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寧老師說

    留守兒童和一般兒童比性格會有什麼不同?

    留守兒童這個詞的字面意思就告訴我們,他們沒有與爸爸媽媽在一起,他們留在了家鄉,他們是孩子。

    兒童,常理上說是應該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而這些孩子,遠離父母,自然形成了和他們和其他孩子的不同。

    1,他們通常個性比較孤獨。不太愛講話,比較靦腆,笑容也比一般兒童少。

    應該依偎著爸爸媽媽懷裡撒嬌的年齡,得不到爸爸媽媽的關愛。只能靠影片看到爸爸媽媽的笑臉,影片結束後,眼前又沒有了爸爸媽媽。試想一下,這時候孩子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巨大的心理失落感啊。

    在他們身邊的,不是親愛的爸爸媽媽,而是老人也可能是他們的叔叔嬸嬸表哥表姐。老人年老體弱,照顧自己,已經困難,再照顧了孩子就很力不從心了,能給孩子做熟飯,讓孩子穿上衣服,已經不容易,他們怎麼能再去深切的體會孩子的內心感受?

    其他的親戚看孩子的,就更不要說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他們一般不能做到像父母那樣對孩子體貼入微。所以,留守兒童,性格一般比較孤僻,不太愛講話。

    而非留守兒童就不同了,他們可以任意地說笑,可以隨意打鬧,爸爸媽媽不會嫌棄他們,他們想要什麼,儘管和爸爸媽媽開口,他們在快樂地成長。

    2,他們的物慾比一般兒童要低,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養護人,不能夠給予他們。

    留守兒童的爸爸媽媽去了遠方,一般,他們的收入不會很高。給孩子的玩具穿戴,是每年年底他們回家的時候,給孩子帶回去。而平日裡,他們知道,向老人或者養護人去要這些東西不太合適,所以一般他們不再期望從這裡得到他們的玩具和其他用品。

    3,他的心裡,總是有一些期望。

    就是期望著,爸爸媽媽早點回來和他們在一起,甚至他們的眼睛,總是望著遠方,就是爸爸媽媽走的那個方向和回來的那個方向。

    接下來,就是一年時間地苦苦等待,想著爸爸媽媽離去的那個方向遠望。

    這樣的感受是那些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孩子永遠不能體會的。

    真希望“留守兒童”這個詞,儘快消失。讓天下所有的孩子,能在爸爸媽媽的懷裡撒嬌,快樂地長大。

  • 2 # 明月入懷618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吹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各行各業,繁榮昌盛起來,隨著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程序的不斷加快,農民逐漸成為社會流動的主體。農民在開始耕種好自己責任田的同時,外出打工掙錢養家餬口,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的孩子卻留在了農村家裡,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包括內地城市,也有父母雙雙外出去繁華都市打工。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便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不在父母身邊生活的城市兒童亦可稱為留守兒童)。

    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副司長倪春霞在天津大學一場有關農村留守兒童、城市流動兒童的研討會上透露,中國今年將首次摸清留守兒童底數。將近一億!

    這個龐大的數字成了社會問題。給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困惑。

    留守兒童長期缺少父母的陪伴,缺少親情的關愛,因此,他們性格比較孤僻,冷漠。不願意與人交流,性格比較木訥內向,見人而不敢說話。

    留守兒童都是和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一起生活。長輩對孩子的教育往往是溺愛型的,含在口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要星星不給月亮。有的是散養型的。不敢吵,不敢說,只管溫飽。所以,孩子的學習成績往往比較差。老師家訪或者開家長會,爺爺奶奶還不配合。孩子往往沒有禮貌,不懂得感恩孝道。

    有的甚至網癮少年,長期沉迷遊戲,沉迷在虛擬世界裡不能自拔。自我封閉,長輩或老師一管教,都逆反,甚至自殺。孩子身心不健康,性格缺陷,出現了許許多多問題孩子!

    更耽誤了孩子的學習,也耽誤了孩子的前程,他們也早早的踏入了打工之路。

    我呼籲:教育部要成立留守兒童管理機構,派專人監督管理留守兒童和爸爸媽媽溝通的機制。這樣,留守兒童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長!

  • 3 # 小嘿成長記

    我曾經在一個三線小城的課外輔導機構,當過一段時間小學生的託管老師。

    託管機構中午給孩子們提供午飯和休息場所,下午放學後負責輔導作業。

    那個託管機構不大,有55個孩子,大多是四五年級的孩子。這個年齡的孩子大多已經具備獨立照顧自己的能力,而且他們的語數英作業相比一二三年紀的,難度增加很多。所以,這些孩子的家長把孩子送來,一部分是因為工作忙,顧不上孩子,另一部分是因為知識有限,無法輔導孩子的課業。

    工作忙的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一二線大城市工作,很少回來,把孩子交給家裡的老人照管。或者是長期出差在外,也是大多把孩子交給家裡老人照管。。另一種情況就是孩子的父母在當地工作,文化程度較低,甚至英語26個字母都認不了,只好拜託輔導機構的老師了。

    第一種情況下的孩子,就處於留守或半留守狀態。

    我當託管老師的時間不長。從第三個星期開始,我就大概能猜出這55個孩子,誰是留守兒童,誰有父母陪伴。留守兒童的狀態大多是這樣的:

    1. 搗蛋王。你想讓他坐著,他一會要解小便一會後背癢,就算屁股在板凳上,那雙眼睛也左顧右盼地不安分。課本書皮看起來很滄桑,但展開後除了書角折得不成樣子,書面乾乾淨淨,很少有書寫痕跡。你連吼帶哄地讓他掏出作業本,好嘛,沒有!翻遍書包找不到一個本子。鋼筆倒是有,看他滿手的墨水痕跡就知道有。老師只好想辦法給他找個本子,答應著好好地寫。書本也攤開了,小腦袋也低下了,很專注的樣子。老師好奇地去看:鋼筆尖被按倒了,本子紙已經被撕掉半拉,有的變成了小飛機,有的變成了小風車……

    2. 傷透腦筋的成績。成績差點不可怕,小學的知識點大多處於起步階段,下點功夫不難追趕。一開始我信心滿滿,我家孩子的智商分數只有59分,我還能讓孩子的語數英保持80分以上呢!更何況這些智力正常的孩子!我攤開課本,掰開揉碎地給他講,人家把本來滴溜亂轉的小眼睛一閉,大喊一聲:“老師,困啊!”緊接著裝出一串響亮的呼嚕聲,外帶著引起一片鬨堂大笑!

    3. 懶惰。鞋帶不繫,為了避免絆倒踢著兩條長長的鞋帶;鼻涕不擦,寧願來回吸溜著;手背有積累的黑垢,手心是帶著汗水的墨水混合泥巴;男孩頭髮長了也不理,只要還沒蓋住眼睛……視覺上的衝擊是一回事,味覺上的衝擊更可怕,不知道多久沒正經洗澡了啊!

    4. 脾氣大。留守的孩子對老師還算是相對客氣些的,最無法無天、原形畢露的表現是在爺爺奶奶面前。尤其是來接孩子的爺爺奶奶嘮嘮叨叨:“好好學習好好學習啊,要聽老師話要聽老師話啊……”。孩子一般就會極不耐煩地大吼:“你煩不煩啊?”甚至眼睛裡還有淚花!然後把書包拋給爺爺或奶奶,逃跑一般地大步先離開託管機構…

    5. 懦弱,不自信。不是所有的留守孩子都張牙舞爪、個性十足,也有膽小怕事的。那樣的孩子衛生一般不會太差,喜歡坐在老師不太容易照顧到的邊緣地帶。不主動問問題,更不會和老師爭論問題。但是,不管脾氣大還是脾氣小,留守孩子一般很難有一雙從心底肯定自我、堅信自我的眼神。

    我在託管機構只做了三個月左右就離開了,原因是這份工作牽制了我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我家孩子本來就不夠聰明,需要陪伴著下很大苦功。看到兒子成績下滑,我放棄了這份工作。

    留守的孩子就算惹人生氣,但更讓人心疼。如果條件許可,還是儘量陪伴孩子吧!畢竟,錯過孩子的成長時期,就再也無法逆轉時光!

  • 4 # 木清懿然

    我並沒有覺得他們性格上有什不同。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選擇,但是孩子自己是無法選擇的,他們只能接受。

    我曾經也是一名留守兒童,跟著爺爺奶奶一生生活,但是父母還是給了我很多的愛,他們也只是想我們能有一個更好的生活。

    我們和別的孩子一樣,打打鬧鬧,性格開朗,而且更獨立。

  • 5 # 知慧關關

    留守兒童,因為他們沒能在父母身邊生活,會覺得自己和別人不同,可能會覺得自己是不夠好的,被拋棄的,是不被愛的,相對而言可能沒那麼自信,顯得孤僻。

    但是留守兒童的創傷也有可能是回到父母身邊後才形成的。比如孩子不能很好的融入家庭,覺得自己是外來的。

    孩子不在父母身邊長大,他們內心會有一個理想化的父母,他們的內心其實是渴望回到父母身邊的,可即使回到父母身邊,但是他們感覺父母對他並沒有那麼親,所以他們對父母的渴望是無邊際的。哪怕父母其實也很愛他,但是還是會覺得不夠。

    這類的孩子回來後,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可,會為父母做很多事,表現得很懂事。如果這個被留守的孩子是家裡的老大,會比較可悲,因為他這輩子都很可能為家族付出,犧牲自己內在的自由和自我的需求。

  • 6 # 小林子啦啦啦

    所謂性格的形成,三分先天七分後天。那麼,身處特殊環境的城市留守兒童,他們的性格特點又受到了後天怎樣的雕塑?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因為長期不和父母交流,所以城市留守兒童在思維模式上容易走極端,多表現為不善於與同伴交往,人際關係緊張、遇事易衝動等性格特點。

    另外,與農村留守兒童容易自卑的特點不同,城市留守兒童更多地呈現出自負、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關心我的人少,我也不在乎”成為了不少城市留守兒童對自己的心理暗示;而年齡大一些的孩子,會不斷把自己的父母與別人的父母作比較,越發容易產生怨恨父母的情緒,從而導致焦慮、自閉等。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識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7 # C5000的China夢

    現代的媒體誇大了,一味的悲情化留守兒童。本人,40歲,也是曾經的留守兒童。而且在我們那裡我這個年紀的,曾經的留守兒童也很多,也沒見得我們那麼悲慘。

    一個人的性格形成的影響因素很多,留守兒童幸福與否在於他們能否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整天與父母呆在一起,卻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也會得抑鬱。

  • 8 # Kitty彤

    留守兒童一般都是老人撫養。如果老人比較開明,對留守兒童悉心照顧,我覺得這樣的孩子跟正常的兒童沒有區別。

    區別在於將來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如果父母疏離孩子,留守兒童還是會有自卑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五六十年代的女人生娃生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