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羅蕭弋
-
2 # 寧靜的大海29184229
因為清朝是滿族的天下,而漢人的功績太大的話,可以引起皇帝的猜疑,而曾國荃和曾國藩作為漢人自然首當其衝,所以當曾國荃奏報朝廷請功的時候,朝廷出於忌憚對他言辭警告,不想讓他居功自傲。
曾國荃為了攻下天京打敗太平天國的統治,想盡了一切的辦法,還愁白了半頭的頭髮,為了天京的勝利,等了兩年之久。在還沒有攻下天京之前,對曾國荃的留言是滿天飛,還有人向朝廷打小報告說,曾國藩曾國荃兩兄弟擁擁兵自重。曾國藩也沒把他當成什麼事兒,這件事把曾國荃氣的鼻子直冒煙。還得忍氣吞聲的忍著。
而後曾國荃終於等來了勝利,心裡特別高興,於是他馬上返回營地,給朝廷寫了一封攻破天京的奏摺,給他軍隊的戰士們請功。10天之後,曾國荃接到了朝廷的回覆,曾國荃原本以為打了勝仗,朝廷會好好的激勵他,好好的獎賞他。然而他迎來的卻是斥責,旨意不但沒有誇讚他的意思,而嚴厲的批評了他。這讓曾國荃很是失望。
然後曾國藩也勸諫曾國荃,清朝自入關以來就對漢人掌權充滿忌憚,朝廷一定會對他們倆兄弟防備有加,所以才會打擊曾國荃,讓他們製作自動裁撤軍隊。曾國荃為了消除朝廷的戒備心理,在攻破天京之後,自己稱病回老家養老。而曾國藩則把曾國荃的軍隊大多數裁撤。才避免了一場風波。
-
3 # 奔跑的紅塵光
那根本是不可能的,縱觀整個清朝,自從康熙王朝平定三藩之亂,即削掉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個王的封號之後,清廷對漢人即是又用又防,曾國荃封王是不可能封王的,不卸磨殺驢就不錯了。原因有以下幾點。
1..咸豐年間,太平天國從廣西出發,一路攻城拔寨,勢不可擋。來勢洶洶。從廣西一路打到湖南,湖北,浙江,江蘇。並在南京建都號天京 ,洪秀全為天王。
2..由於太平軍作戰勇猛,滿洲八旗子弟都顧著享受吃喝玩樂,根本不是太平軍的對手。朝廷也是病急亂投醫,讓漢臣在自己的家鄉組建團練以保家衛國,經費自籌,人員自選,給予很大的自主性。曾國藩就是這樣從一介書生變為統兵之人。在他的言傳身教下,走出了很多當時的重臣,如李鴻章,左宗棠,胡林翼。他們四人也被稱為晚清四大名臣。餘下的曾國荃,彭玉麟,楊載福,鮑超等也是當時的風雲人物。
3..湘軍創辦初期,曾國藩是嘔心瀝血下了大工夫的,但仍然屢戰屢敗。甚至還投過江。依靠著堅韌不拔的毅力,才慢慢站住腳跟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也在血與火生與死中鍛造了一支精兵。
4..在清軍江南大營潰敗後,清朝的當政者才看清形式,只有依靠湘軍才能戰勝太平軍,曾國藩被授兩江總督並節制四省軍馬,才成為名副其實的對太平軍作戰的統帥。他先取安徽後取江蘇。從長江上游取勢,曾國荃在圍攻安慶時就當作圍天京的演習。最終在水路倆支人馬的圍攻下,天京成了一座孤城被曾國荃攻陷。
5..論功行賞,曾國藩被封為伯,曾國荃為候。歷朝歷代,鳥盡弓藏,功高不賞。曾國藩作為一代完人看的是清清楚楚,故剛立下大功就讓曾國荃抱病開缺回家做一個富家翁。
6..封王之事也曾國荃是道聽途說,子虛烏有。要說曾國荃封王,那曾國藩也是一定封王的,面對立了如此大功的一對漢人兄弟,滿洲的勳貴眼紅的不得了,早就欲除之而後快了。又怎麼可能封王呢?
-
4 # 媚之夭夭
這個問題有點偏頗。
曾國荃是曾國藩的親弟弟,在他的身上湖南人的性格一覽無遺:呷得苦,霸得蠻!
在攻打金陵城時,曾國荃確實不容易!在帶兵打仗這一方面,曾國荃是強於曾國藩的,心狠手辣有狠勁!為了攻下金陵,曾國荃作為前線指揮官,採取的戰略方針,就是圍困——讓金陵城的太平軍跟外圍隔絕,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就會不戰而降了!
這一圍,就是整整兩個多月!
那麼,曾國薈下這樣狠勁,是因為什麼呢?主要是慈禧太后說了:誰攻下金陵城就封王!
慈禧太后這樣說,主要是激勵將士除掉太平軍這個心頭大患。而且,她的內心裡是真心希望八旗子弟中出現這樣的人才!
沒有想到,是湘軍的曾國薈帶領下攻下金陵城!
那麼,曾國荃最終沒有封王,應該是下面兩個原因!
一,慈禧太后沒有以皇上名義下旨宣稱,攻下金陵城的頭號功臣可以封王,那麼她就會耍無賴:不承認了!在大清朝的歷史上,除了最初入關時,為了迅速主宰天下,就封了三大藩王。後來在康熙的力排眾議之下,宣告撤藩時跟勢力最大的吳三桂發生了戰爭,長達八年之久!
那麼,自從三藩裁掉後,朝中就再沒封過異性人為王!
因為異性封為王,如果是野心勃勃的還會對當局帶來威脅,甚至是取而代之!就是這一種原因,慈禧太后慎之又慎。
這一點,慈禧太后知道湘軍在攻下金陵後,非常擔心就早早想好了。那就是讓湘軍裁軍。
而且,誰攻下金陵城就是首功,可以封王,這個論功行賞沒有透過聖旨詔書公佈,慈禧太后當然不承認了!就算是她真的是口頭上許諾過,那麼現在慈禧太后要賴,誰敢去理論?!
二,不但沒有封王,還要追責!應該說,慈禧太后還是沒有忘記自己曾經在某個場合的口頭許諾!
如今沒有把曾國荃封王,也知道湘軍上下都在面對封賞這個問題非常的不滿。慈禧太后還真的是有兩把刷子:
1.追究洪秀全的孫子為什麼會逃脫?
2.金陵城那麼多金銀財寶去哪了?
這一來,湘軍上下炸開了鍋。尤其是曾國荃!功沒有拿到,反而是追責了!又氣又恨之下,曾國荃病倒了!
後來,朝廷也就來個功過相抵,最後不了了之!
-
5 # 少荃經史屋
此時,年僅29歲的慈禧已顯出處變不驚之態,經過短暫的思考後她感覺捷報的可能性會偏大一些,於是她慢慢開啟密封的奏摺,面無表情地閱讀起來。一旁的慈安早已緊張不已,不住地問道:“妹妹,到底什麼資訊?”慈禧扭頭看著慈安,終於在嘴角抹出一道微笑:“姐姐,金陵收復了!”此時站在下面的議政王奕訢和眾位軍機大臣立馬叩頭賀喜。
眾人欣喜之餘,議政王奕訢上前一步說道:“此捷報應當無虞,想必曾國藩正式的奏報摺子很快就能送來,到時再依軍功大小,酌情封賞。”慈禧深以為然。
待曾國藩聯名湖廣總督官文的正式奏摺送到北京城後,慈禧大為讚賞:“曾國藩不愧是大儒,沒有辜負文宗顯皇帝(咸豐)的倚重。”
這時,議政王奕訢還是把話說到了關鍵處:“當初先皇遺命,誰攻克金陵就封誰為王,此事天下皆知,如何封賞成了難題。”
此時的慈禧氣定神閒,彷彿心中早已敲定好了一般,不慌不忙的說道:“漢人不封王,這是我朝先祖(康熙)定下的祖訓不可有違。但如果不封,朝廷就會失信於天下,所以,封是一定要有的!雖然不封王,但卻有和王相當的封賞。”
拆解大師——慈禧清朝的封爵制度大體分為三種:宗室爵(皇族宗室獨享)、蒙古爵(蒙古貴族獨享)、功臣爵(戰功顯赫之人)。爵位最高的是公爵,再往上就是一人之下的王爵了。
在清朝爵位制度裡面,封王只能針對一個組織或群體內的最高者。比如蒙古部落的首領封王,則不會對其部下進行爵位封賞,言下之意就是王將以地方最高統治者的身份自行對組織成員進行封賞,當然,自行封賞的官階與級別是不受朝廷官方承認而已。(吳三桂任平西王時,其手中的大將只在封地內才享有將軍之名和將軍之權)
既然如此,慈禧太后極為“狡詐”地將王爵的權利強行握於手中,對湘軍組織內的成員進行官方承認的逐級封賞,這也就意味著,慈禧在將王爵的封賞“稀釋”成一個個朝廷認可的小爵位。不得不說此時的慈禧十分精明。
逐級封賞慈安聽著一臉疑惑,問道:“還能有和王相當的封賞?”慈禧笑著說:“封王乃一人,朝廷要對剿滅長毛有功的人依次封賞。”
於是慈禧決定,剿滅太平軍的湘軍最高指揮者,曾國藩雖立頭功,但公爵也不給,只得是侯爵,攻破金陵的曾國荃則為伯爵,還有一個子爵和男爵,分別封賞給攻克金陵戰功卓著之人。
聽了這話,議政王奕訢隱隱感覺封賞還是單薄,於是建議收復江蘇的李鴻章,克復浙江的左宗棠同樣獲得伯爵,慈禧一聽立馬應允。畢竟朝廷的這一手,勢有從內部瓦解地方軍隊統一性的帝王之術。
高明之法曾國荃克復金陵,湘軍統帥曾國藩必是頭功,按朝廷之言要進爵封王,且只能給曾國藩一人。
朝廷食言了嗎?朝廷確實食言了,但卻沒有受到天下人甚至地方軍隊的抱怨,因為朝廷的拆分爵位之法讓同樣有功的淮軍、楚軍都享受到了官方直接給予的賞賜,甚至湘軍內部的大將也得到了朝廷的承認。這在重視“名利”的社會中是極高明的瓦解內部之法。
舉個例子:一家大型公司的小部門做出了優異的成績受到了高層的表揚與獎勵,那部門經理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下面的員工也感覺跟著他幹有希望。但如果公司高層害怕這樣的優秀經理另闢天地,那就可以在表揚的時候,對部門中的優秀員工進行公司直接性的獎勵,這是讓優秀員工得以釋放向上空間的有效辦法,讓其感知並不全是經理優秀,而是自己的價值讓公司獲益。總結對於一個統治階級或管理核心來說,保證自身的利益穩定性是最基本的出發點,在不確定事情會朝著什麼方向發展時,最可靠保險的方式就是將不可控的因素儘可能地引導到可控範圍之內。
漢人為王的制度,在清朝的整個統治時期都沒有很好的應對之策,到了慈禧掌權時期,她也不敢對漢人為王開始摸石頭過河式的探索。相反,她以一種巧妙的化解之法,把這樣的難題轉化成了可操控的局面,不得不說慈禧能專政晚清四十八年,確實有其過人之處。
-
6 # 世界漁樂資訊
作為一個擁有豐富歷史知識,並且生活經驗豐富的人,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有一句話叫: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卸磨殺驢,這些你明白不?帝王之術,功高蓋主,你利用價值完了,沒被殺就不錯了,還真想封王?
脖子的腦袋重要,還是頭上的王冠重要? -
7 # 古今通史
曾國荃確實善於打仗,尤其圍點打援、修築溝渠內圍外防,這種戰法到後期已經輕車熟路,對於進駐雨花臺的曾國荃,曾國藩百般苦勸,包括湘軍水師才不過兩萬多人的吉字營,兵員實在太少,天京城裡的人想出去必然豁出性命,城外的援軍為了首領安全也會拼死突擊,危險係數太高,但是好不容易咬住雞腿的曾國荃怎麼甘心回退呢,好在最終還是如願攻陷天京,大功告成。
不過有一點,論剿滅太平軍,武功“最”盛的是曾國荃,但首功必然是曾國藩,這點毫無爭議,管理責任嘛,功過都是領導扛,下屬分杯羹就是了,出掉腦袋的大事了要死也是曾國藩先死,風險與收益呈正比。
至於清廷食言,這也很正常,有清一代沒有漢人封王的先例,至於吳三桂和耿精忠的親王、尚可喜的郡王,那是兩碼事,清代的“漢人”範疇和現在不同,這些叛將加入漢軍八旗以後,相當於換了身份和“階級”,同屬“旗人”。
簡單理解,清代是不把漢軍八旗歸為漢人範疇的,只有嶽鍾琪這類不入漢軍八旗的將官才被歸類為漢臣,這在清代文獻比如《清史稿》中都有很清晰的稱謂區分。
最重要的一點,即便清廷不食言,無論曾國藩還是曾國荃,活活打死他們也不敢受封郡王,這是必然的,否則太作死了,所以大家也根本無需為曾國藩感到惋惜,他鐵定會推的,曾國藩腦子不傻,他一旦接受郡王爵位,滿洲親貴會憋足勁整死哥倆。
這個不是玩笑或者胡猜,皇室尚且很多人一輩子穩穩的貝勒、貝子,沒有什麼“升遷”機會,一個漢人如果做了郡王那還了得,公侯伯子男這些滿清功臣後代看到你一個漢人還要行禮不成?這在清代滿洲至上的環境下是不可思議的,甚至是大逆不道的,別管皇帝還是慈禧都抗不住這壓力,皇室宗親滿洲勳戚八旗子弟個個跟你玩命。
嶽鍾琪就是前車之鑑,而他當時不過是掛了個臨時的大將軍銜而已,最後連雍正都頂不住壓力,讓胤祥找到嶽鍾琪暗示其加入漢軍八旗,前文講過,清代的漢軍八旗不屬漢人範疇,所以皇帝壓力小一些,但嶽鍾琪畢竟是岳飛的後代,而且他也明白一旦入旗就不是“漢人”了,所以考慮影響後沒拾這茬。
雖然不敢接郡王爵位,但哥倆也沒想到清廷來了個逐步“降級”,相當於把郡王分拆成幾個爵位,各有封賞,也算還可以吧,曾國藩封侯,曾國荃封伯,而他倆的期望,或說曾國荃的期望是哥哥和自己封兩個侯爵才好,這也是曾國荃忿恨清廷的原因,後來又傳出風聲說,眾將攛掇擁立曾國藩造反,真假無需較真,即便說了也不會傻兮兮的留下文字記錄,反正可以體現出曾國荃當時的滔天怒火。
當初曾國荃加入作戰序列,倒沒想過什麼建功立業,主要是為了救援被圍在南昌的曾國藩,曾國荃歸攏了不過幾千人攻打吉安這個戰略要地,因為曾國藩的面子,其他部隊也都聽他調遣,轉年哥倆一起丁父憂回了湖南老家。
正是建功立業的時候,哥倆全丁憂太耽誤功業,正好耆齡向朝廷推薦曾國荃,所以曾國藩讓曾國荃率先回歸了湘軍統理吉安軍務,圍城吉安期間,還主動迎擊“離家出走”的石達開所率二十萬大軍,全功克勝。
後來攻打安慶的時候立下汗馬功勞,當然,這是曾國藩刻意安排的,不過曾國荃也真能扛,簡單說就是內外兩道溝,一條防內,一條防外,死死的扛住兩面夾擊,連名將胡林翼聽到這訊息都牙酸,估計曾國荃扛不住,但最終南面水師和曾國荃配合之下最終達成了物資封鎖的既定目標,又透過挖地道的手段,使安定落入掌中。
到了圍城天京之際,曾國荃堅決反對清廷的“亂命”,不肯充當救火隊員疲於奔命,一再強調天京這個太平軍大本營的重要性,這是太平軍的根基,這裡拿下了,其他的匪患不足為慮,比如淞滬地區是財稅重地,的確是被太平軍佔領了,實力受到極大補充,要錢有錢,要糧有糧兵鋒正盛,幹嘛要去啃硬骨頭呢,他要救天京會自己跑回來和我交手,我何必去找他,事實也確實如此,不多久幾十萬援軍到來,但都被曾國荃打敗。
援兵漸少,曾國荃的合圍之勢也就日趨穩固,還是傳統套路斷絕天京的一切物資輸入,天京城扛不住了,其實曾國荃也扛不住了,天京城湧出的眾多百姓,曾國荃動用軍隊的銀兩和糧食打發他們回鄉,自己的物資開始匱乏,結果就是城內城外一起捱餓。
這時候,清廷適時的打了一針雞血,掉李鴻章等人馳援曾國荃,說是馳援,其實就是圍城時間太長,朝廷失去耐心了。
曾國荃當初剛剛合圍天京的時候,曾國藩力勸退後駐紮,曾國荃為什麼拒不聽命呢?他跟自己哥哥也沒避諱,直接說了實話,這些湘軍的將官士兵們,其實一直以來的願望就是大破天京,這當然不是為了什麼理想,更不是忠於朝廷,他們要豐厚的戰利品,這才是最重要的終極目標,現在有人要分杯羹可不行,所以曾國荃一鼓作氣攻陷天京,鼓舞士氣僅需仨字,怎麼分,那還用說麼,不分,都是我們的。
開心不開心?鬧心!
因為咸豐帝生前說過一句話“攻克金陵者王。”算是遺詔,先別提什麼封王了,曾氏兄弟好懸被宗室覺羅皇親貴胄滿朝文武活活彈死,湘軍上到曾國藩,下到哪怕只是小有名氣的軍官被朝臣彈劾個遍,這些當官的可不是吃素的,在各州府甚至湘軍內部都有眼線,上到敗壞朝綱,下到貪汙腐敗黑材料收集齊全,屠城收集的財物不提,最重要的是天京城中的太平軍金庫財物去哪兒了,朝廷一根毛都沒看見,彈劾曾氏兄弟的官員連湘軍發了多少條船回湖南老家都數清楚了······
要錢沒有,要命不給。慈禧也沒轍,畢竟哥倆救社稷於危難功高蓋世,你卸磨殺驢反手把人殺了以後誰還給朝廷幹活,不過封爵問題倒是和財物去向無關,咸豐帝當初是病急亂投醫尋死亂撞牆,被逼的滿嘴跑火車,那種情況說出的話根本沒有考慮後果,其實無論咸豐還是慈禧都抗不住封賞漢人為王的壓力。
再說了,咸豐的遺詔很值錢麼?贊襄八大臣就是咸豐所立,又怎麼樣呢?載垣和端華都是親王級別的還不是要死,肅順就更別提了。
總結來說,即便封王也沒有曾國荃什麼事,而他的預期其實只是封侯而已,但即便這樣也沒能如願,而且他所謂的第一大功還是有很多水分的,沒有曾國藩的話,當初攻打吉安,即便都是友軍誰聽你的?如果沒有曾國藩特意安排,曾國荃能在安慶撈取大功麼,沒有曾國藩,左宗棠會被調走打杭州麼,李鴻章會被調走打蘇州常州麼,這些都是刻意安排的,所以能封伯也算不錯,沒什麼可委屈的。
以安慶為例,挖壕溝是曾國藩和胡林翼的主意,扛揍的多隆阿和鮑超,拒敵陳玉成護住了曾國荃,真正的以一當十,並且死死咬住陳玉成直到陳玉成兵敗被俘受死。
最後安慶戰鬥結束,曾國藩上報朝廷的時候,曾國荃首功,把多隆阿氣得要死,後來圍天京也不管了,當時那個布政使基本就算白來的,安慶的“英王府”,天京的太平軍金庫也都便宜了曾國荃,而曾國荃的個人能力和胡林翼、左宗棠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名利雙收算是個好結局哪能捨臉要更多呢。
回覆列表
曾國荃能避免風波,全身而退。就已經是大幸了,在清朝,異性封王大多都是沒有好下場的!
因為清朝是滿族的天下,而漢人的功績太大的話,可以引起皇帝的猜疑,而曾國荃和曾國藩作為漢人自然首當其衝,所以當曾國荃奏報朝廷請功的時候,朝廷出於忌憚對他言辭警告,不想讓他居功自傲。
曾國荃為了攻下天京打敗太平天國的統治,想盡了一切的辦法,還愁白了半頭的頭髮,為了天京的勝利,等了兩年之久。在還沒有攻下天京之前,對曾國荃的留言是滿天飛,還有人向朝廷打小報告說,曾國藩曾國荃兩兄弟擁擁兵自重。曾國藩也沒把他當成什麼事兒,這件事把曾國荃氣的鼻子直冒煙。還得忍氣吞聲的忍著。
而後曾國荃終於等來了勝利,心裡特別高興,於是他馬上返回營地,給朝廷寫了一封攻破天京的奏摺,給他軍隊的戰士們請功。10天之後,曾國荃接到了朝廷的回覆,曾國荃原本以為打了勝仗,朝廷會好好的激勵他,好好的獎賞他。然而他迎來的卻是斥責,旨意不但沒有誇讚他的意思,而嚴厲的批評了他。這讓曾國荃很是失望。
然後曾國藩也勸諫曾國荃,清朝自入關以來就對漢人掌權充滿忌憚,朝廷一定會對他們倆兄弟防備有加,所以才會打擊曾國荃,讓他們製作自動裁撤軍隊。曾國荃為了消除朝廷的戒備心理,在攻破天京之後,自己稱病回老家養老。而曾國藩則把曾國荃的軍隊大多數裁撤。才避免了一場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