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甲小佳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知道什麼是“姓”、什麼是“氏”。

    “姓”,望字生義,顯然跟女性有關,其實“姓”是從母系社會留存下來的遺產,是表示此人血緣歸屬的印記。

    比如說上古八大姓,姜、姬、姚、嬴、姒、妘、媯、妊,全都是女字旁或有女字部分,這說明這些姓出現的時候,還是女性掌握絕對權力的年代。

    而“氏”不同,“氏”是地位的象徵,分封到某地就以地名為氏,比如“賈”,成為某官以某官為氏,比如“司徒”。有趣的是,隨著封地和官位的變化,“氏”也會隨之改變。

    因此,你可以理解為“姓”人人都有,且永遠不變,而“氏”,如果祖上沒有官位封地,那就沒有了。即古語所說: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

    到了春秋戰國以後,禮崩樂壞,大家也就不講究那麼多了,姓氏不做區分,隨便用!

  • 2 # 長安回望品春秋

    中國上古時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三語》中胥臣解釋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後來的五帝少昊、顓頊、嚳、堯、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農神后稷等,都是黃帝的後代。后稷承繼姬姓,他的後代建立了周朝。周初周天子姬發大封諸侯時,其中姬姓國53個。姬姓位於《百家姓》第297位,由姬姓演支出411個姓,佔《百家姓》總姓504姓的82%,再演化出來的姓氏更是數不勝數了,因此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

    《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三代以後,姓氏合二為一。”也就是說秦漢以後通稱姓,或兼稱姓氏。氏是姓衍生出來的分支,是表示部落支系的居住地。先秦時期貴族有姓有氏,平民有姓無氏。

    一是源於祖宗的號。如禹即夏代的後裔姓姒、契即商的後裔姓子、棄即周代的後裔姓姬、伯夷的後裔姓姜等。

    二是源於諡號。諡號是古代社會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依據他生前的事蹟所給予的稱號,如經緯天地、道德博聞、勤學好問等諡為文,剛強直理、克定禍亂、法能服民等諡為武,還有昭、景、成、宣、戴、桓等姓,都是從老祖宗的諡號來的。

    三是源於國名。夏、商、週三代分封許多諸侯國,如齊、魯、吳、楚、秦、晉、燕、趙、陳、宋、鄭、越、衛、韓、魏、蔡、曹、胡、許等,這些國家滅亡後,其公族以國為氏。

    四是源於爵。即爵位。如王、公、侯、伯等,其後代有王孫、公孫等。

    五是源於官。古代設有司馬,掌管軍政、軍賦、馬政,西周為三公之一,他們的後裔就以司馬為姓,如司馬相如、司馬遷,晉朝皇室司馬昭家族等。司徒,是負責掌管民戶、土地、徒役的大臣,後裔以司徒為姓。司空、太史等複姓,都是由官名而來。春秋時晉國在上、中、下三軍之外,另設左、中、右三行,荀林父為中行軍帥,其子荀偃稱中行偃,其子孫便以中行為姓。

    六是源於字。根據人名中的字義又起的別名叫字。如春秋時鄭國大夫良霄字伯有,其子孫遂以伯有為姓。再如孟孫、子服、叔子等。

    七是源於職業。如商、周、秦、漢都設有“巫”,掌管巫策,預言吉凶,禳禱以除疾病,子孫以巫為姓,孔子弟子有巫馬施,曾為單父宰。古代還設有管理匠作及製陶的官員,其後裔便以匠、陶、卜、屠等為姓。

    八是源於居住地。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 ;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如春秋時代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他們的後裔便以東郭、南郭為姓。鄭大夫住在西門,子孫便以西門為姓。魯莊公子遂住魯東門,稱東門遂,是以東門為氏。他如城、園、池、橋等。

    九是源於采邑、封地。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晉國荀林父之弟荀首采邑於智(今山西永濟市),其後代為智氏。其他如溫、蘇、楊、甘、樊、欒、鄧等。

    據《中國姓氏大辭典》顯示,中國古今各民族用漢字記錄的單字姓6931個、雙字姓9012個、三字姓4850個、四字姓2276個、五字姓541個、六字姓142個、七字姓39個、八字姓14個、九字姓7個(分別為:西木感給特杜立給特、西木薩給特杜立給特、西姆薩給特杜立給特、那烏那基爾杜立給特、禿禿黑裡兀惕塔塔兒、烏朗漢吉爾莫吉爾敏、奧勒特給特瑪魯基爾)、十字姓1個(即:夥爾川扎木蘇他爾只多)。

  • 3 # 風塵舊客

    戰爭貧困,天災人禍,那時候的普通人如果不改變身份地位的話,很難長久傳承。相反很多的平民百姓都是非嫡系貴族分化出來的。

  • 4 # 文刀木公

    上古時代,人類的文化尚不昌明,社會的結構相對的簡單,人類是以家族為血統紐帶組成小群體,也叫氏族。當時族群的人口的數量不多,加之社會的交流不發達,語言文字還未形成體系,在相對單一的生活圈,對於姓氏沒有什麼迫切需求,都是一家人,怎麼稱呼都可以。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們的生活圈擴大了,開始要與別的家族交流,為了方便溝通,也得亮個名號,便於各家族的區分,於是就在這時候,姓氏開始出現了。姓氏的選取是有學問的,肯定是由家族最權威的首領來定,姓氏的當然是他們說了算,能記錄在案姓氏的一定是也是他們了,首領有了姓氏,治下的普通老百姓跟著用就是了。姓氏的來歷

    "姓"和"氏"的來歷

    華人在母系氏族社會的時候就有"姓"了。是跟母親的姓。"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

    "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

    "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

    如黃帝,姓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故稱為軒轅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 因為華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後來儒家用倫理解釋了這一條。

    姓氏的起源

    中國第一個姓氏

    第一個姓氏的人叫伏羲,是中國文學中最早記錄的創造神。他創造了文字,教會人們使用工具狩獵,使人們逐漸從野蠻時代過渡到文明社會。也就是說,伏羲開始界定人們姓氏和婚姻的規則。

    中國-“萬姓之祖”

    司馬遷的《黃帝本紀》記載,黃帝本姓公孫名軒轅,但由於常年住在姬水邊上,後來改姓姬。我們還可以看到,從姬姓中衍生出來的姓氏是最大的。由姬姓演支出411個姓,佔《百家姓》總姓504姓的82%,再演化出來的姓氏更是數不勝數了,可以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萬姓之祖”

    中國-八大古姓

    中國上古時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

    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三語》中胥臣解釋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

    後來的五帝少昊、顓頊、嚳、堯、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農神后稷等,都是黃帝的後代。

    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姜姓還是今天中國的許多姓氏如呂姓、謝姓、齊姓、高姓、盧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當今以人口排名的中國百家姓氏中居於第60位。

    妘起源於帝嚳高辛氏;

    嬴起源於少昊金天氏;

    姚 、媯同源,都是起源於帝舜;

    姒起源於大禹

    祝融八姓,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

    姓氏命名的演變

    華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考其來歷,大致可分為13種類別。

    1)以姓為氏

    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誌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

    2)以國名為氏

    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3)以邑名氏

    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

    4)以鄉、亭之名為氏

    和以國名為氏一樣,但這類情況不多,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5)以居住地為姓

    這類姓氏中,複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閭、裡、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如:呼延(呼延村)。

    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

    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統計有五六百個,其中複姓近200個。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以林姓傳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因為有人救過皇帝,因此皇帝封那人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

    7)以次第為氏

    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

    8)以官職為氏

    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

    9)以技藝為氏

    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

    大部分是多字姓,如:愛新覺羅。

    11)古代少數民族姓氏的變遷,由複姓改為單姓或意譯為漢姓

    如:佟佳氏改為佟氏;阿古佔,滿文為雷之意,即改為雷姓。

    12)以諡號為氏

    如:楚莊王的後人以先人諡號莊為姓。

    13)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如皇甫:在避難中改成姓白和姓王。

    姓氏在世界各地都有,但從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形成了獨特的姓氏文化。

    可以這麼說,姓氏記載的大多是貴族或名人,可以更好的延續中國的姓氏文化,能讓每一個華人為自己祖先而驕傲,不忘華夏之源,讓中華文明之光更加璀璨。

    圖片部分來自網路,侵聯刪除

  • 5 # 柳樟筆劍

    先秦確實只有貴族有姓氏,其他回答都說得很清楚了,不再贅述。關鍵在於普通百姓是什麼時候有的姓氏?這其實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或者有人認為普通百姓窮得很,後代壓根都傳不了多久,只有貴族後代才能傳到現在,那太傷窮苦百姓的心了,事實也並不是這樣。

    在春秋以前,普通百姓一般沒有姓氏,但是有名字,因為那時候社會人口少,相互都熟悉,一般不會出現同族通婚的情況,雖然沒有姓氏,但各族取名字也會有所區分。到了春秋後期,也就是孔子所說“禮崩樂壞”的時候,姓氏才慢慢低下高昂的頭,漸漸向平民滲透。這也是一般發展規律,就像安全氣囊最早只有高檔車才配備,現在都成普通汽車標配了。

    發生這個變化主要是由於越往後戰爭規模越大,對國家存亡的影響也越拉越大,而以前打仗只有貴族才能當將領,但規模大人數多了以後,貴族將領不夠用了,有的作戰勇猛的平民就被提拔上來,立了大功,地位提高,也有了姓氏,有掛靠貴族,也有自立門戶的,成為新晉低等貴族。有學者研究發現,中國古代平民得姓的時期和原因跟古羅馬基本相同。日本則要等到明治維新之後,平民才得以有姓。

    但總體來看,春秋時期能得姓的還是少數,到了戰國時期,戰爭規模越來越大,甚至要全民動員,能得姓氏的也越來越多,《商君書》說:“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於上,生者著,死者削。”也就是說,全國男女都要統一登記,就像現在的身份證一樣。但說得很清楚,只是登記名字,姓氏仍沒有普及。但這個時期有個重要的變化,就是貴族對姓和氏不再嚴格區分,而是混用了,說明姓氏越來越多,“貴姓”其實不那麼“貴”了,上流社會對姓氏不是那麼看重了。

    但要說全民都普及姓名,要到兩漢時期了。這恐怕要歸功於陳勝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和出了個平民皇帝劉邦。這個時候姓氏已失去貴族的光環,從“王謝堂前燕”紛紛“飛入尋常百姓家”了。有學者研究了300多位漢代工匠名字,得出結論:西漢時並非所有人都有姓氏,但到了東漢,就全民皆有姓氏了。

    因為姓氏以前只有貴族才有,那百姓的姓怎麼取呢?其實基本都採取以前就有過的“掛靠”方式,自己立姓的不是沒有,但比較少,就像品牌一樣,都想靠個大品牌,走出去才展揚。人家一出門問“貴姓?”這個姓王,那個姓劉,我的誰都沒聽過,豈不被人笑話?就是現在,好多家譜都把始祖“掛靠”到某個王侯或大官鉅富身上,心理是一樣的。所以說,古代老百姓也能一代一代傳下來,姓氏則大多用的以前“現成”的,所以現在看來好像誰都是貴族之後,不要太當真,就當作一種文化現象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把自己牙齒不小心吃進肚子裡是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