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黑雜談
-
2 # 博白明師苑
一個人的哲學修為如何完全可以在他的生活和處事為人體現出來,對人生觀世界觀的思維都是有著超凡脫俗的見解,通常可以用高瞻遠矚來讚美一個人的眼光,我們對哲學的修為不但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還要有宏偉的宇宙觀更要勵志奮發圖強,這樣才能夠真正體現出您對哲學修為的價值。
-
3 # 微笑螞蟻蟻
哲學西臘語原詞,本是“愛*智慧”,和philanthropy(愛人類),是同詞綴。哲學是教人看得起人,有溫暖,有光明的。如果反而看不起人,證明不夠深入,還要多學。
-
4 # 顫動的丹田
從你的感悟來看,你不適合學哲學,或者說你這個年齡不適合學。
首先,你不是這個專業的,也沒有從事這個領域的事業,不能學以致用;
其次,你的周圍沒有同頻的夥伴和朋友,社科類需要一個良好的交際環境,否則無法自我進化;
最後,你看的那些專業性太差,跟“心靈雞湯”一樣的東西差不多,真正專業哲學著作一個大部頭夠啃三個月的,讀哲學不能看別人的轉述,而是要讀原著,如果你著迷的是外國哲學家,那更要看他們本來的著作。
哲學的實質是“悲天憫人”,而不是“高低有別”。
-
5 # 謀略秘籍
不光是哲學,所有人都會在自己懂某一方面知識而別人不懂時感到高傲
他們覺得自己懂得比較多,比我們高一等吧
因為哲學很深奧,很難理解。
那些人總顯得城府很深、自命不凡,概念和理論及多,已脫離大眾,完全自我,思想促使行為舉止的怪異讓人不得不敬而遠之,因此才讓人感覺那樣的人看不起別人很高傲。
沒本事的謙虛是誠實,而有作為的謙虛則是虛偽。因為學哲學的主要在幹一件事:
證明你是錯的,我是對的!在不同的時期,同一個人對哲學的理解也不會完全相同,甚至前後互相牴觸。歷史上的哲學家思想家有很多對哲學不同的界定,由此,似乎從歷史和傳統上就造成了哲學的混亂,形成了各持其說的、混亂的“哲學界”。在很大程度上,這恐怕是哲學以及研究哲學者不可逃避的宿命。
-
6 # 樹袋熊TAT
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我無法判斷這一現象是否正確。
學習哲學是為了什麼?哲學可以讓人的精神得到昇華,可以讓人獲得一種“俯瞰”的樂趣,這毋庸置疑。每個人學習哲學的初衷都不同,對哲學的認識也不同。
就我而言,我認為哲學能幫助人更好的認識自己,使自己得到提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
能幫助人更好的認識世界,進而推動社會向前發展。歷代學者都有提出許多有關改造社會的方法論,例如對於“烏托邦”這一社會構想的改進。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許多人潛意識裡都在追求優越感。人與人之間的比較,以及優劣與卑賤的觀念從哪來?既來自生物進化。更來自社會,來自文化。
當讀了越多的書,知曉了越多的知識,或許我們就在無形中將人分成了三六九等。
看不起人性,讀書讀多了都會這樣。但是,脫俗太難了。如果到了可以擺脫七情六慾的境界,那估計對於所謂的“俗人”連討厭的心理也沒有了。說到底,人是社會動物,至少大部分人是不能免俗的。
所以正如孔老夫子說的話,不要擔心別人不理解你自己,要擔心你不理解他人。在不瞭解一個人的時候,不要輕易的用自己的價值觀去進行判斷。
-
7 # 日傍飲酒客夕陽
你好,我是慕如流念,我來談一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首先,你說,你對哲學越來越入迷,這是一件好事。因為哲學是一門讓人智慧的學科,也是指導生活的藝術。
哲學是一門給你思想精神上一次重新的神聖沖刷,直接改造了你的思想境界,尤其是像你這樣非常入迷哲學的話,可能會改變你原先的世界觀。
你說你看多了哲學而越來越看不起人,我想你是進入了一個誤區,但是你也沒有陷得很深,因為你知道來這裡詢問大家的意見。
那麼這個誤區是什麼呢?我們要回歸哲學的本源來說。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而我要講的你可能只是確立了方法論,而沒有樹立世界觀。
為什麼這樣說呢?其一,方法論的意思是人們對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論。你說你對世人越來越看不起,這是一種你對世人的認識的看法。世界觀是指處在什麼樣的位置、用什麼樣的時間段的眼光去看待與分析事物,它是人對事物的判斷的反應。它是人們對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觀點。而你可能只是因為一時興起對哲學興趣濃厚,而對自己的思想衝擊。這並未真正的形成對世界的看法。
其二,這世界上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哲學家,人都是有七情六慾的,可能你讀到的哲學是一種思想境界,非常高的講究高尚的人格品質等。一下子給你形成了落差,好比一覽眾山小之感。但是你不能否認人的私心和缺點。因為在某方面來說,人的私利可能會推動社會的發展。舉個例子,比如說人因為懶而發明了汽車,發明了飛機。有些人因為膽怯而不敢做很冒險的事,而規避的風險。這個世界是陰陽對立晝夜交替的,你面對的光越強烈,你背後的陰影也越大。所以你承受了更高的智慧,你將面對更深的深淵。
其實我想問你一個問題,就是你學哲學的初心是為了什麼?如果是淨化心靈,改造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話,這只是一個小小的開始。明朝大哲學家王陽明說知行合一,致良知。那麼學習哲學應該是為了發現自己內心的善良,用良知去感化周圍的人,讓世界變得像我們心中憧憬的美好世界。這才是哲學的社會意義。
我們尊敬的民族英雄魯迅先生也說:真正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你看到了人性的醜陋一面,你更要堅強的為自己心中所想的所憧憬的美好世界去奮鬥去努力,這才是你去學習哲學的真諦。
是啊,我們這個世界已經不需要太多的批評家,而是需要更多鼓勵者創造者。
蘋果創始人喬布斯曾說,我願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問和蘇格拉底的一個下午。這是喬布斯對哲學的高度崇拜。對智慧的渴求。我們要明白,喬布斯的思維遠高於常人的思維,對於他尚且需要去學習,而我們只是初學一點皮毛。應該更加閒下心來去研究。
-
8 # 有智有勇
打小痴迷哲學的結果是,走在人群裡,我感到孤獨和寂寞。由於洞悉人性,我能成為所有人的朋友,但並非所有人都能成為我的朋友。我想跟人說話,結果發現不如去跟蟲魚鳥獸花花草草對話。
-
9 # 愛喝茶的精靈
還是要看你看到什麼哲學思想體系。
越是看清人性,越覺得人類太不容易,更容易理解,也看得更明白,這個世界,只要看明白了,很多事情就好做決斷了!
-
10 # 重返現場
多看看道德經,論語!
哲學,本來就是抽象的,是對那些在日常生活之中被習以為常的事情進行的重新認識。為此,數千年來,從軸心時代到近代到現代,哲學家們在生活之外的領域裡,創造了許許多多對於我們實際的生活並無多大用處的詞語。有些詞,譬如現象、辯證、經驗等,還有些詞,譬如物自體、異化、範疇等,前者或許你覺得太過熟悉,後者或許你覺得太過陌生,但是對於學哲學的人來說,它們是一樣的,它們都需要被重新認識,在一套新的話語體系裡被重新建構。
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你不可能再昧著良心說,學習哲學對我看待生活沒有絲毫的影響。
只是這種影響,並不是能夠被學習中的人突然發現的,它是異常緩慢,甚至悄然無息的,等你發現的時候,你只會覺得——難道這個世界不是本來就該這樣子嗎?而至於它從前在你眼中是什麼樣子,或許你已經記不起來了。
-
11 # 且看且論
我也對哲學著迷。然而與您可能不太相同的是,在敬佩用語言揭露人性的哲學家,瞧不起世俗某些人的同時,感覺世俗中有人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如一座豐碑。
比如“愛祖國,這是壯麗的事情,然而還有更壯麗的事情,那就是愛真理。”——(俄)彼得.雅科夫列維奇.恰達耶夫。
中華有人給這段話加一個定義,叫做深刻的清醒的否定式愛國主義。龍應臺並演繹成那一句有名的“只在乎小民尊嚴,不在乎大國崛起”。——是說,當“世俗”的國與她(自由民主)的價值觀相沖突,她將毫不猶豫地放棄這個“國”。
並用一系列語言行動,否定新中國。對決新中國。
恰達耶夫說否定那個國,然而他這個當時俄羅斯精英,十二月黨人,奮鬥著,為苦難的人民。
而中華模仿恰達耶夫名言表達所謂哲理認識的精英,否定的,是解放勞苦大眾及農奴的新中國。
哲學讓我眼界高遠明辨是非。而將纏亂麻攪渾水者,暴露在陽光下。
-
12 # 閒雲草堂
人一生沒有太多的對於錯,只有你覺得值與不值。即使真的入了這行,又有什麼了。有句話
說的好,不成功便成仁。只要《站在大眾》的角度去看待周圍的一切事與物,自然而然,你就
不會有太多的疑問?就好比我說:人活一輩子為的是什麼、追求的又是什麼,平常人肯定會說
為了自己、還有家人。可有的人,就不會這麼說:他《她》會說:我活著,不僅僅只是為了自
己和家人、而是為了有一天能用“我的思維、我的雙手”給予每個人幫助。生亦合歡、死亦何
苦、生要生的意義、死要死的有價值,這才不枉我們“為人一世”的做人原則。而至今為什
麼學習哲學理論的人,都解不開其中的謎題,那是因為,你缺乏自信、對自己沒有信心。想了
卻不敢做、做了卻不知道從何做起。先學會靜心吧!把心靜下來了,在慢慢思考,一定會事半
功倍。想要深入研究這方面,必須前提條件是:你平常的心態要非常之良好、不被事物所引
誘、當你想的不是你所想的、當你看的不是你所看的、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了!一般人是不可能
達到這種程度的,除非你是神、那麼你能不能當神了、明眼人都知道,這也是不可能的。
先學會“修心”心理問題才是最重要的,心態好了、做什麼都好、也不要在乎別人,怎麼想、
怎麼看、自己怎麼想、怎麼看才是最關鍵的。也只有“事實證明”才是硬道理。
-
13 # 橘南讀書
哲學家們只顧解釋世界,但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改變世界。BY馬克思
鄙視鏈問題對哲學入迷,看到哲學家們對人性的解釋鞭辟入裡,你把這些從書本上看到的理論往身邊人身上一套,真精準。於是,就更鄙視人了。鄙視鏈的問題一直存在,在某個方面會的多一點之後,就會鄙視那些在這些方面的小萌新。
但是,你知道其實,哲學家們也處在鄙視鏈的一環中嗎?著名的物理學家費曼,就是出了名地鄙視哲學家,心理學家,為什麼呢?因為他是真的天才,他跟那些哲學家,心理學家pk的時候,從來沒有落過下風。
我認為,你沉迷哲學之後,開始鄙視別人,很大的原因,就是懂的東西還不夠多。懂得越多,人可能會越謙虛。
哲學家解釋世界有侷限性不知道你沉迷的是哪位哲學家,亦或是所有的哲學家?
我看過叔本華,尼采,馬克思,維特根斯坦,柏拉圖的著作,稍微瞭解一點點。
據我所知,這些人的哲學觀點並不都是關於人性的,比如說柏拉圖的《理想國》裡面就有很多思辨性的東西,你可以多多關注一些其他方面。
哲學家的著作其實有時候很有煽動性,比如說馬克思的一些著作,有一本是講資本家怎麼剝削工人的,如果全盤接受,感覺馬上就要爆發起義了。
尼采,叔本華,維特根斯坦,蘇格拉底都有很多厭女言論,這些也是他們的侷限性,需要批判性思考他們的觀點。當然,我本人是很喜歡尼采的,可是他的一些言論,我也不能接受。
一點建議建議你除了哲學類書籍,再適當讀讀其他方面的書籍,開闊一下眼界。這裡,我想推薦一本《別鬧了費曼先生》作者就是費曼,這是一本相當有趣的書,相信你一定能夠喜歡,並且有所啟發。
-
14 # 傅劍文
我對哲學的期盼: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學習哲學,也並不是要做學問,而是想從哲學中獲得啟示,也就是想知道我們這一生到底是怎麼回事兒,要活一個清楚明白,其它都是次要的。而這件事情,似乎也只有哲學才能真正讓你辦到。
哲學的智慧河流,發源於往哲先賢們的辯論與洞見,影響了科學、宗教、藝術等人類文明成果至今。
施特勞斯的《什麼是自由教育?》一文結尾的一段話,這段話是:
自由(人文)教育,作為與最偉大心靈的不斷交流,是一種最高形式的溫順 (且不說謙卑)的試驗。它同時是一次勇敢的冒險,它要求我們完全衝破智識者的浮華世界,它和他們的敵人的世界完全相同,衝破它的喧囂、它有的浮躁、它的無思考和它的廉價。它要求我們勇敢,並意味著決心將所接受的觀點都僅僅當成意見,或者把普通意見當成至少與最陌生和最不流行的意見一樣可能出錯的極端意見。自由教育是從庸俗中的解放。希臘人對庸俗有一個絕妙的詞:他們稱之為apeirokalia,形容其缺乏對美好事物的經驗。而自由教育將贈予我們這樣的經驗:在美好之中。
人生成長過程中,我們需要有某種行動和體悟,去讀那些無字之書,但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徑也還是閱讀那些人文經典。
在經典裡面,不僅凝集了那些偉大心靈的思考,也結晶了他們的行事。重要的還在於,他們已經不在了,我們只能透過經典來達到他們。
經典就是我們穿行於各個高峰之間的索道,它也給我們提供一種評判自身和社會生活的標準。
只有那些有過好幾種經驗的人,才能比較好地在這幾種經驗之間進行判斷和取捨。
-
15 # 江上俠chenxiliang
筆者領會你提問者的心態:學了哲學,懂得了許多哲理,越學越覺得周圍一些人平時說話辦事,表面志高氣揚,實際上違背常識,就看不起他們。對此,筆者認為,學哲學,入了迷。這是好事,但瞧不起眼高手低的人是大可不必的。《尚書》記:“知人則哲”。你透過學哲學,觀察分析別人的言行違反哲理,這是你的進步。但不能以自己的進步瞧不起不明哲理的人。你可以而且應該和別人在交談時、討論時、爭論時,用你的知識去說服別人,去反駁別人的不正確的言論。若你以己之長來看不起別人之短,人際關係不會改善。交友之道,要心平氣和,互相幫助。
-
16 # lyb1981227
很簡單,人是世俗的東西。你學哲學太多,學到的都是深層次的東西,而人在社會中往往很淺薄,在意的都是一些人情關係,甚至利益關係都算不上。看不到精神上的東西,瞧不起是自然的事情。
-
17 # 栩念希
我對哲學感興趣開始看書開始觀察解釋分析一些身邊的人和事確實會產生這種看不起人的心理 覺得有些人膚淺有些人粗鄙 有些人無知 但是有一天我在菜根譚上看到一句話 穢土多生物,水清而無魚 君子應當有含垢納汙之雅量,不應持獨行好傑之操 。那時候覺得自己過於偏執。不合道心。哲學只是感興趣,不能搞得做人都不正常了[呲牙][呲牙][呲牙]
-
18 # 四顧20DD
喜歡哲學的人,這年頭不多了。如果尊駕能悟到哲學家是看透人性,說明你學到了。
但正如武俠小說裡說的:一個人習武,無招、有招、無招。意思是開始時沒有招數,學到招數,最後忘記招數。其實也是哲學觀點,無到有,有到無。
那麼你現在的越來越瞧不起人,是第一階段進到了第二階段,也就是說,有招階段。如果是第三階段,那麼就不會如此想了,因為那時的你,已經超越了俗,對一些眼前看來不合理的,看不慣的事,就有淡然一笑,不會糾結,更不會瞧不起了。
所以真的哲學家是越來越謙遜的。當然,除了那個尼采,武功練的太過,他走火入魔了。
-
19 # 離恨人間
對人的共情,對人性的悲憫是哲學對人類的終極關照。如果哲學反而起了反效果,一般兩種可能,要麼仍處於霧裡看花水中望月階段,要麼陷入了某一類偏激學說的泥潭。
-
20 # 藤籌勁草論教育
想表達就一句話,尼采的名言:更高階的哲人獨處著,不是因為他喜歡孤獨,而是因為他找不到同類。
回覆列表
這是個很正常的心理。還記得,我剛開始學散打的時候,非常痴迷,也非常刻苦,打贏了幾場內部比賽,更是看不起任何人。看街上任何一個人,都瞧不起,覺得自己天下無敵。可當練的久了,見的多了,反而越發絕得自己很無能,越覺得自己很廢物。你現在就是處於剛懂皮毛,覺得自己掌握了一門學問,看懂了人性。所以瞧不起普通人,可當你越研究,看到越多,瞭解的越多,你的心態就會慢慢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