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舉幾個例子吧 劉子鸞:願來生不復生於帝王家。 周瑜:既生瑜,何生亮!
5
回覆列表
  • 1 # 樂水雅士戴維兔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人在純粹精神意念中能如此執著,不因外物外因而失去信仰,這是一種純粹的偉大!

  • 2 #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公元1529年1月9日,正是深冬時刻,一艘沙船在青龍浦的湖面上隨風逐流。船上的搖曳燭火彷彿預示著了怎麼這艘船上的遊客將會發生些什麼?

    一個月前,他很誠懇的給京城送去了辭呈,他深知自己時日無多了,只想葉落歸根。卻未想,左等右等,杳無音信。實在等不得了,他把公務給他人做了交接,便帶著兩個僕人和一個學生啟程了。

    “再等等,我一定要堅持,我還想再看一眼那山中的花,看一眼尚在襁褓中的孩子”。

    可是,半途中,他還是挺不住了。他看著湖面上點點落著雨。他知道時間到,是時候跟這個世界道別了。彌留之際,他讓家僕把弟子周積叫到了跟前,輕聲的說“我去矣。”

    周積馬上跪倒子跟前,泣不成聲。他略微的抬了抬手想寬慰一些眼前的愛徒。

    周積握著先生的手問:恩師,可有什麼事情交代的?他微笑的說:吾心光明,亦復何言。說罷便闔目而逝。

    他叫王陽明!

    什麼是吾心光明?

    王陽明遺言中的“此心”,指的就是良知之心。王陽明在晚年開始,從“知行合一”改成了提倡“致良知”說,這是他一生的終極智慧。

    在他看來,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良知,這是永遠不滅的光明,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東西。只要在事事物物上都“致良知”,那麼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只要符合良知之道,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都可以輕鬆克服,並且不會誤入歧途。

    這句話意味著彼時的王陽明的良知已然顯現,已然純乎天理,已然圓滿。正如他在詩中寫的那樣: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 3 # 墨染金風

    “各國變法,無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 譚嗣同,臨刑前。

    有人說他枉送性命不負責,說他空以為流血就能救國是天真,實在笑談。其實譚嗣同深知未來之重要,唯有變法才能救國。譚嗣同在自己慷慨赴死前還力勸梁啟超去日本,且說了這樣的話:

    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招後起。程嬰杵臼,月照西鄉,吾為其易,君為其難。

    譚嗣同心甘情願為變法流血犧牲,心甘情願用自己的死來驚醒麻木的人,心甘情願讓友人生來圖後計,這是大勇者!大義者!

    古往今來,有多少人都願意在救國圖強的道路上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在他們的心中都有著一團熊熊燃燒的愛國之火,這是一種信仰,作為中華兒女的我們也應該有這樣的信仰!

  • 4 # 溫子哩

    喧囂的菜市口,彷佛比往常都熱鬧非凡。這時,一貫在官兵面前低著頭走路的百姓,突然抬起頭來,眼睛雪亮,還有著一絲絲的戾氣。

    ‘快點走,今日務必及時行刑’

    一眾官兵壓著一位高大身軀,向刑場奔去。

    這個人身高筆直,頗有大將風采,望了望周圍,城垣高高聳立,那是他誓要守護的國土;一眾謾罵的百姓,是他拼死保護的國民;而賜死他的那位,是他效忠的君王。

    這個人就是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

    就在幾天前袁崇煥因勾結外敵,背叛朝廷的冤情,鋃鐺入獄,隨即判處“凌遲”處死。

    然而事到如今,也沒有改變他的一片忠心赤膽: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袁崇煥生守的是遼東的國土,死守的是為將者的底線。

    硝煙在紫荊城上空瀰漫,身處煤山的崇禎皇帝朱由檢,目光迥然的望著城內發生的一切。不禁痛哭流涕,想當年,身處亂世,宦官當道,隻身挺身而出,威震四方,那是一個少年得志,意氣風發。

    可誰也想不到,短短不到二十年的時間,一代帝王竟淪為此境,當初勵精圖治,誓要中興大明朝的願望,也已成為灰燼,飄蕩在上空。

    想起這麼多年來的種種,崇禎皇帝悔恨啊!不甘心啊!他咬破手指,悲慟的寫下,最後一道“詔書”:

    “朕自即位以來,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切勿傷我百姓一人。”

    這段遺書最後在李自成破城之後,在崇禎皇帝的內衣上發現的。

    一代帝王,以身殉國,真乃“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5 # 舊事舊人歷史說

    英雄們的遺言: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我輩淚滿襟。

    《論語》有言: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宋代理學家朱熹在解釋這句話時曾說:“鳥畏死,故鳴哀;人窮反本,故言善。”也就是說鳥兒因為恐懼死亡,在自己最終走向死亡之前,發出悲哀的鳴叫聲,人因為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在彌留之際,在那嚥氣的一霎間才發覺一切的爭鬥,一切的算計,一切的榮耀, 一切的恥辱都已成為過去,因而返璞歸真,頓悟生命的本質,說出一些善良的話來。但是,生命的終結並不代表責任的結束,有些人在其臨終之際,仍有著極其偉大的魄力,執著的履行著自己的責任,直到真正的離開這個世界!

    兩宋之際著名愛國將領,抗金英雄宗澤: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過河!過河!過河!(《宋史·宗澤傳》)南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文學家陸游: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劍南詩稿》)南宋末年著名愛國將領,抗元英雄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史·文天祥傳》)晚清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民族英雄左宗棠:雖馬革裹屍,亦復何恨!而越南和戰,中國強弱一大關鍵也。臣督師南下,迄未大伸撻伐,張中國威,懷恨平生,不能瞑目!”

    宗澤,陸游,文天祥,左宗棠他們都生活在國家危難之際,在他們生活的時代,國家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他們有的是金戈鐵馬,馳騁沙場的將領,有的是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的文人,但他們最終都走上了同一條路,直至獻出自己的生命——憂國憂民,救亡圖存!這種精神貫穿他們人生的始終,知道自己嚥氣的前一刻也未曾忘記,未曾放下。

    有一位偉人曾說:“人這一生什麼都可以放下,唯獨責任與使命不可。”我想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並不是偉人的專權,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應該承擔起屬於自己的那一份責任,肩負起屬於自己的那一個使命。也許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不能做到像北宋著名哲學家張載說的那樣: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但是隻要我們能堅持為國家,為社會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愛崗敬業,至死不渝,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告別平庸,仰望偉大。

    致敬——那些知名不知名的英雄們!

  • 6 # 歷史吃瓜客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您所舉例周瑜之“瑜亮情結”屬於小說家言,因為這一故事情節和歷史反差實在太大,不能理解為合理的藝術加工,所以不宜做歷史來談。

    然後,我來說說曹操的臨終遺言。曹操不是臨陣或者其他形式的猝死,所以遺言肯定不止一次,《三國志》中就記載了兩段。

    第一段是建安二十四年六月,也就是公元119年,曹操為自己選了目的,並且做了說明:曹操表示自古以來目的應該選擇貧瘠之地,而不是適宜耕種的土地。親自選址在西門豹祠西邊的一個高崗,交代說“不封不樹”,諸侯在前面、公卿在後面以後都可以葬在這裡作為陪陵,地方夠大容得下。

    第二段是第二年正月,曹操去世前真正所謂臨終遺言。大致內容為:天下未定,不要按照古制諸侯王的禮節辦,下葬後即可脫掉孝服;凡是各處守備將領一律不得離開崗位,各個部門正常辦公;裝殮就用平常的衣服,不要放金銀珠寶。

    其他文獻中,還有對妻妾和財物的安排,主要包括:平常穿的衣服不要丟,特別是因為頭疼常帶的績,其他衣服能儘量儲存,要不大家可以分了;婢妾和伎人住銅雀臺,在那裡設一個靈堂,每月初一十五奏樂一個上午,大家要經常張望陵寢的方向;剩下的香料分給夫人們,如果無聊可以學做針線活,這樣可以賣倆錢。

    大致就是以上這些內容吧,我的第一個感想是:不要嘲笑陳琳在檄文裡說曹操設定“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其實董卓以及後來的諸侯幾乎都在這麼做,但是曹操不同,他確實反對厚葬,並且身體力行。《三國志武帝紀》第二段記載曹操擔任濟南相是“禁斷淫祀”,反對輔張浪費,過度祭祀。

    軍事將領不得離崗,各個正常辦公,這一是反應了曹操認為不能因一人而廢天下勢;二是,這樣等於用明詔保證了政治形勢的穩定,為曹丕順利接班打下基礎。

    另外,曹操確實愛自己的家人,具體到做針線活賣錢,真是心細入微。同時應該是真的很累,想聽音樂,也很孤單,讓婢妾們經常張望自己。

    最後,引用一下《鄴中歌》: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霸王降作兒女鳴,無可奈何中不平。向帳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謂無情。

  • 7 # 暮然一笑終成夢

    死前遺言是健在的人,臨終時,最想對這世界說的話,意味著了離去這世界前最想表述的心願。人的生命是短暫性的,人死以前,都想再看一看這世界的天地萬物。在歷史上知名的死前遺言有:

    伍子胥:抉吾眼縣吳東門外之中,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

    伍子胥的死前遺言意味著了一個忠誠耿耿的老臣對小孩說的話,怪就怪在夫差被迷惑了眼睛。

    王陽明:此心光復,亦復何言。

    意思是說,我心已如明境,有沒有什麼可以說的呢?意味著了一種對死的死心。

    唐伯虎:生在陽間有離去,死歸陰曹地府亦不妨。陽間陰曹地府俱類似,只當漂泊在異國他鄉。

    唐伯虎,一生充滿了艱辛與荊棘,經歷過立場堅定以後,彷彿被這世界譏笑了一般,也許這就是人生,他的死前遺言對全球無一點兒依賴,也是一種從容。

  • 8 # 遼陽郭同建

    那我就說幾個古人的遺言或遺囑吧,

    (一)。話說曹操因懷疑華佗,藉口曹的腦中瘋要殺他,賜死了華佗。為此這病日益加重。曹感嘆曰,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孤,天命以盡安可救乎?次日覺氣衝上焦,目不見物。乃招各大臣交待遺事。曹曰,孤縱橫天下三十餘年,群雄皆滅。唯有江東孫權,西蜀劉備末曾剿除。孤今病危,不能與卿等相敘。特以家事相托。孤長子曹昂,劉氏所生,不幸早年歿於宛城。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孤平生所愛第三子。植為人虛華,少誠實,嗜酒放縱不立。次子,子曹彰勇而無謀。四孑曹熊多病難保。唯長子曹丕可繼我業,卿等可輔佐之。

    接著,操令近侍取平日所藏名香,分賜眾妾。且囑曰,吾死之後,汝等須勤習女工,多造絲履,賣之可以得錢自給。又命諸妾多居於銅雀臺中,每日設祭,必令女伎奏樂上食。又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塚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發覺也。囑畢,長嘆一聲,淚如雨下,須臾氣絕而亡。壽66歲。時燾安二十五年春正月也。你看這曹操真不是一般人,/。知子莫若父,對孩子的情況瞭如指掌。2。廉潔少有餘財。叫諸侍妾自力更生,勤習女工,賣之養家。3。有些小聰明。令設七十二疑塚,無令人知我葬地也。看見了吧,這墳墓就是挖了也沒啥值錢東西。

    (二),再說下劉備吧。劉備病危,傳旨請孔明過來,撫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業,何期智識淺陋。不納丞相之言,自取其敗,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接著取紙筆寫了遺詔,嘆曰,朕不讀書,粗知大略。聖人云。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朕夲待與卿等同滅曹賊共扶漢室。不幸中道而別。煩丞相持詔付太子禪,今勿以為常言,凡事望丞相教之。言畢駕崩。壽63歲,時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也。你看這劉皇叔,死時還知道懺悔。平時孔明的建議沒能很好的採納。以至自取其敗,再就是不讀書,少學習。

    最戀戀不捨的還是那個兒子,阿斗。以至杜甫有詩嘆到。

    蜀主窺吳向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外,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候祠屋長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三)。如果不嫌厭煩,我們再看孔明臨終留有那此遺囑?卻說一天孔明夜觀天象,仰觀北斗,遙指一星曰(此我之將星也),眾視之,其色昏暗,搖搖欲墜。孔明見狀,急回營帳不省人事。須臾孔明覆醒,見李福立於榻前,孔明曰,(我知道你的來意了)。福曰,(我奉天子命,問丞相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孔明曰(吾死之後,可任大事者蔣公琰,其宜也)。福又問(公琰之後,誰可繼之?)孔明曰(費文偉可繼之)。福又問(文偉之後誰當繼之?)孔明不答。眾將近前視之,己薨矣,時建興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關於孔明的業績,杜甫詩中說的好。

    將星昨日墜前營,訃報先生此日傾。

    虎帳不聞施號令,麟臺惟顯箸勳名。

    空餘門下三千客,辜負胸中百萬兵。

    好看綠蔭清晝裡,於今無復雅歌聲。(四)。最後以陸遊一首《示兒詩》結束全文。詩曰。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 9 # 莫名其妙XP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於徵討西夏途中病逝。臨死之際,他為接下來的蒙金戰爭進行了這樣一個戰略規劃:

    “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邃破。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則下兵唐、鄧,直搗大梁。金急,必徵兵潼關,然以數萬之眾,千里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

    其中“下兵唐、鄧,直搗大梁。金急,必徵兵潼關”正合《孫子兵法》中“圍魏救趙”之精髓。“以數萬之眾,千里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又合《孫子兵法》以逸待勞之計。

    成吉思汗肯定是沒有讀過孫子兵法的,他甚至都未必認識幾個漢字,但他的每一計都深合兵法精髓,大約他真的是個天才。

    這個戰略規劃為後來的蒙金戰爭定下了“假道宋境,南北夾擊”的基調。其後發生於1231年的蒙軍襲川,下兵唐鄧之大迂迴便是拖雷和窩闊臺對成吉思汗這一戰略規劃付諸實踐的嘗試。

  • 10 # 叨筆歷

    耶穌在十字架前說的最後一句話是:“事成了。”

    伽得略臨終時欣喜地道:“它的確在轉動!”

    世界戲劇之王的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留下的遺言說:“我把第二個最好的床留給太太。”

    愛爾蘭歌手理查德哈里斯因霍奇金病引發的肺炎去世的遺言:“這食物有問題!”

    王陽明遺言:“此心光復,亦復何言!”

    薩達姆走上絞刑架的最後一句話是:“好好活著,我的兒子! ”

    拜倫說:“現在我要睡了,晚安!”

    伊莉莎白一世:“願我一切所有,換取一刻時間。”

    蕭伯納臨終時對身邊的女僕說:“小姐,你想讓我象古董一樣永遠活下去嗎?我已經完成了我要做的,我要走了。”

    拿破崙臨終那天突然從床上跳起來大喊:“我的上帝!我的法蘭西!”

    阿基米德:“等一下再殺我,讓我把這道題證完。”

    丘吉爾:“我已經準備好了去見上帝,不管上帝是否已準備好了酷刑來質問我!”

    喬治·華盛頓臨終前對秘書下命令:“我得去了,把我的葬禮搞得象樣些,但記著,我死後二天內不要把我放入墓穴,清楚了嗎?”

    哥倫布:“讓我投入你的懷抱吧,老天爺,我把我的靈魂託付給你了。

    達爾文:“恐懼死亡的,決非我一人。”

    托馬斯·愛迪生:“那兒可真美極了。”

    英國著名詩人濟慈臨終遺言:我感到我的上面長滿野菊花。”

    英國詩人拜倫遺言:“現在我想睡了。”

    西班牙攝政王佛朗哥在臨死前對醫生說:“連死亡都這麼費勁。”

    華盛頓·歐文:“好了,為了另一個疲倦的夜晚,我得墊好枕頭了!這要等到何時才能完結呢?”

    烏托邦的作者托馬斯·摩爾在臨刑前囑咐劊子手說:“膽子放大一點,別縮手縮腳的,我的脖子不太長,因此你要留一點神,別為了拯救你的良心而砍錯了地方。”

    美國民族英雄內森·海爾臨死前對英國殖民者說:“我唯一遺憾的是,我只能為我的國家獻出一次生命。”

    契訶夫快死的時候接過他太太的香檳酒喜形於色地說:“路這麼擠,真辛苦你了。”

    金聖嘆在臨行前留下了一副對聯給兒子:“蓮子心中路,梨兒腹內酸”

    陸游臨終前遺言:“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文天祥遺言:“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伍子胥自殺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挖出置於東門之上,我要看著吳國滅亡!”

    項羽臨終遺言:“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劉備臨終遺言於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周瑜臨終遺言:“既生瑜何生亮。”

    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臨終遺言:“後宮不得干政”

    這麼多的遺言最終用馬克思的遺言概括最為恰當:“話還沒說夠的笨蛋才會留遺言!”

  • 11 # 白木靜筆

    明朝大臣楊漣遺言血書:仁義一生,死於詔獄,難言不得死所,何憾於天,何怨於人?唯我身副憲臣,曾受顧命,孔子云: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持此一念終可見先帝於在天,對二祖十宗於皇天后土,天下萬世矣!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於我何有哉!

    楊漣(1571-1625年),字文孺,號大洪,明代湖廣應山(今屬湖北廣水)人,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進士。

    萬曆四十八年九月初一,明光宗在宮中逝世,享年三十九,享位一月。皇帝吃藥之後就死了,這很不正常。這便是明宮三大案之“紅丸案”。

    楊漣是明光宗極其信任的大臣,他也視明光宗為知己。光宗病重,召見大臣。他不屬於大臣,但也被召見,臨危顧命。楊漣一生正直忠君,以國家大事為己任。

    後魏忠賢登上歷史舞臺。剛正不阿,是他受信任的倚仗,但也使小人視其為眼中釘、肉中刺。魏忠賢掌一定權利後,處盡心機打擊東林黨。

    天啟五年(1625年)六月,楊漣被逮押送北京。沿途群眾聞訊,自動夾道哭送,所過村市,百姓都焚香禱告,祈求保祐楊漣可以免去一死。《明史·楊漣列傳》:“所歷村市,悉焚香建醮,祈祐漣生還。”六月二十八日,楊漣被下鎮撫司詔獄審訊。許顯純將錦衣衛的諸多酷刑一一用於楊漣,折磨得他遍體鱗傷,氣息奄奄。《明史·楊漣列傳》:“比下詔獄,顯純酷法拷訊,體無完膚。”後來提審時楊漣被折磨得無法坐、立,許顯純便讓打手給楊漣帶上桎梏,拖他到堂上躺在地下受審。楊漣仍不屈服,在獄中寫下《絕筆》,繼續陳述“移宮”案的真相,痛斥魏忠賢紊亂朝綱。魏忠賢得知後氣得七竅生煙,令許顯純立即殺掉楊漣。(見百度百科)

    天啟五年(1625)七月二十四日夜。魏忠賢的黨羽許顯純把一根大鐵釘,釘入了楊漣的頭頂。楊漣當場死亡,年五十四。他至死仍然守護著自己的信念:漣即身無完骨,屍供蛆蟻,原所甘心。但願國家強固,聖德明,海內長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頭,至死不改。

    魯迅先生說: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拼命硬幹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

    刀劍加於前而面不改色,刑罰施於身而志不更替。中華民族正是因為這樣的人,為志前仆後繼,構成偉大的民族之魂,而始終大踏步向前。

  • 12 # 香茗史館

    正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一旦走到了生命終點,那麼曾經的一切都再也與自己無關,到了這一刻,有的人大徹大悟,有的人心存不甘,有的人悲哀莫名,正是由於心境不同,這些人在歷史上留下了或慷慨、或悲涼、或遺憾、或悔悟的各種遺言,其中有的更是得以流傳千古。簡單列舉十句。

    伍子胥: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

    這遺言出自《史記·伍子胥列傳》,是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伍子胥留下的遺言。伍子胥本是楚華人,因其父伍奢和兄長伍尚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這才逃至吳國,併成為吳王闔閭的重臣,與孫武兩人共同輔佐吳王。

    在伍子胥和孫武的輔佐下,在晉國的支援下,吳國逐漸強大,但由於地緣關係的影響,吳國與楚國經常征戰,強大起來的吳國最終在周敬王(前506年)的“柏舉之戰”中大敗楚軍,一度攻陷楚都郢都,差點滅亡楚國,雖然此時楚平王已死,但伍子胥還是掘開楚平王的墳墓,鞭笞其屍三百下,以報父兄之仇。

    吳國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遂成春秋末期霸主。吳王闔閭去世之後,吳王夫差繼位,並隨後擊敗越國,迫使越王勾踐投降,伍子胥曾多次建議夫差殺死勾踐,徹底消滅越國,但均未被採納。而太宰伯嚭則趁機進言,誣陷伍子胥有謀反之心。

    前484年,夫差下令賜死伍子胥,伍子胥憤懣之下留下遺言,要求家人在自己死後將自己眼睛挖出來,掛在東城門上,他要親眼看著越國軍隊攻滅吳國。結果,伍子胥去世九年後,吳國果然被越國所滅,夫差則因羞於見到伍子胥,用白布矇住雙眼後自刎而死。

    李斯: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這句遺言出自《史記·李斯列傳》,是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留下的遺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李斯乃是秦始皇最為重要的左膀右臂,秦始皇的諸多政令背後都能看到李斯的影子。

    李斯的一生,始終奉行著自己的“老鼠哲學”,即“一個人有沒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李斯立志於輔佐秦始皇創造一個時代,奈何秦始皇卻突然病逝於沙丘,奉行“老鼠哲學”的李斯由於貪戀權力,且不想自己與秦始皇的努力付之東流,遂與趙高輔佐二世胡亥繼位。

    然而,秦二世統治時期,與趙高的受寵比起來,李斯卻逐漸被邊緣化,眼看秦國因胡亥和趙高的胡作非為而變得烏煙瘴氣,李斯也曾想要努力挽救,奈何卻被胡亥一通訓斥。在天下大亂之際,李斯與右丞相去疾、將軍馮劫勸說秦二世應該減少徭役,平息天下怒火,卻因此惹怒胡亥,被逮捕入獄。趙高則藉機說李斯與其子李由謀反,對其嚴刑拷打,李斯最終被迫承認。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李斯被處以腰斬,在被押往刑場途中,因見兒子也在被殺之列,李斯突然悲從中來,愴然道,“我真想能像你兒時那樣,父子倆牽著愛犬阿黃,帶著獵鷹,出上蔡城東門去追捕狡兔啊,如今是不可能了!”追求了一輩子功名利祿的李斯,直到臨終之際才恍然大悟。

    韓信: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這句遺言出自於《史記·淮陰侯列傳》,是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韓信所留。秦末天下大亂之際,韓信仗劍投奔義軍,先是在項梁、項羽麾下,因始終不受重用而轉投劉邦。

    在蕭何的舉薦下,劉邦以韓信為大將,自此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汗馬功勞。彭城之戰後,劉邦採納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的建議,令其開闢北方戰場,在先後攻滅趙代,迫降燕王臧荼後,韓信攻佔齊地,之後向劉邦請封齊王。

    佔領齊地後,齊人蒯通勸說韓信趁劉邦和項羽膠著之際,自立為王,從而左右天下局勢,但卻被韓信所拒絕。垓下之戰後,劉邦奪取韓信兵權,改封其為楚王,後以“有上書告楚王信反”為由將韓信逮捕,並將其降封為淮陰侯,遷居長安。

    漢十年(前197年),陳豨造反,劉邦親自率兵前去平叛。呂后則和蕭何謀劃,將韓信騙入長樂宮鍾室,將其殺死。韓信臨死之際,說道,“我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人、小人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

    劉備: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句遺言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是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漢昭烈帝劉備所留。劉備早年窮困,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劉備遂起兵先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其雖為宗室之後,但自身實力卻極為有限,因而先後依附於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人。

    建安六年(201年),劉備被曹操擊敗後投奔荊州劉表,後經“三國茅廬”與諸葛亮相識,諸葛亮為其分析天下形勢後,提出了三分天下之策,即著名的《隆中對》。赤壁之戰後,劉備以劉琦(劉表長子)的名義奪取荊南四郡,這才有了根基之地,後以荊州為跳板奪取益州。

    赤壁之戰後,孫劉雖為聯盟,但因荊州的戰略地位太過重要,雙方的聯盟最終還是因荊州歸屬問題而產生裂痕,於是先有“湘水劃界”,後有“白衣渡江”,不僅荊州最終被東吳所奪,關羽兵敗而死。章武元年(221年),劉備於成都稱帝,後以為關羽報仇為名率兵攻打東吳,企圖重奪荊州,但卻遭遇夷陵慘敗。

    夷陵之戰後,敗退白帝城的劉備就此一病不起,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三月託孤諸葛亮,說道,“如果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取而代之”。至於這段話如何理解,目前爭議較大。

    嵇康: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

    這句遺言出自於《晉書·嵇康傳》,是三國時期曹魏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嵇康所留。嵇康自幼聰穎,不僅博覽群書,且多才多藝,後取曹操曾孫女常樂亭主為妻,先後被拜為郎中、中散大夫,後在司馬昭掌權時為其所忌恨。

    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好友呂安的妻子徐氏被呂安兄長呂巽迷姦,呂安本想報官,嵇康卻勸其不要揭發家醜。誰知呂巽惡人先告狀,誣告呂安不孝,導致呂安被捕。嵇康出面為呂安作證,結果就此觸怒司馬昭。鍾會與嵇康本就有怨,於是趁機向司馬昭進言,司馬昭遂下令處死嵇康和呂安。

    嵇康行刑當日,三千太學生集體請願,希望朝廷予以赦免,但並未採納。臨刑前,嵇康向兄長嵇喜要來平時愛用的琴,在刑場上撫了一曲《廣陵散》,曲畢後嘆息道,“過去袁孝尼(袁準)曾想要跟我學習《廣陵散》,我卻沒有傳授給他,如今《廣陵散》就要稱為絕響了!”

    冉閔:我一時英雄,何為不可作帝王邪!

    這句遺言出自《晉書·冉閔傳》,是十六國時期冉魏政權建立者冉閔所留。冉閔先為後趙遊擊將軍,封修成侯,石虎死後太子石世繼位,冉閔則擁立石遵取而代之,石遵死後其子石鑑繼位,石鑑與冉閔之間矛盾爆發,冉閔先拘殺石遵,後發出“殺胡令”屠胡滅石。

    永興元年(350年),即位稱帝,建立冉魏。東晉永和八年(352年),冉閔率軍與前燕交戰,前燕將領慕容恪挑選五千士兵,以“連環馬”組成方陣發動進攻,冉閔力戰而敗,衝出重圍後向東逃跑,結果因戰馬死去而被擒,後被押送到薊城。

    前燕景昭帝慕容儁質問冉閔,“你個奴僕下人,竟然也敢自稱天子?”

    冉閔卻冷笑著回答道,“如今天下大亂,你們夷狄之族,尚且意欲篡位謀反。我乃一世英雄,為何就做不得帝王?”慕容儁大怒,遂斬冉閔於遏陘山。

    宗澤:過河!過河!過河!

    這句遺言出自《宋史·宗澤傳》,是北宋末期、南宋初期名將宗澤所留。宗澤雖是進士出身,卻棄筆從戎因戰功而聞名天下,乃是北宋末期主戰派的中堅。

    靖康元年(1126年)11月,金兵南下包圍開封,宋欽宗以康王趙構為兵馬大元帥,宗澤為副帥。宗澤率軍趨李固渡,途中遇敵,大破之。次年正月,率軍至開德,與敵十三戰皆勝。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宗澤被任命為東京留守,知開封府,召集王善、楊進等義軍協助防守,又聯絡兩河“八字軍”等部協同抗金,並用岳飛為將,屢敗金兵。

    宗澤擔任東京留守期間,曾先後二十多次上書高宗趙構,請求出兵收復中原、還都東京,但均未被採納。憂憤成疾、背長毒瘡的宗澤,在勉勵諸將要繼續堅持作戰後,嘆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建炎二年七月十二日(1128年7月29日),彌留之際的宗澤仍然對北伐大業念念不忘,連呼三聲“過河!過河!過河!”後溘然長辭,享年七十歲。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為其義盡,所以仁至。

    這句遺言出自《宋史·文天祥傳》,是南宋末期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宋末三傑”之一文天祥所留。鹹淳九年(1273年),持續六年的襄陽保衛戰結束,襄陽失守,南宋長江防線開始變得岌岌可危。

    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順江而下直趨南宋都城臨安,文天祥遂籌集資金,招募勤王之兵五萬入衛臨安,但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後被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但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議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率兵進攻江西,但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進駐潮陽縣,因潮州盜賊陳懿暗中勾結張弘範,文天祥在五坡嶺被俘,數次自盡而未成。

    至元十九年(1282年),忽必烈見文天祥毫無屈服可能,並懷疑文天祥與各地叛亂有關,再加上文天祥主動求死,遂處死文天祥。其妻歐陽氏為其收屍時,在其衣服中發現其所作絕命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譚嗣同: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譚嗣同是中國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後參加和領導戊戌變法,與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並稱“戊戌六君子”。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於中南海瀛臺,隨後釋出諭旨捉拿維新人士。譚嗣同得知訊息後非但沒有逃走,反而試圖營救光緒帝,計劃失敗之後更是決心以死為變法殉葬,用自己的性命向封建勢力做最後一次反抗。他對勸自己離開的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同年9月24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並於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臨終之際,譚嗣同在獄中寫下絕筆詩,言道,“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馬相伯:我只是一隻狗,只會叫,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

    馬相伯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乃是震旦大學、復旦大學、復旦中學、嚮明中學的創始人兼首任校長,就連蔡元培、于右任、邵力子也都是他的弟子。其一生致力於透過教育喚醒華人,卻最終在日軍侵華時期遺憾去世,沒能見到國家的崛起。

    馬相伯曾因從事外交和洋務活動而多次出國,日本維新、高麗守舊的對照使其深受啟迪,於是向朝廷建議想要富國強兵就必須提倡科學、興辦實業,但始終未得迴應,於是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辭官,深知“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材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設立學堂為先”的他,遂決定毀家興學。

    從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起,馬相伯將自己的全部家產都投入到了教育事業之中,先後創立震旦大學、復旦大學、復旦中學、嚮明中學、復旦大學附中,還曾與英華創辦輔仁大學和培根女校等。“九一八”事變發生時,馬相伯已經是91歲的高齡,但他不僅不僅號召“立息內爭,共禦外侮”,更是親自籌款10萬元支援抗日。

    隨著上海淪陷、日軍逼近南京,馬相伯最終在於右任的邀請下入滇、蜀,道經越南諒山,因病留居。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百歲壽誕之際,馬相伯又將各方贈與的壽儀全部捐給抗戰將士,病重之際,馬相伯因國事艱難,不禁嘆道,“我只是一隻狗,只會叫,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

    同年10月20日,得知湘北大捷的他興奮異常、夜不能寢,結果導致病勢加劇,最終於11月4日溘然長逝。噩耗傳出,舉國哀悼。

  • 13 # 清晨的夢想

    史上最俱文學價值的遺言——《父願子承》

    浩如煙海的華夏曆史長河中,名人妙語猶如海沙不計其數,但真正能堪稱世紀遺言的卻寥寥無幾。

    有的人立下了曠古爍今的豐功偉績,

    有的人背下了遺臭萬年的千古罵名,

    有的人埋下了世所罕見的奇珍異寶,

    有的人留下了承接千年的無韻絕唱!

    公元前110年(西漢元封三年)時年四十六歲的漢武帝劉徹進行了封禪,然而,此次的封禪卻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死,這個人就是漢武帝的太史令,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

    在西漢時,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和撰史,劉徹的泰山封禪,按照常理應該與太史令有著莫大的關係,因為皇帝同上天之間的溝通渠道和溝通時間,都需要透過夜觀天象來選擇黃道吉日。

    然而,這麼重要的事情,史書上卻並沒有明確記載,究竟出於何種原因,太史令司馬談居然被排除在了泰山封禪之外,而不能參與其中。

    封禪被排除在外,這讓心憂天下的司馬談感到了絕望,抑鬱憤恨之中司馬談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臨終之前,他把自己的兒子司馬遷叫到跟前,宣讀了有史以來最具民族價值的遺言。

    史書載,“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發憤且卒。而子遷適反,見父於河、洛之間。”

    司馬談的這份遺言,字語雖短卻很精彩,內容簡單分成三部分:

    1:司馬家族世代為朝廷修史,司馬遷你必須繼承先人遺志;

    2:我死之後,太史令將由你司馬遷來接替;

    3:東周以來,禮崩樂壞,歷史記載中斷,而今天的大漢四海承平,我早就立志想要寫一本歷史書,然而遺憾已經時日無多,我死之後,你千萬不要忘記我一生都希望寫出一部通史的願望,你一定要繼承我的事業,不要忘記啊!

    父親的臨危之囑託,極大地震動了司馬遷,他看到了父親作為一名史學家難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他也知道父親將自己畢生未竟的事業寄託在白己的身上。

    三年之後,司馬遷成為新的太史令,依父親遺願,開始撰寫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為了著述的嚴謹性,司馬遷走遍了大江南北,遊遍了五湖四海,真正上做到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沒有汽車火車的情況下游歷了大半個中國,是封建時代空前絕後的漫遊者。

    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司馬遷在牢獄中遭受了宮刑,他別無選擇,只能忍辱苟活,兩代人的心血不能就此半途而廢,“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艱難中求生存,這個世界上才會有那本可能流傳千古的煌煌鉅著。

    “不挑擔子不知重,不走長路不知遠”,正是司馬談的遺願和司馬遷的堅軔毅力,兩代人遊歷名山大川,博覽經典,筆耕不綴,態度嚴謹,才會有《史記》的誕生,才會有魯迅對其“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崇高評價!

    他們父子堅韌不拔的魄力,不畏強權、不怕犧牲的精神,給予了後世無窮的啟示和深遠的影響,《史記》的著作開創了當代為前代寫史的歷史傳統,後世薪火才會代代相傳承,矗立起了一面不可磨滅的歷史豐碑!

  • 14 # 半閒山人

    人生在世,最怕一字:悔。最驕傲的則是:無悔。

    公元前196年,為大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韓信臨死之前,仰天長嘆,說:“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這句話是說:我後悔當初沒有聽蒯通的建議,以至於落到今天被小人、女人所謀殺,真是追悔莫及!

    當時的韓信已打下齊國七十二城,儼然已成為劉、項之外舉足輕重的第三種力量。蒯通是韓信身邊的謀士,曾三次向他提出意見:

    第一,現在的形勢非常之好,在楚漢相爭的這個戰爭中,韓信處於舉足輕重的一種分量。

    第二,不能幫劉邦!因為劉邦的野心很大,要兼併天下。他之所以重用你,是因為項羽還在。一旦項羽被滅,下一個就輪到韓信。

    第三,最佳選擇是三分天下而王之。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誰也不吃掉誰,天下也和平。   蒯通說:“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時乎,時不再來!”一個人的功業或事業成功往往很難,但是要失敗卻很容易。機遇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碰不到機遇。一旦機遇來了,你應該緊緊地抓住它,你不抓住,轉眼即逝。

    最終韓信沒有采納蒯通的建議,下垓之戰後,天下大定,韓信也一步步的走向滅亡。

    心理學研究發現:因沒做某事而心生悔恨,遠比因做了某事而後悔的案例所佔比例高的多。

    即使我們做錯一件事,事後就會為這件事找到很多諸如“不得已而為之”,“假想的合理性”等等依據來自我安慰,以避免心理失衡。久而久之,那些假想的理由就變成真的,也就沒那麼深得悔恨感了。

    而當我們為沒做某事而後悔時,便失去了組織記憶的素材,徒留空想的遺憾。比如韓信,如果他採納蒯通的建議,即使最後以失敗告終,也比這樣被誅殺來的悔恨少。已中圈套的韓信,此時只能幻想,假如聽了蒯通的建議會怎樣。而這種幻想,已經沒機會去嘗試了,這樣的悔恨是最為痛苦的!

    半閒這裡建議各位: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 15 # 史勁造

    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史記·項羽本紀》

    倘若把《史記》譽為一部悲劇英雄的畫廊,那麼“項羽之死”定是其中最具典型的一幕。而這一幕其實是由三個場景組成: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其中又由一連串動人心魄的故事情節組成,直至“項羽之死”這最終一幕,為這位蓋世英雄譜寫一個註定悲劇的結尾。“虞姬悲歌、烏江拒渡、贈馬賜頭,”即使項羽一步步走向窮途末路,他在生命的最後也演繹出了一曲慷慨悲歌。項羽用刻在骨子裡高貴給予了他的那些敵人狠狠的一擊,雖然死亡但卻不曾倒下,永遠活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 16 # 星衍史談

    隆安二年(398年)九月十七日,東晉外戚大臣王恭在建康被處斬。臨刑前,王恭理順鬍鬚鬢髮,吟誦佛經,毫無懼色,對監刑者道正色道:是我無知,太過於相信他人,以致有今日之敗。但我知道我的內心是忠於國家社稷的!百代之後人們依然會記住我王恭!”

    “我暗於信人,所以致此,原其本心,豈不忠於社稷!但令百代之下有王恭耳!”

    王恭死後,人們收拾他的家產,卻絲毫沒發現錢財和絲帛,僅有許多書籍……如此剛直不屈,深存節義的人,落得如此下場,最後析出的敗因僅僅是“太過相信他人”。

    但是,王恭的敗因遠遠不止這點。王恭的敗因,是中國古代典型的“政治幼稚病。”

    胸懷大志,不畏權臣

    王恭從小就有美譽,但非常自負於自己的才能和家族地位,常常有擔任宰相的願望。因其妹妹是晉孝武帝的皇后,所以王恭倍受孝武帝器重。孝武帝執政中後期,陳郡謝氏集團代表人物謝安、謝玄等下臺,其餘人的權力大都被削弱,當時朝中大權由會稽王司馬道子掌控。

    司馬道子當時位高權重,群臣攀附,但是王恭毫不畏懼司馬道子。先是司馬道子的親信袁悅之常常為司馬道子出圖謀不軌的計策,被王恭告發;後來司馬道子喜歡人妻裴氏,讓她和賓客們談論,王恭卻公然抗議。由此司馬道子與王恭不和。

    一心忠國,起兵勤王

    太元十五年(390年),晉孝武帝當時同時信任王恭和司馬道子,知道兩人不和,便讓王恭外出擔任都督兗、青、冀、幽、並、徐及揚州晉陵諸軍事與兗青二州刺史,假節鎮守京口。六年後,孝武帝去世,即位的晉安帝是比“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還要無能的連生活不能自理的“弱智”,因而朝中大權旁落司馬道子。

    隆安元年(397年),王恭聯絡荊州刺史殷仲堪共同起兵討伐王國寶。司馬道子多次勸誡王恭、殷仲堪罷兵,但是王恭始終不為所動。司馬道子為息事寧人,最終只能處死王國寶,主動向王恭“請罪”,王恭聯軍這才罷休。

    局面失控,抱憾而終

    但是司馬道子哪肯就此罷休?他聽從部下建議,打算樹立外藩作為防備王恭的屏障,結果此舉又被一向忠心的王恭認為是“不臣”,因而王恭聯絡殷仲堪再度起兵。

    王恭自以為憑藉上次對司馬道子的威脅,可以使其不敢輕舉妄動;而且其本人自恃家族地位和才能,再加上當時他有統帥堪稱“特種部隊”北府兵的劉牢之相助,使他更無所忌憚。

    戰爭開始後,司馬道子無能,但他年僅十六卻頗有“神武之風”的兒子司馬元顯堅持主戰,甚至親自率兵準備抵禦。當時王恭對劉牢之十分倚重,但對他實際待遇卻僅僅是普通部眾一樣,這令本來名望、軍功頗高的劉牢之十分不滿。而司馬元顯敏銳地察覺到了劉牢之與王恭的不合,便私下許諾給劉牢之諸多好處,劉牢之終於背叛王恭,並遣人偷襲王恭使之被捕遇害。

    總評王恭的“政治幼稚病”

    王恭到死還認為,劉牢之的背叛是其失敗的原因,但事實上,王恭是敗於一種特殊的毛病——我們可稱之為“政治幼稚病”。

    所謂“政治幼稚病”,就是在官場,這樣汙濁的環境下,仍然相信所謂的“仁者無敵”、“正義必勝”,以至於一上臺多行不合實際之政策,對時人多有得罪。王恭年少輕狂,面對身為皇族的司馬道子敢當面硬懟,多次使之在公共場合丟臉,從而使當時佔絕大多數的攀附司馬道子的人不敢與之交往,這樣低情商的舉止看似忠於朝廷的正義之舉,實則是在自己給自己挖坑。所幸王恭家族地位頗高,司馬道子一黨也不敢把他怎麼樣。從王恭早期的作為就已經能看出,這樣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在後來起事勤王的行動中,首先王恭面對司馬道子集團的專權亂政,採取起兵的方式當然正確。但是他第一次起兵的目的僅僅是要求處死王國寶。王國寶是什麼人?僅僅是司馬道子的一個代理人罷了,代理人倒了還可以再扶植。但王恭看不破這點,就算看破了他也把這件事想得太過簡單,以為只要殺雞儆猴,憑他家族的地位、捍衛晉室皇權的決心與忠心,就能讓司馬道子罷休。但事實上他錯得一塌糊塗,所以在王國寶死後他志得意滿,以為司馬道子這種他眼中的“小人”或“奸黨”就徹底敗了,於是未從根本上剷除這個大晉的蛀蟲,所以給了司馬道子喘息之機。

    此外,王恭也未曾處理好與手下、與盟友之間的關係。對於他最大的“盟友”殷仲堪,王恭與他名為盟友,但卻在第二次起兵時連像樣、可靠的聯絡方式都沒有——殷仲堪寫信給王恭,藏在箭幹中讓庾楷代送。送到時用來寫信的斜絹變形,便看不出是誰的字跡,王恭因此認為信是偽造的而提前起兵,這毫無疑問為後來局勢失控埋下了隱患。而對於他頗為重用的劉牢之,王恭保持著可以說是“腐儒”的思維方式,對其不管功勞多達,不管其原來是不是淝水之戰的大功臣,都和普通將領一樣平等對待。試問昔日的淝水虎將劉牢之怎麼能忍受這樣的待遇?

    但已經是“政治幼稚病晚期”的王恭看不破這點,仍然對已經暗中策劃叛變的劉牢之十分信賴。到劉牢之叛變時,訊息本來最初洩露,王恭手下參軍何澹之十萬火急地通知王恭,結果王恭居然來了個“以君子之腹奪小人之心”,認為何澹之平日裡與劉牢之不合,所以是在造謠。對此王恭不僅不對劉牢之加以防備,反而設酒宴款待劉牢之,甚至親手將精兵交給他統領。到這一步,王恭已經身處萬劫不復之地了。

    就憑王恭死前振振有詞的“百代之下仍有”的“忠於社稷”的本心,自然不可能起到什麼實際作用。而說到底,在那個黑暗的年代,王恭這樣太過刺眼的人,反而不配贏。

    “春風濯濯柳容儀,鶴氅神情舉世推。可惜教君仗旄鉞,枉將心地託牢之。”

    順帶一提,百代之下的人們記住的往往不是王恭,而是在這場事變後乘勢而起的野心家——桓玄與劉裕。

  • 17 # 書叔生活圈

    遺言是在世的人,彌留之際,最想對這個世界說的話,代表了離開這個世界前最想表達的願望。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人死之前,都想再看一看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歷史上著名的遺言有:

    伍子胥: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

    伍子胥的遺言代表了一個忠心耿耿的老臣對孩子說的話,怪就怪在夫差被矇蔽了雙眼。

    王陽明:此心光復,亦復何言。

    意思是說,我的心已如明鏡,還有什麼可說的呢?代表了一種對死的決絕。

    唐伯虎: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亦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泊在異鄉。

    唐伯虎,一生充滿了坎坷與荊棘,經歷過大是大非之後,好像被這個世界嘲弄了一般,或許這就是人生,他的遺言對世界無半點依戀,也是一種坦然。

    魯迅: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如果不,那就真是糊塗蟲。

    魯迅先生,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批判封建禮教對人的殘害,使得新思想、新觀念深入人心,在中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瞿秋白: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世界第一。永別了。

    馮如:勿因吾斃而阻其進取心,須知此為必有之階段也。

    中國的航空之父,在去世前的時候,更多的是想的仍然是國家,而非自己,這是怎樣的情懷呢?

  • 18 # 腦殼有洞

    曾國藩:歷史上能被人記住的臨終遺言,都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一個人的遺言能夠被人拿出來反覆閱讀的,那必然是對歷史研究或者人物研究有價值的。

    這裡要講一個人,就是曾國藩。

    曾國藩有一個好習慣,就是每天堅持寫日記,不管政務多繁忙,工作做多晚,幾乎從不間斷,直到臨死前的前一天晚上他還在寫日記。

    曾國藩去世的很突然,一天午飯後,曾國藩到花園小坐,出現腿麻、抽搐,氣喘等身體狀況,,他的家人就趕緊把他架坐在椅子上進行休息,三刻後,曾國藩就去世了。

    因為曾國藩去世非常突然,臨時前沒有留下遺言,但是因為他有寫日記的習慣,去世的前一個晚上也在寫。其實他的日記,記錄了一些事,相當於他的遺言。

    我們來看看他的臨時前的日記是怎麼記錄的。

    曾國藩的日記挺有意思的,記錄每日發生的事,基本就是下棋、會客、看書、批閱文書,有時也跟兒子講書,談古論今,比如一個月前的日記裡,他經常會寫講孟子、周易。

    曾國藩每天晚上他都有看書的習慣,他去世前的一個晚上,批完文書後讀書,他讀《二程遺書》。二程是宋代的理學家程頤、程顥兩,儒家思想“程朱理學”的兩位重要代表思想家,曾國藩自己也是理學家。所以我們看他從到死的那一天,他仍然在學習,非常的好學,而此時的曾國藩已經62歲了。

    在曾國藩去世前,他身體有過幾次中風的現象,其實他已經感覺到自己的大限將至了,在日記當中偶爾會透露出一些對自己生平的總結。在日記當中寫道:“位日高,學日退,德日減,威望日損“。

    大家都知道曾國藩是一位勤勞勤儉、為人謙虛、修身律己的“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在政治上、軍事上或者個人修養上,都被後人稱頌。

    那他個人是怎麼評價自己的?六個字“:學日退、德日簡。”意思就是:我的學問退步了,我的德行也不如從前了。

    就是覺得自己在學問和德望方面日益減退,還覺得慚愧和不安。

    可見,曾國藩對學問、對德行方面對自己的要求是多高,而他本人是多麼的謙虛,到六十多歲了還不滿意,經常挑燈夜讀,孜孜不倦的學習。

    因為曾國藩秉承儒學思想的,所以他以儒家的學問、德行兩個方面進行自我驗證和反思。 不難看出 ,他是以聖人的標杆來要求自己的,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先聖孔子一類的儒學大家。

    直到他死前,在日記中也都是反思自己一生的學問和德行。

    另外,他的日記裡面還透露的另外一種情緒,“威望日減”,就是覺得自己威望沒有以前那麼高,這是一種失落的情緒。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情緒?

    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之後,他的威望達到了一個高潮,當時被政府封為一等侯爵。後面天津教案,曾國藩被認命外交官後他都已經寫好遺書給兒子了,因為他知道這是別人給他挖了坑。天津教案具體始末不在此處贅述。當曾國藩秉承原則辦完此事後,遭到了當時華人不滿,招了了各樣非議,有評論說曾國藩一生清譽毀於一旦,所以他會有“威望日損”這樣的感慨。

    根據曾國藩的日記記載,他是死於中風的,因為事發突然並沒有留下遺言,但是從他的日記,已經透視了他的內心,他生平對自己總結。

    好學、謙虛、秉德,這是一代聖人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一副細膩的畫像。

  • 19 # 臥聞海棠

    讓我感觸最深的遺言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衣帶詔。公元1283年,文天祥在柴市口英勇就義,他死後,妻子收斂遺體時從衣服裡被搜出了一封遺書,上面寫著: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謂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很早的時候就考中了狀元,但當時得罪了朝廷中權力很大的宦官董宋臣,再加上父親死了,他於是回家丁憂三年,所以沒能入朝為官,於是成了一介閒散的風流書生。

    那時候的文天祥,是一個縱情享樂的人,吃穿住行,都非常奢華,真可謂紙醉金迷、夜夜笙歌,然而1274年,謝道清太后頒發了《哀痛詔》,文天祥看了之後義憤填膺,立刻投筆從戎,散盡家財,全部用來作為軍費,組織部隊抗元。

    那之後數年時間,文天祥輾轉各地,幾度出生入死,被朝廷任命為右丞相,出面與元軍交流,結果被拘捕,僥倖逃脫後,繼續輾轉各地組織抗元活動。

    文天祥不幸戰敗被俘,他當場服毒自殺,但毒藥藥性已過,未能立即殉國,被押解到元首都北京,路上,寫下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也流芳百世的詩句。

    到達北京後,忽必烈曾親自出面勸降文天祥,向他許以高官厚祿,然而無論面對什麼誘惑,文天祥始終沒有動搖,最終被押到了菜市口刑場處死,死前行刑官問他還有什麼話說,他問明瞭南方之後,就朝著南宋朝廷首都臨安的方向跪拜,說了一句:我的事情結束了,我問心無愧!然後從容赴死。

    文天祥完成了從一個風流書生到民族英雄的轉變,只可惜人力有時窮,在歷史的滾滾洪流面前,文天祥終歸沒能力挽狂瀾,但他的精神,他的節氣,正是我中華民族的不屈脊樑!

  • 20 # 櫻汐筆談

    最近在看勃朗特三姐妹的書,對艾米莉·勃朗特的臨終故事,特別有感觸。寫出《呼嘯山莊》的艾米莉·勃朗特一生未婚,身體狀況一直不佳,僅僅30歲就英年早逝。病重之時,陪伴著她的是姐姐夏洛蒂·勃朗特和父親勃朗特先生,但是她艾米莉一直拒絕看醫生,並且從不說自己感覺如何。因為她親眼見證了兩位姐妹伊麗莎白和瑪麗亞之死,也看著哥哥在病榻上沒有了呼吸。她對自己的病情十分敏感,但又深知自己命不久矣,所以她拒絕“開毒藥的醫生”靠近自己。隨著病情的惡化,她的身體已經非常虛弱,夏洛蒂從荒野採來了石楠花放在她的枕邊,艾米莉試著坐起來穿衣梳頭,但手卻不可抑制地顫抖,梳子掉進了爐灰裡,發出刺鼻的氣味。她對趕過來的傭人說:“瑪莎,我的梳子掉到那裡了。我身子太弱,彎不了腰把它取出來。”一個寫下洋洋灑灑數十萬經典小說的女作家,在生命的最後時節是如此蒼白無力,忍不住感到一陣心酸。上帝賦予她無盡的才華,同時卻讓她的一生飽受折磨,命運的公正與不公就在一線之間。艾米莉·勃朗特的詩歌也寫得極好,即使在人生的最後幾個月,她還在堅持寫詩,關於死亡、關於命運,關於信仰,在彌留之際有一首遺作,算是文字形式的遺言吧。怯懦的靈魂絕不屬於我,在這個被暴風雨侵擾的世界沒有發抖的人。我看見天堂的榮譽在閃耀信仰閃耀著平等,武裝我擺脫恐懼。……沒有為死亡留下空地,沒有了原子,它的威力就沒有裡效力;您——您就是存在,就是呼吸,您就是永遠不可摧毀的存在。參考資料:A.瑪麗·F.羅賓遜,《艾米莉·勃朗特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易版我的世界還沒怎麼玩為什麼顯示到時間限制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