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逆天而行唯我逆天

    曹操,那時雖然曹操對戰劉備失敗了,損失了夏侯淵,但還是諸葛亮說的,三分天下,曹操佔其二。並且是當時最重要的中原地區,不管是人口,經濟,文化都是第一。人才濟濟。這種情況其實早在赤壁之戰後就奠定了。漢中之戰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劉備有了一定的資本與曹操對抗,但卻比不上曹操。

  • 2 # 為小人物立傳

    關羽北伐是戰略錯誤,赤壁之戰後,曹、劉、孫三足鼎立局面形成,但是孫劉聯盟關係因為荊州歸屬問題暗藏危機,孫權認為赤壁之戰的勝利,主力部隊是東吳,劉備只是配角,卻佔領了荊州,於心不甘,初期,周瑜去世後由魯肅繼任都督,魯肅的策略是聯劉抗曹,讓劉備在北面擋住曹操,所以孫劉雙方談判的結果是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曹操聽到這一訊息時,正在寫字,驚得連筆都丟到地上去,東吳魯肅去世後,都督一職由呂蒙繼任,呂蒙力主奪回荊州,完全佔領長江,不依賴於劉備,於是孫權處心積慮的要奪取荊州,孫劉聯盟面臨破裂,但是呂蒙表面上對佔據長江北岸的關羽恭恭敬敬,實際上磨刀霍霍。所以,在關羽北伐前,曹操、劉備、孫權三方,以曹操實力最強。

  • 3 # A紫氣東來8083

    其實稍瞭解三國的人都知道這是個偽命題。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形成,也相對迎來一個小平穩期,魏國佔據黃河流域這一正統地牌,對其餘倆家來說就是手中握著王炸,人口數量有絕對優勢,土地平坦肥沃易耕種,有利於騎兵養成,那就是一個個坦克版0點1呀,再看看另倆家總體上都靠地利一一天險來規避進攻,。關羽佔據荊州之地本是蜀國一半的本錢,就像今天的甘,貴,青,寧,另外給你一個上海,結果不韜光養晦,孤兵冒進,被另兩家分了,悲劇開始了。

  • 4 # 赤玄子

    關羽北伐前,正是劉備蒸蒸日上時。正確策略是,繼續和東吳聯手,北伐,分食曹操城池,阻止曹操東山再起,以利益誘之,以利害淅之

  • 5 # 歷史大片

    關羽北伐前,形勢有利於吳蜀聯盟!魏國內部地盤還沒有消化完!北方連年戰亂,需要修養生息,然荊州東吳一直比較安定!

    關羽北伐發生在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起於當年夏秋之交,終於冬季,前後僅三四個月。這一年裡,天下還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按時間順序分別排列如下: 3月,曹操親赴漢中與劉備交戰; 5月,曹操在漢中失利後撤退; 7月,劉備在漢中稱王; 7月,孫權出擊曹魏的合肥; 8月,關羽開始北伐; 10月,曹操從長安返至洛陽; 11月,孫權命呂蒙突襲荊州; 11月,關羽失敗後被殺。 這一年的主戰場,上半年在漢中,下半年轉至荊州,中間還穿插著合肥。

    上述三大戰場,分西、中、東三路,其基本格局貫穿於三國全過程,以後三國鼎立,各方互攻,主戰場多在這3個方向。三方之中曹魏勢力最大,但仍難以統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由這3個戰場所形成的:曹魏經常不得已情況下同時在這3個戰場作戰,再厲害,想同時打贏3場大戰也難以做到。 劉備與孫權自赤壁之戰前即結盟,他們之所以走到一起,就是看中了這種「 ”二弱戰一強”的特殊格局。孫劉聯盟的核心在於曹魏無論攻擊聯盟中的任何一方,另一方必須參戰,所做的不是來救援,而是出擊曹魏的其它方向,令其首尾不能相顧。 把目光鎖定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如果按照上述孫劉聯盟的視角看,孫權一開始是按照正確思路去做的。劉備是在上一年出擊漢中的,當時孫權並未行動,這是因為曹操及其主力那時還在中原,孫權不能輕動。待曹操本人赴漢中後,孫權立即抓住機會,出擊曹魏的合肥。此次合肥之戰不過是前次逍遙津之戰的翻版,孫權的作戰目的就是配合劉備,戰役選定的時間和地點都是準確的。此次出擊合肥也表明,直到這時孫劉聯盟仍未解體,孫權儘管對關羽有一些不滿,但深知聯盟的存在對自己很重要。 盟友都行動了,關羽為什麼不動呢?從常情分析,關羽此時應當有所行動,即使不發動大規模北伐,至少也要將主力北移,對曹魏的襄陽、樊城一帶施加壓力。但關羽似乎沒有這樣的安排。關羽如果行動,最佳時間是在當年3月,這時曹操已至西線戰場的漢中,關羽可以放手在中線戰場出擊。但一直到了7月下旬,盟友權孫權都已在合肥城外與曹軍交上了手,關羽仍然身在公安,在這裡接見了劉備派來的使者,接受了前將軍的任命。 漢中之戰期間關羽沒有任何行動,這可以理解為,劉備認為不需要關羽的配合也能打贏漢中之戰。但此時漢中與荊州間還有另一場戰事同時進行,即劉封、孟達搶佔上庸三郡,這一仗難度不大,關羽如果能從公安、江陵向北用兵,對劉封、孟達也是一個有力支援。然而關羽似乎也沒有這方面考慮。是關羽在戰略上太保守了嗎?當然不是,關羽哪裡是保守的人?關羽其實是想北伐的,而且不幹則已,要幹就幹一場大的!送走了費詩,時間已經到了這一年8月,關羽這時候突然興兵北上,開始了北伐。 這一年的荊州的確需要一場北伐,無論是呼應漢中和合肥,還是策應上庸,荊州都應有所行動。問題是,關羽選擇的時機大有問題,關羽開始北伐的8月,漢中已定、上庸已平、孫權在合肥已撤軍,西面、東面兩大戰場都歸於平靜,關羽卻突然在中線戰場異軍突起,這隻能理解為,此戰既不為配合別人也不用別人的配合。這是一場單打獨鬥,擺的卻又是大決戰的陣式,這樣的時機選擇太令人匪夷所思了!

    關羽北伐,以氣勢如虹、高歌猛進為開始,一路斬獲甚豐,但隨即急轉直下,失敗之迅速令人瞠目結舌。其實,這是符合邏輯的:關羽北伐之始,西線、東線兩大戰場均剛剛結束戰事,曹操、孫權將主力轉向中線戰場尚需部署的時間,這讓關羽鑽了個空子,憑藉威勇和特殊天氣幫忙,關羽走上了「 ”威鎮華夏”的人生巔峰。但是,當時總體格局仍是「 ”二弱對一強”,關羽突然北伐並屢屢得手,意外地造成了兩個嚴重後果:一方面,曹操不得不在極短時間內傾盡所有精銳來對付關羽;另一方面,這讓孫權看到了危機,劉備在漢中得手,關羽如果再在荊州得手,三方的強弱平衡格局將被打破,對孫權而言這也是不能接受的。 後面形勢的變化仍合乎邏輯:一方面,隨著曹軍精銳陸續向襄陽、樊城集中,關羽實力不足的問題充分暴露,鋒芒不再,由攻勢轉為守勢;另一方面,嚴重不安中的孫權做出重大調整,親手瓦解了聯盟,在關羽沒有預料的情況下突然給予其致命一擊,被兩路夾擊的關羽即便再勇猛,也扛不住了。 覆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下半年重要事件及其時間節點,可得出以下結論:關羽發動北伐符合形勢的需要,在某種程度上說,只有來上這麼一場北伐才符合歷史的邏輯,然而關羽北伐的時間選擇卻有嚴重問題,該行動的時候錯過了,不該行動的時候卻行動了,一件正確的事做在了錯誤的時間點上,其後果比不行動要嚴重得多

  • 6 # 識海泛舟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繼拿下蜀中後,又奪得了漢中,並於七月在漢中稱“漢中王”,同年八月關羽率兵北上發動襄樊戰爭,十二月兵敗敗走麥城,突圍時被東吳部隊所殺。那麼這場戰爭該不該打,打之前魏蜀吳三國形勢如何,我在這裡簡單分析一下。

    發動戰爭前魏蜀吳三國的形勢如何

    首先,說魏國,赤壁之戰以後魏國戰敗,雖然暫時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但是此時魏國仍然佔有中國北方大片土地,國富民強,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當時荊州北部也有部分地區是魏國統治的,關羽攻打的襄樊就是荊州的治所,是曹魏的統治地盤,樊城守將是曹仁。

    第二,說蜀國,此時劉備已經接連拿下蜀中和漢中,並在漢中稱王,實際掌握了整個益州,加上赤壁之戰之後瓜分到的一部分荊州,從實力上來說雖然比不上另外兩家,但是也算是有了自己的一塊地盤,有了用武之地,且益州易守難攻,劉備據此有成就霸業的可能,荊州此時由關羽鎮守,主要部隊駐紮在南郡江陵公安一帶。這個階段孫劉聯盟還是一直保持在的,蜀國也把主要魏國當做是主要敵人,關羽更是從來沒有把吳國鎮守在江夏前線的大都督放在眼裡。

    最後,說吳國,吳國此時的心理很微妙,從實力來說吳國強於蜀國一點點,但是又落後很多於魏國,因此按正常決策來說肯定還是繼續保持孫劉聯盟,聯蜀抗魏,但是此時劉備已經取得益州並且控制了荊州比較富庶的南郡,換句話說就是劉備基本上掌握了長江中上游地區,因此這時處於長江中下游的吳國的壓力會變大,他們肯定十分希望奪回荊州這樣才有保障,也防止蜀國過於強大後進而先吞併他們。因此這個時候吳國在關羽攻打襄樊的時候選擇了站邊曹魏,偷襲了關羽的大後方,致使關羽丟了荊州。

    關羽該不該發動北伐

    我的看法是應該北伐,但是需要考慮周全準備好一切事物以後再去打襄樊。

    首先,襄樊地區是荊州治所,劉備要想控制整個荊州,這場戰必須是要打的,而且本來蜀國的政治口號就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因此遲早也都是要往北打的,諸葛亮的《隆中對》中也給了戰略規劃“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因此北伐是必然的,但是時機尚未成熟。

    北伐應該發動,但是要先處理好與吳國的關係,因為劉備已經佔據了益州,現在如果拿下襄樊就基本上等於又控制了整個荊州,這個肯定是吳國不願意看到的也不敢看到的,因此需要處理好與吳國的關係後才能出擊北上,否則像關羽一樣剛愎自用不把吳國放在眼裡冒然出擊,最終導致兵敗身亡。

    總的來說,這場戰役是蜀國必須要打的,但是發動時間時的情況對於蜀國來說並不是有利的,尤其是關羽擅自行動沒有事先和劉備諸葛亮商量好導致最終兵敗丟失了荊州。

  • 7 # 拿雲主人

    關羽是個將帥之才,可惜又是個君子。不管魏,蜀,吳形勢如何,在那謀臣智士林立的環境中,他的北伐註定失敗,因為他是個君子。

  • 8 # 奇門遁甲術祥界

    我認為曹操更有利,曹操在用人上面很到位,雖然疑心病很重,但看人很準,也很敢用人,他所在的管轄地人口也是最多的,他管轄地田地也多,

  • 9 # 小夜貓成本課堂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讀完一本厚厚的《三國演義》,我才真正體會到了”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是一個歷史人物的舞臺,把重多人物刻畫地淋漓盡致,使我不得掩卷長思……

    先來談談曹操,大多數人認為他很奸詐,也有人總結了一句話:”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挾天子以令諸侯“體現了他做事周到的特點。”寧我負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負我“是曹操的人生哲學。但曹操也有優秀的一面,他求賢若渴,看重人才,無貴賤之分,打破了當時書香門第、貴族子弟才能做官的規矩。

    與曹操相同的人物是劉備,在現在的社會上,人們都打趣的說劉備是”哭來的江山“,劉備膽小,當年他與曹操煮酒論英雄時,曹操說了這樣一句話:”今天下英雄,惟操與使君耳。“可把劉備嚇出了一身冷汗。劉備講仁義,愛戴百姓,他也很注重人才,使得關羽、張飛、趙雲都在他帳下聽令。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今……“這就是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再現了赤壁之戰的戰火紛飛,也為三國鼎立定下了基礎,立下了汗馬功勞,而曹操也差點在赤壁之戰中丟了性命。

    一個國君要想建立一個好的帝國需要一個輔佐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好大臣,這就是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事實也證明,諸葛亮不是一個草包,他一展英才,空城記、草船借箭充分驗證了這一點。而”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看出了諸葛亮的忠心耿耿。

    光有”識“可不行,還需要有”膽“,就像趙雲,幾乎百戰百勝,無戰不勝,他也稱”趙子龍“,他其時也為曹操效過力,但後來歸了劉。雖說一代天驕是成吉思汗,但子龍也可以做了。

    我們世紀少年應該具有諸葛亮的”識“,趙子龍的”膽“,這就是膽識。《三國演義》有三絕:義絕、奸絕、智絕。恰恰,關羽見證了義絕,曹操見證了奸絕,諸葛亮見證了智絕。讀了這本,《三國演義》,我獲益匪淺。

  • 10 # 格物小書齋

    關羽北伐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先說結論,歷史小學徒認為:孫權政權更有利,北伐前曹魏政權處於內亂四起、疫病猖獗、戰線收縮的戰略收縮期,劉備政權處於新建政權暗流湧動、疆域版圖持續擴大的創業擴張期,孫權政權處於權力穩固、後方安寧的穩健期。形勢對孫權政權更加穩健、更加有利。

    一、曹魏:內外交困、戰略收縮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之前的曹魏,是一個內亂四起、疫病猖獗、戰線收縮的全面收縮期。

    (一)首先是內亂四起

    從216年曹操晉爵魏王開始,曹操開始一步步露出了他的狼子野心,不斷僭越帝王禮制,從旌旗、車飾等都按照皇帝的規格去執行,引起了曹魏內部部分士大夫群體的嚴重不滿,217年許中京兆金禕造反,挾持漢獻帝反攻曹魏。218年宛城守將侯音造反。一直以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相當一部分人的歸順真是因為曹操在法統上的正當性,而曹操不斷加碼的僭越行為,讓曹魏政權內部潛在的矛盾激化顯現出來,而且集中爆發在許中、宛城等曹魏政權的核心區域,雖然曹操很快就平息了叛亂,但仍造成了極大的威脅,許中金禕甚至還暗中與關羽通訊聯合,引以為援,威脅極大。

    (二)其次是疫病猖獗

    217年冬天,曹魏境內爆發了大規模的疫病,建安七子一年之內死了5個,連醫聖張仲景的宗族都死了三分之二,可見疫病傳播之廣、影響之烈,極大地影響國計民生,直接導致屯田大面積減少、民生凋敝,219年陸渾縣孫狼起兵應關羽,讓曹魏震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疫病餘波讓百姓不堪重負、憚於遠役。

    (三)最後是戰略收縮

    219年初黃忠在定軍山斬夏侯淵,奪取漢中。曹操與劉備對峙數個月,曹軍疲憊,於是撤回長安,劉備就此佔據了漢中。

    從這以上幾個方面來看,關羽北伐前的形勢對曹魏是極其不利的,王制僭越、疫病猖獗都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也許是因為內部形勢不穩,曹操才會放棄漢中,收縮戰線。

    二、劉備:快速擴張,新舊相爭

    從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藉助劉備力量攻取漢中張魯開始,一直到關羽北伐前的219年,可以說是蜀漢的戰略擴張期,劉備一路凱歌,順風順水,佔據荊州,攻取益州,但很多內部矛盾被創業過程中的極速擴張所掩蓋,卻極大地影響了劉備後續的發展。

    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就是新人與舊人的問題,劉備從荊州等地的老部下舊人與益州本地的新人處理問題,由於也僅有短短8年的時間,加上外部擴張來的影響,未能得到較好的平衡。正是因為在這個問題上處理不當,導致關羽敗走荊州後,沒能得到上庸房陵地區的援助,最後兵敗被圍、身死人手。

    在劉備旗下的益州新人派中,孟達和法正是兩個典型代表人物,他們兩人都原是劉璋的部下,當時劉璋以法正為正、孟達為副,赴荊州迎劉備。以對孟達的處置為例,劉備稱王后,命孟達從秭歸攻房陵,劉備“恐達難獨任”,仍自漢中遣養子劉封與孟達會師上庸,統孟達軍,劉封下統孟達之軍,是以親統疏、以新統舊,造成了三郡地區敏感的局面。後來孟達和劉封不肯援助關羽攻打樊城,導致關羽需要從荊州抽調人馬,荊州防守空虛給了東吳可乘之機;關羽敗後,他們也不肯援助。正是因為二人不和、相互牽制的緣故。當時,如果守上庸的不是劉封孟達,而是張飛,關羽也不至於輸的這麼慘、還丟了性命。

    由此可見,雖然劉備在北伐前擴張得很快,實際上由於政權新建不久,在很多利益分配問題上都未能得到妥善的處置,間接導致了關羽北伐的失敗。

    三、孫權:內部穩定,地緣失利

    相對劉備,孫權在江東經歷二世,已經不存在這樣突出的內部矛盾處理問題,也沒有像曹操那樣嚴重的疫病影響,東吳內部安定。加上建安二十二年,陸遜起兵征討山越,降服丹陽、會稽(今浙江紹興)等三郡山越,收降了山賊,得精兵數萬人 既消除了後方的隱患,也進一步增強了軍事實力。正處在一個最好的時期,可以全力應對來自曹操和劉備的外部影響。可以是形勢最好、內部環境最為穩定的一方。

    對那時候的東吳來說,影響較大的是曹操在合肥等地與東吳的相持,但那段時間曹魏自顧不暇,壓力大減,其次是劉備佔據荊州上游,雖然後來東吳討回長沙等三郡,但戰略要地南郡還在劉備那。萬一蜀吳聯盟瓦解,隨時面臨著來自劉備和曹操的雙線攻擊,隱患極大。因此,東吳才會趁機攻取荊州,奪取南郡。

    四、關羽北伐:天時地利俱全,唯缺人和。

    關羽北伐前,佔據了天時、地利,唯獨缺了人和,導致了北伐失敗。

    (一)從地利來講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獲得房陵、上庸和西城後,曹操所屬的襄陽、樊城的西側已經沒有屏障,使得關羽進攻襄陽樊城更加有利。如果他能夠成功佔領襄陽樊城,還能讓荊州與漢中連成一片,破解荊州遠離益州的不利局面。

    (二)從天時來講

    當時水潦方生,有利於關羽發動水軍。曹操方內亂不止,都是攻打的好機會。

    (三)唯獨敗在人和

    一方面關羽在對吳關係的處理上太過生硬,強硬拒絕孫權的和親提議,又在敏感時期搶佔東吳的糧倉,給了東吳發動進攻的藉口;另一方面,蜀國內部勢力還不夠穩定,在快速擴張過程中沒有處理好新人舊人的關係,導致關羽失利後未能得到來自劉封和孟達的援助,最後敗走麥城身死人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你一套房子,前提是要你忍受你不能忍受的人!你會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