱送別的歌曲,這裡的桃花潭水深達千尺也沒有像汪倫兄一片盛情深啊。
沒想到詩仙李白 隨手題作的一首贈別詩就這樣千古留傳了,也讓詩中的主角 汪倫,名留千古,而這一切卻起源於一場 小粉絲對大偶像的 忽悠。
甚是有趣.
-
8 # 溫柔第一劍
《贈汪倫》好在詩仙寫作的真誠。汪倫與詩人是吃喝朋友(不含貶義),實則沒有多少共同的語言深厚的情意,但對汪倫的盛情款待和“踏歌”送人不覺動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是一時的興起,也是友情的真實寫照。
對照《送孟浩然之廣陵》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不著一“情”字而情深似海盡蘊其中,何其有異。
對照《蜀道難》的“側身西望長諮嗟”,何其有異。
雖然送者離者有別,但都是天各一方。
李白不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但絕對是一個好朋友。
-
9 # 大橘子侃古詩
背景故事
755年,李白55歲,此時他的名氣已經享譽全國,這一年李白來到安徽亳州叔父李冰陽家,因為這一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是可能是來躲避戰亂的。安徽涇縣豪士汪倫聽說李白來到安徽,他仰慕李白很久了,他心中了一個念頭,那就是寫信邀請李白到涇縣做客,信上說:“先生好遊乎?此處有十里桃花渡。先生好飲乎?此處有萬家好酒店。”
反正沒啥事情,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高興地應邀而去,李白來到涇縣,發現自己被騙了,這裡沒有十里桃花,十里桃花是指桃花潭,沒有萬家酒店,所謂萬家酒店,是開酒店的老闆姓萬,酒店名稱為萬家酒店。李白當然不能生氣了,汪倫為了讓他來,真是煞費苦心。既來之則安之,李白待了幾天,臨別時候,汪倫送李白好馬和好酒。汪倫還組織了一些人踏歌相送。
詩文解析李白乘舟將欲行,
第一句的開頭就是李白自己的名字,這也是沒誰了,這就是李白,對自己的無限自信還有淡淡驕傲。“欲”是將要、準備。李白已經上舟了,撐船的人馬上就開動了。
忽聞岸上踏歌聲。
李白突然聽到岸上傳來的踏歌聲,踏歌就是邊唱邊用腳踏著地打節拍,李白聽到這麼隆重的歡送,他得意洋洋,哈哈。
桃花潭水深千尺
就算桃花潭的水有一千尺那麼深,“千尺”這裡是誇張的手法,三尺等於一米,千尺就是333米了。
不及汪倫送我情
哪能比得上汪倫送別我的這種深情厚誼呢,這裡其實是無比的得意。
結束語這首詩應該是李白當時在船上吟誦出來的,題目雖然是贈汪倫,表面在感謝汪倫,但又好像是一首洋洋得意的詩,好像是在誇獎自己,看我的粉絲多用心啊,又是酒又是馬,還拉一幫人踏歌相送,側面地表達了他自己多牛叉。這就是我們的詩仙,率真的詩仙!
-
10 # 深海書社
說實話,對比起李白的其它詩來說,《贈汪倫》差的不是一丁半點兒。這首詩實在太平了,太樸素了,只有一個不是很精彩的比喻。
這首詩能選入課本,完全就是由於它的通俗易懂,而不是它有多優秀。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李白就要坐船走了,突然聽見岸上有人來送了。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桃花潭水那麼深,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啊。
這大概算是一首送別詩,寫友情的,好讀好懂,小孩子也能夠理解。前一句鋪陳敘述,後一句透過理性的比喻,表達了感性的情感,讓孩子們對友情有了一個認知。
總之,這是一首具有普及性的詩歌,並不算的多好。再看看同樣李白的小詩,其意境也比這首詩好的多了。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中的意境與畫面,境界都比《贈汪倫》高了。
讀詩的時候,也不能迷信作者權威,以自身的感受判斷也是一個好辦法。
-
11 # 一不說迪不言
謫仙人酒鬼李白寫的詩自然是極好的,這首《贈汪倫》也不例外。
李白就要乘著小舟離開了,卻突然聽到岸上好友的歌聲,唉,汪倫你款待我數日,離別前又贈予我好馬好布,如今又唱著歌來送我,這桃花潭你們本地人都說足有千尺之深,可惜哪裡比得上你對我的情義!(可以想見我們謫仙人淚眼汪汪,渾身顫抖的樣子~)
首先呢,大家都知道這首詩是李白給汪倫寫的留別詩,為表達二人之間的深情厚誼而作,屬於七言絕句。我們都知道古人寫詩都講求音韻格律,但李白卻不願意“同流合汙”,所以他的這首七絕還真有點不一樣。
其次,這首詩背後的故事才更令人津津樂道。
所以,我想從唐詩的形式、李白與眾不同的七絕以及這首詩背後的故事三個方面來對題主的這個問題做一個解答,也算是一種分享。
一、唐詩的形式唐詩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
古體詩因為風格自前面的朝代流傳而來,又稱古風詩,由五言古體和七言古體組成。
古體詩對詩詞的音韻格律沒有過高的要求,句數不論多少,篇章不較長短,韻腳也可以轉換。
近體詩是在唐朝才演變發展出來的,因為其規格嚴謹音律整齊,所以又叫格律詩。近體詩分為絕句和律詩兩種,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
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反,對音韻格律要求嚴格。首先是在句數限定上,絕句必須四句,律詩必須八句。其次是用字講究平仄,韻腳不能轉換。另外對於律詩,還有“中間四句對仗”的要求。
二、李白與眾不同的七絕事實上,絕句還有古絕和律絕之分。
南北朝時有過一個短暫的文化繁榮時期——齊梁時期。絕句早在這個時候就已經出現,不過那時的絕句不講求平仄和諧,要求比較寬鬆,且大多是五言,稱為古絕。
律絕是唐朝時期律詩興起以後才出現,《贈汪倫》就是屬於絕句中的律絕。而且這律絕還是李白的律絕,這就更加不一樣了。
為什麼是李白的律絕就更加不一樣了呢?不是因為李白的名字,而是因為李白寫詩的態度。
我們都知道李白被稱為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浪漫我們可以理解,可是偉大從何而來呢?也是從李白寫詩的態度而來。
態度體現在風格上。別人評價李白的風格,都說“率真自然”;而李白自己評價別人的詩作時,也是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為優秀的標準。
一方面,李白生性豪放,不能容忍詩歌形式對他在內容的表達上有任何束縛,他不耐煩在形式上和字句上花心思去推敲,這就形成了他自然單純的藝術風格。
自然單純的藝術風格是最能令人們所接受,最能打動人心的,這使得李白的詩歌傳播範圍極其廣闊。廣闊到什麼程度?時間上,從盛唐傳到現在,還在從現在繼續傳向未來;空間上,便是從中國傳向全世界。
另外一方面,李白的詩歌都是從“古樂府”之中推陳出新而來。古樂府都是民間文學作品,是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李白從其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自我發揮和創造,描寫的都是老百姓的生活日常,說的都是民間疾苦,訴的都是老百姓的心聲,於是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放在今天,就是說,普天之下的老百姓都是李白的粉絲,你說厲害不厲害?)
而且,李白還在自己的七絕中融入了民歌的特徵,也就是說,他的詩可以唱出來。
因此,李白的七絕便與眾不同了。
三、《贈汪倫》背後的故事據當代學者汪光澤和李子龍考證,汪倫乃是隋朝時期為保境安民而創立吳國的汪華(後做了唐朝的大臣)的五世孫,開元年間唐玄宗做皇帝的時候,汪倫在涇縣做縣令。這個時候,汪倫和李白、王維等人就已經是好朋友了,經常寫信聯絡感情。
後來,汪倫卸任以後就來當地的桃花潭邊耕作,頤養天年。
有一次,聽聞好友李白要到涇縣來。汪倫就修書一封寄給李白:
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
都是老朋友了,汪倫這麼跟李白寫信,其實是比較奇怪的。但奇怪歸奇怪,李白還是欣然前往。等我們的謫仙人到了以後,才發現汪倫為什麼寫這麼一封奇奇怪怪的信了。
原來,所謂“十里桃花”,“桃花”不過潭名,即桃花潭,聽說桃花潭倒是挺深的,不過肯定沒有十里那麼深;而“萬家酒店”裡,“萬家”不過姓萬的人家,即一個姓萬的人家開的酒肆。
李白知道真相後,笑得像個120斤的傻子一樣,拉著汪倫就去喝酒了。
然後,李白在好朋友家住了幾天。要走之前,汪倫又是給他送馬,又是給他送錦的,加上自己在汪倫家裡白吃白喝了這麼幾天,李白已經很不好意思了。等到李白乘上小舟要離去的時候,忽然聽到岸上傳來汪倫給他送行的歌聲,李白再也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對著岸上的汪倫真情流露,作了這首詩。
總結:《贈汪倫》的好,好在真情流露,也好在詩詞之美。李白和汪倫的深情厚誼以及古人相處的事情畫意,都透過詩句穿越千年,深深地打動著我們。真正美好的事物都是觸動人心,能夠引起人們內心共鳴的,李白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是在為千千萬萬的普通人說話,這就是李白的好,《贈汪倫》的好。
END.
參考文獻王瑤《李白》
-
12 # 三點水981
李白的《贈汪倫》確實寫得好!深受人們喜愛,膾炙人口,是李白詩歌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
原文: (唐)·李白《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釋文:我剛登上小船準備起航遠行,忽然聽到岸上傳來熱情歡快的歌聲,原來這是村民以及好朋友汪倫來為我送行。即使桃花潭裡的水深過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
這首詩之所以好,在於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象豐富奇特,詩句中李白用自己和汪倫的名字入詩,顯得格外直率、親切而又灑脫,表達了詩人內心的真情實感,很有人情味。同時,也為讀者生動的刻畫出一個樸實無華、性格開朗的汪倫形象。
《贈汪倫》,是李白遊玩涇縣(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時,與附近賈村的村民們相交甚好,尤其是汪倫經常用自己釀的美酒款待李白,一來二去,時間一長,兩人便由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當李白要離開時,淳樸善良的村民們以踏歌的方式為他送行(踏歌:一種民間歌唱形式,眾人手拉手,以腳步為節奏,邊走邊唱)。為此,李白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
這首詩的意境也很美:李白乘船走水路,即將出發時,忽然間一陣踏歌聲隱約傳入耳中,只聞歌聲不見人,正當他納悶之際,只見汪倫唱著歌歡快地朝自己走來。這種情形李白始料未及,倍感意外。這樣的送別,不約而至,人未到而聲先聞,令人感動;這樣的場景,使無形的情誼化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又餘味悠長,顯得自然而又情真意切。
-
13 # 暢言1298
李白寫的"贈汪倫"看似接近白話,卻用意很深。
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之深,也比不上汪倫送自己的情深啊!
-
14 # 陳吟致矜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遊涇縣桃花潭時,常在村民汪倫家作客。臨走時,汪倫來送行,於是李白寫這首詩留別。詩中表達了李白對汪倫這個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誼。
前兩句敘事:“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李白將要乘舟離去,汪倫帶著一群村民前來送行,他們手挽著手,一邊走,一邊唱。“將欲”與“忽聞”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驚喜的情態。“將欲”,正是小舟待發之時;“忽聞”,說明出於意料之外。也許汪倫昨晚已設家宴餞別,說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現在他不僅來了,還帶了一群村民一起來送行,怎麼不叫詩人激動萬分!用什麼語言來表達?桃花潭就在附近,於是詩人信手拈來,用桃花潭的水深與汪倫對自己的情深作對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句,清代沈德潛評價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裁》)的確,這兩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將兩件不相干的事物聯絡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參照物,就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既形象生動,又耐人尋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麼汪倫的情誼有多深呢?
我們現代人的離別相對古人來說就特別的多了,遇到要好的朋友依依惜別,可以說這首詩,最能表達對友情的珍愛與友人送別的情感表達。
-
15 # 橘子心甜
贈汪倫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意思是李白乘舟將要遠行離去,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詩的兩句描寫的是送別的場面。“李白乘舟將欲行”是說詩人就要乘船離開桃花潭了。那種語言不假思索,順口流出,表現出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瀟灑神態。“忽聞岸上踏歌聲”,“忽聞”二字表明,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從那熱情爽朗的歌聲,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倫趕來送行了。這樣的送別,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的後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說明 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一筆。
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絡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麼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尋味。清沈德潛很欣賞這一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裁》)顯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採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又情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種誇張的就近取喻,表面看來似乎是信手拈來的,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作比,就把抽象的感情具體化了,令人感到形象可感,增加了詩的親切感。另外,李白還很善於把握受贈者的審美心理和藝術趣味。汪倫是一個普通的村民,贈給他的詩,李白就採用了通俗易懂、清新活潑而富於民歌色彩的語言。宋代楊齊賢在《李太白文集》注中介紹說:到宋時,汪倫的子孫還珍重地儲存著這首贈詩。由此可知此詩價值之一斑了。
中國詩的傳統主張含蓄蘊藉。宋代詩論家嚴羽提出作詩四忌:“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補華也說詩“忌直貴曲”。然而,李白《贈汪倫》的表現特點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其“語直”,其“脈露”,而“意”不淺,味更濃。古人寫詩,一般忌諱在詩中直呼姓名,以為無味。而《贈汪倫》從詩人直呼自己的姓名開始,又以稱呼對方的名字作結,反而顯得真率,親切而灑脫,很有情味。
-
16 # 流芒流
這可以說是李白應酬之作。只是因通俗,接近白話,朗朗上口,而流傳至今。還有它歌頌友情為大家所讚許。所以這並不是李白的力作。李白雖然五十來歲就撒手西歸。但被“禮送”出長安就心情不好,以酒買醉。所以也不可能有太好太偉大的作品。愚見如此,供參考。
-
17 # 莫笑農家釀酒渾
先不說好不好。這首詩讓我明白一個道理:我現在非常羨慕汪倫,李白隨口拈來的一首小詩,居然也讓他跟著出名了。可見平臺很重要!跟對人很重要!這才是真正的詩外之義。
-
18 # 秋若出
詩的前半是敘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一幅離別的畫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之時。這句使讀者彷彿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忽聞岸上踏歌聲”,接下來就寫送行者。次句卻不像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歌聲。人未到而聲先聞。這樣的送別,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
詩的後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一筆。桃花潭水是那樣地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絡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這裡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採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又情真。詩人很感動,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行詩來極力讚美汪倫對詩人的敬佩和喜愛,也表達了李白對汪倫的深厚情誼。
-
19 # 郝文史
我覺得就送別詩來說,李白的《贈汪倫》遜色多了。
同類題材的王維的《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都比《贈汪倫》強。但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當為送別詩中的翹楚,其理由如下:
一、高度精煉,高度概括。短短四句28個字,就像新聞稿一樣,包含了必須具備的5個W,即何時(when)、何地(where )、何人(who )、
何事(what)、何因(why )。時間:三月;地點:黃鶴樓;何人:故人(孟浩然);何事:送別;何因:去揚州。沒有牽強附會,沒有深奧莫測,遣詞造句如此準確簡練,直抒胸臆,充分顯示出李白駕馭文字的深厚功力。
二、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摯友之間的深厚情意。詩的前兩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是敘述分別的地點和原因,後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則像一幅濃墨重彩的圖畫,展現了主人公久久不捨的分別之情,假如用現代攝影技術,那一定是從一葉孤舟慢慢拉回到岸邊,再拉到一個面對江水深情遠眺的背影,一動一靜,給人一種極致的美感享受!
回覆列表
謝邀:李白的《贈汪倫》唐丶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意思是李白乘船將要離開這裡了。忽聞岸上踏歌聲。意思是忽然聽到岸上傳來踏著拍子的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意思是眼前的桃花潭水雖然有幾千尺的深度,不及汪倫送我情。意思是卻比不上我的朋友汪倫為我送行的情誼。李白的這首詩說明李白對汪倫的深情厚誼。朋友是琴,彈奏一生美妙的音樂,朋友是茶,品味一生的清香,朋友是筆,寫出一生一世的快樂,朋友是歌,唱出一輩子的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