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王超空杯

    首先我理解的吃虧是福,指的是長線收益和信用收益。

    我與A之間,做生意也好,交往也好,共事也好,我吃虧了,A佔便宜了,但是A不說想辦法給我找補回來,反而樂此不疲以此為榮,這種零和博弈的場景下,吃虧就是單純的吃虧了,沒有任何收益。

    我與B,我吃虧了,B心裡過意不去,以後用其他的事給我找補回來了,收益往往比第一次吃的虧大,跟B還能成為朋友,這種事經常發生。

    我與A之間吃虧的事,被C看到了,C覺得我人品能力都不錯,以後有事有機會會想著我,我獲得了其他更多的機會。

    歸根結底,就是看人,年齡大了,會分辨出ABC這幾種人,遇到A就躲得遠遠的,不管這次的事是否有收益,壓根不跟你玩了,多大的誘惑都不行。遇到B就可以合作,因為彼此都知道對方的風格,即使是這次沒賺錢,但是之後會有賺錢的機會,再說了誰能保證次次賺錢,但是別坑我就好。遇到C也是同理,因為AB接觸的多了,自然會吸引更多的C。

    當然吃虧是福的另一層意思就解心寬,老祖宗的文化還是有水平的。

  • 2 # 天行健

    西漢宗室劉安子在他所主持編寫的《淮南子》一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叫“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這則故事是這樣的:在靠近邊塞的地方,有一個精通術數的人。有一天他的馬跑到胡人那裡去了,左右鄰居都來慰問他。他說:“為什麼就不能是福運呢?”。過了幾個月,他的馬帶著幾匹胡人的馬又回來了。鄰居都為他高興,前來祝賀。他說:“難道不是禍患要來的徵兆嗎?”他的兒子喜歡騎馬,沒事就騎馬狂奔。有一次不慎從馬上摔了下來,從此成了瘸子。大家都為他的兒子感到惋惜、難過,他說:“為什麼就不知道是福運呢?”一年之後,胡人大舉入侵,健壯的男子都去參戰,抵禦胡人的入侵,十人中有九人死於戰場;唯獨他的兒子因為腿有殘疾的原因,沒有被徵召入伍,父子兩人得以保全性命,安穩生活。

    這則故事要說的是什麼意思、闡明什麼道理呢?它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福運和禍患。二者常常是互相轉換的;只要我們能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那麼,在一定的條件下,禍事會變成好事,好事又會成為禍患,我們要以辯證的態度去看待出現的問題。

    老子在他的《道德經》一書中也曾說過:“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講的都是同一個道理。

    所以我奉勸那些喜歡爭強好勝的朋友:不要一味的去逞能、不想吃虧、只想佔便宜,事情一旦做過了頭,就有可能會好事變成壞事,從此禍患纏身、終生受累呢!

  • 3 # 孝順在個人

    回答: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有吃虧的時候,我們對吃虧看你怎麼去對待?吃虧對現代人來說,無所謂,因為中國有句老話:吃虧就是福,但是我們活著,不單純是為了去吃虧而吃虧,因為人生活當中難免不遇到過吃虧的現象,但是,吃虧也沒窮了自已,吃虧也沒少了什麼,只要你心態好,一切都OK了。

    什麼叫吃虧,吃虧的事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過許多,但我沒有想過這是吃虧,例如,我搬新房後,老房被人買去後,水電費的名字沒過戶,來催費了,我傻傻地去交費,結果交完幾百元後,回家一看交錯了,把老房子那費用,我給他們交上了,我想,他們這兩個月費用就算我給交了,我也沒必要去索取我交錯的幾百元錢,這事,想起來至今不後悔,因為是你做錯了,下次注意就好了。

    人的心態要擺正,人的思維要調整好,那你的心裡就健康,那你的心態就好,因此,有些人不願吃虧,那是和他的心態有密切關係的,所以當今社會,心態好,心理素質好,生活就幸福美滿。

  • 4 # V來可期

    說這話一般是開導已經吃虧的人或者自我安慰,當然這也是大度的表現,生活中誰都難免有吃過虧或者上過當的,面對這樣的問題每個人的處理方式都不一樣。

    我們村李家和王家兩鄰居,砌新房為了一點宅基地而鬧的不可開交,李家父親叫來所以親戚和城裡工作的兒子,決定和王家拼個你死我活。李家兒子連忙制止並講古時候的一段故事給父親聽,並說鄰里之間抬頭不見低頭見,一起也相處了幾十年了為這點事傷了和氣太不值了,鼓勵父親學學古人的做法讓他三尺又何防。最終父親聽了兒子的話做出了讓步,王家看李家能這麼大度,我也讓出三尺。由此可見,李家不但沒吃虧,事情也沒有繼續往壞的方向發展,鄰里關係越來越好,這不就是福報嗎?

    吃虧是福這種說法,也是弘揚民族精神吧!告戒更多的人斤斤計較並不能讓你得到什麼,誰都不喜歡和一個小肚雞腸的人來往,長此以往親戚朋友將會遠離你。而你變成一個孤家寡人,生活還有什麼意義呢?

    生活中誰都不願意吃虧,那要看吃的什麼虧,比如你一個朋友跟你借了一萬塊錢,賴著不還這虧能吃嗎?這是無賴的行為,你要願意吃這虧,那就是傻子。

    所以什麼虧能吃,什麼虧不能吃還得有個分寸,有個底線,這的自己把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粵語真是古漢語嗎?那秦國故地能找到與粵語親密的方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