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立鶴書苑

    北方遊民族的問題困擾中原王朝幾千年,明初你可以對比前後幾百年,明初算是打的遠的了不僅收復丟了幾百年的幽雲十六州,還北上基本把北元打殘了,導致北元分裂,後來明朝失敗極其偶然,當時就算抓了中國皇帝也先都不敢大規模南下,也先也算是韃靼幾百年出的一個人物了,後來的矛盾主要是明對後金也就是後來的清,北元的衰落和分裂就是因為對中國戰爭失敗,無法駕馭蒙古各部,金帳汗國正統繼承人的名號在明初開始地位也在這下降,因為這個時候黃教開始興起,蒙古各部稱王再也不用大元皇帝的冊封,整個明朝,因為內部文官集團過於強大,明朝大部分時間都在忙著黨爭和內耗,遊牧民族的問題其實並不在主要問題上

  • 2 # 藍刀魚2

    明朝自從1393年前後的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在軍事上就開始走向沒落了。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中大殺朝官將官,誅連者兩萬餘人,這簡直就是大屠殺,哪裡是清除逆反。

    尤其藍玉案,誅連殘殺者一萬五千人,北征漠北的將士官兵幾乎被屠戮一空,捕魚兒海之戰的英雄盡喪朱皇帝之手,許許多多明朝開國功勳也被屠殺一空。

    明朝經過朱元璋的血洗,人人恐懼,將士寒心,國力基本上虛弱不堪,就是燕王朱棣向蒙古部借兵起兵反叛,也無力鎮壓了,最後南京被攻破,皇帝投火自盡不知所蹤。

    後來,和蒙古部有淵源,也得到他們支援的朱棣(明成祖)當了皇帝,數徵漠北,勝少敗多,毫無樹建。這一切還是在火器先進,配備較充足的情況下,如果沒有這些,明軍早被殲滅,哪裡還敢數徵。

    明成祖死後,明朝軍隊只能倚仗些火器退守長城,長城以北之地丟個乾乾淨淨,連遼東所剩的一隅之地也只能築長城把守。蒙古部落多次突破防線,嚇得明朝皇帝只能發狠話: 敢言收復河套者斬!

    縱觀明一朝,邊疆自我收縮為歷代最自覺,西邊哈密衛放棄,西南雲南放棄大半,南部越南放棄,北部奴兒干都司早就放棄。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害怕對外用兵的朝代,小敗之後就放棄大片疆土。

    明朝為何恐懼對外用兵,始終無法解除北方少數民族部落的威脅?關鍵就是對武將的制約和殘酷的處罰,動不動就處死,武將的地位低下使明軍戰鬥力始終不強。

    如抗倭名將戚繼光,多得張居正庇護才得以善終,但免不了被罷官排擠,而戚家軍將士的一次薊門討薪,就被處死兩千餘人。將士喪氣,大明怎能解除北方威脅?

    李闖兵變可令明帝上吊,而滿清入關,大明安能不亡?

  • 3 # 魚羊讀史

    公元1368年,享國運不足百年的元朝就在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起義中被推翻。元順帝從元大都倉皇北竄,回到了蒙古人的龍興之地。繼續保持了史稱“北元”的政權。這在中國歷史上時一次外來政權在中原失敗後可以全身而退的一個奇蹟。就在同一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建國號大明。

    然而元廷被遷之後並沒有土崩瓦解,而是一度企圖再次入主中原,不斷髮動對大明的反攻。朱元璋則打算趁此機會一舉消滅蒙古殘餘勢力,徹底解決北方邊患。但無論時朱元璋時期的七伐蒙元,還是朱棣的五徵漠北,都沒有能夠徹底擺平蒙古。在永樂皇帝駕崩後,大明和蒙元進入了相當長時期的對峙和拉鋸階段。雖然總得來說明朝前期一直處於攻勢,但是到了明中後期也有土木堡之變這樣大明皇帝被生擒的悲劇。明朝不得不大修長城,以抵禦蒙古人的進攻。就這樣北元蒙古和明朝兩個政權隔著長城相互對峙的局面持續了二百多年。終明一朝,始終沒有能夠成功解決北方的邊患。

    ▲明長城西至嘉峪關,東止山海關

    那麼為什麼明朝200多年來都沒有能夠徹底擺平已經退守關外的蒙元殘餘勢力呢?

    首先,蒙古人入主中原的時間非常短,元朝只維持了不到百年的時間。作為元朝統治集團的蒙古人尚未完全接受漢族的農耕文明,實力尚存。北方沒有可利用分化的力量。

    雖然忽必烈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中國傳統封建王朝的統治制度,但是對於維繫中國封建王朝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卻始終並不熱衷。儘管元朝一度也恢復了科舉制度,但是時間很短,而且只針對漢人。顯然,蒙古人本身的漢化程度不深,並未完全擺脫遊牧民族的習性。儘管元朝後期蒙古的軍事力量已經衰敗,但是一旦他們迴歸了草原,又快速恢復了遊牧民族的剽悍勇武,和靈活多邊的作戰特點。儘管明朝大軍一度深入漠北,但是始終無法徹底消滅蒙元的主力。而且明朝中後期,蒙古內部出現了分裂,這反而更加加大了明朝徹底消滅蒙古人勢力的難度。

    古代中國為了對付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除了打擊以外,一般會採用分化瓦解的辦法來對付。比如當年漢武帝為了打擊匈奴,就努力和匈奴背後的國家,比如大月氏、車師之類的聯合,以期兩面夾擊。唐朝的時候,為了對付突厥,就和吐蕃這些民族聯合。或者與突厥聯合對付吐蕃等等。

      這樣一來,北方各民族之間,為了自己利益,都不會和漢朝、唐朝拼命打,也因此容易和漢朝、唐朝建立朝貢關係。但是明朝時候卻不一樣。那時候,中國北方經過蒙古所建立的元朝的大統一以後,北方基本上就只剩下蒙古一個民族了。

      因為只有一個民族,因此明朝就沒有可以分化瓦解的力量。雖然說當時北方的蒙古也分成很多部,比如分成韃靼、瓦剌等好幾個部,但是這些部畢竟都是蒙古人,他們都有更切近的血緣關係。明朝想要分化瓦解,就不是太容易,所以,明朝對付起來很費勁。

    ▲明成祖北征

    其次,到了明朝中後期,作為正統王朝的地位已經鞏固。已經沒有了對蒙元勢力復辟的擔憂,缺乏進取的動力。

    而且此時的北元小朝廷已經日趨式微。蒙古已然分裂成了多股勢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政權當然不會選用勞民傷財的軍事手段去解決,而更加願意透過採取政治分化,經濟封鎖等長時間的消耗戰的手段來擊垮蒙古人。而且明朝的政權主體是農耕文明的代表,對佔領草原這樣的不毛之地並沒有多大的興趣。更加在意的是解除北方邊界的安全隱患。因此,消耗戰和封鎖戰被放在了首選的位置。

    ▲北元分裂成瓦剌和韃靼

    事實上,如果不是明朝後期政治腐敗導致的人禍。明朝對蒙古的戰略總體上是沒有問題的,完全有機會取得成功。可惜歷史沒有假設。明朝到最後也沒有能夠徹底耗跨蒙古人。倒是後來的清朝統治者,部分繼承並且改良了明朝對蒙古人的策略,在明朝對蒙政策的基礎上加上了和親,宗教控制和地域控制等一系列的手段,最終馴服了蒙古的反抗勢力。

  • 4 # 江南御史臺

    公元1351年,統治本來就已經風雨飄搖的元朝政府又做出了一個糊塗的決定,召集幾十萬人修理黃河水患,導致紅巾起義爆發,元朝迅速滅亡。殘餘勢力向北逃亡於草原遊牧地區。後來朱元璋打敗吳王張士誠,建立大明王朝。

    明朝建立後,蒙古族勢力還是時不時的來騷擾一下,為何強盛的明朝沒有擺脫這些威脅和襲擾呢?我認為大概分為幾個時期來說。

    明朝初期

    明朝初期是明朝兵力最為強勢之時,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是能征善戰之人。從他們對待北元殘餘勢力也能看出這一點。

    朱元璋一生九次北伐,將蒙古族打的屁滾尿流,逃到了漠北的地方,後來朱元璋覺得王朝初建,各行各業百廢待興,穩定國內局勢,恢復生產力才是最主要的,就沒有在大張旗鼓的進攻漠北。為了應對蒙古族的騷擾,萬里長城也從此開始修建。

    朱棣繼位後,覺得也得搞點事情啊,不能比老爹爹差。也進行了五次北伐,其中前三次基本上無功而返,沒什麼作用。最後一次效果顯著,極大的削弱了蒙古族的勢力,但是明成祖也在回京的路上病死,並且經過多次北伐後,明朝精疲力盡,在沒有能力遠征了。

    明朝中後期

    經過朱元璋和朱棣的勵精圖治,到明朝中期時,大明的疆土已經比較穩固。再加上萬里長城也可以阻擋蒙古勢力的進攻, 到這個時候已經失去了進攻的動力,在家歌舞昇平難道不香嗎。

    此時蒙古族開始休養生息,漸漸恢復了元氣。

    明朝末年

    明朝末年更不用說了,已經沒有能力北征。在加上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後金,此時的明朝只能固守城牆,不敢輕易進攻。

    後來蒙古族聯合後金一起進攻明朝,最終導致了明朝滅亡。

    對於蒙古族來說,是草原遊牧民族,天生好戰,每當明朝的軍隊攻打到老巢時,他們就會團結一致,奮起反抗,想要完全的剿滅他們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總的來說,朱元璋時期完全有能力消除北元及殘餘各部的危脅和襲擾,一方面他覺得北元已經被打的差不多了,沒有必要再繼續北伐耗費資源;另外一方面國內也急需治理。此後明朝就沒有能力完全滅掉蒙古了;

  • 5 # 第八號當鋪4

    元朝只是蒙古帝國其中一個分支,當時的成吉思汗的子孫在整個世界建立了十幾個的大大小小的汗國,他的子孫也被統稱為“黃金家族”。雖然到了後期,元朝勢力逐漸微弱,但是同屬於黃金家族的後代們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明朝想徹底滅亡元朝勢力其實也是非常困難的。直至明朝滅亡,北元都一直存在於現在的外蒙古一帶!

  • 6 # 文獻歷史

    大家好,如果想挺胡說八道,請看別人,如果想看大量歷史文獻,請跟我來。

    元朝是常年互相爭奪汗位,跟另外四個汗國,互相廝殺多年,崩潰的!後期元朝更是蒙古各部落互相形成軍閥混戰。

    蒙古帝國分為,我們熟知的元朝、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兒汗國和窩闊臺汗國,統稱蒙古帝國。

    蒙古帝國自從蒙哥死後,蒙古帝國就一直分裂,內鬥,爭奪汗位。

    我們熟知的忽必烈,在建立元朝之前就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最後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

    1271年,忽必烈依據漢法,建國號“大元”,全稱“大元大蒙古國”。四大汗國直至1304年元成宗時期,才一同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

    蒙古以沙漠,分為漠北蒙古,漠南蒙古。這就是為什麼蒙古國獨立,內蒙沒有獨立,因為漠南蒙古的喀喇沁,科爾沁。自努爾哈赤時期就互相通婚. 然後一起統一蒙古諸部。

    元朝時候,蒙古分很多部落組成,分為塔塔爾、泰赤烏、蔑兒乞、乃蠻、克烈、汪古部、尼倫,迭列斤,內鬥十分厲害。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就開始跟阿里不哥長達4年的互相征戰。

    阿里不哥死後,海都繼位窩闊臺汗國,海都繼續與忽必烈交戰。

    忽必烈死後,海都繼續與元成宗交戰,直到海都於1301年2月去世。

    元朝跟察合臺汗國,一起滅掉窩闊臺汗國,

    元朝的滅亡是因為,當朱元璋,陳友諒,在江南起義,而王保保反而不遺餘力地參與元朝內部征戰。

    當時元朝所依靠的地主武裝有兩支,分別是察罕帖木兒、擴廓帖木兒父子與答失八都魯、孛羅帖木兒父子。

    朝廷還有元順帝和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的爭端。

    1364年再次命擴廓帖木兒討伐孛羅帖木兒。

    之後元朝內部,開始軍閥混戰。

    而對於起義軍,元朝內部軍閥更願意消滅同為蒙古另外軍閥。元朝內部互相征戰時,元註定了。退出中原

    一直到1368年,朱元璋都稱帝了,擴廓帖木兒才擊敗蒙古軍閥貊高、關保。

    明軍都已經渡黃河,有人則提醒擴廓帖木兒說:“朝廷開撫軍院,步步要殺丞相,乃要勤王?我駐軍雲中,觀其成敗為計耳!”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洪武元年)閏七月二十六日,擴廓帖木兒統領勝利的最後大軍,自晉寧移駐冀寧。兩天後,元順帝及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等人棄大都而北走。八月二日,明軍入大都,也就是北京。元朝亡。

    明朝沒有像南宋一樣年年交“歲幣”

    但是明朝發明了貢賞,市賞,歲賞。

    當每當給的錢不能滿足蒙古,或給覺得給的少,“庚戌之變,土木堡之變,就是這類戰爭典型表現。

    市賞,

    根據《條覆收胡馬疏》記載:“虜中上等扇馬一匹。擬價十二兩,搭配段布官貨一分,實值銀八兩餘;中扇馬一匹,定價十兩,貨實植銀七兩餘;下扇馬一匹,定價八兩,實植銀六兩餘。其在商民,既以故衣貨,每值銀七、八兩,即買兒馬一匹,可賣銀十餘兩。

    根據《簡牘》記載:“承示會保任卒疏領悉,虜中所索敖剌,氣者予之為當,而門下又默運機宜,絕將來之患,塞夷人之口,尤為遠慮。市賞太濫,惟上谷為然,蓋緣始事之初,急於招來,於節制,其流遂至於此。

    而從嘉靖年間開始,明朝與蒙古之間又產生了一種新的往來,那便是“歲賜”

    往往帶點土特產就回饋大量絲綢,瓷器,白銀。

    比如成化七年(1471年),天朝一次性賜給琉球中山王尚圓的禮品名單如下:

      皮弁冠服一副、玉圭一枝、青搭護一件、七旒皂縐紗皮弁冠一頂、白素中單一件、棕色妝花錦綬一件。五章絹紗皮弁服一套、紗帽一頂、大紅素皮弁服一件、棕色素蔽膝一件、綠貼裡一件、大紅素苧絲烏一雙、棕色妝花佩帶一條、常服羅一套、棕色素前後裳一件、金相犀帶一條、素柏株綠一匹、織金胸背麒麟大紅一匹、素黑綠一匹、素青一匹、母礬紅平羅銷金雲包袱四條。

      暗骨朵雲鶯晉綠一匹、白毯綠一十匹、大紅織金胸背麒麟圓領一件、織金胸背白澤大紅一匹、紅白素大帶一條。織金胸背獅子大紅一匹。

      此外按慣例,朝廷對前來進貢的王舅,每次都要賞給“彩段4表裡、羅4匹、紗帽1頂、系花金帶1條、織金纊絲衣 1套、靴襪各1雙”;對於長史、使者,“每員彩段2表裡,折鈔綿布2匹”;對通事,“每員彩段1表裡、折鈔綿布2匹”;至於從人,也“每名折鈔綿布2匹”。

    明太祖不得已制定了“勘合”制度,也就是發給進貢專用執照。“每國勘合二百道,號簿四扇。”進貢之人只有手持執照,驗明正身,才能上岸。

    1523,日本因為貢賞的爭奪,日本幕府細川家跟大內家還發生爭奪貢賞的名額。

    自萬曆四十七年開始明朝,每年給蒙古林丹汗8萬兩的“市賞”

    從王象乾《請發帑金以充撫賞疏》《奏報撫賞錢糧疏》可以整理出撫賞的預算為102.9萬兩。

    夷兵每歲月犒銀三十六萬兩,必待取復廣寧,防守地方,而後用之,未復則否。又如虎墩兔廣寧背約,應領季賞者三,而臣等勒其二。

    《皇明經世文編卷》卷480 《皇明經世文編卷》卷四八二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六十四》《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六十三》請發帑金以充撫賞疏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六十三》諸虜協力助兵俯準量加犒賞疏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六十四》備陳撫欵事宜疏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六十四》奏報撫賞錢糧疏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六十四》條議欵虜疏

    洪武把鴨綠江以東全部割給朝鄈鮮。永樂把大寧讓給朵顏,還丟了興和所,內遷東勝左右衛。宣德棄開鄈平、交趾、奴爾幹;明英宗丟河套;正德棄哈密;萬曆丟了雲南六個宣慰司、遼東寬旬。

    永樂九年也就是1411建立衛所。僅僅20多年後,宣德直接放棄。

  • 7 # 歷史縱橫帝

    導讀:這其中既有明朝自身的原因,又有蒙古遊牧民族自身的內在原因。明朝自身實力不足以及缺乏全域性視野是根本原因;而蒙古祖上曾經闊過的時代,曾經摧古拉朽般的擊敗了無數對手並融合了許多文明;加上元朝成建制、保留實力的退出中原,所以雖然幾經演變依然保持了強大的戰鬥力。甚至在清朝時期依然成為重要的戰鬥力,而明朝早就因為歷史發展規律消亡在歷史長河中了。下面我們做一下詳細闡述: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相對普通的大一統王朝,由於是最有一個漢人王朝所以被無數明粉喜愛。而蒙古並不是一個典型的遊牧政權:一般遊牧政權的生命週期和中原王朝差不多,或者更短;而蒙古則突破這個規律延續了數百年。並且在經過短暫的蟄伏後迅速成為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明朝被迫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構築九邊重鎮防備蒙古。那麼為何在推翻元朝建立起來的大明王朝,為何始終沒有擺脫蒙古的襲擾和威脅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明朝幾乎在開國就步入鼎盛,在保守國防政策下國力沒能進一步拓展來成功壓制蒙古各部

    一般王朝在艱難開創王朝後,都會在消滅對手統一全國過程中損耗巨大。在經過休養生息強大後才會擊敗遊牧政權的威脅,漢、唐都是如此。而明朝是為數不多開局就幾乎不如巔峰的王朝,也就是說在明太祖、明成祖父子時期國力達到巔峰,而明朝也是在擊敗蒙古後建立起來的大一統王朝。但是在成祖死後,明仁宗明宣宗逐漸改變了積極的擴張政策變的保守。滿足小富即安的明朝在以文馭武的國策下,自廢武功再也沒有進一步拓展來壓制蒙古各部的能力。而國土也在成祖時期步入巔峰後逐漸縮水,最終成為兩京十三省的結局。

    明朝缺乏全域性視野,坐視瓦剌部壯大;在土木堡之役中明朝精銳盡失,大明、蒙古攻守易手了

    漢朝和明朝對待北方遊牧政權的遭遇正好相反:漢朝在經過和親蟄伏和休養生息以後迅速出兵,不但進河西、收西域開疆拓土;而且擊潰匈奴,勒石燕然。按照漢武帝的說法:要讓匈奴知道,(漢朝和匈奴)攻守易形了;寇可往,我亦可往!多麼豪邁和霸氣,這是保守壓抑後的釋放。從此漢朝四百年始終保持對匈奴的壓制,匈奴甚至被迫西遷。

    而明朝則正好相反:本來明朝就是擊潰蒙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本來就應該保持對蒙古的天然優勢。無論是明太祖朱元璋還是明成祖朱棣,都曾在危機意識下多次征伐蒙古。大明王朝國力也蒸蒸日上,進安南、下西洋、建立奴兒干都司。而被稱為仁宣之治的仁宗、宣宗時代國防政策逐漸由進取變的保守,在以文馭武的政策下小富即安的明朝在宣宗英宗時開始了對於草原長達十年的不聞不問。讓四分五裂的蒙古被瓦剌再次統一,從而釀成了土木堡之變的慘劇。大明精銳盡失,蒙古在大明壓制將近百年後居然再次拿到了攻守態勢的主動權。

    蒙古崛起後滅族無數,在消滅潛在對手的同時也融合了眾多文明;大草原沒有新的挑戰者,讓蒙古度過了最艱苦的明朝北伐時期

    蒙古作為草原遊牧民族能夠跳出普通遊牧政權的生存週期是有原因的:1、蒙古崛起後三次西征滅國無數,從來沒有一個古代帝國能夠維持如此龐大的版圖。疆域內民族、文明、信仰眾多,蒙古在融合吸收了眾多文明後壯大了自己。2、以往一個遊牧政權的衰落必然被新崛起的民族取代,而本來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挑戰者的克烈部、高緯度林中百姓等被蒙古同化融合。在失去了挑戰者後,蒙古政權雖然一度低迷但並未並取代。從此千百年來漠北草原上游牧政權“一雞死一雞鳴”的規律被打破,漠北草原成為蒙古高原。

    成建制退出中原的北元依然保持了強大的戰鬥力,而始終沒有成為儒家王朝的蒙古保持了賴以安身立命的弓馬騎射的遊牧民族特性

    元朝末年吏治腐敗,加上黃金家族內部為了爭奪皇權勾心鬥角。群雄並起,起義軍此起彼伏。當時的西吳王朱元璋逐漸強大起來,最後掃平諸侯一統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可以說明朝在中原取代了元朝的統治,元順帝見事不可為帶著皇帝印信和成建制的軍隊退回蒙古祖地。元朝在中原不足百年的統治,始終沒有形成類似清朝和北魏一樣漢化的儒家王朝。所以蒙古雖然腐朽落後,但是依然保持了賴以安身立命的弓馬騎射的遊牧民族特性。沒有和滿清八旗一樣不堪大用,加上成建制退出中原的軍隊,所以北元依然保持了強大的戰鬥力。雖然歷經明朝的數次北伐,北元政權瓦解蒙古重新恢復汗號;但是蒙古並沒有被明朝徹底征服,在土木堡之變後蒙古迎來了攻守易手的結局。

  • 8 # 庭州行者

    明朝在主觀上是非常想解決掉蒙古這個大患的,畢竟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所以朱元璋和朱棣時期頻頻對蒙古用兵,且一度對蒙古造成巨大威脅。但明朝的制度決定了這樣大規模的軍事制度必然後繼乏力。

    明朝的軍事制度為衛所制和軍戶制度。通俗來講,就是朱元璋透過行政手段強行劃分出一撥人,令他們世世代代為軍,且住在衛所,如有絕後則將其近親屬抓來填補,這些人被稱為軍戶。軍戶聚集之處為所,分百戶所、千戶所,所之上為衛。衛所軍官負責管理本衛所的一切事宜,衛所軍戶戰士為軍,無戰事則從事農業生產,實現糧食自給自足。軍戶糧食的另一來源為商人屯田,明初立開中法,明朝政府讓商人將糧食運到邊境地區的衛所,完成後官府發給商人鹽引,從而使商人獲得販賣食鹽的資格,久之,商人為了減少成本,索性直接僱人在邊境地區屯田,待收穫後將糧食交給衛所。如此,則明朝軍隊為朝廷省下了一大筆開支。

    但軍戶制和衛所制在不久之後便開始瓦解。明初頻繁的戰爭,使得軍戶身上的負擔異常繁重,一些軍戶開始冒險逃離;由於衛所太多,朝廷無法精準控制,因此衛所軍官開始將衛所土地私有化,將軍戶變為自己的私人奴僕,軍戶長期無法得到訓練,戰鬥力大為下降,同時軍戶逃亡者也越來越多。

    衛所制度的崩潰,使得明朝的國防力量大為減弱。更要命的是,弘治年間的葉淇變法對開中法動手,葉淇將商人獲得鹽引的條件從運糧食改為交現錢,在一段時間內,明朝的財政收入的確大大提高,但邊境無人運量,導致軍糧不足。因此,後來朝廷不得不每年撥給邊境地區大量的經費,這大大加重了明朝的負擔。到了明朝後期,不得不採取募兵的方式來對敵,衛所名存實亡。

    衛所制的崩潰是一個過程,到明英宗時期,衛所軍隊已經嚴重退化,根本滿足不了主動出擊的需要,因此明朝在此後一直對蒙古只能採取守勢。

    當然,蒙古的作戰方式也令明軍頭痛。自元朝滅亡,蒙古退回漠北後直接原地轉變為游擊隊,不和明朝軍隊硬碰硬,搶完就走,流動性非常之強。朱棣五次北征蒙古,最後三次基本上連蒙古人的影子都沒見著,自己卻耗資巨大。大規模對蒙古作戰的成本和收益嚴重不對等,而明朝軍隊也沒有能力出擊,所以,明朝只能緊緊關閉邊境,來抵禦蒙古的侵擾。

    當然,明朝對於蒙古的守勢是戰略上的,總體上明朝並不具備大規模北征的條件,但在戰術上,明朝出擊的不少。不如弘治年間明朝多次出兵偷襲蒙古;另外,明朝軍隊經常對蒙古“搗巢”,趁著蒙古人不注意去燒掉他們的牧場,搶奪牛羊,使蒙古陷入物資匱乏的境地,從而延緩蒙古人侵略的進度。但這些戰術上的主動出擊對大局並無影響,且服務於固守戰略,因此明朝一直沒有能夠解決蒙古邊患。

  • 9 # 秣陵校尉

    哪個朝代(除了元)能擺脫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和襲擾?

    除了元朝,沒有一個朝代能夠!即使是遊牧民族建立的朝代也不行。

    反正朝代也不多,我們不妨每個朝代都簡單數一下:

    一,夏商周

    威脅是來自四面八方的!南蠻、西戎、北虜、東夷,甚至是中原腹地,也是華夷雜居。直到戰國早期,還有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國家―中山國。

    二,秦漢

    匈奴的威脅是無時無刻不在的,不然始皇帝不會作死耗費巨大人力物力修長城。彘兒皇帝打的匈奴丟盔卸甲,結果呢?兒子昭帝接著打、曾孫宣帝接著打,元帝時昭君和親,光武帝又打,根本沒有根除!

    你可以戰勝他們,可以俘虜他們,可以淨沙漠,可以清草原。但是過個一兩代人,他們又會從樹林裡冒出來,從土地裡長出來!

    三,三國兩晉南北朝

    曹操打烏桓,打匈奴;諸葛亮徵南蠻,擒孟獲;孫權討山越。西晉更是亡於匈奴之手。

    南北朝時期,北方中原大地亂成一鍋粥,遊牧民族你來我往,無時無刻不在戰爭!

    及至鮮卑的北魏統一了北方,本身就是遊牧民族的他們仍然要面對更北方的柔然,害得我們的花木蘭小姐不得不替父從軍。

    四,隋唐

    先是突厥、吐谷渾、高句麗,然後是吐蕃、回紇、契丹。大唐軍隊北面打到北海,西邊打到裡海,夠厲害了,可是打跑了一波又來一波新的,新來的比上一波更厲害!

    五,五代兩宋

    即使按照當時人的疆域觀,宋朝從來就沒完成統一,所以算大一統王朝有點勉強。

    先是契丹、党項,然後是女真、蒙古,一浪更比一浪高,越來越厲害!

    六,元

    不得不說,元代比較特殊,十三世紀的蒙古人忽然之間爆發了一下下,最極北的“林中人”、極東北的烏的該人都能同化,帶著他們一起出徵一起搶掠,終其一朝,北方是安定的。

    七,明朝

    北元實際上被大明帝國打的很慘,北元是被滅國的!1388年捕魚兒海之戰,北元只跑了元主、太子、丞相等十幾個人,所有的中央直屬軍隊,連同幾乎整個後宮都被俘了!元主、太子逃跑之後幾個月內被殺,丞相沒辦法主動向明軍投降。

    這要不算滅國,那什麼算是滅國呢?

    可是明朝並沒有消除來自北方的威脅。

    北元小朝廷之後,又來了瓦剌、韃靼,然後又來了女真後金!

    明朝對女真沒有行動任其發展嗎?當然不是!“成化犁庭”瞭解一下!是族滅!

    可是沒辦法,土地在那裡,是農耕民族無法生存的土地,搬不走,農耕民族沒辦法住,遊牧民族就會來住。

    八,清朝

    清朝也沒有消除威脅。

    先是葛爾丹,然後是大小和卓,後面更厲害的,俄羅斯。

    不僅僅從北邊來,四面八方一起來了:北邊的俄羅斯,東邊的日本,東南、南邊的英法,看到你虛弱,一起圍了上來!

    我們強大了,敢侵犯我們的,追著他們打,明成祖五次北征,只有三次有仗可打,蒙古人嚇的跑沒影了;我們虛弱了,任人蹂躪,躲到天涯海角都沒用!

    自古以來都是一個道理,打鐵還需自身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塘角魚什麼時候投放合適?