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西夜昨
-
2 # 天地文化TD
無常是常,無住生心~
李白《古風•莊周夢蝴蝶》記:
莊周夢胡蝶,胡蝶為莊周。
一體更變易,萬事良悠悠。
乃知蓬萊水,復作清淺流。
青門種瓜人,舊日東陵侯。
富貴故如此,營營何所求。
不同的時段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空間不同的示現。
我們已經習以為常日出日落前的所見,認為那時經歷的都是真實,看見的俱是實相,夢裡的一切只在夢裡。
而當夢依然繼續的時候,我們專注於夢裡的周遭,忙碌著如同日常一樣,根本無暇懷疑夢裡的所見,更不知曉醒來後的實相,那一刻的感受是否同樣真實?
白晝於一天原本是公平的,只因醒來後的時間會更久的醒著,夢便被貼上了不真實的標籤。如同“莊周夢蝶”的典故,何時莊周何時蝶?
事物總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宇宙萬物沒有例外。你可知蓬萊島周邊廣邈的海水,也曾經變為清清的細水流;長安南門邊種瓜的老頭,當初原本就是秦朝的東陵侯。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時間和空間是人們認知的一種錯覺”,在他的相對論中已經揭示“沒有絕對的時間和空間,在一定條件下時間和空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我們在不斷變化著的空間,感受著不斷變化的種種相,既然了知變化才是真正的不變,無常方為有常,貧富窮達,本應如此,還有什麼執著?
-
3 # 將門府
古風·莊周夢蝴蝶
古風·莊周夢蝴蝶是盛唐詩人李白的作品,這首詩是《古風五十九首》組詩的第九首,全詩寫了一個夢和一個人。這個夢,就是中國文學史上大名鼎鼎的蝴蝶夢。這個夢表達的意思是人生如夢,夢如人生。這個人就是邵平,他前後命運落差很大。原來是列侯,忽然之間,變成農夫。而他對這種變化,坦然接受。詩人透過對二者的議論,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世事人生,變化無常;貧富窮通,本應如此;苦苦追求,徒勞無益。李商隱的《錦瑟》也引用了這個典故,表達對人生的感慨。
作品資訊
【名稱】《古風·莊周夢蝴蝶》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古風 莊周夢蝴蝶,蝴蝶為莊周⑴。 一體更變易⑵,萬事良悠悠⑶。 乃知蓬萊水,復作清淺流⑷。 青門種瓜人,舊日東陵侯⑸。 貴故如此,營營何所求⑹。[1]
作品註釋
⑴“莊周”二句:《莊子·齊物論》有一則故事說,莊周有一天晚上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一下子就覺得自己是一隻歡快的翩翩的蝴蝶,不知道自己;一會兒醒了,猛地一驚,覺得自己就是自己,再一想,到底是自己夢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夢為自己。 ⑵“一體”句:謂一種事物,總是在不斷地變化著的。 ⑶“萬事”句:謂世間萬事萬物都處在周流變化之中。 ⑷“乃知”二句:即滄海變滄田的意思。 ⑸“青門”二句:秦時,廣陵人邵平為東陵侯,秦亡後,為平民,在青門外種瓜,瓜甜美,時人謂之東陵瓜。青門,漢時長安城東門。 ⑹營營:往來盤旋的樣子。[1]
作者簡介
李白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城(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髮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存詩千餘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作品評析
這首詩是李白組詩《古風五十九首》的第九首,全詩寫了一個夢和一個人。這個夢,指的就是中國文學史上大名鼎鼎的蝴蝶夢。《莊子·齊物論》有一則故事說,莊周有一天晚上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一下子就覺得自己是一隻歡快的翩翩的蝴蝶,不知道自己;一會兒醒了,猛地一驚,覺得自己就是自己,再一想,到底是自己夢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夢為自己。這個夢表達的意思是人生如夢,夢如人生。這個人,指的是邵平,他前後命運落差很大。邵平秦時襲封東陵侯,是一位食邑千戶的貴族,秦亡後,失掉侯祿,淪為平民,卜居長安城東青門外,成為種瓜老農。而他對這種變化,坦然接受。詩人透過對二者的議論,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世事人生,變化無常;貧富窮達,本應如此;苦苦追求,徒勞無益。
-
4 # 一不說迪不言
小時候讀唐詩,一直以為李白就是浪漫,就是自由灑脫,後來上了大學以後喜歡上了唐詩,又尤其喜歡這個酒鬼“謫仙人”,所以才瞭解到,其實李白信的是中國傳統的黃老之學,即道教。
從小學開始學習詩歌,老師都會先講解詩歌的作者和背景,我覺得要理解李白的《古風·莊周夢蝴蝶》也應該從李白本人和黃老之學的關係以及當時的創作背景開始。
李白與黃老之學的“道法自然”李白十五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學習劍術,同時也開始初步學習道家典籍。
道家的精華全濃縮在“道法自然”四字之中,這四個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李白的性格,改變著他對寫作的態度,也使他形成了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
旁人評價李白的詩時,都說他的詩風格自然率真,而李白在評價別人寫的詩時,也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作為優秀的標準。李白無法容忍詩歌在形式上對內容進行的任何束縛,不耐煩在形式和字句上花心思推敲,寫詩皆講求隨心而動,發乎自然。
對於詩來說,所謂“自然”有兩方面的含義:
第一,詩中的思想內容是真實的,感情是誠摯的,絕不是隨聲附和和虛偽的;第二,要用單純的詩的語言表現出來,並形成自然優美的風格。在李白的詩作中,這兩個標準都體現的淋漓盡致。
中唐後期的白居易也從李白那裡延續了這個思想,他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也是講求實事求是,順其自然。
綜上所述,謫仙人的詩作如此純真自然,與他十五歲時起就學習道家思想是分不開的。
李白與他的《古風》五十九首在唐朝之前的詩歌創作,宮體詩比較盛行。宮體詩傾向聲律,內容柔弱輕豔。
李諤在《上書正文體》中說宮體詩是:
“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盡是風雲之狀”在唐初的時候,這種宮體詩也還盛行了大約五十年的光景。當時寫出《登幽州臺歌》的詩骨陳子昂極力反對,想要糾正這種形式,全力以赴地想要把當時的詩歌引導到現實的道路上。於是開始推崇“復古”,其實是借復古的名義,來反對那種形式主義、輕浮跳脫的宮體詩。然後陳子昂創作了組詩《感遇》。
後來身處盛唐時期的李白,從前輩陳子昂那裡接過了推崇現實寫作的大旗,也極力地宣揚“建安風骨”,想透過“復古”來改變詩歌創作形式,於是他創作出了《古風》系列的詩作,來聲援前輩陳子昂。
這便是《古風》系列詩的由來。
李白與《古風·莊周夢胡蝶》透過上面的說明,我們已經知道了《古風》系列詩的創作原因,就是李白意圖透過借用古人的力量,來反對當時不好的詩歌創作風氣。而《莊周夢胡蝶》是《古風》五十九首中的一首。
全詩如下:
古風莊周夢胡蝶,胡蝶為莊周。一體更變易,萬事良悠悠。乃知蓬萊水,復作清淺流。青門種瓜人,舊日東陵侯。富貴故如此,營營何所求。詩中李白給我們講了兩個故事,一個是“莊周夢蝶”的故事,一個是“東陵侯淪為平民”的故事。
大體意思是:莊周夢胡蝶?也許是胡蝶夢莊周也未可知啊。世間萬物總在不停的變化之中,沒有例外。要知道圍繞蓬萊仙島的恣意汪洋,曾經也不過是山河間的涓涓細流。而那個長安南門邊上種瓜的老人家,當初可是秦朝的東陵侯爺呢。功名利祿也不過是同樣的東西,那些拼命索取的人到底是在貪圖些什麼啊!
透過對內容大致瞭解,我們可以判斷這首詩的大義就是:人生如夢似幻,世事變遷,人們當處無為事,修自在心。
總結:李白的浪漫主義詩歌,是中國詩歌創作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除了帶給我們美的感受之外,詩中對於人生的態度也在影響著我們對待生活的方式。而他的《古風·莊周夢胡蝶》給我的啟示就是:活在當下,向死而生。
END.
參考文獻:王瑤《李白》
-
5 # 今古雜壇
《古風·莊周夢胡蝶》作者為唐朝詩人李白。其古詩全文如下:
莊周夢胡蝶,胡蝶為莊周。
一體更變易,萬事良悠悠。
乃知蓬萊水,復作清淺流。
青門種瓜人,舊日東陵侯。
富貴故如此,營營何所求。
【翻譯】
莊周夢見自己化為翩翩起舞的蝴蝶,醒後竟不知道是自己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事物總在不斷變化之中,宇宙間萬物沒有例外。可知道蓬萊島周圍廣邈的海水,也曾經變為清清的細水流。你看那長安南門邊種瓜的老頭,他當初就是秦朝的東陵侯。功名富貴莫不如此,笑看那營營之輩,臨死前能帶走什麼。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組詩《古風五十九首》的第九首,全詩寫了一個夢和一個人。這個夢,指的就是中國文學史上大名鼎鼎的蝴蝶夢。《莊子·齊物論》有一則故事說,莊周有一天晚上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一下子就覺得自己是一隻歡快的翩翩的蝴蝶,不知道自己;一會兒醒了,猛地一驚,覺得自己就是自己,再一想,到底是自己夢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夢為自己。
這個夢表達的意思是人生如夢,夢如人生。這個人,指的是邵平,他前後命運落差很大。邵平秦時襲封東陵侯,是一位食邑千戶的貴族,秦亡後,失掉侯祿,淪為平民,卜居長安城東青門外,成為種瓜老農。而他對這種變化,坦然接受。詩人透過對二者的議論,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世事人生,變化無常;貧富窮達,本應如此;苦苦追求,徒勞無益。
-
6 # 未來美學研究
談到詩仙李白夢蝴蝶,無獨有偶,另一個著名詩人,也是大家熟悉的晚唐詩人李商隱也有一首同主題的作品。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在這首詩裡,描述了莊周夢見自己身化為蝶,自己仍然是莊周,不知蝴蝶已經何往。彼時,李商隱的思維是從愛情的角度來說的。
而到了當代,大部分年輕人的理解是,人生應該像一場認真的遊戲,我們對待人生要有審美的遊戲精神。國外一個哲學家就說過,人只有在遊戲的時候,才是認真的,才是快樂的。所以,我們要用遊戲的態度走過人生,而不是去遊戲人生。因為,我們在做遊戲的時候,是最認真的,是最快樂的。
無論是李白還是李商隱的夢蝶,我們要把它理解成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人生是美好的,你要把他看成一首詩,你徜徉在人生的風景中,為何不能象蝴蝶一樣,美麗自己,美麗心情,用審美去悅讀人生,用快樂去擁抱世界呢。
-
7 # 國禮書畫李福豐
這首詩描述了莊周夢見自己身化為蝶,自己仍然是莊周,不知蝴蝶已經何往。彼時,李商隱的思維是從愛情的角度來說的。
-
8 # 鏟盡崎嶇大道平
莊周夢見自己化為翩翩起舞的蝴蝶,醒後竟不知道是自己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
事物總在不斷變化之中,宇宙間萬物沒有例外。
可知道蓬萊島周圍廣邈的海水,也曾經變為清清的細水流。
你看那長安南門邊種瓜的老頭,他當初就是秦朝的東陵侯。
功名富貴莫不如此,笑看那營營之輩,臨死前能帶走什麼!莊周夢蝶是莊子提出的一個哲學論點,認為人不可能確切地區分真實和虛幻。
莊子以故事的形式對此進行了如下闡述:“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選自《莊子·內篇·齊物論第二》 ]
其大意就是莊子一天做夢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夢醒之後發現自己還是莊子,於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夢到莊子的蝴蝶呢,還是夢到蝴蝶的莊子。在這裡,莊子提出一個哲學問題——人如何認識真實。如果夢足夠真實,人沒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夢。
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一隻蝴蝶,飄飄然,十分輕鬆愜意。這時全然忘記了自己是莊周。一會兒醒來,對自己還是莊周十分驚奇疑惑。認真想一想,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莊周? 解讀:這個故事一般稱作“莊周夢蝶”。在一般人看來,一個人在醒時的所見所感是真實的,夢境是幻覺,是不真實的。莊子卻以為不然。雖然,醒是一種境界,夢是另一種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莊周是莊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莊周看來,他們都只是一種現象,是道運動中的一種形態,一個階段而已。
詩文中的“莊周夢蝶”意象】
莊周夢蝶的故事為後人所喜愛,成為了詩文中的一個重要意象。詩人們常常藉助這一意象來表達人生如夢、故國與親友之思以及恬淡閒適之情。本文主要從這三方面進行闡釋。
一.
莊子《齊物論》“夢蝶”的寓言故事充滿了夢幻迷離:是莊周夢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夢為莊周呢?莊周與蝴蝶又有什麼分別呢?莊周的“蝴蝶夢”就像那隻栩栩飛舞的蝴蝶一樣讓人夢魂牽繞,其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使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傾醉,此後“夢”與“蝶”交織在一起,以其迷離的夢幻色彩為歷代遷客騷人所吟唱,這一文學意象也變得越來越迷人而富有魅力。此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文人們雖然對蝴蝶有大量的描寫,但把蝶與夢聯絡起來演繹莊周夢蝶的故事,藉此抒懷的,應首推梁簡文帝蕭綱。他在《十空六首·如夢》一詩中首次運用莊周夢蝶的典故來表達一切皆空、人生如夢的思想:“秘駕良難辨,司夢併成虛。未驗周為蝶,安知人作魚。”簡文帝雖貴為帝王,但身為傀儡的他終日如履薄冰,此時多麼希望化為莊周夢中之蝶,來消解心中的憂愁。此後文人們往往藉助“莊周夢蝶”的故事抒發他們人生如幻,變化無常,時光易逝,富貴不可求的惆悵與感嘆。李白在《古風五十九首》中寫道:“莊周夢蝴蝶,蝴蝶為莊周。一體更變易,萬事良悠悠。乃知蓬萊水,復作清淺流。青門種瓜人,舊日東陵侯。富貴固如此,營營何所求。”人生本如蝴蝶夢一般,變化莫測,昔日的東陵侯,現在成了城外的種瓜人,富貴哪有定數,又怎值得去追求呢?白居易仕途遭受挫折,理想破滅時,整日也如在夢中:“鹿疑鄭相終難辨,蝶化莊生詎可知。假使如今不是夢,能長於夢幾多時。”(《疑夢二首》)是蝴蝶化為莊周呢,還是莊周化為蝴蝶,誰又能分得清楚?縱然現在不是活在夢中,但又與夢有什麼區別?人生真是一場夢。宋人梅堯臣對此也有深切的感受:“忽忽枕前蝴蝶夢,悠悠覺後利名塵。無窮今日明朝事,有限生來死去人。”人生就如蝴蝶夢,富貴名利作塵埃。因此詩人陸游在晚年告誡人們說:“世言黃帝華胥境,千古榛荒孰再遊。但解消搖化蝴蝶,不須富貴慕蚍蜉。”(《睡覺作》)在詩人們的筆下,莊周的蝴蝶夢充滿了消極與迷離的色彩。
國破家亡,苟且偷生的日子更使南宋遺民們恍若隔世,因此留下了大量以蝴蝶夢來抒寫自己夢魘般生活的詩歌。如俞德鄰的“夢中知是蝶,還復是蒙莊”(《鄰居》)、劉辰翁的“何日花開,作兩蝴蝶”(《莊子像贊》)和方鳳的《莊生夢蝶圖》:“素來夢覺兩俱空,開眼還如闔眼同。蝶是莊周周是蝶,百花無口罵春風”等等。人世間,哪有比國破家亡更讓人痛苦的事情?忠君愛國的遺老們又無力扭轉乾坤,只好將自己的迷惘、愁思與希望寄託於蝴蝶夢中。人生如夢、富貴何求的慨嘆更瀰漫在身心備受摧殘的元代文人身上。在異族鐵蹄統治下的漢人政治上沒有了出路,身心也備受摧殘,因此莊周夢蝶的故事成了他們經常藉以抒懷的主題。如盧摯的[雙調·殿前歡]《莊周化蝶》:“酒新,一葫蘆春醉海棠洲,一葫蘆未飲香先透,俯仰曹丘,傲人間萬戶侯。重酣後,夢景皆虛謬,莊周化蝶,蝶化莊周。”曾瑞的[中呂·山坡羊]《蝶夢叟》:“虛名休就,眉頭休皺,終身更不遇機轂,抱官囚,為誰愁,功名半紙難能夠,爭如漆園蝶夢叟。”人生如夢,功名何求,那萬種愁思,不得已消在蝴蝶夢中。
此外詩人們還經常借莊周夢蝶的故事來弔古懷今,悲今傷古,詠歎人生。唐詩人李中《經古觀有感》中這樣寫道:“漆園化蝶名空在,柱史猶龍去不歸。丹井泉枯苔鎖合,醮壇松折鶴來稀。回頭因嘆浮生事,夢裡光陰疾若飛。”漆園化蝶的故事已過去多少年了,而當年的經古觀如今已是泉枯松折,人生似幻,光箭若飛。蘇軾在清淮樓上登高望遠,面對遠處的淮水也發出了“逝者如斯夫”的慨嘆:“觀魚惠子臺蕪沒,夢蝶莊生冢木秋。惟有清淮供四望,年年依舊背城流。”(《題清淮樓》)物是人非,當年夢中化蝶的莊生墓上也已是秋草凋零,此時此情,詩人心中的蒼涼又能與誰訴說。明人柳瑛在莊子臺前憑弔莊子時同樣抒寫了此種感情:“每愛南華老氏流,平生心跡與天遊。當年臺榭遺荒壤,此日衣冠識古丘。夢蝶臺存時世異,觀魚人去歲華悠。”(《莊臺懷古》)詩人韓元吉更為簡潔明瞭地說:“歲月催人易白頭,只應蝴蝶夢為周。”(《病中放言五首》)蝴蝶夢寄寓了詩人們多少悲哀、無奈與迷惘,人生如夢的慨嘆成了詩文中“莊周夢蝶”意象的重要內容。
二.
“蝴蝶夢”也常寄託著文人才子們對故國、故土、故人的思念之情。有家不能回,有國不能報,身陷異國他鄉的庾信首先借用蝴蝶夢來抒寫了自己對故國的思念,獨在異鄉的哀愁。他在《擬詠懷》詩中這樣寫道:“尋思萬戶侯,中夜忽然愁。琴聲遍屋裡,書卷滿床頭,雖言夢蝴蝶,定自非莊周。殘月如初月,新秋似舊秋。露泣連珠下,螢飄碎火流。樂天乃知命,何時能不憂。”半夜裡詩人不能入睡,愁上心頭,幽咽的琴聲傳遍屋裡,詩人聽了倍感淒涼,那夢中的蝴蝶哪裡是莊周,分明就是自己。天上的殘月就像來時的初月,異鄉的秋天多像家鄉的秋天啊。這裡作者把蝴蝶夢與初月、舊秋等一系列意象聯絡在一起,組成了一幅秋日月夜懷鄉圖,滲透著作者對故國故土的思念之情,使人黯然淚下。唐人崔塗在《春夕旅懷》中透過蝴蝶夢也寄託了自己飄泊他鄉、思念故土之情:“水流花謝兩無情,送盡東風過楚城。蝴蝶夢中家萬里,杜鵑枝上月三更。”遠離家鄉的詩人已是兩鬢生白,三更月時枝上杜鵑的悲鳴聲打破了詩人思鄉的蝴蝶夢。另外歐陽修的《玉樓春》:“尋思還有舊家心,蝴蝶時時來役夢”和洪邁的《秋日漫興》:“倦遊已夢莊生蝶,不飲何憂廣客蛇”等都透過蝴蝶夢寄寓了遊子的鄉關之思。
面對山河破碎,國破家亡,忠臣節士們透過蝴蝶夢宣洩了他們保家衛國,眷念故國,懷念故土的複雜感情。辛棄疾抗金無路,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蝴蝶夢是他萬斛愁般的真實寫照:“怎得身似莊周,夢中蝴蝶,花底人間世。記取江頭三月暮,風雨不為春計。萬斛愁來,金貂頭上,不抵銀瓶貴。”(《念奴嬌·和趙國興知錄韻》)而《滿江紅》一詞則表達了他對淪陷故土的思念:“層樓望,春山疊,家何在,煙波隔,把古今遺恨,向他誰說?蝴蝶不傳千里夢,子規叫斷三更月。聽聲聲,枕上勸人歸,歸難得。”詞中作者將蝴蝶夢、子規蹄、三更月等多種意象交織在一起,把對思念故土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南宋遺民汪元量的《滿江紅·吳山》一詞更將這種感情推向了極致:
一霎浮雲,都掩盡,日無光色。遙望處,浮屠對峙,梵王新闕。燕子自飛關北外,楊花閒度樓西側。慨金鞍玉勒早朝人,經年歇。昭君去,空愁絕,文姬去,難言說,想琵琶哀怨,淚流成血。蝴蝶夢中千種恨,杜鵑聲裡三更月,最無情,鴻雁自南飛,音書缺。
詞人將浮雲蔽日、杜鵑啼血、鴻雁南飛等意象和昭君出塞、文姬蒙難等典故與蝴蝶夢有機地聯絡起來,將對故國的思念表達得如泣如訴,讀之讓人傷心欲絕、令人迴腸蕩氣。
此外蝴蝶夢還寄予了文人們對親人的懷念和對友人的思念之情。黃庭堅在《紅蕉洞獨宿》中寫道:“南床高臥讀逍遙,真感生來不易銷。枕落夢魂飛蛺蝶,燈殘風雨送芭蕉。永懷玉樹埋塵土,何異蒙鳩掛葦苕。衣笐妝臺蛛結網,可憐無以永今朝。”(《山谷外集》卷十四)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詩人獨自夜宿紅蕉洞,看到佈滿了蛛網的梳妝檯,睹物思人,想起了早已離開人世的妻子,此時屋外雨打芭蕉,屋內燭燈如豆,孤苦伶仃的詩人,在這昏昏的燈光之下,也只有借蝴蝶夢才能暫時消解心中的悲苦與對亡妻的懷念吧。李商隱在他著名的愛情詩《錦瑟》中則運用夢蝶的故事寫出了詩人對戀人的思念:“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用蝴蝶夢抒寫對友人的思念的例子也頗多。如李若水的《次韻高子文途中見寄》:“別後夢煩莊叟蝶,邇來書誤子卿鴻”,向伯恭的《鷓鴣天·番禺齊安郡王席上贈故人》:“長悵恨,短姻緣,空餘蝴蝶夢相連”和黃庭堅的《離亭燕·次韻答廖明略見寄》:“夢去倚君傍,蝴蝶歸來清曉”等等,無一不用蝴蝶夢表達了與友人的友誼。
三.
一部分詩人他們或隱居山林,或身在田園,過著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式的生活,勞作之餘手捧《南華》,與莊蝶共舞,盡情陶醉於大自然中。在他們筆下,莊周夢蝶則脫去了上述憂傷的調子,透露著生活的恬淡與愜意。蝴蝶夢抒寫著詩人們閒適恬淡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他們對自由生活的熱愛。
唐人錢起在《衡門春夜》寫道:“不厭晴林下,微風度葛巾。寧唯北窗月,自為上皇人。叢筱輕新署,孤花佔晚春。寄言莊叟蝶,與爾得天真。”詩人與清風、明月同在,無憂無慮得就像莊周夢中之蝶,率性天真,真得莊子之旨趣。又《題崔逸人山亭》:“藥徑深紅蘚,山窗滿翠微。羨君花下酒,蝴蝶夢中飛。”一條彎彎的小徑長滿了深紅色的苔蘚,推開窗戶滿眼翠綠,坐在花下自斟自飲,不一會兒就變成了一隻蝴蝶夢中飛舞,只有這時詩人才真正體悟到莊子夢中周與、蝶與的樂趣。再看梅堯臣的《睡意》:“花時啼鳥不妨喧,清暑北窗聊避燠。葉落夜雨聲滿階,雪下曉寒低壓屋。……且夢莊周化蝴蝶,焉顧仲尼譏朽木。”面對花鳥雨雪的自然風景,詩人身寓其中,樂此不疲,即使被孔子飢為朽木,也要享受莊周夢蝶的樂趣。詩人鄭剛也樂此不疲:“老夫春睡美,蝴蝶是莊周。”(《幽趣》)還有的詩人雖然身在仕途,但卻嚮往著田園生活。詩人權德輿說:“日抱漢陰甕,或成蝴蝶夢。樹老欲連雲,竹深疑入洞。歡言交羽觴,列坐儼成行。歌吟不能去,待此明月光。”(《酬南園新亭宴璩新第慰慶之作時任賓客》)詩人官做得累了,閒暇之餘與賓客一起來到修竹茂林之間,仰頭望見煙霧迷濛的中南峰,此時心境就像抱甕灌園的漢陰丈人,一切機心慾望皆消。觥籌交錯,放聲歌唱,不知不覺已是月朗星稀,此時此刻,自己儼然像莊周夢中之蝶那樣快樂。莊周透過夢蝶的寓言故事,意在闡述物我兩忘,不以世事攖心,追求逍遙自由的哲學思想。縱觀這些詩文,它們發揮了莊子的精神,賦予了夢中之蝶以歡樂的色彩,把莊周之蝶看作自由快樂的化身,享受著夢蝶自由飛舞之樂。
“莊周夢蝶”的故事以其深刻的意蘊,為文人們提供了豐富的審美想象空間,因此詩人們的離愁別緒、人生慨嘆、思鄉戀國、恬淡閒適等多種人生感悟和體驗很自然地融入其中,借其表達了出來。在歷代文人的共同努力下,這一文學意象不斷充實和完善,其魅力也越來越迷人。
-
9 # 老施野談
老施來回答。
李白的《古風·莊周夢胡蝶》直譯:莊周夢見自己化為翩翩起舞的蝴蝶,醒後竟不知道是自己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世間的事物總在不斷變化之中,宇宙間萬物沒有例外。可知道蓬萊島周圍廣邈的海水,也曾經變為清清的細水流。你看那長安南門邊種瓜的老頭,他當初就是秦朝的東陵侯。功名富貴莫不如此,笑看那營營之輩,臨死前能帶走什麼!
這首詩核心義理出自《莊子·齊物論》那個很著名的莊周夢蝶故事:莊周回憶自己曾經夢為蝴蝶,翩翩飛舞,悠遊自得,當真覺得自己是隻蝴蝶,而不知道莊周是誰。突然醒覺,自己分明是莊周,不是蝴蝶。這真讓人迷惑呀,到底是蝴蝶夢為莊周呢,還是莊周夢為蝴蝶,何者是真,何者是夢?
這個故事提出一個千古疑問:我們自身和這個世界真的存在嗎?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嗎?大多數人回答:存在呀。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面板各種感官可以看到,聽到、聞到、感覺到各種物體物質,確定無疑。比如我們眼前有一張桌子,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的。我們是依靠視覺和觸覺來確定桌子的存在,但是,視覺和觸覺難道就不會欺騙我們嗎?在水杯裡插一根筷子,我們會看到它斷成兩截,這是光線的折射給我們製造的錯覺。我們在同一個房間裡同時觸控一個鐵塊和一個木塊,會覺得鐵塊更涼一些,但兩者的溫度其實是一樣的,只不過鐵的導熱性更好,所以欺騙了我們。這樣的例子很多,都說明我們的感官是不可靠的。不可靠的感官能確定得出可靠的世界嗎?
最強有力的證據就是做夢。我們明明睡著了,眼睛是緊閉的,卻看到了各種人和各種事;身體明明躺在床上不動,卻經歷了各種各樣的奇幻冒險。在夢裡,我們並不覺得夢到的一切都是幻象,也會因為遭遇的不同而生出各種喜怒哀樂,只有在醒來之後才恍然大悟。那麼,清醒之後的世界難道不會是更大的一個夢嗎?世人似乎都知道自己是誰,但這真能確定嗎?比如你夢到自己是鳥,在天空翱翔;夢到自己是魚,在水底嬉戲,你真的知道自己是誰嗎?現在的你到底是醒著呢,還是正在酣然的夢中呢?”
當思考進行到這裡,就觸及了一個很深刻的問題,那就是:我們其實只能認識現象,卻不可能認識到宇宙人生的本質。印度的婆羅門教和佛教就認為世界只是幻象。在西方,這也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哲學問題,吸引了很多哲學家做出很多繁瑣的論證。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命題,從“我思”這個肯定存在的前提出發,論證出“我在”。但如果請莊周來審查笛卡爾的論證,莊周一定會找到邏輯破綻,然後詰問笛卡爾說:“你怎麼斷定那個思考的主體就是你自己呢,那也許只是錯覺。”
其實直到今天這個科學昌明的時代,我們也沒辦法確定世界是不是真實存在的,或者我們也沒有有辦法證明宇宙是不是更高的文明創造出來的。
李白是個天生的浪漫主義者,很少低頭沮喪,寫詩的情緒從來都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邁與狂放。可當他寫這首《古風·莊周夢胡蝶》的時候,也感到了對世界的迷茫,對自我的懷疑。
-
10 # 火車頭筆談
《莊子·齊物論》有一則故事說,一天晚上,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一瞬間他覺得自己就是這隻四處翻飛的胡蝶,不知道還有莊周其人;一會兒醒了,回到現實,覺得自己還是莊周,不是蝴蝶。他在想:到底是自己夢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夢為自己。
邵平,秦時襲封的東陵侯,一位食邑千戶的貴族。秦亡後,他失去了侯祿,蟄居於長安城東青門外,變身為一個種瓜的老農。面對天壤之別的變化,他卻能坦然接受。
受這二件事啟發,李白寫下了《古風•莊周夢蝴蝶》一詩:
莊周夢胡蝶,胡蝶為莊周。
一體更變易,萬事良悠悠。
乃知蓬萊水,復作清淺流。
青門種瓜人,舊日東陵侯。
富貴故如此,營營何所求。
“一體更變易,萬事良悠悠”,“富貴故如此,營營何所求”。透過寫莊周的夢和邵平的人生,李白揭示了人生之變幻無常。
人生如夢,轉眼就是百年。如何面對人生?應該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不為慾望所控制,恬然安樂;不受外物誘惑,隨遇而安。
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唐代王勃也說“君子安貧”。曾鞏同樣有言“富貴不足慕也,貧賤不足憂也”。《紅樓夢》裡也以“守得貧,耐得富”警示人們。
理解李白《古風•莊周夢蝴蝶》,就應該用快樂面對人生,淡泊名利,視富貴為過眼雲煙,寵辱不驚,超然物外。反對“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的人生。
回覆列表
道教作為中華本土宗教,其思想言論可以說早已深深地根植於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影響了不可計數的中華文人的文學創作。而李白的詩“古風《莊周夢蝴蝶》篇”便是道家思想影響文人創作的最有力例證。到底怎樣理解這首詩,我們不妨層層深入、逐漸剖析。首先全詩呈現如下:
莊周夢胡蝶,胡蝶為莊周。
一體更變易,萬事良悠悠。
乃知蓬萊水,復作清淺流。
青門種瓜人,舊日東陵侯。
富貴故如此,營營何所求?
怎樣理解(一):1、古詩今譯
莊周於夢境中發現自己化身為翩翩起舞的蝴蝶,夢醒後卻恍惚地搞不清楚,究竟是自己在夢境中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在夢境中變成了莊周。
世界無時無刻不在發展變化著,沒有什麼事物能有所例外。
要知道浩瀚磅礴的蓬萊海水,也曾變成過清淺渺小的涓涓細流。
今天青門外種瓜的老農,昔日還曾是顯赫一時的東陵王侯。
世間榮華富貴都逃不開這個規律,你看世人們成天忙忙碌碌,臨終時又曾帶走過什麼,為什麼還要孜孜苦求?
2、分析手法
詩文以說理為主,詩人利用鋪排式手法頻繁用典,藉此以告誡世人世事無常,順其自然就好,何必蠅營狗苟終日碌碌。全詩中心主題十分突出,詩人所秉持的“順應自然”的思想貫穿全詩始終。且全詩篇幅雖小容量卻大,既有具體支援主題觀點的典型事例,也清楚地告知了人們他要闡述的道理。不愧是偉大詩人,跨越時空、虛實兼收的構思使如此巨大的資訊量竟濃縮尺幅、渾若一體!
怎樣理解(二)愚以為,對這首詩的理解當然不能僅僅停留在古詩今譯和分析寫作手法上。縱覽全詩,它除了具備詩的形廓,從內容鋪排上來看,這更是一篇微縮的論說文。所以最重要的,我們還要分析大詩人李白要透過這首詩向世人傳達怎樣的思想言論,以及他為什麼會擁有這樣的思想言論。為此我們還可以從“論說文”角度對這首詩進行更深入地理解——
全詩中心論點:以“莊周夢蝶”的典故引出中心論點——萬物的變相與統一原本是世事的自然規律,人之無法改變,不如順其自然。
為證明中心論點,李白在詩中連引三個典故作為論據:
1、莊周夢胡蝶
這個典故來自於《莊子·齊物論》。原文如下: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之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外”。
短文意思是說:過去的一天,莊周曾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一隻活潑靈動翩然起舞的蝴蝶,自己當時是多麼的快樂與自由!怡然自得中他竟然忘了自己是莊周的事實。直到他突然醒來,才驚見自己仍舊是莊周。恍恍然不知是莊周夢中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夢中變成了莊周。而莊周與蝴蝶畢竟還是有區別的,這就叫作“物我交合、互為變化”。
2、蓬萊水作清淺流
這個其實就是“滄海桑田”典故化用而來:據葛洪在《神仙傳》裡記載,有一個叫麻姑的仙女,說自從她成仙以來,已經見證過三次東海變為桑田的經歷。後用“滄海桑田”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3、今種瓜人為昔東陵候
這個典故出自《史記》卷53《蕭相國世家》。故事說秦朝時廣陵人邵平曾襲封東陵侯,那時的他是一位食邑千戶的豪門貴族。秦朝滅亡後,邵平失掉侯爵封祿,淪為平民,寄居在長安城東的青門外,成為一個貧賤普通的種瓜老農。而他竟然對這種變化,坦然接受。後人通常用這個典故比喻棄官歸隱田園的人。
全詩最終印證結論:富貴故如此,營營何所求——榮華富貴如浮雲隨風,世間諸事也時時變化無常,人成天碌碌鑽營到底有何所求?
補充說明(三):李白這首詩中的中心思想言論無疑是由莊子的出世之說延伸而來。除此外很多文人創作、用世的態度也深受莊子思想影響。1、莊子“出世說”言論概括
莊子在“入世”與“出世”之間,他選擇了出世。所以最終他繼承併發揚了老子道家學說的“無為而治”理論。莊子認為,世間萬物都有其自然生滅、收放、變化的規律。但現實生活中的世人卻總是被一些不能由己、變化無常的外物所累,所以才讓榮華富貴、功名利祿成了禁錮人身的樊籠、束縛人心的枷鎖。而世人日日為私己之利勾心鬥角、鑽營算計,就如同一直被困在世俗的桎梏中永遠不可能獲得心靈的寧靜與幸福。所以莊子主張,人活於世要遵循自然萬物的發展變化規律,不要強求或對事物的自然發生和發展進行強行干預,而只有順應自然,尊重自然才是最好最正確的做法。
2、莊子的這種安貧樂道的精神給了中國文人一片可以休憩養息的土壤和桃花源。所以很多參透莊子精神的文人於人生逆境中、於官場沉浮後獲得了自然的超脫與快樂。
李白無疑是用自身的行動踐行著莊子“出世說”理論的典型例子。我們從李白早年與道家的淵源中可以大致窺見莊子思想紮根於他心中使他漸漸以“出世”觀點自我慰藉的過程:幼年李白生活在道教發源地巴蜀地區,他的家鄉紫雲山就是當地有名的道教勝地;少年的他又有戴天山、青城山、峨眉山等道教仙山的遊賞經歷;後來一系列積極入世卻屢遭冷遇,終於辭京還山後,仕途失意、心灰意冷的他於在濟南郡紫極宮經道士高如貴授道籙,正式入了道教之門,將失意的傷痛平復於求仙學道的精神安慰之中。但為此我們也不能簡單地認為他就是在消極避世,事實上現實的打擊和壓迫並沒有泯滅他的生活熱情,他只是把“逍遙遊”的思想放逐於幻想的時空中任其恣意燃燒,從而成就了自己餘生更無羈的浪漫主義思想。
無獨有偶。唐代詩人白居易仕途遭受挫折,理想破滅時,整日也如在夢中:“鹿疑鄭相終難辨,蝶化莊生詎可知。假使如今不是夢,能長於夢幾多時。”(《疑夢二首》)在白居易筆下,莊周的蝴蝶夢充滿了消極與迷離的色彩。
莊子的“無為”思想,其實也影響了大文豪蘇東坡,他的一首詞《滿庭芳》就包含了此類思想: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閒身未老,須放我、些子疏狂。百年裡,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東坡認為人們追來逐去的利益,都是像蝸牛的角,蒼蠅的頭一樣微不足道,凡事結果早已註定,不如坦然一些,灑脫一些,人生自然樂在其中。
結筆:儒家主張以道德取世,而道家則認為應以智慧存身。魯迅認為,中國文化的根在道教,所以較之佛教來說,道教思想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更為深遠宏闊。而諸如李白等歷代文人們在文學創作中屢屢從中汲取營養,從而造就了更強烈而鮮明的中華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