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許夕霧

    “棍棒之下出孝子”在我看來是極其荒謬的觀點!暴力永遠解決不了問題,暴力更不能作為教育孩子孝順的武器!如果父母只會用暴力解決問題,用暴力教育孩子,用暴力逼迫孩子孝順,那麼這個孩子的心靈將會遭受極大的摧殘給孩子造成無法挽救的傷害!想讓孩子孝順,父母就應該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以身作則,孝敬老人,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對爺爺奶奶的孝心。潤物細無聲,讓孩子在無形中形成孝敬父母的觀念。

  • 2 # 快遞小阿姨的見聞感觸

    這種觀念雖然說是過時了,但在現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可以把打變為罰,因為孩子小,很多道理不理解,單純的說教有時候根本起不了作用,只能用罰來警告,比如罰站,罰幹活,罰飢餓一頓,罰一個月不給買零食或者不給零花錢等,透過這些來讓孩子長記性。

    我們一些不遵紀守法的成人,國家不也是先說服教育,實在不行,經濟制裁或者拘留限制等來作為懲處,極端嚴重的還要執行無期或者死刑。

    所以,孩子也罷,成人也罷,做錯事情或者不聽話,至少都得有懲罰手段,只是不要像古人那樣只會打罵,暴力解決就行了。

  • 3 # 萌—媽

    我覺得這個思想應該辯證看待,而且要根據時代發展不斷豐富它的內涵。

    嚴與愛相結合

    時代發展很快,孩子們接觸資訊很多,所以孩子一般都有自己的是非觀,但並不代表都是正確的,所以我們既要保持“棍棒”的嚴格,又要保持“孝”類似的愛。

    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不要一味的指責辱罵或者暴打,更應該平心靜氣的坐下來,跟孩子交流,看孩子是哪一方面出現問題,就事論事不翻舊賬來解決問題,這樣效果可能更好一些,但是交流時要注意語,要不孩子根本就會從一開始拒絕給你的交流,這樣的交流是無效。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很鬱悶,很苦惱(站在孩子立場,丟擲橄欖枝)我現在也有點無助,所以我們一起看看怎麼解決?(這樣表示,我們是同戰壕的戰友,會減少牴觸心理)這就是愛!

    我面臨孩子價值觀錯誤,或者是說原則性問題,屢教不改這時我們是可以拿出戒尺來的,進行管教,適度的懲戒是有必要的,一味的講道理,並不能根本上解決很多問題,所以要讓孩子有一種畏懼感,他只有了對原則的畏懼感,才會形成一種約束力,這樣他才會遵循社會規則,才會遵守法律,否則就會無法無天,乃至違反國家法律。需要愛與嚴結合起來。

    多實踐才會感恩

    現在這個社會,其實我們有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我們對孩子付出了很多,但孩子並不會感恩,反而還會覺得理所當然,如果你做不到,他反而還會回過頭來指責你為什麼不做?

    遇到這種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做?棍棒的時候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更多的是引發深層的矛盾。我們應該放手,從一開始就放手,讓孩子加入到家務勞動,家務勞動是每一個成員都應該做的,而且讓孩子多多去接觸社會,比如說讓他去買東西,讓他去聯絡修理東西,甚至做一個旅遊規劃,讓他做主導和策劃,讓孩子碰一下社會上的壁,讓他知道家才是安靜穩定溫暖的港灣,只有家人才會對他無私的好,內心瞭解了他才會在行為上真的感恩,所以有時候學會放手是對家長的最大挑戰,因為我們太愛我們的孩子了,有時候這種愛會變成溺愛,對孩子來說並不好。如果他懂了這些“難處”,孝會成為他永遠不變的基本品質。

  • 4 # 那年守護夏末夏初

    捆綁之下出孝子 這種觀念在現代社會教育中已經被淘汰,時代在進步所以我們的教育也必須跟著進步,至於孩子能不能打這個問題首先要看孩子犯的是什麼錯誤,非原則性錯誤最好還是給孩子講道理,不要打;原則性錯誤,看情況定,可做適當懲罰,不一定非要打;第二要看孩子是什麼樣的性格,有的孩子可以打,性格活潑好動,或許調皮搗蛋範錯誤可做適當懲罰,但有一種孩子很內向,很自卑,膽小這種孩子千萬不要打,一定要多引導!

  • 5 # 人生的感悟與態度

    首先在現代的這個社會還存在這樣的問題,很多家長認識不到或根本意識不到這樣的教育是不對的,還停留在認為從古到今多數人的教育思想觀念認為這樣做是對的。根本沒想到這樣做對小孩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其實對小孩來說,他只知道是家長打了他,是家長不喜歡他,他也不知錯在那。對他來說是一種傷害,而且是長期的,甚至他以後教育後代也會用同樣的方法,更離譜他會用這種方法對待別人,打架、鬥毆會影響他的一生,說難聽一點,這是一種暴力。試問打人是對的嗎?為什麼現在我們國家要出臺反家庭暴力法,是因為這樣的教育觀念是不正確的,我們家長要從自身找原因,不能一邊說小孩不能玩太長時間手機,要做作業,一邊自己在他面前一直玩著。我們要做到嚴於律己,寬於待人,那怕是自己的小孩,也要擺正自己的心態,找到原因,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去影響你的小孩,真的改變一個人很難,何況是一個小孩,只有自己主動的改變以前的思想觀念,多學習這方面的知識用正確的教育觀念影響我們的下一代。貴在堅持與耐心!

  • 6 # 西遊教育

    因人而異!!!

    孩子是不同的。

    有些孩子很自律,就像唐僧一樣。

    打或不打、懲罰不懲罰,關鍵看是什麼樣的孩子,中國古人說小懲大戒,必要時刻,打一回能長一輩子記憶!

    但"打"有學問,古人打孩子全挑肉厚的地方比如屁股、手掌打,即痛又不傷筋動骨。

    切記不能用情緒管孩子!

  • 7 # 鄭顯亮

    “棍棒之下出孝子”,是一些家長打孩子的理由——我打你,是為了你好。就家庭教育來說,這是極簡單粗暴的做法,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舉起“棍棒”的家長大概有三種情況:望子成龍心切,恨鐵不成鋼;脾氣暴躁,轉嫁自己的怒氣;藉著酒意,耍家長威風。面對“棍棒”,孩子有理不敢講,有冤無處訴,是絕對的弱勢。而一些本來不強勢的家長,反而在“棍棒”的揮舞中體味到了權威的快感。冷靜下來想一想:合理嗎?公平嗎?對孩子沒有傷害嗎?

    當然,生活中,確實有一些孩子“棍棒”下長大並獲得了成功,似乎可以作為揮動“棍棒”的理由。然而,這絕對是假象,能夠從“棍棒”下走出並獲得成功的,只是個例,是少數之中的少數,他們背後,有太多因“棍棒”傷害而淪落了的人生。

    一般情況下,孩子被懲罰無外乎幾種情況:學習成績不好或不夠優秀;言行不符合父母的標準,與同學鬧矛盾招惹是非……畢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是很正常的,誰沒從懵懂中走過呢?誰能不犯錯誤呢?

    面對孩子的過錯,家長應先保持冷靜,先弄清楚事情的原由,掂量過錯的性質,再根據孩子的特點進行引導。目標: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清楚該怎樣彌補過錯,並知道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應該怎麼做。在此,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對孩子大動肝火大打出手,是最低階最無效的教育方式。

    不過,對於過於玩劣屢教不改並有不走正路跡象的孩子,給予一定的懲戒是正當的,也是必須的。即便如此,也要“棍

    ”下留情,以愛護、不傷自尊為前提,而且,打過之後,應在適當時機透過適當方式,把真實的心意傳遞過去,讓孩子感受到“棍棒”中蘊含的濃濃愛心。

  • 8 # 鄉野小調兒

    “棍棒之下出孝子”這是一句老話,意思是說:要想讓孩子長大後孝順,從小就應該嚴加管教,孩子犯了錯,就得捱打,只有捱過打,孩子才能長記性。時代發展到現在,這種用棍棒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否還適合現在的家長呢?我認為作為父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第一,讓孩子感知到父母的愛。 父母每天回到家,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陪伴孩子上,讓他們感知到父母深深的愛。孩子在一個溫馨溫暖的家庭環境里長大,不會做出不孝敬父母的事的。

    第二,如果孩子犯的錯,家長可以採取說服教育的方法,及時制止孩子來小錯誤。我身邊就有這麼一對父母,他們教育孩子的辦法就很高明。比如孩子跟品行差的孩子做了朋友,父母就會跟他講“孟母三遷”的故事;孩子吃東西不給爺爺奶奶留,他們就會給孩子講羊羔跪乳,烏鴉反哺的故事;孩子上課遲到,他們就會給孩子講魯迅在課桌上刻下“早”字的故事……久而久之,他們家的孩子不但很懂事,很孝敬父母。

    第三,如果孩子不小心,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比如, 偷家裡的錢花,這樣的事情性質比較惡劣,家長忍無可忍,打兩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注意打過後的說服教育。俗話說“打一巴掌,給個甜棗”,打不是目的。教育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 9 # 蝸牛媽媽說育兒

    我喜歡閱讀教育類、心理學類、哲學類書籍,今天我就結合心理學哲學來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我不贊成“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當孩子不學習或者不聽話時,父母就會馬上狠狠地批評孩子,對孩子嚴加管教。

    在中國有句俗話叫“不打不成器”,很多朋友可能對此感受很深,因為自己就是“被打大的”,小時候不聽話,被父母揍了,就老實了。

    於是,有了孩子後,你也沿用了父母的管教方式,用武力管教你的孩子。雖然這樣可以立見成效,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其實這並不是好的辦法。

    我們的觀念一直是孩子必須得管,不管教不行,但“管教”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嗎?有一本《不管教的勇氣》的書,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作者岸見一郎是一位日本哲學家,1989年起致力於研究專業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他的主攻領域是阿德勒心理學。

    此外,他還撰寫古代哲學相關的書籍並經常發表演講,同時還在精神科醫院為許多青年做心理輔導,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的心理諮詢師和心理健康顧問。

    這本《不管教的勇氣》是他的“勇氣三部曲”之一,另外兩本分別是《被討厭的勇氣》和《幸福的勇氣》。

    01

    棍棒教育,並非明智

    批評就是在指責孩子,說他不好。

    每一個孩子從小到大都在努力爭取一件事,就是獲得父母對自己的關注和肯定。

    如果父母從來不關注孩子,孩子規規矩矩做事也得不到迴應,孩子就會故意做一些會挨批評的事以獲得關注,因為這是孩子本能的需要,他寧願被批評,也不願意被忽視。

    當然,有些孩子做錯事不是故意的,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行為需要改正。

    雖然批評確實見效很快,但並非真的有效,它之所見效快,是因為孩子害怕父母,而不是孩子自己真的知錯認錯。

    久而久之,這種順從還會使孩子為了逃避批評,做事消極、變得懦弱,所以,批評不能給孩子帶來真正的改變。

    岸見一郎認為,我們的教育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能夠自立、能夠獨立地作出選擇、能夠獨立地判斷自己的價值、能夠擺脫自我中心主義。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叛逆,都是因為家裡有一個對自己不滿意的嘮叨的媽媽。

    家長要接納孩子的真實面,每一個孩子都是無可替代的。

    作為父母,我們要無條件地愛孩子,只有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愛和真誠,彼此才能夠建立良好的關係。

    02

    與孩子建立夥伴關係,讓孩子學會自立

    家長還不要對孩子的課題橫加干涉。

    什麼是“孩子的課題”呢?

    就是孩子應該做且要為結果負責的事情,比如學習就是孩子自己的課題。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避免經歷失敗,想幫孩子把所有的失敗都跳過去,但失敗也是學習的機會,考試沒考好也是給孩子一個警醒。

    所以,要幫助孩子成為一個能為自己負責的人,就要讓他明白自己的人生課題要自己做,失敗也是學習的過程。

    讓孩子能夠獨立地做出選擇,並願意自己去承擔這個後果。

    比如孩子的學習,父母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知識的快樂。

    家長不要隨便插手,如果你真的有疑問,一定要坦誠地詢問,把孩子當成一個成人來對待。

    比如你覺得孩子最近學習有點懶散,你可以說:“我最近一直沒有見到你學習,我有點擔心。”這樣講出我們的感受,孩子就能明白你的意思了。

    另外,父母也可以提前告訴孩子:“如果有什麼我能夠幫忙的地方,請儘管開口。”

    現實中很多父母喜歡替孩子包辦一切,但其實這樣做的父母既不相信孩子,也不尊重孩子。

    如果父母總是不相信孩子能夠做好,不尊重他們所享有的選擇權,會讓孩子覺得別人幫他都是應該的,覺得這個世界都要圍繞著自己轉。

    讓孩子意識到別人沒有義務幫自己,學會感謝和感恩。

    岸見一郎說“沒有壞父母,只有笨父母”,而中國說 “打是親,罵是愛”,意思是父母打孩子是為孩子好,而不是父母有多壞。

    實際上很多家長喜歡的體罰並不是教育,而是報復。

    父母覺得自己付出了那麼多的心血去教育孩子卻沒有成效,才用體罰為自己的憤怒找一個出氣口。

    父母不是孩子的敵人,更不該報復孩子,好的父母應該是孩子的夥伴。

    父母應該經常讓孩子感到自己所做的各種事,對社會、對他人、對家庭、對父母,都是有貢獻的,這時孩子會覺得自己和父母是夥伴關係。

    比如你需要孩子幫忙拿一下餐巾紙,你不能用命令式的口氣說“快把餐巾紙給我。”你應該對孩子說:“你能幫我拿餐巾紙嗎?”

    多數情況下,孩子聽了這樣含有拜託語氣的話,就會高興地答應。這就是在跟孩子建立夥伴關係。

    願天下父母都能成為孩子的朋友!

  • 10 # 歡橙的故事菜園

    陳腐落後,專制時代的糟粕思想~

    1、家庭教育是一項複雜的工程。把“棍棒”與“孝子”聯絡起來,是用暴力彌補家庭教育思維的懶惰。家庭教育離不開家長的傾情參與,投入大量精力、耐心。孩子在成長階段,並沒有區分對錯的能力,聽不懂大人講的道理;在制止孩子不當行為的過程中,如果使用暴力,孩子反而會受父母影響,對個性發展不利。 同時,父母在親子陪伴的過程中,也要不斷學習與成長,這樣才能及時發現自己在教育過程中的問題,更好的培養孩子。 2、“棍棒”之下出不了“孝子”。用棍棒對付孩子,好比馴化動物,是不尊重人性的野蠻行為,往往適得其反。在嚴厲懲罰式的教育中,孩子出於躲過暴打的本能,會採取敵對和說謊的方式對付家長,滋生孩子不良品格;會造成子女膽怯、懦弱、退縮、自卑的心理,使孩子變得心神不定、自卑自閉,不敢與人交往,尚失了自信心、上進心;孩子有樣學樣,變得有暴力傾向、野蠻,與文明社會格格不入。 3、對孩子的懲罰要有度。孩子心理承受力有限,家長的行為要適當,懲罰要科學。體罰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齡”而異,在不傷害孩子的身體健康的前提下,可以輕微懲罰,不能讓孩子有“被剝奪感”,或者採取勞動代替打罵這種可以接受的方式。

  • 11 # 心理諮詢師輕舟

    在這裡,我們需要好好的理解一下這句話:棍棒,指的是暴力干涉。孝子,指的是聽話的孩子。暴力干涉,當然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於家長而言,幾乎沒有成本,不需要學習,也不需要關注孩子的成長過程,只要體力上打得過孩子,抄傢伙就是。其他的教育方法,更多的是考驗家長的智力跟精力。孩子不是機器,一按按鈕就可以開工。每個孩子對外界資訊的處理方式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被暴力壓迫了之後可能會很聽話,把人生的控制權完全交給父母。也有可能選擇遮蔽,躲進抑鬱和其他身體疾病中以保護自己。還有可能以暴制暴,用更過激的反社會行為來反抗父母的暴力。

    如果我們從另一個層面來理解,棍棒僅僅只指必要的懲罰,孝子是指更耐挫折的精神,那麼這是另一個話題。

  • 12 # 使用者3278857934590叢

    現在看這種方法最適合。

    不出五代人就是老養小,小吃老。爹英雄兒好漢,爹狗熊兒完蛋!

    時間不會大長。

  • 13 # 林溪草堂

    “棍棒之下出孝子”這一觀念,我認為是不科學的,且早已過時。

    這句話最早出自韓非子的《慎子·知忠》,原文應是“父有良子而舜放瞽叟,桀有忠臣而過盈天下。然則孝子不生慈父之家,而忠臣不生聖君之下。”意思是父親雖然有個好兒子,虞舜卻放逐了父親瞽叟;夏桀雖然有忠臣,卻讓自己的罪過聞名天下。可見這孝子不生在慈父的家庭,忠臣不生在聖君的下面。

    以現代人的思維來看,這句話的辯證關係原本就有失偏頗,更別說後人斷章取義了。那為什麼“棍棒之下出孝子”還能流傳至今?

    因為封建思想在中國根深蒂固,“忠孝節義”更是成為被提倡的行為準則,父親打孩子,孩子是不可以反抗的,否則被視為不孝。

    在封建社會下,男權思想佔主導,同樣是自己的孩子,只有男孩才會接受正規教育,母親更是不參與家教的。父親對兒子的日常管教常常用棍棒來實現,所謂的“家規”、“家法”就是此。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長記性了,這是主流的想法。

    甚至我們的父輩中,還有贊成“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因為在嚴格管教下的孩子,確實會更懂規矩,也更上進,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被加以懲戒後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然而,這並不是絕對。人是存在差異性的,同樣的棍棒式教育,有的孩子可以促進自省,而發奮成才,有的孩子卻很可能產生厭世情緒,甚至滋生暴力傾向。

    那“棍棒式教育”到底該不該實行?如果實行的話,應該掌握好哪些尺度?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說說什麼是教育。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所以,最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我們常說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終身的。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接觸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舉止、性格習慣、為人處事都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們身上的不足或欠缺,何嘗不是父母自身存在的問題?所以,真正的邏輯關係,應該是“棍棒出不了真正的孝子,孝子的後代才能出孝子。”

    試想一下,一個連自己都不孝順的父親,用棍棒拷打要求兒子孝順自己,會不會太諷刺了?

    正確的“棍棒式教育”應該是樹立孩子的底線教育,即透過懲戒的方式告訴孩子什麼事不該做。一旦觸碰底線時,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而這個懲罰不是真正的“棍棒相加”,可以是抄寫一篇課文,或是面壁思過二十分鐘。

    往往這個時候,也是父母教育的最好時機。因為當錯誤發生後,對孩子耐心地講解、深入地分析,會讓他學會思考和反省,意識到自己錯在哪,為什麼錯,從中得到哪些教訓,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才能徹底不會再犯。

    孩子尚小,面對父母的打罵,他們根本沒有還手的能力。從另一個角度看,鞭笞自己的親生骨肉,何嘗不是父母失敗、無能的表現?

    總之,社會在進步,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人工智慧時代,接觸的知識面遠遠超過我們那個年代所經歷的,“打罵孩子”絕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 14 # 大河南北的人兒

    我是一名教育者,更是媽媽,我非常反對這個觀點。

    首先作為媽媽

    1.孩子就是一切,我忍受不了讓孩子忍受皮肉之苦,孩子尚且還小,各方面都不成熟,為什麼要用棍棒處置孩子,是犯了多大的錯,你用棍棒對待孩子孩子只會感受到恐懼,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做事情會唯唯諾諾,心裡會種下恐懼,長大之後做事情也放不開手腳,只會活在你的棍棒陰影裡。

    2.你的棍棒,不是讓孩子徹底的對你信服,孩子不會認為你是對的,充其量他們是屈服,他們不會從內心尊重你,現在很多孩子都很脆弱,也許你的棍棒,得來的不是孝子而是一個內心之門禁閉的孩子,一個叛逆的少年,又或許是一個尋求溫暖墜樓的孩子。

    作為教育者

    我的周圍是孩子,孩子性格各異,有的天真爛漫,活潑開朗,有的沉穩安靜,有的…性格迥異,當然其中也會有一些有問題的孩子,比如說霸道打架撒謊…這些孩子中的一部分由於無人管教,還有一部分父母處理方式簡單粗暴。

    所以我認為棍棒下沒有出孝子。

    教育孩子我們要把握好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放棄一個愛的人,有多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