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捲雲舒說文史

    《大林寺桃花》表現了詩人由惆悵,怨恨到欣喜的思想感情。原本詩人以為春天已經過去,所以心情很是惆悵,但是沒想到,在大林寺意外看到了絢爛的桃花,心情頓時由惆悵變為欣喜。

  • 2 # 文乎

    《大林寺桃花》表面上我們最先感知到詩人喜悅的心情,接受或認知事物最先體驗到的都是表層,認真品讀,會有更多的發現。

    下文解讀一下我從《大林寺桃花》這首詩中品味出的詩人的情懷。

    惜春、恨春、愛春是詩人內心情感交織的聲音,為什麼對春那麼流連,因為對一切美好的嚮往。

    01邂逅廬山、築建草堂、觀大林寺、寫桃花詩

    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廬山正在江州附近。元和十一年的秋天,詩人第一次遊廬山,就被這裡垂巒疊嶂、叢石嶙峋、佛殿雲擁的美景所吸引,他決定在這裡築建草堂,喜歡就留下,讓人稱羨。

    詩人都熱愛給自己建草堂,杜甫的“成都草堂”,蘇軾的“東坡雪堂”,白居易的“廬山草堂”詩人的草堂就是木與草搭建的簡簡單單的住宅或書齋。

    元和十二年春天,草堂落成,詩人欣喜之餘,揮豪筆墨寫下了《廬山草堂記》,文中說: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

    草堂面向香爐峰(“日照香爐生紫煙”的香爐峰)下臨遺愛寺。

    建在廬山上的大林寺,是我國佛教聖地之一。晉代僧人曇詵所建。曇詵(shen音申)法師,南北朝時代宋國廣陵人。幼年就依從慧遠大師出家,勤修淨業,很善於講經說法。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如果沒有曇詵法師在廬山修建大林寺,就沒有白居易的人間四月芳菲盡。

    一座廬山,引無數英雄盡折腰。從古到今文人士大夫1500餘位登臨廬山,留下4000餘首詩詞歌賦。

    就在這年春末夏初的一天,詩人和幾位朋友暢遊大林寺,見到處處桃花盛開,高興得擊節而歌。只唱歌怎麼能表達全部的心情呢?想要作詩的心情誰也攔不住的,千古絕句,應運而生。

    下面就來賞析一下,這首古詩吧!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大林寺的一片桃花不似人間,似仙境。白居易從人間步入仙境,是何等的舒暢澄明。

    02惜春、恨春、愛春

    這首詩裡我聽出來一種聲音,詩人惜春愛春恨春的情感,隱隱約約從詩句裡溢位。

    為什麼都有惜春的心情呢,留住美好,貪戀美好,嚮往美好,是人的共通心境。

    白居易被貶,心情自然難復,看到桃花才知,原來這裡還有春天,自然是驚訝與欣喜的。一首詩也給自己心靈的撫慰吧。

    為什麼大林寺的春去遲,因為廬山的優美環境,連春天也流連繾綣。當然這是詩意的說法。

    白居易在《遊大林寺》序中所寫的一段話“大林窮遠,山高地深,時節絕晚,於時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別一世界者”也說明了,地理溫差方面的原因。

    廬山海拔1400多米,山高氣壓低,氣候寒冷,因此春天姍姍來遲,也。所以俗話說,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白居易真的長恨春天的逝去嗎?也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春天去了,夏天也很美啊。這是我小時候在課堂上學習這首詩的想法。

    客觀的體驗一下這首詩的意蘊,原來惜春是詩人的情結。不止白居易,而是許多詩人共有的情結。

    惜春長恨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辛棄疾。

    無計留春住,從教去復來.明.于謙

    惜春是珍惜美好春光,感嘆年華似水。

    長恨也是詩人的情結。

    長恨此身非我有,蘇軾。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張恨水。

    恨有多長?長恨是因為留不住美好,長恨可能是因為面對不美好。就如恨春不常在,恨此身不自由。

    勿要恨,人的心裡少點恨才會寬敞。就像我看《封神演義》憎恨紂王,後來看到毛主席評價紂王:“能文能武”我心裡的恨就釋然了。

    “惜春”或“長恨”說是詩人的情結,不如說是寫景抒情詩的必要元素。詩人把感情揉碎到詩句裡去了。也就變成了寫景抒情詩的一種面貌。

    白居易是何其幸運,本以為逝去的春光,又真真切切的出現在眼前,教誰人能不欣喜呢?我們不經意的時光流轉,詩人都能細微的捕捉進眼底。

    愛春,留春何住?

    清平樂 黃庭堅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春天初臨時,人們四處尋找它,欣賞它:

    “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洩春光有柳條”(杜甫《臘日》

    春天將別時,人們百般挽留它,歌頌它: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韓愈《晚春》),“風前欲勸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辛棄疾《玉樓春》

    春去花還在,留春住心底。心裡藏著美好的事物,一切都是美好的。

    03桃花文化

    大林寺代表春天世界的一定不止桃花,為什麼白居易就單單要桃花撐起一首詩呢?

    桃花的美,桃花的柔,桃花的色彩,展現著它的芬芳它的生命力,桃象徵長壽,桃樹象徵吉祥給人喜慶祥和的美好體驗。

    大自然最美的季節是萬物復生、欣欣向榮的春天,桃花就在此時盛開。想來如此簡單,卻又那麼美!一片桃花足矣填滿整個春天的美,不是點綴,是主導。桃花情結自古就在老百姓心中留存。從“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開始,桃花中國人心中古老雋永的讚歌,桃花是聖潔喜慶的象徵。是春天的代言,與春天相生相惜。“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一首詩就像一片葉一片雲或者一個人。

    一片葉有它生長的空間,與眾不同的紋理,展示著希望與向上的生命形態。一首詩有它的意趣,展現著生命的溫情與哲理。

    一片雲有它的心事,為藍天添一份色彩。一首詩也有它的訴說,為美好與希望代言。

    一個人有他的思想情感,就如一首詩有它的格局風貌。

    《大林寺桃花》如此簡單的一首小詩,也有它的自然理趣。教我們認識美好,珍惜現在,弘揚文化。

    詩詞是精神文化的樞紐。

    讀別人的詩,沐浴自己的心靈。

  • 3 # 躺品五味人生

    首先,來了解一下這首詩的意思:

    在人間四月裡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

    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裡來。

    其次,瞭解下詩的創作背景:

    唐貞觀元年間進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書省校書郎,再官至左拾遺,可謂春風得意。誰知幾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諫不諱,冒犯了權貴,受朝廷排斥,被貶為江州司馬。身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詩中,曾面對琵琶女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滄桑感慨。這種滄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這首小詩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紀遊詩,蒙上了逆旅滄桑的隱喻色彩。

    第三,詩人此時表達的心情:

    作者是一位詩人,更是一位政治家,官場上的人自有一番政治抱負,為民請命,為李氏江山社稷著想,敢言直諫,卻因此得罪權貴被貶,心中惆悵、不解、失落。名為寫詩,實為寫意。時年四十六,在這個年紀被貶幾乎斷絕了政治,一種無力感油然而生。

  • 4 # 秀雲涵天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表達了作者對春的無限留戀和真摯熱愛之情。

    《大林寺桃花》原詩為: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此詩作於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四月為農曆),白居易時任江州司馬,是一首紀遊詩,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全詩內容語言通俗易懂,典型白氏風格,但精讀之後就會發現平淡自然之中蘊深遠意境和無限情趣。

    古人登高必賦,白氏也不例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兩句是寫詩人於大地春回芳菲盡落之時登臨高山古寺,巧遇意料之外的春景——大林寺里正“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這兩句寫詩人驚異欣喜之情,登臨前對春的不告而歸匆匆不駐之怨一掃而空,愁怨,驚異,欣喜,甚至心花怒放,感情大起大落,若非性情中人焉能如是。尤其要注意不起眼的“人間”二字,這場巧遇帶來的衝擊波給詩人的感受彷彿從人間到了非人間,非人間是什麼地方, 仙境唄!

    詩人惜春,戀春,愛春,恨春,鬧了半天卻錯怪了春,原來春在給自己藏貓貓!沒有對春的無限愛戀,沒有一顆詩人的童心,是寫不出這麼立意新穎,雅趣盎然,富有人情,意境深遠的小詩的!

  • 5 # 閒雲草堂

    由一種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詩的開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寫的是詩人在山外春已歸去的時節,在山中卻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這種自然界的強烈反差,令詩人產生了“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的複雜感慨。從字面上,詩人在登山之前,曾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當一片春景映眼簾時,又感到一些由衷的驚喜與無奈的寬慰。或許這種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變化而發,實際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涼而惆悵的情懷。

    詩人寫這首小詩時,是在江州司馬的任上。唐貞元年間進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書省校書郎,再官至左拾遺,可謂春風得意。雖知幾年京宮生涯中,因其直諫不諱,冒犯了權貴,受朝廷排斥,被貶為江州司馬。身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詩中,曾面對琵琶女產生“同為天涯淪落人”的滄桑感慨。這種滄桑的感慨,也許自然地融入這首小詩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紀遊詩,蒙上了逆旅滄桑的隱喻色彩。

    正是這種感慨,詩人不用“山外”四月芳菲盡,而用“人間”。這種遣詞頗令人品茗其中的深邃意味。“人間”一詞,決不僅僅為“山寺”的對仗工整而用,“山寺”也許就是詩人忘憂、寬慰的“人間”的仙境。“人間”天涯淪落的長恨,也許在桃花盛開的仙境會得到解脫;人生擺脫悲歡離合煩憂的辦法,也許就在遠離喧囂的美麗和寧靜中向你走來。

    這首《大林寺桃花》小詩,立意新穎,構思靈巧,又令人深思,惹人喜愛,可謂唐人絕句中的又一珍品。如果沒有對自然界細膩觀察的慧眼,沒有對生活的深刻感悟,是難以寫出來的。

  • 6 # sddz以書潤心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這就是大詩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這首短詩,看著平淡無奇,可細品才知其中深意。白居易的詩歌取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通俗易懂,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初夏四月作者來到大林寺,此時山下芳菲已盡,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剛剛盛開的桃花。詩中寫出了作者觸目所見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發現的驚訝與意外的欣喜。

    在人間四月裡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

    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裡來。

    登山時已屆孟夏,正屬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平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於情趣,自己曾因為惜春、戀春,以至怨恨春去的無情,但誰知卻是錯怪了春,原來春並未歸去,只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塊地方來罷了。

    詩人是帶有一片童心觀世界的,所以才感到這麼的驚奇,和充滿新意。詩歌中充滿了他對春的無限留戀、熱愛,可謂唐人絕句小詩中的又一珍品。

    這首詩也有著深刻的道理,境遇不同,人的心態是不一樣的,山上山下,環境不同,氣溫有差別,同樣的花錯開了時節。同樣一個人,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外部條件也是不一樣人的,人也要適時地適應環境。

  • 7 # 十二十頁

    柳樹發出嫩芽,枝頭開了新花,春天是踏青和賞花的季節。對於這樣的季節,詩人當然不能錯過。白居易是一位十分喜愛、欣賞山野之花的人,這首《大林寺桃花》便是白居易在廬山大林峰遊玩的時候,發現幾枝桃花爛漫,春意盎然,詩人一時興起所寫。

    這首《大林寺桃花》寫出了白居易兩種心情:

    春景逝去,悵然與遺憾的心情。

    突然見到了盛開的桃花,驚喜的心情。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白居易被貶到江州,遇到人間四月天,春意漸消,不免心生悵然與遺憾的心情

    1、白居易被貶江州,心情自然不好。

    元和十年,兩河藩鎮割據勢力聯合反唐,派人刺殺主張討伐藩鎮割據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請速捕嫌犯,以雪恥辱,可是被腐敗的官場勢力抨擊為越職言辭,並捏造“傷名教”的罪名,將其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

    《詠懷》唐·白居易自從委順任浮沈,漸覺年多功用深。面上減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妻兒不問唯耽酒,冠蓋皆慵只抱琴。長笑靈均不知命,江蘺叢畔苦悲吟。

    這首《詠懷》是白居易作於江州司馬任內,白居易說自己是“看似清閒,實乃苦悶”也說出了詩人無限哀痛的心情,在江州呆了三年,後由好友幫助升任忠州刺史。

    2、人間四月,春天逐漸遠去,詩人不免有些遺憾

    提到春天與花,讓我想到了在3月中下旬的時候,各大網路直播都在直播武大櫻花。櫻花盛開於三月中旬,至末最盛,花期較短,只有13-20天。每逢櫻花盛開之際,來自全國的遊客如織如潮。

    桃花比櫻花開的晚一點,在正常情況下,桃花在每年的3月中下旬就會開花了,花期持續15天左右。

    無論是櫻花還是桃花,基本上在四月中下旬的時候,花期就結束了。花沒了,也意味著溫度上升,春天遠去,夏天來臨,對此白居易寫下了“人間四月芳菲盡”這樣唯美的詩句。

    再到人間四月,所有鮮豔的花朵都已凋謝,加上白居易自己也被貶,詩人心中自然無限惆悵,不知這世上還有什麼是值得期待的。

    可當他走到山寺深處,卻發現這裡的桃花只是初見,驚喜萬分。詩人看到此情此景,深有感觸,於是,寫出了這首活靈活現的《大林寺桃花》。

    人生在世,總是如此,走到豁然開朗處,我們才發現,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美好的東西是從未見過的

    大林寺指的是在廬山大林峰,相傳為晉代僧人曇詵所建,為中國佛教勝地之一。當白居易寫《大林寺桃花》這首詩時,已是四月,照理說桃花已過花期。

    為了證實白居易所見,在北宋時期,著名科學家沈括就以科學求實的態度,於四月來到廬山實地考察,親眼看到挑花盛開。《夢溪筆談》雲:“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有四月花,此地勢高下之不同也。”

    之所以有這種現象,是由於海拔不同,導致溫度不同,進而導致桃花會晚開。

    一般情況下,山地溫度隨海拔的上升而下降,海拔每上升1000米,氣溫下降6℃;此外,隨著海拔上升降水情況也會發生變化,當然在山地垂直分異中,對植被天然帶影響較大的因素還包括溫度變化,即熱量條件的變化。

    據瞭解,廬山主峰漢陽峰,海拔約1474米,這種海拔引起的自然帶的變化並不很明顯,主要的自然帶型還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也就是說,山上氣溫比山下平原地區低6℃左右,所以,同種作物如桃樹,在山上的物候習性也發生了變化,桃樹在山上開花、結果的時間都會推遲。

    因此,出現了“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盛開”的現象。

    白居易的詩歌因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和可讀性,變化多端的風格和通俗易懂的語言,而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大林寺桃花》只有四句話,從內容到語言似乎沒有什麼深奧之處,但細細讀來,卻能發現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寫得意境深刻,情趣盎然。絕句因其形式的長短而拘束,不易展開更為深遠而繁複的內容。而白居易卻能充分利用絕句的特點,用區區二十八個字就表達了一種悠長而深思的意境。

  • 8 # 木山文

    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遊大林寺序(元氏長慶集卷四十二)

    餘與河南元集盧……凡十七人,自遺愛(寺),草堂,歷東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頂,豋香爐峰,宿大林寺。大林窮遠,人跡罕到,環寺多請流蒼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東人。山高地深,時節絕晚一一於時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祝然,若別造一世界者。因口號絕句雲……時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樂天序。

    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白居易與河南元集盧等十七人在盧山遊覽,在大林寺住宿,‘大林市位置偏僻,在深山處,附近景色優美,有清流蒼石,短松瘦竹,同時寺中時節比山外晚的多。四月了,還像正月二月一樣,梨花桃花剛開,好像換了另一世界。

    作者在詩中說,四月天,人世間春天過去,花已凋謝。可大林寺中,桃花梨花剛盛開,經常恨春天歸去了,無處尋找,誰知他轉到了大林寺中。

    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景象欣喜之餘,以充滿詩意的語言告訴我們,他在這裡找到了歸去的春天。.

    這詩卻曾經有人懷疑過。

    宋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沈括,(字存中,杭州人)。讀到這一首詩,玩味再三,不禁詫異,並且以帶有譏諷的口氣說,"既然"人間四月芳菲盡",又何來"山寺桃花始盛開"呢?竟出自一位大詩人之手,真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啊"。於是連連嘆息,說罷,也就置之腦後了。

    沈括晚年,居潤州(今屬江西省)。築夢溪園。著書立說。有一年初夏,他為了摸清草藥的生長,採摘情況,來到一座山上考察,他信步拾級登山,見之林深處,有一千年古剎,這裡卻別有一番奇景。時令正值四月,氣候宜人,在山下早已百花凋謝,芳菲消歇,然而當他登上山頂,走進寺廟時,卻看到桃花紅豔,滿園春色。此景恰好與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詩所描寫的相同,這時他才恍然大悟,頓時滿臉愧色,原來"土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這是地勢高下不同的緣故。沈括在事實面前十分感嘆地說,"白樂天寫的正是此景,確實是妙筆啊,前時我是錯怪他了。"後來,他在"舉平生見聞"所撰的"夢溪筆談"這部著作中曾提及此事。

  • 9 # 韓其潭5296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 這首七絕是宋代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紀遊詩。 元和十二年初夏時節,詩人來到大林寺。山下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盡,但在這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一片盛開的桃花。因惜春、戀春之情,怨恨春去無情,誰知春並未遠去,而是偷偷地躲到這山寺裡來了。這首詩把春光描寫得生動具體,立意新穎,構思靈巧,意境深邃,是唐人絕句中又一珍品。

    唐貞元年間進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書省校書郎,再官至左拾遺,但因直諫不諱,冒犯了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在琵琶行一詩中,曾對琵琶女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在這種苦澀的情緒中,自然地蒙上了逆旅滄桑的隱喻色彩。

    詩中第一句的“芳菲盡”,與第二句的“始盛開”,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的。雖是記事寫景,實際上是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變化,由愁怨不已的哀嘆春去之情,突然變為驚異、欣喜,以至喜笑顏開。意味著這一奇遇、這一勝景,給詩人帶來一種特殊的感受,感到突然來到一個悠然仙境,置身於非人間的另一幻境。正是在這一情景的觸發下,詩人想象的空間無比高遠。

    在這首短詩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寫得如此生動可感,天真活潑,活靈活現。如果沒有對春的無限眷戀、熱愛,哪能這般風趣靈動?這首小詩值得稱讚的地方,正在立意新奇,構思靈巧,而戲語雅趣,又啟人神思,惹人憐愛。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形象美麗;而且還把春光擬人化,把春光寫得彷彿真是有腳似的,可以轉來躲去。具有頑皮惹人的性格。

    這首小詩表達了作者由一種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及對春光的無限留戀和喜愛,並對神仙般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 10 # 絳珠草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詩人作此詩時正任江州司馬一職,由高位的左拾遺被貶為司馬,心情的沮喪低落,逆旅的滄桑都融入了“人間四月芳菲盡”裡。當看到“山寺桃花始盛開”時,詩人對自己的前途和命運又充滿了美好的希望。

    詩人登山時己屆孟夏了,正是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不期在大林寺突然看到了一片剛剛盛開的桃花,一掃之前因為春忽忽離去而怨恨、惱怒、失望的心情,而變得驚異、欣喜、甚至心花怒放。“始盛開”與“芳菲盡”相呼應,它們字面上是記事寫景,實際上也是寫詩人感情和思緒上的跳躍,由愁緒滿懷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詩人曾為戀春、惜春、怨春歸的無情,其實都是錯怪了春,春並未歸去,它只是如同一個淘氣的小孩似的躲到山寺中來了。此詩用桃花代替了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形象美麗,且把春光擬人化來描寫,寫得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立意新穎,構思巧妙,趣味橫生。

  • 11 # 獨不醒

    白居易一生詩作近三千首,活了七十四歲,粗略算一下,一個月大概要寫三四首,也就是一週一首詩,將近李白的三倍,杜甫的兩倍,實實在在的高產詩人。和杜甫一樣,白居易被後世譽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詩作《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充分反映了現實主義這一典型特徵。然後這首《大林寺桃花》卻別開生面,展現了白居易高遠的浪漫主義情懷、絕妙的思辨才能和自然無痕的藝術水平。

    原詩: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浪漫情懷

    身在山寺,心在人間,詩人透過“人間”和“山寺”、“芳菲盡”和“始盛開”、“春歸”和“轉入”、“無覓處”和“此中來”一系列強烈的對比,構成一幅幅興衰枯榮的畫面,由點到面,然後又濃縮到點,想象力在短短四句詩中縱橫捭闔,馳騁萬里,蘊藏著惋惜、興奮、惆悵和意外等多重情感。像一首古典音樂,初時如泣如訴,陡然柳暗花明,接著往事悠悠,最後意味深長。這種浪漫情懷既不同於李白的一瀉千里,又不同於屈原的蒼涼悲壯,而是耐人尋味,餘音不絕。

    絕妙思辨

    之所以耐人尋味,在於詩人絕妙的思辨才能,透過對時空轉換的切身體驗,既說明了自然萬物迴圈往復的客觀規律,又闡明瞭人生潮起潮落的處世哲學。人間已至四月,山寺的時間彷彿被推遲了,眼睜睜看著人間春已歸去,哪知道卻又在此處相逢。時間和空間在這裡轉換了,這是受地理因素導致的自然現象,也是表面現象。對於人生來說,總會面臨人生的暗淡時光,像匆匆而去的春天一樣,芳菲已盡,恨恨不已,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像大林寺桃花一樣,眼前一亮,柳暗花明。這裡既有自身期許之味,也有勸誡世人之意,不同的人讀來,各知其味。

    自然無痕

    與其說這是一首紀遊詩,不如說這是一首哲理詩。雖是絕句,觀若古風。詩人高超的藝術水平可見一斑。《大林寺桃花》和蘇軾的《題西林壁》有相似之處,卻更顯飄逸,預理於景,意在言外,自然天成,不露痕跡。

    白居易寫下這首詩時正好四十五歲,“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以詩人的才情,這個年齡對萬事萬物已經看的相當通透,早年仕途的雄心壯志已經消磨殆盡,此時雖遭貶謫,卻已豁達開闊。這一點可以從其晚年獨善其身的生活狀況得到驗證。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網圖侵刪)

  • 12 # 靜一號普洱茶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全詩表達了詩人對春的熱愛。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於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廬山上大林寺時即景吟成的一首七言絕句。

    此詩說初夏四月作者來到大林寺,此時山下芳菲已盡,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剛剛盛開的桃花。詩中寫出了作者觸目所見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發現的驚訝與意外的欣喜。全詩把春光描寫得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立意新穎,構思巧妙,趣味橫生,是唐人絕句中一首珍品。

  • 13 # 雁知

    問題: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的四句詩,直接翻譯過來似乎也很容易理解:

    人間到了四月份,春天開的花都已經是燦爛已過,大林寺桃花卻才剛剛開始盛放。

    我們常常為了美景隨春光消逝無處尋找而嘆息,卻不知它已經悄悄來到了這裡。

    這是一首看似平淡自然的小詩,認真體會,卻發現隱藏了很深的意境。這首詩短短的四句,從內容形式到語言和表現方式都似乎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但細讀之,就會發現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不是那麼簡單,而是富於很深的含義。

    我們看一下,春天悄悄離去,詩人有一些傷感,卻聽說大林寺桃花剛剛開始盛開,看到正在盛開的桃花,詩人豁然開朗,不再為春景逝去而傷悲,知不知道,春天已來到這裡。

     

    詩人寫這首詩時,正是因為冒犯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詩人是有一些憂鬱的,憤憤不平的,有一種滄桑的感慨,自然而然地流露到這首詩的意境裡,有一種傷春的感覺。但是大林寺的桃花,給詩人又帶來了希望,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期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80後的你,如果再給一次機會你會好好讀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