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呱呱說設計
-
2 # 觀梅錄
孩子的行動力差,是家長的陪伴太少,口頭教育是不起作用的,有時候還會適得其反。
為什麼軍人的行動力強?因為他們每天都要進行嚴格的訓練,從無間斷!
要教育孩子提升行動力,必須從家長的陪伴帶領開始,只有家長做到了有毅力和耐心,才能“教”和“育”,否則一切免談!
-
3 # 萌兔英語
可以把經常我們家長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孩子怎麼樣才能聽我的話,行動力變強?換成,我能做些什麼,或是我們的孩子需要什麼?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我們會收穫不一樣的教育方式。
把我們自己想成需要教育的孩子,你喜歡或者是希望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接受教育,那麼就請你以那種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作為家長,我們在孩子面前是有優勢的,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們要做的不是壓制而是引導。
作為父母,我們自己也需要經常反思,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合適,也可以引導孩子,指出哪些地方是做的不合適的。前提是,心平氣和的與孩子溝通。
-
4 # 萊州市城港路凱怡幼兒
孩子行動能力差,怎樣教育?
行動能力差,我們主要靠引導,以身示範,起帶頭作用。其次,鼓勵,讓幼兒知道行動起來的好處,並加以鼓勵及讚賞。
-
5 # 藍藍談高中生教育
我是藍藍,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核心是怎麼教育,這個問題就要通盤考慮,要遵循原因,目標,方法這樣的解決思路。
首先,孩子的行動力差,是怎樣的表現方式?有的孩子行動力差,但是思維強大,用智慧彌補行動,同一個問題,別人解決可能需要按部就班的解決方式,他可能尋找到捷徑,那麼這種行動力差,倒也是一種優勢了。對於這樣的行動力差,我們在教育的時候多是去更多的提出問題,讓他運用他的大腦智慧去思考更多更新穎的解決方案。這樣會增強大腦刺激,並且完善他的思維。
其次,對自己喜歡的事情,行動力不差,對自己沒有興趣的事情,就百無聊賴不想去碰。這種情況會比較多一些。這樣的孩子,就是想辦法找到他的興趣點,其實本質上就是找到他的價值觀最感興趣的地方。重金錢的用獎勵刺激;重創新的用新穎的思路引導;重情感的,家長多打感情牌;重面子的,有進步多表揚!
總結來說,先要知道孩子行動力差的根本原因,再加以引導強化!
-
6 # 樂而學說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論具體的教育內容是什麼,教育目標始終只有一個——修身,也就是培養孩子的行動力,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教育:
一、體能教育必不可少
“現如今,體育教育越來越不受重視,一個表現是體育課和與體育相關的訓練與遊戲的時間,在全部學習時間中的佔比日趨走低。許多孩子只知道埋頭學習,身體素質跟不上,這樣的事例屢見不鮮。那麼體能不足給孩子帶來的直接影響是什麼?是體弱多病、情緒不穩與精力不濟,這都直接將導致意志力的薄弱,從而嚴重降低孩子的行動力,削弱他們必須依靠行動而建構起來的判斷能力、決斷能力、運用能力與適應能力。不適應環境,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精力有問題,體能體質不良,則必定使得孩子的專注力不夠。家庭教育中,家長能做什麼?從現在開始培養孩子的運動能力,提升體能才是根本。
二、從感受力教育到情感教育
讓孩子學會聆聽 表達自己所想才是重點
從一個普通的蘋果上能看見什麼?面對螢幕上兩個形態簡單的蘋果,卻鮮少有人願意起來回答自己看到了什麼。一個是青澀的蘋果,另一個則是佈滿數字、公式。“當我們看到一個青蘋果的時候,我們的腦海中並不是單純地展現出一幅視覺影象。看到青蘋果的影象,我們同時可能生髮出青蘋果的味道,你也許看著看著就開始咽口水了;也可能你的鼻腔裡開始充溢青蘋果的香味。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對一個事物的認識,依據於全方位的感受,而各種感受之間,又彼此存在共通。這種視覺、聽覺、觸覺、味覺與嗅覺之間的共通與整體性,就構成了另一個意義上的身體。有了這些豐富的感知資訊,認識並熟悉了同一個事物的不同側面,才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並幫助孩子更加全面和多角度地掌握知識。如何來描述這個蘋果?為什麼要這樣分析?發散思維,在這個蘋果上我們還能看見什麼?這些進一步的追問,以及對這些追問的獨立專研,都需要基於感知的充分豐富,才能有效出現。”其實分析、邏輯、推理與想象,都是為了解釋‘感受’,滿足好奇。”
“一個感受力差的孩子,是難以獲悉事物的全面性與多角度性的。這樣就很容易形成極度自我或是麻木不仁的性格,導致的直接後果,不僅在知識學習當中容易視角單一、鑽牛角尖、走死衚衕,情感能力也會同時出現偏差。他們或獨斷或狹見,或封閉或自我,或缺乏主見或不講道理,長此以往,必將造就狹窄的心胸,養成各種武斷的成見,難以與人合作,招致行動力的低下。”家長要做的就是學會放手,讓孩子從過度競爭中脫離出來,讓他們學會聆聽,走進自然,靠自己的努力感受勞動的樂趣。鼓勵孩子勇敢表達自己內心所想,學會分享。
-
7 # 教育順風車
在教育學的經典之作《正面管教》當中有這麼一型別的孩子,特別符合您說的孩子行動力差。
常見的孩子當中有四種讓我們覺得頭疼的行為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1、尋求過度關注。
2、尋求權力。
3、報復。
4、自暴自棄
而其中的123都比較容易解決,唯有4需要我們及其注意。而您所說的孩子行動力差,其實便屬於第四種自暴自棄。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經常是:替孩子做了他們能做的事情,對孩子過度的幫助,不允許孩子犯一丁點的錯誤……以至於孩子變得退避消極。
他們通常不願意行動,因為不行動只會落一個行動力差,行動便會落一個能力不夠。
他們寧願什麼都不做,也不想讓別人批評。
對待這種孩子的方式:要把行動分成小步驟,停止任何批評,鼓勵他進行任何積極的嘗試,關注孩子的優點,不要放棄。並且可以給他設定成功的機會,教給孩子技能或者示範怎麼做。
當他知道自己能做成一件小事兒,就會慢慢的慢慢的變得積極起來。
就像我們當初上學時一樣,越是學不好數學越不想學數學。所以你需要將行動變得簡單,讓他們能夠輕易做到,然後慢慢的循序漸進……
這種行動力差的孩子有一種強烈的心理訴求:不要放棄我,讓我看到如何邁出一小步。
-
8 # 無血明輝
一、孩子“行動力差”的表現:
·時間觀念差
孩子總是把“再等等”掛在嘴邊,把要做的事情無限後延。行動力差的孩子普遍時間觀念不強,缺乏對事情的有效規劃;而且不會在上一次的失敗後得到教訓,哪怕吃虧也沒有任何改進。
·愛找藉口
“我就是整理下小書櫃,沒有不想寫作業”,在孩子眼裡“收拾書桌”可以成為不寫作業的理由,爸爸媽媽聽了這個原因,就不會責備自己了。不難發現,行動力差的孩子面對家長的詢問時,第一反應就是找藉口推脫,用來掩飾自己的拖延。
·容易依賴家長
行動力差的孩子任務完成的能力比較差,臨近最後期限的時候就會格外手忙腳亂,需要家長的幫助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孩子的自我管理和規劃能力比較差,在面對重要事務的時候更需要家長的協助,甚至需要在家長的反覆督促下才可以按時完成。
行動力差的孩子在日常表現上會讓家長比較惱火,但更為嚴重的是,如果這種模式成為習慣,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二、 行動力差造成哪些方面的弱勢?
1.獨立性差
行動力差的孩子能明顯表現出對家長的依賴,從事情的規劃到完成,都需要家長“插手”,短期來看不利於培養孩子獨立完成的能力,從孩子長久的發展軌跡上來說,孩子無法形成獨立的人格,在步入社會之後無法獨立完成工作任務。
2.自制力差
前面提到的做事拖沓、愛找理由,如果不及時糾正,就會成為孩子眼中有效的“擋箭牌”。這些在孩子看來可以讓他們獲得短時間內輕鬆的方式,會降低他們頭腦中的積極性,對任務和懈怠情緒沒有主動性,自制力越來越差。
3.做事效率差
沒有合理的時間規劃,孩子在做事時就會延長工作時間,增大效率公示中的分母;自制力差,孩子在完成任務時無法專注,最終成果的質量也可能會存在問題。無論從時間性還是成功率來看,行動力差的孩子往往很難達成理想目標。
行動力往往是內心活動的真實表現,行動力差也暗示了孩子在某件事情上有明顯的情緒問題,或者在家長視角來看,是家長的理念出現了問題。
三、造成孩子行動力差的原因:
1.注意力不集中
每個人只有當注意力全部集中時,才能達到最優效率。孩子的行動力差,主要原因是做事時注意力不集中,任何比當下要完成的事情有趣的東西都能帶走他的注意力,再想把注意力集中起來比較困難,浪費時間的同時興奮點也減弱了。
2.孩子沒有興趣
經常聽到“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對孩子來說,如果對一件事抱有極高的興趣或者好奇,就會有很強的自主意識去探索和完成,而對於那些自己本身不感興趣甚至牴觸的事情,自然會想辦法拖延,抗拒接觸。
3.孩子能力不足
家長很容易對孩子抱有“成年期待”,也就是習慣於用成年人的行為能力來要求孩子,一方面會使得自己對孩子的行動力產生誤判,另一方面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在這種壓力的作用下,孩子會迷茫,對自己接下來要做的事情產生混亂,更加降低行動效率。
如果想讓孩子擁有強大的行動力,用以對抗成長過程中的各種任務和考驗,身為家長,在這場教育戰中的重要性自然無需多言。
四、想要提高孩子的行動力,家長該怎樣引導?
1.幫助孩子制定目標
在孩子還沒有成熟的自我管理能力之前,家長們要協助孩子制定小目標,將孩子本來不感興趣的事情逐一細化,用完成小目標的成就感激發孩子的行動力;而且將目標細化還可以增強孩子與任務之間的“聯絡”,在這個過程中加深對事物本身對理解,在之後碰到同樣情況是就會有一個較為完善的處理方式了。
2.做好時間規劃
有些孩子時間觀念比較薄弱,主要是沒有時間意識,家長就要首先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弱化時間的抽象性;其次要幫孩子做好時間規劃,教他們按照事情的輕重緩急排序,在執行時也嚴格遵守自己的計劃,這樣才能保證任務的圓滿完成。
3.排除干擾
對自我管控能力有明顯不足的孩子來說,家長們在鍛鍊孩子專注力之初應該排除干擾物,讓孩子在比較單一的環境裡體驗,比如學習環境裡不出現玩具、在孩子讀書的時候家長關小電視音量等等,在這種無事可分散的環境裡,孩子的注意力自然會比之前集中多了。
孩子畢竟是孩子,各種能力還不夠成熟,在引導過程中會有很多讓家長頭疼的情況,每而越是這種時候,就越需要家長們用“智慧”和“耐心”來應對。
五、避免孩子喪失主動行動力,家長平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1.樹立榜樣作用
想要把孩子培養成行動力強的人,家長們就不能做“行動上的矮子”,尤其是在孩子面前,自己說過的話一定要及時執行,不要有偷懶的表現;不然孩子就會有了“範本”,認為拖延並不是一件十分嚴重的事。
2.耐心引導
鍛鍊孩子行動力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家長們需要反覆的教導和培養才能有效提高孩子自主行動的能力。所以即便出現了讓家長頭疼的事情,也不要在氣頭上對孩子大吼大叫,可以在冷靜之後與孩子一起溝通,共同商討解決辦法。
3.獎勵誘導
為了提高孩子的興趣,家長們可以給予適當的獎勵作為誘導,比如孩子遲遲不願意完成學校要求的科學報告,家長們可以提出週末去科技館的想法,讓孩子在期待中完成任務。只要控制在合理範圍內,獎勵就是一種極為可行的激發措施。
家長們希望孩子可以在每件事情上都能有最好的表現,哪怕沒有達到理想中的結果,也一定要有最好的態度。行動力作為最基礎的層面,家長們自然應該重視起來,培養孩子的高行動力,這樣無論孩子遇到什麼考驗,都會積極自主的解決。
-
9 # 童心飛象
1.幫助孩子制定目標
在孩子還沒有成熟的自我管理能力之前,家長們要協助孩子制定小目標,將孩子本來不感興趣的事情逐一細化,用完成小目標的成就感激發孩子的行動力;而且將目標細化還可以增強孩子與任務之間的“聯絡”,在這個過程中加深對事物本身對理解,在之後碰到同樣情況是就會有一個較為完善的處理方式了。
2.做好時間規劃
有些孩子時間觀念比較薄弱,主要是沒有時間意識,家長就要首先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弱化時間的抽象性;其次要幫孩子做好時間規劃,教他們按照事情的輕重緩急排序,在執行時也嚴格遵守自己的計劃,這樣才能保證任務的圓滿完成。
3.排除干擾
對自我管控能力有明顯不足的孩子來說,家長們在鍛鍊孩子專注力之初應該排除干擾物,讓孩子在比較單一的環境裡體驗,比如學習環境裡不出現玩具、在孩子讀書的時候家長關小電視音量等等,在這種無事可分散的環境裡,孩子的注意力自然會比之前集中多了。
孩子畢竟是孩子,各種能力還不夠成熟,在引導過程中會有很多讓家長頭疼的情況,每而越是這種時候,就越需要家長們用“智慧”和“耐心”來應對。
-
10 # 艾妮學英語
教育孩子真的是個難題,記得幾年前去女兒學校聽過一節公開課,對我觸動蠻大的。其中的一個觀點就是父母成為什麼樣的人,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有樣學樣。
孩子行動力差是一個普遍的問題,沒有哪個孩子天生愛學習,就像沒有哪個成人天生愛勞動一樣。在看到孩子的問題的時候,也要看到家長自己的問題。
想要改善孩子的狀況,可以從以下方面去著手。
第一,家長以身作則。不要一下班回來就抱著個手機躺在沙發上重新整理聞,追劇。如果你是在用手機工作,可以給孩子看一下工作的頁面,孩子會懂的,不然孩子也會有樣學樣,抖音刷起來比你還狠。
第二,給孩子的學習制定計劃,一定要把每天的學習任務完成之後,才能做其他的課外的事情。沒有計劃的話,時間很快就會在雜亂中流逝。比如我女兒酷愛畫畫,有時候一畫就是兩小時,甚至三至四小時,達到了忘我的境界。這時家長就要提醒了,今天的網課聽完了嗎?老師佈置的作業完成了嗎?如果都得到肯定的答覆,那麼她可以去追尋她的興趣。
第三,多跟孩子互動。現在人和人的距離似乎因為網路而變的越來越近,但是如果不溝通,心和心的距離會變的越來越遙遠。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的陪伴。放下手機,坐下來跟孩子講講故事,或者和孩子一起做遊戲,或者和孩子一起研究美食,讓孩子參與其中。孩子一定會很樂意的。
最後再分享一個公開課所講述的觀點。現在很多父母因為工作繁忙或者生活所迫,忽視了孩子的學習,這種選擇從長遠來看是不可取的。因為孩子沒有教育好,成年之後會給父母帶來巨大的麻煩,即使父母有再多的錢財,孩子也會給你消耗殆盡。那時父母會感到後悔。所以再忙也要抽出時間關心孩子的學習。並不是說要做一個多麼成功的人,因為成功畢竟是要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但是至少要做一個三觀正,能自食其力的人。
-
11 # 官莊幼兒園太陽
孩子執行力差,尤其是在完成家長給孩子佈置的任務時,總是拖拖拉拉不配合,是困擾許多家長的難題。
其實想讓孩子做事情快起來,首先要孩子從心裡改變對家長命令的看法,只有他們想“快”才能“快”起來。
父母將自己對孩子的要求用命令的語氣說出來,孩子接受到的就是冷冰冰的指令,他們慢慢吞吞的做其實是對父母命令的一種消極反抗。換位思考,如果父母是孩子的話,每天都聽家長命令自己做這個做那個的話,肯定也會心裡不爽。
同時,命令就意味著家長對孩子的控制,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失去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養成依賴的心理。做什麼事都等著父母下命令,不手把手的教,他們就不會自主做事。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在社會中是沒有競爭力的,適應力也會很差,不利於日後的發展。
那麼,該怎樣提升孩子的執行力呢?
1. 多用引導性詞彙而不是命令
每次和孩子溝通或者是想要他們完成任務的時候,不要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威脅孩子,比如說“你再不去做我就要.....”“別讓我說第二遍!”這樣說出來的後果就是本來孩子能做好的事情,也不能好好完成了。因為孩子心裡有了恐懼,這種恐懼會讓他們對做事情有牴觸心,最後做的不好又遭到了父母的批評,形成惡性迴圈。
不良的親子關係是孩子執行力差的背後原因,其實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孩子可以自己獨立,但是說話的方式卻與出發點背道而馳。換句話說就是家長的“領導力”不夠。
一本美國教育書籍《正面管教》中曾經提到過,對孩子要多進行啟發式提問,用引導的方式讓孩子主動去做事情,用引導代替命令,讓孩子先從心理認同自己做的事情是好的,是有目的的,這樣才會調動孩子做事的積極性,由不得不做變成我想去做,孩子自然就會很快速的完成父母的要求了。
其實就是父母要把身段放下來,不要處在高於孩子的地位上,用溫和的方式對孩子說話,讓孩子幫助自己做事情。這樣孩子才能夠體會到自己的存在對父母來說是很重要的,找到自身價值。
父母表現的越需要孩子,孩子才會越願意參與到幫助父母的行動中。家長給孩子安排任務時,也要考慮孩子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佈置一些他們能夠完成的事情。因為孩子完成任務並獲得父母的肯定,會產生強烈的成就感。但是如果讓孩子做超越他們能力水平的事情,一旦完成任務失敗了,那麼孩子就會沮喪和失落,這樣反而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發展。
2. 學會向孩子示弱
請求孩子的幫助其實會讓孩子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因為從小他們習慣於自己是被保護的地位。在孩子心中沒有什麼比自己可以獨立並且受到表揚更有成就感的事情了,而幫助父母就是他們目前可以接觸到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孩子會覺得“我幫助了媽媽,我很棒。”一旦孩子有了成就感之後,自身存在感就得到了印證,這樣的孩子就會更自信也更有做事情的動力。
父母照顧孩子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總不能一直把他們當成弱者來看待,不管孩子做什麼都不放心想要替他們做,用命令和禁止的口吻來和孩子說話,這是沒將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孩子的內心的需求也被忽略了。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獲得存在感,是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重視起來的事情。要學會和孩子“示弱”!
-
12 # 英文小豆丁
孩子如果做事情行動力不強,容易做事情理不清頭緒,半途而廢。久而久之,甚至會形成拖延症。作為父母都希望孩子把一件事情堅持到底,這個就需要行動力的支援。怎麼幫助孩子保持行動力呢?這裡有四個小辦法:
1、給孩子制定可見的目標。心理學裡有一個可見目標效應,意思是如果給孩子設定的目標是很容易實現,孩子就會有更大的動力去行動。孩子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咱們可以與孩子一起做計劃。把要做的事情進行目標分解,把一個大的目標化成一個一個輕輕用手就能夠夠得著的目標,每實現一個目標都會有成就感,更有動力繼續做這個事情。
2、固化做事的時間和地點。
孩子們容易心血來潮,想要做一些事情,但是往往只有三分的熱度。比如孩子突然想要練鋼琴,但剛堅持了第一天,令人煩惱的指法練習就讓困住了孩子,讓熱情冷卻了下來,接下來以各種各樣的藉口來拖延時間。
3、排除外界的干擾。
孩子在做事情,比如寫作業的時候,如果周圍有玩具、吃的、電視或者手機遊戲的干擾,孩子就容易不專注,做一會兒就不想做了,想玩遊戲,看動畫片。咱們可以把這些干擾都排除。比如單獨給孩子佈置一個作業角,這裡沒有動畫片,沒有手機遊戲,免除對孩子的干擾。
4、將孩子目標與興趣相結合。
比如想讓孩子跳舞,咱們家長就可以有意識的在家裡面,跳一些好看的舞蹈。當然這個工作,爸爸來做是最好的。孩子一看爸爸又蹦又跳,自然而然就激發起好奇心,就想跟爸爸一起練習,久而久之就產生興趣,自然就愛上了跳舞。這時咱們再提跳舞培訓的事情,孩子行動力就已經很強了。培養孩子行動力,讓孩子說到做到。
-
13 # 榮行天下66330837
規則教育。指定一個適合你孩子且可行性的方案,獎罰分明,堅持下去,循序漸進,一般情況下21天能夠養成一個習慣!其實最大的困難有的時候是家長能不能堅持做下去!
-
14 # 杜媽育兒經
孩子沒有行動力會有幾個原因, 第一, 在過往的生活中, 家長過於包辦, 不敢放手。 當孩子想嘗試的時候屢次受挫, 比如一個三歲的孩子想自己穿衣服, 但是媽媽嫌他穿得慢, 於是跟孩子說, 你穿不好, 媽媽來。 一個六歲的孩子想自己包書皮, 卻被爸爸嫌棄, 說搞得滿地都是垃圾, 還不如我來。 一個十二歲的孩子想獨自跟同學參加夏令營, 父母卻說這樣不安全, 看著同學都去了, 唯獨他被留下了。 這樣慢慢地孩子就會失去行動的動力, 什麼事情都想家長幫忙,家長不說, 孩子不動。 第二,家長的批評和指責多於肯定和鼓勵。 孩子做事的時候總是挑刺, 而看不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我們說家長的注意力在哪裡, 真相就在哪裡, 一個只會看見孩子缺點和不好的家長, 很難看到孩子的努力和進步。 在這樣的環境下, 孩子也會一步步喪失行動力。比如孩子看到飯菜做好了, 他想幫忙, 結果不小心把菜撒到地上, 媽媽生氣地說, 你怎麼笨手笨腳的, 看看我們中午吃什麼? 媽媽沒有看到孩子想幫你忙的本意, 只看到了做錯事後的後果。 孩子下次會因為擔心失敗而不去主動做。 第三,對於孩子的期待太高和不切實際。 比如孩子上次考試考了50分, 爸爸很生氣, 嚴肅地跟孩子談過之後, 警告他下次考了九十分一下就小心一點, 下一次考試孩子考了85分, 被爸爸胖揍一頓。 孩子自暴自棄, 覺得自己怎麼努力都不行。 又或者孩子體育不行, 老媽說這怎麼可以呢? 我們一定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於是定下每天跳500個繩的計劃, 但是對於一個小胖子來說,這簡直太難了, 所以孩子畏難, 不想去做。第四,家長常常忽視孩子的感受。 大人的行為和能力跟孩子是沒有辦法比的, 大人覺得簡單的事, 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是一個很難的事, 所以會產生畏難心理, 但是家長如果不能體會孩子的感受, 而一味地從行為上催促孩子, 孩子就會越來越退縮。
回覆列表
1. 多用引導性詞彙而不是命令
每次和孩子溝通或者是想要他們完成任務的時候,不要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威脅孩子,比如說“你再不去做我就要.....”“別讓我說第二遍!”這樣說出來的後果就是本來孩子能做好的事情,也不能好好完成了。因為孩子心裡有了恐懼,這種恐懼會讓他們對做事情有牴觸心,最後做的不好又遭到了父母的批評,形成惡性迴圈。
不良的親子關係是孩子執行力差的背後原因,其實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孩子可以自己獨立,但是說話的方式卻與出發點背道而馳。換句話說就是家長的“領導力”不夠。
一本美國教育書籍《正面管教》中曾經提到過,對孩子要多進行啟發式提問,用引導的方式讓孩子主動去做事情,用引導代替命令,讓孩子先從心理認同自己做的事情是好的,是有目的的,這樣才會調動孩子做事的積極性,由不得不做變成我想去做,孩子自然就會很快速的完成父母的要求了。比如母親想讓孩子自己疊被子,不要用命令語氣和孩子說“早上你要自己疊被子,都那麼大了別讓我操心。”可以這樣說:“今天早晨媽媽太忙了,都沒有時間疊被子,你可以幫媽媽把被子疊好嗎,謝謝你呀”。
其實就是父母要把身段放下來,不要處在高於孩子的地位上,用溫和的方式對孩子說話,讓孩子幫助自己做事情。這樣孩子才能夠體會到自己的存在對父母來說是很重要的,找到自身價值。
父母表現的越需要孩子,孩子才會越願意參與到幫助父母的行動中。家長給孩子安排任務時,也要考慮孩子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佈置一些他們能夠完成的事情。因為孩子完成任務並獲得父母的肯定,會產生強烈的成就感。但是如果讓孩子做超越他們能力水平的事情,一旦完成任務失敗了,那麼孩子就會沮喪和失落,這樣反而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發展。
2. 學會向孩子示弱
請求孩子的幫助其實會讓孩子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因為從小他們習慣於自己是被保護的地位。在孩子心中沒有什麼比自己可以獨立並且受到表揚更有成就感的事情了,而幫助父母就是他們目前可以接觸到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孩子會覺得“我幫助了媽媽,我很棒。”一旦孩子有了成就感之後,自身存在感就得到了印證,這樣的孩子就會更自信也更有做事情的動力。
父母照顧孩子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總不能一直把他們當成弱者來看待,不管孩子做什麼都不放心想要替他們做,用命令和禁止的口吻來和孩子說話,這是沒將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孩子的內心的需求也被忽略了。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獲得存在感,是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重視起來的事情。要學會和孩子“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