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長江上游雨水不斷增多,加大了汛期長江下游的壓力,部分地區已出現內澇,因此有人就開始抱怨國家花那麼多錢修的三峽大壩不起作用了。其實說這些話的是沒見識過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那幾次大洪水,當時我在湖北親眼目睹了半個宜昌城被淹的景象。今年的雨水量不比那幾年差,為什麼目前武漢、宜昌只有少部分低窪地帶被淹?說明大壩還是起到不少作用
回覆列表
-
1 # 樹袋熊師兄
今天不是來爭論大壩到底有不有作用?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的,主要想說一下當初為修大壩,我們庫區人民所付出的犧牲。萬州是庫區移民搬遷最多的一個地級市,總移民人口110多萬,萬州佔80萬,當時的萬縣總人口也就只有一百多萬,可以看得出搬遷移民的比例有多大!
先給大家普及一下歷史,萬州又名萬縣,老萬縣是下轄3區8縣(天城區、龍寶區、五橋區、開縣、梁平縣、忠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城口縣)的地級市。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活動居住於此,在秦代開始有人聚居,漢代設縣,唐代設萬川郡。貞觀八年(634),改名萬州。明洪武六年(1373),降萬州為縣,始名萬縣。
萬州歷史悠久,以"萬川畢匯"、“萬商畢集”而得名。夏商屬梁州地,周屬巴子國,秦屬巴郡朐忍縣。東漢建安二十一年(216)為萬州建縣之始,民國二十四年(1935)設萬縣地區。
老萬縣是水路流通的一個重要驛站,碼頭文化濃郁,商賈聚集因此不乏經商人才,比如最早用罐頭換飛機的牟其中、螞蟻金服的掌門人彭蕾等;歷代還出過像蜀國大將甘寧、近代大詩人何其芳等等,可謂人傑地靈。李白曾遊行於此,在山上居住,時長在山中飲酒賦詩,遠眺長江,久久不願離去,因此留下“太白巖”、“洗墨池”等聖地。
當年我家就在這個鐘樓下面幾百米元遠的公路邊,兒時常常去這個西山公園玩,如今鐘樓依舊在,祖宅已沒長江水。
以前過江需要坐船,汽車也要坐這個擺渡船才能過江,後來修了長江大橋,一橋、二橋、鐵路橋…不由得感嘆滄海桑田。
為修三峽大壩,我們家放棄了帶門面的兩層樓房,住進後來的搬遷還房,有一種從獨棟別墅住進筒子樓的感覺,這何嘗不是一種犧牲。有些人更是背井離鄉遠遷外地,雖然移民搬遷為萬州老城帶來了新的生機,也著實讓萬州這十幾年有了飛速的發展,然而作為一個老萬縣人,我們依然懷念過去那個小山城。懷念那個左鄰右里可以經常串門蹭飯、放學一吆喝就能跑同學家去玩半天,幾分鐘就跑到江邊洗澡的小城。
兒時在好朋友的樓頂放紙飛機,有時運氣好可以一直放到長江裡,望著樓下從湖北漢正街過來的小商小販雲集,樓上的紙飛機漫天飛舞….庫區人民犧牲了這麼多,如果說大壩一點作用沒有我是不相信的,從直接的水利工程作用到移民搬遷的經濟帶動作用,這都是一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即便現在很多美好的事物都成了回憶,但我們更應該著眼未來,山川易變心安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