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雲草堂

    藝術發展是從原始對藝術是初識在回到初識,走的是一個圓,也就是說起點即為終點。迴歸原始狀態也就是藝術的最高境界,但這種原始與初識藝術的原始不同,它是結合所有的技術和藝術認識,開發出人的潛意識裡對美的認識,與普通大眾能產生共鳴,作品的生命力也經久不衰。 其實就是是自然、是造化一切藝術只要是能達到這種境界,不論是技法還是意境,都是造化天成,天成的藝術自然是藝術的最高境界了

  • 2 # 將門府

    用最簡單的詩句表達最複雜的問題,讓世人都能看得懂並有所感悟。也就是達到“人詩合一,無我忘我”之境界!

    藝術是以外部形式來表達內心世界的語言,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詮釋,是主、客觀世界的二元對立統一,是基於對世界的深刻理解與獨特感受的再創造,藝術最大程度地豐富了這個世界並創造了一個相對獨立、自足的新世界。所以,藝術是最接近於“禪”與“道”的東西,它注重對事物從整體與直觀上把握與表現,形成了二象一元化的世界;藝術家最接近於上帝,他們都在創造著屬於自己的世界。 一切藝術形式都離不開技巧與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藝術語言,但只有超越於技巧“形而上”才有真正的藝術產生,所謂“遊於技而近道”也。藝術的靈魂是境界,也稱意境,藝術的高下最終取決於境界的高下。世界小,境界大,境界是可以意會而難以言傳的真實不虛的東西,是“因之內而符於外”、流露在整個藝術作品中的一種精神表現。佛祖以心傳心於迦葉,傳的不正是一種禪的境界嗎?從根本上說,藝術境界的高低取決於作者人格境界的高低,藝術風格也體現了作者的強烈而鮮明的個性,同樣高度的境界可以有千變萬化的迥異風格。 常言道:功夫在書外。藝術境界的形成,在於取象萬物,遷想妙得,達其性情,形其哀樂,常取自然之趣,而後悟天趣,澄心志,返本真,綜合作者本人氣質、胸襟、學識、修養、閱歷、思想、情感乃至整個生命而貫注於作品之中。故人的境界有多高,作品的境界就有多高。這種境界正如莊子所謂的“坐忘”,使心靈與自然對話,身心在揮灑自如的狀態中完成靈性於天地萬物的交融。依量子力學與新時代的思想看來,沒有絕對的客觀世界,天地萬物具源於心,取法自然也就是心靈的擴充套件,迴歸自然就是與宇宙合一。 藝術與人是互動的關係。一方面“字如其人”、“文如其人”,“心正則筆正”、“風格即人格”,人影響、決定了藝術;另一方面,“腹有詩書氣自華”,藝術又極大地陶冶、豐富、影響著人的生命。藝術與人品,素來有雅、俗之分,並由此而決定其境界的高下。學識淵博的人,有獨見卓識,下筆不落常套,不同凡響,行家習慣上稱之為有“書卷氣”,這種書卷氣被認為是高層次的藝術境界。反過來,為人有一點迂而不腐的“書生氣”也極可愛。書生氣就是不大在乎世俗的評論與導向,能淡薄物質享受與浮名奢華,堅守著自己樸實純真的靈魂,倔強、認真而又善良,渾身散發著一種自然的書香之氣,以一種純潔的本性默默地回報著這個世界與社會。書生氣有點傻,傻得有點讓我產生喜愛與敬意,不過,那些可恨又可憐、食古不化、掩耳自閉的書呆子,我從來不認為他們有書生氣。 藝術與人生,其最高境界都是“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自由境界。自然不是粗糙的野蠻不化,而是源於後天不斷的努力與刻苦訓練而達到的精緻純樸;自由不是放肆,而是深刻掌握了規律之後的得心應手、筆隨意轉、出神入化、鬼斧天成。“無招勝有招”之獨孤九劍的神妙莫測源於不斷地揣摩、領悟與實戰,與絲毫不懂武功的蠻夫之“無招”實乃天壤之別!一個從未經過訓練的人站在舞臺上跳芭蕾並不“自然”,一個從未經過訓練的人拿起大筆寫書法也並不“自然”,無為自然之妙境必源於有為的訓練!所以,真正的自然人,都是“托爾特克戰士”。道家祟尚的“復歸於嬰兒”,重點在於“復”字,“復”是超越與新生! 凡是自然的就是美的,凡是美的都是自然的。以美為目標,藝術人性化,人生藝術化,在我看來,這就是大修煉,是走向大道、走向真理、走向上帝的最好途徑,勝過許多具體的功法與教派。人法天地,道法自然,人天相應,個人意志與宇宙意志合一,是藝術、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大自由、大自在的完美境界。 無為自然的“無招境界”不是終點,到此才算真正踏入了藝術與生命的創造之門,方始邁入一流高手的境界。學海無涯,藝無止境,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3 # 蘇北大董

    詩歌或者寫朦朧詩的最高境界是寫人不說人,說景不述景,寫虛不寫實,詩意達到即可。

    如唐詩人溫庭鈞的詩句: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斷腸白蘋洲。裡面一個思念都沒有提,卻表達出望眼欲穿,極度思念的意境。

  • 4 # 河東泰山

    詩的最高境界是無詩!情感的噴薄而出,情景的無隙交融,如萬丈飛瀑一洩千里,似行雲流水直達天際!鬼斧天工,無雕無琢,花鳥蟲魚,造化自然。質樸如腳下泥土,放歌似天籟之音,讀之,賞之,魂魄似一縷青煙隨之激盪,飄渺,融融其中。忘我,覓我,無我,無詩。似大千之界一粒塵土,如浩渺宇宙之無尚主宰,是塵埃,是宇宙,至渺微,至無窮,是我,非我,是詩,非詩,自然之無窮造化也!

  • 5 # 鹿鹿哥

    詩歌或者朦朧詩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

    詩歌或者朦朧詩,首先是詩!

    詩的最高境界就是像詩人白居易所寫:

    此時無聲勝有聲!

    口中無詩,心中有詩!

    詩歌的境界就是人生的境界!

    武學,勝在無招勝有招!

    哲學,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大巧若拙,

    大智若愚,大辯若訥!

    詩歌的最高境界就是無聲勝有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

    詩歌意境必須有!

    絕妙的意境是詩歌讓人喜愛的根本,

    能讓你感知到美——難以形容、難以言表的美!

    在感知優美的同時,

    感知詩歌的思想所在,思想的深刻所在,

    還能讓你產生無窮的回味,

    讓你深思,讓你感悟,

    給你慰藉,給你啟示!

    詩歌的偉大,就該如此!

  • 6 # 東方鈴蘭

    我覺得詩歌的最高境界是童詩,既要有童趣又要有詩性,既要有兒童的題材,又要有兒童的視覺。以兒童的眼睛去觀察世界。

  • 7 # 無名草2020

    不管是什麼詩,當力求語言精煉,生動、

    形象、逼真,意境深遠,內涵豐富。充

    滿正能量,有時代氣息。能引起讀者的

    共鳴,能打動人,感染人,就是好詩!

    少用粗鄙的詞語字句,諸於“睏覺”,“睡

    你”,“放屁”等等。

  • 8 # 夏雨風

    詩歌就是抒發情感和言志的。不管慷慨地還是朦朧的,只有打動人心的,才是好詩。

    飽學滿腹的,如果關在屋裡填詞再多,有時還比不過闖蕩江湖的大老粗一首有感而發。

    當年重慶談判,毛主席的一首《沁園春.雪》,可是從冰天雪地的長征途中吟成的,氣勢磅礴。老蔣不服,發動各路文人閒士來比試,結果養尊處優的都把雪寫成了風華雪月,無病呻吟,更加襯托了《雪》的雄偉蒼勁!

    在大革命中,只有那些激勵人們奮勇向前的詩歌才能流傳於世。法國巴黎起義一首《國際歌》流傳到全世界。抗日戰爭,由田漢填詞的《義勇軍之歌》被聶耳譜成曲子傳唱全中國,還成為新中國的國歌!

    大慶鐵人王進喜的石油之歌: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得抖三抖!鼓舞了多少石油戰士轉戰南北勘察油礦。

    雷鋒一首: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母親只給了我生命,黨的恩情比海深。

    雷鋒從小失去母親,在流浪討飯中被共產黨解救,他是充滿感恩的心情自然流露出的心聲,才會永存於詩壇。

    乾隆飽食終日每天隨便而作寫了五萬首,數量再多也很難讓人捧讀,流於庸俗了。

    詩人不一定首首會流傳,勞動大眾在艱難困苦中的詠歎卻有可能雞毛飛上天!

  • 9 # 直又直

    寓意,借物抒情和賦予寄託,或者暗喻。比興兩法不可不用,一般不會明說。這就是詩意。賦可不同,賦一般是直敘其事,真事中的內涵和見地。詩的最高境界,除手法外,用典也是重要的,詞語精煉,燴炙人口,又蘊含著豐富的社會內容,並能與人心靈相通,千久傳頌!

  • 10 # 峰上之楓

    最高的境界就是,無題詩。也是詩人難以命題的,或不便於命題的詩歌。其中有不少篇章內容複雜。旨意深刻,運用象徵、隱喻懂多種怪異手法,或感嘆人生,或書寫懷抱,或歌詠愛情,或詠物言志,或針貶時世……因為上述的種種原因或詩歌本身的複雜內容,後人難以體會或理解。李商隱的無題詩最為明顯。

    如《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首詩不知困惑了歷代多少人,有人說它是描寫音樂的意境的,有人說他是懷念華陽宮女的,有的說他是優時憂國的……

    如《昨夜星辰昨夜風》: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這這首詩的語亦較為明朗,手法也不很怪異。

    還有一類無題詩,表面是在談情說愛,但字詞深處卻另有寓指。如《相見時難》: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小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有的說是寫作者傷心離別後,以及離別後日益增長的漫長思念。也有人說是寫詩人對自己一生遭遇的痛心總結,抑鬱著詩人重置詩意,夙願未遂的人生苦悶和至死不渝,不懈追求的進取精神。讀這類詩應該結合詩人的經歷,婚變事故而形成的情節進行體會,否則很難以讀懂。

  • 11 # 老黑雜談

    看了些回答,要不是所答非所問。要不就是各種裝。用一些看似華麗,實際卻言之無物的東西再胡說八道。朦朧詩,以內在精神世界為主要表現物件,採用整體形象象徵、逐步意向感發的藝術策略和方式來掩飾情思,從而使詩歌文字處在表現自己和隱藏自己之間,呈現為詩境模糊朦朧,詩意隱約含蓄、富含寓意,主題多解多義等一些特徵。

    什麼是最高境界?能用含蓄模糊的的詞句,震撼了心靈的詩,就是朦朧詩的最高境界。比如顧城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 12 # 又是不想讀書的一天

    《唐宋詞十七講》讀後有感:詩歌的最高境界是寫博大的真情實感,並且擁有讓讀者感動和感發的力量。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到: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王國維強調詩詞要寫真景物、真感情,這才叫有境界。

    有一個例子。有這樣兩句詩:魚躍練川拋百尺,鶯穿絲柳織金梭。這個詩句很美,也很有畫面感。一條魚躍出水面,河流水光閃動,如同白色的匹練。黃鶯鳥在如同絲線垂下般的柳條間穿梭,彷彿一個黃金的梭在絲線中編制一樣。

    雖然很美,但是這個詩句就好像照相機照下的圖片一樣,是對真實畫面的描繪和美化,刻板平白,缺少感發,沒有蘊含作者的感情。

    另外一個例子來自杜甫: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蝴蝶在濃密的花叢中上下飛舞,彷彿隱藏在花叢深處,蜻蜓點水,飛舞的姿態是“款款”的,是輕盈的、靈動的。這就給客觀的畫面注入了主觀的感情,傾注了作者面對春天的生機的欣賞、喜愛。

    張載有言: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天下百姓都是我的同胞,和我聯絡相依,萬事萬物我也要去接觸、感懷。一個好的詩歌創作者,能寫出高境界詩歌的詩人,應該懷著對世間人事細膩真誠的情感,並把這種情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這樣,詩歌就不僅是對景物的再現,而充滿了生命的感發,情感的寄託。

    也只有這樣的詩歌,才能讓讀者產生共情,獲得一種感發和感動。就像“漫卷詩書喜欲狂”仍然能讓我們感同身受地感到源於對國家的關切的狂喜,“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仍然能讓我們感覺到內心的寧靜舒曠,“高堂明鏡悲白髮”仍然能讓我們為生命的流逝、歲月的更迭產生悲慼。

    高境界的詩歌能夠穿越千載與我們相遇,讓我們的生命和詩人的生命對話,受到感動和感發。

    但是我還要說,最高境界、最偉大的作品裡應該蘊含著高尚的情懷,偉大的人格。

    真感情有很多種,每個人的感情都不一樣,甚至可能稀奇古怪。但是最高境界的詩歌裡,一定有著博大的生命,有容納蒼生的情懷,能喚起更多讀者的共鳴。

    篤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杜甫,就是這樣的詩人。他的詩歌包含著深切真摯的情感,還有始終沒有被現實挫磨掉的對國家、百姓的熱忱。所以我們讀到他的詩,會有更深切的感想,更深沉的感動。

    綜上所述,我認為最高境界的詩歌應該有真摯、博大的情感,能引起讀者的感動和感發。

  • 13 # 四象合吉

    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清對聯

    詩歌和朦朧詩最高明之處就是話在詩外,就像《千字文》每一對都包含經典。好的詩歌,能讓人回味無窮,繞樑三日不絕。

  • 14 # 左岸方言

    最高境界是讀者自我理解的。幾乎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這樣,能夠達到“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水準就是最好最經典的作品。

    人們的閱讀,實際是自我的解讀,只是這個過程中,受到作者的干擾相對更大。一首好的詩,要達到最高境界,就必須模糊讀者的理解,換句話說,就是不能束縛讀者的想象。在文法上有留白的成分。空說好像沒有感覺,舉個例子。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不是詩,但用來舉例很貼切。

    每個人的枯藤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的老樹也是不一樣的,當枯藤和老樹放在一起,就更加不一樣了。我不認為所謂的朦朧詩是不知所云,而是說,朦朧詩的意境很寬廣,可以接受的理解也很多樣。這才是詩歌的高境界。

    例如我說:不接受反駁。

    所以我限制了你的發揮,這就不是一句好的話。

    這就是與詩歌意境自由異曲同工的感覺,懂的人自然都懂。

  • 15 # 鏟盡崎嶇大道平

    詩歌的最高境界是“忘我”!

    自王國維提出詞有“有我”、“無我”之分,自艾略特提出“非個性化”、“客觀對應物”之後,後輩理論家們逐漸把以物觀物的“無我之境”視為詩歌的最高境界,但一個新問題出現了,“有我”與“無我”之詩俱有佳作,二者的頂尖之作難分軒輊,這該如何取捨呢?比如,主席的“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截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毛澤東《念奴嬌﹒崑崙》”,屬於典型的“物皆著我色”,但跟王國維所推崇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之類“無我”的休閒名句比起來,在思想境界上堪稱天壤之別,前者氣質高昂,感天動地,後者雖然在藝術境界上可做到以物觀物,物我不分,但在思想境界上只是中性,僅列為“把玩之物”序列。面對這種情況,似乎無論“以我觀物”還是“以物觀物”,都不是問題,那是不是說,王國維關於“有我”“無我”的分野之論在詩學上就無任何意義呢?當然不是!這是王國維筆下的“境界”與現代人所理解的“境界”語境不同造成的。

    客觀說,王國維的“有我”“無我”的境界說對詩學還是有很大啟蒙價值的,只不過,古詩詞所強調的“境界”和現代人強調的境界還不是一碼事,前者強調的“境界”單指藝術境界,跟思想基本沒什麼關係,既然都在抒發一種情緒,就無所謂誰高孰低了。而現代詩所強調的“境界”則是藝術境界和思想境界的合一,甚至更強調思想境界。因此,王國維所推崇的所謂“境界”和古代理論家們推崇的“境界”一樣,在現代詩評家眼中根本不是“境界”而是“意境”,而“以物觀物”正是通向“意境”的必由之路!否則便不存在“物我不分的不可言說性之境”了。而“有我”之詩的寫作目的並不一定是“物我不分,妙不可言”,大多數情志詩就是要旗幟鮮明地表達一種態度,確立某種立場,此時要強調“意境”,反而把主題弄得含含糊糊濛濛朧朧,類似要專門擺出一個神秘的姿勢來痛苦、憂傷、憤怒,那種發自肺腑的真情實感反而被降格了,試問,妙不可言的憤怒還叫憤怒嗎?!

    那我們是不是說,針對以抒情、言志、說理為主要目的的詩,我們就強調“有我”之境,而針對以表達智慧、風情為目的的智性詩就強調“無我”就可以了?當然不這麼簡單,詩歌題材、體裁的劃分並非黑與白的界限那麼明晰,抒情詩根據情感的程度也分了若干等級,有的強調微妙心態,有的更強調鮮明的態度。比如,“天地合,與君絕”跟“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兩種情感階段,自然是強調兩種境界,前者強調一種鮮明的態度,後者則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心態;而有的抒情、言志詩就是智性、哲理詩,比如泰戈爾的很多愛情詩便是典型的哲理詩、智性詩,秦觀、李商隱的愛情詩,也是哲理名句和意境名句交融在一起;還有的“無我詩”與“有我句”並存,“有我詩”與“無我句”俱在,似乎一旦強調某條原則,“原則”便會瞬間打破。但我們能因為“人們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就放棄任何詩歌原則的設立嗎?當然不能,否則,任何詩歌理論將失去存在的價值,很顯然,我們需要一條更加宏觀且實用的原則,以達到一種“不管原則的原則”效果。

    如何才能發明一種“不管原則的原則”“忘掉技藝的技藝”,又不讓它成為負擔?自然而然融化在我們的血液中,從而在“不管它”“忘掉它”的自由中輕鬆抵達詩歌的最高境界呢?當然是找出“有我”、“無我”詩中最高境界的共通點所在,不再考慮“有我”、“無我”詩的外在表現問題。那“有我”與“無我”詩最高境界的共通點究竟是什麼?當然是“忘我”!“有我”之詩“忘我”,可見明心見性的“大我”,“無我”之詩忘我,可見與大道同在的“真我”,當你抵達了一種“忘我”的寫作狀態中,詩句中是否“有我”、“無我”,是否“以物觀物”“以我觀物”,都可“不管它”了。

    當你說出了“最緊要關頭的語言。”,便已是“忘我”。

    法國詩人馬拉美曾說:“詩是一種緊要關頭的語言。”,管它“有我“,“無我”“一首詩只要是帶著勁風從作者體內轟然而出,即是好詩!任何一首古今中外的經典名作,都可理解成是詩人心頭一句最重要的話,因為重要才不得不說,因為重要才必須精確、果決地說出它。此時你根本無暇顧及這番話究竟是“有我”還是“無我”的問題,因為你的心靈就像一座發酵千年的釀酒缸,喜怒哀樂的五穀雜糧早轉化成酵香濃郁的酒漿,你除了一吐為快,無暇顧及別的什麼。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這首詩,若按格律去要求它,很可能是“四不像”,兩句五言,兩句騷體,說成是最早的自由體新詩也未嘗不可。看來作者已經在一種萬念俱灰,百感交集的情緒駕馭下不能自已了,除了一吐為快,其他不管它了。這首詩作為一首千古名作,也是一首千年難遇的“忘我”之作,此刻的讀者與評論家,都不再願意細究陳子昂究竟寫的是什麼,唯一能做的,就是陪著作者一起沉浸在那份悲憤寂寥的境界裡……因為,所有的闡釋都將是大煞風景之舉,都不及“此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再如里爾克《嚴重的時刻》:

    此刻有誰在世上某處哭

    無緣無故在世上哭

    在哭我

    此刻有誰在世上某處笑

    無緣無故在夜間笑

    在笑我

    此刻有誰在世上某處走

    無緣無故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誰在世上某處死

    無緣無故在世上死

    望著我

    這首詩跟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一樣,也是一首“忘我”的神秘之作,儘管詩中處處與“我”字相關,還是“嚴重的相關”,但作者並未想告訴讀者一個確切答案,或者說此刻說出即是答案。作者甚至並不認為這首詩一定出自他手,或者說是不是他寫的已無關緊重要,此刻他唯一能做的,只是把在這“至關重要”之刻所得玄機一字不漏記錄下來,除此之外什麼也“不管它”。那麼,作為讀者還需要為這首詩追加闡釋嗎?我想不需要,跟陳子昂那首詩一樣,因為所有的解釋都是一萬種解釋中的一種,你只說出了其中一種,反而遮蔽了無數種,詩歌反而被你人為縮小了,不再完整了。

    當“我”字被“我們”取代,你已經忘掉一個“小我”。

    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說過,“詩比歷史更具普遍性”,為什麼詩比歷史更具普遍性?因為詩歌所面對的世界是美與真理,真理與美的世界是永恆的,沒有國界的。那麼,最好的詩便是最具普遍性的詩,當“你在說”被“世界在說”所置換時,“有我”、“無我”便不再是問題了,一個“小我”已被你忘掉了。而中國現代詩與西方現代詩的主要差距正是普遍性不足的差距,但針對普遍性的問題,國人至今卻多有誤會,比如二十世紀90年代,“新生代”與“朦朧詩”的對抗,被認作是“集體寫作”和“個體寫作”的對抗。其實這根本不是個問題,海德格爾說過,“藝術總是把真理固置於個別的事物”,詩歌思想境界的普遍性,是由藝術境界的“個別性”來完成的,一個是“寫什麼”一個是“怎麼寫”,二者並不衝突。詩人的喜怒哀樂也是人類的喜怒哀樂,這種情感越是純粹,越是真實,便越是接近普遍性的人性,新生代故意強調的個人化,本應是“怎麼寫”的問題,但卻因“故意矮化”,導致他們與一個更大的價值體系失去聯絡了。

    《夏日絕句》/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既是詩人李清照的理想,也是天下所有有志之士的理想,詩中之“我”也可視作是天下人。

    《隨時間而來的真理》/葉芝

    雖然枝條很多,根卻只有一條;

    穿過我青春的所有說謊的日子

    我在陽光下抖掉我的枝葉和花朵;

    現在我可以枯萎而進入真理。

    什麼是生命的真理?當然不是青春期花枝招展的外表,也不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豪邁誓言,這些只是葳蕤婆娑的枝葉罷了。抖落掉謊言的枝葉,真理便接近了——那是一寸寸向著太陽直立而起的樹幹,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條遲來的真理,既是詩人葉芝的真理,也是天下人的真理,詩中之“我”便是“我們”。

    當你選擇“捨棄”,你已進入更高層次“忘我”。

    尼采說過,“一切文學,我獨愛以血書寫的那種者。”,世界上最高層次的真理,莫過於捨棄自己,奉獻他人,這不但是一切文學作品所追尋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宗教派別所追尋的最高信仰,比如佛陀所推崇的“割肉喂鷹”、“以身飼虎”典故,以及耶穌受難拯救世人等等。那麼,詩歌中的最高境界也可理解成是“奉獻之境”,此時詩中的主入公無論是“我”還是他人或物,只要是一個真實的無私奉獻者形象,我們就可指認他抵達了詩歌的最高境界,因為一個自私自利的“小我”早已被作者摒棄了,只剩一個字“愛”!

    《無題》/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李商隱的《無題》詩系列本是愛情詩中的名作,但隨著時空的變遷,詩中諸多名句早已突破愛情詩題材的侷限,應用到任何領域,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兩句,便早已成為任何領域傑出人物的座右銘了。那麼,我們不妨把這首詩指認為最高層次的“忘我之詩”,因為寫作此詩時的作者,恐怕心中只緬懷一句話,“真愛即奉獻”,若我們再去鑑定它是否“有我”、“無我”,多麼大煞風景啊。

    《綠太陽》/鷹之

    習慣看日落的人

    定是在等待著,一束綠光

    從一枚鮮紅的太陽體內噴薄而出

    由此證明,他看到的太陽是綠色的

    對一枚綠太陽的理解

    就是對膽汁的理解

    對膽汁的理解

    就是對一頭

    一聲不吭流淌著膽汁的熊的理解

    太陽這頭被放逐的熊

    推磨者、風箏般的監工

    一生都在與天帝做著貓捉耗子的遊戲

    清晨,他躲在一張少不更事的蘋果臉下轉動

    中午,他藏在一張不形於色的曹操臉下轉動

    傍晚,他隱在一張仗義執言的關公臉下轉動

    似乎他很熱愛這場轉動

    喜歡這種無所事事的活法

    但,我們都被他騙了——

    這些自我解嘲的扮相後面

    都連著一根無色透明的導管

    透過它,他把碧綠的膽汁偷偷播撒在

    江河、湖泊、山巒、曠野、林蔭路上

    直到山綠過、水綠過、草綠過、樹綠過

    他才在冰雪的耀眼反光中假寐

    而對這一切,天帝尚蒙在鼓中

    從兒時起,我就習慣了這種對視

    一個人坐在向晚的一段枯木上

    看著一枚大太陽從地平線一點點隕落

    但那時候,我不知道這種默契背後的萬世緣由

    我不知道,那心頭一凜的感覺

    是被一種“臥薪嚐膽的愛”擊穿

    我不知道,一大蓬綠色的膽汁曾將我濯洗

    筆者這首詩中的“綠太陽”便是個甘願犧牲自己奉獻他人的無名英雄,甚至超過了佛陀割肉喂鷹、以身飼虎的境界。因為,首先佛陀的善舉是在正常狀態下進行的,而綠太陽以膽汁澆灌萬物的善舉卻是在被限制自由前提下的奉獻(每天原地轉圈,形同獄中服役。);其次,他不但甘做無名英雄還要做出各種假象“迷惑”天帝,極力裝出“無所事事”的樣子,否則這種奉獻活動便不能持續,難度比佛陀更大;再次,他相比佛陀短暫的“割肉之痛”,他披肝瀝膽所持續的時間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可持續的,甚至是永遠,因此,“綠太陽”可算一個超級的“忘我主義者”了。

    “忘我”的過程,便是人格修行的過程。

    一個詩人偶然寫出幾首忘我之境的詩可能很容易,但要堅持一生去創作“忘我”之詩卻很難,這和佛家、道家所推崇的“悟道”是一個道理。世人皆知“道”即自然,自然即本真,卻極少人能看見自己的“本真”,直到修煉多年之後的某個時刻才豁然頓悟。詩歌也一樣,“忘我之境”便是詩人悟道之後的“自由寫作”狀態,因為你修煉多年的所得都已交給一個“潛意識之我”了。或者說,這首詩並不是你從現在才開始寫,你是帶著“目的”去遇上靈感的,這個“目的”就是你多年修煉的“潛意識之我”的世界觀、詩歌觀,現實中的你能做到“不管他”便是自由了。但一個“合格的潛意識之我”又將來自多年的歷練與修行,或者說,一首詩你只需幾小時,甚至幾分鐘就完成了,但為這幾小時,幾分鐘,你已經提前準備了多少年,這便是“功夫在詩外”的真正內涵。

  • 16 # 翩翩是我

    詩的最高境界我認為首先就是最能代表正能量,有些網上寫歪詩,俗詩甚至更為低俗的詩,寫得水平也較高,但不能正確引導人們,缺乏正能量甚至與社會潮流相悖,不能算最高境界;其次是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鳴,這是被社會廣泛認可的基礎,有些人寫出詩後讓人費解,甚至只有寥寥幾人能懂,所謂曲高和寡,不能算是最高境界;最後是能夠永遠流傳下去,歷史上有許多詩人能被後人記住,他們的作品廣為流傳,如李杜等,現代也有很多,如席慕容,王國真等。一點個人淺見,待商榷,謝謝

  • 17 # 一個1說真話的人

    模模糊糊的,誰看了也不明白,沒中心,沒思想,就是朦朧詩的最高境界。我批閱了近四十年作文,也有朦朧作文,就是看不懂啊!

  • 18 # 使用者2862572481735

    詩歌的最高境界是傳播社會正能量,謳歌好人好事,抨擊醜惡現象,為普通百姓呼聲。向人類共同進步,共享美好生活的目標而前進。

  • 19 # 好房推薦88

    個人覺得最高境界應該是大多數的人生經歷中都會遇到的某種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都會想起它。

    就像我們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會用李白巜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來激勵自已繼續前行。

  • 20 # 浪個狼

    詩歌或者朦朧詩最高的境界是寫詩人寫的詩,常常是觸景而發,詩意朦朧。普通人看不懂,卻讀起來朗朗上口。常常會被讀詩人誤解為別的意思。其實一般只有寫詩人或者有一定文學造詣功底的人,才會讀懂寫詩人寫的詩的幾層含義!因景生情,有感而發,表達詩人內心的情感願望!這應該是詩歌或者朦朧詩最高的境界!寫詩能達到這樣高度的人不多!我們比較熟悉的是李白,白居易,杜莆,王安石,孟子,老舍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我的手機是5G,感覺網速和4G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