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不排除宇宙規則真的隨時空變化而變化,然後在可觀測宇宙之外某個地方宇宙規則變化到一定程度,然後出來一個幾億光年直徑的行星也有可能……
8
回覆列表
  • 1 # 八戒科學

    又經過很長時間,原始星雲開始吸引很多氣體,形成了溫度更高、質量更大的核心區,周圍的物質也開始圍繞著這些核心區進行旋轉,這樣就形成了星球的“胚胎”!

    恆星和行星形成過程中的不同命運

    從一個恆星系的形成演化過程來看,系內的恆星和行星基本上都是在同一歷史階段形成的,其組成物質基礎都是這個區域內原有的星際物質。而他們最終成為恆星還是行星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的因素:

    核心區的質量

    核心區越大、質量越高,則對外界物質的引力值就越大,從而可以吸聚更多的星際物質加入其中,進一步壯大核心區勢力範圍。

    二是周圍星際物質的總量

    核心區周圍星際物質密度越大,分佈越廣,則能夠被吸入核心區的物質總量上限就會越高,星體發展的潛力就越大。因此,在恆星系形成的初期,很多核心區就會競爭“統治地位”,而最終獲得“老大”稱號的就是那個周圍物質密度大,總量多的核心區,“老大”出現後,他還會繼續吸收周圍的物質,並會引發核心區溫度的不斷上升,一旦達到氫元素核聚變的溫度下限即800萬攝氏度左右時,就會激發內部核聚變反應,然後他就成為了恆星!例如太陽系最終太陽成為了老大,而其他的核心區最終只能成為行星,然後繞著他轉!

    褐矮星和氣態行星都是失敗的“恆星”

    先說說褐矮星,在當年和別人競爭成為“老大”的時候,它的排名也是比較靠前的,應該說是恆星的有力對手,不過,可憐的是它吸聚物質的質量沒有達到一定程度,導致核心的溫度達不到氫元素的核聚變臨界值,不能引發持續的核聚變,然後就成了“二哥”!科學家們也就把它單獨分類,它既不是恆星,也不是行星!

    再說說其他行星,由於恆星太陽風的強大吹力,會使靠近恆星的氣體,微小核心區,還有其他物質,只在附近留下質量更大、物質密度很高的巖質物質,而這些物質就只能滿滿的形成巖質行星,它們的體積和質量都不會太大。

    由於太陽風的作用,那些距離恆星較遠的巖質星就可以吸收被太陽風吹來的物質或者氣體,從而形成體積和質量都相對較大的氣態行星。比如太陽系內的木星,其正好處在巖質行星和氣態行星形成的交界地帶,他的質量是太陽的千分之一,比太陽系內其它行星的總質量還要大1.5倍。

    理論上質量最大的行星

    這樣我們就知道,質量較大的行星大都是氣態行星,不能距離太陽太近,最好在巖質行星的最外圍,還不能吸收太多的物質,不然就成為褐矮星了!

    根據科學家們的計算,當一個星體的質量,達到木星質量的12倍時,就會形成褐矮星,因此理論上氣態行星的質量上限就是木星質量的12倍。

    科學家們也透過不斷地觀測和探索,終於透過甚大天線陣觀測到了一顆編號為SIMP J01365663+0933473的天體,它的質量就是木星的12倍,理論上最大的行星!

    以上只是理論上質量最大的行星,而理論上是否會有體積最大的其他形體,我認為會有的!目前體積最大的星體是盾牌座uy ,它的壽命只有短短1000萬至5000萬年。經過這幾千萬年後,這顆恆星就會因核塌縮,變成超超新星,最後變成較大體積黑洞!

    喜歡的可以關注!@我是八戒

  • 2 # 句理

    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就質量而言,木星遠高於太陽系中其他行星。如果你將所有其他行星聚整合一個整體,木星的質量仍然是它們的2.5倍。

    但是近幾十年來,隨著深空探測的不斷深入,我們已經發現了成千上萬顆系外行星,這就提出了一個關於木星如何比較的有趣問題。換句話說,一個行星到底有多大?答案比你想象的更微妙。

    簡單的答案是,一顆大行星對於恆星來說太小了。對恆星的通常定義是,它必須足夠大,以便在它的核心將氫融合成氦。主序列恆星是指由聚變產生的熱和壓力被恆星的重力平衡的恆星。

    恆星主要由氫和氦組成,可以肯定的是,最大的行星也會有相似的成分。太陽由大約75%的氫和24%的氦組成,另外1%是較重的元素。木星大約71%是氫,24%是氦,5%是其他物質。由此做個估計,任何一顆大行星的氫氦比例大約為3:1。

    只要沒有核聚變發生,一顆大行星就會處於流體靜力學平衡狀態,這意味著所有試圖自行坍縮的氣體的重量被不想被擠壓的氣體的壓力所平衡。

    質量越大,內部受到的擠壓越多,內部溫度就越高。有了足夠的質量,內部變得足夠熱,氫開始變成氦。

    這個臨界質量大約是80個木星,任何質量比這更大的星體一定是恆星,而不會是行星。

    但這不是上限,因為宇宙中有被稱為棕矮星的物體。這些物體是星形的,因為它們不是處於流體靜力學平衡狀態。

    它們的內部像恆星一樣產生熱量,它們甚至可以將氫融合成氘,而不是氦。另一方面,最小的棕矮星有涼爽、多雲的表面,看起來像一顆行星。褐矮星的質量下限大約是13個木星質量。

    就質量而言,13個木星質量是一個很好的上限。但是說到大行星,最大的行星實際上並不是最大的。

    與觀測到的系外行星相比,按質量估算的行星大小。

    不同於固體,固體在壓力下不會壓縮太多,但氣體可以顯著壓縮。所以當你增加氣體行星的質量時,它的體積不會同比增加。

    例如,木星的質量是土星的三倍,但體積比土星大不到20%。回到我們的流體靜力學平衡模型,最大的行星實際上比木星小。

    幾年前,曾有科學家研究了行星的大小如何隨質量而變化。他們發現,在質量越大的海王星型行星和質量越大的木星型行星之間有一個過渡點,質量越大的行星越容易壓縮氣體。

    臨界點大約是木星質量的一半,所以最大的行星應該在這個質量附近。

    這與觀察相符。

    最大的已確認系外行星是WASP-17b。它大約是木星的兩倍大,但質量只有木星的49%。

    當然,還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比如組成成分和溫度。已知最大的系外行星往往是靠近其恆星執行的行星。這意味著它們比像木星這樣寒冷的木星要溫暖得多,密度也小得多。

    木星還有一個緻密的岩石核心,這意味著它比僅由氫和氦組成的情況要小。

    但是即使把這些因素考慮在內,木星顯然也是太陽系中現存最大的行星,但不是宇宙中最大的行星。

  • 3 # 窺探宇宙

    我們從行星和恆星的質量來講!

    行星的話,它的理論上限在0.07倍的太陽質量,也就是說,最大的行星它是不會超過0.07倍的太陽質量,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個,我們再說下恆星。恆星它之所以發光發熱,這是因為它的核心在進行著核聚變。核聚變就是將較輕的元素融合為更重的元素,融合時會有一部分質量損失,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損失3的質量是轉化成了能量,是以能量的方式釋放了出去,這個就是恆星燃燒的方式。

    但,核聚變的啟動是要有條件的,它必須要有足夠的溫度以及壓力才能啟動。而恆星則是以它強大的質量,使核心產生高溫高壓的狀態,從而達到啟動核聚變的條件。所以,若是質量不夠,它就無法讓核心達到啟動核聚變的條件,那麼它就無法燃燒、無法發光發熱,那麼它就不是一顆恆星,而是一個行星。而根據理論計算呢,天體若想達到啟動核聚變的條件,那麼它的質量最少也得有0.07倍的太陽質量。所以,這個界限即是行星的質量上限,也是恆星的質量下限。

    那恆星有沒有質量上限,我們上面提到,恆星燃燒是因為核心進行著核聚變,而質量越大的話,核聚變進行的則越快,也就是恆星燃燒的越快,那麼它的壽命則越短,所以質量越大的恆星,它存活的時間就越短。

    所以,以前預測的恆星質量上限在100個太陽質量左右,超過這個質量,恆星誕生後,幾乎是瞬間就有可能滅亡,進而塌縮為黑洞。但隨著觀測的深入,這個預測值一直在被打破,宇宙中超過10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還真不在少數,所以目前,對於這個恆星的質量上限還真不好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名記爆米切爾不願修復與戈貝爾的關係,若爵士只留一個,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