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兆鑫
-
2 # 風是月的呼吸
出自唐朝詩人陳陶的古詩作品《隴西行》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這首《隴西行》詩反映了唐代長期的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虛實相對,宛若電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詩情悽楚,吟來潸然淚下。
首二句以精煉概括的語言,敘述了一個慷慨悲壯的激戰場面。唐軍誓死殺敵,奮不顧身,但結果五千將士全部喪身“胡塵”。“誓掃”、“不顧”,表現了唐軍將士忠勇敢戰的氣概和獻身精神。漢代羽林軍穿錦衣貂裘,這裡借指精銳部隊。部隊如此精良,戰死者達五千之眾,足見戰鬥之激烈和傷亡之慘重。
接著,筆鋒一轉,逼出正意:“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這裡沒有直寫戰爭帶來的悲慘景象,也沒有渲染家人的悲傷情緒,而是匠心獨運,把“河邊骨”和“春閨夢”聯絡起來,寫閨中妻子不知徵人戰死,仍然在夢中想見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詩產生震撼心靈的悲劇力量。知道親人死去,固然會引起悲傷,但確知親人的下落,畢竟是一種告慰。而這裡,長年音訊杳然,人早已變成無定河邊的枯骨,妻子卻還在夢境之中盼他早日歸來團聚。災難和不幸降臨到身上,不但毫不覺察,反而滿懷著熱切美好的希望,這才是真正的悲劇。
這詩的跌宕處全在三、四兩句。“可憐”句緊承前句,為題中之義;“猶是”句盪開一筆,另闢新境。“無定河邊骨”和“春閨夢裡人”,一邊是現實,一邊是夢境;一邊是悲哀悽涼的枯骨,一邊是年輕英俊的戰士,虛實相對,榮枯迥異,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一個“可憐”,一個“猶是”,包含著多麼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詩人對戰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
3 # 張三又瘋
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陳陶的《隴西行四首·其二》,“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這裡沒有直寫戰爭帶來的悲慘景象,也沒有渲染家人的悲傷情緒,而是匠心獨運,把“河邊骨”和“春閨夢”聯絡起來,寫閨中妻子不知徵人戰死,仍然在夢中想見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詩產生震撼心靈的悲劇力量。知道親人死去,固然會引起悲傷,但確知親人的下落,畢竟是一種告慰。而這裡,長年音訊杳然,人早已變成無定河邊的枯骨,妻子卻還在夢境之中盼他早日歸來團聚。災難和不幸降臨到身上,不但毫不覺察,反而滿懷著熱切美好的希望,這才是真正的悲劇。
-
4 # 鹿鹿哥
陳陶的原詩: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
由於“安史之亂”的破壞,唐朝的繁華開始走向了衰落,但文化並沒有衰落,風雨飄搖到了晚唐,還是出了一大批的詩人,陳陶便是其中一位。
從漢朝開始,匈奴便時常會越過邊境,侵犯中原。漢朝和唐朝,有過無數次和匈奴的戰爭。晚唐時期,“安史之亂”,社會動盪,匈奴經常經常藉機犯境,戰爭不斷,讓詩人陳陶看到了戰爭的殘酷。
第一句詩人便表達出強烈的願望,無論是對於詩人,還是唐朝的將士,就是在想把匈奴趕走。
到了第二句,說五千個穿著戰袍的將士,戰死在了胡塵裡,殘酷戰爭,可想而知。
最後兩句,點眼之筆,把戰爭多麼殘酷推向了頂峰!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太可憐那些無定河邊的尊尊白骨,這些可都是戰死沙場的勇敢將士,可能大部分都還是深閨少女們的情人愛人,該死的戰爭,讓他們死在了這外面。
詩,非常直白,立場明確,一定要把匈奴趕走!是不是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正因為這個願望,才不怕戰爭的殘酷,才有了勇敢的將士和為愛犧牲的少女們。
-
5 # 為小人物立傳
這句詩我的印象最深了,它的原意是古代閨中婦女思念自己的出征丈夫,由於資訊不通,丈夫實際早己戰死在無定河邊的戰場上,可是妻子卻不知道他己戰死,日夜思念,常在夢中相會,這情景何等淒涼,聯絡到自己創作投稿經歷,感同身受,過去經常投稿,刊用的很少,非常盼望能刊登發表出來,實際上稿件不知道被丟到那裡去了。“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最早見到這兩句詩是在一位資深編輯的回憶錄裡,相信很多老一輩作家都有這樣的感慨。
-
6 # 大武漢麼詩多
唐代詩人陳陶在《隴西行四首·其二》寫有“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意思是閨中妻子不知徵人戰死,仍然在夢中想見已成白骨的丈夫。
該詩句沒有直寫戰爭帶來的悲慘景象,也沒有渲染家人的悲傷情緒,而是匠心獨運,把“河邊骨”和“春閨夢”聯絡起來,寫閨中妻子不知徵人戰死,仍然在夢中想見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詩產生震撼心靈的悲劇力量。知道親人死去,固然會引起悲傷,但確知親人的下落,畢竟是一種告慰。而這裡,長年音訊杳然,人早已變成無定河邊的枯骨,妻子卻還在夢境之中盼他早日歸來團聚。
想到武漢疫情,也可引用,為那些逝去的英雄和親人作個告慰,在這個特殊的清明節期,災難和不幸降臨到身上,不但毫不覺察,反而滿懷著熱切美好的希望,這才是真正的悲傷回憶。
-
7 # 不喝酒的酒徒
此處參考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鑑賞辭典中的分析
該句出自唐代陳陶的《隴西行四首》其二: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隴西,是今甘肅寧夏隴山以西的地方。無定河,是黃河中游支流,在今陝西北部。
《隴西行》詩反映了唐代長期的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
詩的首兩句描述了五千精銳部隊皆喪胡手,戰鬥激烈,傷亡慘重。
接著,筆鋒一轉,逼出正意:“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可憐”句緊承前句,為題中之義;“猶是”句盪開一筆,另闢新境。“無定河邊骨”和“春閨夢裡人”,一邊是現實,一邊是夢境;一邊是悲哀悽涼的枯骨,一邊是年輕英俊的戰士,虛實相對,榮枯迥異,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一個“可憐”,一個“猶是”,包含著多麼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詩人對戰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這裡沒有直寫戰爭帶來的悲慘景象,也沒有渲染家人的悲傷情緒,而是匠心獨運,把“河邊骨”和“春閨夢”聯絡起來,寫閨中妻子不知徵人戰死,仍然在夢中想見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詩產生震撼心靈的悲劇力量。長年音訊杳然,徵人早已變成無定河邊的枯骨,妻子卻還在夢境之中盼他早日歸來團聚。災難和不幸降臨到身上,不但毫不覺察,反而滿懷著熱切美好的希望,這才是真正的悲劇。
-
8 # 閒雲草堂
晚唐時期,社會動盪,戰亂不休,不少詩人詞人都會在作品有所反映。詩人陳陶這首詩後兩句尤為後人稱道:在邊疆流血犧牲的、埋骨荒郊的那些青年子弟,他們的家中還有一個夢著他們回家的妻子呢!
-
9 # 豫南無慾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這首唐詩是《隴西行四首·其二》,作者是唐代詩人陳陶。而在這首唐詩之中,詩歌的最後後兩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也是千古名句。詩人用虛實結合的表達手法,反應戰爭的殘酷。無定河邊的枯骨是春閨夢裡的人啊,每每讀後讓人靈魂深處產生震撼。
-
10 # Forest醫生祥子
這是唐朝詩人陳陶的《隴西行》: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本詩讚美了前線將士英勇無畏的愛國精神,揭示了唐代長期征戰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對深閨少婦的遭遇給予了深深地同情。
後兩句寫邊的白骨,是春閨少婦日夜盼望歸來團聚的親人: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可憐呵,將士們的白骨堆積在無定河邊,而他們遠方的妻子,則深信丈夫還活著,依然在夢中深情地呼喚著他們,盼望著有朝一日與他們相依相伴。
後兩句,以“無定河邊骨”與“春閨夢裡人”相對照,一邊敘現實,一邊寫夢境,虛實相生,情深詞苦,感情悽楚,凝聚了詩人對犧牲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使人潸然淚下。
-
11 # 終南望月
“可憐無定河邊骨”一句,出自晚唐詩人陳陶的《隴西行》。陳陶字嵩伯,號三教布衣。早年遊學長安,善長天文曆象,工於詩。因舉進士不第,遂遊歷名山大川,後隱居,不知所終。有詩十卷,已散佚,後人輯有《陳嵩伯詩集》一卷。
《隴西行》全詩如下: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要解析詩中句子意思,必要聯絡全詩以及其創作背景。我們都知道,唐代長期的邊塞戰爭,不僅耗費了大量國力,而且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和痛苦。戍邊將士生活艱苦,征夫思婦情深意真,太多家庭都在邊塞戰爭中失去了家庭支柱。故而唐代邊塞詩獨成一體,佳作名篇層出不窮。
這首詩所表達的就是思婦對丈夫情真意切,纏綿幽遠的思念之情。同時,又展現了邊關戰士誓死殺敵,奮不顧身的英勇形象。慨嘆戰爭的無情,同情戰時人民的疾苦。
詩的前兩句,精煉描述出了一個慷慨悲壯,將士奮勇殺敵,不顧生死的戰爭場面。第一句就展現了唐軍將士誓死殺敵,奮不顧身的忠勇形象,描寫出了將士們勇於獻身,驍勇善戰,誓死衛國的精神。“貂錦”原是漢代羽林軍的服飾,這裡代指國家精銳部隊。五千精銳,湮沒於胡塵之中,足見戰事之激烈和傷亡之慘重。前兩句凝練的戰爭描寫,是為後兩句少婦思念征夫張本鋪墊。
寫完了邊塞戰事,筆鋒急轉,回到少婦窗前,吐露本詩正題:“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這裡雖無戰事描寫,卻展示了無定河邊的累累白骨;雖無思婦幽怨悲切的形象描述,卻匠心獨運得做了一個反襯“河邊骨”與“春閨夢”,更讓人覺得悽慘悲涼。凸顯出一個不知丈夫戰死沙場,仍在夢中思念丈夫,渴望團聚的思婦形象。讓人更加同情,更覺悲慘——災難和不幸已然降臨,作為事件的主人公卻毫不知情,還沉浸於對戍邊丈夫的深切思念之中,夢想著有一天能夠團圓。
詩的三四句,用“可憐”引出,又緊承前兩句,“猶是”則忽而轉下,另闢新境。一邊是哀鴻遍地,枯骨如山的現實,一邊是夢境中英俊年輕的丈夫。二者虛實相接,悲喜交集,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這首詩詩意真摯,情景悽慘,征夫白骨與思婦春夢的殘酷現實,讓人在感慨之餘,唏噓不已,深為邊塞戰士的英勇無畏和閨中思婦的不幸遭遇而感到同情。
詩人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創作手法,描繪出了晚唐時期的邊塞戰情和後方家園中少婦對征夫的灼灼思念。以點帶面,小中見大,凸顯出晚唐的社稷不穩和民間生活的疾苦,表達了詩人對和平的渴望和對人民生活的關心。
-
12 # 土木砼鐵皆列陣前
“可憐無定河邊骨”出自晚唐詩人陳陶的《隴西行》,全詩如下: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如只分析“可憐無定河邊骨”就從字面意思理解就行,首先來斷個句,可憐、無定河邊、骨。再把無定河搞清楚,無定河是個河流的名字,屬黃河支流。最後就普通字面意思了,可憐了這些在無定河邊的骷髏骨啊!
單單解這一句就覺得是個感觸或者感嘆,但結合全詩來看,就是一個故事了,一個守衛邊疆軍隊抵抗外來侵略者的戰爭故事,戰爭的殘酷以一個柔弱女子思念丈夫之情,並且女子思念的丈夫成了無定河邊的骨頭,而女子根本不知道。
-
13 # 悟幾回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沒有正面寫戰爭的殘酷,但河邊骨和夢裡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人深深的震撼,戰爭毀滅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生命,更毀滅了一個家庭,也毀了一個人的夢,會有無數人的生命軌跡,會因戰爭改變,然而全詩,並沒有蔓延厭戰的情緒,而是使人產生對和平的渴望,再看“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也沒有厭戰的情緒,反而是一種灑脫,而“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恰恰是死卻沒有了死的資本,更能表現出戰爭的殘酷,但為了換得國家的和平,自己的生命算得了什麼,自己的家庭又算得了什麼,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正是無定河邊的屍骨,守衛著國家的和平
-
14 # 俚言雜談
古人覺得相由心生,其實,好的詩詞和文章,也是作者個人心境的真實反映。“可憐無定河邊骨”一詩,是唐代詩人陳陶所作的《隴西行》之四首中的一首,也是其中最膾炙人口的名篇。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唐代的陳陶大約是嶺南人,他的詩詞工整平淡。在唐代,西北邊陲戰事頻仍,所以邊塞詩風行。陳陶這位“南蠻子”,也曾去探訪過隴西(甘肅西部)古戰場的遺蹟。跟他一貫的詩風一樣,他獨闢蹊徑,以悲愁感人。這首《隴西行》全詩如下: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前兩句是懷古。遙想漢代李陵,率領五千精兵深入匈奴腹地,幾經苦戰竟全軍覆沒的史實。後兩句是抒情。眼中那無定河邊的累累白骨,與遠在家鄉的尚不知情的妻兒的無盡期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整首絕句悲愁滿篇,打動人心。每讀至此,無不令人熱淚沾襟吶。
顯然,一首小詩,並不能涵蓋邊塞情景的全貌。也許,只要能突出一點,畫龍點睛,就很不錯了。陳陶的一生,鬱郁而不得志,早已萌生退隱江湖之意。所以,他不描寫英雄的壯勇,也不著筆於古戰場的悽美,反而獨獨渲染生死之間的悲愁,是一點也不令人奇怪的。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那麼請問,那些壯懷激烈的英雄的價值何在?依我的淺見,陳陶不過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另類。正因為如此,陳陶的《隴西行》這朵暗紅色的令人傷感的小花,確實有它極高的藝術以及人文關懷的價值。
比陳陶的心境稍微開朗一些的詩人,也不罕見。比如,南北朝時期的詩人鮑照,對於生生死死,就比陳陶豁達了不少。鮑照主張隱忍不言,不同意自怨自艾,也不贊成一味地傷春悲秋。他在《擬行路難》中是這樣說的: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當然,我們大家也不能忘記,唐代的邊塞詩的主流是壯懷激烈。可以說,如果沒有捨身衛國的精神境界,沒有英雄主義的浪漫情懷,那麼,還有可能存在那個歷史上的可歌可泣的盛唐時代嗎?讓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吧,請看唐代王翰的《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因為每個人的情感訴求都不盡相同,所以,每個人看待同一件事物的角度也就不一樣。或悲愁難耐,或隱忍不言,或含笑迎敵,都是一個人的正常的心理。請問,哪一種情緒最能代表人們的普遍心聲呢?又請問,由這些個思緒所帶來的不同的行為方式當中,哪一種能夠引領我們排除萬難,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呢?
學過書法的人都知道,顏肥柳瘦,各有不同,詩歌與文章也是如此。現在的我們,也必須包容文學創作中的各種各樣的風格和手法。也只有這樣,才有避免一葉障目的可能。2020年的春天,極不平凡。我相信,從這幾首邊塞詩當中,我們能夠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
15 # 莫道疏狂
導語:“可憐無定河邊骨”一句出自晚唐陳陶所作的《隴西行》,是本詩的頸聯。陳陶本人籍籍無名,在《全唐詩》中所佔篇幅很少,傳世的詩作並不多,在詩歌盛世詩人遍地的唐朝並不出眾。但本詩實屬佳作,尤其是“可憐河邊無定骨,猶是春閨夢裡人”一句,以其充沛的情感和獨具匠心的描寫,至今傳唱不衰,可以說是普通詩人寫名句的代表之一。
《隴西行》全詩如下: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要解析“可憐河邊無定骨”一句,必須結合全詩,重點是尾聯一起進行分析,我將重點從以下三個方面談一談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與大家一起探討。
1.《隴西行》的寫作背景及全詩的具體內容
2.寫作手法及尾二句的解析
3.從《隴西行》看晚唐邊塞詩的特點
一、在《隴西行》中,詩人陳陶用筆墨勾勒了一場悲壯的邊塞戰爭,用詞簡單直白,從敘事到抒情毫無修飾,卻直入人心陳陶所作的《隴西行》出自樂府的《相和歌·瑟調曲》,屬於舊題。詩名中的隴西,指的是現在甘肅以及寧夏境內隴山以西的地區,東漢時“得隴望蜀”中的隴也是這個地區。
全詩其實只有一個畫面,即“可憐河邊無定骨”,其餘三句均圍繞此句展開,我們先來看一下《隴西行》的內容。
唐朝的邊塞軍奮不顧身,誓死殺敵,五千英勇的將士全都在與敵軍的戰鬥中英勇犧牲。在無定河邊,只剩下了累累的邊軍屍骨,在家鄉思念將士的妻子兒女並不知道他們已經戰死,在夢中還在渴望著和他們重逢相聚。
詩中的匈奴並非秦漢時期的匈奴,指唐朝時期與唐軍作戰的隴西地區部族。
貂錦是漢朝時羽林軍的裝束,這裡用服飾來代表唐軍的精銳和英勇善戰,有詩人讚美的成分在內。
無定河,是黃河的一條支流,位於現在的陝西省北部,在詩中指戰場地點。
春閨,古時一般用來形容十五六歲可以出嫁的女子的閨房,在本詩中則用來形容戰死將士的妻子,在清朝孫洙註解的《唐詩三百首》中,將春閨解釋為少婦,也是符合語境的。
以上是我對《隴西行》內容的簡要理解,接下來,我們重點對本詩的寫作手法和表達情感進行分析。
二、《隴西行》首二句敘事,平淡無奇。尾二句抒情,立意尋常但手法拔群,極富感染力,從水準上來看,與首二句不在一個檔次,故後人多誦讀尾二句,對首聯頷聯甚至全詩都知之甚少。如同上文所說,《隴西行》的首聯頷聯在於敘事,存在的意義只是為頸聯尾聯做鋪墊和解釋。客觀的說,“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一句並無出奇的地方,歷代詩評都對這兩句評價不高,我的觀點也是如此。
但這兩句並非如何不佳,只是太過普通,並且與尾二聯相比差距明顯。我舉兩個描寫此類場景的例子。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李賀《雁門太守行》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王昌齡《出塞》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出塞》
以上幾句可能與陳陶的《隴西行》在相應場景上略有區別,但我們可以看到,與李賀、王昌齡乃至岑參、李白等著名詩人相比,陳陶的缺點是明顯的,他並無化腐朽為神奇的筆力,這也就造成了我們常說的一種情況,像陳陶這類詩人,往往有“名句”而無“名篇”。
在兩句平平無奇的句子後,詩人靈光乍現,於是與前句截然不同、幾如天授的佳句出現了。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這句詩用的是對比手法,要說手法本身沒什麼特殊之處,每一個懂格律的詩人都能隨便來上兩句。但這句詩優秀就優秀在兩相對比的內容極有感染力和震撼性。
首先,詩人用了一個直白的“骨”字,並且是在“無定河邊”,這種對場景的描寫,讓每一個仔細品讀本詩的人都能從中感受到那種悲慘的戰爭景象,句首的“可憐”更是渲染了這種情緒。但本句並非《隴西行》最為出彩的地方,接下來的這句才是詩人的重頭戲。
“猶是春閨夢裡人”,這裡並沒有直接對戰死將士家人的悲傷情緒進行描寫,而是用妻子的思念來反襯“河邊骨”的悲慘。如果我們知道結局,雖然悲傷但知曉已有的結果;而悲劇已經來臨,我們仍然對美好懷著熱烈的期待,這該是何等的悲劇啊。
詩人描寫的“河邊骨”和“夢裡人”的對比就是如此,將士已經戰死,而妻子還在盼望著夫婿歸來,這種沒有結果的等待給人以更大的心靈震撼。
這種一變再變、跌宕起伏的描寫,比起直抒胸臆更引人矚目,讓每一個讀到本詩的人都不禁為春閨的夢裡人一灑同情之淚。
陳陶的《隴西行》尾二聯不愧名句之稱。對此,明朝大家楊慎、王世貞都有高度評價,入選語文讀本實至名歸。
三、唐朝作為詩歌集大成的朝代,各類體裁的詩作已經達到了巔峰,邊塞詩作為其中的一頓奇葩,隨著唐朝實力的增長消減綻放出了不同的光彩。詩人陳陶生活在中晚唐時期,此時的大唐早已不復曾經的繁華鼎盛,那個四方來朝強大王國衰敗跡象愈發明顯,國力的衰弱使邊境爭端從優勢轉化為了劣勢,邊塞詩也從盛唐的雄渾大氣轉變為淒涼悲愴,《隴西行》正是如此。
我們如今說起邊塞詩和邊塞詩人,往往都是初唐和盛唐時期,其中又以駱賓王、王昌齡、岑參、李賀、王維、高適、王之渙等人著作最多,名氣最大。相比盛唐,晚唐時期邊塞詩人並無著名代表,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體裁反而更為豐富了。
這時的邊塞詩,多為追憶盛唐盛世和對當時不復強盛現實的哀嘆,這種變化是詩人們的情懷,其根源在於他們生活在一個內憂外患時期的,他們的愛國情懷並不能挽回衰敗的國家形勢,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劇烈矛盾,讓詩人們產生了具備時代特徵的苦悶。
在中晚唐的邊塞詩中,詩人們再難將目光放在邊塞的雄壯景色和勝敵歡愉上,對於日益嚴峻的邊塞問題,看著逐步縮小的國土面積和漸漸強大的四周部族,詩人們將重點放在了說理和議論上,透過邊塞詩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對時政的意見建議。
再有,晚唐的邊塞詩對於詠史傾注了更大的心力。盛唐的詩人們往往以強漢自比,晚唐的詩人則變為嚮往漢朝和盛唐,他們由對以往邊功的懷念,加深了對當時腐朽政治和邊患的批評,這些地方,都是晚唐邊塞詩中較為明顯的特點。
-
16 # 文字拾荒人
晚唐詩人陳陶的傳世名篇《隴西行》共四首。隴西行, 用樂府《相和歌· 瑟調曲》舊題。隴西泛指隴山以西今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一帶。這一組四首詠史邊塞詩, 有一個共同的中心主題, 就是反對窮兵默武的侵略戰爭, 主張民族和睦相處、友好往來。
唐自安史之亂後, 國事式微, 戰爭頻仍, 邊境不斷遭受少數民族侵犯和騷擾。孫光憲《北夢瑣言 》 曾稱讚陳陶其詩: 以貪神仙之術, 或露王霸之說。” 他對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性質, 向來一目瞭然。對於那種“ 黯虜迢迢未肯和” 的情況, 他還是主張“ 不斬天驕莫議歸” 的。然而, 深蘊於這四首《隴西行》中的審美意蘊, 卻是他對自已時代驕主侯臣開邊默武、貽害無窮的委婉譴責和深情思索。比起盛唐邊塞諸作的慷慨激昂來, 其中所包含的哀怨韻致, 悲傷情懷, 自然要悠長渾重許多。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霖閨夢裡人。這是《隴西行》第二首, 憐被王世貞譽為“ 用意工妙至此, 可謂絕唱。” ( 《全唐詩說》)
這首詩描摹的是壯烈、肅殺、淒涼的戰後場景 ,並推想思婦對已故徵人的魂牽夢縈。詩作觸目驚心、撼人魂魄 ,在以“中和”為審美標準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隴西行》獨樹一幟,通篇透出一種難得一見的悲壯與悽愴之美 ,給人以鮮明的視覺衝擊和強烈的內心震撼 ,是中國古典詩歌中不可多得的悲劇性力作。詩中透過對愛國將士在邊地忠勇報國、為國捐軀的感人形象的描繪, 表現了他們為國不惜犧牲一切的崇高民族氣節, 以及徵人妻子的高尚情懷。真是情理交融,悽楚動人。
“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裡人。” 無定河, 源出內蒙鄂爾多斯境內, 東南流往陝西清澗縣入黃河, 以潰沙急流深淺無定而聞名。“ 無定河邊骨” 是對新近血染胡塵的“ 五千貂錦” 悽慘結局的恐布白描。“ 貂錦” 與“ 屍倡, ” 交相映照, 一實一虛, 一生一死, 一英氣勃勃、人歡馬。叮, 一拋屍遍野、白骨壘壘, 兩種意象在人們想象中形成強烈藝術對比。這寫的是男兒, 另一面寫徵婦。“ 可憐”與“ 猶是” 四字相轉, 語斷意續, 感情跌宕有致,筆觸強勁有力,把人間至親的切膚之痛轉化為夢幻虛象, 寫得如泣如訴、蘊藉不盡。
在詩中, “ 無定河邊骨” 與“ 春閨夢裡人” 兩個鏡頭相組接, 一邊是殘酷的現實, 一邊是迷人的夢境, 一邊是蕭瑟荒涼鬼唱歌, 一邊是春閨蘭房溫柔鄉。兩個根本無法並存的極端, 卻被“ 可憐… … , 猶是… … ” 句式組接成一個藝術構型,使過去和現在兩種時空形成對比或對立, 加強了時空流變的感受, 從而使詩中不僅有橫斷面的寬度,更有歷史的縱深度。縱橫裨閡、結想神思。這就大大開拓了詩的境界, 包孕了無限豐富的藝術意蘊。多義而含蓄, 複雜又單純。在詩中我們彷彿觸控到將士們反擊侵擾、為國獻身的雄心, 又似乎窺視到閨中思婦痛苦難耐的容顏。我們既可體認到人民盼望邊疆睦鄰關係開始、戰亂結束的強烈願望, 又可聆聽到詩人希冀徵人團聚、安居樂業的召喚。所有這一切都在從容有致的詠歎中娓娓傾訴, 客觀而冷靜, 不動聲色卻感情激越。
《隴西行》中最震撼人心的詩句是“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裡人”。在這兩句中 ,詩人設定了閨中少婦思念丈夫的夢中時空並與現實時空疊映對比 ,如同現代電影中的“蒙太奇”,把夢境與現實剪輯到一起 ,產生了撼人魂魄的悲劇效果 :一邊是征戰沙場成白骨 ,一邊是春閨夢中盼郎歸 ,真可謂“夢醒人亡兩不知”。這樣的時空設計 ,凸顯了詩歌濃烈的悲劇色彩。
《隴西行》這一曲悲愴之歌 ,唱出了戰爭的殘酷無情 ,唱出了人世間的生離死別 ,也唱出了晚唐的末世哀音。作為一首令人潸然淚下的悲劇性詩作《隴西, 行》早已超越了晚唐的時空 ,引起後人廣泛的共鳴。
回覆列表
隴西行四首·其二
唐 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這裡沒有直寫戰爭帶來的悲慘景象,也沒有渲染家人的悲傷情緒,而是匠心獨運,把“河邊骨”和“春閨夢”聯絡起來,寫閨中妻子不知徵人戰死,仍然在夢中想見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詩產生震撼心靈的悲劇力量。知道親人死去,固然會引起悲傷,但確知親人的下落,畢竟是一種告慰。而這裡,長年音訊杳然,徵人早已變成無定河邊的枯骨,妻子卻還在夢境之中盼他早日歸來團聚。災難和不幸降臨到身上,不但毫不覺察,反而滿懷著熱切美好的希望,這才是真正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