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論史君
-
2 # 大唐之裂變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仁政,仁厚為民,清政廉明,胸懷博大,人民擁護是王朝延續的根本,所謂內憂外患何所懼,得民心者得天下。
-
3 # 酒釀歷史
為什麼中國的封建王朝能夠經久不衰。中華上下五千年,從秦王建朝到大清覆滅都是封建社會。我覺得這是個宏大的問題,有很多的原因。
首先,封建王朝存在,是因為它是社會演變過程的一環。就像人的進化一樣,社會也同樣會根據人類的進步而變化。中國的社會經歷了原始社會,到後來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包括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和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是歷史更迭的交替。每一種社會形態的向前發展都是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封建社會的形成離不開奴隸社會的積累。封建社會比奴隸社會進步,更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其次,社會形態的演變從低階到高階,每一種社會形態並不是必須經歷,我們國家也是跨越了資本主義。但是,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是中國社會必須要經歷且長期經歷的一種社會形態,這跟當時的社會矛盾有必然關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展的不和諧,必然會走向衰敗,這時適應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社會形態萌芽了,封建社會出現了,而生產工具又制約著中國社會不可能跨越到社會主義。就像,你不能讓一個一直用簡單的鐵質工具,連機器可以代替人工都沒有經歷的人,去想象人工智慧。最後,我覺的還有一點是任何一個社會形態的形成,都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和方法。而當時的整個世界格局是,沒有一個國家處在社會主義,更沒有這樣的理論和方法可以指導我們,所以中國的封建社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而馬列主義的產生和傳播,促進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覆滅。因此,中國的封建王朝經久不衰,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
4 # 記錄歷史人生
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以郡縣制和自耕農體系為基礎的大一統封建王朝以來,兩漢、魏晉、隋唐、元明清,歷朝歷代由開元建國到最終滅亡,為何一般都難以逾越300年的國祚大關呢?
秦始皇
秦帝國的經濟制度,源自於商鞅變法確立的“重農抑商”政策。透過嚴苛的法令,商鞅成功得將整個秦國改造成了一個“耕”與“戰”為經濟基礎的社會,原則上來講每個秦華人要想獲得經濟來源、政治地位,只有透過耕種土地多產糧食,或者參加戰爭奪取敵人首級依靠軍功獲得土地、爵位,這就是所謂的“利出一孔”。往後的歷朝歷代基本延續了秦帝國的自耕農經濟體系,劃定了士農工商的社會等級,國家的稅收主要是來自於自耕農的農業稅和人頭稅,商業稅、財產稅還沒有成為稅收的主流,其餘的收入則是國家壟斷的特殊行業,比如鹽鐵專賣、開礦等等。
商鞅
每一次改朝換代,其實本質上是一次國家利益的重新洗牌、財富蛋糕的重新分配。王朝的誕生,往往是建立在戰爭破壞、人口銳減、土地荒蕪的廢墟之上,此時的中央政府可以將大量無主的荒地重新分配給老百姓,讓幾乎所有人都可以獲得——“土地”這一小農經濟體系裡最重要的生產要素,這就是古代封建帝王奮鬥一輩子孜孜以求的“耕者有其田”。這個國家經濟恢復的過程大致會經歷100來年,如果不出其它岔子,封建王朝一般都會增加人口、恢復生產,社會治安也較為穩定,國家經歷由“治世”到“盛世”蒸蒸日上的過渡,比如唐朝的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漢高祖劉邦
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和社會財富逐漸會向地主、商人、官僚、宗室等少數群體集中。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經營著僅能應付日常開支和皇糧國稅的土地生產和家庭手工業,應對外部危機的能力有限,一場大病、一次天災也許就能讓一個家庭破產,只得出賣土地應對眼前的困境。這些失地農民要麼租種地主的土地忍受國家和地主的雙重剝削,要麼放棄人生自由淪為豪門貴族的奴婢,畢竟這也算是一條活路,但大部分直接就成了失地流民、社會閒散人員,是國家基層社會治安潛在的隱患。流民沒有經濟來源,頭等問題就是每天的吃飯,等到這些人的數量達到社會能夠容忍的臨界點,他們就會嘯聚山林、為匪為盜。這還是輕的,頂多也只是幾股“梁山好漢”,等到流民隊伍發展成了斬木為兵、揭竿而起的農民起義軍,那麼王朝離覆滅的噩夢也就不遠了。
李自成起義
封建王朝也不是沒有采取過措施,從經濟層面增加自耕農的抗風險能力,比如北宋王安石變法裡的青苗法,春種時節官府借錢給農民購置青苗,秋收之後再收回本息,以政府貸款的形式解決農民青黃不接的經濟狀況;還有起自與明朝中後期、定格在雍正年間的取消人頭稅政策,雍正透過“攤丁入畝”的手段,將取消的人頭稅攤派成了土地“財產稅”,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
古代農民耕種土地
但是,這一切的措施都沒有改變封建王朝以土地為主要稅收來源的本質,土地兼併問題仍然是導致自耕農體系破產、國家稅源枯竭揮之不去的夢魘,而這個“封建王朝生命週期律”過程往往是以300年為一個輪迴。唯有破除土地稅收主體的模式,實現稅收來源多元化,才會有可能破除300年輪迴的魔咒。
有學者討論,其實滿清王朝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就該滅亡,但為何能夠再次苟延殘喘半個世紀,甚至還出現了所謂的“同光中興”。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當時的清政府憑空多出了一項重要的財源——海關關稅,正是這一清朝獨有、國家稅收佔比很大的商業稅種,才使得千瘡百孔的大清王朝捱過了最後的50多年。
-
5 # 荊壁居士
中國古代大一統的能夠經久不衰的封建王朝共有五個:分別是漢朝、唐朝、宋朝、明朝和清朝。西漢東漢共歷423年,唐朝289年,北宋南宋歷319年,明清兩代各歷270年左右。這幾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享國祚幾百年之久,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各朝代建國初期直至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能夠減免賦稅,讓利於民,休養生息。第二,這幾個朝代都有不少的開明君主,他們能夠納諫如流,聽取不同的意見。第三,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幾個朝代幾乎都出現了革除舊弊勇於創新的歷史人物。第四,教化黎民,民風淳樸,不同層次的民眾創造出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對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順應了歷史潮流。
-
6 # Microphone吳
中國古代王朝都逃不過被滅亡的宿命,都是由於前王朝的腐朽衰敗,然後被新王朝取代,新王朝的國君勵精圖治,勤儉治國,把國家推向繁榮富強的巔峰,然後子孫貪圖榮華富貴,親小人遠賢臣,最後讓國家又被全新的王朝取代,中國封建社會都是這樣的迴圈,但是經常研究歷史的朋友就會發現,古代大多數封建王朝統治的時間都不會超過300年,這其中又隱藏著怎樣的玄機?
唐朝統治時間是290年,南宋和北宋加起來也就319年,元朝只統治了98年,明朝統治時長是276年,清朝統治時長是267年,其他唐之前的朝代就更短了,大多數都沒有超過300年的,小編認為主要的原因是國家管理成本越來越大和人口越來越多的問題。
一個新國家的創立,往往有大量的人才參與,他們會以前朝腐朽破敗為參照,建設好新的國家,統治者也是賢明的君主,能夠保證勤儉治國的生活作風,然而開國初期統治階級較少,皇親國戚和豪門大戶都比較少,土地兼併之風較少發生,農民都有自己的土地,國家管理成本很低,沒有那麼多皇親貴胄要養活,因此百姓得已休養生息,社會呈現繁榮昌盛的狀態,這是開國初期天下盛世的情況。
隨著王朝統治時間的不斷增長,皇親國戚不斷增加,治理官吏不斷增加,再加上天災人禍,奸臣弄權皇帝昏庸,導致供養這些人的開銷就越來越大了,皇親國戚和貪官汙吏為滿足私慾,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這樣百姓的權益就被破壞了,長此以往難民流民就會越來越多,老百姓沒有飯吃,沒有地方申冤訴苦,那就只有造反了,然後各地就爆發農民起義,國家失去農民的稅收,無力鎮壓農民起義,所以很快就會有新的朝代來取代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國後,一直到明朝末年朱姓皇族已經達到幾十萬了,這些人拿著朝廷的俸祿,還欺壓貧苦百姓,搜刮民脂民膏,一點一點的蠶食大明王朝的血液,最後導致崇禎皇帝拿不出錢來對抗清軍,只有亡國滅種的下場。還有秦朝末年,八旗子弟自會飲酒作樂,聽戲唱曲吸食鴉片,拿著朝廷俸祿,不幹保家衛國的事,也只能看著王朝崩塌了。
還有一點就是人越來越多了,新王朝的建立會死亡大量的人,如果外敵入侵的少的話,理論上隨著國家的不斷髮展,人口是會越來越多的,當人數增加到國家承受的極限時,就會有很多的老百姓沒有飯吃,再加上官府的壓榨,老百姓的日子就更加難過了,人口增多和階級矛盾的加劇,最終的結果就是農民起義了。
多數封建王朝都是這樣迴圈的,從新生到滅亡都是一樣的情況,每個封建王朝都逃不過這兩點,這也就是他們統治時間超不過300年的主要原因。
-
7 # 玄坤文史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
中國的封建王朝中,漢朝延續了405年(其中西漢210年,東漢195年),唐朝延續了289年,宋朝延續了319年(其中北宋167年,南宋152年),明朝,清朝都延續了276年。這幾個封建王朝雖然每一朝國情不同,但是相似之處卻很多。
長久動盪後,也該學會休養生息漢朝,唐朝,明朝,清朝建立之前發生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宋朝建立之前則經歷了五代十國72年的大分裂時期,朝代更替是有周期性變化的。當動盪持續了一定的時間,或是影響達到了一定程度,百姓們自然就會渴望長久的和平穩定,這種願望的不斷增加,也預示著一個新的王朝即將誕生。
當然這個新建立的王朝未必就長壽,比如秦朝和隋朝就屬於比較短命的王朝,是什麼造成了這兩個王朝的短命?根本的原因還是沒有給百姓修養生息的時間,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大興土木,徵勞役,隋煬帝楊堅和秦始皇很相似,百姓們不但沒有在新制度下滿足訴求,反而成為被剝削者,這自然就會導致國家動盪。
秦朝大興土木導致了社會動盪
而漢朝,唐朝則不同,漢朝建立之後,劉邦恢復禮法,採納蕭何建議讓百姓修養生息,輕徭薄賦,雖然區域性的戰爭並沒有得到停止,但是大多數地區的百姓又可以好好的生活了,唐朝建立之初,李世民有隋朝的教訓,他任用魏徵整頓吏治,輕徭薄賦,也選擇讓百姓修養生息,這樣舉措給政權穩定奠定了基礎。
明朝的情況比較特殊,明朝建立之後,北方的威脅並沒有全面解除,但是朱元璋也開始著手恢復生產,他是歷史上唯一白手起家的皇帝,他了解底層百姓的需求,但是他又擔心皇權不穩,明初四大案也給社會穩定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
清朝的統治者以一個強勢的姿態進入了中原,最初以殘暴的方式鎮壓農民起義軍,鎮壓反抗者,但是清朝統治者也想要在這片土地長期的統治下去,所以也開始選擇安撫百姓,重新把前朝皇帝安葬了,宣傳滿漢一家,順治皇帝也去祭祀孔子,他啟用漢官,整頓吏治,對政權穩定也是有一些幫助的。
滿清入關後,也曾安撫百姓,維持社會穩定
經久不衰的王朝,需要學會尋找平衡點在封建王朝建立之初,採取一些比較緩和的政策,有助為國家維持長久穩定,但是光靠這一點還不夠,漢,唐,宋,明,清五朝或因為地方割據勢力滅國,或因為內鬥,黨爭,政治腐敗導致外族入侵滅國,就總體而言,這背後都少不了政治鬥爭的影響。
而這些封建王朝能經久不衰,還是因為能儘量減少國家內部的鬥爭。穩定是政權能建立長久的基礎,這之後就需要找平衡,一個是中央政權和地方的平衡,另一個是皇權和大臣之間的平衡。
唐末藩鎮割據導致了五代十國時期的亂局
中央政府的權力過於分散就會導致漢末,唐末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威脅到中央的統治,推恩令,削藩就是為了平衡中央和地方關係出現的措施,但是做不好就會導致三藩之亂,靖難之役,做好了國家就能長治久安。但是中央權力也不能過於集中,就比宋朝地方權力過於分散,行政效率會非常低下。
另外一方面皇帝還要處理好權力平衡,明朝時期出現了萬曆皇帝和嘉靖皇帝兩位甩手掌櫃,他們的放縱讓黨爭日趨激烈,遇到崇禎皇帝這種非黑即白的,又直接讓文官集團的勢力迅速膨脹,直接把明朝蛀空了,所以這些朝代的滅亡都是在平衡被打破不久之後,清朝則處於時代劇變中算是個例外。
明朝黨爭嚴重,吏治腐敗導致了社會動盪
一些附加原因促成了封建王朝長治久安中國封建社會還有一個特殊地方,那就是科舉取士,科舉有一個很好的作用,即便是社會底層人士也可以透過科舉考試改變自己的身份,這就讓一些底層人士有了一個宣洩的出口,你不是對生活不滿嗎?好好讀書,科舉入仕後就可以改變人生了,就可以改變這個世界,但事實上大多數人入仕後,則被同化成了另外一個階級的人,像黃巢,洪秀全那是意外。
而中國的國情也對封建王朝的穩定有很大幫助,我們是一個農業大國,這些封建王朝出臺的一系列政策,輕徭薄賦,輕徭薄賦也對佔了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民階級有很好的安撫作用,吃喝不愁,沒有外敵入侵,頂多也就罵罵貪官汙吏,誰會去造反呢?
輕徭薄賦有助於社會穩定
結語因此這些能延續兩百多年的封建王朝,在開國之初,通常會讓百姓修養生息,輕徭薄賦,重視農耕生產,作為統治者,也能維持政權的穩定,平衡好地方和中央,皇帝和大臣們的關係,透過開科取士等方法,確保各階層人員的流動,時不時整頓下吏治,讓底層百姓能看到希望,也只有當一些平衡再次被打破,階層開始固化後,積弊難反,一個新的輪迴才會再次開始。
回覆列表
話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們細看中國古代王朝歷史,許多大一統王朝的歷史都長達幾百年,唐朝統治約290年,明朝統治276年,宋朝統治319年,元朝統治162年,清朝統治296年,看著這長達幾百年的統治時間,不知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一個王朝能夠維持這麼久?到底是什麼原因能夠讓一個朝代久盛不衰呢,我認為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第一點就是大儒董仲舒提出的的“天人感應”學說影響。“凡存心養性之理,窮神知化之方,天人感應之機,治忽存亡之候,莫不畢書之。透過這個學說以及後續發展,皇帝統治萬民有了一個合理性的理由,因為皇帝是代表上天來管理人間的,理應得到人民的尊重,如果你反抗皇帝,你就是在反抗上天。
我們要知道,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是沒有科學的辯證唯物論這一學說的。人們面對未知的事件往往會把他歸結為“神鬼”等陰陽術士方面。平時就算皇帝出臺了不好的政策,就算皇帝荒淫無道沉迷享樂不知進取,大部分老百姓也是不敢說什的。因為皇帝代表上天,皇帝是上天的使者,如果你反抗皇帝你就是在反抗老天爺,會遭到天譴。從最開始皇帝登基的時候,皇帝就已經處在一個道德以及理論的制高點,所以天子能夠統領天下,這是一個王朝能夠長期平穩統治和長治久安的重要理由。
二、古代愚民政策的推行透過愚民政策的推行,讓少數人掌握知識,大部分人都不識字。讓大部分人活在溫飽線上,讓他們平時只顧著操心自己生活,他們無心也沒有能力去關心國家大事。這一點使得天人感應學說能夠在民間更好的推行,老百姓平時只需要渾渾噩噩的生活著,不需要操心國家政治。即使後來透過科舉制平民老百姓能夠當官參與國家政治,但是由於愚民政策的長期推行再加上科舉制的激烈選拔,所以平常老百姓很難能夠參與國家經濟文化建設。我們試想一下,如果在任何一個古代封建社會大部分老百姓都能懂得自由平等公正與法治,那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還能正常執行下去嗎?在古代如果想長治久安,我認為愚民政策是一項合理的抉擇。
三、統治者對國家暴力機關的掌控古代皇帝通常都享有很高的權利,包括軍隊的指揮權。有了軍隊國家才有保障,皇帝說話才有自信。皇帝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兵權,就算他再是上天派來的使者,有造反心的人遲早會推翻皇帝的統治。可以這樣說,軍隊是保障皇權不受到威脅的物質基礎,當外國侵略的時候如果皇帝掌握一支優秀的軍隊那便不懼外國軍隊騷擾。當有人想造反的時候,皇帝也可以派出軍隊去鎮壓。如果不是為了保障皇權,那北宋皇帝趙匡胤何必搞一個杯酒釋兵權?兵權乃“國之司命,社稷之存亡系焉,人主所當注意而不可忽者也”。等有機會我們再寫一篇文章講古代皇帝是如何控制兵權的文章,在此我們不做過多闡述。
四、古代封建王朝擁有一套合理的政治管理制度透過進行大臣的選拔,設計一套體系完備的官僚體系,規定什麼人該幹什麼活。從中央宰相到地方小吏,每一個名官員都規定了自己的任務。(當然也有朝代沒有宰相,比如明朝。但是明朝也有類似宰相的官職,比如首輔或者內閣大學士)什麼叫做合理的政治管理制度呢,比如三公九卿制度,這是秦始皇創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的中央行政制度,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組成。
這個制度很好的交代官員該做什麼,對合理的管理國傢俱有重要作用。當然我們也應該想到三省六部制和宰相制度。這些管理制度都是為了更好的管理國家而提出來的,我們不能否認這些管理制度也有他的弊端,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為鞏固古代國家政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提高官僚機關辦事效率,更好的發揮國家機關的效能。
總結關於古代國家為什麼能夠維持這麼長時間統治,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裡面會牽扯到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問題,沒有一個長時間的歷史積澱,很難把這個問題寫好。它需要你擁有一個廣闊的歷史視野,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覺悟,只有把自己跟國家相結合起來,才能夠更好的體會古代官員的真實感受。
參考文獻:
《道德經》 《潛規則》 《血酬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