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3688672191
-
2 # 振明72
廣東觀音山楹聯協會,
觀音山上觀山水。未人對上?
這是最好的詩人!向他請教[祈禱]
-
3 # 老街味道
問題:介紹一下寫絕句和律詩怎麼營造意境可以嗎?不要談格律?
前言意境當然和格律無關,與什麼詩體也無關。
簡單來說,意,為情感,境,為景物,意境就是情與景的交融,對於詩人來說,就是如何做好情與景的安排。
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一、純粹景語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有一句著名的話:
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也就是說,真正的詩人,景中是含情的的,有得深、有的淺。當然也有的景語體會不到情感。
在一首詩中有純粹的景語,也有整首詩都是景語,例如駱賓王的《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鵝》據說這是駱賓王小時候寫的一首詩,長大了以後,讀書多了,就很難再寫出這麼純粹的詩了。
可以比較一下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絕句》這首詩也是全部都是景語,不過雪、船各自有修飾語:千秋、萬里。這就是白黃修飾鳥的情感不同了,有了淡淡的滄桑之感。
如果純粹寫景不加議論和抒情的話,就要注意做到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如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
二、純粹情語明朝謝榛在《四溟詩話》中介紹杜甫的詩:
景多則堆垛,情多則闇弱,大家無此失矣。八句皆景者,子美“棘樹寒雲色”是也。 八句皆情者,子美“死去憑誰報”是也八句皆景者,棘樹寒雲色,出自杜甫的《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 》第七首:
棘樹寒雲色,茵蔯春藕香。脆添生菜美,陰益食單涼。野鶴清晨出,山精白日藏。石林蟠水府,百里獨蒼蒼。其實這是一組詩,類似於秋興八首,不能獨立來看。這裡的景語是全章十首詩的一部分,與全章的主題和情感都是有密切關聯的。
八句皆情者,子美“死去憑誰報”出自《喜達行在所三首 其三》:
死去憑誰報,歸來始自憐。猶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影靜千官裡,心蘇七校前。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興年。這八句是句句抒情,其實其中也有景物,只不過太白雪和武功天帶了死裡逃生的喜悅心情:猶瞻、喜遇。
杜甫的這2首絕句也是純粹的寫情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贈李白》楊王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戲為六絕句》三、如何營造意境?情景相融回到題主的問題:如何營造意境。
1、整首詩中的情景安排
一般的詩家,在自己的詩中,有很明顯的寫景和寫情,例如:
【初聞徵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霜月》前兩句寫景:初聞徵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後兩句抒情: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
寫景是一種鋪墊,景物就是詩歌中常說的意象,透過多種意象的組合,營造出一種意境, 意境是一種鋪墊,為了抒發情感,突出主題。
2、每一句的情景安排
又如《秋興八首》,是另一種方式: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這八句也是句句有景,同時也句句含情。
玉露凋傷楓樹林,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這幾句和上面說的“猶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一樣。在每一句中既有景物,也有明顯的情感抒發。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這是純粹的寫景,優秀的詩歌,其意象的選擇,景物的描寫,都必然有意的配合主題。
結束語我個人的經驗是,單純的寫情比較難,寫不好容易變成說教。營造好的意境,最好要從景物出發,用景物起興,用景物襯托情感,用景物透露情感。
選擇什麼樣的意象(景物),選擇多少景物,選擇在哪一句寫景、哪一句寫情,需要作者自己來斟酌。
同時,一句中純粹寫景,純粹寫情,還是情景相融也需要作者自己斟酌選擇。
另外要注意的是:景物的選擇,必須是作者有意為之。所謂的觸景生情也好,因情選景也好(不同的情感會有不同的選取角度),都是要求情與景的配合,不能割裂互不相關。
-
4 # 粵北空谷
你提出的問題本就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問題,格律的本體就是絕句和律詩,如果離開了格律的定意,絕句便不再稱為絕句,律詩也不再叫律詩。
不談格律的詩有古體詩、現代詩和打油詩。但不論哪一種體裁的詩,他都會有屬於他的文字結構所帶來的不同意境。
其實一首詩的意境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一幅畫,人們對於詩詞的修養各異,從詩詞中所感受到的意也就各有不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比如,柳宗元的《江雪》,有人從詩中感受到的是千萬孤獨;又有人從詩裡的孤獨中感受到了淒涼;心靜者體會到了禪意;向道者領會到了空寂中的玄之又玄的玄妙。千萬人,千萬種感受,細微處更是不可盡言,這便是無上意境。但這首詩一但脫離出了格律的限制,那麼,我們從中能感受到的意境便不會再宏大了。這便是格律營造意境的非凡之處,是不可替代的。
古人有古人的文學造詣,現代人有現人的文學拓展。一昧地抱著先賢的遺風不放,又何來拓展可言?
中華詩詞文化不可有失,學者當以繼承、探索、傳播。新的生力軍當勇於拓展創新,闖出一遍更適應時代的詩詞天地。
-
5 # 劉石球16
介紹一下寫絕句和律詩怎麼營造意境可以嗎?不要談格律?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指出,文學之工不工,亦視意境之有無與其深淺而己。並說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他對宋祁的詞作玉樓春一春景,倍加稱讚,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可見意境在詩歌創作中至關重要的。柯巖解釋,所為意就是詩人的思想感情。所為境,就是詩人所描繪的客觀事物。做到情景交融,寓情於景,借景抒情,寓理於境借景達理,創造出一個既可捉摸,又可感覺的,既不同於生活原形,感情原形,又可它”感可信,神形兼備的,用極凝鍊,準確,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不盡之意,不盡之情的高度概括的藝術境界。(漫談兒童詩刊文學評論七九年第二期7就是說意境是詩人的思想感情和詩人所描繪的客觀事物相結合的產物。再看杜牧的泊秦淮泊,煙籠寒水月寵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夜朦朧的月下,船停秦淮河邊,離酒家不遠,賣唱的歌女在唱玉樹後庭花的歌,她們不知道國己亡,還在賣唱,而買唱的必是上層人物,達官貴人。一個恨字,就是詩眼,亡國恨,意境全出,詩人的思想,立場,觀點,感情,躍然低上,字裡行間。杜牧不是指責商女,而是借古諷今,諷刺朝官之人荒淫享樂。有詩國破山河在,他們是國亡獨享樂,怎不令詩人憤恨!又如,毛主席寫長征七律,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這個顏字就是詩眼,神來之筆,笑逐顏開,喜形於色,全詩盤活。本人,曾借我們地方的油茶樹,開白花的,就寫道,億萬潔白的鮮花,寄託對毛主席的思念!其中有一朵就是我,上面有晶瑩的淚花!這個就不用解釋了吧!
-
6 # 世界作畫我做歌
俗話說,詩如畫,畫如詩。先說“畫如詩“吧: 所謂“畫如詩“,其實就是要我們把看到的一幅畫(山山水水,日月星辰,春華秋實,花鳥蟲魚……等等)按照一定的格律形式、用貼切的文字表達出來就行了(其實,這就是用文字作畫:)!換句話說,只要是用貼切的文字作出來的畫,那就一定是“詩如畫”了!譬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這是一首詩嗎?是的,但更是一幅畫![我想靜靜][大笑][大笑][大笑][我想靜靜]
-
7 # 江西景德鎮樂平雲中馬
嘆春
時時春風時時雨,
時時春風時時晴。
春風吹得花芳菲,
芳菲又隨春風歸。
-
8 # 牛皮社
其實,寫詩怎麼營造意境,兩三千年前的《詩經》就告訴我們了。
我們知道,《詩經》有“六義”:風、雅、頌、賦、比、興。其中,前三個是指《詩經》的內容國風、二雅、三頌;後三個則是指《詩經》的寫作手法。
在三個寫作手法裡面,“興”指起興,便是營造意境的手段。例如: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關雎》)
其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便是起興。你若是上來就說“德才兼備的美麗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便無趣之極。但是,現在先說“河中小島上,兩隻雎鳩關關的和諧共鳴,是多麼好的一對兒啊”,然後換題一轉,“好姑娘和君子,也是美好的一對兒”,就有趣了,也有詩意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真正寫情感的只有最後一句,但是,正是有了前面四句的寫景作為鋪墊,最後一句出來之後,那種愴然之情深入骨髓。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蘇軾《贈劉景文》)
這首詩不一樣,看起來句句寫景,但每一句景裡,都隱含著更深層的意思。作者寫這首詩的目的是為了勉勵朋友,這麼寫,比直接對著朋友喊“加油、努力、不拋棄不放棄”更有味道。
所以,營造意境,簡單來說,就是起興,就是在說真正要說的話之前,先寫其他的,製造氣氛、做好鋪墊,再順勢寫出,效果要好得多。所謂借景抒情、託物言志是也。
-
9 # 梧桐樹邊羽
介紹一下寫絕句和律詩怎麼營造意境可以嗎?不要談格律?
詩是什麼?詩是韻文。而絕句和律詩則分別是四句和八句的韻文,它們和其他詩體的區別就在於是否嚴格遵守平仄格律。
如何營造一篇文章的意境?
我們把這篇文章的意境營造好了,再做出詩歌化的文字裁剪(合格律),不就可以了?換而言之,文章寫不好,詩歌的意境自然也搭建不起來。
而實際上在文學體裁的意境營造中,詩歌給人帶來一種高階感、立體感、衝擊感,這其中的立體感和衝擊感就來自於格律使用架構和節奏帶來的律動。因為我們不談格律,那就不要考慮立體感和衝擊感,換句話說,如何像散文一樣營造出高階感?
開篇立意所謂高階感,自然是從準備開始寫的時候,就要拔高我們的立意。要想意境造得好,思維高階少不了。因為散文、詩歌在文藝創作中區別於小說、議論文、說明文等文體,本身就自帶了藝術性。而藝術是來源於生活,但是高於生活的。人們創造詩歌散文,其目的性就是給讀者帶來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感受。即便是杜甫在憂國憂民的時候,筆下的風景、人物、故事,也是通過了大量藝術加工的。
所以詩歌的好壞,營造意境的高低最基本的一點,就是立意要高。
而這種立意高,就是人為拔高。我們可以說唐詩流於自然,寓情於景。我們今天進行詩歌、散文創作同樣講究真情實感。但是這種真情實感——我們看到景色的感動、我們被事情、人物所感動、我們激動、勵志——其實都是現實生活中雖然平常,但是難以捕捉的靈感所在,詩人要作的工作,就是把這些靈感採擷起來,用精緻的語言,壓縮到自己的作品之中,集中、有序地打動讀者的心。
凡寫作,都是一種人為提取感情並展現打動讀者的過程。
只不過這其中手段有高低的區別。水平高的,流麗動人,水平低的,胡亂煽情。
但是其目的,其最開始的立意,決定我們在採取這種手段之後的效果。立意高的,文字搭建高,創作水平高,出來的作品意境非同凡響。立意低下的,文字水平再高,也是庸俗之作。
這其實是所有文藝創作的通則,當然也適合詩歌創作,也是格律詩的文心基礎。
意象選擇有很多朋友認為意象是詩詞專用詞,其實並非如此。我們寫散文、寫其他型別的文章同樣會用到意象,但是我們不稱之為“意象”。
在寫散文的時候,其實也要先確定自己要表達的內容,才能保證“形散而神不散”;在寫議論文的時候,我們先要確定自己的論點,才能圍繞論點尋找有力的證據來進行證明。
這其中,表達內容、論點就是前面提到的立意,而“形散而神不散”的體現“形散”的內容和議論文的論據,實際上就是詩詞中的“意象”。只不過因為詩詞的文字凝練和精緻化,將這些事情、景色、情感固化成前人使用過的、合理的、經典的詞語,我們稱之為“詩詞意象”。所以我以前也講過,實際上詩詞典故,也可以稱之為意象。
而散文素材、議論文論據,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都是要精挑細選的。散文意境的構成,選擇的素材描寫是不能偏離本身的“神”,同樣,議論文的論據如果與論點關係不大、甚至有害,那是絕對不能選取的。
同樣的道理,在詩歌立意之後,意象的選擇就有了依據,我們在寫詩的時候必須選取和全詩氣質相吻合的意象來進行堆砌連線。
打個簡單的比方吧,我們出去踏青,心情不錯,滿目芬芳,鳥鳴蝶飛,楊柳依依,桃李爭豔,我們打算寫一首春景詩。那麼去年冬天的枯葉如今瀟瀟滿地,踩上去嚓嚓作響的類似素材就不好選取。如果我們要借春景歌頌祖國、歌頌生活,那麼路邊的流浪狗、貓仔的春天行為我們就要主動忽略。
材料的揀選是個自然而然的過程,這對於其他文體,因為語言的日常性是容易做到的,只要保證行文邏輯就行。但是對於詩歌來說,就比較難了。因為詩詞的意象是固化的,是有典的。為什麼我們說現在的偽古風都是堆砌辭藻?因為他們除了那些常用的“白馬”、“西風”、“紅塵”、“珠簾”之類詞語之外,對古詩意象的知識瞭解太過薄弱,反覆使用相同的詞語(即使不在同一首作品之內),就會給人堆砌的感覺,當然更重要的是堆砌的意象之中沒有建立起合適的聯結。
也就是說,畫的是一條死龍,沒有點睛。
邏輯點睛這是營造意境的最關鍵一點。我們為什麼要賞析格律詩?並不僅僅限於賞析那些古詞所指代的意象,關鍵還是要理解作者創作的思路。
通觀中國古詩,凡是能留存下來的精品,必然思維是清晰的。即便是李商隱的朦朧派,也是有其內在邏輯,只不過他的藝術表現手法更加後現代,讓人沉迷於文字,難以釐清他的思緒——但這正是李商隱想到達的藝術效果。而後來跟隨而起的西昆派,說句老實話,咱們看不懂,是咱們沒學問。王安石、蘇軾這些大學問家沒有一個不喜歡的。正因為學問太高、用典過於精深,反而失去了活力,倒是白居易的“香山體”因為通俗易懂,大行其道。
什麼叫通俗易懂?用詞淺白,邏輯清晰。
但是詩文是韻文,是有形式美的。所以香山體固然在大眾中流行,卻也只是詩文世俗化的一條路而已。
真正好的詩歌,還是需要在字詞上精煉,才不會從香山體流入江湖體,最終墮入打油詩的地步。
這裡不是說打油詩不好,都是表達感情的載體,用句時尚的話說“沒有高下之分”,但是有質量高低。
一首淺白流俗的打油詩是無法和一首字詞凝練、意象精巧、立意高階、意境完整的格律詩來比較的——這就是“喊麥”和“音樂”的區別。為什麼“喊麥”如此遭到專業人士的鄙視?因為它的音樂除了節奏感,沒有旋律,他的內容只有詞的堆砌,連最基本的行文規則——邏輯都棄之不顧。它有它的生存空間,但是你別去強行拉高自己。
放到高階一點的文學層面來講,就類似於散文詩就是散文,別硬說自己是詩。
我們稱讚一首詩“好美啊”的時候,這種感受從何而來?
一,立意美。二,意象美。三,這些意象搭建的境界美。而詩文的跳躍思維,只是表現形式上的標新立異,底層仍然是符合邏輯思維,這個境界才會被讀者認同,從而共情,體會出美感。
普遍文法作為格律詩的絕句和律詩,有其本身普遍文法,那就是“起承轉合”。
元代範德璣的《詩格》:
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水。
“起承轉合”是大部分事件的正常時間線,所以也就是大部分文章的正常寫作手法。
而格律詩,只是把它作為成文法則表明罷了。
一個人從出生到成長到縱橫天下再葉落歸根,直至死亡;一個王朝的建立到興盛到盛世到敗亡;一個事件的起因到發展到高潮再到圓滿結束;我們浪漫的愛情,也是相識、相知、相戀、相守。世間萬物,都逃不出“起、承、轉、合”的規則。
文學藝術作品是用來敘述世間滄桑、描寫人物百態、記錄王朝興衰的,所以只能按照“起承轉合”的底層規則來呈現。
詩詞也是文學作品,不過就是押韻的文章罷了,所以遵守普遍文法邏輯的寫法是最容易得到讀者認同的。
具體到絕句,四句每句對應一個字,而律詩則每聯兩句對應一個字。詳細分析本人專欄有講,這裡就不舉例了。大家可以隨意去找律詩來檢測,除了李商隱、韓愈這些人的少量實驗性作品,大部分律詩都遵守這種普遍文法。而絕句相對來說字更少,對規則的框定就比較靈活,特別是最後一句,很多都不“合”,而是把詩意發散出去,“放”,形成一種意猶未盡,言在詩外的感覺。
但是八句四聯的律詩,基本上都遵守這種普遍文法。這是符合大多數人內心思維走向的,是在意象選擇之外的,更深的行文規則,是營造出好意境的最低保證。
到近現代,有些詩人在創作的時候會使用各種時空打亂的寫作手法來增加作品的吸引力。但是在讀者心中,無非是最後把所有頭緒按“起承轉合”理順,才恍然大悟。
“起承轉合”是生而為人、人創造藝術的侷限性,也是普通大眾最好接受的邏輯性。
所有文學作品,都有其內在的脈絡,即使表現得不明顯,無非是作者增加閱讀趣味性或者故意增加閱讀難度罷了。
掌握以上幾點,記住立意是根本,思維走向遵循普遍文法,然後在意境選擇上圍繞立意,並作出適當的、動態的聯結,這就是保證絕句、律詩意境營造不走偏的不二法門。
詩的意境好,無非也就是立意高、意象運用好、文法構思精巧這三點的共同作用到了一個好的層次。
-
10 # 大晟府小書僮
我想透過創作一首律詩,來分享詩如何創造意境。過程如下:
1. 理解意境產生的基本理論
2. 透過一幅畫來直觀地理解意境產生的過程
3. 以畫為基礎,創作一首律詩,來理解詩中的意境如何形成。
一.意境的產生創造意境之前,我們要先理解,詩的意境是如何產生的。
作者有主觀的思想感情,如喜怒哀樂,這些感情,如果直接說出來,往往直而無味。
例如說,我很愁,就沒意思了,打動不了讀者。
如果說,愁深似海,意思好了一些,因為海很深啊,可以比喻愁之深。
如果說,萬點飛紅愁如海,那就有意境了。滿天飛花不停地落下,一片茫茫,整個空間都充滿著花瓣,迷離悵惘,源源不絕,愁不但深,還很動人。
我們看到,這句詩以萬點飛花來表達愁之多,很有形象性。形象性是詩語言的重要特徵,無形的感情,透過有形的景象來表達,感情就清晰可感了。
另一方面,景象不能隨便選,而是被感情所選擇出來的。同樣是花,如果說“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眾中笑”,那就不是愁了。所以景象被感情選擇出來,並且被賦予了感情,成為了意象。這是融情入景。
意象是創造意境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也有另一種情況。作者事先未必有某種強烈的感情,但看到某種景物,這種景物引發了他潛藏心裡的感情。這是見景生情。
無論融情入景,還是見景生情,都需要情與景高度交融,相互作用,渾然一體。景在情的籠罩下,有統一的氛圍,而景則準確而深刻地傳遞著感情。情景的相互作用,就產生了意境。
二.透過繪畫來理解意境的產生中國畫講意境,而且畫的意境的產生過程,與詩的意境產生過程是差不多的。畫更具形象性,可以能幫助我們理解意境的產生。
下面這幅畫,是畫家張思遠的作品,畫中人是晚年的李清照。南渡後,國破家亡,李清照孤身一人漂泊江南,渡過孤苦的晚年。
這幅畫要表達的情緒和感覺
晚年的李清照,生活艱難,孤苦無依,父親和丈夫先後去世,前半生如春花般絢爛的人生一去不返。北方故國淪陷,南渡朝廷君弱臣庸,恢復無望。國破家亡的李清照心情悽苦。
如何表達這種心情呢?
畫家選取了三種典型的景物:荷塘、大雁、孤舟,時間則設定在黃昏。在詩裡,這些景物就是意象。
景物有很多,為何要選取這些?荷花荷葉,在生長的盛期,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和美好的花,代表著美好的人生。荷塘又是李清照詞中常出現的景物,如“紅藕香殘玉簟秋”、“誤入藕花深處”,所以選擇荷花,也暗喻著李清照前半生的絢麗人生。
但如今的李清照,繁華落盡,所以荷葉是殘敗的,花是枯萎的。畫中的顏色,是灰沉暗啞的,畫面籠罩著一片悲傷落寞。
這是畫境的基調,也是詩境的基調。作詩前,作者心中應該理解、深深體會這種情緒和感覺的基調,才能選擇準確的意象來表達情緒。
設定的時間是黃昏。一天即將過去,落日餘輝令人傷感,好像人生即將走到了終點一樣。黃昏的意象,也與畫的情緒非常相符。
李清照思念故國故家,這種思想又如何表達?畫家選擇了大雁。大雁秋天南飛,春天又回北方,故寄託了故國之思。大雁又常常代表著漂泊流離,也與李清照的境況相符。
孤舟一葉,江湖茫茫,不知何所去,因此,孤舟代表著漂泊流離,孤獨無依。
上述這些意象,雖然來自繪畫,但其提煉的過程,和作詩是沒有區別的。
總結一下:
意境有一個總體的思想情緒,在這個思想情緒的籠罩下,作者選擇符合表達這種情緒的的景物,並將情緒賦予景物,令景物染上情緒的色彩。景物與情緒互相作用,意境體現出來。
當然,繪畫與詩有一個不同的地方,繪畫是可見的,觀者能很容易從畫境裡感受到情緒。而詩的意境,則要進行更多的聯想與想象。
三.詩創造意境的過程畫是固化的詩。現在,我們把這幅畫的意境用詩語言表達出來。
首先,醞釀詩中要表達的思想情緒。這與上述繪畫創作過程是相同的。
其次,根據主觀情緒,選擇能表達情緒的景物。我們暫且脫離上面的畫,來進行聯想。
這一步要做的是,充分發揮想象與聯想,選擇若干意象。如果你眼前所見已經有很多景物,那麼就考慮如何從這些景物中選擇,並如何將感情賦予景物。
表達漂泊、孤苦、落寞、故國的思想感情,我們想象一下,例如可以有:
西風、秋天、黃昏、日落、黃葉、落葉、風煙、孤舟、秋江、孤燈、枯荷、斷梗、浮萍、斷雁……等等,充分發揮聯想,列出可以表達感情的意象,再從這些意象當中進行選取。
上述的意象,是表層的物象。我們要進一步聯想,挖掘出情緒、感覺層面的東西。如:
蕭瑟、凋零、香銷、遙遠、零落、憔悴、寒冷……等等。這些情緒、感覺層面的東西是對意象的深化。例如,我們選取了荷塘的意象,那麼聯想到蕭瑟、凋零,這個荷塘,應該就是一個枯萎的荷塘。
將統一的情緒、感覺賦予意象,令整首詩有統一渾成的調子,意境才深。
最後,筆者將這些思想感情、情緒感覺,結合意象,來形成一首五言律詩。
日暮江南岸,悽悽古水流。
西風凋藕葉,霜氣入蘭舟。
去國三千里,羈身二十秋。
故園零落盡,寒雁莫啼愁。
創造其它型別的意境,道理是相同的。
應該注意,不要徒只堆砌意象,堆砌意象則氣脈死滯。動詞、虛詞、形容詞的活用,章法的起承轉合,都所當深究。這是另外的話題了。
四. 關於格律和其它一般來說,格律並不對意境產生影響,但格律運用得好,在聲情方面能加深意境的表達。
這首詩,筆者選擇了五律。五言詩傾向於簡古樸淡,很適合用來表達深含蘊藉感慨的感情。相對而言,七律則注重氣脈的勁健。另一方面,八句的律詩,相較四句的絕句,文字的體量不多不少,恰到好處,也更適合表達豐富飽滿的感情。
在選韻方面,這首詩選取的是十一尤,這個韻的聲情較為幽細,適於表達愁怨惆悵或閒適的感情,所以用在這首詩裡也是合適的。如果全然不顧聲律,可能會選用了“東鍾”這樣洪亮的韻,那麼就與感情不符了。
最後,筆者想說的是,意境創造,是詩創作的綜合能力的體現,不是學得一點方法就能創造出好的意境。這種綜合的能力,包含作者的詩思的觸覺、對情感體察的敏銳性、對自然景物、世事人生的理解,創作層面的對於詩語言的理解和掌握、煉字煉句的能力、章法構造的能力等等。
下面這幅畫,大家也可以試著理解當中意境,並將其創作成一首詩。
-
11 # 三本堂主5211314
詩意隨心境,心境好與不好,詩意長與不長與創作水平無關。詩詞同理,講究個情景交融,寫景要為抒情鋪墊,抒情要與狀景關聯。個見!
-
12 # 團山子3
寫詩不外乎寫景,抒情,狀物,敘事寫景應突出新,奇,特。抒情要定好調子(喜怒哀樂)。狀物要抓住特點。敘事要注重因果。佈局要有起,承,轉,合。落筆要字斟句酌。
-
13 # 以畫隨出
詩詞詩歌都是話,
喜憂苦辣由自發。
寫出自身深情意,
留得後人為自批!
各人都有不同處!
喜怒哀樂幾字出。
簡單文字化心結,
留得他人填空缺!
寫詩的人都是有著不同凡想的苦和難!希望後人不要向他那樣過於悲觀或過於風流等問題!
-
14 # 文字領域工作者
我是這樣的,根據感應觸景生情,比如我一家寫廣告詞,就用了五言絕向,,迎來三分意,買走十分情。天地無限大,此處有真心。再多寫就畫蛇添足了。
-
15 # 冰巔孤翠竹
但凡寫作,不論是古詩詞,還是現代文體,除了需要作者本身的紮實文字功底外,更需要作者豐富的思維想象力。
個人始終認為,所謂意境,說白了就是虛擬的想象構置。在得到一個命題,下筆前,你該如何想象,立意定調這篇詩詞文章的架構,然後再透過自己的寫作手法,去切入,去起承轉合,去層層鋪墊渲染……讓你的立意定調,透過你的想象,輔以紮實的功底轉化成筆下之字,躍然紙上。
陸游說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偶得的前提是什麼?是“讀書破萬卷”!只有日日而積,月月而累,長年累月的“讀書破萬卷”,持之以恆的筆耕不輟,才有可能融會貫通“下筆如有神”,才會練就妙手,才會得天成文章。
思想意境是詩詞文章的魂,行文運字是詩詞文章的根,此二者相輔相成,相應成輝,缺一不可!
根強,則文通字順,絲絲入扣。魂固,則意境唯美,賞心悅目。缺之,或詞不達意,只言於表。或華而不實,空洞無物……
回覆列表
謝邀。寫絕句和律師的意境不是作者主觀營造岀來的。多數情況下,有的是觸景生情,有的是睹物思人,有的是臨別相贈,等等。總之,是對世事人情,天地自然的感應生成靈感而產生意境的。譬如,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李白的‘’故人西辭黃鶴樓‘’,杜甫的‘’窗含西嶺千秋雪‘’。李商隱的‘’君問歸期未有期‘’等絕句名篇,都是和自然風光,人物情感聯絡在一起的。一點淺見,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