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尋氧氣的魚

    好言一句三冬暖 惡語傷人六月寒

    良藥苦口 忠言逆耳

    很多人有說不出口的事情,以自己的觀點注稱所謂的善意的謊言,有多少善意的謊言,就有多少對別人愛與不公。

    為什麼現在人有那麼多人有抑鬱症,焦慮症患者,很多人為了生活,為了金錢矇蔽雙眼賺著昧著良心的金錢,發著不易之才。

    善良的人永遠不會怪別人,她們只會責怪自己,以為是自己的原因,別人才會惡言相向,糾結自己的過失,封閉自己。

    有多少人有社交恐懼症,不敢出去社交活動。即使去了也是感覺自己與她們格格不入,自己把自己當成怪胎,加劇了自己心理恐慌。

    在人際關係交往之中,都能坦然以對,沒有那麼多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派別之爭,所有人都會感覺得到幸福。

  • 2 # 秋風500

    你怎麼看“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會說好聽話,是人的情商,愛聽好聽話,是人的共性。

    “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句格言的適用語境,往往是雙方已經發生矛盾,理屈方毫無歉意,還惡語傷人,而佔理方或者站在佔理方立場上勸解的人,就會拿出這句話,說道理屈方的不是,這一般是發生在熟人之間。有時出現的地方會是鬧市區與人多的公共場所,發生肢體碰撞和交通小問題,背理方反而出言不遜,使本來可以有一句“對不起”就可以了事的問題,反而激化,甚至鬧出事端來。

    我們常講的“五講四美”,“語言美”就是其中之一,除了文明素養含義之外,禮貌用語也在其中。生活中難免與人發生一些誤會和意料之外的小摩擦,的確責任在自己,說幾句好聽的話兒,態度坦誠,敢於擔當,遇到大多數與人為善息事寧人的人們,就能夠把事情化大為小,化小為了,和諧解決。反之,有眼不識泰山,看著對方是老人,或者貌不驚人,就出言不遜,委過於人。碰著對方不是軟柿子,不吃你這一套,那就要說個道道了,甚至想輕易收場也晚了。如果對方有點背景,那就要賠個大不是了,說不定就虧大了。

    現實中,由語言衝突進而升級為肢體衝突司空見慣,惡語相向是升級為肢體衝突的開端,是導致雙方矛盾白熱化的禍首。禍從口出不但是閒話扯淡惹是生非的專用成語,在這裡更是現時現報立竿見影的兌現,軟暴力換來硬暴力,嘴痛快換來皮肉之苦,都是衝動惹的禍。

    一個人要想自己的生活歲月靜好,與親情、朋友、周圍人和諧相處,平時語言交流閒聊中就要注意語言方式,如果出現了誤會和矛盾,更應該本著以和為貴,換位思考,以化解矛盾為目的,說幾句得體柔和的話,沒有冰凍三尺之寒的積怨,有時就會雲消霧散,一笑了之。切莫火上澆油,惡語相向,真的把雙方關係引向寒冬,自己心裡也落了個心結。

    2019年12月29日

  • 3 # 多個小時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句出自《增廣賢文》的謎面,告訴我們要學習用“愛語”結善緣,很多時候,一句同情理解的話,就能給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氣,即使處於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溫暖。

    而一句不合時宜的話,就如一把利劍,刺傷人們脆弱的心靈,即使在夏季六月,也感到陣陣的嚴寒。聖經箴言書也有一句這樣的話“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形容一句話說得好,不但別人得幫助,自己也非常喜樂。

    尤其當人憂傷之時,一句良言,就會使憂慮之心轉為歡樂。金蘋果與銀網子是相得益彰之意,事情解決了,人也處於和睦,正是現代人追求的雙贏。

  • 4 # 小湯圓的味道

    人類可能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種以能夠傳情達意的語言為主要交流方式的動物。但是語言既為人類不同個體甚至不同群體的交流架起了橋樑,增加了便利,又是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使用但卻未必駕馭得好的工具。有時,語言更可能是一柄傷人病使人傷痕累累的利劍。中國俗語“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就是一句反映了語言在人際交流中具有兩重性作用的格言。

    良言,從字面上看,語義中所包含的資訊一定好的。在生活中,我們鼓勵、讚美、安慰他人的話,一般都屬於這類“良言”。多數情況下,在聽到鼓勵、讚美和安慰時,聽者會感覺到言者的善意和熱情,也因此會受到感動,並在心頭湧動起一股暖流。此時,確實是“良言一句三冬暖”。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儘管言者仍然是講出這樣的鼓勵和讚美性質的言語,若是聽者處於另外一種情境、當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心境狀態,就會對這樣的言語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對於承受巨大心理創傷的人,若是一個旁觀者勸慰時沒有感同身受的心態,說出諸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之類的話,儘管語言是勸慰,但聽者未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語義所包含的資訊,很可能心生反感:我受苦,你說風涼話,你來試試啊?在心理治療的實踐中,幾乎所有的治療師都認為同理心是治療者與訪客之間建立起良好治療關係的紐帶,而同理心強調的恰恰是能夠站在對方立場上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體察對方內心體驗的能力。相反,儘管同情心也是善良的表現,但具有居高臨下憐憫的特點,此時的安慰性“良言”對於體驗痛苦者既可能真的具有安慰效果,但也可能導致逆反反應。假如聽者自身接受自己悲慘處境或弱者的身份,同情心也許是無害的;但若聽者不認為自己的處境悲慘或是弱者身份,同情心的表述就肯定具有傷害性質,聽者更可能將悲憫的良言當作言者的歧視性表達。此時的良言與惡語幾乎無異。

    一般而言,無論是哪種良言,即使被聽者當作惡語來聽,對於言者來說,也都是無害的。但態度不真誠,或以居高臨下姿態說出來的“良言”,若導致聽者由此產生了惡劣情緒和行為的人,很可能也會因為聽者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而心情受到打擊或影響,有適得其反的效果。

    再看惡語。從字面上理解,惡語的語義和表達者的出發點都是不善的,肯定具有傷害人的效應。惡語一般包括譏諷、嘲笑、詛咒、咒罵、抱怨、指責、喝斥等等,不一而足。惡語傷人,首先傷的是聽者。無論他是否認同對方的說法,但肯定會體驗到強烈的痛苦和羞愧,甚至是羞辱和憤懣,也肯定會對言者產生強烈的反感和厭惡之情。如果可能,他肯定會反唇相譏或怒目而視,也可能因一言不合,拔刀相向,釀成戮奪人命的慘劇。甚至,這樣的慘劇就發生在本該相親相愛的親人之間。我想,這樣的事例在我們的身邊已太多太多,難以列舉。若不能反抗、反詰或反擊,他也會將這樣的痛苦埋在心中,甚至成為其人生噩夢的源泉或仇恨的種子,最後帶給他有各種可能的惡果。我想,在街頭髮生的陌生人之間爭吵,因一方出口傷人的惡語,最終引發流血衝突甚至人命慘案的事例已屢見不鮮,足以說明惡語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了。

    其次,惡語傷人,也會傷害言者自己。因為在說出“惡語”的那一刻,人的心情一定是糟糕的,甚至這種糟糕的心情已經在之前醞釀或持續了很長時間,並可能在說出“惡語”之後延續更長的時間。用網路語言通俗地說,之所以會發出惡語,是因為言者覺得“我忍了你很久了”,或者是因為認為“我就是看著你不爽”。惡言出口,言者的目的一定是欲將此資訊明確地傳達給聽者。然而,在發出惡語的同時,言者對聽者的不良印象也會因情緒因素影響而加強,在其心目中面目更加猙獰可惡。加之聽者的情緒反應會更增加言者的不快和惱怒,進一步惡化了言者的心情,主觀痛苦程度則因口出惡言而增加了。

    惡語除了可能造成聽者和言者的不良情緒反應之外,還可能因其邊際效應造成“環境汙染”——傷及無辜的第三方,即在同一環境中的無關人。因為在這個特定環境中,周圍人的情緒也可能因為言者的惡語刺激和聽者的情緒與行為反應而受到不良影響,這就“汙染”了本不相關的人的心情,甚至直接影響到他們對待言者和聽者的態度和看法。特別是,若周圍有內心極為敏感的個體,會將本來與其無關的惡語牽連於自己。如,他們會認為言者以“含沙射影”、“聲東擊西”、“敲山震虎”、“打草驚蛇”之類的方式嘲諷或“敲打”自己,認為言者的真實含義是針對其本人而非明著的“聽者”,甚至會認為言者和聽者在扮演苦肉計。這種情況常見於精神病患者,有時這樣的患者可能會對周圍人做出不智的行為,釀成悲劇。某些似乎難以理喻的惡性刑事案件就是這種精神病性障礙患者受到此類惡語刺激而發生的。

    由此可見,惡語,對他人是尖刀,疏離關係,對自己是苦酒,毀壞心情。

    如果可能,在人際交往中避免惡語,多用良言,一定會讓個人的人際關係更和睦,也會對社會和諧有所助益。此外,在人際交往中,還有其他勝於良言的表達,例如,真誠的微笑和身體接觸也能傳遞溫暖和關切的情感資訊,有時甚至是最合適的“良言”。

  • 5 # 譚文祿

    我以事實來說明自己對這話的體悟。

    那是十多年前的一次趕集日,一位年老體弱,行動不便的老人在馬路上行走。一位年輕小夥子騎著單車迎面而來,不小心撞倒了年老人,自己也倒在地上。可他不但不向年老人道歉和扶起老人,反而開口大罵:“你瞎了眼,沒看見我騎車來了?"

    那老人聽他這麼一說,忙抓住他衣服,太聲呼喊:“救命啊!我被這人撞傷了,生命有危險,需要住院去!"

    這時,附近來了不少觀熱鬧的,我也在其中。那老人對我說:“先生,你來評理,他騎車撞倒了我,反而對我撲口大罵,我能容許他嗎?"

    那年輕人知道自己錯了,只是漲紅著臉,還想強詞奪理,我對他瞪了下眼,說:“現場如此,誰都知道是你不對,可你還對老人開口大罵,更不對了,人貴自知,做錯了事,向對方認錯道歉事情不是解決了嗎?年輕人,你要懂得,人都有自尊心,誰也不能傷害自己的自尊心,俗話說:“好話一句暖人心,惡語半句不容情",人都是重人面,講感情的,對人要講文明禮貌,文明禮貌用語讓人聽到舒服,分明沒事,可粗言穢語讓人覺得噁心"。我又對老人說:“你到底傷到哪裡?”那老人如實地說:我的衣釦劃破了,只不過是屁股疼,他不罵我,我也不會說有生命危險,我是讓他吸取教訓,要懂得對人要講文明禮貌。"

    我讓老人走幾步給在場人看,到底是否摔傷了。發現老人真的沒什麼大事,便叫年輕人買一瓶紅花油給老人擦屁股。二元錢補紐扣。

    雙方都沒意見。我對年輕人說:你今天該懂得“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的道理吧。其他在場人笑著望著我,有的說:“無愧是先生!”

    那老人說:“先生,今天我是看在你的情面上,像他那樣惡言惡語,我決不會這樣放過他”。

    年輕人向老人道歉,向我致謝,紅著臉離開了。

  • 6 # 董鏡亮

    良言一句三冬暖。沒有人不愛聽良言好話的,這句易於理解和施行,不復多言。

    惡語傷人六月寒。這句的難點不在於如何避免自己用惡語傷人,而在於如何防止自己被他人的惡語所傷!下面,我就主要談談這個難點。

    人生在世,難免不捱罵。不管你多麼有權有勢,如何道德高尚,總會有不理解你的人。親人、朋友、同事,都有可能與你產生矛盾,惡語相向。甚至有的人,談吐間不帶點髒字就不舒服,但你還不好跟這種人較真兒,否則就是太小氣了。那麼無故捱罵之後,應該如何捍衛自己的尊嚴呢?

    人都有自尊心,特別是對於那些心氣兒高的人,被罵不還口,還算什麼豪傑大勇之人?對此,筆者很欣賞蘇軾在評價張良的《留侯論》中的一段話:“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一介匹夫,才會在受辱時,鬥狠鬥氣;真正的豪傑大勇之士,能在面對突發事件時不驚慌,被人無故責難時不發怒,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態。之所以能忍,是因為他們心懷大志,根本不願為這種小事而亂了方寸,這才是真正的豪傑大勇!但是,具體情況要靈活應對,也不能一味地懦弱忍讓,因此筆者有以下幾點看法:

    1做事講“理”,問心無愧,把心思放在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上,不要在乎關係不重要之人的誤解。

    2無故受辱,不爭閒氣。嘴長在別人身上,有的人想用語言刺傷你,如果你爭這口“閒氣”,你就已經輸了;如果你不爭,對方就無法得逞。罵人傷德,別人這麼做,傷的是別人的德,我們不要輕易摻和進去。

    3對於關係重要之人,不可慣出毛病。如果他們有說話帶髒字的習慣,但並非出於惡意,就要在他們放肆的時候嚴肅地表明態度,儘快讓他們意識到你很介意此事,使他們有所收斂。但如果積怨複雜、忍無可忍,不如干脆痛快罵回去,徹底發洩出情緒。倘若長期強忍在心裡,反而有損身心健康。乾脆挑明,可能會有利於推動問題的解決。看到這裡,可能有人覺得這麼做與《留侯論》中的說法相矛盾,不符合王陽明“知行合一”和“吾心不動,不爭閒氣“的理念。其實,這恰恰是為了“知行合一”。因為忍無可忍之時,這已經不是“閒氣”的問題了。為了今後不爭閒氣,才要把問題挑明,把膿瘡擠破。

    總的來說,對於關係不重要的人,建議別當回事兒,不要輕易迴應;但對於重要的人,建議按照上文中第三條來處理。其實,有很多本來關係不錯的人,就是因為這類問題處理不好,最終關係惡化。

  • 7 # 詩酒在遠方

    這個事兒,只能說辯證著看吧。

    因為我們還有句話叫“忠言逆耳利於行”。

    怎麼辯證呢?那要看語境、立場、出發點、彼此關係、所處場合、事件由來、背景……等等等等吧。

    都知道暖言好聽,是的,有時候同樣一句話,不同的語氣說出來都不是一個效果。

    舉個梨子?不是孔融的那個梨哈。老故事了,說,有個人去吃包子,嫌肉少,跟老闆抱怨,老闆說,那我給你包頭牛?這人嫌老闆說話難聽,老闆說,那我喊你個爹?(手動哈哈,尷尬)

    其實就是個情商的事吧。

    再囉嗦兩句,從某個角度來說,暖言和惡言,有點像國企的工會和紀檢,一個是撒播組織的溫暖,一個是體現紀律的威嚴。

    哈哈啦

  • 8 # 九五就是我

    良言不一定三冬暖,惡人出惡語。

    幾年前我曾奉勸一個親戚不要搞傳銷,至今還在記恨我。

    他先辭去工作去外地打工,可又吃不下苦,後來加入傳銷組織,這個我早就知道騙人的把戲,可他偏偏不聽整日做著發財美夢。從這以後我才明白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是什麼意思。一個人的性格是幾十年形成的,不是三言兩語能改變的。

    一次在醫院一個受傷的小夥被一個親戚探望,從頭到尾都是數落,不注意了,不認真了,早就告訴你怎麼怎麼地!扔下200元就走了。這小夥為這個親戚裝修一個月都沒收一分的工錢。

    總之,少說教,遠離惡人!

  • 9 # 使用者陽光帥哥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看這個題目,首先我的理解為,兩句話是完全相反的對比句,良,善良的意思,可以定為煲義詞。惡,惡毒,兇惡的意思,可以解釋為貶義詞。一句話的主要意思可以分析為:一個說話語氣,心地善良的人,始終會得到周圍人的讚美之情,自己的心裡也會非常愉快,即使到了陽春三月,以及冬日的氣候,始終感到內心的溫暖所在。相反,一個說話語氣惡毒直接咒罵的人,一下子就傷害了別人,這時,別人的內心是何等的不快和生氣,甚至到了六月最熱的情況下,受傷的心裡也會感到冰涼,一股寒氣所在的狀態。做人處事,待人接物,總要心善,一個誠信善良的人,不管在任何場合,都會得到稱讚和誇獎,其實,這也體現了一個人的素質,一個人的社會道德,特別是在近些年,國家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趨勢下,體現道德新風尚的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屢建不鮮,以我本人看到最敏感的事來說,在日常工作和實際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公交車上,對於學生讓座,一個個生動,感人的例子舉不勝舉,捨己救人的好人好事也經常看到,說明了社會正在向著文明看齊,一直走在善良,文明的路途上。社會風氣的不斷好轉,充分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整體新風尚,實際上一個人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以自己的善良獲取別人的信任,設身處世地為他人著想,那是一個十分高尚的人。相反,一個行為兇狠,惡毒,處處出口狂言,傷害他人,又自私自利的個性,其結果是十分可悲的,也會遭來眾人的厭惡和反感。所以說,為人處事,善良,正直,誠信,互進,才是人生的真諦,也是當今社會的良知所在。

  • 10 # 讀書工

    問題:“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你怎麼看?

    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就是指說好話哪怕是三九寒冬,人們心裡是溫暖舒服的;如果惡語傷人,哪怕是六月天那麼熱,被傷害的人心裡受不了,像寒冬那樣發冷打寒顫。意思是勸人說話要和氣,要顧及別人的面子和隱私,不要揭別人的老底子。說話惡語相向,有時候會出人命的,《三國演義》裡周瑜就是被諸葛亮說話給氣死的。

    我們民間經常說一個人要講文明,要有口德,就是指一個人說話要憑良心,實事求是,與人為善。不能尖酸刻薄,譏諷嘲笑,不能罵人,更不能栽贓陷害,冤枉別人。古語說的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還有一句流行的說法,出來混,遲早要還的。所以一個人在言行舉止方面,一定要注意,特別要注意說話,因為人的交際基本上是透過語言進行的。

    說話要有分寸。親朋好友之間因為互相瞭解,說話可以隨便些,但是也要有理有節,尊長愛幼,體現出一個人的教養和素質。即使一家人,也要互相尊重,互相諒解。事實證明,很多話換一種說法,就能減少很多矛盾和誤解。特別是在氣頭上,說話更要注意,千萬不要衝動,衝動是魔鬼。一句話說出口,就收不回來了,你解釋也沒有用。有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當然對不正確的東西,對違反社會道德良知的人和事,要敢於指出,要敢於譴責。因為這樣的話只是針對少數人,這不是得罪人,而恰好是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如果維護公平正義的話都不敢說,那我們也太懦弱無能了,也太對不住天理良心了。所以一個人也要有同情心,要有正義感,要有社會責任心,還要有擔當的勇氣。

    同時我們也要正確對待別人的語言,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哪些話是好話,哪些話是壞話,要分析,要正確對待。要多和別人溝通解釋,不要一聽到別人指責批評的話,就生氣,就火冒三丈,就搞打擊報復。也不要一聽到恭維的話,就不知所以,就放棄做人的原則。總之,說話和聽話對一個人都很重要,我們要認真對待,千萬不能既傷害自己,又傷害他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婚好幾年了,現在親戚朋友都勸我再找一個,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