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19年,《凡爾賽和約》苛刻的條文,在德國引發了反對《合約》的狂潮,他們不僅要承受精神上屈辱,還要承擔鉅額賠款。每一個民眾把自己的不幸,經濟不景氣,全部歸咎於“可惡的法國人”,而將魏瑪共和國看作是賣國賊和叛徒。

    隨著東歐各國紛紛獨立,奧匈帝國也隨之崩潰,成為一個領土只有8.4萬平方公里的奧地利。這些獨立起來的小國,看似是對德國勢力的瓦解,但事實是,英、法兩國必須對這些小國承擔保護的義務和責任,反而加重了他們的負擔。

    不過,協約國並沒有放過這些新興的小國,也簽訂了一個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一樣承擔戰爭賠償。匈牙利損失了70%的領土,保加利亞、土耳其也被割地、要求戰爭賠償。這種仇恨,致使他們在二戰中繼續成為德國的“跟班”,或者保持中立。

    而作為戰勝國的義大利,也十分仇恨英、法等國,這是為什麼?原來,義大利在一戰中的表現實在是糟糕透頂,不僅不能支援,反而成為英、法、美軍隊的累贅。說就不好聽的,如果沒有盟友的救援,義大利早就不存在了。

    如今,居然厚著臉皮要求分割匈牙利的土地,自然遭到英、法、美三國的拒絕。但義大利依然死纏爛打,一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樣子,徹底激怒了美國總統威爾遜,指責義大利不要太過分,否則原先的許諾也不做數。

    結果是,義大利所獲最少,從此對英、法等國極為不滿、懷恨在心,併成為二戰中選擇加入軸心國的主要原因。作為戰後歐洲唯一的大國,法國不“善待”戰敗國,甚至是戰勝國,讓其在戰後的與他國關係,非但沒有改善,反而漸行漸遠。

    法國的強勢,讓《凡爾賽和約》成為法國的《和約》。

    一戰後的歐洲大陸,法國成為唯一的霸主,但他們也明白,沒有俄國的牽制,英國的助戰,美國的參戰,僅憑法國的實力根本打不過德國。於是,全力支援波蘭復國,企圖扶持一個“強大的”波蘭牽制德國,但波蘭根本沒有實力牽制德國。

    更讓他們擔心的是,《凡爾賽和約》儘管苛刻,但並沒有從根本上瓦解德國。也就是說,儘管德國遍體鱗傷、精疲力盡,但其元氣未傷,仍然強於每一個鄰國。於是,法國仍希望與英國、美國保持結盟,從而保障自身安全。

    但作為法國戰時最堅定的盟友英國,卻在戰後發生了變化。由於德國海軍全軍覆沒,來自海上的威脅消除了,他們再次重提“大陸均衡”政策,不能眼看法國一家獨大,要求對德國“從寬處理”,但遭到了法國的抵制,雙方出現了“裂隙”。

    美國對法國在《凡爾賽和約》的做法十分反感,一是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實惠,讓美國人普遍認為去遙遠的歐洲作戰,根本就是“勞民傷財”;二是法國的強勢,主要表現在,不同意英、美兩國不要過分削弱德國的建議。

    面對強勢的法國,美國的做法是,既然不聽我的,你就自己玩吧。乾脆以參議院否決《凡爾賽合約》為由,不再插手歐洲事務,法國意欲與美國結盟成了泡影。而英國以“英、美是一家”為由也不結盟。這樣的局面,是法國人沒有想到的。

    也就是說,如今支援《凡爾賽和約》的,只剩下法國一家了,成了法國的《和約》。沒有英、美兩國的結盟,剛剛從戰爭走出來的法國,比削弱後的德國強不到哪裡去,再加上其他國家要麼三心二意,要麼勢單力薄,法國再一次被孤立了起來。

    從此,對德國的一舉一動更加地小心謹慎,甚至達到了“神經質”的地步,無時不刻地試圖削弱不斷強大的德國。但“形單影隻”的徒勞,讓英國人“沒事偷著樂”,美國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德國則“肆無忌憚”的壯大。

    正是因為法國在《凡爾賽和約》中,表現出的強勢和“得理不讓人”,讓其在歐洲的處境更加的孤立和兇險。他們一邊“舔血療傷”,恢復戰後經濟,一邊對德國的崛起十分敏感 ,特別是“魯爾危機”,就是法國人“神經質”的真實寫照。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 2 # 丹書戰史

    《凡爾賽和約》的本質是戰後重新劃分勢力範圍,世界只有這麼大,幾個世界頂級大國在這次會議中說到底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極力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壓縮對手的勢力範圍,以及為自己日後擴大勢力範圍做準備。

    這次會議結果對於法國來說,是沒有達到他的訴求的,法國希望的是在歐洲大陸上自己一家獨大,然而英、意等國沒能讓法國如願以償,雖然奧匈帝國分解成多個國家,不過這些國家和民族矛盾也為戰爭埋下了隱患,這一點相信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都是能夠預測到的。

    法國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是極力壓榨德國,這樣奧匈帝國分解後的小國也就群龍無首,另一方面法國自己也能獲得利益。但是這套方案遭到英、美等國的抵制,他們不希望法國獨霸歐洲大陸,在自己沒有實力插手的時候,只能依靠義大利、德國等國來牽制法國。

    更重要的是這次會議並沒有確定一件十分重要的事,那就是海軍力量如何分配,僅從這次合約中各國的態度,顯然是不會給法國太大的生存空間的,這一點從幾年後的華盛頓海軍公約中得到證實,法國只分配到了和義大利一樣噸位的份額,而法國獨特的地形,這支艦隊還被分割成大西洋艦隊和地中海艦隊,這直接影響到了法國在海外的威懾力,以及在地中海的威懾力。

    所以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法國認為自己的大國地位是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反而發展處處受到限制,法國自身又在一戰中受到很大的損失,一時半會兒難以恢復,總之就是有一顆獨霸歐洲的心,卻遭到對手和盟友的雙重限制,自我感覺特委屈。

    這種想法直接影響了一戰後二十年裡法國的國策,而馬奇諾防線就是最直接的體現。法國之所以斥巨資修建該防線,其目的就是建立一道軍事壁壘,將自身與潛在的不穩定因素隔絕,為國內經濟的發展創造一個穩定的環境。

    按照設想,這道防線應該是能夠抵禦任何陸上進攻的,完工後能夠為法國提供幾十年的陸上安全環境,而這幾十年裡法國可以專心於國內經濟建設和海外市場的爭奪、開發。

    這樣來看,法國一戰後變得誰也不相信,變得“神經質”,就是一件容易理解的事了,不過是為了讓自己重回歐洲霸主地位,而採取的強勢外交罷了。

  • 3 # Lihongjiu99

    一九一八年,經歷了四年毀滅性的戰爭後,一次大戰終於以德國戰敗而告終。德國在一戰前的倔起,本身就是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才實現的。德皇在凡爾賽加冕,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歷史結束了,德國成為歐洲的強國,更是成了法國的奇恥大辱。就是出於在凡爾賽留下的恥辱一定要在凡爾賽洗清的心理,法國堅持在凡爾賽召開國際會議擬定對德和約。可以說,一次大戰是從凡爾賽開始,在凡爾賽結束。

    德法是世仇,拿破崙時代法國大敗普魯士,殘酷地統治德國。半個世紀後,德國在普法戰爭中打垮了拿破崙的侄子,索取了鉅額賠款,並割佔了阿爾薩斯和洛林,然後又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的法國試圖徹底肢解德國。

    凡爾賽和會上,各締約國互相爭吵,甚至互以退會相威脅,直到一九一九年才終於完成了對德和約的談判。凡爾賽和約規定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開採德國薩爾煤礦十五年;德國不得實行兵役制,僅能保留十萬陸軍;萊因河西岸由戰勝國佔領十五年,東岸五十公里內則不準設防;德國被強加了鉅額賠款,其海外殖民地則由戰勝國瓜分。德國民眾不僅要承受精神上屈辱,還要承擔鉅額賠款。民眾把自己的不幸,經濟的不景氣,全部歸咎於“可惡的法國人”,當時就有人說了:如此苛待德國只會激起民族仇恨,導致新的戰爭。可以說,凡爾賽和約簽署之日,就是二次大戰揭幕之時。

    協約國英國、法國和美國各懷鬼胎。《凡爾賽和約》沒有從根本上瓦解德國。《凡爾賽和約》也沒有使德國元氣大傷,德國的實力仍然強於每一個鄰國。

    法國希望儘可能的削弱德國,甚至肢解德國,準備拿到德國工業的全部控制權。而對於英國,海上德國海軍的威脅消除了,根本不想和德國再發生衝突,他們重拾“大陸均勢”政策。英國主張有限的削弱德國,幫助德國重建經濟,保持法國和德國的相對均衡實力,這對他最有利。而法國沒有英國的援助,就沒有能力和德國進行對抗。美國由於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實惠,不想再過多插手歐洲事務。也主張有限的削弱德國,由於法國不同意英、美兩國要有限削弱德國的建議,導致法國希望與英國、美國保持結盟,從而保障自身安全的願望徹底落空。而且由於法國的強勢,法國沒有處理好與其他戰勝國的關係,戰後法國與他們的關係,不僅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差。

    在這種情況下,實質上支援《凡爾賽和約》的,只剩下法國一家了,《凡爾賽和約》相當於成了法國的《和約》。由於沒有英美的強力支援,此時法國的實力跟德國比強不到哪裡去。法國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這種危險,對德國的一舉一動更加地更加的敏感,到了“神經質”的地步。

    法國的“神經質”在"魯爾危機"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法國佔領魯爾區後,德國政府下令讓魯爾區的官員、企業家、工人消極抵抗,不去工作,工資由國家支付。同時,由於法國強行佔領魯爾區,德國乾脆拒絕支付了所有的戰爭賠款。法國佔領魯爾區不僅僅沒有獲利,反而付出了鉅額的佔領費,可謂得不償失。法國出兵佔領魯爾,直接讓一直與法國有隔閡的英美站到了法國的對立面。此時蘇聯剛剛來了個紅色蘇維埃,英美怕法國做得太過,把德國也逼成了紅色蘇維埃。如果出現一個“蘇維埃德國”,和蘇維埃蘇聯合作的話,蘇聯的人口、資源加上德國的技術,在歐洲大陸英法美根本不是對手。

    於是英美兩國大量拋售法郎和法國的證券,使得法郎貶值,給法國造成了經濟危機,迫使法國就範。同時為了噁心法國,英美開始大量給德國貸款,按照凡爾賽合約,德國要賠款1320億馬克,1924年到1929年,德國賠了110億馬克,但英美卻給了德國330億的貸款,德國在30年代重新成為了歐洲一流的經濟大國。法國在"魯爾危機"中實際獲益少於預期。法國想一勞永逸的擊倒德國,反倒觸犯了英美的政治底線。 “魯爾危機”間接的給了德國重新武裝起來的機會。

    正所謂:“凡爾賽和約”簽署之日,就是二次大戰揭幕之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燻雞的做法是燻前抹油還是燻後抹油?怎麼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