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寧靜的大海29184229
-
2 # 微史春秋
頊與煦的古今讀音發生了變化,今天讀音相似,古代頊與煦是兩個讀音,因此無需避諱。
避諱是古代等級制度的一種表現,特別是宋代,避諱達到高峰,“宋人避諱一例最嚴”。
避國君名字之諱,稱為公諱、國諱,宋代的公諱字,據宋孝宗淳熙年間頒佈的《淳熙重修文書式》中所列的公諱字共有326個。這裡還不包括孝宗之後的度宗等皇帝以及追封的趙氏先祖僖祖趙朓、順祖趙朓、翼祖趙敬、宣祖趙弘殷等諱字。
一、宋代皇帝為了方便百姓,減少百姓犯諱問題,皇帝多改名字。這算是宋代皇帝的一大特色,如宋太宗趙光義,本名趙匡義,先是避諱哥哥宋太祖趙匡胤改名光義,稱帝后改名趙炅。
此後的皇帝在被封為皇太子或繼位後大多改名。
如宋神宗,本名趙仲針,後改名為趙頊如宋哲宗,本名趙傭,後改名為趙煦。
宋代皇帝改名,選用較為生僻的單字,是為了便利百姓,但是即便這樣,宋代的公諱字仍是各代第一。
二、頊與煦今音相同,古音不同古代除了公諱之外,還有家諱,這也是非常嚴格的,士大夫極為講求,帝王家更是如此。、
避諱中,有一種是同音避諱,頊與煦似乎犯諱了。
宋哲宗改名為趙煦,是其父親宋神宗親自改動,宋神宗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避諱關節,即便他不知道,那些滿腹經綸的大臣們也不可能不知道的。
頊與煦在現代的讀音是極為相似的,但是在古代卻是有區別的。
古代有專門的韻書,這些書中就標明瞭字的讀音。
頊,今音xu,但是古代讀作yu.
頊在《唐韻》中注為“許玉切”,《廣韻》中注為“魚欲切”,《集韻》中注為“虞欲切”。
所以按這些韻書的發音,頊在古代讀作“yu”,與煦的讀音不同。
而煦字在《唐韻》中注為“香句切”,《集韻》中注為“籲句切”,讀作“xu”
所以在古代,頊與煦的讀音是不一樣,由於語音變化,今天的讀音非常相似。
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獻文帝和孝文帝父子和情況和宋神宗也相似,而且更復雜。
北魏獻文帝名拓跋弘,其子孝文帝名拓跋宏,在今天的讀音完全一樣,古音也極為相似,但是韻不一樣,前者是“胡肱切”讀作“hong”,後者是“戶萌切”,讀作“heng”.
所以宋哲宗趙煦避諱父親宋神宗趙頊,這個問題在古代並不成立。
回覆列表
在古代尤其是宋朝,避諱是很嚴格了,尤其是名字,父親和兒子的名字更是不能相同或相近
頊與煦在現代是同音不同聲,但是在宋朝是個什麼樣子呢?
查中華大字典等工具書得出結論是發音相同
查慶元條法事類,此二字貌似不避諱,些須是宋代發音不同的緣故?
誰能更好的解決?
望賜教,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